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鬼乡》——招魂归乡,逝者安息!
littleant(爱上韩国咖啡店)
昨天和朋友一起看了正在上映的韩国电影《鬼乡》,单看中文名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与鬼神有关的电影。影片中也出现了“鬼神附体”这些灵异场面,电影的韩语名字是“귀향”,我以为是”归乡”。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导演取“鬼”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电影《鬼乡》海报,2016年2月24日正式在全韩国上映!
电影以1943年日本殖民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日军从朝鲜半岛掳掠20万名少女,拉到中国牡丹江慰安所充当慰安妇的真实故事。电影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在战争上作渲染,而是从20万少女中“静敏”的个人遭遇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描写。 <图片2>电影开场,“藏起来哦!藏起来!”清脆的歌谣声将镜头从苍翠的大山远处拉近,三个花季少女在玩儿捉迷藏的游戏。主人公静敏在找同伴的时候,看到了一辆载着日本军人的卡车疾驰而过。危险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可静敏并不知道,还为刚刚赢了同伴的衣服挂饰而沾沾自喜。 <图片4>接下来导演用细腻甜美的镜头刻画静敏去田间接父亲回家的温馨场面。风儿吹拂着稻谷,静敏坐在父亲的背篓上面一边唱着歌,一边挥舞着手臂,浓浓的父女情意夹着稻香就要从屏幕里溢了出来。
回到家里,母亲得知静敏为了一个小挂饰惹得同伴哭泣,便用荆条打了静敏。都说孩子是娘的心头肉,静敏的母亲又怎舍得自己的孩子委屈,赶忙连夜给静敏做了一个。可谁曾料到,这竟是母亲为静敏做的做后一个礼物。<图片6>静敏被日军带走。
一日,静敏回家看到几个佩戴着刺刀、身材魁梧的日本军人在自家院子里。静敏的母亲和父亲趴在地上求饶跪拜,看到静敏回来用眼神示意其离开。可静敏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走进了院子里。日军看到静敏,狠狠地踹了静敏父亲一脚,把静敏带走了。
静敏和其他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被装进一个密闭的车厢里面,拉到了中国牡丹江慰安所。在火车上静敏认识了英熙,两个同病相连的女孩子在车厢里相偎相依,互相照应。被拉进慰安所后,一名日本女妇人询问女孩子的年龄。“十七岁”“十六岁”,静敏说:“十四岁”。日本妇人用手抬起静敏的下巴,端详了一番。便让几个士兵把静敏拉进破旧不堪的医疗室,对静敏的下体进行了检查。然后日本妇人给静敏洗了洗身子,便关进一个只有一张床的房间里。
绝望的静敏躺在简易木房子里!
不一会儿进来了一个穿着深绿色军装,一身酒气的日本军官。一看就知道,他定是这里的日军头子。只见他晃着身子,拔出身上的刺刀:“处女,我喜欢!”。静敏吓得将身子蜷成一团,缩在角落里。日军头子一把拉住静敏的胳膊狠狠地将静敏拽了出来。静敏使劲全身的力气反抗,她并不知道日军头子要对自己做什么,眼睛里冒出的都是恐惧。日军头子见其反抗得厉害,便用拳头抽打静敏的头。瘦小的静敏昏了过去,可鼻子还不停地流血。日军头子扒光了静敏的衣服,蹂躏了还昏迷着的静敏。<图片8>受蹂躏后的静敏被扛出房间!
静敏被扛着穿过一条阴森昏暗的走廊,静敏的眼睛忽张忽合,耳边传来的竟都是女孩子啼哭尖叫、跌撞碰壁的声音。静敏隐约觉得走廊很长很长,长到一辈子都无法走出去似的。
这只是噩梦的刚刚开始!每天慰安所简易木房子的外面拍着长长的队伍,这些日本军人像上厕所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进进出出。这些女孩子们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有的已经昏死过去,可那些日本军人竟然饥渴到去强奸一具“尸体”。更为可恶至极的是有些日本军人为了满足野性狼欲,一边抽打一边蹂躏。<图片9>不堪打击,已经变得神志不清的姑娘!
被拉进慰安所的也有中国女孩子,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描写了一个日本军人从死人的身上扒下来一件旗袍,强行让慰安所里一个中国女孩子穿上。他们用各种猪狗不如的手段刺裸裸地吸食着她们的肉体,折磨着她们的灵魂。
她们都是花季少女,可死的死、疯的疯、病的病!<图片10>日军扫射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们!
