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我的佐伊 剧照 NO.1 我的佐伊 剧照 NO.2 我的佐伊 剧照 NO.3 我的佐伊 剧照 NO.4 我的佐伊 剧照 NO.5 我的佐伊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遗传学家(德尔佩饰)和丈夫詹姆斯(阿米蒂奇饰)本共同抚养女儿佐伊,而当一场灾难降临这个家庭时,她不得不找到莫斯科的一对夫妻(丹尼尔·布鲁赫、杰玛·阿特登饰)寻求帮助。

长篇影评

1 ) 《我的佐伊》:不止是爱在三部曲的女神,也是一个好导演!

朱莉‧德尔佩(Julie Delpy)可以说是「静悄悄」地又带来一部自编自导自演作品,很多时候人们都忘记她从2002年开始就执导她的长片处女作《寻找吉米》(Looking for Jimmy),并且在2007年导了出众的《巴黎两日情》(2 Days in Paris),一部相比于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类似作品(「爱在」系列)毫不逊色的作品——她在本片中除了编、导、演之外,还制作、剪辑与配乐,基本全能;也恰是这部按说应该要成爆款的作品并没有让她在导演之路走得更顺,她不惜在2012年(学林克雷特那样)再次复制《巴黎两日情》模式拍出《纽约两日情》(2 Days in New York)且依旧不俗,也许这些都会喜剧难获影迷共鸣;她也不是没拍过让人困惑的作品,比如嗜血的《女伯爵》(The Countess,2009);走亲情路线的《洛洛》(Lolo,2015)看得出她逐渐安静下来的影像风格,不过,通往新作《我的佐伊》(My Zoe,2019)的部分灵感很可能来自恬静但隐藏疯癫奇想的《天空实验室》(Le Skylab,2011)。

《天空实验室》剧照

在此其实对于是否剧透犹豫不决。但两个很容易查到的讯息也早有透露,但却不是坏事。官方海报是粉红衬底,前景是德尔佩饰演的母亲伊莎贝抱著她七岁的女儿佐伊,但是在母女后方还有一个佐伊的影像,让本来应该因为贴近女孩颜色的粉红所带来的甜美感被削弱,反而给人一种不安的意象。另一方面,台湾译名为「复制柔伊」则更直接点出影片的走向,但同时也为观影过程布下一个强大的卖高分(MacGuffin):佐伊怎么了?她会发生什么?谁要复制她?将用什么方式复制她?复制能成功吗?

事实上,直到影片的「第一幕」(后详)结束时,仍看不出佐伊会发生什么事;而到了「第二幕」结束时,是否复制、如何复制都还成问题。要是按古典叙事来说,重心便不是仅仅落在复制佐伊这个行动上了。

当然,《我的佐伊》并非一部真正脱离古典叙事的作品,因此不难理解与分析,但能被分析并不表示落入俗套。

《我的佐伊》剧照

就拿影片开场来说,正片始于一双摸著怀孕大肚子的手,接著是一个严重失焦的镜头拍摄一位女子的侧脸,她首先看向后景,一个人影接近她,但因为失焦,所以我们看不清楚谁;随著镜头调焦,我们看清这位女子的侧脸时,背景的人物已经出框,而她微笑后低头,看向肚子,淡出。明显看得出来这位女性并非德尔佩,这也正是影片有趣的魔法。

当佐伊莫名昏睡不醒,伊莎贝与前夫詹姆斯在医院里等待手术进行时,两人起了争执并互相指责。伊莎贝指控詹姆斯「三年没有性爱」,詹姆斯则以她产后走样、外型走样也连带使得她难以相处、最终变得毫无吸引力。

于是这时不难联想到片头出现的女子,既然她直到伊莎贝詹姆斯互怼时都未再出场过,便让人误以为产前的德尔佩真与产后的德尔佩相差甚远。

然而实际上,片头侧脸女子是在「第三幕」才登场的劳拉,人工受孕名医汤玛斯的妻子。在面临佐伊脑死一筹莫展的伊莎贝,联系上这位备受争议(而逃到俄罗斯)的汤玛斯,这才展开影片的真正行动:复制佐伊。

