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2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3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4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5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6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3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4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5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6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7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8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9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理查德·朱维尔作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当时他迅速采取行动,拯救了无数生命而成为英雄。但在几天之内,情况就急转直下,梦想成为执法者的他遭受媒体和公众的诽谤,竟成为联邦调查局的头号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 困境。朱维尔向独立律师沃森·布莱恩特寻求帮助,坚定地宣称自己无罪。然而,在为朱维尔洗脱罪名的过程中,布莱恩特发现自己对抗的是联邦调查局、佐治亚州调查局和警方的联合阻力;与此同时,他也不断提醒理查德不要相信任何试图毁灭他的人……

长篇影评

1 ) 英雄泪

好莱坞属于自由进步派的重灾区,两部近年来罕见的佳作在奥斯卡颗粒无收:《佛罗里达乐园》(2017)挑战儿童保护的政治正确,《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

因此,《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仅获得一项奥斯卡安慰性质的女配提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1996年7月27日晚,作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庆祝活动的中心,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人山人海,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一个背包里藏有三枚炸弹,马上通知警方,并开始疏散人群。片刻,炸弹爆炸,炸死两人,100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果断行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成为令亲朋自豪的英雄。然而,仅过三天,朱维尔的噩梦降临,从英雄变成恐怖分子嫌疑人。在FBI的策划下,朋友来他家吃饭都藏着窃听器。

在自由进步派的眼中,朱维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当英雄的可笑的牛仔,吹毛求疵,爱出风头,“试图以轻微违法写出史诗般的警察报告”。

玩枪战游戏,朱维尔得分很高,他本身就是一个神枪手,职业理想是做FBI特工,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这让他的律师朋友都觉得古怪和肉麻,瞬间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引发笑场的台词:“保卫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在自由进步派看来,不让政府伤害祖国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国方式。

FBI向《亚特兰大宪法报》透露朱维尔有重大嫌疑,24小时监控,乖乖,这下可了不得,媒体如获至宝,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犯罪心理侧写铺天盖地:朱维尔人生失败,一心想搞大新闻、逞英雄!

朱维尔是自由派媒体最厌恶的那种保守派青年,肥胖、妈宝男,家中的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排。FBI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一次不够就两次,连他母亲的保鲜盒都不放过。

客观而言,严密监控和搜查嫌疑人都是FBI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就故意泄露怀疑对象,记者蜂拥而至,给朱维尔母子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媒体的长枪短炮锁定了朱维尔家的前门后院,NBC在直播中为朱维尔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有人猜测,FBI即将提出指控,他们现在可能逮捕他,也许足以起诉他。”

面对媒体审判,母亲哭了:“我无法保护你。”朱维尔也在流泪:“对不起,妈妈,应该是我来保护你。”在律师的建议下,他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最高等级的的检测。

1996年10月,朱维尔总算洗清了罪名,开始起诉那些诽谤自己的媒体。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表示,FBI不该泄露案件信息给《亚特兰大宪法报》,应当向朱维尔表示歉意。

2001年,朱维尔被授予印第安纳州卡梅尔独立日游行大元帅的称号,成为“无名英雄”的象征。2003年5月31日,制造了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等多起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鲁道夫被捕。

2006年,佐治亚州州长桑尼向朱维尔表示敬意,感谢他在爆炸案中的救援行动。2007年,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4岁。母亲认为,儿子之所以英年早逝,与媒体审判带来的身心伤害密切相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仅是朱维尔的英雄泪,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进步派、多元化的强烈抗议:欧美媒体和大学、政治精英,塑造了一种弱即正义的社会氛围。

以艺术品质而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算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但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为真正的弱者呐喊,对自由进步派嗤之以鼻,这是一个老牛仔最后的倔强。

2 ) 善良是伤害自己的最好武器

Watson生气的对Jewell说,这些破事怎么就不会让你像我这样气急败坏。Jewell当然生气,甚至不会有人比他更生气,但他就是不会将气愤表现出来。他两次捂住胸口甚至都没人看见,导演用片尾字幕44岁死于心脏病轻描淡写的呼应,更让他的人生令人扼腕。

Richard Jewell是个好人,彻头彻尾的好人,但人好的太彻底,就变成了烂好人。而烂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替一切人着想,对一切人解释一切人的行为原因。

