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虎啸龙吟

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导演:张永新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 虎啸龙吟 剧照 NO.2 虎啸龙吟 剧照 NO.3 虎啸龙吟 剧照 NO.4 虎啸龙吟 剧照 NO.5 虎啸龙吟 剧照 NO.6 虎啸龙吟 剧照 NO.13 虎啸龙吟 剧照 NO.14 虎啸龙吟 剧照 NO.15 虎啸龙吟 剧照 NO.16 虎啸龙吟 剧照 NO.17 虎啸龙吟 剧照 NO.18 虎啸龙吟 剧照 NO.19 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2 04:38

详细剧情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

长篇影评

1 ) 前压抑后放飞的叡及其他——我就是瞎扯,想到哪说哪

关于司马懿背《出师表》这一段,我觉得这样设定就是为了突出司马懿的能忍和无耻。我不喜欢司马懿,算是武侯粉吧。为什么会有人看了这一段会以为武侯是被司马懿给气死的呢?司马懿宁穿女装受辱也不出战,这时的武侯,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看到司马懿的决心后为北伐前途感到担忧,难道这里表现出武侯气量狭小了吗?我是没看出来。武侯和《出师表》的地位,在我心中没有半分动摇。我舍友对历史并不感兴趣,但我俩有时还能一起背几句《出师表》。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武侯杀马谡时的心痛和坚定与司马懿佯杀司马昭时的惺惺作态。武侯把军法看得重,把国家看得重,他无私;司马懿把儿子看得重,把家庭看得重,他就是自私啊。人品高下一眼看出。任何贬损武侯人格的,都是垃圾,可这剧并没有啊。

小时候看《隋唐英雄传》,觉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是又蠢又坏,害死罗成,到最后李世民要杀他这一兄一弟的时候还婆婆妈妈的,罗成的仇他应该立刻报才对。后来知道了罗成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或许有原型),看到了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里写到刘黑闼叛乱后“为唐太子建成所破”,才知道李建成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个样子,并不是只会在阵前落荒而逃的无能之辈,也知道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得位史并不光彩。可我依然喜欢这部剧,并不把它讲的故事当真事,就是看个精彩,看个瓦岗英雄的义薄云天。

《虎啸龙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我看完了之后认同司马懿的价值观,我为武侯的死哭过无数次——看《三国演义》原著和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时都泣不成声。道德标杆就应该是武侯这种人,司马家被骂是活该。看何晏夏侯玄嵇康的遭遇时,我曾无数次骂过司马家——其实我对姓曹的人从记事起就有好感,原因不说。

即使是这样,我不否认这电视剧好看,并不是只配一星的烂剧。

看一个访谈节目,刘三解和《虎啸龙吟》里演司马孚的王东聊司马孚这个角色,他们正聊到司马孚最后和家族在精神方面决裂,我不小心碰到了耳机开关,视频自动暂停,突然就响起音乐来,我很喜欢的霍尊的歌——尝尽悲欢离合人间苦,却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恰好从这个地方开始唱起。我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古稀之年的兄弟俩,相扶同行数十年,却在高平陵事变后“咫尺天涯陌路”。 张爱玲说中国文学向来只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安稳的一面,写斗争不写和谐。我喜欢看这剧里的家庭戏。在我固有的印象中,篡夺曹魏政权时的司马家是非常和谐的,虽然我知道“八王之乱”比知道司马师这个人要早。司马师死后能被追封为皇帝这事,常常被拿来讽刺只把兄长孙策追封为郡王的孙权。后世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虽然也把兄长高澄追封为文襄帝,但这哥俩的关系实在不敢恭维。司马师和司马昭真是兄弟关系和谐的典范,至于他们家后来怎么就你砍我我宰你的就不想提了。这么好的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不拍家庭戏真是可惜了,恰好和前面的曹丕曹植曹彰做对比,看得我心塞。可一个家庭,真的能永远这么和谐下去吗?原本我看家庭戏,看到的是安稳,是温情。可往后看,同样是家庭戏,父子会如何?兄弟会如何?他们要走的路是不同的。最激进的司马昭与最保守的司马孚,同司马懿都有矛盾,还有失去老婆、杀了大舅子、瞎了一只眼睛的司马师,他的立场又是什么?剧透说司马师死前最后的话就是喊了一声爹,但剧中杀他老婆明显是他爹的意思,他心里不矛盾吗? 司马孚也是一个传奇,嚷着“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的晋安平献王,历来褒贬不一。司马家每干完一件缺德事,他就一种义愤填膺的样子,每次都对着或死或活的皇帝说臣来晚了,然后蛋糕一块也没少分。演员说剧是按照“褒”来处理的,他代表传统儒生,对忠孝极其看重,最后与司马懿(司马家族)分道扬镳…… 我是个很喜欢悲剧的人,喜欢看一个个英雄从意气风发到灰飞烟灭。有时候被一个人的精神感动,就不大在乎能力如何了。昨晚看到武侯去世,悲从中来,对那个二十多岁从隆中走出,带着一身理想和抱负要兴复汉室,却五十四岁就秋风五丈原的奇男子,我只能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才华,更佩服他的高尚人格。诸葛武侯显然是拿来和司马宣王做对比的,同样受托孤之重,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武侯死后,姜维拿着武侯的羽扇,眼睛通红,满含热泪,深深望了一眼“克复中原”的旗帜。此后的姜伯约,带着武侯的理想活下去,六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邓艾从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而姜维却依旧密谋复汉。姜维没有成功,但他令灭蜀的两个最大的功臣无一生还。刘禅都不在意亡国,他姜维究竟在意什么?他在意另一个人的理想,在意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司马懿说他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是他对承诺没有执念。呵呵,承诺对司马懿来说算个屁啊。我理解自私的人,却崇敬无私的人。 为什么要为了对一个人的承诺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为什么反倒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家族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三国后是一个让阮嗣宗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浪花,早已淘尽英雄。又为什么……我的品德与武侯相去甚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该叡叡颜值受到诟病,人设也被说太变态和历史不符,仍阻挡不住我要看的步伐。叡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历史上和剧中都是。每天活得战战兢兢不是说着玩的,明明能力超好却只能在他爹面前装孙子。因母得罪,由王降为侯,之后事父事养母至孝——可我总觉得是装出来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的“任心而行”让我爱恨交织。没有爹的叡真的是任性直率不做作,即位前后变化之大几可与杨广一战。他懒得做样子给世人看,他爹出殡都不去送葬——原因是天太热。世上怎会有这样的理由?每天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爸杀掉,身为长子却直到他爹死的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曹丕临死前倒是记起了他是曹叡的爹,一番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妈的话就说了出来,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信那一席话能抹去叡数年如履薄冰的恐惧,他依旧是那个“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可怜孩子。但可怜不是他可以作恶的理由,郭照也可怜。曹丕死时,别人都哭,唯独他贼眼飘飘却流不出泪来。 我要吹一波波叔的演技。他哭曹丕,把我的泪都哭出来了,当然后面的曹休曹真却是一脸mmp——这货怎么哭得这么狠?叡影帝模式开启,一口一个“仲达公”:你要好好辅佐我啊,我爸说这可是托孤给你。波叔哭得更厉害,叡又说忘不了仲达公当年对他的好,惹得波叔哭完老子的苦心托付又哭儿子对恩情的念兹在兹。我弱小的心都快被波叔哭碎了,真的有被感染到。 变态界里的战斗机,战斗机中的VIP。叡真是当得起这句话。按照他叔《洛神赋》那么抽象的描写,让谁也画不出一个像他妈的人来啊。不过有一先生听到“太阳升朝霞”后画了个太阳——我也是醉。目前看来,他对司马懿还不错,给了他一栋让司马家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豪宅,而且考虑极其周到。叡大兴土木爱造宫殿已初见端倪。司马懿看着屋里陈设,说这个那个的寓意,司马伦突然跑了出来。仲达以为自己绿了,当然啦,柏夫人是不会绿他的。郭照真是倒霉。