劳拉育有二子,对于汤玛斯接下伊莎贝的委托十分反感,甚至以离婚要胁;但是劳拉作为伊莎贝的对照组,她最终以母亲的身分,辩证出复制佐伊计画的道德合理性:当她得知在伊莎贝二度流产之后,汤玛斯事实上还握有第三个受孕胚胎打算找代理孕母时,激烈地向汤玛斯抗议,说一旦想到伊莎贝与佐伊如此,她再也无法管教两个孩子,因为「如果他们有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因此单就汤玛斯从职业角度(不论是职业伦理还是事业危机)来评价复制佐伊计画是不够且单薄的。然而即使是劳拉最后都让步了,她只是提醒汤玛斯,第三个胚胎成功之前都别跟伊莎贝透露,以免她再次地失望,毕竟伊莎贝至此一共已经失去了三个佐伊。

《我的佐伊》剧照

在送走伊莎贝后,镜头来到劳拉这里,她看著在公园里玩的儿子们,镜头给了一个与开场时几乎完全一样的侧脸,看著她露出幸福的微笑。于是我们对于用劳拉的两次侧脸夹著伊莎贝丧女的悲惨经历,是可以理解的:从怀孕到养育孩子的那份圣洁的母性,本就是强大到可以盖天,或起码通天,这也是耶教所烙下的深痕;尽管在片中藉太过迷信的伊莎贝母亲以及伊莎贝对她的指责,点出身为医学研究者不迷信的心态。

但如前所言,能解析不代表能想到这么做。亦即,劳拉的首尾呼应不只承载如此的意义,还因此造成「伊莎贝产后走样」的双关语效果。

不只劳拉影像有此别致的含义,德尔佩对形式的掌握也是非常娴熟的,果真不是执导新手。我们端看上述那场伊莎贝-詹姆斯互怼戏之前,影片趋于一种十分温和方式拍摄。即使为了配合孩子的影像而采用细切方式分镜,但镜头内的动态乃至运镜方式都不激烈,因此给人平稳感。

这种印象很重要,平稳带来和乐与日常的恒常感,并且使得随后的失常更加剧烈。

这也是两人在等待室中对质戏的铺陈:两人的对质因为镜头相似度高,亦即一再地接近跳接的方式,破坏「静接静、动接动」的接合惯性,使得视觉一次次被刺激而强化两人之间的冲突。偶然离开等待室从外拍摄的全景镜头有助于缓和这种紧张的情绪,也让话题有机会找新的方向,细数夫妻之间的各类问题。

《我的佐伊》剧照

导、演集于一身的德尔佩因此占尽优势,镜头的切割与动态既跟随台词也附著于表演。有些细腻节奏像是规划也像是即兴。当伊莎贝控诉:

「你磨光了我的自信!」而詹姆斯立即反驳。

「对!你自信到要去钓男人。」听到这样反驳,她抿了嘴唇,嘴唇取代了或收回了无法出口的反驳,也凝结了她的楚楚可怜。

就在这一场戏之后,画面呈现又逐渐恢复平稳,形式表现为伊莎贝内心活动的外化。当她想到了解决方式(复制佐伊),当她大彻大悟(接受死亡),然后她开始重新进入理性模式,或说掺杂强烈感性的理性模式:寻求让佐伊再生的种种可能性。

不过冲突尖点的完成显然还是有赖剧作的布局,一点一点加温。于是可见许多细节的交织。

比如佐伊发生可能是致病关键的意外(在公园撞到头)是在伊莎贝与詹姆斯为了商议陪伴佐伊的时间以及确认离婚协议内容的那天,这个会面也是临时协调出来的时间,因为调节员形成满档,只有这天有空。意味著有多少夫妻正处于与他们相同的状态。反过来说,像陪伴佐伊的那位不合格保姆又有多少也同时非法地照顾其他儿童。于是保姆梅妲的不靠谱也是早就预告。

《我的佐伊》剧照

又或者为了连结到随后伊莎贝欲「复活」佐伊的说词,「我想再闻闻她的发香」,因此提早在逛动物园的时候,就安排伊莎贝不时去抚摸佐伊的秀发。

当然,这些也都算是常见手法,但是,就在医生几乎宣布佐伊脑死,并征求伊莎贝与詹姆斯同意让佐伊捐出可用器官后,一定程度上成为伊莎贝寻找「保留」佐伊方式的征兆,此时,佐伊的幼时影像以碎片方式,在伊莎贝这里,也在詹姆斯那里闪现。从而对观众进行催眠效果,也以形式回应萌生于伊莎贝脑子里的意念。形式即inception。这点就绝对是德尔佩难以捉摸的创意。

