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故事介绍
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大清王朝定都北京。经过明末清初的战火摧残,华夏大地急需太平安宁。但就在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董鄂妃命丧黄泉,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决意遁入空门。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同时立下诏书: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龙御归天。公元1661年,在孝庄太后的扶植下,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大清皇帝的龙座,称康熙皇帝。翌年改元康熙。[4] 康熙即位以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并残酷迫害朝中异己,就连孝庄太后也迫于含辱。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皇帝大婚后,在大清三朝元老、太国丈索尼的鼎力相助下,年仅14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亲政。亲政后康熙改归皇权,而以鳌拜为首的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智擒鳌拜,肃清政敌。 虽然清除了内部的祸乱,但是斗争却远没有停止,吴三桂、尚可喜和耿忠明三藩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吴三桂妄图将云贵划立为他的藩镇王国以便世袭云南,一面暗地里大肆扩充军备,与清朝政府为休养生息而裁撤兵员削减军费开支的举措相对抗;另一方面假惺惺上表请求撤藩。康熙通过调查对吴三桂的作为早已是洞若观火,但终究年轻气盛,不听孝庄太后的苦劝,一语定乾坤,断然下旨撤藩。这一举措粉碎了吴三桂幻想以进为退的图谋,引发三藩之乱。由于清军主力入关后连年征战,清朝政府给了为清朝打拼天下而劳苦功高的八旗军不少特权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却不料养成了他们居功自傲贪婪奢侈的习惯,最终导致八旗军战斗力大幅度下降。而吴三桂所部均是百战余生,多年来一直在云南边关剿匪作战,官兵战斗力强,加之吴三桂准备充分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屡被吴三桂叛军击败。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康熙从察哈尔调兵救急,不料察哈尔王趁势造反,率兵逼宫。宫内太监造反,宫廷大乱,康熙陷入绝境,五内俱焚,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后的怒斥与激励下,康熙重振雄风,大胆起用以汉臣周培公为首的一批汉臣勇将授以重任。在周培公的指挥下,清朝军队用很短的时间就消灭了察哈尔的叛军,解除了朝廷的危机。同时吴三桂犯了致命错误,陈兵长江南岸却迟迟不敢渡过长江直逼京师,失去了战略上最有利的时机,使康熙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康熙调西北的勤王大军赶到江汉组成牢固的防线,迫使吴三桂停止进军。除周培公一路汉军在破察哈尔后挥师西南直逼叛军外,康熙又授安亲王岳乐为安远平寇大将军,授康亲王杰书为奉诏大将军,授裕亲王福全为辅国大将军,率兵转战各地。各路大军相互配合多路攻击,与吴三桂的叛军展开了殊死拼杀。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清军于湖南全歼吴三桂叛军主力,吴三桂死于衡阳。清军全线出击,三年后,清军攻入昆明,标志着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了三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解除了朝廷的第二个心腹巨患[5]。 平定了三藩之后,台湾岛上,郑经割岛自立,不肯归降,并时时派兵袭扰大陆,搞得东南沿海一带海警四起;北疆蒙古大草原上的噶尔丹也磨刀霍霍,立誓杀回北京。康熙为避免在战略上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忍痛将爱女蓝齐格格下嫁并安抚噶尔丹,暂缓西北局势。台湾海战,起用姚启圣,又收降了台湾水师名将施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大将军率领大清水师倾巢出动,于澎湖一役全歼台湾水师主力,一举收复了台湾、澎湖诸岛。