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是一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节目聚焦医生这一全新行业,记录了几位怀抱医学梦想的医学生在优秀三甲医院进行一场为期40天温暖热血又励志的实践学习,以全新视角展现医学生不为大众所知的成长故事,通过竞争得到最终的两个“心动offer”。
第三期好看了,刚看完星空下的仁医,和真实的手术室场景真的很贴合。还搞了个偶像剧剧情,虽然是看得有点high,但是也没必要哈。陶医生真的很有内涵! 易立竞也不错!周深和毛不易刚出道的时候都是很社恐内向安静的人,现在在综艺上都游刃有余了,真好啊!
最令我动容的场面出现啦!竟然是第二期加更里的大头照哈哈哈哈!太可爱啦!
第三期下,王蕊竟然比过了汪苇杭,晕了。
第六期的主题曲太好听了!配上画面,真的太电视剧了,比电视剧好看。之前我感觉不够律师季的好看,看到第六期给四星了。
我不是医学生,除了心理疾病诊断相关的课程外没有任何医学背景,不过本科最后一年有幸在心理科住院部实习了两个月,所以看节目的时候感到了一些熟悉。
当年实习的地方是全国前十的心理精神专科医院,住院部大概二十层楼,低层是儿童病房、老年病房,心理科在九楼和十楼,十三、十四楼是重性病患者居住的封闭式病房。心理科两层楼的患者主要是抑郁、焦虑、强迫比较严重的青壮年患者,偶尔也会有程度轻微的双相或者休学的大学生。
楼层床位不多,低于四十张。医疗队伍和节目里的配置比较像,是一位主任医师(经常不在)+两位副主任医师(主力人员)+ 几位主治医师or住院医师(和我们沟通最多的)+实习生+护士组成。不过浙江二院的建筑实在是太好了,办公室都那么宽敞明亮,记得我们实习的时候办公室特别小,可能只有人家1/3的感觉,估计和精神科在医学系统中的边缘化有关。
因为我们不是医学生,所以没有参与到太多的实际工作里。
目前国内的医疗系统和心理学的合作仍然处于非常松散的状态,大城市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多数是医学本科毕业后在硕士阶段再攻读精神病学。不过即使如此,他们学习的也都是生物医学模型及如何开药,若是想要了解如何做心理治疗,就得自己花钱花时间在外面实习,这部分费用不仅医院不会报销,而且也不对评选职称有人和帮助,导致大部分医生缺少这部分的训练。
心理学这边也缺少关于疾病诊断、药物影响方面的训练,除开北京几所学校的硕士外,还是少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的学生去专科/综合医院实习。因为心理咨询收入很少,加上大部分医院不招收只有心理学背景的应聘者,导致医院的心理咨询费用虽低却难以预约。
回到正题,当时我们每天的流程大概是:跟随主任查房+帮忙整理病人资料+参与每周会诊+和病人交流,一般下午是自由时间,可以摸鱼也可以去尝试给住院病人做些支持性谈话。当时虽然有心想尝试咨询,可整个楼层连一间心里咨询室都没有,和病人谈话时同房的病友跟护士都会在,完全没办法进行深入沟通,从硬件配置上也能看出心理治疗在国内的医学系统内是被忽视的。 当时印象深刻的有几件事。
首先是门诊。精神科门诊和其他科稍稍不同,新患者花的时间会更长,所以一个医生的单日挂号数应该不会到100,不过60-80左右是肯定有的。当时我跟了两次门诊,基本上8点半左右上午的号就会被排满,想要再加的话需要进办公室让医生在系统里操作。医生一般都会比较体谅患者,尤其是从下面市县过来的,可能需要坐一两小时高铁再转40分钟地铁,今天之内排不到的话还得在市里住一天。
即使如此,一般而言过了9点就没办法加号了,除非坐诊的医生愿意冒没时间吃饭午休的风险。 有一次我听到排队的患者闲聊,有人说他每次过来得先让南京市的亲戚挂个号,拿到了再提前买好当天的高铁票坐过来,就挺不容易的。
大家别看节目里的医学生卷生卷死硕博生一大把,精神科和心理科的医务人员水平比其他科室差远了,只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能到博士水准,小地方的精神科医生都不一定有本科学历。你没法指望他们做多好的鉴别诊断,不把情况变得更糟已经好的了。
其次是医保。住院的费用是很高的,一天几百,外加定期的检测与治疗,就算住一两个星期自付的话得几千上万吧。然而当时也有几个熟面孔,出院没多久就会再回来,或者居住时间干脆按月算,原因的话不难猜:TZ内的医保报销额度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只要领导不介意,你就算住在医院里都行。
大家可以算算这样的一个人报掉的额度是普通人的几倍,每年的医疗预算里真的花到屁民身上的又有百分之几。再多的就不说了,不然这篇文章保不住。
