母亲(松佳·里奇特 Sonja Richter 饰)病重,艾尔玛(Harald Kaiser Hermann 饰)和艾瑞克(Albert Rudbeck Lindhardt 饰)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拉斯·米科尔森 Lars Mikkelsen 饰)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兄弟两人在这座名为学校实为监狱的牢笼之中受尽折磨,圣诞节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然而,两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死讯。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提起本片,大家都喜欢和韩片《熔炉》和电击狂人杨永信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翻了一下历史,我居然是在2015年看过《熔炉》的,然而一点印象也没留下。即使是再看一遍简介,回忆依然一片空白。几乎所有的韩片能达到看过却了无痕迹的效果~
至于“杨永信”,似乎哪里听到过。2016年,也就是7年前,我们家第一位网瘾小朋友,有人向我推荐过军事化管理戒网瘾的夏令营,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相关,由于害怕对他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终没有考虑这个方案,当然我并不知道“电击疗法”,如果知道了那更是完全不会考虑了。
《总有一天》里的校长口口声声信誓旦旦是为了教育好这批男孩子,你信吗?我真的信。但是那也是他通往名和利的天梯,用最暴力的方法可以短时间驯服孩子,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为什么不做呢?那个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摄于校长的权威,对他言听计从,对他又是追捧又是谄媚的。这种现象在现在不少国内的企业工作微信群见的还少吗?民营企业一定是这样,老板无论说了什么,下面一片迎合、叫好和赞颂,真的看的人脸都红。国企了解得不多,不过人们对有权有势的人、对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的人,还都得是这个态度,做得好不如吹捧的好啊,只要看看那些屁股在位的大小领导的气焰就懂了,都是被惯的,而且企业里贻气指使惯了,同样的德行渐渐带到工作以外场合了,这可能是“油腻”最形象的解释了。所以可恨的不仅仅是校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迫害孩子的凶手。
这些孩子们没有父母的支撑和支持,又没有独立和反抗的能力,只能在孤儿院或者寄养学校任人宰割。我们老了以后,没有行为能力了,去到老人院,如果没有子女探望,也会任人摆布的~这个世界上的人性之恶都差不多~
不过,电影给了我们希望,孩子们虽然也屈服于权势,但是逼到绝处不得不绝地反击了,在一个良知未泯灭的教师的帮助下成功了。Elmer年纪虽小,他是最勇敢的,他有成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梦想,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新闻激励了他,他说“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需要勇气去尝试”。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如果自己不争取,还能靠谁呢?孩子,如果当年你们不是那么调皮捣蛋,不懂得自我约束,也许不用被送离家庭,也许可以让叔叔有机会带你们成年。每个人都要承担后果,即使孩子也是一样,早熟一点,也许可以少受一些苦少走一点弯路。
影片是以孤儿院里一个男孩的视角讲述的,兄弟俩刚进学校的时候,他就以老学员的姿态告诉兄弟俩要像“鬼魂”一样捱到成年就可以解脱了;学校里各种被虐待被欺凌的事件,他和兄弟俩一直互相支持。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一直惦念着家里的妹妹,希望能回家看看,可是爸爸并不想要他回去,弟弟Elmer给他读家信,特意编了一些话假装爸爸也想念他,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孩子们之间的友情真是难能可贵。最后他受了Elmer的启发,终于愿意举手开口诉说自己的遭遇,去争取公平的人道主义的待遇!
