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你好,李焕英

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贾玲张小斐沈腾陈赫刘佳丁嘉丽王琳杜源何翯何欢韩云云包文婧葛珊珊史策黄小猫许君聪卜钰刘宏禄魏翔孙集斌张泰维郭宇鹏朱天福王宇冯巩乔杉王小利宋晓峰董若溪曹贺军赵婷婷姬晴郭祥鹏李一峰潘斌龙

导演:贾玲

剧照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2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3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4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5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6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3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4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5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6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7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8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19 你好,李焕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6 08:38

详细剧情

2001年的某一天,刚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贾玲 饰)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起大落。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她却因母亲突遭严重意外,而悲痛万分。在贾晓玲情绪崩溃的状态下,竟意外的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张小斐 饰)相遇,二人形影不离,宛如闺蜜。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一群天真善良的好朋友。晓玲以为来到了这片“广阔天地”,她可以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让母亲“大有作为”,但结果却让晓玲感到意外......

长篇影评

1 ) 比起穿越我觉得这是意识弥留之际的共同入梦

电影的前90%我都以为是晓玲穿越回去改变妈妈命运的故事

结果最后10%突然发现可能这只是一个母亲弥留之际创造出来安慰女儿的梦

女儿入梦,黑白镜头慢慢有了色彩

在这个梦里晓玲帮妈妈买到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女排比赛没有拿第一,但是在厂长面前露了脸,跟厂长儿子相亲

但是当梦慢慢褪色,母亲的生命力渐渐消逝,女儿看到了母亲一生的走马灯,回到现实,李焕英的心电图变为一条直线。

(我一开始以为最后的回忆是晓玲的回忆,与电影开头相呼应,但是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母亲对女儿的回忆呢)

李焕英才是这个梦的创造者,弥留之际抚平女儿的自卑和自责

后排提示:本人只在豆瓣发表了该影评,其他平台均为未授权转载。

2 ) 观众看不到的,是诚意背后的一声叹息(剧透警告)

小丑的悲伤,只有面具才懂。

《你好,李焕英》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不仅仅是从商业价值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贾玲对自己喜剧生涯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亲情的重新思考。

当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具有作者性”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指代影片是否承袭了导演本人的一贯拍摄,调度风格和手法,却常常忽略了,来自于导演自身的生命经历,情感体认的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作者性。《李焕英》在大年初一这个节点上映,排片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本片口碑一路走高,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

第一,亲情题材,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喜剧形式,符合大多数观众在这个节日点上的情感诉求。光有亲情远远不够,把亲情拍得不痛不痒的影片大有人在,就比方说前一阵上映的抗癌“神片”,成功收获了开年第一波尴尬。《李焕英》是真事改编,其原作同名小品大家肯定也不陌生,把小品与电影做对比,可以发现编剧,导演几处用心的改动。开头,贾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从来没有让妈妈高兴过”的孩子,在妈妈临终的时候陪在病床前。但是现实其实更加残酷,贾玲考入中戏相声专业,却有一天猝不及防接到了母亲的死讯,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眼。另外,本片最大的亮点就在,年轻的李焕英给贾晓玲缝裤子,贾晓玲猛然发现,原来母亲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变成了年轻的李焕英,这一桥段在现场赚足了眼泪。此处可见编剧的精到之处。

合作久了的演员会生成一种奇妙的和谐

第二,本片的独特就在于它虽然粗糙,但是真诚。人之大悲在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很显然,贾玲在年轻时已经体验过这一痛苦,《李焕英》是一部标准的商业作品,但是它也是贾玲挖出心中最隐秘的痛处给观众看。“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这个喜剧所以真实,所以能让人会心一笑,还是归功于它背后切实的情感所支撑。用票买电视,排球比赛,介绍相亲,文艺汇演,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会是一个优秀的小品,让观众笑很简单,但是,让观众笑过之后思考很难。一个从小总是惹祸,成绩又不好的女孩只想要做几件让妈妈高兴的事,这个愿望朴实到几乎没有几个编剧会想到。有人说穿越那一段让人很跳戏,太假。我倒觉得,场景,特效再怎么精致都只是假象,人物情感再怎么朴实那也叫真实。

