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人生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阿雅徐熙娣春夏窦骁毛不易朴树宋佳范晓萱李诞白举纲赵立新陈学冬

导演:赵琦

剧照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2

详细剧情

  俯仰天地,纵察人生。十位行者,十段旅程,从非洲到极地,用世界丈量心灵维度。9月25日起每周二晚8点,腾讯视频 《奇遇人生》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从业者眼中《奇遇人生》的解锁方式

作为一个拍纪录片儿的,看《奇遇人生》的过程真是刺激。

首先,赵琦孙少光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比小S和阿雅还如雷贯耳。对于大众来说,纪录片可能是小众的。但在纪录片圈儿内部,其实那人声是十分嘈杂的,分派也是相当多的。基本上跟黄埔军校初期似的,俩人仨主义。关于什么才是纪录片,什么才是真实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主义关乎信仰,它很重要,可是说到底,它应该是没有扛枪上战场,自己没死不说,还能打赢那么重要吧。

当然,得有底限。当然,得尊重真实。这种事一旦讨论起来肯定是各有各的固执,想想都累,就不说了。那么就说一说圈儿里的神奇人物赵琦孙少光。他俩是一伙儿的这个不用说了,拍地震的《殇城》,得了艾米奖的《归途列车》,院线纪录片《千锤百炼》,这些他俩都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受过伤,然后一起越飞越高的。

对,这里说的他俩做的这些个纪录片全都是所谓的商业纪录片,这也是圈儿里给他俩的分类。可说真的,分类什么的从来也没见他俩在乎过。因为他们不是走写论文路线的,走的是玩儿点没玩儿过的路线的。赵琦是纪录片国际合作玩儿完了玩儿纪录片院线,纪录片院线玩儿完了玩儿VR纪录片。孙少光是拍人拍够了拍动物,拍地上拍够了拍海底,衣服都穿十几二十块钱不用洗直接扔的那种,随时准备在泥里滚,气候地形越极限就越兴奋。他们的成果纷纷得奖的得奖,大卖的大卖,纪录片市场上刀刀见红,战无不胜。

其实战无不胜是件挺没意思的事儿。所以前两天突然发现《奇遇人生》这档被叫做综艺真人秀的节目的时候,我不禁拍了一下大腿。这家伙哥俩真会玩儿啊,玩儿到综艺去了。

因为他们哥俩,第一次看节目让我感觉自己是站在摄影机后面的。说真的,综艺和纪录片的结合真是不容易,对于两者来说都是。小S不太适应八小时汽车行程的时候,那感觉就好像快综艺在抱怨慢纪录片一样。小象突然失踪的时候,我甚至感受到了赵琦在追逐故事情节的发展时,突然发现可以拥有大起伏时突爆起的那条青筋,以及对动物拥有无限悲悯与情爱的孙少光那大踏步的紧张和担忧。我甚至觉得他一定会爱上瑞秋,但结尾看到瑞秋的女儿的时候,替他惋惜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八卦了。

在这个节目里,赵琦没带假的,他是带真纪录片去的。提前对各种能预料到人物特点,反应,拍摄场景做预判,预设,然后等着真正实际发生时做迅速调整。一句话总结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真的,敢把纪录片这个特点带到综艺里去,我觉得赵琦全凭艺高人胆大吧。

但预判之所以是预判,就证明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最后都不是按照最初判断那么发生的。比如春夏。这姑娘无论从电影角色还是微博人设,都稍稍带有不作不死的那种味道。要是我是在摄像机后面的那个人,就会做出她和龙卷风的关系一定是直扑过去的那种预判。我甚至会提前给孙少光买点儿零嘴儿什么的然后跟他说万一姑娘跑了拜托他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暂时放弃一个镜头和我一起先把姑娘扛回来再说。毕竟扛人这事儿还是得靠老爷们儿和女汉子,怎么也不能靠阿雅。可是万万没想到,在那么接近龙卷风的时候,这丫头居然不下车。那来干啥来了呢?哎嘛我觉得出于我比赵琦年轻,经验没他丰富的角度,我是会允许自己的心拔凉拔凉,在拍摄期间至少颓个一晚上的。这样一来,这本来就带有作死特质的一集的根本不就被动摇了么?

赵琦显然也急了,随后春夏挺生气的在采访里说赵琦问她为啥不下车,让她觉得挺郁闷的时候,作为一个拍纪录片的,我真是心疼了赵琦好半天。姑娘,你一个任性,差点动摇了预判时整个行动的根基啊!

冷静冷静,不按综艺想,再回头按纪录片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拍过那么多人生,一个个都挺复杂,有几个是按预判来的呢?人生自有自如的,也有迷失的。有坚强的,也有脆弱的。有些人的确是难过时不知道要哭,开心时不知道要笑的。其实这不是在演,而是因为她当下并没有找到自己,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而已。这样的春夏,其实躲在车上和朝着龙卷风狂奔而去的感受未必有什么不同,因为她还没有找到感知真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现在的她所感受到的是,没啥感受。

这一点上,能够感知自闭症病人世界的追风者martin看的清楚。所以他送给春夏一块石头,主要为了送给她一段话:强大起来,做自己悲喜人生的主人吧。

比起作死的姑娘冲着龙卷风狂奔而去来说,展示这样复杂的人生是不是显得高级多了?

高级在真实,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纪录片的力量。

PS,说句题外话。在追风者出于安全的角度不停催促大家上车的时候,我听见了孙少光的声音。他叽叽歪歪的喊道:"下去就上来,下去就上来,老半天一个镜头都没拍,那就别拍算了!" 然后他就下去拍去了,人家说该上来了他也不上来。

大哥,那可是龙卷风啊!但作为距离你还很远的同行,真心为你的叽歪而骄傲,赞一个!

2 ) 朴树,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开心?

对朴树最近的印象,是他唱《送别》时泣不成声的样子,当时慨叹,这是内心多么柔软的孩子,感受着那么真切的悲伤。

看到微博在刷朴树的真香,忍不住翻出《奇遇人生》看,从机场那一段开始,仿佛理解了,朴树的抑郁人生。

有毒的目光

他遇见阿雅,说有些后悔,后悔参加这个节目。那一刻的阿雅,平静而温和,我想正是这种不苛责的态度,让朴树慢慢放松下来,愿意去尝试一下那个他以为的世界:那个世界有很多别人的目光,有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的应酬。而无疑整个节目看下来,就是一场见证:见证自动思维如何在纠结中慢慢融化。

朴树说,他想做真实的自己,但有时候又要礼貌,担心别人不高兴。他自己的时候走台步很潇洒,但如果这时你告诉他,你走台步很帅,走给我们看看,他反而不会走了。就像他排练的时候练得那么好,但是当真正演出时,却紧张的不行。这是因为出现了他人的目光。拉康说,每个人都期待大他者的存在,在他人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形成自己,知道自己是值得爱的还是令人讨厌的。这个目光最初是母亲,慢慢地是父亲,慢慢地是社会规则。所以,即使走上社会,你会发现,我们仍然期待别人的认可与赞赏。