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时,蒙古准格尔汗噶尔丹也在日益扩张,先后降服蒙古诸王,并与西藏之达赖喇嘛结盟,又勾结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其最终目的是统一全蒙虎视中原,与大清王朝争夺天下,严重威胁着大清皇权。沙俄袭扰东北并抢占东北雅克萨等地。康熙一面调施琅率精兵强将增压福建以平定台湾;一面令将军彭春率东北边防军积极应战并取得了雅克萨大捷,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订定了中俄边境。台湾和东北的问题解决后,康熙挥师蒙古草原,率二十万健儿御驾亲征噶尔丹。康熙帝二次亲征之后,噶尔丹逐渐走向穷途末路。一场宿命对决,康熙获胜,噶尔丹毙命,蒙古草原回归往日的和平。 凯旋班师回京的途中,孝庄太皇太后归天,太子胤礽与权臣索额图结党,意欲篡政谋逆提前即位,勾结反清势力夜袭皇驾,事败。后康熙察觉并废除太子胤礽,引发夺嫡之争。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立嘱未酬,猝死龙座,诏书随风飘落玉阶,无人知晓它的秘密。康熙皇帝葬于景陵,庙号圣祖,享年69岁。
2 ) 不知为什么,很喜欢里头的明珠啊
一开始还挺讨厌他的,后来越老越喜欢,虽然和索额图之间的党争用了很多卑鄙手段,但毕竟是从一介草民招入宫的,觉得他很厉害,在祝寿的那天被李光地狠狠摆了一道,然后跪在雨里求皇上恕罪。
后来皇上什么也没说,只给了他一碗姜汤。
出来后,惠妃问他怎么样
他只是说:皇上没有责怪我,还赏了我一碗姜汤呢。
听到这句话,我就哭了。
3 ) 王者风范陈道明
且不论这部剧到底有多美化康熙,外界对其的评价如何。至少,它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其剧情吸引着。那个爱情泡沫剧泛滥的年纪,难得追上了这么一部史剧。
“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长城啊长城,哼,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俩世就跨了,大明朝怎么样啊?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并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就是这一句永不筑长城,让我被深深震撼。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么正义,单纯为道明叔在宣这道口谕时言辞之间的霸气决断!帝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陈道明版康熙就是最最帝王的帝王。文字功底太弱,借用一句表达内心感受:“雄才大略康熙帝, 王者风范陈道明”。
4 ) 《康熙王朝》让人落泪处
人容易受感动,却不一定会哭.重温电视剧<<康熙王朝>>,却发现自己真真切切地哭了几回.
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江山处处有王师,山河一统,可有谁会记得这故事背后的辛酸?
场景一:大雪纷飞,万物萧瑟,周培公病卧塌前,奄奄一息,数盏昏黄的孤灯扑闪在一张硕大的地图上,十年心血终成此图,而他要将这心中江山赠于待他恩如纸薄的康熙,可想这垂死之命曾率三千家奴踏平了吴三桂几十万铁骑,而到鸟尽弓藏之日,来到这冰天雪地,寸草不生之地,未知天命却已姗姗而去,未见恨然知天下,山山水水待王清.
场景二:涛声拍岸,咸咸的海风吹皱了心中的苦涩,姚启圣挂着两行浑浊的老泪将先人的骨灰点点地撒向大海,不远处是跪成一片的农民,"乡亲们,为了收复台湾,迁界禁海吧!那里的庄稼地比这里的大两倍,搬不动的东西我们用官府的车载着,走不动的老人我们用官府的轿子抬着,三年后这里地还是你们的...老叫花子求你们啦!"一生从未畏惧皇权,面对天下的百姓却生生地下跪啦;三年后,江山一统,一颗赤子之心却从此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场景三:蓝奇儿远嫁他乡,容妃却因为一句"老祖宗说,太子不可废"而被贬西宫,干尽脏活,女儿回家省亲,暂时的雍容华贵带来的只是更长久的悲凉.一个深秋的黎明,天夹着寒意,一身单衣的容妃,刚开始一天的工作,身边的马桶掉落了,一个又一个,带着对家庭温暖的无限憧憬,容妃就这样走了...一个女人对幸福家庭的渴望,难道这也错了吗?合棺的那天,康熙拍着她的棺椁,只说了句:"我不能把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推上皇位啊!"小家为大家,但情又何可堪?
周培公,姚启圣,容妃...他们有的不是对皇权的敬畏,而是一种至死不虞的信念,为此,他们放下了个人的恩仇,孝道,甚至是性命.
江山,家庭,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念!