时代气息,时代符号

第三,有人说作者矫情,一部给贾玲母亲立传的片子怎么能有这么高票房。但是,作为智力正常的观众,我们再怎么沉迷于电影情节也明白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充满了铜臭味的,电影本身也是资本的运作,影院里的一把把泪水,打湿的纸巾背后,是一叠叠白花花的钞票。从这一点上看,可能本片也不值得什么褒扬了,但是,到头来,观众还不是兴致冲冲地捏着电影票挤进影院,在现在的特殊环境下,与其说是资本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更需要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精神产品。贾玲也过过几块钱的盒饭分三顿吃完,住着几平米地下室的日子,她非常懂得她作为一名喜剧演员,所能提供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份文艺作品,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洗净积攒了一年的泪水,然后在镜子前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母亲,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贾玲,喜剧界多么奇特的存在

第四,贾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而且固定的演员班底,至于制作团队,制作体系,尚无从得知。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打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班底,未来极有可能与开心麻花比肩而立。从剧作上,经过《夏洛特烦恼》一片,开心麻花达到了制作水准的高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显出疲软之态,《西虹市首富》就是实例,但是《李焕英》让观众看到了喜剧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说是《夏洛特烦恼》的另一面,从“爱情诉求”,变为“亲情诉求”,夏洛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逃避马冬梅,贾晓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母亲拥有更好的未来。从这个人物动机上看,主角又多了一个“自我牺牲”的行动线,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黑白区分现实和过去,这种手法已经不罕见

《李焕英》放在影院里,可能只是几滴泪水,放在一个人的肩上,却可能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希望每一片创作的真心都不会被辜负,希望每一份真诚都得到应有的回馈,也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听到银幕背后创作者的那一声长久的叹息。

3 ) 冷特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吗?

电影开始没多久,陈赫演的冷特以一句“谁是贾晓玲”出场,看惯了老套穿越剧情的我就猜冷特估计就是贾晓玲的亲生爸爸了,直到最后真爸爸出现…

那么冷特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仿佛剔除了他故事也能照样进行,甚至可以说整个故事里他只与贾晓玲有一定联系和牵绊。直到我看到一个提问“贾晓玲只跟别人说了自己叫晓玲,但是冷特却一出场就问‘谁是贾晓玲’?”,我突然明白这个几乎可以成为男主角的冷特其实就是虚构的。

整个故事可以说更像一个梦,一个李焕英弥留之际做的想弥补贾晓玲的梦,而冷特其实就是妈妈梦中的女婿(好归宿可能更贴切一点),一个懂她女儿、愿意帮她女儿、爱他女儿的人…也是李焕英心中以后可能会给贾晓玲幸福的人。

(来自一个工科生的粗浅解读,可能有很多地方大家觉得有矛盾,也希望大家指出,同时也希望贾玲能找到幸福,嘿嘿)

4 ) 一场年轻人自我感动的狂欢

大年初一中午,《唐人街探案3》率先在豆瓣开分,6.8分,意味着接下来会滑到更低,我决定先不带家人看这部电影。临近傍晚,《你好,李焕英》终于开分,8.1分把我给惊到了,那就信新导演贾玲一回,赶紧张罗家里人晚上去看,虽然我爸嚷嚷着要看《唐探3》,但此时已经买不到晚上的票,仍然选了《李焕英》。等到电影看完散场时,从大姑妈一脸不过瘾四处寻觅其他电影海报的神情中,我知道《李焕英》并未达到投其所好的效果,实在过意不去。直到第二天晚上,几位长辈看完《唐探3》,散场时还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剧情,我心里一块石头才落地。

我给《李焕英》的评分是7/10分。即便它在我看来明显缺乏电影感,催观众眼泪的手法也不高明,其传达的价值观更值得商榷,但毫无疑问的是,贾玲基于自己真实经历自编自导自演所展现出的诚意满满,加上整个故事无硬伤、立得住,这两点构成了本片品质的基本盘。正所谓“全靠同行衬托”,如今大部分国产电影连故事都讲得漏洞百出,毫无诚意的圈钱乃至洗钱之作也不少。不过我一向不主张“比烂”,还是应该就电影来论电影。

说《李焕英》缺乏电影感,这一点正好拿同期改走线上发行的《发财日记》作为对比。《发财日记》是同为喜剧演员的宋小宝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故事讲得一般,但即便是大银幕换到了小屏幕,该片也从头到尾都充满着电影感,镜头语言非常成熟。这是宋小宝自学成才的功力吗?当然不是,该片的监制兼摄影可是张艺谋的御用摄影师赵小丁!