理想中的他人目光是如其所是,又不是如其所是。就是妈妈看待宝宝,是充满了爱与期望的看着宝宝,宝宝心中慢慢形成,我是值得爱的,我是有希望的,但同时,妈妈的期待与爱又不是占据,即妈妈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妈妈希望的样子,这样的目光,是孩子面对接下来的世界的动力,是自我形成的雏形,即我带着妈妈的祝福按照自己的步伐去闯荡世界,而不是,我要去闯荡世界满足妈妈的愿望。一种目光是有爱,一种目光是有毒。我想,朴树感到的目光就是有毒的目光吧?他感到的世界不是他想要的世界,他想要去往的世界也不是他自己想要去的。为何他会给别人一种羞涩小男孩的感觉,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的目光对他更像是监督与束缚,而不是赞他如其所是。

我们国家对小婴儿有把尿的习惯,仿佛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了,家人通过估量宝宝该尿尿了,就要在尿桶前把他,直到她尿出来或者身体打挺为止,这个把尿动作算结束了,而15-20分钟后,再开始新的一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婴儿开始,什么时候尿尿就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要在把尿的时候尽量尿出来,如果那个时候不尿,就变成了不听妈妈话的坏宝宝了。这只是所谓父母期待的一个众多例子之一,那如果婴儿从那么小开始,很多行为与意识都是被这样的行为包围呢?如果一个孩子不是乖孩子,就会失去父母的爱,他会怎么做呢?他努力的做父母期待的行为,会对自己的需要沉默,渐渐地忘记自己的需求。这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称为的“虚假自我”,我得到了别人的喜欢,不是因为我真实的样子,而是我表现出了他人希望看到的样子。有的时候朴树总会给我们一种矛盾,在成为自己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的一种矛盾。

朴树说 ,他36岁的时候在外界看,是生了一场病,但是对于他来说,是从零岁开始成长。我想他说的这场大病就是抑郁吧。外界评价抑郁仿佛洪水猛兽,躲而不及,因为它会让人不开心,会让人消极,会让人忍不住流泪,会让人质疑为什么活着,会让人选择结束生命?可是,抑郁却让人更加真实,抑郁是把这个世界所有的外在都剥光,看着光溜溜的自己的过程,外在的财富,外在的身份,外在的期待,外在的理想,外在的爱,那一刻全都没有意义了,从自我出发,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工作?我要赚钱还是要出名?我要成为歌唱家还是成为歌者?我要找门当户对还是心之所动?一切的理所当然在这一刻都推翻了,甚至一无所有,在那个人性的最底层,我作为婴儿,不再考虑妈妈的目光,那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去往何处呢?都说抑郁是让人深刻的,我想这个深刻大概就是对这些的重新思考吧?至于说,为何抑郁的人不快乐?当试图质疑这些“外在”的时候,其实是充满自责与内疚的?自责:自己没有成为那个目光中希望成为的孩子,内疚:自己要背叛这个目光成为自己。但是,他又说试图寻找自由与压抑之间的平衡,如果说自由是自在的成为自己,那么压抑就是符合他人期待的做出一些言行。我想他大概还无法完全背最初的那个目光吧?所以才要在成为自己与成为他人理想中的自己之间寻找平衡。

有毒的世界

我们常常跟抑郁的人说,多出去走走,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实际上,让他主动出去走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就是很大一个坎。就像朴树坐摩托车前与坐摩托车过程中的区别。在他的心中,这个东西或许是危险的,或许是无聊的,或许是自己不喜欢的,尽管没尝试过,但天然的有种拒绝。这种拒绝来自于什么呢?

曾经做过心理分析医生的作家爱丽丝.米勒说:对待孩子,在他们的头两年中,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塑造他,可以占有他,教他学会好的习惯,甚至教训和惩罚他。这时教育者不必大新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也不会进行报复。但当孩子可以反抗和表达他的痛苦和气愤时,想要摆脱加在他身上的不公正时,如果他的父母不能容忍他的反应(哭喊、悲伤、愤怒),并借助目光或其他教育手段加以制止,他责备剥夺了以他的方式来做出反应,这样的孩子就学会了沉默……如果孩子必须忍受对他们的伤害、屈辱和广义的强奸而不能做出反应,那么,这些事件也就无法融入他的个性之中,情感则被压抑,对需求的表达无法得到满足,而且没有希望得到满足。这就是一种无望的状态……会使大部分人陷入精神困惑之中。

据研究显示,抑郁的人会有一些自动思维:比如说外面的世界危险的,比如自己不够好,比如自己做事很不成功等。当最初的屡次抗议总是被镇压的时候,最佳保护自己的方式无疑是沉默(即不动),就像鲍温说,当儿童面临跟母亲的分离,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议,第二个阶段是从抗议升级至绝望的程度——他们大哭大闹,拒绝同任何人接触——而在第三个阶段,孩子则突然完全安静下来了。他们终于以无动于衷的姿态认可了他们所处的环境。而这个在成人这里,我们会称为习得性无助。如果反抗也是那个样子,那剩下的其实是对环境的不预期的期待。就像朴树说,我不喜欢坐摩托车,我不喜欢录制节目,都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经验性的回避,与其挣扎不如留存体力,渐渐地,对外在世界不再好奇。

节目中,从朴树不给音乐人唱歌而送唱片,到后来的想主动跟大家分享一首歌,尽管看似有点不符合当时情境的歌,我们看到是一个慢慢打开的朴树。尽管觉得这个世界很危险,但经过尝试,还是找到了融入世界的方式。在这里,看到朴树内心的挣扎,让我们感到格外真实和感动,谁不是那个渴望得到表扬的孩子?谁不希望做那个父母喜欢的乖孩子?只是有些人知道自己是乖孩子,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试图逃开成为自己,有些人在抱怨中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想长大…….

3 ) 范晓萱:你给我的肯定,永远都不会太晚

一、因为你是范晓萱,所以“爱你爱你”,每天一遍

应阿雅录制《奇遇人生》的邀请,范晓萱来到喀纳斯,拜访了旱獭乐队,也由此和主唱旦布尔的妈妈结缘。

初次见到旦布尔的妈妈,范晓萱就显得“异常”激动,听完旦布尔妈妈唱的喀纳斯民谣,她忍不住去上前亲吻、拥抱。 后来在聚会上,旦布尔的兄弟们围着餐桌一同唱歌,旦布尔妈妈听完便撒下热泪。

范晓萱知道,妈妈是因为看到儿女们和睦幸福,很感动、很骄傲,于是又再次忍不住,去拥抱了落泪的旦布尔妈妈,还对旦布尔妈妈说:“我爱你。”

范晓萱这种外露的表达似乎让人“尴尬”。就像有人评价刘维当面唱《因为你是范晓萱》,让人觉得有些尴尬一样。

但实际上,不是这种勇敢的表达令人尴尬,而是偏内敛的东方思维,让我们习惯了羞于说爱。

而范晓萱是跟着只比自己大17岁的范妈长大的。不同于大多数母女,她们更像是闺蜜般相处。范晓萱说,“我们会对彼此说我爱你,而且是每天晚上,尤其是睡前,都会说 I love you !跟 Have a good night。”

范妈妈觉得,“我爱你”三个字对某些家庭来讲,可能太露骨了,所以许多人会转个弯换个方式,比方说“你吃饱了没?”“要穿多一点。”“我们母女相对直接许多。”

或许了解了范妈妈这种最为直接的“爱的教育”,就可以理解范晓萱与旦布尔妈妈“异常”的亲昵了吧。

二、母亲是姐姐、是朋友、是音乐的启蒙者、是勇气的来源

范晓萱的母亲名叫林智娟,年轻时也是歌星。17岁怀了小孩之后,以为生病的父亲冲喜为由,坚持结婚并生下了范晓萱。后来因为夫家不喜欢女儿,两年后便与丈夫离异,成为了一个驻场唱歌,独力养大女儿的单亲妈妈。

