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剧名翻译得好烂
觉得剧中每个人都只是看到了部分真相,妈妈只看到了Joe需要找到表达情绪的方法,于是一味的Push 他,爸爸只看到宝宝不喜欢被步步紧逼,姐姐觉得弟弟就这样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她不用考虑弟弟长大了还这样就不再可爱了。看弹幕每个人都觉得妈妈太偏执太自我,包括我也好想把她从视频里揪出来骂醒她,但是看到后面我反而觉得她才是那个一直在解决问题人,虽然并不得法。Joe不见了她向大家描述他的病情的时候让我觉得好心酸,她一直强调不想让Joe这么小就被人贴上异类的标签,因为她不想让Joe长成像Ralfh 一样的孩子,被人歧视被人作弄。看到Louise 的那一刻我理解了她的心情,小镇虽小人言可畏·······一直没看懂的反而是舅舅舅妈到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分开。
2 ) 生活之重
去年很喜欢的一部英剧,一口气看了两季。
很少看英剧里面有家庭亲情片,大概是英剧大多不太善于煽情,这部剧也是这样。与差不多类型的美剧相比,表达方式内敛克制很多,人物性格也更加真实,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地方但有时也很惹人讨厌。在这个家庭身上应该能看到很多现实家庭的影子:强势的母亲、疲于事业和家庭的父亲、处于青春期的姐姐、发生婚变的舅舅、不甘心退休的外公……
剧集一开始每个家庭成员似乎都经历了重大变故,焦躁地处于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五岁男孩的声音当然没人能认真倾听。第一季整体基调非常压抑,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沟通,争执几乎一触即发,所有关系都岌岌可危。一家人以爱的名义互相捆绑,又因为爱互相包容原谅。所有的矛盾都以“幽默”和“自闭”之名回避,不知道下一秒是否会彻底爆发。这样的气氛,再加上拍摄季节是潮湿阴冷的冬天,给人带来的观感说不上很愉快。
但是主角Joe实在足够可爱,也足够令人心疼。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Joe戴上耳机唱起歌,我都会被感动。明明整部剧都很克制没有煽情部分,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我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无力绝望还有孩子的无助。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剧影响了我对家庭的观念,有点理解为人父母责任之重,也懂得亲情不仅珍贵也同样沉重。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瞬间,想逃避以爱为名的枷锁,但却又无法真正割舍得下,就像剧里的主角一样心甘情愿被束缚。也许这就是生活之重。
另外还是想说,Joe听歌品味实在是一级棒!八九十年代英伦乐队那种风格太对我胃口了,想偷走他的ipod!还有北英格兰湖区风景真的太美了!
3 ) 有多少人实际上并不会沟通
偶然在飞机上看到这部剧,来回程都追着看。一开始是因为曾经了解过自闭症,但凡看到相关的都想看一看,从语言治疗师开始,我感受到这应该是一个家庭真正互相了解和沟通的剧。
joe即使是自闭症,也应该是智商不受影响的高功能自闭症,经过专业的干预,预后应该不错。
语言治疗师犀利的指出,全家人其实都不会沟通。沟通是有来有往,是打乒乓球,如果得不到回应就继续,那是自言自语。具体来说,给对方说话的机会(需求),让对方有愿意说话的意图(态度),积极的回应,这个回应也要让对方有反馈的机会,这样,才是一次有效的沟通。
爸爸因为小时候自己有读写障碍,更能理解孩子,而妈妈因为一贯的好强(自己很优秀),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要输在起跑线上(爱是爱的),为孩子而羞愧的心显得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英国人的内敛(跟中国人很像),藏起真实的想法,稍微遇到阻碍就放弃沟通,自顾自做出任性的举动(爸爸卖餐厅),以及妈妈所做的自作主张的一切声称为了Joe好的事。即使是有爱的,还好是有爱的,可心里的情绪还是埋着。
如果一个家庭里,夫妻双方、父母子女、甚至姐弟(这家子人确实不少)各自以为了对方好的角度做事,却不能透露真正的情绪,真正的想法,那么,对于本来就对这个世界兴趣不大的joe来说,不搀和这一摊子事,更是潜意识里的决定。
目前还没看完,但是一定会看完。我想看到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找到沟通的点,怎么样一步步放下各自的心结。这也是我想去学习的,真正的沟通。
4 ) 爱需要美好,可现实是一把锁。
刚看完第二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且无比细腻的剧集,虽然平淡却无比写实,在面临苦难之时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像耶稣基督那样超脱,我不敢说是否这样真正伟大的爱,但我敢确定的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苦难时的那种挣扎,逃避,抗争,是真实存在的,不论你如何美化任何一种爱,比如,父母,兄弟朋友等等等等但现实就是现实,你是无法挣脱的我们一面向往着美好,一面忙碌着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一面向往着相濡以沫一面少不了吵架拌嘴……这些只是普通人的人生,却鲜有人知道一个存在着弱势群体的家庭,他们承载的是普通家庭难以想象的负担,所以如果你恰好有时间,请看看这部剧,如果你看到他们需要帮助就请施以援手,不要吝啬你的爱,哪怕是举手之劳,滴水之恩。
5 ) 相对,无言
两边的高山,中间一条路贯穿,一个带着耳机拿着玩具的小孩从远即近一步步走来,唱着“世界,闭嘴”。这是英剧《相对无言》的初始,那个萌萌的小正太便是主角,那个耳机以及那一句“世界,闭嘴”即是他与这个世界的相处。这部剧讲诉的就是这个5岁小孩乔与他的家庭、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故事。
乔,5岁,习惯一直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的自我世界里,不愿跟别人交流,被诊断患有自闭症。意识到乔的不一样,乔的母亲艾莉森开始疯狂介入想要改变乔,不让乔上学而实行家庭教育,想尽手法甚至使用蛮力禁止乔戴耳机,做尽一切能做即使不该做。可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可以让乔就做乔,为何要改变,为何?
