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战场来信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Miguel Nunes玛佳丽达·维拉·诺瓦雷卡杜·佩雷拉约翰·佩德罗·瓦斯Simão CayatteIsac GraçaFrancisco HestnesJoão Pedro Mamede蒂亚戈·阿尔迪亚Miguel Raposo

导演:范思澳

剧照

战场来信 剧照 NO.1 战场来信 剧照 NO.2 战场来信 剧照 NO.3 战场来信 剧照 NO.4 战场来信 剧照 NO.5 战场来信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1971年,葡萄牙殖民战争仍未结束,被派往南非安哥拉的青年医师只能通过书信与怀孕的妻子诉说前线的见闻,他在异乡所见的自然、人文全部都化作信中既温暖又饱含思念之情的文字。但当战事越演越烈,人性最丑陋的一面终于再也藏不住了,书信里的言语也变得困惑难解...电影用壮阔绝美的黑白影像,谱写了一曲残酷的战争寓言。

长篇影评

1 ) 两个自慰的灵魂,一部几乎不需要演员的电影

《战场来信》是根据《纸上写出的生活》改编。之所以采用黑白影像,我觉得是有些心机的,与电影的背景有关,这是一场非洲人推翻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战争,是肤色的对抗,这就是我所说的“心机”。

这且不论,也并不重要。

导演令我钦佩之处在于,已然是黑白世界了,还敢于用书信体的手法拍完全片,使之沉闷无比。我更佩服我自己,居然看完了,出于好奇。导演让配音演员整整读了104分钟与画面无关的书信,情感表达呈现过于粘稠的状态,使之成为一部几乎不需要演员来完成表演的电影。

也许是选材的问题,原著的书信集在我看来不太适合改编成电影,缺乏有力的情节推动,叙述很无力,没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仅以读信的方式表现了战争带来的分离,夫妻各自忍受相思的煎熬,并以白人视角,程度有限地质疑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这在思想性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从中能看到的,仅仅是两个自慰的灵魂,不胜其烦的呓语,并不出彩的语言。我设想,假如不装逼,不拿无聊当艺术,再真诚一些,也许至少可以提高些故事性,冲一冲四星。

2 ) 战场来信

如果我死了,希望你不要被一个死人束缚。如果我不够吸引你了,希望你不要被一个活人束缚。

这是上世纪70年代葡萄牙殖民安哥拉的最后岁月,影片淡化叙事,以派往安哥拉的葡萄牙青年医生写给妻子的书信作为旁白,与黑白影像相互交织,表达男主枯燥孤独绝望的军旅生涯以及对亲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男主很美,摄影很美,葡萄牙语念白很美,可唠叨的念白常凌驾于平淡剧情至之上让人出戏。

3 ) 战争的底片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但必需给摄影师一个赞,画面和剪辑实在太好看了!

美得不可方物,旁白的声音听着也挺舒服的,美中不足的是太少情节了,甚至可以称为空洞,总是一直在念信,中间有一段我的……我的什么什么,一大段,颇有老太太裹脚布之嫌,没有惊心动魄,毕竟战争片嘛!所以有点失望,反战意识浓厚,但表达得太高深了,太文艺了,有一种美化残酷的感觉,多一点跌荡起伏也许会更精彩。

风景秀丽,黑白色调,文青必选片。

4 ) 不要把无知的垃圾表现得像文艺片似得好吗

全片无高潮,平淡的嘴里都有了鸟蛋味。叙事性极差,不知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主题性凌乱。还六点多的评分,到底是好在哪里呢,我感觉给高分的还是装逼的比较多,你们觉得这是一部文艺片吗难道? 其实题材还是挺好的,通过旁白读书信的方式穿插表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葡萄牙殖民安哥拉的末路历程,但让着垃圾导演活生生拍成了不伦不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一个玩意儿!反正我是很不喜欢,没有一个方向性,而且剧情发展根本支撑不起这么一个背景走向,编剧和导演是猴子请来现眼的吗,请问???