目前国内医院以药物和物理治疗为主,比如经颅磁刺激、针灸、抗抑郁/焦虑药等,心理咨询少的可怜,而且往往不稳定。我看弹幕里有些人呼吁下一季拍心理咨询,不过说实话,我不太看好。网上已经有大量医学生吐槽第三季,说选手水平不行、剧本味道浓厚、没有真实反应医生行业等,小道消息说主要原因在于节目组很难招到愿意上节目的人,毕竟学医是非常忙的,尤其是名校的医学生,临床、科研、上课三座大山压着,怎么可能有精力上节目。
同理,心理咨询行业也是如此。大部分勤勤恳恳地在行业内工作的人忙着见来访、做督导、上培训,如果是年轻人,可能还得做兼职养活自己…..不同的是,心理咨询比医学混乱多了,没有系统的监管和培养,从水平上来说没有可比性。
同时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比医学更私密,正规咨询的第一守则就是得为当事人保密,我很难想象节目组要如何绕过这条操作把节目拍出来….当然,如果真的拍出来,且没有片面地反应这个行业,那我一定双手双脚赞成。只是目前我身边的同行都持悲观态度,认为最后节目里出现的要么是半路出家对行业不了解的,要么是对从业伦理不在乎的一群人。
2021.11.28 - 2022.01.13 在学校和家里追完,前面没跳,后面跳着看完。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聚焦医疗行业,多位医学生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并争取医院最终三个正式offer的面试机会。
(1)神经外科组:冯琛、李不言、张洽。
(2)肝胆胰外科组:汪苇杭、谢旭超、王蕊、金明。
(3)心血管内科组:高尚、刘畅、米日巴尼·买吐松。
(1)神经外科:张建民、谭潇潇。
(2)肝胆胰外科:严盛、周东锴。
(3)心血管内科:董樑、林艳。
(4)急诊科:卢骁、江利冰。
孟非、张纯烨、陶勇、胡海泉、周深、毛不易、易立竞。
(1-1)医学生通过面试,初次集合,分组并见各组的带教老师;开始住院查房任务。
(1-2)各科进行交班;新收病人越来越多,医学生也越来越忙碌;日常表现评分发布。
(2-1)医学生进入门诊,学习问诊;心内和肝胆胰组标准化病人问诊考核。
(2-2)医学生进行穿刺实践;神外组学习问诊,标准化病人问诊考核;考核结果发布。
(3-1)神外组医学生进入手术室,并值二十四小时夜班。
(3-2)心内和肝胆胰组进入手术室,并值二十四小时夜班;第一阶段考核结果发布。
(4-1)李不言和汪苇杭未进入第二阶段,继续努力;第二阶段神外组加入新成员,脑机接口实验;医学生进入亚专科,小儿肝移植、癫痫、心脏淀粉样病变,回访病人准备亚专科汇报。
(4-2)亚专科汇报考核,考核结果发布。
(5-1)李不言和汪苇杭补考,进入第二阶段;神外新来小师妹,肝胆胰组加入金明,心内组加入小米;医学生辩论赛,该不该提倡妇产科医生女性化。
(5-2)医学生的中秋节;多学科会诊病例汇报考核,考核结果发布。
(6-1)经历过完整诊疗过程的病例汇报考核,考核结果发布。
(6-2)王蕊推出,医学生运动会;告别专科带教,进入急诊科,被骂的阿巴阿巴的。
(7-1)急诊科分AB组,收病人,急诊谈话考核。
(7-2)急诊科B组收病人,值夜班。
(8-1)医学生在急诊科遇到的无可奈何。
(8-2)急症科考核,创伤现场急救和创伤急诊救治;考核结果发布。
(9-1)医学生参与社区健康咨询活动,预检分诊区、报告解读区、科普互动区。
(9-2)医学生社区花式宣讲。
(10-1)医学生与各个组老师的告别。
(10-2)医学生最终offer面试名额公布。
冯琛真的很厉害,有种我小师弟的感觉(比我小师弟要放得开很多);年纪最小?经验最少?才研一,就能做到这种程度,腰穿一次成功,各个考核都能诊断准确,非常非常优秀;有时候感觉他挺成熟的,为人处事上,有时候又觉得他还保留着点幼稚的孩子气,生活中吧。
张洽居然母胎solo,不过确实感觉他应该是专心搞事业那一卦的,而且他也说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当过学生会主席果然不一样,看起来冷酷酷的不说话,但控场能力很强,专业能力也强,特别在社区宣教时。
李不言有些搞笑,拿出点本硕博湘雅的资历来好不好,他其实像我们周围肯定随时都能遇到的普通人,会懒散会拖延会有强迫症(不想好不下笔我指的是)怂怂的,但心底其实很商量很软;他不大像我们想象力医生应该的样子,强大、坚定、无畏,不过人应该很好,而且毕竟本硕博湘雅,怎么也比大多数人强吧,希望他经过这次实习,能有所成长,坚定下来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三个人还挺好玩的,刚开始都围着张洽转,让张洽带带啥都问他,毕竟张洽在这里呆过;最后和神外骨架合影也是够可以。李不言真的太逗了,他的湖南普通话太有梗了,把老师都逗乐了。张教授也很好,原先以为他很严格,其实也很和蔼有点新潮。