艾莉森是一个太偏执太自我的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不合理的行为都冠以“为了乔”的理由,她以爱捆绑了所有人。可是她真的是因为爱乔吗?或许并不,正如她的丈夫保罗所说,她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乔,而是为了自己,因为乔的不一样让她觉得丢脸,让她蒙羞,所以她极力改变,极力以自己主观意志强加塑造乔,甚至都不听听乔的意见。
我觉得乔所谓的自闭是这个世界给的,他戴上耳机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喧闹与嘈杂,家人的争吵与虚假,耳机是他保护自己的一个工具。就像是小说《铁皮鼓》里那个一直保持小孩状态的奥斯卡,因为他看透了成人世界的丑恶所以不愿长大,所以索性让自己从楼梯摔下停止生长,这只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手段而已。乔用耳机隔绝了与世界的交流,他与这个世界的无言,是因为不想。
而艾莉森与这个世界的无言,是她的太过骄傲不允许对话。她坚信自己是对的而否认别人持正确观点的可能性,她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听她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过分坚持自我而拒绝沟通与对话。她的女儿丽贝卡宁愿跟舅妈分享自己的失恋跟父亲倾诉也不愿让艾莉森知道,她的丈夫保罗一直深藏心事,鼓足了勇气才跟艾莉森说出自己想要一个正常的小孩。艾莉森的霸道骄傲让她身边的人与她之间不言说。
想到了学者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他曾经把小说分为独白型小说和复调性小说。独白型小说的特点就是小说主角便是作者的传声筒而没有自己的意识,作者在背后操纵一切,作者的意志主导一切,全知全能。而复调小说则存在对话的可能,书中主角有自己的意志,而且还存在多种声音多种意志,就像是音乐中各种音调独立存在。艾莉森让自己看到了独白型小说的作者,她想要主导一切,不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
有时候觉得很难过,明明两人相对离得那么近,可是有些话无法言说,因为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太多的时候,是对牛弹琴,各说各话。想起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书中所有的人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可以说上话的人,书中的人物用千差万别的方式在各种排列组合中鸡同鸭讲,所有的人物都为分为“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两类。刘震云曾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只为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感觉悲哀与无奈,可是这便是现实。
古言,“士为知己者死”,今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是太难。
6 ) 为什么不承认心理疾病是病
中间看得我也自闭了,家长无疑是爱孩子的,可方法没用对,却在间接害孩子。想起我妈妈总说的一句话,我是你妈我那么爱你我还能害你不成?我当然知道她很爱很爱我,也一直用她的方法来帮助我。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永远只是自己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却不愿意问问孩子喜欢怎样……
万幸剧中大人意识到问题所在,愿意帮助孩子走出来,可还是有想当一部分家长,根本不把心里疾病当成病,只觉得他们是矫情……
突然觉得自己好好的长大真的不容易。遇上不明事理的亲人尤其父母,真的太难了,再加上他们的固执己见不愿承认更不愿改,觉得自己高孩子一头,没资格管教自己,硬着脖子也要错下去……
太强势的父母对孩子控制欲也很强,活在这样的家庭下,孩子也很累吧,总是听到命令式口吻,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说回剧情,男主的姐姐真的好好,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姐姐(*´﹃`*)不过父母知道孩子有自闭的反应后我气炸,不肯承认孩子的病,一味的想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正常人。以及见治疗师后,一开始不肯听医生的,因为医生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做错了,他们便开始生气,动怒。这段看得我十分压抑。
唉。希望人间可以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相互理解吧。
zhi4
非常棒的剧!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主要看点,而且很贴近一般人的生活。Joe真是一个从上到下都透着灵气却又不同寻常的小天使,不知为什么,看着他那么孤独地倔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Lee Ingleby#看得时候就想这一家子烂摊子事儿可真不少,放我身上我得疯了。然后仔细想想自己家里好像也没比这好多少...我的小Lee就这么奔着孩子他爸的路线去了TAT
日常琐事与天降横祸,无力抗争,却又不甘心放弃。这种体裁,总是克制情感、冷静叙述,最是动人。英剧总是能拍出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还有一点点温情和伟大。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光。
小镇风光好美。大人的世界不是吵架就是说谎,小正太不说话,但他唱的歌早已打了这个世界无数耳光。我要听萌正太唱歌~~BGM太棒了!