关于曹叡扮母,如果只看照片的话,百分之百的人会笑吧,肯定会有好多人直呼辣眼睛,可我看这段从头到尾就笑不出来。这小太监总算干了件人事,说世上仅有皇帝本人存着甄宓的神韵,让曹叡扮母,由画师看着皇帝的样子画甄宓。说实话,我也觉得这很难,但这世上有些牛人你又不得不服,真有人画出来了——我看这也仅限于电视剧里了。叡真的是爱吃蜜饯,是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他的母亲的美好回忆,话说甄宓喝下毒酒后还吃了一颗曹叡给她买的蜜饯——母子互为最爱。叡痴望着母亲画像的时候哭了,剧的效果比截图好多了,音乐一起我直接泪奔。小太监辟邪也哭了,宫女哭了,画师哭了。辟邪和宫女哭,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理解曹叡的思母之情,感动哭了。至于画师哭嘛,我觉得是因为能保命了,喜极而泣,其中或许也掺杂着一丝感动吧。

夏侯徽和司马师超甜。我太喜欢这姐姐的长相了,不惊艳,不具有攻击性。张芷溪冷,唐艺昕甜,而她是很温婉,让人一看就很舒服。话说在司马家还没有忙着篡位的时候,司马师还是比较清闲的,在家给老婆画像,甜炸了!我不要相信《晋书》里的司马师杀妻!此时的夏侯姐姐(司马夫人)又怀孕了,前面的是女儿,两人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了,而且都还挺自信这一胎会是儿子,司马师老早就“我这儿子”叫开了,生下来又是女儿。我当然觉得女孩好,可古代人不这么想。夫人直言想生儿子,做丈夫的当然要安慰了,劝夫人以后不愁没儿子什么的。然而司马师真是没有生儿子的命啊。夏侯姐姐生了五个女儿,按生物学观点,当然是司马子元的XY染色体的概率问题。奇怪的是,夏侯徽死了之后,司马师21年间再也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推测出司马师生育能力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除非他被绿,怎么从26岁起就好像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样呢?就算是续弦有问题,妾总该能生吧。我对这事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夏侯姐姐没给他戴绿帽子,也觉得司马昭不至于在这种事上搞鬼,想到最后发现只有言情小说的套路才能解决这问题:师徽爱得深沉。当然,这纯属我个人yy。真要是深爱,哪有后面一堆烂事?剧中司马师和大舅子夏侯玄的关系很好,一口一个“大哥”——随老婆叫的。一想起司马师最后夷夏侯玄三族,简直不寒而栗。宜脑补虐心小说。

司马昭与钟会来了一波商业互吹,还没有以后你要弄死我我要弄死你的苗头。想起这俩货害死了嵇康,气愤。我一看这钟会就来气,好想做了他。 何晏什么鬼???找了个女的来演。天朝现在要找阴柔气质的男明星太容易了,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几个,怎么就找了个女的?昨天上午的年级会上,导员刚讽刺了魏晋男人的抹粉嗑药之风,我下午就看到了这个酷爱五石散的何郎。

——————————————————

更新一下。

我对司马师这设定其实是比较感兴趣的。剧中的司马景王与史书上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性格。电视剧显然是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给换了一下。

冒昧揣测一下剧情。夏侯徽是司马昭杀的,这基本就可以认定了,但从预告看来,这有可能是司马昭得到了司马懿的授意。司马师和其父其弟的关系应该会大有变化。司马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这个时间点很有趣。直到夏侯玄死,子元还是双眼,但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是独眼龙了。他是怎么知道夏侯徽死因的?我看了片尾的一个镜头,觉得是司马伦在搞鬼。这tm真是个搅屎棍啊,不愧是“八王之乱”的首祸,恁小的年纪就开始挑唆事。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是很和谐的,而在剧里居然能看到白刃相见的片段,我不得不期待。另外,司马师对着司马懿流出的血泪实在好评!

——————————————————

司马杀孟达那一段,有一种后来他杀何晏的即视感,好阴险哦。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清理曹爽一党,何晏协助。等何晏把别人都清理出来,宣王还嫌不够。何晏懵逼:“难道是我?”宣王估计在贼笑:“正是。”这里杀孟达也是,不肯带他见曹叡,直接送去见曹丕,爽利地来了一句:“斩了。”

叡真是霸气。这种男人,算是变态帅吧。

司马昭野心毕露。这剧认为宣王并非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权臣的,所以从宣王的初心讲起,可为什么司马昭有一种天生要篡位的感觉?司马昭劝司马懿等诸葛亮攻下长安后再去救援,这样就可以完虐曹真了。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一本正经地训斥儿子。此处能看出以后的司马家的特点:家族利益放在国之上。对于“八王之乱”的那群货来说的话,是个人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自私,宣王开了个好头啊。剧设司马昭像爹,司马师像娘。宣王说这句“随我啊”的时候,用的是疑问语气,当然在我们心里,陈述句更为恰当。

打街亭之前,司马懿还没拿到马谡的驻军图之前,不肯让司马师当先锋轻易涉险——毕竟他这时候不清楚对手实力,把张郃踢了去。等知道了马谡屯兵山上,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这神情……啧啧啧。反应过来说了句“再晚就都是人家的了”就慌忙带着儿子去抢人头。

对空城计这一段的拍摄挺有意思。诸葛与司马打了一场心理仗,颠覆了以往的设定。司马昭猜出了父亲的心思并说出来,被甩了一巴掌。

我觉得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微妙啊。诸葛亮仿佛有两个不姓诸葛的儿子,一个姓马,一个姓刘。对姓马的,他是一味惯着。诸葛武侯像班主任,马谡像是班里那个学习好又机灵懂事的最受老师疼爱的学生,老师知道他有些小毛病,想让他办大事历练一下又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对老师的嘱咐不以为意,俏皮地做鬼脸,总以为老师多虑。剧里的图我没截。这种学生呢,往往不受其他同学待见,但别人也不敢得罪他。我小学的时候,和这种人就有点像,不过现在已经改了。对姓刘的“儿子”呢,他是一味要求严格,由于太不放心就干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只让他做功课读书。武侯对刘禅是真关心,刘禅对这种关心表现得很开心,可我觉得他实际上并不开心,话里隐含不满。另外,要“灭魏斩叡”的武侯夸小叡聪明,我还是蛮开心的。呃……武侯这样夸小叡的潜台词是不是阿斗不够聪慧啊?