5 ) “大清是我的,我也是大清的”——评康熙王朝
一直在豆瓣里面看影评,这里很多质量很高、很用心的影评,我每每看了一部经典电影,或者想起曾经看过的经典电影,总想着来豆瓣找找相关的影评,诸如当幸福来敲门、天堂电影院、冷山、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举不胜举。看影评是对电影的提炼和升华,那些精辟的评论,优美的语言,往往让人美不胜收,不能自已。
康熙王朝(书名号影响输入,请恕我懒惰)上映10年了,以前寒暑假时,偶尔在家能瞅上一段,被陈道明的王者之气给迷住了,一直想有机会把康熙从头到尾看一遍,可是一直就没腾出这个时间。过去的一个星期,我冒着人生之大不韪(原因略),把它完完整整的给看了一遍,真想大呼过瘾,又怕觉得轻浮,但有些话犹如鱼刺在梗,不吐不快,或者心中的雀跃之情,总想拿出来摆现,生怕过一会忘了,遗憾。
康熙里面的人物很多,大多数演出比较到位,拍摄和剪辑也比较到位,暂且不管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但整体上给人感觉还真像是皇宫皇朝那么回事。在我心目中留下印象(还记得)的有下面这些:孝庄、顺治、康熙、苏麻、索额图、明珠、伍次友、周培功、姚启圣、李光地、吴三桂、容妃、李德全、蓝齐儿、宝日龙梅、葛尔丹、胤褆、胤礽、朱三太子、吴应熊。
孝庄皇后:她让你忘记什么是演、什么是戏,出神入化,浑然一体,我猜她老人家在此电视剧杀青之后,可能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孝庄的影子。
孝庄最善用的就是隐忍、平衡之术,无论是她与皇太极、多尔衮的往事;还是在顺治厌世出家,而玄烨年幼无法独当一面的长期危机时刻;或康熙情绪低迷,斗志尽失,方寸大乱之时;抑或出征在外,皇宫祸乱即期的紧要关头,她总能以一己之力,巩固大清王朝的基业。多尔衮下委曲求全保顺治、与众大臣喝茶聊天保幼年康熙、娶索相之女、在康熙决定平吴三桂后对众大臣的严厉斥责、康熙远征染重疾时力主皇宫内事、劝服蓝齐儿远嫁葛尔丹(如果不是老祖宗一番话,蓝齐儿指不定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之事,老祖宗这番话除了说服蓝齐儿之外,也是为了表明在皇宫之中,作为一个女人的不易啊,她真不容易。),无不体现了她母仪天下的威严和聪慧,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定做出的超出常人的决定和牺牲。
康熙年轻气盛,性子急,在除鳌拜、战三藩、消党争、平朝内纷争、和异域敌情等方面毛躁而破绽百出,每每危急时刻,无不体现了她老人家的均衡思想,相互牵制、敌为我用,在这方面极尽她老人家的辗转腾挪的均衡之术,值得学习啊。
她能在纷争和矛盾中左右逢源、闲庭信步、化危为机,与她的智慧、处世态度分不开。孝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母仪天下的威严,不怒自威,这种威慑力要么先天带来,要么花很大的气力才能修来。她资历老,每个人她从头瞧到尾,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是透明的,用戏里的话说就是看的透透的。正是她的威严、洞察力、对时局的把握,对人心的揣测,结合她至臻的平衡之术,造就了她的一时无二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当明、索皆数入狱,皇子争斗永无休止时,老康熙哀叹:我想你了。
康熙:说实话,这部戏是冲着陈道明来的,他的王者之气、领袖气质让我追随而来。用戏里的话说说吧,康熙是继往开来、千古一帝,而他确确实实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意思。剧中极度精彩的就是康熙与孝庄的几次正面交锋,如定平三藩时之争、平三藩首战失败后激励一蹶不振的康熙等,还有些反正每次他们祖孙俩同时出镜,必为经典。我一度怀疑他们有飚戏之嫌。
陈道明是帅、是王、是人,还是神?犹如认为孙悟空就是那猴模样一般,不论陈道明是否是康熙的摸样,我宁愿当康熙就是陈道明这摸样。他的姿势、手势、眼神、表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无不让人沉迷于戏中,至于谁是康熙,谁是陈道明,谁是大清,谁是戏剧,已经被淡忘。