校园生活,本该是人一生中最纯真快乐的回忆。
但如果是在“豫章书院”那样的学校,再遇到个杨永信那样的老师,恐怕真的是噩梦一场了。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这样扭曲人性的教育方式,因新闻的曝光才引起社会关注。
然而,他们的最终结果只是关停。
杨永信的行政职位仍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他不仅没被抓,而且还在继续坐诊。
近期一则新闻显示他还出席参加了精神科培训开班仪式。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丹麦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学校和老师。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之为丹麦版杨永信和豫章书院。
这部以一对兄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豆瓣评分8.7。
14岁的哥哥艾瑞克和不足10岁的弟弟艾尔玛,就这段不幸遭遇的主角。
两个孩子本来过着贫穷但也算无忧的生活。
弟弟艾尔玛因为腿部有些畸形,不能地球上轻松行走。
于是酷爱天文学的他,梦想是能成为宇航员飞去月亮。
哥哥艾瑞克虽然叛逆倔强,但凡事总是照顾和保护着弟弟。
他们的父亲几年前自杀了,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只能从早忙到晚。
疏于管教的两兄弟,时常盗窃他们没钱购买的东西,青春期的哥哥因偷窃色情杂志被抓。
而弟弟为了观星还偷过望远镜。
终于有一天,身患癌症的母亲病倒了。
唯一的亲人舅舅因没有收入也无法照顾二人,再加上兄弟俩有盗窃史,就这样被当成问题少年送到一所寄宿学校。
母亲许诺圣诞节就接他们回来。
然而,这所被誉为全国最好的寄宿学校,却是两个孩子噩梦的开始。
这所学校的校长赫克,是个信奉暴力的男人。
他坚信唯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服从,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除了严酷的体罚,他还让十来岁的孩子从事艰苦的劳动,完全是把这些孩子当成童工来奴役。
兄弟俩一来到这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像囚犯一样得到了自己的编号。
这里的生活也确实就像囚犯,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地活着。
无论是吃饭还是睡前都要喊言不由衷的口号。
两兄弟第一天见到校长赫克,就被现实狠狠地冲击了。
校长问弟弟艾尔玛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艾尔玛回答“宇航员”后却被打了耳光。
那时人类还未登上月球,校长冷冷地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
潜台词是:现实点,别做梦。
但如此践踏一个孩童的梦想,恐怕只是为了摧毁他的自尊。
除了上课,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要从事体力劳动。
搬石头、挖土、做木工、刷厕所,甚至还要帮校长洗车。
哥哥求校长不要让脚部畸形的弟弟干重活,但遭到的是校长助理的几个耳光:
“校长说的任何事情,不可以顶嘴!”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像丛林法则一样,少得可怜的一点食物也要靠抢。
被年长的同学霸凌更是家常便饭。
在校长看来,对于“有问题”的孩子,体罚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这所集中营般的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拥护“体罚教育”。
唯一正常的老师只有新上任的女老师莉莉安,她不认同校长的这种暴力教育方式。
忍无可忍的两兄弟尝试逃跑,他们不顾一切地奔跑,艰难地穿越荆棘丛生的荒野。
一辆路过的面包车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可结果却是再次把他们送回了地狱般的学校。
这次逃跑让两兄弟遭到更严厉的惩罚。
校长让学所有的同学,排队抽兄弟俩耳光,否则大家都要在室外挨冻。
“不成为施暴者,你也会被惩罚”。
校长不必亲自动手,他只需用“学生迫害学生”的方式,就达到了惩罚和威慑的效果,同时也扭曲这些孩子的人性。
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学校中隐秘的恋童癖性侵犯罪。
深夜,一个孩子边哭边被老师带走。
第二天早晨,他艰难地起床,露出痛苦的表情。
他遭遇了什么样的恐怖经历,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一个细节,令人细思恐极。
弟弟尿床被老师发现,他被揪出来受到所有人的嘲弄。
而那个被强暴的孩子也加入了周围此起彼伏的“批斗”,脸上逐渐露出狰狞又仇恨的笑容。
表情仿佛在说:凭什么只有我痛苦,你也别想好过。
弟弟被要求赤身裸体站在院子里,直到床单晾干。
他终于也没能逃脱变态老师的毒手,
变态老师威胁他如果不合作就整治他哥哥,被侵犯到鲜血淋漓的弟弟晕倒在厕所。
而变态老师却心虚地声称这是学生干的,他什么都不知道。
只有莉莉安契而不舍地追问真相,但心如死灰的弟弟却沉默不语。
他不相信这个新来的女老师能救他。
当检察官来视察学校时,孩子们被打扮得干干净净,完全看不出丝毫被虐待的痕迹。
年长的同学告诉兄弟俩: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要把自己变成没有思想的鬼魂。只有做了鬼魂,才不会有麻烦。
然而母亲去世的消息压断了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不禁嚎啕大哭,招来的却是校长的毒打,因为他们打扰了进餐时的安静。
善良的莉莉安因为无法忍受校长的暴行而辞职离开,唯一真正为孩子着想的人也离开了。
当舅舅来探望兄弟俩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对劲。
他要求带回两个孩子,却因为没工作被拒绝。
校长不愿意放走兄弟俩,是害怕恶行被曝光。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新上任的检察官突击检查了这所学校。
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了:正在劳动的孩子们衣衫褴褛,每个人脸上都有伤。
但是面对他的询问,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孩子们已经不再相信大人能帮助他们。
就连哥哥艾瑞克也选择了包庇校长。
他以为自己快满15岁,到时就可以离开这里。
所以,他不想得罪校长。
然而几天后校长却告诉他,不可能让他离开。
哥哥再次因为反抗被毒打到奄奄一息。
弟弟为了救哥哥,假装乖顺地终于得到了一次外出的机会。
他立刻去找辞职的莉莉安老师,让她带自己去报警,但却因为拿不出证据被拒之门外。
此时的弟弟知道只有牺牲自己,拿出“证据”才能救哥哥。
于是他穿着自制的太空服,故意砸坏校长的车。
用这种笨拙到让人心痛的方式,校长的恶行终于被曝光。
连夜赶来的检察官在莉莉安的陪同下,对学校展开调查。
而兄弟俩被送进医院救治,在莉莉安的照顾下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之前面对检察官不敢说出实情的学生们,在兄弟俩的鼓舞下,也终于纷纷站出来指控这所学校的罪行。
面对指控,校长还辩称他是为了学生好。
“为你好”简直成了大人对孩子肆意妄为的遮羞布。
1969年,人类实现了月球行走,弟弟艾尔玛的梦想成真。
然而校长当初对他定义是傲慢、不切实际。
被划归为问题少年的艾尔玛,其实既勇敢又充满想象力。
他真的需要矫正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1967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时至今天,还有多少恶行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
还有多少“豫章书院”和“杨永信”,继续在纠正所谓的“问题少年”?