回到家中的司马懿真的好牛。才和张春华做完了羞羞事,又去找柏灵筠。好体力!春华因为司马懿对司马伦太好而吃醋。仲达对子上说“慈母败儿,慈父更败儿”,这真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好大的flag,后来的司马伦……春华好有心机,把司马懿的腰带勒得紧紧的,看仲达见到灵筠后解腰带那个费事啊……

司马昭和夏侯徽的这一段很有意思。《三国演义》说司马代曹的禅让仪式是依样画葫芦——当年的曹丕对刘协的方法呗。编剧誓要发掘(编造)司马家和曹家更多的相同之处。后世好事之人编出来曹植和甄宓这一对叔嫂恋,为了对称,司马家肯定也要有一对。于是乎,就有了司马昭对夏侯徽的暧昧情愫。说实话,我对这个一点都不反感。这样的话,结合后面的司马昭杀嫂,曹元仲的“大魏第一变态”(我封的)之名就要保不住了。这样的话,司马昭和夏侯姐姐就有了个参照物——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嫂嫂李祖娥。当然,我觉得高湛更变态。司马昭看夏侯徽时,真的是痴汉脸啊……亲自为嫂子挑做衣服的料子,这样真的合适吗?好在夏侯姐姐和司马师伉俪情深,不为所动。司马昭很在乎嫂子是否关心他,问“你担心我和大哥吗”的时候,居然……把他放在了他大哥前面。日军轰炸香港时,张爱玲在难后想到的,是如果刚刚自己死了有谁会知道。而我们的司马子上同学想到的,是一个人万一在战场上被杀,会连家书都来不及写。所以,杀人后受到冲击的他……想逃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嫂子。还真tmd浪漫啊!夏侯姐姐听了很尴尬。司马师和夏侯姐姐还没这么腻歪呢。重申一遍,我对这段不反感。三观崩塌,节操碎了一地的我啊……

夏侯姐姐真是会教孩子,教弹琴,不许小孩穿太奢侈的衣服,真是好妻子好妈妈。好喜欢啊。

2 ) 由暧昧的幻想到露骨的意淫——一场地摊文学的欢歌

事实上之前看完《军师联盟》的时候,就开始对下部《虎啸龙吟》期待了。虽然有瑕疵,比如我至今仍搞不明白为什么保汉党一定要前赴后继地立曹丕,但忽略这些,倒讲的很好。

最近想趁着圣诞假刷刷,开头几集还算挺不错的,把曹叡塑造成了一个缺爱又带点小变态的人物形象,很立体。到后来诸葛亮一和司马懿对上,渐渐就有点不对劲了。嗯,把司马懿强行提到和诸葛亮一个高度就算了;把诸葛亮设计的跟曹操没啥区别也没啥事;把空城计掩饰成养寇自重论也过得去,老腔调了。毕竟这个剧名叫《大军师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是主角,那么适当吹吹也能接受。这事罗灌水也不是没做过。

但是设计的司马懿处处高出诸葛一截,而好不容易打了个败仗,还是因为猪队友不听自己的,是不是就有点捧过了?我们来看正史,可以发现有数的几次司马诸葛对阵,司马懿都是没捞着好的。然而在这部剧中,有数的几次司马懿败仗中,要不然就因为郭淮贸然出兵,要不然就司马昭暗搓搓地跑了出去,敢情就司马懿一个人洞察全局,身旁的人都是拖后腿的呗。

之后,编剧还不满足,直接从裤子里掏出《出师表》搞了个三气,呃不对,一气诸葛。这种手段就有点下作了。首先,《出师表》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魂,文学成就就先不谈了,人人都能看出来,其中所蕴含的诸葛亮的理想和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则更是被历代文史学家称颂。苏轼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可窥一斑。然而这部剧中,编剧直接把《出师表》拿出来开涮,涮的还是诸葛亮,涮诸葛亮的人还是司马懿,这就有些不地道了。

且不谈正史上诸葛亮是基本上摁着司马懿打的,就光谈人,司马懿什么人?两代顾命,四朝当权,结果最后不思忠君报国,还把人家一族都给端了。此后把持朝堂,党同伐异,动不动就诛人三族。这是司马懿,你要说他才能吧,也有,“擒孟达于盈旬,殄公孙于百日”,也算是漂亮仗,虽然不及诸葛亮,但也算是一个一流人才了,毕竟拼不过bug也不算丢人。但这个人品和干的事就有点不厚道了,他后代晋明帝听臣子讲了自己祖宗咋得的位,都得掩面羞愧,说:“国祚安久!”。再来对比诸葛亮,从战略家角度来讲,他有《隆中对》,治国,“管萧之亚匹”。最关键的是,刘备死后可是说了“君可自取”的话,按理说诸葛亮要想自己得位,可比司马懿要容易,而且还名正言顺。但人家却甘为牛马,鞠躬尽瘁,临终的时候还“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比司马懿可高尚太多,结果编剧居然让司马懿读着“不堕泪者不忠”的《出师表》去“攻心”诸葛亮?且不谈司马懿有没有资格读这个表,我就不明白编剧设计这幕的意义是什么?嘲笑诸葛亮的理想?赞颂司马懿的无耻?这就是当下所崇尚的所谓“厚黑学”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实在太悲哀了。我知道一些剧粉必定要说:“啊,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惺惺相惜啊!”好,来看看官方自己宣传的,和优酷视频上自己写的剧情点:





这就是所谓的“惺惺相惜”?我咋只看出来小人得志的司马懿的嘲讽?

我还知道,一些剧粉必定要说:“这部剧不就是个乐子嘛?比什么正史啊?”

嗯,知道这部剧就是个乐子还算有救,那就再抛开正史谈谈其中的叙事逻辑。我一看23集,司马懿又看穿了诸葛亮已死,感情“死诸葛走活仲达”也另有隐情。看来这诸葛亮还不如杨修,杨修起码还把司马懿坑进监狱里好几回,最后还把司马懿他哥给坑了。诸葛亮死后用的计还被司马懿洞察了,然后司马懿为了青史留名,“让知己走的体面点”,故意放走了诸葛亮。合着司马懿啥啥都比诸葛亮强呗,司马懿看穿一切把诸葛亮摁地上揍,然后一边揍还一边说“孔明真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啊!”好像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不过细细想来——这不就是现在常用的捧一踩一嘛!我先把一个人捧到顶点,然后我再把我自己塑造的比他还牛x,这不就证明出我的厉害了嘛!这就跟起点爽文里先说x尊,x帝可以一招秒一个军队,然后主角来了一招秒一个x尊或者x帝,借此表现主角的龙傲天。所以通过此剧,我明白了,原来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计量单位啊!

好,再谈《出师表》,其中逻辑太感人---司马懿当着自家军队和敌军的面朗诵敌国讨伐自己的檄文(奏表),是真不怕自家军队被孔明的高尚人格感动然后反水,结果敌首居然还气晕了。我就不明白,当着自家军队的面念着“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是个啥情况?我倒觉得,编也得编成笑缺氧了结果晕了可能还靠谱点。以后拍啥我大概也都能猜出来了:

《大太师秦桧之宋金风云》,秦桧和金兀术一块脱了衣服对着岳飞唱《满江红》,岳飞遂被气死,风波亭都省得盖了。
《大皇帝忽必烈之一统河山》,忽必烈对着文天祥念《正气歌》来执行死刑。
《大女皇武媚娘之盛唐风范》,武则天对着骆宾王念《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气到出家。
《大太后慈禧之大清挽歌》,慈禧对着刑场上的谭嗣同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总统袁世凯之血色弥漫》,袁世凯对着李大钊朗诵整本《共产党宣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沁园春雪》xxxxxxxxxxxx

事实上这部剧拍成这样并不是最悲哀的,悲哀的是,我竟看到这么多人被这部剧引出来而对诸葛亮大加嘲讽,说“诸葛亮正史里怎么怎么怂怎么怎么挫”之类的,然后又将这部剧奉为圭臬,俨然一副获取了无上密典的史学家一般,说“看!我多么有先见之明!我早就说司马懿千古人杰吧!”