当然,和孝庄比,他相对有些毛躁,有些激进,有些性急。所以在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治党争等方面都由于性急造成了一些损失和危机。然而,正是由于和孝庄比多了那么一份激进,康熙才能成就千古伟业,如果一直沉溺于权术、平衡之术,那么历史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除了康熙的雄韬伟略、雄心勃勃之外,他对皇帝更大的诠释莫过于戏中的那些不近人情的旨意,这就和其他人密切相关了,周培功、魏东亭、蓝齐儿、容妃等等。
他为了大清、为了社稷、为了大局,牺牲了爱将、女儿、爱妃,最后不得不牺牲皇子,这些不近人情、毫无亲情可言的举动,不知道多少人会对此表示理解,戏中可能是为了表示一个天子(包括老祖宗),为了社稷江山,是要常常做出不近人情非常人的举动,故康熙曾叹息:大清是我的,然而还有一层意思,你们都不敢说,那就是我也是大清的。一言破天机,千百年来,统治者不知道有几位意识到这一点,权之极,责之极啊。不过即为天子,康熙受不了委曲求全、讨厌平衡之术,是故小小年纪便拿下鳌拜,即为不久便平三藩。所以我不免要怀疑:周培功的贬低真是为了保朝中百臣?因为权重大臣起了疑心,参奏培功,为防大臣不和,影响朝中团结气氛,所以皇帝不得不顺从大臣的意思,剥夺培功军权,编制边疆风雪之地?明眼人瞧见这很牵强啊,康熙逆拒大臣的事情少吗?力排众议的决定少吗?偏偏这出就得附和大臣?怕是那些奏折拨动了康熙的心弦,是真的担心疑虑,于是借大臣之名义,貌似更心安理得一些罢了。
蓝齐儿外嫁葛尔丹,必然如此吗?怒斩葛尔丹,遗蓝齐儿一人于荒野草原?必然如此吗?别说他作为皇帝,坐拥大清江山,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只是康熙不想罢了,用蓝齐儿换三年的太平,此话痛心、令人灰心啊。
容妃被贬,皇帝最后道出了心声,一是圣旨不容亵渎,而是没用的太子不能保,否则不仅会导致骨肉相残,甚至会引起天下相争,于是冲冠一怒,贬容妃于极。犹如远嫁蓝齐儿让人不可理喻一样,此处的决定也是令人寒心,后宫三千,就这么一个红颜知己,就算是要维护龙颜,非得要出此下策吗?一贬至常在,二贬洗马桶,这是龙威,是客观,是无情,是寡义。康熙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什么都知道,为何要对容妃如此绝情?刑法用到极致,不忏悔不弥补,伴君如伴虎啊,发怒时则称之为为了天子的尊严和龙威,其实宽恕时也可称之为开明啊,只是他不想罢了,虚荣、尊严此时已深入康熙之心了,老年的他一度疑心极重,说穿了是舍不得大清江山,所以几十个龙子龙孙,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继承大业?笑话,只是不想罢了。
蓝齐儿不认父亲,回漠北了。康熙说,容妃,我永远不会原谅你。这是容妃的错吗?在容妃的事情上,康熙自始至终不承认自己犯错,他的决定都是为了大清、为了江山,惹了他就是悖逆,就不可原谅,就要处置极刑。若是有个可以替罪的,立马找来,毫不留情。这就是圣君,王道啊。
周培功的戏份其实不多,然而此人物设计非常成功,他出场即与众不同,书生的迂腐和硬骨头,不走后门,不靠关系,置推荐信于不顾,替姑娘写歌词,自己沦为乞丐般人物,真是戏啊,现实则可能终身沦为乞丐,饿死街头的结局。入朝后,他语出惊人,言出即是蛇之七寸、熊之心窝,每每击中要害,确实体现了他是不可多得的人物。而且他并非纸上谈兵,说到既可做到。说到这里,我要撇开说一下李光地,我觉得他从头到尾没有出彩的地方,除了战后处明、索二人,非太子之事体现了他唯恐天下不乱之心外,和周培功相比,差远了,加之他才逛青楼,又爱格格,无刚正不阿之性情,限权术之争之漩涡,更让我觉得他没有后人可学之处,唯一亮点就是在收台湾之时,能够在姚启圣和施琅之间秉持中立,对形势作出中肯、正确的判断。而周培功则堪称完美,思路清晰,眼光犀利,骁勇善战,是将才、帅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冷落流放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耗费10年的心血,完成了大清全兴图,真实国家不可多得之良才,大清社稷之福啊。
还要说说容妃,说实话,容妃出场了很久都没有亮点,让我很疑惑为什么康熙会喜欢她,她长相一般,嘴形老是歪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十分的分明,皮肤不见圆润,反觉干瘪(要么年纪大了,要么减肥太急)没有女人之风情,不见脱俗之行为。唯一可写之处是她无争宠之心,无争位之想,一心为皇帝分忧担愁,思想极度纯洁。在战场上她与蓝齐儿与两阵对垒之间相拥止战的戏应该打动了很多人,但是此剧的战争场面不客气的说确实很烂,战场上动人、凄美、震撼的故事没能拍出来,这场戏有些失真,没有打动我。
