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齐·博曼医生(DeLoach)是一位单身母亲,医院管理员决心改善医院的状况,同时照顾她的小女儿奎恩。利齐是非常A型;有条理,注重细节。但是,当新的EMS飞行员查理·艾伦(赫夫纳)进入利齐和奎因的生活时,所有的变化都发生了变化。查理挑战利齐给自己的限制,尤其是她对飞行的恐惧。
特吕弗拍安托万拍了五部,除了第一部《四百击》是他的少年时代,之后用了四部来描述长大之后安托万的感情生活。实话说,这些安托万从青年到中年的故事并没有那么优秀,描写感情生活,特吕弗也远比不上侯麦。只是从一个整体来看,这个并非特吕弗自传的系列作品,确实带着太多他的私人印记,说是他的精神自我画像不无道理。
之后的四部里面其实我最喜欢《安托万与柯莱特》这部短片。可能是因为这也是一部黑白片,黑白仿佛加上了一层滤镜,让这个关于初恋的故事,显得那么青涩而隽永,就像身处这段时间里的安托万一样,青春懵懂而美好。那个时候他正是热爱音乐的年纪(正好对应特吕弗本身对电影的狂热爱好)。离开了劳动中心,他小小年纪去唱片公司工作,每夜都在听音乐会或者参加音乐讨论会。之前认为《四百击》这个故事讲述了安托万堕落史的人,应该没有看过后续的故事。那样的童年确实充满了被人放弃的伤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向着变坏的方向一去不复返。少年时是叛逆,他内心的底色还是温柔善良的。
就在他的狂热爱好里,他遇到了他的初恋柯莱特。虽然最后他承认年少时的感情,他很有可能不是爱上了女孩本身,而是爱上了女孩的家庭,但柯莱特是他在那样的共同兴趣中找到的他以为的知己。所以和之后跟安托万走进婚姻的克里斯汀还不一样,安托万的这份爱应该还是纯粹而炽热的。所有那些痴痴的追爱行动,比如搬家到柯莱特对面,和她的父母打成一片,亲手制作一张黑胶唱片送她,都是他浓烈感情的自然外溢。其实可能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对亲情的眷恋,这影响到他之后的择偶标准。
离开了这部短片之后的安托万,就开始显露出他成为成年人之后的诸多缺点。没有定性,参军多次不负责任的当逃兵,工作常常做不长久,当侦探还爱上了当事人等等。在《偷吻》里,他最终选择了拥有完美家庭的克里斯汀,但确实这时他并没有深爱这个女人。他渴望爱与被爱,渴望拥有少年时不曾获得的家庭,所以早早走进婚姻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仍然保持着冲动激情容易被诱惑的本质,于是在《婚姻生活》里会被完全来自异域的日本女孩吸引出轨。他其实并没有长大,在后面的这一系列故事里,大家对他都非常宽容,他反而并没有再受到来自生活的“四百击”,于是和少年老成的他比起来,长大后的他却单纯肆意了起来。
在最后一部《爱情狂奔》里,特吕弗甚至还最后给了他一个灵魂伴侣。他最终从各个人生阶段中获得了和解:母亲的伴侣来告诉他母亲实际心中对他的爱;重逢柯莱特又触发他冲动的追上火车但被彻底的拒绝;和克里斯汀正式离婚,但克里斯汀对他仍然宽容。总觉得这是特吕弗对自己的宽容,他希望自己能够和自己的人生一样和解。但最后的灵魂伴侣萨宾真的能够获得他成熟的有责任感的爱吗?其实这仍然是一个问号。
在一天里看完这五部安托万的故事,其实就仿佛看到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于是,这个人变得那么熟悉和私人,哪怕有那么多弱点,我们仍然会原谅他。有网友表示不能理解两个前任在现任家楼下开心的谈话,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她们对安托万都不是爱情,友情或者亲情都没有那么需要回报,这个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安托万,还是可怜可爱而可亲的。
从《四百击》到《爱情狂奔》,从少管所到安托万的手信,我看到的是一个因童年阴影而缺爱自卑的孩子。
单亲妈妈、继父、重组家庭、贫穷、墙上作诗、没买面粉母亲大发雷霆、和同桌逃学、亲眼目睹母亲和陌生男人接吻、谎称母亲离世、课堂上被继父当面打耳光、偷牛奶、借宿,以及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阅读,这些构成了安托万的童年。充满了矛盾和不和谐,但依旧有自己的一方世界,而送进少管所,则是安托万童年的结束。
安托万一直在寻找爱,可能是因为童年的缺失,也可能是母亲说的那句话让他记住了。但他并不了解,他只是在寻找缺失的童年。他需要的不是女友,不是妻子,而是一个照顾他的母亲。
安托万无疑是一个浪荡、多情的男人,堪称渣男,但我却并不反感。也许是童年的恻隐,也许是因为他其实并不“多情”。“我并不是喜欢一个女孩,而是喜欢她的好父母,她的家庭”,安托万的自白其实已经说明了答案。