司马懿在这部剧里的胜利,和剧外狂热的追捧,令我不单单震撼于竟有如此多的人不看正史,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史料就是真的吗?”“史料不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吗?”之类历史虚无主义的话,更震撼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竟然尚且不如一个无耻的“厚黑”者有市场,到底是理想脱离了时代,还是“厚黑”占据了时代?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令人悲哀的。表面上看,是地摊文学的欢歌,实际上,却是理想主义的挽歌。

3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上)(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跟前面几集比起来,43集没有延续前面一集死几千人的杀杀杀路线,也没有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戏份。相反,作为大结局的前一集,它竟然花了半集的篇幅在扯侯吉、小沅以及司马懿之间搞笑的提亲乌龙,下半集又搞了一个老父亲眼见大儿子为了老婆差点要杀二儿子的家庭伦理惨剧。乍一看起来这集不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大有注水撒狗血之嫌疑。仅从这集主要内容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从大量镜头语言来看,这集在台词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又让人不禁反复翻看,因为它似乎隐晦地向我们叙述出了司马懿在自己人生最后阶段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权力交接和平息家族内部矛盾。

这集最有戏剧张力的就是后半集父子三人的对峙,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谈的三父子“罗生门”事件。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事件起源于侯吉发现小沅被司马昭杀死并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愤而欲杀子。第二天,司马昭被父亲召唤,在父亲亲情感化和武力威胁之下承认自己利用何晏激化司马懿和曹爽矛盾并杀死夏侯徽、小沅。夏侯徽之死的真相被门外的司马师听见,司马师入内,斥责弟弟忘恩负义却最终为了家族利益没有痛下杀手。看完全程的侯吉怒视司马懿,离开,最后的镜头是司马懿一人在喝粥,本集完。

然而本剧所要传达的信息却不仅仅如演员所演绎的那样简单。在这段台词场景和演员情绪并不丰富(没有出现如一般国产剧那样大哭大叫崩溃的桥段)的戏里,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来暗示了这出表面平静的戏下的波折诡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出戏是一出戏中戏,我们,好像侯吉一样,被司马懿安排在一旁看了一出精彩的试探与被试探,演绎与被演绎,似真还幻的杀子戏。我之所以称这段场景是一场戏中戏是因为,从头到尾司马懿的真意并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一场对侯吉的交代戏,对两个儿子的试探戏以及稳定家族内部的压轴戏。

首先我们再次回到事情的起源,也就是侯吉告诉司马懿司马昭杀了小沅这段场景。这段场景台词很简单但很有深意。司马懿:“我杀了他。”侯吉:“是你儿子啊。” 司马懿:“我还有儿子。”我认为在这里,司马懿就已经觉察到了某种潜在的危机,这危机来自于小沅之死背后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的死。其实在后面的台词中我们已经知晓司马懿早就知道是司马昭杀死夏侯徽,但他一直隐而不发。他保密的原因首先是他自己本质上是认同儿子杀嫂这种行为的。仔细点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夏侯徽失踪当晚司马懿突然问司马师的一句话:“徽儿最近有什么反常。”司马师答曰:“前几天她想让我辞官。”此时配乐骤现,暗示两人都知道夏侯徽约莫是知道家里的秘密了。那么这时候司马懿寻找夏侯徽的动机大概已经从希望找到家人而转变为如何防止曹家知道自己秘密了。而当看到夏侯徽身死以及司马昭的反常之时,想必他自己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内幕了。其次是为了家族内部和谐,司马懿了解司马师跟妻子感情很好,一旦让司马师得知妻子死亡真相,兄弟阋墙是肯定的。最后,他对司马昭的残忍也许还抱有一种“幻想”——“你杀嫂子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再对家里人下手了吧”,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也没有私下对司马昭摊牌。然而小沅之死让司马懿再一次感受到司马昭这个不安定分子将来对家族的破坏力。前面许多剧情已经表明了,司马昭是另一个司马懿,一个更加凶残、阴暗和贪婪的“司马懿”。尽管司马懿在前期多次打压和警告司马昭,但显然效果不甚理想。他现在恐惧的是,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两兄弟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因为夏侯徽之死而爆发内讧,司马师作为他的合法继承人是否能压制得住这个聪明又不安分的弟弟。也许在以前司马家还没有得势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顶多是国产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等级。然而现在他们家已经登上权力巅峰,内部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家族乃至国家存亡问题,搞不好又是一个新的“三国演义”。

对于家族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促使司马懿要导演出一场戏。通过这场戏司马懿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要敲打司马昭。尽管司马懿声称自己要“杀死”司马昭,但他其实并不想真的杀死自己儿子(其实本剧许多细节表明司马懿更喜欢这个次子)。司马懿杀司马昭的戏码在前面上方谷战役之后也演过一出。那时他在全军面前已经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了,却在众人哭劝之下作罢。这里司马懿用了一个伎俩:他自己来扮演一个大义灭亲的父亲,却希望通过别人的“宽恕”来拯救儿子。这种“借刀救子”的桥段在本集再次出现(后面我们会详细解答)尽管司马懿不想杀司马昭,但他深知儿子的野心和私欲需要被压制。在之前几集我们知道司马师对司马昭是绝对的信任和疼爱的,而司马昭却利用这种信任来架空兄长的权力,并借此大肆屠杀士族。司马懿本人虽然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也在杀杀杀,但他至少还通过廷议、劝降等手段来正当化自己的杀戮,而司马昭和钟会等人已经猖狂到连这点表面功夫也不做了(历史告诉我们后面司马昭连皇帝也敢当面杀)。在司马懿看来,司马昭的这种危险行为如果不加以克制,势必会令自己家族彻底失去人心,变成第二个被推翻的“曹爽家”。但是司马懿已经年迈,自知已经不能长久压制次子的欲望,所以他找来了司马师,希望借助兄长的权威来震慑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子。

第二是要防微杜渐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在猜测出夏侯徽之死时司马懿很清楚,这个女人的死是两兄弟关系的定时炸弹。但我们之前提到过,司马懿还是抱有一种“幻想”的,即这个秘密会被永远保守下去,然后兄友弟恭。而小沅之死却打破了这个幻想,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脓包”是要迟早挑破的。与其在自己死后某一天,司马师得知妻子之死的真相后跟弟弟翻脸然后家族内斗,还不如现在让兄弟二人早早摊牌,在趁自己活着并且对局势还有点掌控力的情形下把“事情给做了”。司马懿自己曾经参与过曹氏兄弟斗争,太了解内耗对于一个家族势力的杀伤力了。这招釜底抽薪最有效果,却也风险最大。因为他此时把“刀”给了司马师,让大儿子来决定是“救”还是“杀”弟弟。

这里引出了司马懿导演这出戏的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对自己继承人司马师的试探。虽然我们说司马懿在许多方面更欣赏与自己相似的次子,但无可否认的是司马懿,作为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点从他拥护曹丕中可以看出),是更认同由长子来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的。司马师在本剧中与司马懿的父子冲突并不如司马懿与司马昭之间来得明显。在大多数时候,他是父亲意愿的忠实维护者和父亲命令的坚定执行者,鲜少与父亲发生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师更稳重牢靠,是司马懿最理想不过的继承人,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会将养死士这种要死全家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司马懿对把权力交接给司马师仍然是有顾虑的。这种顾虑首先是来自于司马师对于诸曹夏侯氏的同情。剧里其实用了很多篇幅来讲司马师与诸曹夏侯氏之间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妻子夏侯徽之间恩爱和睦,他与大舅子夏侯玄之间感情深厚。从他和弟弟监斩曹爽时的不同表现来看,与自己弟弟比起来,司马师在剧中的个性更加类似张春华(这是司马懿在第一部中就已经评价过的)。张春华什么个性?重情。而司马懿明白,一个太过于重情的政治家势必是要被人搞死的(你看曹爽就是个例子),尤其是这种情是对他们的政敌诸曹夏侯氏。因此我认为,与其说让司马师来决定杀不杀弟弟,还不如说是试探他能不能放下对于妻子之死的执念,割断自己对诸曹夏侯氏的情,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个顾虑就是,这个重情的司马师能不能压制住聪明不安分的弟弟。我们知道,司马师对于弟弟是相当爱护的,他都可以为了保护弟弟而违抗父亲的意愿私自调死士保护司马昭。他宠爱弟弟,也无条件信任弟弟(这种信任从他受眼伤期间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就可以看出),而这种宠爱信任是基于他对于自己弟弟真实面目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他对弟弟残忍自私的本性一无所知)——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弟弟膨胀的权力欲以及取他而代之的野心。司马昭杀嫂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已为之,而实际上在司马懿的解读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弑兄的前奏:你看弟弟都可以绕过哥哥的意愿擅自杀了哥哥的女人,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也是有可能的。司马懿可以这么解读,司马师也会这么解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把夏侯徽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司马师的原因。他在提醒司马师这个有弑兄潜能的弟弟,也在试探司马师有没有能力既不杀弟弟又能压制住这个弟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场名为哥哥杀弟弟实为父亲救儿子的戏。这场戏的导演是司马懿,但演员的演绎却未必能如司马懿所料想的那样。即使我们知道司马懿在剧中已经被拔高到一种“智多近妖”的水平,但他却仍然无法完全预料到许多偶然性因素,例如司马昭是否能如实坦白自己的罪行,例如司马师是否能原谅弟弟,又如兄弟二人是否能了解老父的苦心而同舟共济继续司马家的大业。在下半部分中,我们将继续解读父子三人对峙戏的细节,看司马家三影帝是如何按照总导演司马懿的精神成功演绎这部戏中戏的。