反而观之,《李焕英》虽然投影在了大银幕上,看上去却完全是高清电视剧或者网络大电影的质感,电影语言贫乏,叙事技巧生硬。比如最让我难受的一点,本片频繁使用了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式(也就是几秒钟的黑屏),特别是在后三分之一,这样做不仅把故事给割碎了,还显得剧情拖沓——一部电影通常只在结尾交代一些剧情余音时才频繁地淡入淡出。这显示了贾玲及其主创团队的力所不逮,不会用别的电影技巧,只知道挪用最基本的小品舞台剧的转场方式。

为什么要强调电影感,因为这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点。电影感是一套语法规则,规则当然可以被打破和创新,但全盘照搬其他艺术的语法伪装成电影,显然不在创新之列。一百多年前的很多电影看上去就跟舞台剧没什么区别,用一台固定机位的摄影机把舞台上发生的故事拍摄下来而已,直到天才电影人发明了运镜、剪辑这些新概念之后,电影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如今出现了返祖现象,以《驴得水》《十二公民》为代表的一些国产电影“佳作”,明明话剧感十足,根本就算不得电影。

说《李焕英》催观众眼泪的手法不高明,又可以拿一位演员的导演处女作来对比——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两部电影同样具有自传性,基于女性视角的真实经历来纪念至亲。《我们天上见》保持了情绪上的节制和内敛,它并不渲染祖孙情,甚至哭戏都不多,却让观众从始至终品味着一种忧而不伤的“微醺感”,直到某个节点上自然释放眼泪;《李焕英》则是从半程就开始发力,使劲拽观众的眼泪,你不哭?那我就继续拽,你还不哭,那我就自己用力哭来勾引你哭。我就是这么一直被拽着,直到最后才流下一行老泪,流泪的时候我非常确定这跟电影的水平无关,纯粹是被导演的真诚生拽出来的。否则我一个跟导演一样没了妈的人,早就应该哭成泪人啊。

更不消说,《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充满了电影感的佳作,蒋雯丽之后没再做导演让我觉得可惜,而贾玲如果之后再做导演我只会觉得她是飘了。顺便提及的一点对比是,同样在讲中国社会过去某个时期,《我们天上见》从每一个镜头和细节都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烙印,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李焕英》虽然是在旧工厂实地取景,给人的观感更像是个架空的背景,难以引发中老年观众的怀旧和共鸣。只不过,这一点很难说到底是主创的力所不逮,还是有意为之。

哭或者悲,本身是一种复杂且具有层次感的情绪,无论是演员表演本身还是在调动观众情绪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创作者可以让情绪不断酝酿,是可调控的蓄洪,待故事发展到一个高点之后,突然开闸,让观众情绪冷不丁地泄洪(也即观众没能预期泄洪的发生),这种酣畅淋漓是很多佳作都会采取的手法。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死亡诗社》,就是在最后一幕,经由学生安德森爬上课桌的设计,让观众一下子哭得稀里哗啦,刻骨铭心。

再比如创作者明明在讲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可他并不打算让观众哭,他更希望观众在相对理智的观影过程中去欣赏演员所表现出的极具层次感的悲,达致内心深处的共情。共情并不是靠情绪宣泄就能达成的,它需要理性的指引。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这样做的,通过解剖悲伤来让观众走出悲伤,而不是通过展现悲伤来让观众陷入悲伤。这样的审美体验可以持续发酵,让观众日后不断回味。

如果观众只是把电影当成一件商品,那么的确,眼泪的容量可以跟商品的质量成正比;如果观众还把电影当成一件艺术品,那么真诚只是优秀艺术品的要素之一,技巧和手法同等重要。如果无视后者,主要凭哭了多少眼泪来评价电影的优劣,那就好比让情色片与AV同台竞技,主要凭观众生理反应的指标来评价孰优孰劣。

重点来谈本片传达的价值观。一部电影能够叫好又叫座,情感和眼泪只是表象,归根结底是它传达的价值观与主流观众的价值观相符,先例有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的逆袭。作为一个在价值观上持批判传统立场的现代观众,我只能说本片传达的价值观没有冒犯到我,不至于像《唐探3》四溢的厌女症那样令人皱眉。

