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思悼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宋康昊刘亚仁文根英全慧珍金海淑朴元尚陈智熙朴素丹徐睿知李代延崔德门郑锡勇崔民哲朴明申赵胜渊严智星苏志燮

导演:李濬益

剧照

思悼 剧照 NO.1 思悼 剧照 NO.2 思悼 剧照 NO.3 思悼 剧照 NO.4 思悼 剧照 NO.5 思悼 剧照 NO.6 思悼 剧照 NO.13 思悼 剧照 NO.14 思悼 剧照 NO.15 思悼 剧照 NO.16 思悼 剧照 NO.17 思悼 剧照 NO.18 思悼 剧照 NO.19 思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18世纪初,朝鲜李氏王朝正值英祖(宋康昊 饰)在位时期。英祖舐犊情深,在长子早逝后,他全部希望寄托在次子李愃(刘亚仁 饰)身上。不仅在他刚出生之际就册封为世子,更为其安排名臣督导功课。然而天不遂人意,世子耽于玩乐,无心学业,英祖一度提拔世子代理国政,可却使这对站在权力顶峰的父子渐行渐远。在一个瓢泼雨夜,世子杖刀闯入王宫。次日,他因意图谋反而遭到英祖的训斥,并被锁入米柜之中。在接下来的八日里,这对形同寇仇的父子各自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也许翻为平民父子更好,王宫内院最残酷的竟发生在最亲近人的中间……

长篇影评

1 ) 饿死柜中的朝鲜王子:继承者,还是夺权者?

我是来科普的,澎湃私家历史也刊载了我此文。
澎湃链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2870

在中国历史上,年迈的皇帝与年轻的太子争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朝中大臣们考虑到自己的政治未来,自然多多少少会对太子有所算计。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就是一例。胤礽最后被废,在高墙圈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与胤礽差不多同时期的朝鲜思悼世子与其命运相似,但结局更为悲惨。有关思悼世子和其父英祖的故事,在韩国影视剧中多有演绎,最近代表韩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大热电影《思悼》,其剧本也改编自这一历史故事。


1762年,朝鲜国王英祖在徽宁殿(今昌庆宫文政殿)殿前,将世子关入柜中,几天之后,世子活活饿死。这一惨剧发生在农历壬午年闰五月十三日,因此也被称为“壬午祸变”。朝鲜王朝第21代国王英祖(1694-1776)为何一定要将亲生儿子思悼世子(1735-1762)处死呢?

祸起何处:打娘胎里就引发的党争

壬午祸变何以会发生?韩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认为当时朝鲜激烈的党争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英祖与世子的性格矛盾导致了壬午祸变的发生。尤其是后来世子行为乖戾,为了国家的未来,英祖不得不处死世子。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政治斗争是壬午祸变发生的主要原因,父子间的性格差异是次要原因,而世子的乖戾行为则是壬午祸变发生的催化剂。

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争史。朝鲜后期的党争,常常被称为“四色党争”。所谓“四色”,即当时活跃在政界的四大政治势力,即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时期,北人与南人已经式微,北人基本上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则气息奄奄,只是偶有几个重要人物在中央活跃一下罢了。可以这么说,英祖时期的党争主要发生在老论和少论之间,当然,老论和少论也不是铁板一块,老论里也分东党、南党、北党,少论里也分为峻论(强硬派)、缓论(稳健派)等,其自身内部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1724年,英祖以王世弟的身份继承了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景宗(1688-1724)的王位。这一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背景,事实上也绕不过老少党争。景宗身体虚弱,一直没有后嗣,老论提议立当时还是延礽君的英祖为王世弟,而少论则极力反对这一提议。虽然中间曲折重重,但王世弟册封最终得以成行。

也就是说,英祖的继位,有老论“择君”的嫌疑。登上王座的英祖,深感于党争的弊端和强化王权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了平衡各党派的“荡平策”,通过平衡牵制各党派来强化王权。不过,虽说是“荡平”,但国王很难对各党派实实在在地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各党派的实际斗争并不会因为“荡平”而弱化,私下的斗争反而变得愈加激烈。

1735年,暎嫔李氏生下思悼世子。思悼世子的出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老论主流所乐见的事情。在英祖第二子思悼世子出生之前,英祖曾册封长子为世子,不过在1728年,这位年仅九岁的孝章世子突然被毒死,而英祖又无其他子嗣,世子位一直空悬。孝章世子死后,老论提出过继宗亲的儿子立为世子,而少论则认为英祖正处壮年,尚可期待新的世子的诞生,极力反对老论的提议。思悼世子的出生,意味着在立嗣路线的斗争上,少论赢了。

父子不同阵:一团乱麻的关系网

随着世子的渐渐长大,各党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算计世子的政治地位。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亲世子和反世子势力的主要人物构成,就可知当时的党派斗争形势有多么复杂。亲世子的人物有:英祖原配贞圣王后徐氏,英祖父亲肃宗的继妃仁元王后金氏,思悼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和平翁主,老论重臣世子的丈人洪凤汉,还有老论大臣李天辅、俞拓基,以及少论大臣赵显命、李光佐、朴文秀、李宗诚、赵载浩,南人大臣蔡济恭。反世子的人物有:淑仪文氏(英祖后宫),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和缓翁主,老论重臣世子亲姐姐和协翁主的公公申晚,老论大臣英祖继妃贞纯王后的兄长金龟柱,以及老论大臣金尚鲁,洪啓禧,尹汲;少论大臣有徐命膺。