一天,一些女孩儿被选出来,装到卡车上,拉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土坑旁边。这些女孩儿面对着土坑,全都吓哭了!土坑里尸体横竖交错,有些正是她们的同伴!日军残忍地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儿们进行扫射,并将尸体踢到土坑中,倒上汽油!熊熊大火就在镜头前燃烧了起来,花儿谢了,谢得连渣儿都不剩。
静敏不知道那些被拉走的女孩子们去了哪里,直到有一天慰安所人员必须全部撤离的时候,她们也被卡车拉到了这个土坑前面。就在被扫射处死的时候,日军遭到了袭击。在枪林弹雨的混乱之中,静敏和英熙逃了出来。在逃跑的途中静敏为英熙挡了一枪,长眠于他乡。
故事讲了这么多,看似和「鬼乡」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导演用穿插的叙事方法将英熙的晚年故事作为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同时展开。
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英熙以做针线活谋生,英熙的妹妹松熙(我暂且称其为“招魂婆婆”)是现代能够做法事招鬼魂的人。
不久前招魂婆婆的家里来访了一位母亲和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恩静,母亲向招魂婆婆哭诉恩静的不幸遭遇:恩静被入室抢劫的男子强奸,这一幕恰巧被刚回家的父亲撞见。恩静的父亲便挥拳与抢劫犯打斗,争执中被捅了一刀,虽然已经命垂一线,他还是用最后的力气反过来捅死了抢劫犯,就这样两个人纷纷倒在了血波之中。恩静从此以后变得有点神智不清,经常自言自语。招魂婆婆听了之后,便让恩静留在自己身边,收其为弟子,随其做些法事。<图片11>在做法事时,跳舞的恩静。
一次做法事的时候,恩静看到湖边站着一位穿白色衣服的大伯。她和大伯聊完天后,便径直走向了一位参加法事的妇女身边。恩静将大伯需要传达的话告诉了她。这位妇女非常惊愕,四处看了一下并无所谓的什么大伯,便知是父亲的鬼魂来过,抱着恩静失声痛哭。
英熙得知松熙的弟子能够看到鬼魂,于是拜托松熙再办一场法事。了却自己内心多年的心愿,将静敏送回家乡。因为当时英熙没有时间跟静敏的遗体告别,不得不离开。静敏客死他乡,成为了英熙一辈子的心结。<图片12>已经白发苍苍的英熙抱着静敏失声痛哭!
招魂法事的那天,英熙表情显得异常沉重。果不其然,静敏来了,鬼魂上了恩静的身子。英熙抱着“静敏”,痛哭道:“姐姐啊,我们回家吧!是时候回家了!”英熙吐露了埋藏在自己心里多年的话:“虽然我的身子回来了,可我的心一直都留在了你走的那个地方。是我对不起你!我都这么老了,你还认得我吗?”静敏说:“不老,你还是那个样子!”
阳光打在英熙的背上,一瞬间她好像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变成了少年时的模样。她看到了静敏在对着她笑,笑容是那么从容、却又那么悲伤!
导演将这两条线同时展开,一开始我看得有点糊里糊涂。还跟朋友说不太喜欢这种电影的表现方法。整个节奏一直都很压抑,有一些镜头还有点恐怖片的感觉,几乎没有一个场景能让我稍微松一口气。
然而当我回来查阅资料,知道电影的制作过程以后。终于明白了,导演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表现。
说起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并不比电影故事逊色多少。15年来,导演赵廷来以韩国国乐说唱团伴奏鼓手的身份活动于各种演出当中。这些资料让我更能理解电影为何选择一些韩国传统音乐烘托渲染气氛。导演对韩国传统音乐、歌舞通晓一二,传统祭祀活动时则会演奏“巫乐”,由巫师跳大神。第二条主线“招魂——逝者安息”也正是导演所期望的电影拍上目的之一。这样一想,刚看完电影时的一头雾水自然也就消去了。
导演赵廷来开始写《鬼乡》剧本还得追溯到2002年的一次志愿演出活动。
这次志愿演出,赵廷来去了韩国政府为战争时期慰安妇设立的「分享之家」,偶然地接触到了这些曾经作为慰安妇曾被日军带走的老奶奶们。<图片15> 听了老奶奶们的故事,赵廷来便一直「分享之家」为老奶奶们做志愿演出。生活在「分享之家」的一位老奶奶接受绘画心里治疗时所画的一副作品——《被焚烧的少女们》,深深地触动了赵廷来。他决定执笔写一部以老奶奶们亲身经历为故事背景的剧本。
当时被日本军人拉去做慰安妇的20万名少女,仅有238名得以生还归来,而今尚存于世的仅仅46名。导演赵廷来看到这些老奶奶一个个都渐渐地离开人世,心里就更加着急了。比现实更为残酷的是日本政府至今仍然否认曾经犯下的恶行。赵廷来觉得不能再等了,下定决心要将剧本拍成电影,让世人都铭记这段历史,并希望这些老奶奶们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日本政府道歉。
剧本历经十一年的反复修改,最终得以完成。接下来赵廷来准备找投资商筹集拍摄资金。然而事实是并无一人愿意投资他的剧本,更有些人嘲笑赵廷来。然而赵廷来内心的那份笃定坚不可摧,他拿着剧本四处奔走,一人一人劝说、解释。通过不懈地努力与广大网友的支持,慢慢地“一万、两万、三万”,就这样用三年的时间募捐到了一亿三千万韩币。
在一次采访中,赵廷来讲诉了自己筹资拍电影时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以捐重金支持拍摄为由约了我,我兴冲冲地跑去赴约。结果那人告诉我说:“那些自称是慰安妇的老太太们都是骗子。你怎么闲得拍这种剧本掀起大众的愤怒?”我非常的生气,让他向老奶奶们道歉!