范妈妈给予小萱全部的关怀,也带给她音乐的熏染。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萱,对母亲有着极强的亲昵和依赖。在音乐上的沟通与分享,也让她们能比普通母女多一份对彼此的理解和认知。

范妈妈对于范晓萱而言,是母亲,是姐妹,是朋友,更是音乐启蒙者,信仰的支撑者,是勇气的来源。

三、面对全世界的指责我都可以是赢的,但你一否定,我就全输了

范晓萱的“反叛”至今是媒体喜欢讨论的话题。

17岁,范晓萱以清纯可爱的“小魔女”形象出道,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可是她是范晓萱,是听着妈妈口中迷情的、有腔调的JAZZ长大的范晓萱,唱着“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那个可爱少女不是真正的自己。她发现这条路和自己本来计划成为创作型歌手的路岔开了。

于是她剃了光头,唱起了爵士,玩起了摇滚。她说:“大家都以为我开始转型,其实不是,我只是回到我原来的路上。”

可是她的反叛引来的,是莫大的灾难。业界认为她这是在自毁前程,公司苦口婆心地劝她:如果放弃“小魔女”形象,人气就会大跌。公众也不接受曾经的“小魔女”,变成了一个光头、纹身的叛逆者。

这些反对让范晓萱迷茫、难过,但,这都不是致命的。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亲人的不支持,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来都是港湾一样的妈妈,这次却没有站在范晓萱这边。

就像在文革中,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都没有倒下的老舍,却在看见家人的冷眼后,心灰意冷,走出家门,沉了太平湖。

就像那个朋友,无数次雅思考试都遭遇失败,却能越挫越勇,但因为父亲在电话里指责“你没用、你废物”,就瞬间崩溃,只想抬脚,从十七层楼上跳下去。

最为柔软的亲情,往往在这些时刻,成为最锋利的刀剑。 那个原本敢与世界为敌的范晓萱也抑郁了。她挣扎、迷茫,无数次想要自杀。

而现在,范晓萱已经看到了越过云层的晴朗,但当她看到旦布尔的妈妈会支持儿子追求音乐,再回想起自己的妈妈,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却不曾支持自己,所以也会感慨啊。

四、很少有家长能明白:道歉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

但令人觉得温暖的是,多年以后的某一天,范妈妈特地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说:“我把你的一些MV啊,表演啊,把那些视频又看了一遍。妈妈想跟你说啊,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跟你说对不起。妈妈现在看,你真的很棒哦,不知道这个道歉会不会来得晚了一点。”

再次提起妈妈的这一通电话,范晓萱依然会泣不成声。 她说:“你(妈妈)给我的肯定永远不会太晚,谢谢你告诉我你对我的肯定,那个对我来讲,很重要。”

其实听到妈妈的道歉时,她心里一定是常年封闭的内心深潭,被搅动决堤的那种委屈吧。

实际上,天下的孩子都是会“记仇”的孩子,但妈妈,却不都是会道歉的妈妈。

“子女都等着父母道歉,父母却等着子女道谢”才是多数中国亲子关系的常态。

中国的多数家长都奉行着一种“打压式”的教育。

他们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候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骄傲。”

他们在孩子出了差错时候会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废物。”

孩子在父母的不认可里,变得越发自卑沉默、小心翼翼、没了主见。但可怕的是,这种变化在父母的眼中,是听话了、是懂事了。于是他们为自己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他们根本意识不到对孩子的伤害。就更不必说道歉。

前几天有一个微博热搜是#年轻人脱离了家人自己住以后#,话题内容里,有一个姑娘的故事特别戳心。

姑娘高二的时候成绩不理想,想走艺考的路,母亲反对说:“你看某某姐姐考美术,现在不也没工作。某某哥哥国美毕业的,现在开画廊,一个顾客都没有。”姑娘反驳说:“你不能拿别人的失败来评判我。” 母亲就骂道:“那就你厉害,别人都不行,就你行,我怎么没看出来,我也没觉得你画得好啊?!”

后来高考过后,母亲无意间翻到姑娘的画册,说:“你画得还真不错啊,早知道就让你去艺考了。” “早知道就让你去艺考了。”

一句轻飘飘的话,让姑娘当时就抑郁了。那背后的委屈,父母是察觉不到的吧,他们都觉得:“我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啊。”

范妈妈的这通电话,因为太少,所以显得珍贵又温暖。 “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跟你说对不起。妈妈现在看,你真的很棒,不知道这个道歉会不会来得晚了一点。”

这句话里面,是多少孩子等不来的父母的肯定,是多少孩子等不来的父母的道歉。

相比外界的否定,父母的否定会带给我们成倍的失落。像“根本就不该生你下来”这样随口撒气的话,父母说完可能早就忘了,但孩子却会永远记得,它会一遍遍在内心回响,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结痂,但永远不会消失。

倘若能听到爸妈那句掏心窝子的“道歉”,所有关于忘记的伪装就会被击得粉碎。可是,又有多少家长,会像范妈一样,会把这句“对不起”说出口?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越来越多与父母意愿相背离的选择。我们理解父母的担心和反对,也理解他们的不支持。

只希望,在我们逆风前行,终于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能够听到一声“你做得真好”,哪怕迟一点也没关系。

毕竟,那就是身为儿女的我们,加倍努力的全部原力啊。

4 ) 春夏这个女孩子——《奇遇人生》第二期

朋友圈刷到小S铁粉推荐这个节目,随手点开瞄一眼的那个瞬间就让我这枚80后想起了小时候最爱看的每周都在蹲守的《正大综艺》。形式上当然完全不同,同时也有别于其他一些娱乐节目看着做游戏答题完成任务的嘉宾们跟着一起着急、焦虑。那种洋溢着爱与自然的、平缓的气息,和充满神秘感的气氛,对于整天坐在格子间里的我来说,既令人怀念又心生浪漫,既觉得安心又倍感新鲜。

第一期陪小S去非洲看象,她给我的感觉真的和以前很不一样,整个内核变得柔软而清脆易碎。不再是那个被大S控诉五妹娘(她们的狗狗)去世的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的死小孩(笑)。也可能是我之前不够了解她,但还是想说生活真的可以让人的外壳看上去愈发勇敢坚强,内心脆弱的地方却越来越禁不起刺激,好像牙根处的敏感神经。不小心碰到就是一阵难以控制的钻心的难受。

告别小S,昨晚看了第二期——追逐龙卷风的人。看到“龙卷风”这个词,唉,年纪大了就是很喜欢追溯过去。第一次知道龙卷风是在《绿野仙踪》这个故事里,是一场龙卷风把桃乐丝带去OZ国,遇到了那么多可爱的伙伴,启动了后面那么神奇的冒险旅程。最后也是龙卷风带桃乐丝回家。

对于龙卷风的认知完全来自于此

所以她们要去追寻龙卷风这个举动好像拈起一小块童年的希冀,虽然对于现在的时刻保持“成人式清醒”的自己来说已经很明白所谓追风,恐怕无非也就是一通分析气象信息然后大家吵吵嚷嚷的拍照录像最后ok任务完成就地解散而已,为什么还是想看下去,为什么没干脆关了视频去搜索下关键词“龙卷风”去看刷出来的一堆资源。大概是因为我对春夏这个女孩有点感兴趣。想去了解她。

