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鱼
鱼
水里有一条鱼,在纤柔的水草中穿行,不时吐两三个水泡,看上去是那样随意。我正仔细地打量这条鱼,却不妨它突然转过头来朝我一笑,甩了甩尾巴上的水珠,扑通一声跳进我的思绪,悠然游了开去……
小时侯家在农场旁边,下午放学后经常在田边水洼里摸些小鱼,之后便在鱼塘边的水沟里洗净手脚,把玩抓到的鱼儿。一次偶然,我们发现了管塘人的秘密,原来他在出水口里放了一个竹篾的栅栏,以免鱼跑出来。说来也真是笨,未发现之前我们竟从未想过为什么里面的鱼漏不出来,但既然发现了,人也变“聪明”了,我们悄悄地把竹篾间的间隙挑大了些,接着要做的就只是放个篓子在出水口下面等了。等着等着,里面不时撞出一条鱼来,但多是又黑又细的野鱼,偶尔运气好时,会有红红的鲤鱼顺着水漂流出来。每当这时,大家都不禁欢叫起来,随即又都飞快地闭了口,生怕管塘的人听见,但满脸的笑意却掩不住,流溢在被夕阳映红的水波里。后来很久,夕阳下红鲤鱼悠然飘出,一大堆小脑袋挤在一起的画面还不时出现在梦中,挥之不去。
鱼儿悠然在时空里,尾巴甩甩,甩去童年的记忆,从家乡游到苏州,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到处都是灰瓦白墙斜檐斗拱、薄薄的春雨,流入小桥流水人家,游到太平天国忠王府的古井里。当时我刚看过了古色古香的周庄民居,看过了亭台楼榭的拙政园,在原来气势恢弘的忠王府里游荡了许久之后我停在天井角落满是青苔的古井边。我探头过去,底下荡漾的水面正映着一条小小的孤零零的红鱼,在我的脸上发呆,我呆了,从井另一端望了出去——他出生寒微,不到二十便已身经百战,功勋卓越被封“忠王”。天国的后十年,是他独自一人左支右拙地勉强撑起了这片摇摇欲坠的江山。国内,是天京变乱后的人心惶惶、争斗不断;国外,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如嗜血的猛兽虎视眈眈。他能怎样?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奔走驰援,解千钧于一发;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满心天真,进尽忠言。也许他也曾在微雨的午后在这庭院中看井中飘忽的面容发呆,思索一切的意义,我完全能看出那画像中清秀俊美的面容和淡淡的愁绪。可是对自幼便追随并给了他一切的偶像和理想,他又能怎样?他也只不过是井中的红鱼,只能在深窄的井中散放绚目的美丽,于是似乎淡忘了自己!
鱼儿游出井底,游上一个国家的国旗,那是黑白交缠的太极,似乎象征着一道三八线冷漠地把一个民族分隔成两片天地。那是一部韩国影片,名字就叫《鱼》,描写同样心怀统一的南北两名特工从相濡以沫的爱人到为了各自背负的使命不得不杀死对方的故事。剧中两人情到浓时,女方送给男方一对“接吻”鱼,那是何等奇特的一种鱼啊!它们必须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若是一只病了,另一只也肯定病魔附体;若是一只死了,另一只也必定不食不眠、随之而去。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奇特的鱼,但我绝对相信在被人为分隔了五十年的那些兄弟、姐妹、母子、夫妻心底,一定都有这样一对“接吻”鱼,纵然关山相去万里,依然心魂相依、至死不渝。我知道,这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悲剧,渺小的个体在它面前无从逃避,但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历史无语。最后,男主人公静静地对着大海回忆,耳边响着舒缓的乐曲,满心却是亲手杀死爱人的悲凄,陪他的,只有那对“接吻”鱼。
那些童年的欢愉,那些英雄的愁绪,那些想要永不分离却无奈有心无力,思绪中的鱼愈发向远处去,也不知要去向哪里。水里的鱼也只余下背影,隐约在朦胧的雾之中溅起水珠一滴一滴……
2 ) 触动我的一段
男主发现内奸是他身边的人时的几个画面完美的展示了他内心的变化
首先,脸正面光看清了他脸上的震惊,后退一步,顶光把男主脸打的半明暗,塑造他混乱挣扎的内心
再后退一步,整个人迈入了黑暗,也象征男主内心充斥着绝望,接着开始
在我看来这个后退的镜头用光影烘托演技结合的非常的妙
据说这部电影是韩国电影崛起的开始,果然名不虚传
3 ) 从一部电影管窥韩国电影的发轫
韩国电影史若干重要事件
20世纪初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韩国民主化浪潮爆发,韩国优秀电影的标准从七十年代的“符合国策的电影”到八十年代的“具备艺术性并能给予观众感触的电影”。
1984年,新《电影法》修订并于次年颁布,电影制作重获自由。