4 ) 司马懿角色形象分析

有血有肉,有勇有谋,忠肝义胆,晚年霸权(仅从影视剧角度)

首先,一个大前提,评价一个影视形象的优劣不能单从像不像历史记载来评判。
三国演义是演义,即是古时候的小说,即是小说便不该拘泥于参考史书后从表面来评断对错和好坏。
历史也一样,是胜利者书写的小说,其中会否有夸大,抹黑,一笔带过等情况也很难说。

在下只说一下影视形象的司马懿,仅仅是个人看法

共同点,包括桌游三国杀中,司马懿在诸多谋臣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两处,一是能忍,二是长寿。

老三国中司马懿的形象过于奸诈,新三国中司马显得城府过深,二者皆不如军师联盟中对司马的刻画,截止至空城计之前,吴秀波的司马懿人物是非常立体的,可以说塑造的极为成功。

1 曹操初召时自断双腿,此情节透出司马懿两个性格特征,聪明和果决(这是好听的,难听的就是狠)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自己也提到,可以自断双腿说明司马懿是非常果决的人,为达目的可以忽略一切,一句“我意已决,无需多言”即可代表一切。

2 兄弟情深,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皆是当时乃至现今的楷模这绝非是在洗白司马懿,而只是在诠释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为人子尽显孝道,为人父不宠溺幼子,与张春华相敬如宾,无时无刻不是在尊重发妻。有很多点是现在的男子也未必做得到的。
为什么要让司马懿是个有血有肉的‘好’男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一切尽收眼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即便是熟读兵法,也无法从诸葛“廉洁 爱民”两处推断出诸葛当时的所在,因为自私自利的人没有这种视角。

3 大局观,高瞻远瞩不输诸葛。这是从最初司马懿自救去求曹丕的时候显现出来的,让郭照传话,说出了曹丕心中抱负,可以说司马懿在全剧播放至此(空城计)之时,有两次显出了自私。第一次就是郭照传话,说出了很多忤逆的话,第二次是面对空城不入,诸葛所说的鸟尽弓藏不是司马退兵的原因,鸟尽弓藏之后儿孙祸福兮也不是退兵的原因,而退兵的原因正是那句“依依东望,望的是毕生,望的是时间”才是真正的退兵之因。
司马懿为了救父亲不择手段,明知道郭照和曹丕暧昧依然派郭照前去(当然了,不派她去曹丕也不会见),但这依旧是利用;空城时的彷徨是司马懿由真正无私转向自私的一个分水岭,当现实的牵绊无法割舍时,弱点就显现了。而且空城计戏份最精妙之处在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是对自己的分析。
将之五危:必生必死忿速廉洁爱民,诸葛独占其二廉洁爱民,司马懿也占了其二,廉洁(给辟邪的考虑只有些许碎银子,也许是伏笔),和必生。当时他心已生惧意,因为那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大魏江山社稷闯后宫的司马懿了,而是一个必须庇佑家人的领头者,命都没了,拿什么保护家人?拿什么依依东望?退兵那一刻,就是司马懿叱咤魏国的起点。

自此,司马懿角色的成长,从稚嫩到成熟,从年少无畏到有所恐惧,这才是一个让观众信服的活生生的人。至于司马懿以后的霸权和子孙篡位历史早有记载,影视也多有演绎,不过在下一点不担心,虎啸龙吟的下半段一定会把这些说的合情合理却又精彩绝伦。
有改编空间的历史,不就是拿来戏说的么?2333

5 ) 司马懿为什么哭

(仅讨论剧情人物性格,死磕历史请绕道)

西县城楼,上下遥望

他携壮志而来,要做忠义之士,要破孔明神话

他付出了很多很大的代价,才第一次取得了和孔明对峙的机会

他从孔明的琴声中听出,他身后是一座空城

千古留名,万世流芳,近在咫尺。

他熬过了武帝,熬过了文帝

他以为他终于可以一展宏图,施展抱负

可孔明问他

杀了孔明,然后呢?狡兔死,走狗烹。

魏少主多疑,曹宗亲嫉才

他身后,未央宫中,罗网已经布下

只待他杀了孔明,他再无可用之地

曹氏宗族便可以再无顾虑的除了这个雄才震主的人

他犹豫,他的抱负是匡扶大魏,此刻为魏除去孔明,蜀汉再无可虑之处。

他拿起刀,偏你孔明忠义?我司马懿也是峥嵘男儿,舍生取义,我也能做得。死了又如何?至少我对得起曹丕,我对得起曹睿,我对得起大魏!

你说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

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功成之际,死又何惧?

他举刀,只需一刀,孔明身死,他也将万劫不复

但是他顿住了

眼前孔明的身影化为了一个虬髯灰白的老人

那仿佛是在时间的尽头等待着他的苍老的生命

他终于发现,那不是别人,那是他自己。

老人手里轻抚着心猿意马,如此前每一刻的自己

老人开口,声音里是无尽的苍凉

他说,仲达

依依东望

望的不是毕其一生的成就

望的

是毕其一生

望的

是时间

他醍醐灌顶,放下刀,哭着跪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最后一哭 哭的是不甘

原来他还是没有得到能和孔明平等对奕的机会

他也不是自己心里想象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忠臣

他不甘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他哭的是那个阴暗的自己

他哭的是这蹉跎的命运

他哭的是这命运还是将那个阴暗的自己逼了出来

6 ) 枭雄还是小人?被历史低估的司马懿(长篇慎入)

作为一枚历史爱好者,我起初对《军师联盟》并不感冒,觉得看片名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无奈从小学二年级看TVB的洛神开始我就对司马懿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于是禁不住纸巾老师的安利趁着圣诞假期看了《军师联盟》第一集。没想到这部剧在开篇短短的40多分钟里就把华佗被杀,月旦评上董成刺曹失败交待得清清楚楚,把杨修、司马懿、曹操等人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加上精良的服化道和纯熟的剪辑摄影,我立马就被这部剧圈粉了。在一口气刷了《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前38集后,我特地来小议一下这部剧和三国里相对冷门的司马懿。