知道春夏是因为她拿到金像奖最佳女主的时候有豆瓣友邻在广播说新晋影后是我们大豆瓣出身,点进链接发现这个女孩。。好像没有那么漂亮,好像身材没有那么高挑纤细,好像有点普通。唯独她未加修饰的眼睛,亮,那种光芒中即使钝感的我也能感受到纯真,慌张,和渴望。娱乐圈少女千千万,形形色色的善睐明眸里面,还是这种没有刻意讨好,没有故意装出来的深沉或不屑,天然去雕饰的灵动吸引人。总忍不住去猜测她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和我看到的不一样。

节目中春夏全程几乎无所谓“造型”,不施粉黛,头发也是随意的披散或者绑个简单的马尾,T恤牛仔裤防风外套,大咧开嘴巴放肆的笑容,毫无模式感和营业感,甚至有点像我在念书时身边某个整天埋头在研究室书堆里的同学。

她谈了自己的本名,谈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对现在工作的态度,谈到了自己的婚姻观。她说家里的女性,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所以她自己对于婚姻其实是充满忧虑,因为无法从自己的长辈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和家庭生活幸福的影子。相比起对婚姻的期待,自己好像只想去拍十套婚纱照。想要从婚姻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愉悦,又害怕自己没能力维持。因为自己没有学过如何去维持。

前面也说过我自己是一个钝感的集合体,看到这不禁感慨敏感纤细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真的会想好多啊。

日语里有两句俗话叫「案ずるより産むが易し」(生小孩之前这个那个担心一堆而实际上基本上都不太会有什么大问题)和「習うより慣れろ」(有很多事情与其等着别人把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你,不如自己在亲身体验中慢慢去习惯它)

我自己就一直是这样,事情还没有发生,与其焦虑不安、畏缩、担心,不如总之先放手去做。即使遇到挫折也未必都是坏事。即使中途放弃了,最终失败了,我始终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心够大,任何事儿都不算事儿。不过下面的观点春夏说得很对,要在事先尽可能的丰富自己,做好准备。在“我”这个大大的世界里面,为对方多准备一些令他惊艳的东西。这样感情才比较能够持久。这种自我完善是自己未能做到的,要好好反省。

不禁发出和阿雅姐姐一样的称赞:这个好!

除了婚姻观,追风的过程中遇到的一段似乎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却又在一瞬间离他们远去的小插曲也让春夏说出了如下的感受。能看出这个女孩子她好像,并不会那么浮躁。浮躁真的太可怕了。从娱乐圈到我们整个社会,现在就是一个很着急的状态。想要的多,却不愿付出太多,对于过程也经常不耐烦。然而这样“等不及”的人生又谈何获得脚踏实地的真实幸福呢。

后来这位马丁大叔对春夏说:

相信春夏肯定也已经领悟到其中的意义。马丁大叔送给她那块粉色花岗岩的时候她皱起了鼻子,我都忍不住鼻子一酸,人人都说女孩子要一直一直勇敢坚强,然而现实中又有几个女孩子能真正做到(比如文首提到的小S,你觉得她做到了吗?)。就。。。真心希望春夏能够做到吧。她这么美好,尽量的,别让自己的丰富的情感成为自己的障碍。

节目接近尾声时果然她们还是成功追到龙卷风了。但是在这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一程到最后也没有追到龙卷风其实也挺好。有没有追到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了。

谢谢阿雅,谢谢春夏,谢谢安利我这个节目的朋友。因为你们我又度过了内心丰盈润泽的一个晚上。

ps.无比期待范晓萱的出场(笑)。

5 ) 如果国产旅行慢综都能像《奇遇人生》

听说朴树、毛不易、小S等几位明星,会与阿雅结伴,分十期去十个地方进行旅行。

我一边笑着“朴树老师是不是又没有钱了。”一边点开了第一期《奇遇人生》。

我以为是个什锦版的《花儿与青中年》,我以为几个嘉宾一起去十个地方,我以为第一期就能见到朴老师和毛老师。

结果只有S老师和雅老师,算了,一分钟的广告都看完了,退出太不划算了,将就着看看吧。

看着看着,不自觉地觉得,这个综艺有点不一样啊……

首当其冲的就是徐老师和雅老师松弛自然的状态

这种状态其实在我国这些旅行慢综艺里是很难看到的,每个人都总是一副妆容整齐、精神饱满的模样,哪怕坐了十几小时的飞机也要戴上墨镜对着镜头做出兴奋的样子挥手微笑。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在怀疑坐四个小时飞机就迷糊得眼睛聚不上焦的我是不是个废人。

而我们的徐老师,下了飞机,面对阿雅浪漫的问题:“你有没有闻到草原的气息。”风轻云淡地回:“我只能闻到汽油的味道。️”;晚上在屋里铺下的功能难以言说的垫子;两个人宛如纪录频道“在非洲”主持人的朴素(索然无味)打扮;自在随意(语法不够严谨、发音也不完美、词汇也不高级,但你就是觉得她们与外国人交流的状态非常自如舒适)的英文交流。

只有不过度用力的MC,才能让观众跟着她一起放松下来。

我原以为,她们只是看看喂喂大象,举两个大象危机的数据,说两句保护大象的话,就可以结束这一期旅行了。

可是两头小象失踪的突发情况发生时,她们积极地参与到小象的寻找工作中。

屏幕前的我,跟着她们一起为走失小象担心;

看到盘旋的秃鹰心里紧了又紧;

听到Lisa说象会记得它身上发生过的可怕的事情时跟着掉眼泪;

听说小象找回来,跟着一起雀跃不已;

看到秃鹰的食物是一头刚刚被残忍猎杀的大象,又难以置信地跟着哭起来……

内容真诚催泪只是一个方面;

可怕的是另一个方面:拍摄。

整期下来,很少见到慢综艺常见的满屏花字,花字克制而恰到好处。

而最令人叫绝的,是审美巅峰的风景拍摄,绝对的纪录片水准!

大河落日,枯草荒原,遥远的夕阳下动物静静的身影和粼粼的波光。

赞比亚动物保护的工作人员,面对镜头,没有开怀大笑,没有羞涩扭捏,他们神情坦荡平静,慈悲如菩萨;他们聚集在草原上的坚定背影,像静默的山河。

跟这一幕幕让人感到自身无比渺小的壮美景色相比,我们之前常见的航拍美景美则美矣,却稍显小家子气。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我国那些慢综艺饱受诟病。

“抄到外壳抄不到精髓”

“买到版权买不到精髓”

打个比方,韩国爱豆的常见表达:“会展现更好的面貌给大家的。”

人家用韩语说的,我们翻译过来就这么写。

但实际上,这不是中国人说话用语的习惯。

所以当我们听到中国人用汉语说出“会把更好的面貌展现给大家的!”这样的话时,能清楚地感觉到,这个人就算不是从韩国回来,也是对韩语或者韩娱很熟悉的。

同理

韩国拍风景,拍慢综艺的心态,可能跟中国从本质上就不一样。

我是罗PD的饭,他的风景拍得总是令我心驰神往

但我在看他拍摄的综艺、风景时,我想的是:“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好的地方,有这么多看似微小的幸福,我们的人生,应该要好好地感受才行。”(你看,韩语翻译腔出来了)

看多了罗PD的景色,在看国产慢综的景色,难免就有挥之不去的熟悉感,接着,衍生出抵触。

《奇遇人生》让我豁然开朗。

古代人登高望远时说的是什么?