看完这些人名,估计大家已经开始头晕了。这些人物一个个拿出来解释的话,又是一篇篇长故事,本文按下不表。为了理解的便利,大家只需看看这些人是属于少论还是老论。显然在重臣中,支持世子的少论人士相对较多。当然,这不是说少论就一定支持世子,老论少论内部围绕支持还是反对思悼世子的问题,也是分裂重重,加之王室人物的介入,整个情势犹如一团乱麻。

显然,世子身边集结了相当分量的政治势力。标榜“荡平策”的英祖在明面上还是维持了“荡平”的政治局面,从1749年开始代理听政的思悼世子,大致也沿用其父王这一政策——毕竟这政策符合希望压制臣权,扩大王权的王室的整体利益。虽然父子之间有过不少不和与争议,但大体上还是维持了一种相对和缓的局面,直到1755年罗州挂书事件(也称己亥狱事)发生,父子关系开始恶化。罗州挂书事件之后,由于亲世子的少论势力遭到巨大打击,老论得势,世子的地位随之发生动摇。

罗州挂书事件,即有儒生将写有呼吁举兵清剿奸臣的文书贴在了全罗道罗州客舍。事件处理过程中牵扯到相当数量的少论大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时任政丞的少论大臣赵载浩(孝章世子嫔之弟)带领百余名少论人士上自辨疏,声讨当年主导辛壬狱事(注:发生在1721-1722年间,围绕王世弟册封问题,少论对老论的肃清事件)的少论人士,并且要求向涉事其中的少论大臣崔锡恒,李光佐等人问罪。在老论看来,少论这种上自辨疏的行为,颇有以退为进,故作姿态的嫌疑。当时代理听政的世子以英祖的成命为借口,反对向这些少论大臣问罪,对上自辨疏的少论人士们的批答语辞和缓。因此,老论大臣们普遍认为世子偏袒少论,对他多有批判。

对此,英祖并不希望将事件扩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祖会站在少论这边,不要忘了,当初反对册封英祖为世弟的正是少论。

当年景宗突然死亡,世间纷传是英祖所为。到底是不是英祖所为,尚无定论,但英祖是王位继承的最大利益获得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到了英祖四年,即农历戊申年(1728年),还有一部分少论激进派与没落的南人联手,主导了一场反对英祖,逼其退位的军事行动,史称“戊申乱”。

英祖生平最忌讳有人在他继承王位的正统性上做文章,让世子代理听政,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对王权并无眷恋,更以此委婉表明自己和景宗的死亡毫无干系。罗州挂书事件牵扯出戊申乱与辛壬狱事的老账,而世子对少论又比较宽容,这很容易引发老论的反弹——老论坚决维护英祖继承王位的合法性。所以,世子亲少论的行为一方面容易招致英祖的反感,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荡平”的政治局面。

壬午祸变:是性格不合,还是权力争夺?

壬午祸变的导火索是罗景彦告变事件。罗景彦有个弟弟叫罗尚彦,是思悼世子的下人,被世子处死了。罗景彦在壬午祸变发生前的二十来天向英祖告发世子诸多罪状,历数其各种乖戾行为。当然,这只是个导火索,壬午祸变终究还是与党派斗争脱不了干系。

壬午祸变发生之后,英祖自己也承认朝廷之中形成了父党与子党,根据实录记载,英祖自己感叹道“景彦岂是逆乎? 今日朝臣之偏论, 反为父党子党也, 然则朝臣皆是逆也。”对当时的英祖来说,思悼世子与其说是王位的继承人,不如说是王权的竞争者。似乎是预料到祸变可能会发生,世子曾秘密向告病隐居在乡下的赵载浩求助。虽然赵没有施以援手,但世子在如此情势之下求助于他,可见危机的时刻世子内心倚重的还是赵载浩一系的少论势力。

当然,世子越来越乖戾行为也给壬午祸变的发生提供了口实。根据事变发生当日,即闰五月十三日的《英祖实录》记载,“自丁丑戊寅以后,病症益甚,当其疾作之时,杀宫婢宦侍,杀后辄追悔。上每严敎切责,世子疑惧添疾。上御庆熙宫,两宫之间,转成疑阻,且与阉寺妓女,游嬉无度,专废三朝之礼,上意不合,而即无他嗣,上每为宗国之忧矣。”值得注意的是,除思悼世子之外,英祖并无其他儿子。所以,英祖就算想要改立世子,也无其他选择。不过,思悼世子之子,即后来的正祖(1752-1800)在学问上相当出色,颇得英祖欢心。壬午年三月底的一次经筵上,英祖就对尚为世孙的正祖非常满意,实录评论此事说,“吾东方亿万年无疆之庆, 孰有大于此哉?”可见,出色的世孙让英祖在继承人选择上有了另一种可能。而原本支持世子的洪凤汉一系的老论,随着世子乖戾行为的加剧,也渐渐放弃维护世子的立场,而将精力用于保护世孙。

世子之妻世孙之母的惠庆宫洪氏写有谚文随笔《恨中录》(又名《闲中录》、《泣血录》),其中将壬午祸变归因于英祖和世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洪氏这样写道:“父子品性相异。英祖大王品性英明仁孝,详察敏熟。而世子则言语沉默,行动之间难以迅疾敏捷,虽德器宏伟,然诸事常与父王品性相违。日常之中,父王相问也无法即刻应答,常犹豫再三。即便是父王问话之时,哪怕并无个人私见,仍徘徊不决,半晌无答,每让英祖大王气闷。此事亦成一大过失。”(引文为笔者自译。)随着父子矛盾日益激化,世子逐渐患上惊悸症与加虐症,最终导致其行为乖戾,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恨中录》通篇未提政治因素,为何不提?