以历史正剧的标准看,这部剧最多值70分,但作为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它绝对值90分(注意是影视作品,毕竟琅琊榜在豆瓣都9.1了)。在我看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剧情的逻辑性、演员演技、服化道和剪辑拍摄以外,本身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两部,虽然历史的时间线错乱、剧情逻辑稍有bug,但它的可贵之处亦十分明显。首先是创造性,历来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都是以《三国演义》、《三国志》为蓝本的,也大多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歌颂孔明、彰显忠君爱国、仁义正直的美德。曹操这样的奸雄尚且被骂作“曹贼”,何况是司马懿呢?(这里心疼曹霸霸三秒钟orz)这部剧则不同,从司马懿和曹魏的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也填补了之前影视作品对于司马懿和曹魏描述的许多空白。其角度立意之新颖,恐怕是同题材的作品所难以媲美的。至于说洗白啥的,我想说《三国演义》本来也是后人虚构的,而且是从蜀汉的角度虚构的,孔明也好,周郎也罢,历史上的他们其实也并不完美,为什么司马懿就不能做一回主角,高大上一回呢?喜欢严谨历史的朋友可以移步纪录片或是正剧频道,又或者是《史记》、《三国志》和《战国策》一类的史学巨著,大可不必对此剧过于苛责甚至口诛笔伐。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史记》也是有很多错漏之处的(如张仪苏秦出现的时间)。

这部剧的第二个亮点是它的外在呈现形式。服化道方面,本剧不仅做到了高度还原,风格古朴厚重,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服装色彩去映射人物的内心性格。以司马懿为例,此前司马懿的着装以灰、黑和深蓝为主,即便是位高权重之时也未见特别奢华高调的着装,这反映出此人的低调内敛,隐忍沉着;而在《虎啸龙吟》的38集中,司马懿一改往日风格,穿上了一身鲜红的衣服。这既可以理解为即将到来的高平陵之变所流的鲜血之红,也可以说是司马懿内心压抑已久熊熊野心,像火焰一般即将燃遍整个洛阳城。这其中的色彩对比,不正是冢虎的内心变化的写照吗?冢者,坟也,亦荒野也,看似了无人烟,毫无威胁,待众人放松警惕之时,猛虎苏醒,便一招致命,血流成河。这就是权谋之臣司马懿。(仅个人见解,浅薄之处请见谅)剪辑上,后期的剪辑能够把故事的脉络简练清楚地交待,这在如今的国产剧中已经是不多见了。这一优点在《军师联盟》的前半部体现得尤其明显,下部的发展则略显拖沓。拍摄手法方面,这部剧有不少镜头其实已经达到优秀的电影级别了,从构图、色彩到光与影的运用均是可圈可点的。(附上渣渣的截图一张,毕竟海外会员看一次都要刷新网页五六次,连个高清都不敢开。。。诸位看官将就感受一下吧。。。)


至于演员的演技,这不用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于和伟老师的表演大开大合,豪放之余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乱世枭雄的本色,把曹操的权谋心计、狠辣多疑、爱子之心和诗人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角色的完成度非常高。扮演司马懿的吴秀波,在本剧大部分的时间里既没有曹操的野心气魄、权谋心计,也没有杨修的狂放不羁、年少得意,论建安风骨亦不如荀彧、崔琰。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隐忍,用纸巾老师的话就是所谓龟的血性。但隐忍绝不是懦弱,反而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智慧。司马懿一生尽显演员本色,装病装怂,骗曹操、忽悠曹丕、曹叡和曹真曹爽父子,甚至连枕边人都能瞒得一丝不漏。这样的人设表演难度不小。在我看来,波叔对这个角色的阐释还是很到位的,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司马懿的眼神,那鹰视狼顾的回头一望,那足以震慑何晏和洛阳卫军的眼神。(波叔的眼神简直就是绝了)正是因为有如此传神的演技,编剧笔下的三国风云才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本剧中的一些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司马懿的乌龟心猿意马虽是虚构的,但这只乌龟不正是司马懿一生的写照吗?这只乌龟的很多镜头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司马懿的内心——心猿意马这个名字也是剧中司马懿用来告诫自己的,乌龟的隐忍是为了自我保护,必要之时做一回缩头乌龟总比做枪打的出头鸟强。司马昭年少之时心浮气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险些丧命。他曾发誓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灭蜀,而历史上的司马昭的确是灭蜀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司马伦年少之时便城府颇深,其狠辣与心计不输父兄。司马伦与司马昭杀夏侯徽的一段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体现出这个少年的阴谋手段,可看作是日后八王之乱的一个伏笔。作为一个半虚构的故事,本剧的剧本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的。
——————————————————-————————————————————————-———————
我是一条啰嗦的分割线ORZ。。。

言归正传,本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懂影视艺术,只是一个爱煲剧吐槽的学生党而已。以上的分(che)析(dan)不过是有感而发,诸位大可一笑置之。其实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震撼还是编剧对司马懿的解读。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自己看剧后的感触。

作为一枚文科生,我高中时曾把人教版的历史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教材中对于西晋的描写并不多,司马懿的存在感更几乎为零。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反派,谈不上忠义,擅于伪装和玩弄阴谋诡计,与卧龙、凤雏和幼麟相比实在不讨喜,就连大反派曹魏阵营里面的奸雄曹孟德、鬼才郭嘉等人似乎也比司马懿存在感强。弘扬真善美、伟光正的史书对司马懿更是甚少赞扬(除了《晋书》)。大多数人对司马懿的认识还停留在阴险狡诈这一层面,三国迷当中对司马懿感兴趣的人也少。然而,正是这位“阴险狡诈的反派”最后得以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这当中的玄机绝不是三言两语便可道明,也不是一个长寿就可以解释的了。《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部围绕着这个被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人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戏说了三国,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司马懿,解读司马懿。依我愚见,虽然本剧将司马懿的功绩夸大了(如把陈群的九品官人制安到了司马懿头上、司马懿着女装气孔明等),但是对司马懿的解读确是别有一番见解,以致于有人说这部剧对司马懿的解读甚至比史书还要准确。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以下是史实并非剧情)。他年轻时曾装病七年拒绝曹操征辟,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观察形势后才投靠曹操,在曹操麾下多次谏言(如屯田、劝止迁都)却未得重视,升迁极慢。直到曹丕掌权之时才初露锋芒。司马懿掌权后,曾多次打退蜀军的进攻,对魏国政权的巩固功不可没。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从年少装病到晚年野心毕露,这其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内心过程呢?难道他是从年轻之时就野心勃勃、满肚子阴谋诡计吗?抑或是如孔明一般虽不出仕,但是心怀天下呢?我个人比较赞同本剧的解读,司马懿是一个聪明绝伦、学识卓绝且有长远目光的人。他的才智不逊于杨修、郭嘉,但是他天生就是谨慎细微的人,所以他不急于表现自己,也懂得在猜疑心极强的曹操手下自保。他年轻时没有抱负(在这里我尚不想称之为野心)吗?我认为绝对有,虽然可能不是位极人臣、一统天下的抱负,但也是不甘于平庸的志向。不过我觉得年轻的司马懿考虑得更多是自保罢了,这也符合他谨慎的作风。至于本剧前半段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风骨和忠君,我私以为也有可能是事实。试想一下,司马懿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年轻的书生沾染几分建安风骨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觉得二十出头就满腹诡计,大奸大恶才显得不正常(好吧虽然编剧笔下的司马伦确实这样。。。)年轻人的风骨是可以被权势所磨灭的,司马懿后期展露的野心权谋我认为更多是环境熏陶的结果,而非此人天生如此。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到张春华杀婢女一事来证明司马懿年轻时的狠辣,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从另一角度看,若婢女不杀,司马懿装病的事必然会让曹操知道,这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啊。以司马懿夫妇的谨慎,即便不是狠辣残暴之人,在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至于忠于魏国这一点,此剧的演绎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司马懿的野心再大,城府再深,在他有生之年都未曾篡权夺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未曾真正夺位。其实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他的晚年绝对有代魏的可能,这当中的考虑,也许真的有一份忠君之情。侧面来说,曹丕和曹叡都不是草包,他们忌惮司马懿,但是临终仍然托孤给司马懿,如果此人毫无忠心,只会阴谋权术,也许就不一定能让魏文帝和魏明帝对他委以如此重任了。在对空城计的解读上,其实大体也很符合司马懿聪明而谨慎的人设,未必就是与事实背道而驰。而司马懿晚年的“黑化”,如剧中所演,与历史也大体相符,对此就不存在洗白的嫌疑了,这当中既有司马懿自己的野心,也有形势的原因。编剧和波叔把人物这一内心历程的变化展现得比较合理,也很有感染力。