他们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们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们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发现了吗?

当亲身面对浩瀚的世界,壮阔的美景,中国人想的不是什么“生活里有这么多美!”

中国人想的是“世界真大我真小,小得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到底有多小!”中国人满心都是宇宙洪荒、万物有灵,根本不太想自己那点儿小破事儿!

我们两国人在对待风景的心态上可能就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国人拍出韩式风情的风景画时,我们能迅速冷静地冷笑一声:“我知道你拍的时候心里根本不是这么想的!”

我想《奇遇人生》的导演和摄像,一定是怀着一颗对世界、对生灵的敬畏而悲悯的心,加上高超的审美和技巧,才完成了这一次国产综艺风景巅峰级拍摄。

真的,就算你不信,也求你去看看《奇遇人生》,不带对谁的偏袒,像你小时候一样,跑到电视机前,像一张白纸一样新奇地接受一个节目,试试看,然后你会发现,我夸《奇遇人生》,

那都是夸少了!!

光从风景都能感受到导演和摄像大破天的格局和厚到可怕的底蕴!!

本来应该用更加高级的,更有文化的夸法,奈何文采实在是捉襟见肘,调动不出太多有文化的词了。

但是真的很棒!!真的很棒!!!

6 ) 第五集「朴树乐与路」导演手记:想要照顾好自己,却不是那么容易

骑行古巴,

缘于“不靠谱”的一念……

想要看故事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因为朴树这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故事”。

“骑行古巴”是最早确定方向的选题之一,最开始想骑行南美来着,周期太长了,那么骑行阿根廷行不行,觉得不太安全,那就骑行乌拉圭啥的呗,总之跟切格瓦拉的路线沾点边。

其实一直到开拍的时候,都没有笃定的方法怎么去完成这期节目,最开始只是一个概念,我们想做成一个“在路上”那样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又很难说得清楚。

后来觉得不行,赵琦要求我们找到“故事”,于是反过来想,古巴有什么呢?

有切格瓦拉为代表的革命理想主义、有带入感极其强烈的音乐舞蹈、有世界上最好的雪茄和朗姆酒,还有首都哈瓦那那种封闭与开放的冲撞感,历史与现代的对峙感都非常强烈,还有的是中国人对这个地方的感觉,空间上的遥远与心理上的亲近,非常怪异。社会主义的兄弟,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发现这样去梳理也不行,在拍摄之前我们去到古巴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调研,哈瓦那、雪茄山谷、音乐、酒吧、夜生活、街头,它们都充满了多元复杂的魅力,它们的精彩都是世界级的,它们的每个方面几乎也都符合我们的想象。

对于寻找故事的人来说,这就很沮丧了:

一个地方如果都符合你的想象,

那还有什么探究的乐趣呢。

我们现在影视制作理念,大都以好莱坞马首是瞻。

我自己也曾无数次被人问到,

“你的故事是什么?”

这当然没有错,一个故事创作中必然要回答一些问题:人物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将其构建成故事才是一个完整的片子。

何尝不知道这些原理性的规律:

——我们需要“激励事件”,它应该出现在影片时间靠前; ——它应该引起观众足够的好奇心,使其很想知道结局; ——一小时左右的节目,也需要有“幕”的概念; ——节奏在这样长度的节目中特别重要; ——还有场景设计或者说场景选择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

说实在的,这些理论都非常实用也很高级,这些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皆有呕心沥血的阐释,并且在所有出自美国的编剧书籍中,都强调过这些东西。

但是在古巴这段行程里,似乎都很难适用。

赵琦对“故事”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一个故事他会不厌其烦的去论证。

——我组在三月份专门去西藏调研一个选题,费劲巴拉一番折腾之后发现故事不好,二话不说放弃;

——五六月份又去贵州调研,又一番费劲巴拉之后发现还是故事不好,又放弃;

——但是奇怪,古巴这集,一直没有找到故事,他也一直没有放弃。

我曾为自己找个理由,跟他说,这不是好莱坞的,是欧洲式的。

他知道我的意思,笑笑不置可否。

赵琦应该是既期待又担忧:

担忧之一,我们虽然能找到切格瓦拉的儿子一起同行,同行的目的是什么呢?谁能事先告诉我们,现在的观众还会有谁对切格瓦拉感兴趣吗?再退一步讲,“在路上”这种矫情得不要不要的概念,极容易陷入空洞,变成风光片。 担忧之二是,本片没有强情节,没有小象丢失的意外,也没有登山那种既有的目标感。 骑行很浪漫,但骑行也很散漫,这样就很危险,一定会损失“好看度”。

选题在忐忑中搁置,也在忐忑中寻找新的方向。

一直到朴树答应参加这期节目。

朴老为了咱节目去学骑摩托车啦……

我不确定完全能理解朴树,也不知下面这种描述是否准确,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大概十年前,朴树发现自己有了些问题,硬件、软件都有毛病:失焦、迷茫、颓,不知是这些导致了抑郁,还是抑郁导致了以上。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修复,但在修复工程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能升级成一个更好的版本,还是这身皮囊,但软件可以升级到朴树2.0版。生性认真、追求完美的他毅然放下此前的修复,调头从新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组装自己。 至于能不能装好,他并无确切的把握,但重组工作显然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 并且短期内不会完成。 我相信节目开头他讲的那个故事是他掏心窝子的话: 老鹰的生命是40年,快到4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喙撞断,喙新生之后,还能活40年。 “……我是36岁那年变成另一个人,突然挂了。而且是从0岁开始长的,我真的有那个强烈的感觉。”

我们都想知道,他为什么同意参加这期拍摄?

2018年3月的一天,我和赵琦、阿雅、孙洁等人一起去到了他租住于顺义的别墅之中寻找答案。

我对于这座别墅不陌生,因为此前做朴树的资料收集工作时,《鲁豫有约》、《如是》等一些节目都有在这个家中拍过东西,不过我们去的时候,两条狗只剩下一条,另一条去世了,可爱的保姆也不在,当时的他们正在忙着搬家,已经空空荡荡,我们在仅剩的沙发上开始了简短的交流。

他确实不会主动说很多话,没关系。很礼貌地把我们迎进门,沙发落坐。

安静了一分钟,空气有尴尬掠过 ,不过马上就消失了。

他点了支烟,细支的黄色芙蓉王。

赵琦非常擅于表达,同样擅长沉默,当天他并没有多讲,而是由阿雅在旁讲述节目的想法和想象,当时什么都没有,只有想象。

朴树显然很快收到了这份想象,痛快地表达了愿意前往,并且非常诚恳的告诉我们,他可以去,但不一定会说很多话。

阿雅告诉他,也未必需要你说很多话。

告别的时候,我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答应去古巴呢?

因为在聊天时他说到不喜欢速度、不喜欢机械感,但是哈雷机车却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处不在的机械感,它甚至是工业时代重要的文化标识,骑行哈雷也不可避免与速度有关,张扬的,与众不同的,非朴树式的……这些都不是他喜欢的,那么为什么还是答应参加这一趟旅程呢?