他向来抄家的警察解释东西的用处,引来Watson的白眼;对母亲解释FBI行为的原因,遭到母亲的呵斥;甚至在因电视音量过大和母亲争执,导致母亲走到厕所哭泣的时候,还要和其他人解释,母亲哭泣的原因。他在自己糟透了的情况下,还在为让一切人能更好的理解眼前的事物而操心。

最让人窒息的不是黑暗,而是身处黑暗中的无力感。母亲哭着从厕所出来,不是埋怨儿子对自己大小声,而是哭诉自己不知道怎么从这些人中保护儿子。这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Kathy原本是个很有张力的角色,但没有设置好。她转变的有些生硬,前期太过强硬和不择手段,后期又突然变得怜悯和多愁善感。其实对于记者来说,第一手资料相当重要,当她得知FBI的调查对象时候,马上惊呼对就是他,我怎么没想到。是因为的确Jewell的一切背景资料太像会这样做的人。记者的第一职责就是报道真相。所以她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报道,而在于她如何认定真相。她用逻辑可能推导真相属于判断能力的范畴,这和单纯的为了出名而捏造事实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前期少些张扬,后期省去眼泪。会让人减少一些恶的既定印象。我觉得这样更好是因为,对比于因恶而受害,因主观非恶而造成重大伤害,更值得我们思考。更能让人们在做出判断前更加谨慎。

在给Jewell送将他剔除出调查对象的通知时,Shaw警官依然认为Jewell就是罪犯。他为什么这么认定?我的感觉,是他将Jewell是调查对象透露出去的,这是严重违纪的事情。因此在他的心理判定上,只要将罪行坐实,Jewell就是罪犯。他还能自我安慰,我至少透露出去的是事实。但如果不是,那他不单是泄密,还是错的。他可能接受不了。因此原本应该不带任何倾向性的调查,变成了想方法坐实罪行。

所以就这么一次天雷勾地火的冲动,就让一个可能原本非恶的记者,和原本可能非恶的警察,变成了恶的最大推手。

结尾,启动调查88天后,Richard Jewell被排除出调查名单,并在6年后彻底洗清。但依然让人耿耿于怀。并非只是他的英年早逝。还有就是,Who Cares?对所有人来说Richard Jewell就是一个三十多岁了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肥宅保安。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他被打得稀烂的生活,有谁在乎吗。

花絮:

1.Bobbi Jewell要求将Kenny Rogers的音乐会包含在电影中,她是他的忠实粉丝。

2.影片中音乐会和爆炸现场的拍摄地点,就是当时的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的原始事件地点。

3.Paul Walter Hauser为了这个角色增重25磅。

4.剧本的素材来源包括一本叫《嫌疑人》(The Suspect)的书,是由时任佐治亚州北部地区美国检察官肯特·亚历山大 (Kent Alexander) 和1990年代《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驻亚特兰大编辑凯文·萨尔文 (Kevin Salwen) 撰写的。记者 Kathy Scruggs 从未透露过她的消息来源。但《嫌疑人》中指向的是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唐·约翰逊(Don Johnson)。在电影中,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汤姆·肖(Tom Shaw)是虚构的名字。

5.Leonardo DiCaprio和Jonah Hill曾在某个时间点作为Watson和Richard的扮演者进入计划,但最终未能成型。不过他俩依然都是本片的执行制片。

6.爆炸后电视采访中的Richard Jewell是现实的Richard Jewell,只是声音被Paul Walter Hauser的所取代。

7.本片因描写Kathy Scruggs是通过性服务以换取情报而备受指责。现实中,没有证据表明她这么做了。

8.现实中,记者Kathy Scruggs一直与抑郁症与成瘾症作斗争,她于2001年因药物过量去世。

3 )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这句话,是我在7年前的知乎日报app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概就是说,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像男主角理查德这样的人,明明知道做好人很有可能是没有好报的,还是要执意做一个好人呢?大概是任性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总会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比我更加社会化,更加有自己的坚持,他极富有正义感,警察技能熟练,会在晚上学习法律,很喜欢军事射击,简直就是一位天生成为好警察的料,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他,离开副警官的职位之后,多次的保安就职经历都不太顺利,以解雇作为终点。好吧,在我看来,他做保安也是屈才了。

想起了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曾经把成为一名FBI的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我现在发现,你们不去抓捕真正的爆炸案罪犯,反而在这里不断地臆想理查德是罪犯,我一点也不想成为FBI警察了。