考虑到《恨中录》的创作背景,不能排除洪氏故意隐去这一内容的可能性。《恨中录》一共有四篇,提及壬午祸变的是第四篇,为洪氏于1805年所写。此年年初,垂帘听政的英祖继妃贞纯王后去世,纯祖(正祖之子,1790-1834)得以亲政。以壬午祸变的解释权为中心,各方政治势力再次展开权力争夺。当时洪氏的娘家丰山洪氏一族正处于危机之中,早已去世的洪氏父亲洪凤汉被朝廷舆论指为逆贼,被认为是英祖处死思悼世子的教唆者,是献上柜子的奸人。洪氏写道,当初英祖下令处死思悼世子,主要是因为世子罹患精神疾病,英祖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安宁,不得已才处死世子。洪氏还特别嘱咐嘉顺宫朴氏,即纯祖之母常读此篇给纯祖听。考虑到洪氏为娘家辩护而写下《恨中录》,那么就有可能会隐瞒对洪家不利的事情。


作为宗主国,清朝对于壬午祸变也有记载。《清高宗实录》中记:“朝鲜国王李昑奏称,臣世子緈(即孝章世子)早亡,复蒙天恩,封子愃(即思悼世子)为世子,今又身故。臣年及髦,储嗣久虚,宗祀孤危,旦夕伤悼。愃生有子(即后来的正祖)算年已十二,国计人心系此一线,伏愿曲加矜察,颁降封典,小邦君臣感激无地。”对于思悼世子的死亡,朝鲜仅仅是用一句“今又身故”而简单带过,而对于朝鲜的内部事情,清朝其实也没有太多关心,就按英祖所请,顺势同意了册封世孙的请求。


从父子亲情来说,作为父亲的英祖,当然还是爱着思悼世子的。《英祖实录》也明确说,“初孝章世子即薨,上久无嗣育,及世子诞生,天资卓越,上甚爱之。十余岁以后,渐怠于学问,自代理之后,疾发丧性。”可见在世子还未长大且直接参与政治之前,父子感情还是不错的。然而,王室之中永远是政治大于亲情,对于逐渐年迈且不愿撒手政治的国王来说,年轻世子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王权的威胁,何况在世子周围还聚集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虽然英祖命世子代理听政,但他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政治,大事的处理,朝臣们看的还是英祖的眼色,世子承受的高压可想而知。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在政治斗争的环境里被进一步扩大化,引发世子心理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2 ) 『思悼』


「丝绸是奢侈,粗布是不奢侈。高墙华锦为君臣,来生麻衣愿父子。」
两对父子最后的八日,在政变的高潮中起始,在祭悼的高潮中顿止,每一次闪回,都是一次立于结局此岸的回望,人物之间情愁线索愈渐分明,悲剧感就愈是加重一分。王陵中亲魂的巨大恸哭,被集中成典型事件、一气呵成跃上银幕。父权被龙袍加身,孝子被朝堂湮没,还有数不尽的美眷佳人化作了史书中的一枚标点。烟火人间被卷入历史残云,纵使亲缘也难看得清人心。
为父,是一国之君,是踏着嫡亲白骨而登基的千夫所指;为子,是一人之下,是套着权势锁链而毁灭的欲飞长箭。皇室之家,如父如子,不过寻常轮回。
历史恢弘,埋葬小儿女真情;深宫帷幔,飘散大丈夫英灵。叙事的手法与抒情的渲染,历史的厚重真实与人物的戏剧特色,宋康昊的悲寡威慑与刘亚仁的纯良疯魔,权衡得益把控到位,二度观影依然落泪。

3 ) 被封死在米柜里的真相

《思悼》截至到目前,成为2015年韩国仅次于《老手》的第二位电影,荣获韩国第35届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和音乐奖。《思悼》讲述了一个并不常见的古怪血腥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发生的原因和逻辑至今是历史谜案,但它的残酷和黑暗已经登峰造极。朝鲜李氏王朝的世子李楦,英祖惟一活下来的儿子,竟然被英祖突然关进米柜八日活活饿死,史称“壬午狱祸”。但凶手并非只有英祖一人,据说李楦在前一天晚上,曾提刀闯入了父王的寝宫。向英祖主动告发这件事的,竟是李楦的亲生母亲映嫔。后来李楦被装入米柜,提供米柜的是李楦的岳父大人。 众多位高显贵、把握朝柄的亲人突然合谋把他推入了深渊,李楦在父母、妻子、儿子和岳父的注视下,声嘶力竭,困饿至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子,最后的结局竟然是众叛亲离,困饿而终。李楦的多舛身世,构成了朝鲜王朝上深沉的谜案和极具戏剧化和传奇感的真实故事。 <图片1> 被亲生父亲饿死已经够让人瞠目结舌;但随后英祖发现李楦饿死后,嚎啕大哭并与厚葬,还赐名为“思悼世子”这种态度和剧情的完全反转(装得好像不是他杀的似的),也让我们注意到了英祖这个在朝鲜李氏王朝在位世界最长、最成功的君王,那不为人知、阴暗复杂的一面。 而关于英祖这个人的身世,非常值得细细道来。