朴树说,可能还是未知和好奇,古巴够远,够陌生。

这算个理由,好吧。

他说搬家的时候还发现了一本关于古巴的书,要不要先读一读做点功课?

我说,随你,读不读都可以。你可以有准备的感受,也可以不准备的感受,自己选择吧。

他说那就不读了,随遇而行。

后来从经纪人小建兄那边时不时传来朴树的消息:

——朴老今天去测视力了,准备去学摩托车;

——过一阵又从微博上得知,朴老开始学摩托了;

——朴老可以骑上路了……

说实话我们非常感动,为了一个节目,他能如此投入,给我们创作者带来了不少力量。

于我们基于朴树骑摩托的情况做一些基本的路线设计,不过最后都没有实现,因为在最后出发的时候,朴树并没有拿到摩托车的驾照。

可能是他上课的课时不够,考试时间与节目拍摄时间有冲撞。

所以这也给后来的拍摄带来了一些不安:原计划的骑行已然不能实现,必然要改,改成什么?开老爷车吗?没劲啊,更主要的是影片气质完全不对了。

原本计划中,骑行可能会比较辛苦,可能会有各种小意外,小惊喜,小插曲成为我们的拍摄内容,现在变成了坐摩托车,气息一下子感觉DOWN了好多。

事实上,朴树参加节目的动因,初见面所说的原因并非全部原因。

一直到拍摄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把原因拎清楚并告诉我们:

“就是年初的时候情绪特不好,然后我也是想来这个地方,我觉得特压抑,能被刺激一下,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没想到我现在是这么一个特奇怪的状态,我也没想到我今天会是就在现在这种状态。”

所以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他表达的后悔,是真正的后悔。

因为我们第一次见他与真正拍摄这段时间里,中间相隔了好几个月,初春见到他,夏天才成行,他的状态变化正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我自己感觉是在我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减法,可能需要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直接跟我的内在去沟通,就是如果外界再给我信息的话,可能会让我更混乱,就我自己是这么感觉的,我觉得我这半年可能会更深的了解我自己了,可能触碰到我不知道是不是最本质的那种恐惧感,我想跟那个恐惧感相处。”

基于这种的状态,于是就有了古巴一周里发生的一切。

有朋友问,刚开始的无聊和压抑,很让人担忧节目继续走下去的结果,如果没有途中的改变,拍摄岂不就是失败的?

其实没有关系,我们的心态正如阿雅在节目里提到的:不管有没有收获,古巴能不能带来刺激,都能接受。

从一开始,所有的选题,我们都不会去强求一个正向的、或者非要片子推向某种结局性的高潮。 同时我们也相信,时间会回报我们。 一周里紧绷着录制完成的综艺,与一天就能录制的综艺,是不一样的。 《东邪西毒》中,欧阳锋让洪七去帮村民杀马贼,在去见村民之前,欧阳锋替洪七买了一双鞋。因为他说,穿鞋的和不穿鞋的刀客,价钱是相差很远的。 是同样一个意思。 像朴树这么认真和真诚的人,花时间与不花时间相处,结果是不一样的。

赵琦对话朴树 神仙打架

真的不想写这么多,显得我很啰嗦。

其实啰嗦的是总导演,他和朴树对话两次,留下了五万多字的“证据。”

非常恐怖的是,他们可以完全务虚,直接形而上的聊一个下午。

他们是一类人,有一点点口吃的朴树,遇上慢节奏的赵导,时间就这么不值钱的过去了。

赵琦的年轻时代受萨特的影响颇深。

那是诗歌、文学、艺术、哲学盛行的80年代,理想主义不会被嘲讽的年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消失,时移世易,当时的年轻人,许知远笔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变成了现在心事重重的一代中年人,其实就是像赵琦这样的中年人,像朴树这样的中年人。

那个时代的人与这个时代应该是有鸿沟的。

有的人跨过、有的人无视、有的人接受。

以萨特的理论来看,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只有拥有自由选择,“人(Person)才能成为人(Man)”。在所有的采访中,赵琦几乎每次都会聊到这些,特别是朴树到来之后,朴树坦陈自己正处于特殊的自我寻找阶段,他们俩聊得非常对路,存在主义所倡导的人类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探讨进行得非常深。

拍摄完成后,我仔细反复阅读了他们5万多字的对话记录。

如果说,古巴这期节目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喃喃自语的话,

那么他们的对话就是两个中年男人的喃喃自语。

非常好的内容,不一定适应所有人,但一定会击中部分人。

他们的对话里杂揉着四十多年的生活、际遇、变迁,也藏有怀念、审视和对未知的好奇,谁也没有完全看清自己,或者开始看清自己,但都无法解决自己。

所谓和解,其实都还没有。

我猜目前的赵琦应该没有时间去回顾他的那些采访内容,如果能结集出版成小册子,或者剪成访谈视频,也就不枉当时的一番掏心掏肺。

举一个小小的栗子吧,谈话的画风基本是这样的:

赵琦:大概在十来年前也是有人来提问我,说你就会觉得一个无知的人也是非常智慧的,能够认识到世界原理。但是有的人可能他的知识,不在于学了很多东西,懂得物理化学,他就是靠自己直观的体悟,自己体会不到,但是似是而非的能感觉到这句话。 朴树:我自己瞎修佛你知道吗?然后我自己那会不确信,然后我就一边读佛经,然后我一方面又读那帮知识分子,就是他们去破佛经的那些话,但是你会觉得比如说修佛要闻思修,就那些知识分子,如果他只停留在文思的层面,他永远在知识那个层面,如果你不身体力行,就是你要把你身体停止下来,哪怕你在肉体上感觉到那种物理上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楠老师的书上就说,你不要去读佛经,你读不懂,哪怕给人讲解也是他们的理解,不管他说什么你就抄就背,然后就是坚持一段时间,你心里会有一个奇妙的反应,那个是超越思维的,就思维是有限的,包括语言,语言都是逻辑,但如果这个世界是超逻辑的。那你那就是说你所有建立的一切体系就失效了,而且你建立的越完善,你要被他们蒙蔽的越狠,你还是越局限的。 赵琦:因为我跟你年龄基本上一样,成长历程也差不多,当然你在北京我在武汉,条件有点不一样。事实上你在外对大家都是很礼貌,但我觉得你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我现在就觉得我就不太爱恨分明,就好话说就是很包容的,用坏话说就是很混沌那种状态。 我觉得世界很复杂,什么样的这种东西大家都都有他的一种理由,这个人不好,好像我也没觉得他们那么那么让人无法接受,为什么?我挺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东西又反过来说,就是刚才你说的,也可能我去努力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的环境,就是属于理性分析,给我的一个理由,让我觉得没有资格去就不喜欢他们这个样子。那么反过来我也是在想,除去这种理性的分析,这个人生到底就对别人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自然的会产生这种爱憎分明的一种状态?我现在很难会产生爱恨分明的一种感觉,我好想觉得都无所谓,这是我对很多人和事的感觉。 朴树:我大概能理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现在学到的东西就是就是先让自己看见自己的那部分,就是无论你你产生了爱憎,还是你是个混沌的状态,你先意识到自己这么往下走。就这是能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就是好的。 赵琦:爱憎波动更极端?更能体现出生命存在显现的表现,我觉得混沌对于我来说好像一条直线一样,在生活里面,我觉得比方你喜欢和不喜欢,他也不会因为它很真实就很感动,我也不会因为它很商业化,就让我觉得很。我也不知道我这种东西是从哪长期锻造导致的一种后果。 朴树:我有在隐藏情绪,你知道就是,我就觉得这半年我发现的是我自己,藏了很多情绪就没有表达出来。就是愤怒也好,然后悲伤的也好,或者就是臭不要脸的也好,我没有表达出来。然后我把他埋在那,然后埋在那儿的时候,你的人被填满了,你就没有办法去感受新的东西了,然后同时那些东西你感受不到他们,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他们藏在你无意识里面,就他们偷偷主宰你的人生。就是我现在学到的就是你应该把你藏隐藏的情绪要表达出来,无论是什么你要去发现,通过可能一些专门的途径,一些训练。因为我不认为我我是一个愤怒的人,但是我确实感觉到我其实我藏了很多愤怒,就藏了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只不过我把他们掩饰很好,就我觉得就应该把它们找到,然后让他们表达出来。