王蕊,在节目里各种被骂,希望她不会受网上这些恶意影响吧,本博西交大已经比很多很多人优秀了好吧,操作不会也是因为她没干过而且学的也不是肝胆胰吧,虽然没干过就应该练,但有些网友那样骂就有点过分了;王蕊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学生,没有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可能之前的成长环境都非常纯净,也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说就要变成圆滑的样子,继续做科研这样也挺好,做临床技术确实要提升一下,下点苦功夫。
汪苇杭本硕博湘雅,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不言的名字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名字其实是汪苇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是我原来很喜欢的一首诗,汪苇杭的父母亲人肯定很重视文化内涵,给他们的孩子《诗经》里的名字,后来知道他们家原来是医生世家,陶医生也是,汪苇杭应该是个自我高要求,不服输的人,也背负着各种压力,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许父母亲人并不高要求对他,但是他不想被家庭的光辉掩盖,想发出自己的光。其实他已经很不错了,希望他继续加油,持之以恒,再加一些时间,肯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谢旭超其实也还行,我有时候也觉得他花架子多,不过花架子也可以有不是么,还是要努力学扎实专业知识,相信他也可以的。
金明,金明是严主任的学生哎,还是肝胆胰专科的,来这里压力肯定也很大,不过她也是很优秀的,和刘畅一起社区宣教的时候“哈,我是高血压”,太搞笑了哈哈哈,也是个社牛啊,我想和她贴贴,她应该是很好的妹妹!
刚开始肝胆胰只有王蕊、汪苇杭、谢旭超,那时候我觉得这个组好拉啊,严教授要给气到,后来也觉得他们的辛苦和优秀可能是镜头没有表现出来的,严教授让汪苇杭一天打一千个结,这里有点惊到我了,我视古人十年如一日追求为平常,却忽视了在今日也有人如是,汪苇杭很厉害,医学生非常非常不容易,“严飞刀”的美名也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
刘畅,畅姐,优秀啊,二十六岁的本博浙大博士后,立志成为在循证医学课本上留下姓名的女人,执行力、学习能力、刻骨都不必说了,还挺可爱的,和冯琛的互动,人间小苦瓜......其实她刚开始的缺点很明显,过于学院派,理论难以结合实践,但事实证明她在临床也可以,优秀的人到哪里都可以。小小吐槽一下,写病历逐字逐句扣,汇报病例力求逻辑完整通畅,这真的不是论文报告PPT做多了么哈哈哈,确实可以不必如此,强迫症真的太累人了,自己的身体也重要,不过畅姐是不是也做不到不这样。
高尚,东北银儿,其实也还行啦,还是很逗的,可能不是什么名校的硕博生,但也是行医两年的医生,这次学习肯定对他有很大帮助,希望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越走越远。他和刘畅那事我觉得还行,明枪比暗箭让人舒服多了,有什么不开心说出来当场解决,比闷着背后报复要好很多,他和刘畅应该还不错吧。
这个科室的董哥哥和林妹妹太可爱了,算是所有科室中给人感觉最轻松的吧,虽然干的事情并不轻松。董哥哥见人就是一副笑脸,林妹妹对医学生也很好,还做刘畅的“人生导师”,她有些关于女性在职场尤其是女性学医的话挺触动我的。
卢骁,骁爷六啊,刚开始确实唬到我了,我见他估计也跟耗子见到猫一样害怕,后面发现他有点可爱,有些柔情,带实习生看日出,做加油团成员,他对自己或者医学生的严格,也就是对患者的关心,对生命的珍重。再吐槽一下,医学生的各种模拟考核......真的太搞笑了。
我觉得这档节目做得很好,相比其他综艺或者纪录片直接展示诊疗过程或者讲述患者故事,这档节目从医学生成长角度来讲到一个医学生成长为医生所要付出的汗水与艰辛,这有些像《人间世》的有一集也是将医学生的。从这个节目里,我看到了医院里患者看不见的一幕幕,了解医生的部分日常,认识到医生的不容易,还学到了一些些医疗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加油团刚开始我没跳,后面我是都跳了。陶勇老师不必说,他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比如:
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错把巫术当成医学;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错把医学当成巫术。
......