张禧嫔,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妖妃”,出身低贱、面容艳丽、性格阴狠,把持恩宠多年,是个传奇人物。而除掉张禧嫔的,不是别人,正是英祖的母亲崔淑嫔。崔淑嫔这个人史料记载简略,她三岁丧父,五岁丧母,七岁入宫做宫女,因为偷偷为仁显皇后祈祷被肃宗撞见而受到宠爱(好有心机的对不对?跟甄嬛跪在雪地里祈祷专等皇帝到来的套路一样),在关键时刻她抓住机会告发张禧嫔在后宫使用巫蛊。张禧嫔被肃宗亲手灌入三大碗毒水(自己宠爱多年的女人,也能灌得下去。所以皇家的爱恨都是谜),七窍流血、死状甚惨。从这个事件就能看出,崔淑嫔这个人心机深沉、厚积薄发,在政治上的估判和出手精准。英祖身为她的儿子,早年为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站住脚,也是用尽了手段和心机(传说他体弱多病的长兄就是死于他的手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英祖,本身就披挂了一身黑暗血腥的迷雾。 史料记载,英祖对待亲人喜欢走两个极端——要嘛非常宠爱,要嘛非常憎恶,而且没有原因。他有三个女儿,他无来由地非常宠爱大女儿和平翁主而厌憎其余的女儿,以至于每次去看望大女儿,他都要清洗耳朵,把脏水泼到他不喜欢的二女儿和世子李楦的宫内。 电影《思悼》中,始终陪在世子和世孙身边的翁主,就是和缓翁主的原型。和平翁主死后,英祖把全部的爱注入了和缓翁主身上。因为早年守寡,和缓得到父王的允许,回到宫中长住,才得以目睹哥哥惨死的整个悲剧。和缓性格骄横,权力欲望强烈,生一女而夭折。在电影中,世子死后,她立即起身夺取世孙,利用世子的死向嫂子惠庆宫发难,离间世孙与惠庆宫的关系,打压惠庆宫所代表的外戚势力,后来她被正祖发配流地,在颠沛流离中悲惨死去。 权力赋予了一个人狂妄和任性,也造成了他人性上的极度自私和失衡,英祖极端化的人际处理方式,跟他长期的权力统治生活有很大关系。他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警告、摆布和伤害家人。在英祖的有生之年,他陆续送走了自己的几个孩子。女儿们在心惊胆战的宫廷生活中纷纷英年早逝,甚至没有留下子嗣;没能活下去的还包括世子李楦:一个幼年时,倍受大妃娘娘、中殿娘娘和母亲宠溺的活泼孩子;一个后来患有躁郁症、抑郁症、加虐症,在金黄的宫殿里喜欢躺在棺材内睡觉的年轻人。 英祖活过了他的儿女,又以权柄诛杀在政治上威胁到他的儿子李楦。李楦死后,英祖成功又在位了14年。李楦的儿子——世孙——朝鲜正祖李祘成为了接替祖父的理想继承人——一个因为未成年,而不会对英祖构成政治威胁且容易掌握的正统后裔。李祘从小聪慧过人,目睹了祖父如何弄死父亲的人伦惨剧,所以他的政治觉悟和敏感度要远远强于父亲,李祘一直小心翼翼侍奉祖父,才得以登上王位,善始善终,与祖父等并称为“圣君”。他曾向祖父许诺不再追究父亲的死因,但等他登基后,李祘不仅详细过问父亲的死因,还把父亲迁葬到更好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电影结尾时李祘忆起父亲泪流满面:“是我害死了父亲”那样,就是因为他的出现,才让英祖对继承人的选择改变了主意。年幼聪慧的他取代了桀骜顽冥的父亲,父亲成了弃子,而他顺利成为了政治角力场上一个更好的选择。 身为朝鲜皇族的子嗣,却很少有人安稳走完一生。在英祖那变幻莫测的喜怒之中,在权力扑朔迷离的争斗中,翁主和世子一一折命,亲眷皆战战兢兢不可终日,从未得到平静和安宁。 <图片3> 惠庆宫洪氏,就是世子李楦的妻子,曾写过一部《恨中录》,记录了自己在宫廷内惶惶不可终日、寂寞凄苦的漫长生活。《恨中录》成为惟一一部解释思悼世子死因的文字资料,“壬午狱祸”是朝鲜宫廷的一个忌讳,只有惠庆宫这样尊贵和亲历过的王族女人才有资格叙述它。但《恨中录》里这段语焉不详的记录,因为惠庆宫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身份显得没有多少客观价值。在《恨中录》里,惠庆宫提到“为了朝鲜皇族的利益,不得不牺牲掉他(世子李楦)”,从这个措辞可以看出,李楦的死亡并非是他患有精神疾病那么简单,李楦代表了当时政治力量“少派”,而英祖则代表了“老派”。政治力量的互相博弈和锤杀,才是致死李楦的关键性原因。在电影中,微妙凶险的政治因素出没,也在李楦和父王英祖的共理朝政中凸显了出来。英祖对李楦的控制欲、施压、斥责和随意侮辱,加剧了李楦的精神疾病,他甚至经常故意让儿子失控和崩溃。在权力冷血的牌桌上,不合格和弱势的一方都会被无情淘汰出局;而威胁到统治者的一切因素都将被消灭。李楦不仅在性格、意志还是政治作为上都非常混乱脆弱,他的成年也成为了英祖王位旁最大的一个隐患。让他自己死掉,无疑能为一个朝鲜的权力家族,祛除掉了不合格和威胁正主的秧苗。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悼世子那些擅长权力的游戏的家人们,都成为合力诛杀他的刽子手。 李楦从小受到父亲严厉的监督和教育,受尽后宫娘娘们的疼爱和纵容,是一个喜欢舞刀弄剑,善良又挺拔的少年。但他跟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无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英祖日日苛责李楦,挑剔斥骂他的各种不足。随着溺爱他的大妃、中殿娘娘与翁主姐姐们的早逝,保护他的盔甲被逐渐剥离,裸露出了这个惊恐苍白的少年。在失去家族长辈女性的庇佑后,李楦很快就身处很多人的算计和迫害中,也被暴露在父王的阴暗沉重的轿辇和阴谋下。倾盆大雨下,李楦瑟瑟发抖地匍匐在地,恳求父王的原谅。这样的情景,他都不记得自己经历过多少次。因为跪得太久,以至于他无法站起来。但当他手持利刃,站在父王的窗外,刀锋上落满冰冷的雨滴,他也没有去伤害父王。《思悼》生动细腻再现了李楦在宫内恐惧不安、腹背受敌的生活;他的窘迫和孤独,以及绝望与愤怒。英祖的私欲和残酷令人瞠目,而李楦所承受的重压和苦难也令人动容,悲惨到让人心生同情。但所受的苦并没有拯救他,当他惨叫着要从米柜里逃脱时,他的周围林立着表情木然的家人和臣子。他被捉回了米柜,烈日炙烤、寒夜侵人,在华贵富丽的宫墙内,饥饿至死。陪伴他的惟有一把纸扇,这是为了庆祝世孙出生,他自己绘制的扇子——他都没想到这个孩子的出生是致命的,他曾爱过的家庭杀了他。