有一次去「分享之家」看望老奶奶们,我以安抚的目的把手搭在老奶奶的肩膀上,老奶奶立刻反应强烈,避开了我。她们至今仍对男人的亲近表示强烈地反抗,我能感觉到她们还在忍受着那些经历带来的伤痛。
对于日本政府拒绝承认的新闻,一位老奶奶告诉我说:“什么没有证据,我就是证据,我就是活着的证据”。<图片13>导演在采访战时做过慰安妇的老奶奶!
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导演赵廷来还是顶着压力一路坚持了下来。最终电影开始了第一场的拍摄。一开始拍摄的短片剪辑、放到网上后,大家的留言如潮水一般涌来。网友们纷纷表示对《鬼乡》这部电影非常期待,很多人愿意捐款。留言一条要花上一百元韩币,虽然只是一点点钱,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在半个月内筹集到了一千万韩币,可见留言之多。之后共有275270人捐款,募捐资金约12亿韩元。<图片14>以『少女归乡之心』为主题的画展部分作品!
期间还组织了一次以『少女归乡之心』为创作主题的画展,共有200余幅作品参与展出。其中很多作品已作为慰安妇历史文化资料留存。
经历过重重困难,耗时13年的电影《鬼乡》于2016年2月24日正式在全韩国上映。导演赵廷来说:“为了祭奠那些冤魂,我用了“鬼”字。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让她们回归到自己的家乡。也希望电影能够成为以后佐证这段历史的文化资料。更恳切地祈祷再也不要发生战争!”
《鬼乡》海报
看了这部电影,又读了电影背后的故事!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以前只是在课本中学过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时候犯下的种种罪行。可是“慰安妇”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也只是一个概念,也只是“曾经存在过这么一段历史”。慢慢地淡化了,或许也从来没有在我脑子里留下过什么。经常看到日本政府拒绝承认慰安妇事件,我也只是就那样一听。对那个时期日本人暴行的认识、痛恨,也并没有融于血液、刻于骨髓。
爷爷奶奶那辈儿人能够清楚地记得,父母这辈儿人也还能听爷爷奶奶絮叨日本人曾经怎样怎样。可我们这一辈儿,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看到什么呢?看到日本政府拒绝承认慰安妇事件,看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看到很多人的脑子里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已经慢慢模糊。好害怕将来有一些孩子深信“慰安妇”这个词是捏造而来的,好害怕听不到关于“慰安妇”的故事,好害怕将来关于“慰安妇”的历史都变成了空白!
我把脸书上电影《鬼乡》下面的留言翻个底槽天,大部分的留言都是在感谢导演。感谢导演激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感谢导演的勇气。是啊!我也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一下子稀里哗啦地写了这些!不为别的,只为让大家再加深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如果可以的话)!
记得:一定要像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父母们听一样,以后我们也要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一直讲到历史得到尊敬,逝者得到安息!