但本片的价值观仍然是保守的,只是它包裹在亲情和真诚的糖衣炮弹之中,乍看不显得刺眼。片中贾玲穿越前想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妈妈骄傲,穿越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反过来,妈妈无论在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贾玲从女儿视角重塑了一个传统贤妻良母型的完美妈妈,只因为这样的妈妈在中国现实中太普遍,所以感动了无数在完美妈妈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与之深刻共情泪流满面。

贾玲在接受谢楠采访的时候曾说道:“我觉得我的妈妈不仅仅是我的妈妈,她也是她自己……我挺希望我妈妈能多为自己而活。”遗憾的是,在电影里贾玲是通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妈妈来表达这一点的。妈妈明明不想打排球比赛,贾玲却硬要她打比赛,觉得这样她会幸福;妈妈明明没兴趣去看沈光林的舞台表演,贾玲却拉着她看表演,觉得这样她的人生会改变,甚至不惜以自己不能出生作为代价。这样的做法,不过是两代人身份互换之后的“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双向的亲情绑架,让爱成为负担,甚至是伤害。现代社会的亲情,应该提倡“无条件的爱”。

本片设计的反转,既是妙笔,也是败笔。说它妙笔,是因为这个设计大大增加了戏剧性和感染力,比如二人转一幕,原本只是台上的贾玲、沈腾分别望向台下的张小斐,反转后增加了张小斐泪流满面回望台上的女儿,笔意陡增(只可惜这些妈妈视角的情节重现都处理得很突兀、电影技巧笨拙,比如妈妈走出病房完全重复了开头贾玲走出病房的镜头语言);说它败笔,是因为原本年轻妈妈所做的选择可以解读成为自己而活,只不过一切“命中注定”还是走上老路,有了反转之后妈妈就成了“从一而终”,重返青春时代还是不能为自己活一回,还是选择为了孩子而活,立意陡降。个人主义的光辉又一次淹没在了集体主义的洪流之中。

妈妈最后说“我很幸福你怎么就不信呢”,其实大多数把儿女当成人生寄托的妈妈都会这么觉得,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关键在于,这句话是否建立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妈妈明确意识到为了养育儿女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仍然选择这么做,那是她的自由(参考2019年电影版《小妇人》里的Meg),否则她只是在拿这句话宽慰自己和他人。片中的妈妈或许是幸福的,却没能为自己而活,令人唏嘘。

我可以给出一个更具现代性的故事设定:女儿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独立女性,她不打算通过帮年轻妈妈实现什么来让妈妈高兴,而是想通过让年轻妈妈觉醒去自主做选择活出自己的人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便最后在各种令人捧腹的机缘巧合之下,妈妈的自主选择还是让她跟年轻爸爸走到了一起;但在这个穿越之旅中,女儿看到了一个思想上发生改变活得更自在开心的妈妈,妈妈也逐渐理解了身为独立女性的女儿。

跟片里片外的贾玲一样,很多年轻人也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拉父母和长辈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觉得他们会喜欢。我基于网上的评论都预设了几位长辈看完电影非常感动的情景,我还觉得本片八十年代的设定会让他们怀旧。可是我错了。从这几天我了解到的观众反馈来看,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观众同样对该片无感。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比年轻人更不保守,而是对于本来就长期生活和践行在这种价值观里、看过无数温情激情苦情滥情电视剧综艺节目庆祝晚会的他们来说,本片的情感宣泄不过是毛毛雨挠痒痒。

恰恰是作为下一辈的我们在自我感动,然后推己及人以为上一辈会更感动,刚愎自用地把他们拉进了电影院。事实上,本片的营销就充分利用了年轻人的这种心理,官方微博不断吆喝着#带爸妈去看李焕英#,海报和宣传片上“笑顺爸妈”的口号提示着带爸妈去看就是一种孝顺,片方或许不清楚中老年观众的观影感受,但他们一定知道本片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高歌猛进的票房正是这种年轻一代自我感动的狂欢,而出奇的豆瓣高分则是这种年轻一代自我感动的明证。

最后想说的是,爱你的父母和长辈,应该是他们主动说想看哪部电影就给他们买哪部电影的票,而不是自以为他们会喜欢哪部电影于是主动给他们买哪部电影的票。一个每个人都是为了他人而活和都想指导他人该怎样活的社会,一个崇尚每个人都该为了他人而活和指导他人该怎样活的社会,注定是没有太大出息的社会。

5 ) 李焕英,你的观众是不是对母爱有什么误解?