那些亲手把孩子送进这种学校的家长,如果能试着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
就不会等孩子落下永不愈合的精神创伤,才知追悔莫及。
影片结尾,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且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几乎都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终生服药来治疗抑郁和恐惧。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本文作者:RAMA
一部电影能呈现给观众的很有限,短短的两个小时很难将全部的故事、情感传达给我们,而且考虑到观众的承受力,许多残忍都只是描述一个轮廓,具体有多残忍,我们无从知晓。
如果不是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杨永信的文章、微博,我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阴暗的角落,还有一群这么可爱的孩子被“所谓的教育”折磨地遍体鳞伤,以至于被解救后还需要长期服药来缓解抑郁和恐惧,始终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总有一天》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寄宿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这个学校由一位信奉暴力的校长带领、一位同样暴力的类似主任的角色、一个恋童癖的禽兽等等无良“老师”。这里的孩子像一个个没有生命的鬼魂,不能有自己的思维,须要百分百服从命令,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无止境的体罚。两个小主角是一对兄弟,从小没了父亲,母亲突然得癌症病到,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所以兄弟俩被送往了这个如地狱般的学校(外界并不知道学校的真实情况)。
噩梦从这里开始了。老师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会感恩”,在这群禽兽的观念里,他们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错的,就和杨永信一样,做着伤天害理的事,还非得给自己戴着高帽子、打着教学育人的旗帜。打伤了,送往校医那处理下,只要不被上面检查的人看出端倪就好,第二天接着打;如果这还不够绝望,还有: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愿意?打一顿拖走性侵。这个事情校长心知肚明,也是默许的;最让人绝望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麻木、冷漠,新来的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更甚者,以强欺弱,在这群可怜的、无法挣扎的生命中还要相互欺凌,在兄弟俩面临体罚的时候,他们不是集体反抗,而是要求老师体罚兄弟俩以自保,在看到弱小被体罚的时候,他们趴在窗户上围观欢呼。孩子们已经渐渐失去健全的人格,心灵扭曲,这样的他们假使有一天被解救,也无法成为社会中正常的一员。
导演对观众还是仁慈的,安排了一个正直的检察官和有怜悯之心的老师。这两个角色推动着兄弟俩被解救,尽管这个结局几乎是用兄弟俩的生命换来的。看到弟弟为了解救被校长打得只剩一口气却不被送医的哥哥,毅然决然地砸坏校长的车让校长动怒揍自己来留下暴力的证据,那种一瞬间长大的、无所畏惧的表情让我的心深深抽痛;看到兄弟俩被解救后孩子们终于肯站出来和检察官对话,为自己争取生机,心里不由地长舒一口气;看到弟弟去校长那儿要退学申请,校长依然满脸“真挚”地看着弟弟说“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为你们好,你会明白的对不对?”,真是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电影的最后,善良的莉莉安老师把兄弟俩接走了,和兄弟俩关系走的最近的一个男孩跑出来追着车和他们道别。镜头里的林荫道很长很长,长得看不到尽头,就似乎呼应着片名“总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却不知道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而林荫道上阳光普照,一改之前的昏暗背景,也仿佛给人以希望。
无良父母和无良学校构成了这样一条罪恶链,如果不是有良心发现的老师站出来为孩子们主持公道,那是不是永无天日?现实中又真的能那么巧出现这样善良勇敢的老师?社会监督又去了哪里?就像电影里检察官说的“不提前通知的才叫检查”,如果社会监督能发挥到位,这种无良机构又何处遁形?