爱上韩国咖啡店:littleant
作者 littleant
“一名爱写作、爱摄影、爱咖啡,爱与大家分享真实情感的妹子。
写回复
熟悉历史的人对慰安妇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它牵扯了中、韩、日三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起初我以为鬼乡是一部恐怖片,可最后才发现它远比恐怖片更让人心惊难过。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在她年轻时她以及众多像她一样天真美丽的少女在那段悲惨岁月中所遭受的不平与伤害。影片的一开头是很唯美的,一群纯真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美丽的乡村,有父母的疼宠也有玩伴们共同嬉戏,只是这种美好在一队日本士兵到来之后戛然而止,这也是她们一切不幸的开始。她们从此远离故土,以尚未成熟身躯承受着日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凌辱。我想这不仅仅是这些少女们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悲哀。
鬼乡这部影评据说经过了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作为当月票房里的一匹黑马,之所以能意外杀出,我想这也是因为韩国人民的民族情怀吧。
看过这部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同情着片中的那些少女,也感激着如今我生活的时代,感激这个时代让我不用面对片中那令人作呕的龌龊与绝望。所以,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是断绝一切丑恶来源的根本途径,我爱我的祖国,深深的爱着。
我一直很讨厌“慰安妇”这个词语,因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粉饰性词语,小的时候上学,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便非常的难以理解,因为我会“望文生义”的认为,那些被日军所蹂躏的女子是出于一种自我意愿,于是难以想象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人群的存在。 所谓“慰安”,从字面上,是给人以慰问安抚的意思,观感上,这个词语抹去了性服务所带来的敏感,遮盖了强奸、蹂躏、撕扯、侮辱等由性而延伸的可能及直观联想,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有一种能感受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的词语,给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的旁人造成更为错误的认识。这个词语书面化公关化,它显得平和安静慰藉,甚至在某些时刻下,显得光荣。事实上,日军就把日本“慰安妇”唤作充满了舍生取义味道的“女子挺身队”。而这个词语之下,粉饰的却是魔鬼一般的日军嘴脸,和一部血淋淋的有关女人的苦难史。 据网络百科上显示,所谓慰安妇,是指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这些女人大部分来自朝鲜半岛、中国、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据历史学家研究,慰安妇的总数在40万人以上。就像日军把那些应征过来的日本女人称为“女子挺身队”,他们在笼络“慰安妇”来源的手段上,充满了诱骗、洗脑、强迫和掠夺。 电影《鬼乡》是2月份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镜头对准的便是被日军抢去做“慰安妇”的一群朝鲜女人,电影直面血淋淋的悲惨和苦难。在这部电影里,剥去了所有“慰安妇”似的粉饰,只有暴力的胁迫,残忍的性侵,在日军的眼里,那些柔弱的女孩,不过是发泄性欲的性工具,他们把她们从各个地方抢夺而来,日以继夜的使用,高兴了使用,不高兴也使用,一群人排队轮流使用,用坏了就杀害烧死。 对于大部分日军来说,在他们实施这样的兽行时,没有任何人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言说(当然电影里也设定了一个温情文弱的日军男人,但结果是和“慰安妇”一起被烧了),就像日常里,我们对待任何一件物品一样,从来不会去顾及物品的感受。电影里,当日军向这群女孩施暴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考虑她们的感受,即使她们来月经,即使她们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承受极限,即使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就是这样的一部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在春季的韩国引发广泛热议,一段沉寂的悲痛历史再次摊开到人们的眼前,人们纷纷把这部片子称为韩国人不得不看的电影。电影缘起于“慰安妇”幸存者姜日出老人的证词,而导演赵正莱之所以拍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当年看到了姜日出奶奶的一幅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 许多许多的受害者,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杀害没来得及,可能是因为羞耻或社会压力而不敢,最后总是没能说出自己的遭遇。