最后,我想再啰嗦几句关于司马懿此人的评价。我发现观众都是负评居多,这点我表示尊重和理解,因为这个人的阴暗面确实非常明显,我也无意贬低这种看法。但在我看来,司马懿更多是一个乱世枭雄,而不是奸佞小人。战国也好,三国也罢,乱世本就是礼崩乐坏,秩序重建之时。能人异士,旷世奇才可以选择捍卫王道,捍卫儒家道德(如孔明),也可以选择不择手段、建功立业(如曹操),以太平盛世的儒家道德标准或者是当今的道德标尺去评价他们都是不恰当的,评价历史人物更应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司马家本来只是东汉末年一个二流士族,和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司马懿以自身的见识才智,对外能御吴蜀,对抗诸葛亮,对内能应付曹氏天子宗亲,拉拢士族大臣,他的屯田主张也有利于当时北方的经济恢复。他的功绩为司马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怎是一个“奸佞小人”所能定论的呢?从某种意义讲,司马懿完全可以媲美孔明,也不逊于曹操,他虽低调谨慎,城府很深,有时手段残忍狠辣,但这也是乱世生存、功成名就的手段。曹操能够被人说是枭雄甚至是英雄,与之相比,司马懿的功绩和能力也不应被低估或者抹杀,至少也算是一个枭雄吧。

呼。。。终于把心中所想吐完了,虽然只是一大堆毫无逻辑的浅薄之见,不过总算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尊重且理解各种厌恶司马懿、不满此剧的观众,但是我的立场大体如此,希望诸位看看就好,不必较真。

7 ) 曹睿病态形象的分析

1 亲眼见证甄宓饮鸩自尽,对幼小的曹睿心中毁灭性冲击力是难以想象的,长大后表现出对亡母的追思越发极端,扮母上殿等情节。
2 曹植曾对甄宓动情,曹丕对曹植心存两重嫉妒之心,一是曹植逆天的诗文才华,二是曹植是曹操最钟爱之子,对曹丕自己而言,曹操谈不上喜爱,甚至有些厌烦。两重嫉妒引发两重自卑,致使曹丕不喜欢曹植,也恨屋及乌的不喜欢甄宓。加上流言说曹睿乃是曹植与甄宓斯通所生,更加剧了曹丕对甄宓、曹植、曹睿的厌恶之情。
3 从小缺失父爱,内官在宫中贴身照拂、日夜相伴、幼年丧母、缺失父爱,多重原因结合导致曹睿对辟邪的异常感情,亦父亦母却又非父非母,才出现独好男宠,反复无常的情绪。
4 曹家聪慧,所以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多疑,而现在曹睿贵为天子,权力之大无人能与之抗衡,自然更加无法无天。

曹睿病态的角色形象与剧情契合,也是对人物本身的成长经历的独特总结(仅针对剧情设定)。

8 ) 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魏晋嬗代,出自河内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代替了沛国谯县的曹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关于这次王朝更迭的性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儒家豪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而田余庆先生指出曹魏政权的世家大族化在曹操晚年便已开始,卫广来先生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从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后,所征辟的人物构成了曹魏政权中文臣群体的主干。

所以说至少在曹操后期以及魏文帝、明帝时,曹魏政权的统治策略已经逐渐开始从法术主义向儒家政治的过渡,并非像陈寅恪先生认为的“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之代表,晋为外廷士大夫之代表,则魏、晋之兴亡递嬗乃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之竞争胜败问题。”

那么司马氏家族是如何逐渐取代曹魏而夺取政权的呢?本文主要观点、内容皆依据仇鹿鸣老师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一书,来介绍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

(一)司马氏的先世

司马卬—(?)—司马钧—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司马懿(其哥司马朗、其弟司马孚)—司马昭(其哥司马师)—司马炎(其弟司马攸)

司马氏先世的记载主要保存在《晋书》卷一《宣帝纪》及《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序传》,《晋书》中称其先祖是赵将司马卬,但由于其间世系无考,可能存在攀附先世的嫌疑,不足为信。司马氏先世中较为可信的人物是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其在永初元年(107)以从事中郎的身份,随车骑将军邓骘出击西羌,在115年又以左冯翊行征西将军的身份,都督诸军攻打先零羌;而其曾祖父司马量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颍川太守;而到了司马钧之孙司马儁时,其家族已开始受到了儒家传统的熏染,司马儁、司马防父子的兴趣主要在史学,汉代学术构成中史学还从属于经学,随着东汉中后期学术风向新变化的影响,史学开始从经学中获得独立,由于治史的学者大量出现,经史开始并称。司马氏家族在“由武入文”的过程中,也沾染了这一新风尚,使其家族在文化上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经学世家的特征。(如崔琰)。

(二)司马氏在河内郡的乡里网络

乡里社会是大族生活的场域,家族势力的最初生长无不与乡里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大族在乡里也就是“地望”,他们对地方事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其家族成员是否在朝为官,都能对地方事务产生某种潜在或明显的影响,并不断通过婚宦网络、师友网络、门生故吏网络等等,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司马氏家族所在的河内温县(即现在的河南焦作温县)也是利用这样的网络,从而增加自己的势力。

东汉末年的清议评论风气盛行(如月旦评),而河内郡最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杨俊,他对于品评、提携同郡士人不遗余力,司马朗、司马懿兄弟最初知名就是因其援引,而司马懿能够声名鹊起,进而在声誉上超越成名更早的其兄司马朗,主要得益于崔琰的赏识:“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三国志》卷一二《崔琰传》,第370页。

崔琰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出身望族,为曹操所信重,长期典选举,号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素有识人之誉。司马懿得其揄扬,则声名更盛,为其在曹操政治中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以下几张均来源于该书)

(三)司马懿出仕

司马懿在建安十三年(208)以曹操丞相文学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台;其父司马防本与曹操熟识,任尚右丞时曾推荐曹操担任北部尉,后来也一直仕于曹操控制下的汉廷;其兄司马朗在建安初便已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可知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素有往来,关系密切。至于历史上记载的司马懿在曹操征辟时,避而不就,说他“有狼顾相”、“鹰眼狼顾相”;以及流传的曹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暗示曹魏亡于司马氏。这些不过是为了塑造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的形象罢了。它们广泛流传则可能出自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渲染,其目的在于制造司马懿不欲仕魏的假象,试图建构曹、马长期对立的历史叙事,即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早有嫌隙,司马懿仕魏本出于被迫,而曹操对他也常怀疑忌,多次欲除之而后快,试图通过对历史文本的重构与诠释,从侧面为司马氏代魏之举开脱责任。而《大军师》中编剧塑造司马懿以自残的形式来避免曹操的征辟,并多次重现司马懿“鹰眼狼顾”的形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剧中曹操还专门因为这个来试探司马懿,更是大的bug。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历史剧,它的传播效应是历史著作本身没法比的,当然鼓励合理的改编,尽量避免较大的错误;也更希望观众能在看剧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历史,避免形成对历史人物脸谱化的认识。)