希望“总有一天”不是一种自我欺瞒,更不是说给傻瓜听的谎话。
熔炉的遭遇,飞跃疯人院的反抗,肖申克的信念和结局。《总有一天》集三部经典精华于一身。在进入这个熔炉之后,尽管遭受暴力和屈辱,弟弟心中依旧充满梦想与希望,这类似于安迪口中的hope。而哥哥与校长的对抗则表现了 “墨菲”式飞跃疯人院的决心。弟弟登上水塔望着月亮,轻轻一跃,仿佛在奔向自由,就如安迪二十年如一日挖开那道通向自由的墙之后在雨中释放自我。影片最终以让人欣慰的方式结尾,兄弟两个相视一笑就如安迪与瑞德在海滩上的拥抱那样让人感动。不错的电影,没有多余的情节,小演员的演技丝毫不逊色与老戏骨。
这是群生活在边缘里的孩子,无止境的工作,苛责,抽打,时不时的性侵,他们没有了家人,却在道貌岸然的教育者下等待未知的出路。
同化,是个太可怕的词,当elmer尿床,被性侵的孩子从床上爬起来,参与到起哄的人群里,作为孩子的良善已经消失不见。
总有一天,是一个带有太多希望的词。在elmer和eric心里,第一次希望是圣诞节,他们满心以为熬到了头,却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在餐厅里泣不成声。第二次是叔叔的到来,他们以为可以离开,却又一次被放弃。第三次当elmer满心的宇航员梦想,在电视里看见1969的阿波罗登陆,另一头的哥哥却因为十五岁不能离开,陷入了绝望。希望是种酷刑。这种失落背后的内心苦涩是不言而喻的。
电影中有两处情节令人动容。一是小小的elmer为小伙伴们读信,他编造着谎言,将可能原本绝望的家书变成了一场童话。为这些苦难中的孩子编织着梦。这是个不合年龄的成熟。却是一个孩子善良的光。
另一处是elmer为了能让病危的哥哥被送进医院,滑稽地裹着锡纸,用尽力气砸校长的车,从高处跳下,导演给了他飞进月亮的镜头,现实是躺在了病床上。然而这处月光,仿佛预示着那些长期在黑暗中的人找到出口的光。
两个孩子终于离开,其他孩子终于愿意相信新的检察官,举起了怯懦的手。在每次发声都要挨巴掌的年岁里,这小小的手指负重的是他们所有的勇敢。
很遗憾,影片最后介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世界上不只有光明,光明之下尽是黑暗。至于人性的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不用说太多,电影中展现的只是凤毛麟角,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同化,你可以把收养院看做是微型社会,我们总是沉默如同鬼魂有多少像弟弟这样的人,有自我思想坚守自我敢于挑战规则的?又有多少是沉默的?沉默的太多以至于同化另类。
85/100 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却进行了浪漫主义化的处理,像是寄宿学校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或者飞越疯人院。腿脚不便的人希望登上月球,是因为那里的重力可以让他像健康的人一样自由的奔跑,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不用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活得像个健康的人。
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发生着同样的故事,你也不知道总有一天到底是在哪一天。
很震撼,剧情类似之前看的一部感化院,真人真事改编,没想到到处都发生过类似的惨剧
结尾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痛心,这个世上,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你我不曾知晓的痛苦
尽管有珠玉在前的熔炉,但是这一部电影绝对又是再一次发自内心人性的嘶吼!原来我神奇的大豆瓣都没有把所有的好片子一网打尽呀,若不是鱼叔的话,甚至连评分都没有!
熔炉?
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并没觉得有吹嘘的那么好看。小正太演技没得说。宇航员之梦让人联想到《岁月神偷》
黑暗中也有耀眼的光芒
原谅我是个内心黑暗的人,这部电影和《熔炉》比,痛苦小太多了,或许是拍摄角度的问题,总是显得不够残忍。
两小孩试图逃跑的时候,校长首先不是个人施暴,而是煽动集体,煽动集体暴力。群体性失言、群体惰性、旁观者效应、沉默的大多数最是容易造成群体极化,这才是最可怕的,毕竟WG过去才没多久。所以个性、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才显得弥足珍贵!今年唯二的两部高分同题材,还有一部《感化院》在前。(感化院短评已被删,且珍惜)8.5
看过「感化院」以后对同题材自带免疫,况且这部各种美化处理,感受上并没有那么强烈,宇航员的梗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真的各种尴尬症发作,第一叙述者角度也是鸡肋到不行,人物塑造好糟糕。
相信还有比电影中更残忍的事情………
鱼叔推荐的。在这部片子面前熔炉黯然失色了。
杨永信笑了
学校里好恐怖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很好的反应了社会现实 看过熔炉来看的 比较喜欢这部 虽然没有给人以希望
本该是净土的学校确实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