安托万也许是个念旧的人,依旧喜欢看书,喜欢快跑,喜欢同一类型的女孩。她们都去电影院,都喜欢音乐和书。
母亲的情人突然有一天来找他,告诉安托万,“你母亲去世了”。安托万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他无疑是恨母亲的,但又有愧疚,毕竟没有亲自去见过她。和老男人的交谈其实是一种对过去的审视,当他选择去看母亲的墓时,就已经和它和解了。一直奔跑的安托万,那个沉闷的下午,也许会一直让我记住。
看完这一部才算是真正懂Antoine。看着两对爱人在「L’amour en fuite」在结尾的镜头中不断切换,我对Antoine的爱情仍抱着悲观:他没法跳出爱情总是由浪漫而生,却葬于平淡的循环。
Antoine的égoïste让他不断将自己悲惨的、缺乏母爱的童年投射在自己的爱人身上。所以他说:“我爱上的是她整个家庭,我喜欢家庭稳定的女孩”。所以他对Christine说:«Tu est ma fille. Tu est ma sœur. Tu est ma mère.»可这无法长期自洽。如歌词所写:“Toute ma vie, c'est courir après des choses qui se sauvent.”,Antoine的一生都在追逐那些丢掉的东西:当他发现自己的所爱只是一个幻影,他的爱就死了;当他的所爱发现Antoine只是需要一剂治愈悲苦童年的良药,她们就逃了。
所以爱情啊,有什么可解释,它在奔流,它在奔流。
//最后感谢影展让我在三天内过完安托万的半生。能在不断的闪回中对着荧幕会心一笑,这正是五部曲的魅力所在。
这次看特吕弗的安托万五部曲,也算是一次很巧合的偶然。这个巧合体现在了很多的方面:一是刚好我前阵子正好自己在家里看完整个系列作;二是《爱情狂奔》又刚好是我去年的个人十佳之一;三是也是偶然在公众号上看到有套票出售,还刚好是在厦门,时间也都合适都在非上班时间。于是直接很爽快地280买下了4张票。事后发现我的套票编号是99号,看套票报名名单,我好像是倒数第二个买套票的人。
暂且不说特吕弗下安托万五部曲戏外横跨20年的戏外传奇,仅仅只看戏内,跟着安托万的视角,我们看着他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一路走来,这种感觉就更像是在回顾自己过去的一生。我们慢慢回想起童年时期同样叛逆的自己,还能看到青年时期为了博心上人一笑的那个非常愣头青的自己,也能看到成年时期逐渐成熟步入结婚生子的自己。不管接下来的我们和安托万,是还在为了爱情在狂奔,还是为了柴米油盐在狂奔,这些过去时间里不同时期的自己,都一起构成了现如今的真实的我们。
其实个人更喜欢系列中相对名不见经传的《爱情狂奔》,而不是名气更大的新浪潮开山之作《四百击》。同一部影片,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种视角和心情。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自我厌恶者,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记忆其实并没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回忆,所以其实我对童年时期的安托万的经历,依旧是站在一个大人的角度去俯瞰和回首。而相比之下,已然步入中年的自我,则更喜欢《爱情狂奔》中的那种成年人的一丝丝无奈和怀旧。都说人到中年容易怀旧,过去的时间和人事,总是天然充满着最强烈的情感和遗憾,这也恰恰是《爱情狂奔》想表达的核心。电影里安托万和克莉丝汀在去签署离婚协议书的路上,过去《偷吻》和《婚姻生活》的一幕幕不断闪回,此时此刻双方才意识到对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但在爱情的世界里,好聚好散往往是所有关系的最后结局。
后来的安托万经过一番起承转合,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那个萨宾。说句实话,我更愿意保留着一个美好的念想,最后和安托万在一起的还是克莉丝汀。但我们就和安托万一样,只能在时间的推动下不停地往前走,克莉丝汀已经属于过去,萨宾才是当下和未来。安托万在电影多段男女关系里的一次次选择和遗憾,其实也是他个人的一次次成长。