八十年代之后,意识形态限制逐步解除,九十年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题材和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九十年代开始,大企业开始涉足电影业,资本进入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的发展。
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政府开始大力扶持电影业,一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一方面促成了釜山电影节的举办,口号是“开放性,走向世界”。九十年代,韩国电影向着全面市场化迈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9年,金大中将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韩国的经济复苏动力,将电影定位为核心产业,加大政策力度鼓励资本进入。
1999年的《生死谍变》便是韩国商业电影走向成熟的作品,它尚带有强烈的模仿痕迹,仍然显得稚嫩,但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主导的制片人负责制的“大片”。
它使用了韩国最具知名度的演员,韩石圭、崔岷植、宋康昊、金允珍、黄政民等;
它是非常典型的类型片,包括了意识形态对抗、动作、爱情、暴力等因素;
它的制作、发行并成功公映,吸引了620万名观众,打败《泰坦尼克号》(417万人次),使韩国国内观众纪录由100万人次进入到600万人次时代(当年的电影总观众数为2172万人次),韩国电影自此能与好莱坞电影直接抗衡;
之后,韩国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1999年的39.7%逐年上升,直到2003年的53.5%,到2004年的59.3%,能够彻底跟进口电影相抗衡。从90年代末到2004年,韩国电影可以说是席卷了整个亚洲,商业电影大获成功,各大电影节也脱颖而出。
韩国电影发力,与九十年代的韩国商业电影逐步成熟有关,1999年的生死谍变,便是一部典型的精心准备的作品。之后,市场的繁荣拉动了电影业的高速发展,非常快速地提高了韩国商业电影的品质,并使得电影策划、制作和发行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PS
今天回过头再慢慢地去看《生死谍变》这部作品,或许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刻意模仿的痕迹,故事虽然“毫无道理”、“破绽百出”,但剧本结构相当成熟,将宏大的叙事中穿插着个人叙事,民族的分裂也与个人感情的分裂巧妙地结合,虽然老套,但是大家爱看呀。
4 ) 匠人姜帝圭
姜帝圭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极具“分量”。一方面他的电影够硬够狠,要么是男人间的友情,要么是国家民族间的羁绊,每一部都要火花四溅硝烟漫天,不到惊天动地誓不罢休。另一方面,姜出道以来的三部长片几部每部对于韩国电影产业而言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生死谍变》为韩片新千年后的类型化商业化大潮打了相当漂亮的头炮,《太极旗飘扬》则让所有人看到了战争大片不只是好莱坞的天下,而最新的《登陆之日》,集中日韩三国明星,故事从东北亚沿着亚欧大陆一直横穿到了诺曼底前线,一颗不满足于小格局的勃勃野心昭然若现。
有人称姜帝圭是韩国的斯皮尔伯格,虽是赞誉,未免有些失当,斯皮尔伯格不光拍出了《拯救大兵瑞恩》,还有《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的伟大,也不光靠那几场教科书级别的激战。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姜帝圭远远算不上韩国顶尖的导演,作为一个把主要精力用在拍摄观者向电影的导演,他更像是个优秀的匠人,虽没有留名青史为自己立言的企图,却也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循着一条既定的轨迹做出一件好看的作品。不难为观众,却也对得起自己。