这几年在咨询工作中,我或多或少持续关注着“母女关系”这一议题。也许是因为想得比一般人多一点,我看《你好,李焕英》这部片子时,全程都没酸过鼻子,笑点被戳中了几个,但更多时候是感觉尴尬和无奈。

导演拍这部片子应该是带了很大诚意。她如何理解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安放它,本文并不打算进行分析,因为过界了——这是导演自己的事情。

但看了很多观众的影评,我还是想结合咨询工作中的经验,对母女之间一些常见的情感关系略作澄清,希望帮助大家在更丰富的视角下理解“母爱”这种玩意儿。

影片开头第一句话就让我不寒而栗: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我可能是我妈的貂。”

“小棉袄”,是中国式父母PUA女孩的重要话术之一。很多父母期待未成年的孩子在情感上体恤自己的“冷暖”,在行动上为自己遮蔽雨雪——这种奉献和牺牲已经是《二十四孝》级别了。

而主人公认为自己是她妈的貂,不仅要好看,遮蔽风雪,还要风光体面让人羡艳。中年的李焕英的确有这一面:“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女儿生性自卑,觉得自己没出息、没用,在母亲弥留之际穿越到过去,就为做点什么让母亲高兴。

在那个虚拟的时空中,女儿为了让母亲过得更幸福,宁愿帮助母亲嫁给一个条件更好的男性,即便这样自己就不会出生。

这种情感,再往前一小步就是“为了让你幸福我宁愿去死”。很多女儿都对母亲有这样的想法——比女儿对父亲、儿子对母亲、儿子对父亲要多得多得多,尤其在儿子和父亲那里,自古以来谋权篡位的皇子身上呈现的是另一种东西:“为了我的幸福你可以去死了。”父亲呢,也可以牺牲儿子的性命去侍奉更高的权威,比如蒸了自己儿子给齐桓公吃的易牙,愿意杀死儿子献祭上帝的亚伯拉罕。

如果说生命的健康自然的倾向是优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别人,那么大量女儿愿意为了母亲牺牲自己生命的想法,可以说是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心理症状了。不过这个情节感动了不少观众,可见我们的文化认同这种症状之深。

女儿为母亲做了很多事,却发现母亲对她的期待变了:“你以后都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这句话让主人公,以及很多观众泪奔了。

当然别忘了,说这句话的其实是李焕英48岁的老灵魂。

这就是我们文化中大多数母亲:略带点自恋,年轻时有些望女成凤,希望女儿给自己长脸,成为自己的貂。年纪大了,渐渐意识到女儿是普通人,社会竞争又激烈到内卷,自己也刚强起来,不再需要专门的保暖物件,于是降低要求,“只要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

女儿们的感动可以理解:突然大赦天下不要你考清华北大,这得高兴哭了吧?——所以她们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这个要求其实也相当高。

硕士送外卖、福报996、三和大神、社恐、抑郁、亚健康……很多年轻人过得都很丧,最多只敢求个小确幸,却被父母赦免般地要求“只要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有的还轻描淡写加上“每天”二字:“只要你每天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请仔细体会这句话带来的山大压力。毕竟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我见过不少,做到这句话的人我一个没见过。

结果,她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更加没用,陷入一种经不起推敲的自我谴责中:别人对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可我却连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都做不到。

顺便说一句,主人公为什么自卑,觉得自己没用?仅仅是因为长得胖学习成绩不够好吗?穿越回去的李焕英太像一个好妈妈,正因为那是48岁弥留之际的灵魂——她已经做过一次母亲,且在死亡的门槛上更加懂得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也许她也在穿越中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

那个现实中的李焕英呢?为什么在女儿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中年妇女?她是怎样和自己的孩子互动的,以至于孩子长大后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不惜作假录取通知书也要让母亲风光一回?如果她的确如自己所言“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为什么和王琴较劲这么多年?为什么48岁时看起来和王琴简直不像一代人?为什么憋着一口气想让女儿来争?