理查德虽然是一位看上去“完美”的嫌犯,失意的白人,前警察背景,懂得炸药知识,还是第一个发现爆炸的人,之前还有大学院长说,他做保安的时候,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善良的富有正义感的保安,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尽管他当天可以请病假的,就像他说的,没有人愿意做尽职的保安了,只要看到可疑的包裹跑就好了,这大概就是职场中,多做多错,少做不错的同样场景的还原。说到尽职,戏中的警察、记者大概是称不上了。

虽然,主人公在发现家中装置了窃听设备之后,和律师大吵了一架,说我就是没有办法变成你这样啊,我就是我啊,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表露出来啊。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我的律师,因为,你是唯一不把我当作5岁小孩字的人。

在我看来,在某种象征层面上来说,主人公和律师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象征,终究要反击,要保持愤怒,要变强大。这大概是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感悟把。

4 ) 理查德·朱维尔并不那么哀的哀歌

今晚看了Clint Eastwood大爷的片子《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居然想写点东西。

先说说影片讲述的故事。

这是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男主角Richard Jewell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周边演唱会场馆的保安,某天晚上他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背包,然后叫来了警察,确认是炸弹之后协助疏散人群。最后炸弹还是爆炸了,也造成了伤亡,但是如果不是Jewell及时发现,后果会严重得很多。

于是Jewell一夜之间成为了英雄。

但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一夜成名之后守不住内心的故事。Jewell面对荣誉依然谦逊,认为自己只是碰巧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方,然后做了职责该做的事情。

故事的走向是,FBI认为Jewell符合为了出名而自导自演的炸弹客的特征,所以把他列为头号嫌疑犯进行调查。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反转被媒体知道了,于是大肆报道,Jewell又一夜之间成为了千夫所指。Jewell要持续面对执法机构的调查,住所也被媒体24小时包围,且祸及家人朋友,面临崩溃。

说实话影片的前半小时挺闷的,但是熬过去之后就渐入佳境了。东木老爷子水平在那,把影片里的“正面人物”包括Jewell、Jewell他妈、Jewell的律师及律师的助理兼对象,都塑造得骨肉丰满。

相对的,“坏人”就都挺平面和脸谱化的。

其中一方“坏蛋”,就是以FBI探员Tom Shaw为代表的执法人员。他坚信Jewell就是凶手,领导对Jewell的调查,而且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试图对Jewell进行诱供。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的话,Jewell确实符合嫌疑犯的特征,Shaw在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查是不是也是职责所在呢。

碰巧的是,刚看完电影,就看到了金宏伟律师的文章《刑案通识 I 怀疑是证明力最强的证据》,如果金律师看了这部电影,可以把它作为论据写进文章了。

另一个坏角色,是最先写出反转文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女记者Kathy Scruggs。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失败。而且影片加入了她用与Shaw探员上床换取爆料的桥段引起很大争议。

同样,换个角度,反转文的标题大概是“炸弹‘英雄’被FBI作为头号嫌疑犯调查”之类的。不知道内文是怎么写的,如果只是按照标题这样的报道,虽然引发后续其它媒体针对Jewell的持续骚扰,但Scruggs是否有权发表这篇文章呢?她对Jewell受到的伤害,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呢?Scruggs确实是在报道一件事实(Jewell被FBI调查),虽然这件事实是基于某些人一些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推论(Jewell是炸弹客)。现在写那些“33年前的凯歌”的瘤量自媒体自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还是秉承严肃的新闻伦理来考量的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经过88天的折磨之后,FBI正式终止对Jewell的调查。

在现实世界里,Jewell马上与各个媒体对簿公堂,随后大部分的媒体都和Jewell和解赔偿了。但是始作俑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则坚持自己发表的就是一篇基于事实的报道,拒绝和解。

影片的原名是《Richard Jewell》,台湾译名是四平八稳的《李察朱威尔事件》,香港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译成《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而大陆/内地的译名《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则是明显加戏了。虽然那88天对Jewell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好受,但是执法机关只是礼貌地骗他去录口供,一旦被他发现不对头也只好放他回家,后来为了搜集证据把他家几乎搬空,甚至连他妈妈的内裤都被作为证据收走,被摘走25根头发,备受屈辱,但是起码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和家人朋友律师呆在一起。最后FBI找不到证据,也只能终止对他的调查。他也如愿当上一名片警,甚至8年之后真凶落网,他彻底洗脱嫌疑。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Jewell有幸活在另外一个法治国家,事情会怎么进展。首先,他会被会被拘留48小时,期间不能联系任何人。然后会被批捕,进入看守所,期间不能主动联系任何人,只能偶尔见一下律师,而且这种案子可能会作为恐袭或国家安全相关来定性,那么律师也见不到。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Jewell估计最后会给执法机关交待出一个完美的犯罪流程。然后他会被移交检察院,再等几个月,被起诉,然后慢慢等,终于等来了开庭,这时候才有可能能远远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句话都不能交谈,开完庭慢慢等等来判决书,移送到监狱,死刑执行。几年之后,真凶落网,沉冤得雪。