让我对容妃侧目的是当康熙宣布废太子,容妃激声高呼,此处吓我一跳,她本不是这种厉声疾呼的人,一向和风细雨,温柔贤良,此时戏路打开,之后不顾自身之安危,屡次相劝康熙,聪明的容妃啊,为什么不在康熙和你私下里说话的时候在婉言相劝呢,你肯定比我更了解康熙,为什么非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要逆天子的意思,不推敲这些了,回到容妃吧,刷马桶的戏份,让人刮目相看,容妃的戏演得很真实,刷马桶是真的刷马桶,打水是真打,提过去的桶里面倒出来很多水,不轻。这对于娇生惯养的女演员来说,很难得,取巧的演员完全可以通过剪辑后期制作完成这个镜头,像蓝齐儿后面悲愤刷桶,那力道用尽,我就知道不会让她刷很久,如果让他们母女一起刷几个时辰的马桶的镜头,会更感人。
容妃好几个场景,用画外音来表达容妃对皇帝、对大清的忠诚之心,一是被变为答应后,边侍弄花边默默思念的场景,一是刷马桶时,一段“你刷你的江山,我刷我的马桶,说不定你的江山,还没这马桶干净”是为精辟,然而也有怨愤之情。另外在千叟宴时对皇帝的思念之情,更是感人至深。一般电视剧的催泪戏喜欢用满脸泪水和鼻涕的女主角来哭诉或者念叨,殊不知,这种闭嘴不语,尽作思念状,用画外音来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容妃死了,至死没见到皇帝,也没有给死时很浓烈的镜头,这戏安排的好,脱离了俗套,没有那种临死之前的痛惜依别的场景,让人对容妃又多了几分怜惜。
索、明之争,应该是戏中权术表达的极致,两人巨奸无比,互斗几十年,但康熙包括孝庄,都不得不倚重他们,不敢对他们轻举妄动。孝庄和康熙都很清楚,或许是无奈,但以此戏的定位,我想更多的他们不过是康熙的棋子,双双被康熙利用,让他们互相遏制,互相牵制,算是康熙学习孝庄均衡术的成果吧。
可惜的是,他们在戏中没有表现出治国之才,作为位居显位,权重一时,除了争权斗利之外,一定要体现一点他们的雄才大略才与身份相符。明相从油滑出场,到最后锒铛入狱,从头至尾,果真油滑啊,审问索相之戏是专为明珠打造,明珠确实抓住机会表演了一番,有张力,不过从审问的角度,逻辑推理不够,稍觉遗憾。明珠对康熙对大清确实忠心耿耿,台湾被俘,即将砍头没有屈服,体现了他算是个衷心的奴才,只是权力欲望太强,喜欢内斗,人无完人啊。索相戏中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立了功,可惜一笔带过,如果能加入一点舌战群儒的场景,索相会显得更加立体,但索相竟暗藏反心,这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他的手下的忠诚度让人感叹不已。
伍次友狂妄之极,一个愤青,是否真有治国之才有待考证,状元之才也不过是比其他文人多了一些勇气,愤青而已。印象很深的是他对苏麻,明明已经动心,却不敢争取,可惜、可怜、可恨。
既然说到了苏麻,那就说她吧,苏麻是个好孩子,对婆婆的教诲严格遵守,从不逾界。然而她拒绝黄婚,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有娇柔做作之嫌,爱皇上吗?爱。爱,为什么又不敢承认,不敢嫁给他?成为皇妃后就沦为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就失去了自由?不嫁又能如何?你想不到抗旨的后果吗?如果死都不怕,为什么不死?做一个丫头,就有了尊严和自由?就不用争斗?出家,一颗心完全在皇帝身上,根本没有慧根。不去推敲这些了,不是苏麻没想明白,是这戏没拍明白,本可以用心点把剧本写的更合理一些。
苏麻最后的烧信给她增色不少,如果临死之前,表白了自己的爱情,那就不是苏麻了。隐忍了一辈子,就要走了,何必表白,留给他人无处诉说之痛。但是,苏麻明明是喜欢了伍次友的,这个毋庸置疑,那戏拍的有损苏麻的形象,她不是那么外露的女子,不会那么肉麻的眉目传情,并赤裸宣言。
苏麻和魏东亭应该是最无二心的两个奴才了,一辈子为了康熙,没有任何思念,真实难得啊。魏东亭无可挑剔,在皇帝身边,伴君如伴虎,在知道皇帝对他也不放心时,仍然不改对皇帝的一片忠心,没有任何灰心。完成三年三千万银两的任务、查处红衣大炮、远赴台澎知县等,虽从演技上无甚亮点,但这个人是个忠心的奴才啊。年老后回归,是为了给他个交代,如果能够看到白发苍苍的魏东亭,在乾清宫前在喊一声:皇帝早朝,那是多么感人啊。戏中安排了他的孙子来喊,也是别有一番用意。
姚启圣此人,按戏中意思来看,是个鬼才,生平际遇与众不同,玩世不恭,“自古昏君才杀人,圣君不杀人,圣君只弑心。”从他嘴里说出来,聪明。自保、恭维,一箭双雕。