(四)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势网络

a、在曹操时代

司马懿进入曹魏政权,起了关键作用的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正是在他的举荐之下,司马懿才得以被曹操辟举为丞相文学掾。虽然荀彧之后不久便因反对曹操晋爵魏公之事,抑郁而终,并未对司马懿在曹魏政治中的发展提供多少帮助。但重要的是,通过荀彧对司马懿的举荐,河内司马氏与颍川荀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成为司马懿的人际网络跨出河内区域之限的关键一步。

司马懿入仕之初,其所运用的人际网络颇为有限,主要是司马朗、杨俊、崔琰。其兄司马朗历任成皋令、堂邑长、元城令,后入为丞相主簿,已在曹操手下任职十余年,根基已稳,与司马懿同在丞相府中共事,对于司马懿熟悉曹魏政权的运作体制当颇有助益。杨俊此时亦为丞相掾属,崔琰则任丞相东曹掾、典章选举,此二人皆对司马懿十分赏识,帮助司马懿在汉末人物评论网络中获致高名。但是崔琰后因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杀,杨俊则因在曹丕、曹植储位之争时,站在曹植一方,而遭曹丕记恨,被借故诛杀。虽然此二人在最初曾与司马懿同在相府共事,但都在随后的政治变故中遭遇不测,并没有给司马懿更多的奥援,其家族与司马氏家族也没有建立进一步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没有获得重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团的时机偏晚,当时曹操即将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吸纳人才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并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

b、在曹丕时代

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的政治敏感时期,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曹丕稳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擢升他为丞相长史。丞相长史是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权位极重,曹丕将司马懿安插于此,是为了迅速调整丞相府的人事布局,为全面掌权铺平道路。司马懿的政治境遇在曹丕即位后发生了转折,被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辙有奇策,为曹丕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而与陈群、吴质、朱铄的交往,成为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拓展政治网络的重要一步。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家族,其祖父陈寔是汉末最具有声望的士人之一。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常奉命留镇许昌。黄初七年(226)与陈群、曹真同受托孤之命,辅佐魏明帝。

司马懿密切与曹氏政权关系的手段是通过联姻的方法,安排司马师先娶夏侯尚之女夏侯薇,夏侯薇死后,司马师又娶司马懿的故交吴质之女,不久离异,后司马师又娶上党太守羊衜之女,泰山羊氏是两汉名族。司马昭娶王肃之女,王肃之父王朗,汉末名士。司马氏与泰山羊氏、东海王氏的婚姻,都表明随着司马氏政治权势的增长,其家族的婚姻网络已经超越前期的同郡范围,有助于提升司马氏家族声望的两汉名族、经学世家成为这一时期联姻的主要对象。

c、在魏明帝时代

在曹丕临终时安排的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位顾命大臣中,二曹为代表宗室武人势力,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而曹休、曹真、陈群分别在太和二年(228)、太和五年、青龙四年(236)去世,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的顾命大臣。曹真的去世与司马懿地位之升降关系密切,曹真班位在司马懿之前,早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就出任上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曹魏宗室中的主干,也是文帝、明帝时代控制军权的核心人物。明帝时,曹真又以大将军的身份都督关右,对抗蜀汉。但随着曹真病重无法任事,关中留下了一个关键的人事空缺,魏明帝需要寻找一个足以稳定关中局势,对抗诸葛亮军事威胁的人物。为此他不惜打破常规,将分陕之任授予司马懿,司马懿的介入,打破了自从曹操时代以来,军权一直掌握在曹氏——夏侯氏一系的传统,是曹魏政治的一大变局,也是司马懿个人权势扩张的一个重要机遇。

同时,魏明帝时代,随着司马懿权位的上升,获得了开府辟举之权。在两汉极重门生故吏之谊的社会风气下,辟举之权也是政治人物构筑自己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司马懿通过征辟构筑自己的权势网络。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通过血亲、姻亲、交游、同僚、部属等多种关系编织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权势网络。但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的权势网络的确对于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治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网络会自行帮助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无论是司马懿的同僚、部属还是受他提携士人,司马懿与他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基于私人恩义的结合,但是这种私人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忠于曹魏政权的基础上的,私人恩义并不能自行跃居国家权力与君臣名节之上。所以当司马懿是曹魏忠臣时,他们之间的私谊与对于曹魏政权“忠”的义务毫无矛盾,但一旦司马懿试图代魏自立时,“公义”与“私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冲突。无论是婚姻关系还是私人情谊,都是政治人物进行选择时考量的诸多因素之一,若以为司马懿拥有了这一权势网络,便能轻松地完成代魏立晋之业,则未免失之于简单。

(五)“代魏”之始—高平陵之变

魏景初二年(238)明帝力排众议,授予司马懿专征之任,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年末,明帝弥留之际,安排后事时,欲将司马懿排除顾命大臣的名单,而任用燕王曹宇,但由于刘放、孙资的妨碍而未能实现,最终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同受顾命,辅佐幼主。但不久之后,曹爽就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独专朝政。而从正始八年(247)五月开始,司马懿更是“称疾不与政事”。从景初二年到正始十年,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已有十年,哪怕是从正始八年彻底淡出政治开始算起,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料。

从司马懿的仕宦经历来看,他虽然在魏明帝时曾都督关中,掌握了部分军权,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介入曹魏的禁卫军系统,从曹魏政权历任的中护军、中领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的名单来看,曹魏的禁卫军权依然牢牢地控制在曹氏——夏侯氏手中。直至齐王芳继位伊始,司马懿与曹爽各统兵三千,更直殿中,司马懿才得以借此染指了部分禁卫军权。但是这一时期为时甚短,曹爽很快就借故排挤司马懿,将禁卫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其弟曹羲、曹训分任中领军、武卫将军,掌握禁卫军权。

虽然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出了决策中枢,但是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曹爽尚需倚仗他的人望与才能。司马懿分别于正始二年、正始四年对抗孙吴,便是一证。同时,在正始四年,夏侯玄接替老臣赵俨出任征西将军,出镇关中,而其空缺的中护军一职则由司马师继任,拥有选举武官的权力。而司马懿的开始策划以“非常之举”除去曹爽的时间,只能是司马师任中护军之后,因为只有在司马师介入禁军系统之后,司马懿才拥有了发动政变的基本力量与可能。但司马师所能控制的兵力相当有限,所以才要暗中养死士三千。同时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蒋济,曾经在进军中任职十余年,历任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直至正始三年方被曹爽之弟曹羲代替,迁为太尉这一闲置。蒋济在禁军系统中拥有广泛的人事基础与号召力,是司马懿取得进军支持的重要保证。

而曹爽集团在正始十年携齐王芳去洛阳郊外拜谒高平陵时,刚好为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契机。司马懿占领武库,命长子司马师、弟司马孚将兵屯于司马门,次子司马昭帅兵监视二宫,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令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曹羲营。在以上战略要点都被控制的情况下,最后与太尉蒋济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桥。

最终,曹爽放弃抵抗,不久以谋反罪被诛,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

由于本文结尾过于简略,请看下文《司马懿是如何发动高平陵之变的?》。(链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67290/&dt_dapp=1

短评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3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6分钟前
  • 雪雒
  • 很差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12分钟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16分钟前
  • 尽欢
  • 还行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18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23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28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33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36分钟前
  • 谢小迪
  • 推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38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40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43分钟前
  • 熊罴怪
  • 力荐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47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49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52分钟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55分钟前
  • 少主
  • 力荐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59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1小时前
  • 搬砖侠
  • 推荐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1小时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