没有技术的关怀是滥情。
......
医学是理想的,医疗是骨感的。
......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
我觉得张纯烨不错,长得好看还有共情力,易立竞不愧是记者,看的角度更冷静更客观,周深毛不易用来增加综艺性也还好玩,孟非胡海泉马马虎虎。不管怎么样,我相信一般人是不会以自己的眼光对这些医学生指指点点的,他们不是普普通通的95后,他们可能是未来与我们并肩作战为我们作战的斗士。
真的是烦观察团烦得不行了,除了周深陶勇之外,全在尬聊,没话找话,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评价,孟非还是去做相亲节目吧,胡海泉和毛不易求你们闭嘴吧,把节目时间还给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们,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生活,不是你们那些做作的感叹
除此之外真的几乎是无可挑剔了,喜欢这些有人情味又忙碌的医生们,喜欢他们的浙江口音
感觉是迄今为止做得最好的职场综艺了。
人物内容上,都可以很快和大众产生connection,让人有所思考、学习。虽然节目里没有太多流行综艺元素,但也因此让节目少了造作之感、矫情之感。上司的责难、下属的不懈努力,都为工作做得更好,可以救治更多的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努力拼搏的信仰。
相比之前做过的其他行业,法律、金融、经纪人、互联网、总裁接班人,医学生需要更多专业性能力,而非背景或容貌,因此让畸形的社会职业追逐有些回归正常审美。虽然有人因此诟病素人的外貌观感踩雷,大概是因为被近十几年兴起的各类有些反人类发育的外形审美宠坏了吧。
几位医学生依然特点鲜明,甚至在婚恋观上也挺正。无论生活话题、专业话题,他们的讨论也很真实和接地气,的的确确就是现在正常的年轻人的苦恼和反应和吐槽。尤其lc,活脱脱演绎普通人靠自己努力、自律的生活;不是为成为高管、成为商业版图顶端,而为自己和病人负责。最后一集他们来到演播厅,主持人问及学霸的作息,那几幕,有些戏谑。
看完节目也因此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当时决定再跨做些meaningful的事情的时候,在quantum.EDA.bio之间着实经历了很多纠结。各类帖子都在极力鼓吹自己的行业是21世纪的重中之重,仿佛少了它,世界的发展就会有败笔。虽然选择了bio后,天天都在被碾压,经常气自己浪费了过去几年的黄金学习时间,被各种multidisciplinary虐到团团转,因此时有沮丧和后悔,发现又选了最艰难的路。只能安慰自己走艰难的路远比走错误的路更重要,更少内心的谴责;节目里体现的人世情,正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终于等到这个节目了,看完面试还是蛮期待的
应该是考自己学科相关的卷子,看了一下这个分数,笔试四个人及格,四个人没及格,估计挺难的。
假设考试真实可信。
笔试,冯琛最低,50分,猜测题目跟临床关系很大,不然冯琛今年刚考上浙大神外的研究生,理论上知识水平不至于这样吧。
刘畅52也蛮低,浙大4+4博士毕业,即将博士后;前4年毕业授予的制药工学学位,不知道取得执医证没有,对浙大这个八年制不太了解。猜测搞科研压力大,加上题目也跟具体临床专业有关,所以分低。
李不严56.7,也挺奇怪的,硕士是湘雅的神外专硕研究生,规培证执医证肯定有了,虽然现在博士转去基础学科了,但是分不高说明,题目难,猜测可能没有专门去复习?