一直以来韩片崛起的原因被视为港片的核套上好莱坞的皮,《生死谍变》的成功证明此言不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叙事极为推崇的姜帝圭在本片的剧作设计上相当本分保守,可以说,把南北韩的背景置换成其他地域,这就是一部八九十年代再标准不过的冷战背景谍战片。而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上姜帝圭同样使用了近乎工业化的精确设计,悬念的抛出,危机的深化,出乎意料的转折,最后一秒钟的逆转,对节奏的完美掌控让人恍惚有一种在看好莱坞的错觉,然而内核里的东方又让人看到它的与众不同。
影片的核心悬念并不难猜,虽然说导演有意想要藏住这一包袱,但稍有些观影经验的观众只消十分钟便可真相大白。片头有关北韩的背景交代,女特工每次登场时的墨镜示人,以及男女主角间堪比爱情片的各种亲密举动,让人不难猜到这是一个枕边爱人变仇敌的俗套桥段。悬念的过早泄底,让电影后半段真相展示的力度一下子削弱了不少,男女主角间亦恋人亦仇敌的纠结关系,包括女主角和崔岷植饰演的北韩特工间的情事,自此只能依靠观众的脑补才能实现。从片中的许多细节来看,姜帝圭并非是一个只会拍动作戏的糙哥,对于爱情,他同样有着相当感性的认识,只是限于类型片的框架,情感只能让位于场面。而在后来的《太极旗飘扬》和《登陆之日》,姜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他的细腻,于是有了催人泪下的各种生离死别,在收获了眼泪的同时,也让他收到了喜爱煽情的恶评。在这点上,姜帝圭的确是韩国类型片恶俗元素的代言人之一。
在这部电影里,类型片所限制的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对于三位国宝级实力派演员的演技同样是巨大的束缚。亦文亦武,有硬汉有柔情的韩石圭倒算中规中矩,宋康昊与崔岷植两位大叔受角色戏份所限,几乎无一例外的沦为脸谱化的白纸。虽然电影在悬念设置上相当失败,也难以为优秀的演员提供足够的演技施展空间但好在大量出彩的动作戏弥补了叙述上的不足,彼时的姜帝圭尚无力在城市里搞得天翻地覆,但最后一场高潮戏敢放在万人聚集的足球场里实景拍摄,足见他对于大场面的独特偏好。而枪战戏所占的超高比重虽有堆砌之嫌,但师法自港片的手持摄影与凌厉剪辑倒也算是抄得有模有样。
自己的敌人,也是自己的爱人死后,面对上司的质询,韩石圭说了这样一句话,许德拉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有不同的面孔,是战争让我的爱人变成了许德拉。而一年之后,在拍摄之初明显有跟风嫌疑的《共同警备区》里,朴赞郁只是让镜头在一张黑白老照片上轻轻掠过,其间的深意观众便已晓得。直抒胸臆的独白与润物无声的细语,这便是匠人与大师间巨大的鸿沟。
5 ) 当间谍的鱼不是一条好鱼
顺便总结一下自己看过的韩片吧:
我爱被别人冠上“变态”之名的金基德的所有影片以及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爱情类型,“八月照相馆”和“春逝”的细腻悠长正合我意,“我的野蛮女友”和“触不到的恋人”颇具风味,“中毒”创意不错但表现手法欠佳,“不可不信缘”“外出”“快乐到死”“青春”“悲伤电影”“我脑中的橡皮擦”则不值一提;
大片类型,“欢迎来到东莫村”远超预期,“杀人回忆”和“太极旗飘扬”基本合格,“实尾岛”勉勉强强,“共同戒备区”有点失望,“火山高校”则从播放后20分钟开始令我反胃,《雏菊》(如果当它是韩片的话)从头到尾都让我难受;
有点神秘和悬念色彩的影片,“客人是王”“谁都有秘密”“命运的逆转”通通糟糕。
如果有那位豆友的看法跟我趋于一致,而又没有看过《生死谍变》,那么,千万别看。
其实看韩片我都会很小心,因为韩片的主流是青春爱情类,时不时也窜出几部“大制作”,近几年赢得了不少喝彩,但我觉得有点内涵和深度,又能充分地加以表现的影片仍然不多。所以每次在看一部韩片的时候我都要小心翼翼地进行选择,先看看相关奖项,再查查总体得分情况,最后挑几篇评论大概了解一下风格和卖点,颇有些在二手市场购物的感觉。即使有时候纯粹只想杀时间放松,也不敢随便挑部韩国的青春喜剧片来看,龙蛇混杂啊。
结合这两年的观影经验,我得说,对韩片永远是不能放松警惕的。如果是欧美影片,IMDB的评分很能说明问题,6.5分以下的佳片就已经很少了,一般7.5分以上的影片我都不会太失望,但对于韩片,无论是IMDB还是从豆瓣上获取的票数情况,各位影迷的看法都相去甚远,几乎难以找到属于我的坐标,因此常常喝了一杯不属于自己的茶。
好了,回到《生死谍变》这部影片:
第一,剧情毫无悬念,所谓“水清则无鱼”,一共就这么几个人,来去也就这么多可能性,按照商业片的普遍逻辑一推理,八九不离十了,而且导演似乎根本就没什么心思来制造悬念,他想要的,无非是令到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有点悬念,况且该片摆明了是在抄袭吕克贝松的《Nikita》;
第二,各主角似乎都没进入状态,或者说剧中人物并不适合他们来演,韩石圭、崔岷植、宋康昊都是有些演技的角,但在戏中各自有各自的别扭,让我觉得相当之不顺眼;
