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声音与传承
毛概课留的作业,在这里存下档~
与月亮山的岜沙人不同,从江小黄侗寨用歌来传递侗族精神,歌师潘萨银花说:“歌会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记住我们的姓氏。”“饭养人,歌养心。”这样的话,不难看出歌曲对于这个民族有多么的重要。从几岁的孩子,到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中年阿姨们,祖母老人们,都身着侗族传统服饰,聚在一起大声唱歌,夹杂着侗族精神的音符在一代代间传承。
往往来说,一段歌声就代表着一段回忆,而侗族人生命中的重要的日子更是被不同的歌声串联起来。姊妹节里的男女对唱,少女羞红的脸颊,以及男孩子小心翼翼牵起的手,这一幕将会永远的保留着记忆深处,就算几十年后白发苍苍,回忆起年少青葱模样,都不禁会心一笑。离别时唱起的《散堂歌》,生离和分散,她们互相知会了;但死别和重聚,她们永远也不知道。在不同的年岁里,有不同的声音,无论岜沙人走了多远,听到熟悉的乡音都会记起回家的路。
岜沙的老人说:“生命树就代表着我们的生命,而发髻则是一棵大树,剃出来的户棍寓意着使生命树长得更绿更好。” 岜沙人的生命与树紧紧相连,他们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将岜沙人的一生都概括进来,尽管人的生命长久,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却也不过三五,在成年仪式上,尚且稚嫩青涩的脸上写满了庄严,当梳成户棍,绑上布箍,接过父亲的火枪,正式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任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刚刚长成的青年在想些什么,人生的路对他来说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岜沙人的婚礼也在树的见证下举行,一碗米酒,一曲芦笙,两个相爱的人,一群亲朋好友,这就是幸福。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逃离的,一棵树的倒下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去,那棵陪伴岜沙人成长的树将会作为棺材,开始另一个世界的继续陪伴,并且在埋葬处种下新的小树苗,这是另一种再生和延续。这样想想,连死亡都变得温情了。
“人养树,树养人,生命以不同形式出生成长消亡开始,歌传歌,戏传戏,唱不尽歌里歌外的是文化,演不尽戏里戏外的是历史。”轮回与传承就在这一代一代间完成。这部纪录片没有旁白,只是字母解释以及族里的老人来做些简单的讲解,再加上大山中黑白水墨画一样的景色,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润物细无声般的抵达人的内心深处。
鄕樂
好有味道,除了有点摆拍的尴尬……
《聆听中国》走向“声”,也就是音乐文化,那些即将消失而被保护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完依旧是感动,这些非遗即将沉睡在博物馆,而它的传承需要的是质朴。而如今的我们,早已经对非遗有了分歧、嫌弃等心态。或许真的就要玩完。叹息~
cctv9
很纯净的一部片子,没有旁白却能触动心灵深处。美中不足的是标题太大,内容显得较小了。
呈现的这些民俗和风俗,应该就是中国的中国。何以中国?台江反排舞、侗族大歌、邑沙人的树崇拜…便是。然而,全球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涤荡了一切“旧”文化。从此,这些成为中国的“根”的东西,将成为一种“表演”或者进入博物馆。
传统文化要延误
还行吧
与其说是中国,不如说是云南。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抒情。流传千年的古老歌谣,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婚丧嫁娶欢喜伤悲,回荡在己衣大裂谷。
无旁白的构思和形式很特别很有发展空间,但内容略显单薄,与之响应的章节区分也不明朗,最重要的是作为工具的字幕不该太具有解释性而应偏描述性。不过主题真是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正巧我最近也在剪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片子,感受最深的就是,许多令人惊艳的祭祀传统,民族文化,如果再不去引起重视正如第一集轮回和第二集传承一样,从生到死再无传人。
怎么这么少人看,可惜了。。。
#SouthwestChina# #EthnicDiversity# #FieldRecording# #SecularMusic# and endless mountains
很特别的纪录片,中国真大啊。
字幕代替旁白
虽然不是很好,但很特别。
很棒的纪录片,章节体,无旁白,全是现场声。每个国家都应该记住这些少数族群,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语言,他们传承千年的文化。他们就是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
聆听中国,传承文明
没有旁白的纪录片,感受日常的声音
用字幕替代旁白,保留了尽可能多的来自原野、田林、河流的自然的“同期声”,还有姑娘们身上银饰碰撞的叮当声,男人们光脚踩在稻田里的咕唧声,一切一切听起来都那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