Joe独自在空旷而美丽的路上听歌散步,萌萌的样子让人好想冲进画面里去拥抱他,风景太美Joe太可爱歌曲太赞!妈妈性格确实很bully很烦躁很自我中心,但是家庭里其他人也或多或少有偏执的一面,唯一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深深的爱着Joe。大家一边唱歌一边寻找Joe的画面很感动。P.S.姐姐的Gay蜜请给我来一打!
1.大哭。想起“Amy-1997”;2.Joe真是太可爱了;3.把一切归结为家庭问题,整个故事突然狗血起来;5.Maya和Joe告别那个场景,无声的感动;6.感觉完全没有结束啊。虽然泥泞,实在很喜欢这个湿冷阴沉的蓝绿色小镇。想和Joe一起唱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缺点,然而又因为缺点而可爱,每一个呢。
越来越好看。从autism说起,折射成人世界的自我中心和失语困境。
其实如果仔细听,Joe一直都在跟世界交流,不过用的是他自己的方式。而周边的大人们,每天看似努力生活,实际上都在对世界充耳不闻。没人去为别人着想一秒,即使都死不承认,他们在意的都还是自己的感受。
以爱之名的捆绑最让人难以挣脱
如果这不是潜水艇前传的话,那就是隆隆的小粉丝都有点自闭症了……有一天我走丢了,请广播三遍Mardy Bum
这部翻拍自以色列剧,豆瓣评分很高,个人感觉过誉,IMDb的7.8分就正常些。一向对于autism题材不感兴趣,这样的角色看起来太难受了,会被气死又没法去批判反而要同情,难受程度加倍。当然这部剧里的Joe还是很可爱的,小演员的演技也不错。剧情本身则是侧重于整个家庭,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最心疼姐姐,本该受到更多关心的青春期少女承受了太多。成年人里只有舅妈好些,外公大男子主义,舅舅活着父亲阴影里,爸爸很不成熟,而妈妈令人窒息。再看第二季。PS.很不喜欢这个译名,跟原文完全无关了,不如翻成《自闭这词》。
每当自闭症的Joe走在山间的公路时,都有一种想抱抱他的冲动,全世界都以为他走丢,而他只是在姐姐放学下车的车站静坐。他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北极猴的Mardy Bum在那条山路再一次播放的时候,Joe并不在那儿,鸡皮疙瘩全起。妈妈的演技太好,狰狞、期待、绝望全在眼睛里闪烁,难怪孩子觉得压抑,连我们看剧的都想逃脱。可是,就只有妈妈做错事吗?爸爸的消极对待不是也是在害孩子吗?还有其实家庭的氛围不也是很僵硬?
真心不该看这种剧了,虽然景色很美,但每五分钟就要泪目,好心疼。小正太好可爱,还能唱那么多歌曲,为什么,所以我还是不要生孩子了,没有信心带给他100分的幸福就干脆不要。剧中幸好小正太的家庭,问题重重但充满爱。希望每个自闭症孩子不再孤独,可以分享他的世界。
姐姐真是坚强,妈妈才最需要看医生。
autism之前Parenthood涉及过,这部剧让我想起了它,所以很难受也感动。剧中好听的音乐,还有乡村美景;没有狗血的故事,组成了真实的生活和那些令人压抑却又必须接受的“相对无言”。--【不过小男主的眼睛和歌声能照亮所有的黑暗,更让人愿意相信生命的美好】
将爱给一个不会回应的人,令人感到绝望;看得很窒息,但又觉得真是好剧。
不知道是不是电视里看到的总比电脑里看到的感觉差,我不太喜欢这个电视剧。一群人夜里找孩子的时候只觉得他们都在演戏,一点都没有代入感,这个类型的电视剧英国人都拍的很不好看。
英国人表达自己热爱Britpop会有很多种方式,可能这部剧所表现的这一种最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