平台战略体现了姚启圣的价值,一次证明了他确实是个人才,不负周培功临死推荐。被弑心之后,确实变成了皇帝的奴才,一心一意为朝廷着想,平台湾有大功。与施琅之争,有些看头,作战方针输给施琅,让姚启圣变成了老顽童。几上几下,他也毫无怨言,这应该从他做官做到弼马温的历练有关。最终要求退乡丁忧,或许是年龄太大,落叶归根之念,抑或是发现自己江郎才尽,没有发挥的空间,或者是怕伴君如伴虎,危险,要么是厌倦……猜去吧。
大阿哥、太子没啥可写,绝对的配角,难为了索、明二人的大力支持,阿斗全靠扶,是扶不上墙的。朱三太子、吴三桂、郑经都无从着墨,普通。
哦,还有一个人,李德全,这个皇帝身边的太监,一直都没注意,最后有个镜头给皇帝剃头,那是真剃啊,康熙头上满是泡沫,(没看清是他,说实话那是不知道李德全这个人)他持刀剃发,那可是真真切切在剃啊,有一个镜头,康熙说话时头突然扭动,刀随之而起,反应很快,很是小心(我们自己去理发都知道,替发时最忌讳头动了,一不小心就是一刀),这个镜头让我觉得这个演员真是下足了功夫,原来他就是李德全,做个太监,把戏演到位也不容易啊。
注意他了,处处就有他,发现他年纪也不小了,他与蓝齐儿的对话,让我震撼,蓝齐儿寻母不到,问他,他不敢说,蓝齐儿拔刀威胁,他说:我真不能说啊,你就杀了我吧,杀了也就轻松了,不会这么痛苦(原词忘了,请见谅)。这个太监,心似明镜,良知仍存,但是君命不可违啊。另一个镜头,说服容妃更衣去见蓝齐儿,容妃灰心之至,无意前往,德全再次震撼台词:“就说句砍头的话吧,皇上这样对你真是糊涂了。”第一次发现太监也有这么重的戏,也让我理解了太监不易做,服侍皇帝,什么事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但什么都不能说,这个肚量的要多大啊。
另外表现的一点值得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学习,在容妃坚决的表示不去时,李德全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连皇帝也骂了,利害关系也剖析得很到位,最终说服了容妃(毕竟容妃本就不是蛮横之人)。有点类似“把信送给加西亚”,对上级下发的任务,要全力执行,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掉头,就打退堂鼓,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这一点现在的职业经理人要向李德全学习。
影后感差不都到此结束了,一口气写下来,自个也是迷迷糊糊,其中不知道有多少语法不通,错别字的地方,敬请见谅,大家将就着读吧。
看完康熙王朝,我在想,这些权术之争、为官之道现在还适用不?在企业里面,可以借鉴不?与稻盛和夫在活法里面倡导的精神冲突不?思索之中。
6 )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身不由己
记得很多年前我也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剧,当时年龄也小,看电视不注重剧情,都是看些打打杀杀的画面觉得比较刺激,应外就是那个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听着特别震撼。
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少年康熙除鳌拜的时候。在此幕中,康熙的睿智,孝庄的老辣,鳌拜的骄横,索尼的明哲保身,以及班布尔善的阴险狡猾,构成了一幕精彩的大戏。印象很深的是鳌拜带给观众的其实是一种无奈和悲情,他其实并不想造反的,从他手心里的“隐”字我们便可以得知。但是处在权力的漩涡之中,却有时常常是身不由己。人在权力中就是这样迷失了自己。而最后的结局也直接明了的让我们看到,心怀叵测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故事的最开端就将剧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表现的一览无遗!这是演员的成功,也是这部剧的成功!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是苏麻喇姑,她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救了康熙一命的弱女子,他陪伴着康熙长大,并一直爱着康熙,但在他的一生中连爱这个字都没有说出口就离开了人世!只因为也是故事开头我们所看到的,孝庄太后要苏麻喇姑把康熙既要当主子看待,也要把康熙当作弟弟一样去照顾他!多么凄美的结局!