那,才真是一曲哀歌啊。

5 ) 还是要保持表面的普通正常较好

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6 ) 中国CINIMA之哀歌

寒假惊奇地发现老家丽水居然还有Richard Jewell的排片,立马就去看了。 之前只看过东木老爷子的《百万美元宝贝》,对他不甚了解。但单从这部和《百》来看,着实可以看出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很多的技巧修饰,利用故事本身来打动观众。在我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内力”的导演;可能也是因为将近耄耋的高龄,他的作品因而显得精准有力。 现实题材与写实主义的风格无疑最大程度体现了他这种“内力”;同时,同等程度地,将演员的演技无限的放大。山姆洛克威尔、乔恩哈姆等人贡献了优秀的表演;保罗沃尔特豪泽(终于不需要演类似于《黑色党徒》《我,托尼娅》里面的胖傻叉了!),本片的男主,堪称完美的人选;而最最让我感动与惊讶的是男主母亲,扮演者凯西贝茨的表演(爆奶今年奥提!)。那段发言的表演过于真实,丝毫没有修饰的痕迹。我看过很多的哭戏,几乎没有一个像这样富有层次与感染力,既内敛同时有张力。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她的表演完美的诠释了truth而不是fact。 很庆幸能在家乡看了如此动人的新年第一部。可笑的是,家乡当地仅有的三家艺术影院之中,作为丽水地区电影院的“霸主”、本应该引领地区的某两影院,却如同吝啬鬼一般的不给真正的CINIMA一次上映的机会,而给某些辣鸡“视频”(恕我直言)以大量场次。而相比之下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小资影厅,却拥有相当的职业的当担与操守。其实不只是我家乡,全国各地情况都是如此,例如同样加入艺联的著名的某达影院,也几乎没有《朱》与《别》的排片。 我大学不修经济,仅以高中知识,我不是特别清楚这里面供求关系。但我确切地意识到,如果市场只单方面提供娱乐向的“游乐园式”的电影而忽略了这些艺术电影,也行将来的观众们会认为电影只是用来娱乐的,马丁的预言或将实现。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电影联盟为艺术电影奋斗的原因,特别是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未来。而那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自以为在经济上为中国电影事业尽一份力,实则可能真的荼毒了万千的观众,断送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看的那个场次,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也许都是电影爱好者,出现片尾CAST的时候,许久,大家都没有动弹。在寥寥无几的观众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两个十多岁的小朋友。在幽暗的影厅里,在他们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灼烈的焰火。我没有老到可以感慨岁月流逝白驹过隙、时间的不易,但我看到他们时,我可以说,我看见了电影的某种未来,一种我期待的未来。 有时我会想,这些电影真的就那么“艺术”吗?难道真的就那么无聊、枯燥以至于大家都不想看吗?中国电影票房真的只能靠“话题“流量”来支持吗?我以我亲身体会来看:非也。仅以这部而言,观影的门槛很低,懂电影的人也许能看到更多,不大懂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连小孩子都来看,为什么成年人不行呢?更何况最近佳片稀少,《朱》与《别》理应加大排片量。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供应不足,而是需求不够,是很多人没有做出尝试。横向比较于类似的艺术形式,书的普及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了。既然书能够做到,为什么电影不能呢?我一直认为电影的商业形式是双向性的,就像没去过海边不知道海有多宽广一样,没多看佳片的人是不知道电影的艺术有多美。我由衷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像从小学习看书、绘画、声乐一样,学会看电影、欣赏电影;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而不是娱乐大众的道具。 以上只是一位初级电影爱好者浅薄的感想。其实自高考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写文章了;但是今天今夜,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

短评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10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24分钟前
  • kerenfang
  • 推荐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25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3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42分钟前
  • eros
  • 推荐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46分钟前
  • 力荐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5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53分钟前
  • Jsbe
  • 力荐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56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

59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1小时前
  • Anubis
  • 推荐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