李楦曾是一个心底宅厚,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的人;八日之后,被抬出时,他已经变成了冰冷的尸体,下肢因为屈伏在米柜里过久而无法伸展,只能被殓葬官硬生生折断;僵硬的嘴里被倒进了满满一嘴已经无法下咽的生米。《思悼》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身处权力和巨富的家庭,迎接一个人的也并非是安逸和幸福生活,如果你不适应游戏规则或缺乏智商,同样会被命运绞杀碾压,下场惨烈无比。引申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个倍受家庭呵护和疼爱的孩子走上社会,如果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和不懂机智圆滑,结局也可以非常多舛和不幸。从这个层面来看,世子无拘无束的真我初心,就像最初的每一个我们,它注定要经历很多挫折和创伤,一遍遍地被矫正和被驯化,最终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惨死的李楦无疑成为了朝鲜李氏宫廷里的忌讳,人们都避免谈起他。因为他的死折射了英祖作为“圣君”惨无人性的一面;也折射了这个王族家庭内部的虚伪和有悖人伦;揭露了道貌岸然的亲人贵戚们魔鬼般的作为。他就像一个被封禁的真相,人们都知道他存在过,但人们假装他从未发生(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请关注我的个人影评公众号,不定时更新~

4 ) 有生之年 悲剧不能幸免 若再相见 愿你轻抚我脸

曾为你披挂上阵,末了你替我捡拾骸骨,你可以与往事干杯,你可以把历史重写,空余寂寞留与后人说,是为思悼。
历史选择辜负谁,拥抱谁,穷途是荒烟蔓草,结局说沉默就好。孰是谁非,只有他们看得见,岁月剥落,只有他们听得到。


影片在世子的雨夜刺杀下拉开帷幕,在世子被关进米柜时正式展开。多条时间轨交叉叙事,“八天的记忆”中前六天分别在英祖、嫔妃、英祖、世子、新中殿、世孙的回忆视角下进行时空上的转场。既完整讲述了世子从幼年的乖巧聪颖到少年的任性顽皮再到成年后的挣扎乖戾,也反映了这场父子间的情感裂变。

这部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以审判者的角度去追问谁是谁非,而是用不同当事人的口吻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私以为好的电影绝不是教科书般的灌输知识,而是让你自然而然的融入人物,去爱他所爱,思他所思,从而感知。看思悼,我一秒钟都舍不得眨眼,更多是因为世子这个男人,这是我观影史上遇见的最悲怆最委屈最沉痛的一个角色。

命运带他走进深宫 偏偏赌注是自己

他曾有笑容如春风,他曾满腔热血要为父王代理听政。
他曾白衣素裹提笔落青龙,初为人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他曾抱着自己的儿子去拜见父亲,满心的期待从此湮灭于宫阙。
他曾被父亲拒绝于宗祠之外,被迁怒为水灾的罪人,那是大雨也冲不掉的悲伤。
他曾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长跪不起,渴求父亲温暖而不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几个地方:

(一)晴时斑驳铜墙,烈日赤烤宫阙,儿媳穿过青板石大道与世子敬茶,走在前面的世孙眼神坚定,“父亲,父亲的儿媳拿水来了”,素日里对太爷爷只有服从的世孙在抗争, 几近绝望而无力的世子听到儿子的呼喊在奋力的敲打米柜做出回应,三代人的同框,只剩下满目的悲凉。
(二)世子想要刺杀英祖的那一夜,听到自己儿子与父亲关于人和礼法的对话后潸然泪下,放弃了刺杀。
(三)英祖与世子最后的隔空对话,“我所希冀之事,唯有父亲眼神中一丝暖意”,即便相望却再也无法触及,下过雨的夜,父亲走向儿子的每一步路都沉重的让人无法呼吸,最后尚存的体温,请在这风吹散前,抚摸一次他的脸。
(四)本片的结尾扇子舞里穿插的回忆杀是最让我哽咽的地方,被调慢的镜头煽情的恰到好处。当初白衣胜雪的少年提笔落青龙,满心欢喜化作青烟飘散,在米柜里近乎麻木的世子发现青龙扇而回想起儿子出生时的悲痛欲绝,声声呜咽让我如鲠在喉。