这简历感觉蛮神奇的,为啥把高中搞生物竞赛写进来了,而且没写硕士的研究成果,他能读博,专硕再怎么去临床干活,作为湘雅的硕士毕业,怎么说也有拿得出来的东西吧。感觉有点剧本的意思了。
这里护士说,“实习生已经过来了”,真正的实习当然是本科第五年的医学生才有的(八年制另说),这个节目相当于模拟了一下这些人刚去实习的情景。
这里有那味儿了,实习或者规培入科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入科教育,不过有的医院和科室也懒得走这个形式,个人觉得还是蛮重要的。
差不多吧
这里张洽,是浙大神外研究生,已经在附二神外科呆了两年了,笔试都只是勉强及格,题目确实难。
这里是,入科之后,带你认识一下科室情况,比较真实,不过有的科室也没有
这里,张洽告诉另外两个人熟悉电脑病历系统怎么用,也说到了张洽前面就在浙二神外规培了,所以张洽确实对神外和浙二的临床工作很熟悉了。相当于这个节目就是在拍张洽的日常工作,这一点的话,张洽就会看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实际上,刚入科,就是问科里的师兄师姐电脑上的病历系统咋用啊,你不去医院科里上班,确实不会,每个医院也不一样,怎么看电脑上的医嘱,在哪看检查报告,怎么复制检验检测结果,所以张洽就有优势了,不过这是小事,很快就会学会。
实际上最尴尬的就是,抢不到电脑。。。
这里是肝胆胰外科的主治医生过来,实际上每个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都很忙的,负责我们这些实习规培生的都是主治或者专门的教学秘书,这里比较真实。
这里一起吃饭,说到了科室里面互相的“昵称”,这个很真实,确实会有这种比较熟的医生之间的外号。
这里,几个人跟主任一起吃饭。实际上,在科里跟主任一起吃外卖盒饭,概率不大。但是你跟着你带教老师一起吃饭,就非常真实,他值班,你跟着留下来,其他医生都回去了。然后就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吃饭场面,也会涉及到帮老师把饭盒拿出来啊,收拾桌子啊之类的事。但是这里特地给了张洽等主任先吃的镜头,我觉得是剧本。。。在外就餐,等领导和长辈先吃,确实是礼节礼貌,职场确实如此。但总感觉拍出来有点刻意,怪怪的。。。
说实话,选的浙二的这个院区,病房确实很新,不了解,猜测是新院区。
这里王蕊大量的自言自语,你说真实吧,也有这种比较活泼的人,但是好像又有点过,看她简历在医院实习过一年,后面提到那个pad可以看病历,一般来说只有医院的才能用,结果她问自己的pad可不可以,经评论提醒是剪辑的因素,显得话多。另外有西交附院实习的说他们医院,病历确实可以在自己pad上的app上面看。
这里比较真实,是有这样的医生老师,让你这么称呼他,哈哈哈哈。
这里,蛮真实的,跟着老师熟悉病人,有的时候就会考考你,问你什么什么情况需要怎么处理。这里高尚基本上都回答出来了,而刘畅一脸茫然。其实蛮奇怪的,刘畅就读的4+4浙大八年制,按要求也需要在临床实习两年,可能是剪辑的因素,也可能是剧本,也可能确实是事实,再有可能是刘畅实习遇上疫情,去医院不多。而高尚虽然二本医学院本科,而且是在职研究生在读,相当于本科毕业直接去医院工作了,然后现在是在读同等学力研究生,但是因为天天接触临床,所以对自己专业的病就相对了解。
这里刘畅问病史没有逻辑,写病历也慢,声音太温柔。
假设真实不是剪辑和剧本的缘故。
让我想到刚去实习的时候,就是这样。不过基本上多在临床上呆一呆就没啥问题了。以前问病史,病人能说一大堆,自己问也缺乏调理,再有就是有的病人,病情复杂,病历简单,就写的快,所以我猜测这里特意给了刘畅一个相对复杂病例,什么各种病都有啊,什么就诊经历一堆啊。而高尚拿到的简单一点。
这里汇报病史被diss太熟悉了,尤其内科大查房,确实要对自己管的病人,每天都病情变化,各种关键数值要清楚,这里是私下在科室diss,实际上就是一群人在患者床旁,然后主任问你这患者什么情况,然后你没答好,就炸了。但是有的时候,也是主治或者住院医汇报,实习生汇报不多,研究规培生居多。看医院和科室。
遇到有心的带教,确实会专门给你布置任务,不过实习一般不多,研究生规培蛮普遍的。
待更,欢迎批评指正。
看这个综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感受到了实习生们的努力和不易。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研究生,我深刻的感受过那种在追求精益的过程中被否定和受到打击后的那种无奈感和自我怀疑。很多东西是用尽全力也未必实现的苦。