影片的结构也有德尔佩自己的想法。它以五次淡出清楚地切出分节界线。

序幕:劳拉的侧脸。淡出。

第一幕:伊莎贝与佐伊的相处日常,接著伊莎贝与詹姆斯的现状,两人平分时间陪伴佐伊,但却因工作不断调整见佐伊的时间,这也就牵涉到经常要临时请梅妲来协助,并因此加深了佐伊跟梅妲的感情(伊莎贝以此理由不便换掉梅妲);随后的剧作张力在伊莎贝与詹姆斯之间针对佐伊状况(手上淤青或喷嚏连连)彼此究责逐步增温。最后是佐伊在伊莎贝见完调节员回来后表现不适,在安抚佐伊睡觉之后,伊莎贝躺在床上。淡出。

可以说就在这短暂的全黑中,伊莎贝已经失去了佐伊。

《我的佐伊》剧照

第二幕:佐伊昏迷,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冲突,直到伊莎贝寄出佐伊细胞,离开柏林为止。这一幕主要处理佐伊之死,以及伊莎贝和詹姆斯各自以什么方式来面对佐伊之死。后来我们知道了,伊莎贝决定复制佐伊,而知情的詹姆斯则是再婚并生子(这在尾声一段有交代)。淡出。

第三幕:另一层次的冲突:复制佐伊是否符合道德,不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人伦道德。这一幕再次以劳拉的侧脸收尾,淡出。

影片按说在此结束亦无不可,劳拉的侧脸「封闭」了这部影片,让「母爱」最终被完善。影片于是朝向一种正面,或许一度走上歧路但最终导正的三观。然而,影片实际上还有一个收尾的尾声。

尾声:詹姆斯来到俄罗斯探望伊莎贝,此时伊莎贝仍与男友阿基尔在一起,但时间已经过几年,詹姆斯的儿子都已五岁。随后,伊莎贝带著詹姆斯到学校去,那里,新的七岁佐伊正等著伊莎贝接她回家;当然,她不会记得詹姆斯,只是她的细胞记忆让她对詹姆斯表现出近情情怯之感。伊莎贝抱著「新的」佐伊这一刻也正是海报上的形象。影片最后是在佐伊紧抱著伊莎贝但眼神看向詹姆斯的画面中淡出。

但是,究竟这个尾声是胜笔还是败笔就只能是观众的自由心证了。

《我的佐伊》剧照

不过,由《我的佐伊》片名很自然联想到由年轻德尔佩演出的作品《亡命之徒》(Killing Zoe,1993),在那部片中,德尔佩饰演兼职应召女郎的银行职员,名字就叫佐伊,她偶然与银行抢匪交易,后又在抢匪作案时重逢,最终还帮助了这位叫泽德〔佐伊留意到他们两人的名字都以Z开头;并且,当他们在旅馆房间做爱时,电视机正在播放茂瑙(F.W. Murnau)的《诺斯费拉图》(Nosferato,1922)〕的抢匪,在这场混乱的抢案中,是否「杀掉佐伊」就成了抢匪之间的内讧与冲突。这两部片之间是否存在微妙的关系?还是佐伊的Z只是为了呼应阿基尔的A?(看在其他人的名字似乎并没有在字母的位置上做文章,这点联想应该是离谱的。)与伊莎贝一起组成新家庭的(新)佐伊与阿基尔也再次以一种「错位」回应了插入伊莎贝故事里头的劳拉。德尔佩仍在片中埋了不少费解但有趣的谜团,这也算是她对电影形式驾轻就熟的指标。

短评

德尔佩当导演这些年,很喜欢拍家庭伦理,但又微妙夹带私货,《洛洛》中的恋母,《佐伊》则在对婚姻探讨中向克隆滑行,导致前后像两部电影,并明显对科技恐惧的成分居多,架构一下大了,话题挺有意思,但实在无聊无能,这口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6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较差