就像日本一直沿用“慰安妇”这样的名词,他们的政府对此过于粉饰和隐瞒,他们的民众不太承认这样的历史,甚至对这部电影当中的日韩侨女主角姜荷娜各种威胁与抵制。在这些基础之上,《鬼乡》确实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即使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鬼乡》真的并非一部多么优秀的片子,电影分做两条线,一条线是14岁少女贞敏与朝鲜女孩被日军强行带到中国牡丹江做“慰安妇”的种种遭遇,一条线则是几十年后这场遭遇中幸存的老奶奶和一个被前科犯强奸的小女孩相互救赎的故事,这两条线相互交织,有些凌乱,而电影在处理两条线的相互交织时,借用的则是一种鬼片中的“通灵”元素,我无法直接评论这样的好坏,一方面这着实让这个故事更加萌上了一层惊恐而绝望的色彩,但也让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有了些超现实的脱离。 但因为是一部聚焦这样的题材讲述这样的故事的电影,我们实在没法去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而是时时刻刻被电影里直面的镜头所感染,会为那些女孩的遭遇所心碎和愤怒。我们会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会从这些历史里学到一些尊重女性的必要。 而那些女孩,她们不是所谓的“慰安妇”,而是他们口中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配给皇军服务的“母狗”;是被掳掠被胁迫的“性奴隶”;是战争背景里极端的男权思维下被物化的“玩具”;而那段历史,则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黑暗的女人受难史。这是日本曾犯下的罪,是战争曾犯下的罪,是男人曾犯下的罪。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喜欢韩国电影,可查收《100部韩国电影推荐》://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0NjQxMA==&mid=2448520626&idx=1&sn=0a7b0fcfe80e94bd1f80517c87e64149&chksm=8f710797b8068e816831da100298d02c49e7dad32ae764561108fe6e2837ff6b089e936c39a6#rd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片子心情都会很沉重,但是我们无法忘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曾真实地存在过。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惨痛中吸取教训,期待这样的事情不再上演。
影片中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的屡屡侵犯打破了朝鲜国民的宁静生活。居昌郡的一个小小村落里,十四岁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正敏,被掠走送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车上一堆和她差不多岁数的懵懂少女包括一个身穿旗袍的中国女孩,她们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兽欲大发的日本军官。看着一个个花季少女被蹂躏被虐待被屠杀真的很绝望。坚强的正敏和同伴英熙正要逃离魔鬼的恶爪之时,正敏却为了救英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幸存的英熙一直身怀内疚,终于在几十年之后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然后把四处飘荡的正敏的灵魂接回了家。
这也就是片名《鬼乡》的由来。
看完《鬼乡》,真的触动了。有这么一个国家,可以为一部电影(《熔炉》)来修改法律;也有这么一些电影人,冒着重重阻力甚至是威胁(当看到“姜荷娜在确认出演该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后,网上出现了许多威胁她的留言”,真心觉得日本民族是个畜生),哪怕众筹资金,也要去铭记那段黑色历史。
对于片中的鬼乡祭没有看懂,跳着看的。关于鬼子残暴的部分镜头处理还是很到位的。
比如,受虐后晕过去的女一被鬼子扛着穿过如同地狱般的慰安所走廊,昏暗的色调,压抑的密闭氛围,少女的充满恐惧的呼喊,鬼子的残暴,慢镜头的处理,第一视角的运用,都给人带来浓郁而压抑的视觉冲击感。
比如,一些少女被押到尸体坑执行枪决,她们双手抱头,身体颤抖着,腿下面就是死去的同胞,像一座小山。枪决命令下达后,一个同情她们的士兵不肯开枪,直接被枪毙,扔进尸体坑。战争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同被浇上汽油焚烧,更显得惨无人道。
当影片中出现中国话时,突然觉得有种打脸的感觉。同样是遭受磨难的国家,总觉得我们做得不够。每年有n多部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过审,也有n多部霸占着荧屏的黄金时段。呈现着n多个类似手撕鬼子、自行车侠式抗日偶像,抗日,显得轻松,分分钟能灭一个鬼子小队。又有多少部在认认真真讲那段历史,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反思,或者给我们一些精神!除了《亮剑》,还有多少可以拿得出的!