——这些内容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相比最后的穿越,它们才更接近这段母女关系的本质。弥留之际的愿望、想象、梦境,只是这段关系的句号。句号画得再美,也不能覆盖正文的意义。

电影结尾的字幕里写道:

“女儿出生后,李焕英几乎没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印象中只说过一句:‘那件皮袄,要是再绿一点就更好看了。’”

也许就算做了母亲的貂,颜色也还差点。

很多子女一面为父母的无私付出深深感动,一面又为父母的期待感到不堪重负——但这两种东西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牺牲得越多,越忍不住要期待。

一个为了省车钱不惜在下雪天走路回家的女人,往往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做个普通人的。只有尽量满足和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才能对孩子好同时不带来压力——也就是传说中的“无条件的爱”。

从这一意义上看,女主人公要穿越回去让母亲高兴,以及所有为了母亲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也是在曲线地救赎自己:唯有母亲获得了满足,自己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轻松和自由;唯有母亲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自己才不必去做小棉袄,或者貂——才能成为一个人,成为她自己。

6 ) 我带我妈看这电影,给我自己哭抽抽了,我妈问我 你干啥呀?

李焕英女士,您好!

您女儿的电影我看了,拍的挺好,你闺女可真有才!不比那UCLA的学导演的差啥!她太招人稀罕啦!

大年初一我带我妈去看的 看之前就很期待!之前的小品我就哭的稀里哗啦的 看了几遍吧 没敢多看,这回整成电影了那肯定也是期待啊,无论是王牌对王牌还是别的节目上宣传 我都高兴,但是让我选择春节档第一部要看它的还是在奇葩说 马东说的一段话。听完我就觉得,我想马上看完它……

贾玲说的对,这部电影对得起她对她妈的感情。

无论是故事,人物,演员,包袱,都让我哈哈大笑嗷嗷痛哭,坐在我旁边的我妈也确实一脸问号,咋的了?至于吗?

我那会情感特别复杂,我看个电影哭哭啼啼就算了,但是这是一部讲亲情的电影,讲母女的电影,我这哭的不像话 我妈可就坐我旁边呢呀,我这是哭啥呢?张小斐也不是我妈呀!

看完电影我想明白了 张小斐不是我妈 但贾晓玲是贾玲 我心疼她 真好 她这电影拍的我特别能共情贾玲,共情着跟她一起想她妈!

能共情的导演还不是好导演吗?在我这儿,肯定是。

虽然说的是母女情啥的,但是我看完之后特别解压,大笑过,也大哭过,不管什么煽情不煽情,技巧不技巧的,我觉得这票价 值了!真好看!

贾玲,你可真是太出息了!希望你在天上的妈妈能感受到这么多人喜欢你。

祝贾玲一切都好 新年快乐!

短评

我要强烈批评影片最后刻画母亲买票又退票在大雪天中一个人走回去的镜头,我不接受,母爱不是因为牺牲才伟大,爱与关怀本身就是伟大。

3分钟前
  • 八喜吃多了
  • 推荐

真情动人

8分钟前
  • 李梦
  • 推荐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9分钟前
  • Augenstern
  • 力荐

这个底太好了,比起以往穿越片的个人救赎迈的更深了一步。本以为影片会如同以往的俗套一般会终结在「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上,没想到结尾以针线为引,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找到你并且保护你」的母爱穿进了观众的心里,以个人故事为本,动了真情的贾玲担得起导演的称呼。在喜剧元素上,影片也做的十分自然,不刻意不尴尬,更是在演员的选角上玩出了花,乔杉和贾玲的父女堪比去年黄渤和彭昱畅。

11分钟前
  • 花渡
  • 推荐

笑后有泪,温暖感动却不过分煽情,它正是这个春节最需要的电影。期待贾玲和沈腾这两位喜剧界扛把子的合作已经很久了,这部终于让愿望达成,两位除了保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外,还催出了不一样的化学效应。尤其是沈腾,这次塑造的角色非常另类。最难得的是,本片还塑造了一个独立而自强的母亲形象,也在提醒我们:她是母亲,但她更是自己,身为儿女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她们对我们有求必应的同时,我们更要尊重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对于今年过年不能回家的我来说,看完后更加想念母亲了,她也是从片中那个时代的国营单位走出来的,想要回家陪她再看一次,她一定会觉得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希望还能赶得上!