7 ) 看哭过好多次
为周培公哭过一次周培公画的一幅地图虽然他被贬到边疆地区,却仍然花了十年心血画出了当时最完整的中国疆域图。康熙他感动地要守一晚灵。这不能不让人感动。
为容妃哭过一次我觉的是容妃死后,康熙封她为皇后,从那里出来,白发被风刮的乱飞。让我感到一个帝王难以名状的悲哀。纵然居万人之上,但想爱的人爱不成!哎!
为蓝齐儿哭过一次康熙让蓝齐儿下嫁葛尔丹,蓝齐儿不愿意,后来,葛尔丹死了,康熙给蓝齐儿请罪的那一幕很感人
为葛尔丹哭过一次 葛尔丹要死时对蓝齐儿说我爱你的那一幕很感人
为康熙哭过一次 康熙让蓝齐儿下嫁葛尔丹,蓝齐儿不愿意,把康熙送给她十六岁生日礼物——玉兔,扔在地上。康熙默默地一个人一片片捡起碎片,太监要帮忙他立刻阻止,亲手把碎片交到太监手里,命令他们让手下的人修好,不准少一片……
真的好感动,他是一个皇上,但更是一个父亲……据我说最令人感动的是若干年后,蓝齐儿回来探亲的时候,得知自己的母妃被皇上贬去洗马桶时,把康熙送给她的音乐盒摔坏,还扬言要叫儿子来攻打大清时的那一幕~
向天再借五百年,霸气又好听,陈道明跟斯琴高娃绝对是戏骨,最后容妃的死,让我对康熙真的又爱又恨。
斯琴高娃和陈道明绝对可以用戏骨来形容
很奇怪这部片子居然评价比雍正王朝还高。
极其搞笑的一点就是,里面的孝庄皇后经常说“我孝庄……”。她死前就知道她的死后的封号?
精彩的宫廷戏,但50集冗长的剧情难免让情节稍显松散,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演技让人拍案叫绝。推荐。
讨厌辫子戏
最近重温,发现一些穿帮23333,但是不影响我对这部剧的喜爱,陈道明老师真的演出了帝王之气。
和爸爸一起每天坐等这个剧,很幸福
就是错误百出……
从此爱上陈道明。
喜欢索额图的声音 喜欢李楠的表演 特别喜欢那句话:马桶比天下干净
很好看的历史片
不喜欢清朝的电视剧,把人历史观改变了;没有清朝,中国人进步的比现在快,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比起近年来的电视剧真的是良心,陈道明把康熙演活了,为了宏伟大业牺牲了一切的一切。少年时期的康熙也是演得很好,温润又不失威严。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张廷玉
和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片子比,这部戏严谨的作风实在难得。
觉得康熙老牛了,24个儿子,20个女儿,平三番,灭葛尔丹,收台湾,江山美人,山河统一,这样的人确实应该再活个500年
有比“宝日龙梅,你强暴了朕啊!”更牛逼的台词么?
陈道明的表演非常精彩。电视剧让我不得不想到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皆让人感慨唏嘘。
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国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俭,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呢,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呐!正大光明这四个字,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