3.5

10分钟前
  • yhtacshy
  • 还行

周一中午特价场只有我和一些老奶奶老阿姨, 但是感觉德佩在本地有些辨识度,下楼梯进入影厅的时候,后面一位老奶奶扶着把手气喘吁吁都不忘跟后面的老伙伴说:julie delpy is very talented 以至于我对电影的期待又更高了。My Zoe还是很具有实验性质的,不仅在剧情上,还在与结构和风格,我的脑中对未来感的设定在观影的前半程一直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有几段让我不禁扶额,让后排观众发出冷笑。即使是德佩的电影,也很难共情剧情,可能是因为看到德佩饰演的角色对小孩的执念。但其实这部电影讨论的可能不是生育小孩,而是[只要]这一个小孩。

12分钟前
  • veridisquo
  • 较差

像是Julie Delpy给基耶的第一诫“神诫”和“蓝”写了个当代结局,但后半段有点草率。

1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一段婚姻的崩裂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重音错位问题 对于客体「My Zoe」 父亲的重音在My “I love you because you are mine.” 他把婚姻变作有限责任公司 明确责任是第一位的 而公司一旦倒闭 紧接着的是无尽的甩锅和追责仪式 母亲的重音则在Zoe “I love Zoe just because you are yourself." 可惜也正是独特的个体价值切断了她们之间最后一根脐带 当母亲执着于克隆技术拒绝哀悼的同时 她已经不再关心她所哀悼的逝者 而形态复刻的所谓真实则成了自欺欺人的帮凶 延续着虚妄的希望

19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还行

四不像电影,虽然看得出朱莉.德尔佩作为导演很想努力突破类型片的限制,只可惜没权衡好。

21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Lindsay终于和德尔佩演母女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呜呜呜呜呜

24分钟前
  • lmqfnl
  • 还行

Julie Delpy est une grande folle impossible

26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还行

我觉得不是在触碰伦理底线,是德尔佩这两年脑子不好。

29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不理解Delpy的想法

31分钟前
  • Gynoid-
  • 较差

看完之后还蛮喜欢

33分钟前
  • Gtyiu
  • 力荐

2020.07.04母亲对女儿的依恋的描绘还是非常细腻的,夫妻争吵的部分拍得好真实,可惜我最想看的是有关克隆伦理的争鸣,而这恰恰不是主创关注的重点。

37分钟前
  • 小悬子
  • 还行

这片子后来想想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前后两段分裂了。

42分钟前
  • 寺司_
  • 还行

其实和吸血女伯爵一样都是cant let go的女人的故事。

4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从家庭伦理变成科学伦理

48分钟前
  • Norloth
  • 推荐

3.5,非常好的剧本和故事,无论是前半程的法哈蒂式家庭剧,还是略显科幻的解决办法及收尾,都能诚恳地直面尖锐且现实的实际问题。当然,也仅限于故事。

5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光是观看有克隆题材的电影就已经让人不适,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去deal,所以这个话题一直成为禁忌也是有原因的。

52分钟前
  • 河流底层
  • 还行

2017年12月21日,在玛黑区的制片公司与Julie Delpy 见面,她走的时候告诉我,那天是她的生日,晚上要和家人一起吃饭。读完剧本后,思考她与母亲的关系。整部影片有些歇斯底里:反自然的母性是否仍然是母性 ?

57分钟前
  • 薾苨
  • 还行

唉,真是个偏执的母亲,佐伊去世后也一直坚持不用过去式来谈论她,伦理道德确实讲不通,确实很像黑镜某一集,但整体还是带着女性特有的倔强、执着、疯狂和脆弱。RA真帅哇,下颚线绝了,相比之下丹尼尔·布鲁赫显得胖胖的

1小时前
  • Ber_雪碧
  • 推荐

整个观影过程是有些崎岖和有趣的:最开始以为看到的是像《婚姻生活》那样对准离异夫妻、共同监护权、时间分配表以及陷于无尽争吵的生活片;但之后又渐渐披上了类似《海边的曼切斯特》的设计,视角放在了绕不开的与沉溺失去有关的话题。到了最后,转向的是一个很寓言化(甚至可以说,科幻)的故事。有些错裂,甚至是突兀。但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那份因为出生时就构筑着的爱与牵连,都通过故事闪烁着,是一次细腻温柔的捕捉。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