我同许多观影者一样,纠结于英祖为何一定要饿死世子,也综合了电影本身和一些相关文献写过很长的分析,三刷电影后还是决定不发出来了,历史没有对错,王宫里更加没有对错。电影选取了六个当事人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就是为了让电影本身摒弃主观上面的臆测,所以在我看来,导演也仅仅是想要把故事说给大家听,是非对错活在每个人心里。



最后,请允许我深情的表白!
刘亚仁,命给你啊卧槽!!!!!!!














5 ) 一部东方绞肉机

《思悼》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故事。电影以完美的制作和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古代东方王权思想。简单说就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那一套。

《思悼》是一个儒家道德背景下施虐狂与受虐狂的故事。父王是施虐狂,世子是受虐狂。父王对儿子的爱体现在不停地施虐,而世子对父王的爱表达在不停地受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父王越多苛责,世子越不知所措,言行举止没了准头,于是毫无悬念地受到更多苛责,连忘了系鞋带都是罪名。直至父亲将奶奶的死都怪罪在儿子身上——这是最大的施虐;儿子也拿出命来,你冤枉我谋逆不就是看我不顺眼嘛,好我给你借口我把谋逆坐实——这是最大的受虐。《思悼》就是这样一部综合了政治倾轧、亲情纠缠、伦理道德和自由抗争的绞肉机。木心对孔子的评价也适合这部电影——“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我们看到无论老王还是世子都有赌气的一面,这其实是长期将人性抵押给道德律令所产生的必然性格。韩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极端,这要是日本片子,思悼早就自豪地剖腹而死了。也不像中国人那样绵柔,要是中国片子,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宫斗剧。《思悼》的韩国分寸是现实里拿命赌气,却把自由的心化作箭射向虚空。

当然世子有埋藏很深的弑父之心,这种弑父和西方不同,俄狄浦斯王恋母弑父,是因为欲望,或者按帕索里尼的解释,是因为对权力的贪婪。而世子弑父是为了沟通,为了冲破传统的桎梏,这种弑父本质上是送死给父亲,有点像哪吒,有赌气的意思。

《伊凡杀子》【俄】列宾

《思悼》无疑是一部东方悲剧。也只有东方能产生这样的悲剧。杀儿子的情节在西方文艺作品中也不鲜见,比如列宾的油画《伊凡杀子》,比如梅里美的小说《马铁奥·法尔科恩》。西方式的杀子是瞬间的暴力,所谓“激情杀人”。伊凡杀子用的是笏杖,由于愤怒暴打儿子,失手击中儿子头部致死。马铁奥·法尔科恩用的是长枪,他让儿子跪在地上,行刑一般枪决了儿子。《思悼》国王英祖用的是米柜。将儿子钉在米柜里,历时八天才饿死了他。这基本上是“预谋杀人”。伊凡和英祖有点像,论政绩伊凡大帝好一些,为人也更残暴。英祖谈不上残暴,只是大家长专制。伊凡杀子后惊恐而后悔,英祖杀子后虽然也悔恨得痛哭流涕,但是心中仍然在怪罪儿子不争气,不能理解为父一片苦心。他用死的礼法钳制活的儿子,最终酿成悲剧。马铁奥也是为了道德律令,为了名誉将儿子杀死。但他的道德感更具体,因为那涉及到另一个人的性命。不懂事的儿子因为一支银表将负伤的游击队员藏匿处告诉了敌人,父亲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罪,于是枪决了儿子。伊凡、英祖和马铁奥杀子之痛是一样的,但马铁奥并不后悔,最为坚定。我不敢说马铁奥杀子就是对的,但我同意其中的道理,认同马铁奥的高贵。鲁迅赞赏“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前提也是叛徒已经伏法死了。马勒拍出“拉孔布·吕西安”,结局法奸拉孔布·吕西安被判死刑,也说明了马勒的态度。

金老师的《书剑恩仇录》也曾“致敬”过梅里美。邵氏电影里银表换成了望远镜。

在中世纪那一千年内,谁能跳出中世纪?在儒家横行东方这三千年里,谁能跳出儒家?我们只有慨叹和警惕,不能鄙视与责备。要对人的局限性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正确认识人,认识人与人之关系,认识事物方方面面细密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知道某些错误是不可饶恕的,永远不要试图去犯。


微信公众号:bi_duo
2016.1.15

6 ) 一出心无旁骛的绝美悲剧

思悼,

在这里要不遗余力地称赞这部电影,

这部片之所以让人看得痛快淋漓,叹为观止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这里一一细数来。
电影的取景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类型。两者的共同优点就是整洁简约的美,视线所及无一杂乱,不染星点尘埃,正是体现王室这个庞大的内部系统的运作“于细微处见真功夫”。朝鲜的宫廷简朴与中国的清朝宫廷的奢华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同于风格奢美华丽、物业繁昌的大国,它的宫廷特色表在于细节的一丝不苟上,以显现它的庄重端正之风气,有别于野人家。具体的构成不得不提白纸糊的绿漆木门窗,占据了大片的白色窗纸净化了镜头的好一部分;还有世子常用于写字作画的平铺白宣纸,世子身着的米白麻布衣裳,都给人一种整饬妥当,适处其位,柔和雅致的贴切感。唯一称得上奢侈华丽的衮龙袍,宽大之中竟显身材颀长,也是迷人的。