………………

[下略50000字]

拍摄花絮:哈瓦那乐与路

[马雷孔海滨大道,是哈瓦那的客厅]

[雪匣红酒小姑娘,同时谈着革命的理想,父辈的旗帜,生活的向往,选择什么?其实没有太多的悬念,古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面对汹涌而来的资本主义,消费主义?]

[Cima Funk,古巴当今最好的音乐人之一,片中的马里奥、吉他手、贝司手,都是他的乐手,今年受邀参加日本富士音乐节,能参加这个音乐节的,中国好像还没有吧? ]

[如此反美的地方,矗立着照着白宫建造的国会大厦,哈瓦那,就是这般矛盾。]

[拍摄时他允诺送一台电脑给马里奥,拍摄完成后回到北京,朴老还真花时间买了电脑,装了软件,配了耳机,在顺义交接,转交马里奥。一诺千金的男人,帅。]

[机车与美女,摄制组里管钱的coco。]

[管声音的楠哥和范爷]

[录环境声中的范爷。我是有幸在全组人员中少数见过范爷发飙的人,也见过他的花式骂人,真真纯爷们。]

[像少年啦飞驰]

[身居高位,配合拍摄]

[雪茄农场里,满腹心事的工作人员们。]

[“Yellow Submarine”是哈瓦那最好的摇滚乐现场之一,但是这里没有原创,全是翻唱老歌,有点像90年代初中国小城的歌舞厅。】

[玩起了Gopro的朴树,说明他在放松。]

[去哈瓦那,一定要去这个音乐club,雌狐与乌雅,据说是哈瓦那最好的即兴爵士现场。]

我知道切格瓦拉这个人大概是2000年左右。

那个时候喜欢去三联书店的附近吃贵州菜“君琴花”,吃完后就会从三联走到王府井,然后坐地铁回永定路或玉泉路一带。

在某一次平淡无奇的傍晚,我在华侨大厦路口的街角,看到一个非常醒目的话剧演出信息:“切.格瓦拉”,导演是张广天,海报做得非常的粗糙,也生猛,“这是话剧?这不是话剧?”总之有点莫名其妙。

那时我第一次觉得,北京这个地方,好有文化。

最终没有去看话剧,倒是在后来买了一张盗版碟,在迷茫中看了这部被称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件大事之一的戏,这是我与切格瓦拉的第一次接触,观感其实没有那么强烈。

现在回想当时的自己,好像是榆木头一块:当时的我,看电影《乡愁》,打开八次也熬不过前十分钟;光一遍看不懂《两杆老烟枪》;朋友送我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首张专辑《混合理论》,直接转送了人……总之,一个来自南方的小镇青年刚刚北漂的基本样子,想学习,模仿,融入,想到成功,但清纯得近乎愚蠢。

切格瓦拉的出现只是崎岖道路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真正要说起革命偶像来,咱湖南伢子不缺自己的偶像,虽然他们同样残酷,但真论起革命,切远不如毛,他在毛爹面前只是小学生,虽然他比毛帅,但是干革命,帅有个毛用。

后来证明,帅不但有用,而且用处很大。

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切格瓦拉,帅男人就很起作用了。

话剧之后,不久我又在某年的迷笛上买过一件格瓦拉头像的T恤,年轻人的虚妄和浮夸就是在随波逐流中得到完全的体现。不过那段时间不长,终结我与切格瓦拉关系的事件是一次日常:在玉泉路附近的花鸟鱼虫市场,迎面撞见一位大姐叼着中南海、穿着跟我一样的格瓦拉同款T恤从里面大步走出,切格瓦拉俊朗的脸庞被她高耸的胸脯拉扯得面目全非,从那之后,格瓦拉T恤和那张话剧盗版碟就消失在我的生活之中。

花鸟鱼虫大姐和格瓦拉T恤,连带着洋基队的棒球帽,她们在提醒我,山寨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了。

其实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和语气去回顾过往,当时和现在,都是自己的一种。

对于2000年的中国北京,对于22岁的我来说,不可能避免掉格瓦拉的影响,他通过山寨T恤,也通过摇滚乐亚文化和话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全球性偶像。特别是在文青的世界里,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俊朗脸庞上留着完美胡子的男人,打游击战反对着资本主义,同时又享受着资本主义的雪茄、美酒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资本主义世界的力捧和传播,一跃成为全球文青眼中的超级偶像。

当时跟切格瓦拉一样能够拥有如此影响力的文化偶像并不多,

另一位应该是凯鲁亚克。

从革命广场巨大的铁管制作的切格瓦拉头像,到街头小店的纪念品:打火机、T恤、茶杯、烟灰缸、名信片、甚至内裤……到处都是切格瓦拉的元素。

在哈瓦那,在古巴,切格瓦拉无处不在,他就是空气本身。

每一个古巴人从小要面对的两尊大神:

一尊是国父、思想家、诗人、革命偶像何塞·马蒂,他在古巴和美洲的地位无与伦比,但我们往往只知道切格瓦拉,问现在的古巴人他们心里都心知肚明,真正的精神父亲是何塞马蒂,不是任何其他人。

另一尊是切·格瓦拉。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宣誓,背景一般都是何塞·马蒂的塑像,

而少先队的宣誓口号则是:时刻准备着,成为切那样的人。

[粉色的老爷车,在切格瓦拉的眼皮底下缓缓驶过]

哈瓦那革命广场上,用金属钢管做成的何塞·马蒂和格瓦拉肖像分别在两栋建筑的外墙上,那是古巴的国家信息安全部[我们入海关时,无线麦克风被扣留,顺着部门讨要结果,最后找到了这里,所以对这栋建筑非常有印象],他们在大楼上共同俯视着广场,而革命塔下面则是一尊最著名的何塞·马蒂塑像——他是卡斯特罗惊世骇俗的持续了6小时的马拉松式演讲的背景。

[这两张图片是歪的,不知道怎么调转过来,这就是何塞马蒂了,称他为古巴之父,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他第一次给予了古巴人独立的精神和勇气。]

何塞·马蒂对于古巴来说,不可缺少,但在消费主义时代,它却很难像格瓦拉和卡斯特罗那样拥有符号消费价值,而他自身的思想价值,似乎也因为革命符号的滥用而被淡化甚至消解,何塞·马蒂的诗歌在拉美很流行,在古巴几乎成了人人会唱的革命口水歌,但他的真实全面的思想,在官方选择性的利用下往往被遮蔽。