我观察到其实大部分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定的理想和最好了吃苦奋斗准备的。但是为什么这个过程依旧苦不堪言?从事的事情是艰难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接受一遍一遍的否定和打磨后依然坚持的决心和勇气才是读博生涯最艰难的地方。我记得当肝胆外科的主任问实习生为什么苦的时候,我瞬间落泪了…
对…就是这种苦…
这一季不是我学的专业了所以看得很爽。看了以后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最难的部分不是工作强度和终身学习上,反而是如何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和自我能力的有限。人生如逆旅,渡人渡己不容易。
综艺终究是场秀,即使你披上一层道德外衣神圣光环,鹅你真的不要再害人了,医生这种职业不是你的流量密码。请网红,请颜值高的有讨论度的,请没有经验的硕士直接临床,你别害浙二风评了好吗?这不是玩笑,这是事关人命的医院
之前还没播的对候,很多医学up主都不看好这个节目。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纯观众的角度,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还是能从节目以及素人学霸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的(基本功要扎实,理论联系实践,刻苦努力,以及英语在面试的重要性的)。从第一集看,我觉得对于非医学类专业的观众人来说还是可看的。
把原本不被看好的医疗行业做到可看性与专业性兼具,值得鼓励。以及,十分想念何炅。
被科普了医生的面试过程,职位晋升等等,感叹一下医生真的不容易,看过很多医院医生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医生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医学生们加油
看医生/医学生们的日常,时常破防。观察室里,目光会不由自主投向陶勇医生的手,听他侃侃而谈,很欣慰,但还是难过。
陶勇是节目组定位精准的嘉宾;周深是惊喜,弥补了何炅的缺位。
看完第八期上,觉得这个节目值得多一颗星
笑不活了家人们,吃个盒饭还讲“职场礼仪”?主任不动我不动,主任动后我再动。节目组知不知道真实科室状况就跟打仗一样,刨两口饭就去工作的医生太多了,能安安静静坐下吃顿饭那都是奢望。有饭吃赶紧造,矫情给谁看!
给急诊室的日出
王蕊的初次门诊真的笑掉大牙
虽然但是,我是有被打动到的…而且数次为陶医生感到遗憾和可惜,他身上有那么多的“原本可以”,希望他以后可以健康平安。
【Reaction】北大医学博士们看offer3是什么反应?→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R4y1s7gu ——【Reaction】北大医学博士们首次猜offer3选手名次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q4y1B7Gw —— 本来没冲动观看的这档综艺节目,因此而去腾讯视频观看了下正片。······【offer3 Reaction】为什么有时候病人会被医院“拒诊”?第十期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a411y7j7 —— 此前在B站看过「大物是也」蛮多视频,没想到他和朋友「皮科医生魏小博、大白牛、王阿姨、斑马酱」录制这个系列视频,然后我一期不落地追看了。-2022.02.04
这个医疗题材真的很抓人,主持人真的太烂了,换撒贝宁比较好,嘉宾真的观点输出太烂了。
三季老粉了,还是法律行业好看
社会意义远大于节目本身
最新手术两期太棒了,泪目数次,医院里的人生百态,医生的艰辛奉献,病患阿姨的乐观笑容,都很打动人。一个综艺节目有了将医生行业介绍给普罗大众的普及作用,即使纰漏不少,也属难能可贵。观察室水平欠佳,多给陶医生讲话机会吧,想听专业向科普。
属于看似是小众的选题企划,但却比前两季的律政要好看不少。想想才知道,日剧里医疗剧永远是行业剧的最大头不是没有理由的,医生的职业情境本来就是最适合被影视综艺化的职业之一。
虽然都在吐槽医学生的学历,但我更多地看到了这个综艺的社会意义。培养一名好医生太难了,陶勇医生经历意外后的淡定让人心酸,发言太有格局和言之有物了,希望这个节目能给医患关系带来一点理解吧,陶勇来参加节目的目的也是这样吧。另外,孟非和胡海泉真的不适合这个节目
作为一名医生,我大概明白律师朋友看前两季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