室内的戏如书房考试时,代理听政时,后宫训言时,都是全员处于一个较为有限的空间里,这比在高大宽敞的殿堂来得更妙,太宽阔的室内空间容易将人显得渺小,而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里,视线的聚焦就会落在人物上,关注点就锁定在人的表演上了,从而做到主次分明,这一点,选址和镜头就把握得很好。室外的戏如世子跪于雪地、石桥;王与世子在先祖牌位前谈话等等,是用广阔的视角来聚拢建筑的各种特色,低矮但横向延展的围墙,为除去城门瓦盖笨重性而设计的轻巧飞檐,以上两者与广袤的蓝天无缝对接,让人暂时忘记了身在深宫这个事实。

思前想后认为,这对父子的悲剧,症结所在是王采取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比严厉更令人惧怕,特别是当儿子的一个小行为不合他意时,王便有很大的反弹,将儿子越推越远,最后彻底毁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爱意,使世子不再愿意作任何妥协。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正如这衣裳单薄,胡渣横杂,垂垂泪痕的刘亚仁,这副孤立意决,欲倒未倒的落魄模样。他缺一个来自爱人的拥抱,以解除他的心病。可无论是他最在乎的父王,还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都迫于巨大的压力而无法给予他渴求的爱与温暖。

谁有又会想到,这样一位对现实诸多反抗和不满的年轻人,竟毫不吝啬地对他人的展现爱意。就连看那条从清朝来的小狗,眼里都满含欢喜和怜爱。对嫔宫更是赞美、安慰,以安抚她初来宫中的惶恐的心,他说,“我真是娶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啊!”“请不用太惧怕父王,有我在不是吗?”多么有担当之心的小男子汉啊,那时的他对自己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期望和自信。不料,在反抗父王的路上却得不到她的理解和关心,更使他的婚姻观破灭,“所谓夫妇之间,就是要一辈子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是没有东西可以动摇得了的感情。”从他教导儿子儿媳时说的这话,便可听出他心碎和苦涩了,一如他对妻子的抱怨。

同样,对一直身处贱位的生母,他又是如何疼惜的呢?躺在那个给自己做的棺材小木屋里,面对来低声求他的母亲,他给了她一个像那里的烛光般温暖的拥抱,(这位母亲的哭戏也不少,可谓情到深处),还心疼地说:“我知道,知道。”愿意为了母亲而再次向强权低头妥协,也愿意为了母亲公然违反礼规也要给她办六十大寿。对于儿子的爱更是喜形于色,他的雀跃和关注,在等待儿子的到来时便充满了期待,为他画青龙于白纸之上,倾注他为父的心思。
这样一个懂得付出爱的人,却没有得到爱人的任何回应,孤苦至此,不禁又要落泪了。
看着刘亚仁最后撞开棺盖醒来,一脸痞相地握紧佩刀要去谋反时,那种孤注一掷,别无退路的痛苦,在禁卫军的簇拥下,在板索里的节奏鼓动下,涉水而过,又遇大雨倾盆,便更具悲剧美感了。当他驻足于那熟悉的窗前听到了爷孙的对话,或许在想,为何父亲从没平心静气地听过他一次呢?(不难读出羡慕和遗憾)

王与世孙的关系是世子可望而不可求的。这种父与子的关系是微妙的,父亲对儿子有太大的期待,对别人的赞赏与宽容,对儿子来说都是奢侈。王对世子除了期待外,还有防备之心,“仇人”和“竞争者”的关系,正如康熙的太子对康熙也是诸多不满,只因他太长寿了,妨碍了太子的路。 王对于世孙能够给予诸多赞赏,能平心静气听他的意见,甚至允许他反驳自己,都是因为王和世孙之间存在着 “距离产生美”,没有那严苛的要求,没有那草木皆兵的防备。

当然除了王承受着重大的压力外,他的性格和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的。王的性格中有着简单粗暴的底色,面对不如他意之事,常以呵斥,责骂来解决,最明显之处就在世子代理听政时,世子本无经验,更多的是需要父亲的解释和教导,而王却一味责怪,将世子陷于进退维绝之地,从而挑起了反抗的心思。

他甚至不明白父亲这样步步相逼是为何?如果,我是说如果,嫔宫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能给予世子理解和爱意,那么世子就不会如此孤立无援了,如果能有那么一位人儿。
或许他也会尝试着去理解和包容父亲了,毕竟,

龙斗逆鳞,伤痕累累。

在最后一段,遍体鳞伤仍一息尚存的世子尽吐心声时,父亲还是理解了。

“为何你与寡人,非要来到这阴阳相隔的分岔路上,才得以相谈此事呢?”

英祖,所代表的固执的父亲的形象,不是单纯讨论我们喜不喜欢他这个形象的问题,而是要怎样与这种人相处呢?英祖的政治观是较为悲观和黑暗的,还有阴谋论的成分在,承受如此压力下的家长,作为孩子逆其而为之终非善策。

如果以悲剧的视角来看,也是众人的孤立,成就了他的悲痛,成全了他的悲剧美感。电影是故意将嫔宫塑造成与世子心意不通的人,从而使父与子的感情成为完全的主线,构成这个的彻底而不可逆的悲剧。不得不赞这种一气呵成,心无旁骛,向心力强的电影,删繁就简,枝干分明。

长大后的世孙(苏志燮),眉宇间与父亲如此神似,衣衫凛凛的模样亦不负众望!而那段扇子舞和悠长哀婉的曲子绝美。真的要说一句卧槽!!这里还给穿插刘亚仁握着那把青龙扇掩面痛哭的镜头!岂不哭瞎我哉!!!!!