很明显地能看到,特吕弗讲述着安托万关于追逐爱情的故事。某种意义上,我认为安托万五部曲是最符合法国实际语境的电影系列之一。通篇下来,系列讲的其实都是一个相同的法国故事,那就是安托万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一生追求。这也恰恰是法国红白蓝的重要象征。电影里的安托万,无论在五部曲里的任何时间,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童年,他追逐的是自由;青年,他追逐的是博爱;成年,他追求的是平等。安托万就像是我们认知中的那种最普通不过的法国愣头青,一路走来跌跌碰碰,虽然时不时有些挫折,但他总能一如既往地对自我富有激情,他总是如此地深爱着自己。克莱特也说他总是在奔跑中。也像在《婚姻生活》里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甚至渴望尽快衰老,那样他就可以只睡5个小时,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觉得自己从来不会无聊。安托万是真的从心底里喜欢着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和法国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鸿沟,安托万在电影里有着种种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行径,但却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毕竟爱是全人类亘古不变的母题,这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那句古老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喜欢类似的电影。好像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外界获取自身缺失的部分,也容易被自身没有的这一部分深深吸引。安托万五部曲和伍迪艾伦的电影其实也是有着非常多的共性,都是在讲述我们普通人追求爱的过程中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每个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山盟海誓和惊心动魄,但这些都是真实的每一个小小的自我所确切经历着的悲欢。大部分的我们,坑都是像安托万那样,一生都在追逐自己命中缺少的东西,对于安托万可能是爱,对于我们可能也一样。
《爱情狂奔》通篇的众多闪回,也像极了《安妮霍尔》里最后艾维尔和安妮重遇后又再次分手的那一幕。艾维尔最后排了一出属于自己的戏剧,在剧中他改写了男女主角的最后结局,最后男女主没有像艾维尔和安妮那样分开,而是重新在一起了。此时,艾维尔和安妮的过去也一幕幕地闪回,就像我们的回忆总能时不时地被唤起。
电影的戏剧化表达手段,其实给予了我们观众很大的心灵慰藉。在电影里,我们可以不用理会现实的失落,只管关注当下的美好。现实可能是遗憾的,但电影却能补全我们的遗憾。安托万在《四百击》里的童年可能是充满压抑的,哪怕他在后续的青年和成年生活里,无法避免地依旧碰到一些小坑小哇,但其实他已经没有很多的遗憾了。
电影散场,我一个人走在毛毛雨的街上。外面的马路车水马龙,我却始终陷在了一种淡淡的愁绪中。童年里妈妈对安托万说的那句话一直萦绕心头无法散去:
爱是最重要的
(2023.04厦门SM法国大师电影展留念)
#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 感觉更像是整个系列的整理与回忆,闪回的镜头有些过多以至于这一部的剧情实际并没有多少推进,但最后那个唱片店里两对爱人的拥吻的镜头还是非常打动人。婚姻之后又是爱情,只要爱火不灭,就勇敢为爱情狂奔吧。
安托万的二十年,五部电影,就这样谢幕,就好像伴着他一同成长一样,好舍不得!还是四百击的时候,妈妈告诉他爱是最重要的,从此这就一直是安托万生活的主题。他会努力追求,也会快步逃离,但他一直奔跑着。整个系列除第一部以外基调都比较轻松,很生活化,非常好
好像又找回了电影的神圣,半天可以看完安托万的半生,看完我好像也老了,可以坦然说:爱情就是最庸俗的东西,爱情是落到地上每个人都拿脚踩两下的东西,充满了欺骗、自我感动和无理性,我确定就是要把这个捡起来,揣兜里,美滋滋带回家
几部电影的情节被穿插近来,当然结局有些讨好观众,总的来说,有趣
20年5部,终于来到最终章啦,大银幕体验到一些养成系的快乐。完结篇里回溯了前四部,充满着和解意识,与死去的母亲、初恋、前妻、前女友、新女友最终都体面收场,安托万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亲密关系,但很快又想逃离,狂奔不止是他的生命姿态。安托万的半自传撒小谎抬高自己,特吕弗的半自传体电影同样也美化了主角,他出轨滥情不负责任,但好像并不讨嫌。诚然安托万会老,但永远不会长大,至死是少年。
四百击偷吻床地风云集体回忆,Antoine完美谢幕。