关于何塞马蒂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但与这篇小记没有关系,越扯越远不太好。

[与副导演植树君一路走来不易,好的孬的,都一起经历]

做拍前功课的时候,编剧流庶极力推荐一部电影给我:《我是古巴》。

这是苏联诗电影的杰作,也是顶点,他是“跪”着看完的,我一般都相信他挑片的眼光,一直到最后在哈瓦那的时候,才找时间看了这部影片。

[下文摘自《看电影》杂志,分析很有水平,喜欢古巴的人,喜欢长镜头的人,喜欢诗电影的人,都可以看看。]

在影片开篇的段落中,展现古巴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那个著名长镜头极尽当时技术之能事,垂直下降、大幅度横摇,穿越人群的跟拍,以及最后的水下摄影,从容不迫地描摹这些白人们的日常状态,美酒、女人、温暖的阳光和舒适的生活,而在第二部分焚烧甘蔗田和第三部分葬礼的长镜头中,相似的镜头运动和运动方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照关系,在相同的形式风格下,不同的内在情感在对比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2002年,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马丁·斯科塞斯看到了这部40年前的杰作,不禁为之欢呼鼓舞,对于整个西方世界而言,这部至今仍然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时候才第一次进入他们的视野,或许正如影片当中一开始的画外音就低吟着的一样,“哥伦布先生,我谢谢你……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甜蜜……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只给我留下泪水。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它饱蘸泪水,却更加甜蜜。”古巴的痛苦和希望在这里被最后升华,成为一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的深情眷念,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在沉淀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可以动人心魄的原因,正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才饱含着甜蜜的泪水。在时间的涤荡之后,或许卡拉托佐夫自己也没有预料到,《我是古巴》获得了一种远超越普通诗电影的抒情表达,在优美的画面和强烈又隐忍的感情之中,《我是古巴》在让人窒息凝视的镜头语言和优雅高贵的述说背后,表达的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灵魂。而在全片反复吟唱的诗句“我是古巴”最后也定格成一种承诺和宣言,我是古巴,我是自由,我是不朽。

……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 我是古巴,我是甘蔗,我是那连同家园一起燃烧的大片甘蔗。 我是古巴,我是姑娘,我爱上了卖水果的小伙子,他开朗又善良,他每天欢快的歌唱,可我是妓女。 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我是古巴,我是音乐,一点点丰收的喜悦就值得我纵情歌唱,可谁又能听见我的悲伤?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我是古巴,我是革命!我是掠夺者打不死的墙! 我是古巴,我是解放······

[感谢所有人!]

写东西的地方,山丘故事,ID:shanqiugushi

短评

难得看到这么安安静静说事的综艺,没有花字特效和尴尬的鬼畜

5分钟前
  • Particle
  • 推荐

赵琦导演是真的厉害,我才知道前四期的正确解读是要连在一起看,从开始的幼象代表新生,第二期春夏代表懵懂的青春,这一期窦骁代表向上奋斗的青壮年、阿雅代表面临抉择、稍感疲惫的中年,再到下一期毛不易体验临终关怀所代表的迟暮之期,这妥妥就是一个时间轴啊!

9分钟前
  • 长安一夜雨
  • 力荐

吃饭时随便看的,完全没想到这么好,像只是个人剪辑的非洲纪录片,阿雅和小s在里面的状态相当放松又舒服,看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想认识瑞秋也想去大象孤儿院。

14分钟前
  • cassarino
  • 力荐

终于有了一个正常的国产综艺节目了。以及小S才是保存了少女感的女明星好不好?!?!我S真美,私心打5星。

15分钟前
  • konnok
  • 力荐

春夏太可爱啦why not? you're young, you could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太会鼓励人了吧 非常好看 我找回了看旅游卫视的感觉

20分钟前
  • .
  • 推荐

有点想吹爆窦骁这期,迄今四期以来最爱,满足了我的一切需求,看得过瘾!未知、冒险、刺激、超出负荷、遗憾、本以为登顶即胜利没想到下山也是危险重重。且完全被窦骁圈粉!这一期的过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有语言沟通的顺畅,以及窦骁不同于之前两位嘉宾的是,他是真的平时在做这件事情的人而非一个初次体验者的身份。

21分钟前
  • 任小妞
  • 推荐

太寡淡了,拍摄的内容和谈话的感悟其实有点脱节,有点强行深度的感觉

23分钟前
  • Vincent
  • 还行

10年前徐熙娣说 她绝对不出台湾 就想在家呆着 看到大怂逼变得这么勇敢 鼓起勇气去改变世界 真好啊

24分钟前
  • icy在游水
  • 推荐

首播集关于保护大象。看到大象被猎杀,鼻子被抛在一边,冲击力真的很大。希望综艺少点娱乐化,多点人文关怀。

28分钟前
  • 濮渔
  • 力荐

非常感动。想起多年来对阿雅和S的印象都是S常常在康熙嘲笑阿雅是男的,印象中这对好友只要同台出现,从来就不缺什么笑料。不料多年后的今天她们一起出现在一个综艺节目却完全没有在搞笑,收起了年少时的活泼和直爽,却多了一份沉稳和真情流露。很难得的一档综艺,能沉得住气,去探寻生命,情感。最后,愿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30分钟前
  • 高达君
  • 力荐

讶异每期嘉宾的选角导演太对我口味了。如果说小S、范晓萱、宋佳这些我喜欢的女明星是让我看到她们深入的另一面,那春夏、朴树、毛不易这些对人生怀有阴翳和厌离之心的艺人的出现,更是让我觉得遇见同类与找到同温层。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喜欢镜头,美又有温度。

35分钟前
  • 鹅大仙
  • 推荐

5星只给小S和她的姐妹淘。我爱小S,她是我的永远的人生灯塔。摆脱内地综艺不要再让小S和那些恶心做作鬼一起拍节目了,就让她永远和姐妹淘在一起不行吗!!!

40分钟前
  • Ricky
  • 力荐

偶尔看到了好的节目……报了仇似的痛快。

44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准,高规格,良心制作的综艺节目!不愧是赵琦亲自挂帅的节目内容,没有脚本纯靠外界环境挤压艺人释放真实情感!不愧是孙少光担当摄影指导,每一帧画面构图都美到炸裂!整整50几分钟,每一秒都在说着两个字“牛逼”!

49分钟前
  • 万万先生
  • 力荐

如纪录片一般的综艺,追问的是人与自然到底该如何相处这种终极哲学话题…立意很高,在喧嚣的世界里敢做这么不讨好的综艺,为腾讯点赞

50分钟前
  • Yan
  • 力荐

吹捧过高,形式大于内容,“设计感”过于强烈,为了“遇见”而“遇见”,毫无人文之美。你们真不觉得整个过程都很无聊吗?

51分钟前
  • 魔都狮子头
  • 还行

安静地呈现,有万钧之力。

53分钟前
  • sex_robot
  • 力荐

真的不要太棒了!尤其是第一集让小s来开篇,用大象做立意!

58分钟前
  • DUNKEERKE
  • 力荐

因为春夏所以看了第二期 像是流水一样 很平淡也很流畅自然 虽然这期很难找到素材 但也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用心 一定会有人说不喜欢春夏,但她就是这样,脆弱而坚强着。她是粉色的花岗岩石,她是没有那么柔软的春夏。

1小时前
  • Cyri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