演技爆表的各位,真心感谢了。

短评

用「瘋癲」來換取被「關注」「理解」的可能,卻在死後才能換來一個撫摸。用剪輯蒙太奇來穿插表達故事敘述,狗、世孫、老師三次走近米櫃對劇情一步步推進,貫穿全劇的畫作更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喻意。电影最后所献上的舞蹈、打出的扇子,每一下都那么的动人心弦

7分钟前
  • yukicheung
  • 推荐

整部电影跟老皇帝一样伪善矫情。且,片子里的老年妆太可怕了啊啊啊。

12分钟前
  • 小裁缝
  • 较差

之前看桀骜的造型总觉得像苏志燮,想着刘亚仁和苏志燮要是能演次兄弟或者父子该挺好,结果这回真演父子了,居然是刘亚仁演的爹……

1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结尾煽情过度,有种看韩剧剧场版的赶脚,拜托这还申奥?!

18分钟前
  • 虾条
  • 还行

文言文对白听得迷迷糊糊的。印象里特别深刻的,就是刘亚仁把心理压力巨大的思悼世子,演绎得非常精准,虽然我认为电影里并没特别集中表现来自王的压力。而最后当其持刀冲向自己父皇的宫殿,站在窗外拔刀而向时,未来正祖的几句话;以及影片最后苏志燮持扇起舞的场面,都极具东方仁义与美学之特点。

21分钟前
  • 深北
  • 力荐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殿下要的是君与臣,世子要的是父与子。刘亚仁这么年轻就这样狂飙演技,和宋康昊飙戏都不逊色,真是爱死了。

25分钟前
  • charo
  • 力荐

只有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27分钟前
  • 真诚的人
  • 力荐

皇权之下,焉存人伦?

2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纵然有取景小格局和煽情飚戏之嫌,但《思悼》真拍出了明朝那群不适合当皇帝的封建君王哀歌。这是谁的错?很多时候,淹没在正史的一行字,没人会把皇位传承看成是父子家族之间的亲情撕裂,而是轰轰烈烈的阴谋势力角斗。继续佩服韩片,即便是一个商业挂的片子。在上海影城一厅狂掉眼泪,真是晚节不保。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宋康昊和刘亚仁演技爆表。文根英演技为负。熊爹虐死娃,不值得同情。可怜了世子。

36分钟前
  • Abe
  • 推荐

能和宋康昊飚戏,甚至不输于他。刘亚仁真是精彩,前途不可限量...

3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飞向空中之箭是如斯理直气壮,我也讨厌如此的我。我不想如此活着。” 2015韩国正统佳片,当电影拍的好看之时,结尾再冗长的韩式煽情都不觉得多余。刘亚仁爆发年,演技竟可与宋康昊同日而语,苏志燮与其父子扮演竟有十分相似。“有了人才有礼法,才见人心”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韩国历史电影少有的良心之作。摒除了意淫和戏说成分,如实讲述李氏朝鲜最惨痛的一段宫廷史实。不断闪回的叙事手法虽然老套但把人物塑造得很丰满。从父慈子孝到反目相戕,长满逆鳞的君权甚至容不下一对父子分享:性格差异带来悲剧。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刘亚仁和宋康昊对戏毫不逊色

44分钟前
  • 23号是我
  • 推荐

假如《鸣梁》6分《思悼》可得9分。父子之情,奈何君王之身,社稷所羁绊。吾愿汝成国之贤君,汝只求吾之暖意笑颜。清风吹,消散前,就此一次轻抚吾之脸庞。刘亚仁必将成为韩国电影的接班人,与宋康昊合作不见逊色,百年难遇的好演员。

45分钟前
  • 诺兰大圣
  • 力荐

实至名归的今年最佳韩影,无论故事台词情感演技音乐都堪称一流,越来越觉得韩国近几年的古装电影愈发精熟,而这部《思悼》更是巅峰集大成之作。隐忍的情感极其饱满和浓烈,几次如鲠在喉的感伤,短短两个小时经历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那画着青龙的扇,那射向空中的箭,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5星

50分钟前
  • 克莱门特
  • 力荐

接连看了刘亚仁三部电影,是极有天赋又努力的演员,演技完全不逊宋康昊。【重看2022.05.10】

5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拍的很深刻的古装宫廷悲剧,刘亚仁即老手后再次贡献了精湛的演技,韩国的这故事让人想起唐太宗和李承乾的悲剧啊。全程看下来完全老皇帝各种作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又来个后悔煽情哭戏简直矫情死了。世祖的小儿子太可爱聪明了,给他父亲送水那一段看得人要哭惹,真正懂他父亲的人

56分钟前
  • 咆哮李
  • 力荐

刘亚仁啊答应我像尔康答应紫薇那样答应我 不要再去演电视剧了 收视率过50%又能怎样啊 比不了一部千万电影啊 专心拍电影吧 忠武路迟早是你的天下∠( ᐛ 」∠)_

1小时前
  • 一大个圆
  • 推荐

卧槽刘亚仁这么年轻就这么飚演技,感觉未来的韩国影坛必有他的位置。

1小时前
  • 包大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