歌挺好听,别的是一句夸不出来,一部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完结篇”,要是特吕弗还健在应该去拍复联4,闪回放片占了起码半小时。最大的问题是,安托万代表的是一种不安分的精神,对他进行任何角色分析都是在摧毁其人格,也否定了之前四部的遗产。过往的影像创造力被笨重的结构性闪回所困,让影片彻底失去了焦点。
五部曲里的首尾两部最精彩,不幸的童年及其衍生的无聊的前半生——重塑童年与追逐爱情是我们普通人的生命中最大的冒险和最华彩的篇章了(导演特吕弗则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进行再创作,并多番自我嘲解,算是叙事疗法了)。最后一部里的数次闪回,需要完整观看过原片才能更好地尝到个中滋味,包括最后一场戏的告白的素材里,仍有安托万的挪用和谎言——一个有艺术天赋却固着在全能自恋阶段的可怜人,可以料想,接下来的人生仍将充满遗弃与被遗弃——除非安托万的自传变得诚实。幸如特吕弗,遇到了巴赞。
严重怀疑这个片子新拍的素材可能撑不到一个钟头,不过安托万系列到最后一部实在没办法不动容。成年安托万拉停火车被工作人员追着跑的那段剪辑,可能就是特吕弗给新浪潮的神龛点上的蜡烛。
12th北影节收官,No.25。前半程是四部混剪合集,半小时前刚看完《婚姻生活》又在新的语境里回顾还蛮唏嘘的。喜欢所有两个人分别通过两扇窗子对话的正反镜头,即使是恋人、夫妻,生活在同一个房间,也是从各自的世界去凝望彼此,呼应了全片对亲密关系的探讨。比上一部增添了更多女性视角,安托万在有机会重述/改写过往人生时,给曾经的自己安排了更得体有面儿的剧本,而几位女性的登场则补足更丰富完整的叙事,让曾经过于自我、只迷恋“相遇”的安托万“去中心化”,在与母亲、童年和解后,不再藏匿感情,一味逃避在小说和虚构里。同时女性的讲述也充分呈现了关系中不同角色的复杂感受和心绪,喜欢柯莱特、萨宾的两段锐利真诚的表达,接吻是两个人的事,相爱也是两个人的事。
1. 特吕弗这是把自己的故事搬上来了吧。看,他有多爱自己,马上查一查他跟姜文是不是一个星座。2. 看了《四百击》、《偷吻》所以也连得上。男主角就是前几天看过的《路易十四的死亡纪实的主角。而且演过不少佳作。3. 法国人其事无论男女,都比较精致、细腻,活的体面,有哲理。
真的很无聊了这种自我回忆杀.....其实拼好一张破碎照片并爱上上面的女孩最后找到她在一起这件事也挺让人无语的 虽然确实很安托万了。但这一部完全没有了安托万自己的那种让人忍俊不禁的风格与味道 把什么都归回到童年也是很糟糕的 难道关键不是先前去变化去过出自己的生活吗 因此结局也是迷惑性的
特吕弗倒四作,“安托万五部曲”终章。影片采用了万花筒式的剪辑与多视角叙事,二十年来的影像片段穿插其间,特吕弗、利奥德、安托万仿佛已合为一体,清晰如昨,一如安托万拼凑破碎照片的邂逅之旅。以画外音及自传体小说制造连续性。最后一个场景在安托万与萨宾尼亲吻与另一对夫妇间横甩。(7.5/10)
太喜歡antoine系列了 TwT 日以作夜裡的 藍色花瓶 成了廢紙簍。everything came together in the end.
无论怎么奔跑,都回不到四百击了;安托万已老,而我们仍要继续前行。
安托万五部曲的最后一集。再也找不出一个系列的电影像这样让人看到一个角色在电影中逐渐的成长。这也成了特吕弗的电影日记。
安托万的故事落幕,利奥德从四百击到这部都留下了奔跑的身影,恐怕是对时间最好的诠释,特吕弗也感性地使用了大量的闪回,仿佛在和老友作别,还好故事是轻盈圆满的,才不至于留下伤感。
这一部的叙事是绝对值得看的!把人物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可惜的是安东系列就停留在这样的两性关系层面了 而四百击所开启的是远远超于这个层面的 如果能以老年安东结束这个系列 也许能有不同角度... 不过 1 不可能了 2 难度过大也许反而会翻车 —— 毕竟安东自始至终都在写自己
楚浮拍个爱情小品也太糊弄事了,系列混剪一下人物都是现成的……唱片店和列车是两个巧妙的场景,女性之间的交流真好笑。安托万系列真的是个非常有趣的尝试,相比之下林克莱特的boyhood 就显得笨拙呆板了很多。
杜魯福 (Truffaut) 在台灣有另一個譯名,叫楚浮。 The Green Room, The Last Metro, Two English Girls, The Woman Next Door [3]都拍出了沉重,但安坦五部曲卻能輕描淡寫敘述糾結的感情,或者法國人都喜歡自我幽默。別人的情感深深共鳴,卻要裝著輕浮說自己的故事。楚浮,比酸的饅頭更精緻的翻譯。Year 1 的時候我立志學習安坦,因為他實在是太迷人,溝女太掂啦,由其撥頭髮果下。看他墮入愛河時也每每心有共鳴,那種如泉流的熱情。但漸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