5 ) 电影的迷人性(二):作为反例的《战场来信》与《横风之中》

导致《战场来信》失败的原因,既不是摄影的强力导致的画面空洞,也不是画外音对信件内容的念白不具有情节性,而是不断在寻求表达的画面与反复唠叨不止的画外音间 形成的角力。只有在一方从属于另一方的情况下,电影才能获得一种真切的实在感。在画面凌驾于声音的情况,是我们惯常所看到的那类“正常”电影,在声音凌驾于画面的情况,是我们看到的以杜拉斯的电影为代表的“反常”电影。而《战场来信》的情况是,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愿从属另一方。一个较为直接的例证是本片对于配乐的使用依然在渲染画面的情感色彩,而不知要想借由画外音来传达电影的迷人之感,必须虚弱画面。

葡萄牙语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比法语更适合作为一种画外音来引发影像的迷人质感。如果说作为画外音的法语可以产生的是类似小说的阅读感,那么作为画外音的葡萄牙语则有让人聆听诗歌朗诵之感。但《战场来信》没能引发任何诗意,原因何在?就在于这部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同等重要,处于相互竞争的局势。削弱任何一方都将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而现在看来,它只能是一部失败之作。

葡萄牙电影独特的影像美感部分得力于葡语美妙的语感,因而能产生许多杜拉斯式的电影。仅就这几年来看,米古尔·戈麦斯的《禁忌》、《一千零一夜》、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和朱奥胡格拉达玛塔合导的《最后一次来澳门》均是这类典范。正是画面从属于声音的简单设定,才产生出此类影像的迷人质感。《战场来信》因此提供的是一个反例:证明了引发影像迷人质感的不仅仅单单出自画外音的运作,而是来自于画外音与声音的辩证距离感。

与《战场来信》不同的是,《横风之中》中的画外音所念诵的不是信件,而是日记。但这两者并不太大的本质差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当《战场来信》的画面仍然需要通过蒙太奇来获致其表现力的时候,《横风之中》用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长镜头。但这种创造性依然是一次失败之举,原因就在于长镜头依然是过于表意的造型方式。

《横风之中》尝试将演员作静立处理,让镜头缓滞地在如雕塑般站立的演员间穿行。且不提在画面中木然不动的演员偶有眨眼动作导致观众出戏(这是致命的),即便整部电影按照导演的设定完美完成,也不能获致一种迷人感,而是会被画外音与长镜头间不对等关系产生的角力所消极。当观众一方面需要动用脑力来分析画外音传来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借用身体来体验长镜头的空间造型能力,这两类殊异的感知方式一旦未能区分开主次,便会导致相互消解的后果。

短评

声画分离往往能提供迷人影像,《横风之中》和《战场来信》提供了两个反例:前者的人像静立加长镜头与后者的戏剧场景搬演都违背影像应当附着于文本的前设。

3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审美挺好的,摄影绝赞不用多说,战医和少校帅得像GV男星,洗澡戏拍的像广告大片。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信写得真好,文字之美,这片要是翻译不准,会丧失掉一大半魅力。但又因为念白太满,电影感变成了配乐诗朗诵。能更中和一下会更好。但这也不妨碍浓浓的神情,爱意,和忧伤。

1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三星半。几乎将黑白影像下的摄影环节做到了极致。

1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自恋自怜自恋自怜ughhhhh

1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较差

今天跑去柏林電影節看了首映。總有一種還差一點火候的感覺,也說不上是怎樣,有點斷斷續續。

19分钟前
  • Em 開心開心!
  • 还行

黑白价值一星

20分钟前
  • 神仙
  • 很差

比《横风之中》好点,至少看起来不蠢。

22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安图内斯看了想打人,似乎是改编自作家和妻子的那本安哥拉通信集,但拍得太糟糕了,安图内斯真不是谁都能拍得了的

23分钟前
  • 看不见的城市
  • 较差

本是很吸引人的题材,可惜导演拍坏了。整部影片靠旁白来支撑,过多的抒情,将故事叙述破坏殆尽。好在摄影还不错,但如此美景竟然选择黑白来展现,导演脑子也是进水了。

24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如果我死了,希望你不要被一个死人束缚。如果我不够吸引你了,希望你不要被一个活人束缚。

28分钟前
  • Helios
  • 推荐

以沉重基调报道七十年代葡萄牙在安哥拉殖民统治的尽头,以充当旁白的军医致妻子的信件作为叙事线索且隐去对方回信,由此成为男性愁苦、思念和等待的单方面优雅展示,但极具宿命论的文本本身难以在仅零星捕捉到战争残酷面的影像展现中找到定点以及戏剧冲突的缺乏,影片陷于主角无尽单调的自我反省之中。

32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摄影棒。套着战争的背景来描叙一个男人对爱人的思念与一网深情,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但能不能经得起大量的情书旁白,倒要看个人的性格与耐性了...

36分钟前
  • 留不
  • 还行

「看图说话」式叙事结构,完全依靠还不错的光影手法与黑白影像,然而105分钟的重复式累赘表达对于观众而言依旧是折磨。

39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66th Berlin#主竞赛 黑白摄影 殖民终结 诗意文字

40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中庸使得形式与语言都失去魅力。

43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歪果路边野餐

4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再无趣好歹人家有审美,战壕那段拍出战争宣传片的感觉。

49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1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跟片

54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