1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贾晓玲从天上掉下来李焕英“我的宝啊”小小瘦瘦的冲过去一下子戳到我了

20分钟前
  • Susie
  • 推荐

多一星给最后的反转

25分钟前
  • 岳岳(已出家
  • 推荐

贾玲昨晚的喜剧已经尴尬到我了… 这个导演的电影真的更加尴尬… 还是好好当个综艺咖吧!电影就算了…别伤害影迷的眼睛了…

27分钟前
  • 看个电影不容易
  • 很差

这次感受注定是感性压倒理性的,所以就不打分了。贾玲还是适合做小品,她的表演方式、她的叙事能力都更适合能和观众互动的、短小精炼的舞台而不是要被观众一帧一帧检视的电影。更何况她非科班出身,参与电影项目也不多,要执导筒讲故事就更是自曝其短。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片子,如果你喜欢《夏洛特烦恼》那么可以去看看,如果是抱着宁浩电影的期待那就赶紧睡个回笼觉,或者喝杯咖啡把瞌睡醒醒。但说一千道一万,《你好李焕英》只能是贾玲来演、贾玲来导,它是贾玲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内心牵挂。哪怕在我觉得很尬的场景里,她对母亲的爱意和思念都饱满到要冲出屏幕来逼我落泪。我也确实掉了眼泪,在大年初一这天。这种情绪不是浓汤宝能兑出来的煽情,哪怕我和她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但我也在电影院里体会了一把贾玲的过往青春。

30分钟前
  • 大隐隐于没注销
  • 还行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34分钟前
  • 想睡觉
  • 推荐

有笑有泪的,不明白陈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完全多余

37分钟前
  • 稻草上的小僵尸
  • 推荐

我以为是我在为你圆梦,其实还是你陪着我做了一场好梦。

41分钟前
  • 时亮九段
  • 推荐

这扑面而来的复古系笑感啊哈哈哈哈哈,感觉是属于母上大人的时代精彩~~片子笑点暖点可可爱爱,冷不丁就还让人会鼻头一酸。不得不讲啊,old school还是很触动我的。这亲情治愈系的喜剧是妥妥符合春节档可以约上爸妈一起看电影的了,毕竟给爸妈安利贾玲&沈腾真的毫不费力哈哈哈~~然后更重要的是,贾玲镜头下的张小斐,灰常美啊,不单是女儿滤镜,这个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让人觉得是这般温暖且充满力量呢

45分钟前
  • 惊蛰小白
  • 推荐

跟唐人街探案三的分数相比,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47分钟前
  • 停止狡辩
  • 推荐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有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余光中《今生今世》

52分钟前
  • 昨天作废.
  • 推荐

以为穿越是为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竟然只是了却自己的遗憾。原来从天而降的大胖妞无论有多重,她都会毫不犹豫接住她的宝儿。裤子无论多破,她都会缝成小狗。今生母女一场,只能化作目送。以为她希望我有出息,原来她只需要我平安。以为她想换个女儿,原来她从没后悔。以为多了解她,原来还是误会了她。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贾玲哭的时候很明显没有在演戏,这是最让人伤心的。

55分钟前
  • #Lanius
  • 推荐

把二十多分钟的小品拉长到两个小时,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还是省省吧。

58分钟前
  • 北投少年他
  • 较差

贾玲水平有限,奈何感情无比真挚。虽然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但也没能改变前半段就是个低配版夏洛特烦恼的状况。

59分钟前
  • 韦斯安徒生
  • 还行

如果你要陪长辈看电影的话,那就看这部吧。基本上就是贾玲版的《夏洛特烦恼》,完成度很好,笑点和泪点都到位,感觉会是春节档期大众口碑最坚挺的一部电影。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穿越设定,最后一反转,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穿越,而穿越的背后正应了母女情的主题。完了结尾的字幕又补了一刀,原来这是贾玲自己的经历,用这样一部电影去追忆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穿越回八十年代,从工厂记忆,女排比赛,黑白电视到祖父悖论,都是能引发几代人共鸣的设计,以前都是看贾玲笑,这次是看贾玲哭,很多人却是跟着她笑着哭。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