总在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史为鉴的目的不是以史为乐,而是铭记战争的残酷,铭记中华民族的流血牺牲。恐怕多少年后,长江的后浪们对历史的认知就是充斥荧屏上的各种抗日娱乐。战争,残酷?别骗我,你看,多逗。
……………………………………分割线……………………………………………………………………
关于一些问题的解释:
一、本文是看片后立刻写的,一时没想到还有《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否符合慰安妇题材?我是否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后查资料,还有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三十二》。所以将原题目中的“这样题材”改为“这样”,“也”改为“很”,这是是本人的疏忽,望谅解。
二、本文并没有对中国电影人在二战题材上的贡献加以否定(比如《紫日》就不错),我是说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慰安妇题材上,中国与韩国同为二战的受害国,幸存的慰安妇由于年龄都在不断减少。本片能力压欧美大片登顶韩国票房冠军,另有海外侨胞大力支持,形成一种全民的热度。而我们呢,媒体报道的大多是韩国怎么怎么保护,怎么怎么示威,国内的动作鲜有报道,即使有,又能在头条占据几分钟的热度。正是这方面的匮乏,才需要我们电影做得更多,以正视听。
三、本人对抗日娱乐化深恶痛绝。电视荧屏上几乎每个台都在播的抗日片,认真讲战争的很少。我并不是说一定要严肃讲战争,但是要有底线。否则,都在用娱乐态度看待抗日,那么接受娱乐抗日思想所成长的下一代,邓说的能妥善解决钓岛问题的有智慧的下一代,能否完成重任。现实中,日本的一系列右倾化动作,在东海构筑的严密监视网络,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性能优良的舰艇,拉拢东南亚国家对南海的骚扰。虽然我国国防不断进步,但能否形成压倒性优势还有待商榷。种种这些,都需要电影人再加一把劲。
……………………分割线………………………………………………
关于一些问题的再次解释:
一、本人并不否定中国电影人、电视剧人在二战题材上做出的贡献。本文从未言及抗日神剧是国产剧的代表,本人对于抗日神剧横行荧幕的愤慨是一贯的、明确的。
二、本人不认为《金陵十三钗》符合慰安妇题材,就被某网友说是捧处女主题电影。符合慰安妇与捧处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吧。
三、对于网友的批评,本人虚心改正,比如国产相关影视的储备不足。
四、本人想要明确的主题是,呼吁忧患意识,呼吁电影人做得更多、更好。
1.苍白的悲怆、无力的控诉、刻意的煽情,这不是鬼乡,是鬼扯。受不了贞敏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善,那不是真的;2.承载着别人之生活下去,是一件特别沉重的事;3.韩国影片的老毛病在那,甚至还套着一个沉重历史的壳,那就剩下看看打没打动你了...
电视上看到了片段,就已经被触动了。一部2002年开始拍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因为没有资金,直到2015年靠大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片子。可惜不知道国内是否上映了,有些耻辱和伤痛,不应该这样忘记,她们代表了历史的一页,在现在混乱的世界上。
那就是活下来,重返故乡
太压抑了,快进着看完的
对女性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比死可怕,生不如死。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不是针对某一个日本人,而是对这个民族都要永远怀有一种警惕性。
一篇慰安妇招魂曲,没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拍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可惜也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看这种片太难受了,但我还比较克制,因为说实在的片子拍的有点拖,就艺术性本身而言有很多缺陷,但我老公在旁边哭的那叫一个惨,还主动给我递纸,我都不好意思不哭,我第一次看他这个“理性”直男看电影哭成这样。
主题性无法评价,毕竟是民族历史的共同伤痛(片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确实应该一看。但作为剧情片来说,怪力乱神的故事、演员们青涩的演技和略显刻意的执导,完成度上还是差很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不过,准备了14年的导演和幕后团队以及慷慨众筹的7万多人,都令人尊敬。更推荐同题材《雪路》
中韩慰安妇的地狱生活上加了一点超现实元素,技巧乏善可陈,却看得人愤怒逆流成河。这样的电影社会性大于艺术性,它提醒了我们可以善待身边的日本人,但对这个民族一定要妥善保管仇恨——因为它还未认错。
发现很多人看完此片后都在咒骂日本人,然而日军的变态残忍以及慰安妇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比较可惜该片没有深刻讨论这一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直面这段历史,还要防止如此之罪恶以后永远不要再出现。
3.8星。慰安妇题材作品,其实叫《归乡》更贴切~催泪手法在韩国电影中已算克制,故事本身就足以赚取观众眼泪,激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双线叙事手法用的并不算流畅但偶有亮点。比电影本身更动人的是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将近8万人的心意和努力,还有导演14年的等待。
韩式煽情果然厉害,直直哭到字幕滚玩,归魂是一种美好的念想,否则如何来面对这残酷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不容忽视的却又敏感的题材,靠着众筹才能拍出来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复仇,只是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悲伤却不压抑,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现代过去穿插的拍摄手法感觉把我们都带回去那个残忍的年代。铭记历史。
作为一个女孩实在悲痛难忍,有些人实在难以原谅,无法原谅
也许不甘心讲述一个他认为平淡的故事。也许是众筹来了太多钱,导演在《鬼乡》里炫了太多技,刻在屏幕,印上画面——两条故事主线轮流展开;各种风格的配乐堆积使用;各种角度的镜头变着花样切换。然而,两条主线的切换毫无章法,稍微失神,就会看晕。甚至,导演最想呈现主题的招魂场面有些吓人。
我们不探讨技巧,不说立意,只想说,结尾七万名众筹网友的名字震撼到我了。
哭了好几次。BGM太受不了。愿世界和平。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