第三,没有动作片的感觉,导演似乎看过的枪战片不多,大凡集体行动的场面他必定要令到镜头摇晃不止,似乎想营造出运动者的视觉效果,但我只觉得眼睛生疼,香港和欧美的枪战镜头很少这样做,通常切几个镜头进行组合来表现紧张急促的气氛,或者用长镜头让演员自己来展示演技,就算是运动的镜头也一定按照固定轨迹,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更成功;
第四,研究细节的话,漏洞太多,开始的时候,女主角抓一男的撞墙,才一下,就喷出大量血浆,绝对的不合常理,这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很多人的血白白浪费了,当然包括最后女主角挨了那一枪之后,另外,特工不穿防弹衣就算了,但是宋康昊费得着单独在没有掩护而且不作防备的情况下“会见”女主角吗,似乎那么大的房子里不可能有同伙匿藏。牺牲了,无谓的。CTX明明用的是球的变色做指示,最后怎么变成液晶计时器了,时间对反派队伍来说毫无意义,他们不在放置点,他们关心的只是开启射灯后爆炸这一事件,很明显,除了导演,断然不会有人花气力放个记时器来让大家瞎紧张。
很难令我相信这是号称的韩国电影史上排得如何如何靠前的影片,即使考虑到拍摄的时间因素。
6 ) 痛
电影《生死谍变》是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的有名作品。昨天晚上在家里的电脑上,我看了第二遍。第一遍看时是在半年以前了,在我家的34寸创维数字高清电视上,我把电脑主机找了根线和电视连在一起,插上朋友送我的5.1轻骑兵音箱,爽透了。
朝鲜的一个特务组织经过严格的训练,选了一个名叫金明姬的女人进入韩国。她在日本做了整容手术,然后与韩国一高级特工成了恋人并同居住在一起。金明姬开了一个水族馆,向外界售鱼的同时也向男的所在单位提供金鱼。金名姬多次以高深莫测的手法暗杀了韩国几位要人,并与朝鲜特务组织派来的后续部队一起,截获了韩国一种颇具威力的液体炸弹CTX。然后他们分别把这些CTX放在了韩国十个不同的地方,并通过电话告诉韩国高官。一幢高楼突然爆炸证实了特务所言非假。由于这种CTX与普通水很难分辨,即使高端仪器也不能检测出来,令韩国负责人感到非常棘手。CTX只有在温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会发生爆炸,威力无比。朝鲜与韩国联合举办足球运动会,两国高官同时出席,朝鲜特务组织将CTX放在了主席台上的灯管后面,控制电路室被朝鲜特工控制,灯全部被打开,CTX温度上升,爆炸开始倒记时。此时韩国的特工已经知道了白天开灯其中隐藏的玄机,经过殊死的拼战,终于在爆炸前的最后0.05秒将电总闸关闭。坐在看台观众席里的金明姬知道事情败露,持枪进行最后一博。总统们在保镖的护持下终于上车安全的走了,金明姬与其男友用枪互相指着对方。当金明姬用高级冲锋枪射向总统车的时候,其男友也扣响了扳机……
韩国与朝鲜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两国长达50年的对立局面。在朝鲜,人们生活非常的困难,据说用一双袜子就能和朝鲜的女人过一夜(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而韩国却异常发达,三星电子,高端科技、汽车,现代化。影片中那个朝鲜男特工痛苦的说:“我们的人民饿死街头,你们南面却因桌上顿顿大鱼大肉而不得不减肥,”让不了解朝鲜的人也大致对朝鲜有了印象。
这部影片的主题除了两国对立外,将更深的主题放在了爱这个无限永恒的话题上。片中开始,金明姬经过特殊严格的训练,成为特工中的佼佼者。既如此,她的个人感情应该已被国家情感压下而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到了日本,然后遇到男主人公后却终于不可避免的爱上了男主人公。做特工是不能有爱的。假如在中国,我可以说这不真实。但韩国人是否真能够做到这样?从影片中看我觉得能。想想曾经看过的不少的韩国电影,韩国民族的外表漂亮内心坚强的性格特征,从这部片子中亦能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来。然而无论二人怎样相爱,最后男主人公还是向金明姬扣动的扳机。她还是死在了他的枪口下。在韩国人中,个人感情仍没压过国家情感……
我知道男主人公最后的痛苦。最近重玩儿一个游戏《鱼美人》(相信很多人玩儿过),小莲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与张子游兵戈相向时,作为张子游,把招数发在小莲身上的同时,我心里是非常迫不得已。那种感觉体会尤深。那是一种痛,心底的痛,无奈的痛。
7 ) 鱼
“猜猜看”
“kiss kiss...”
“接吻鱼啊,这么容易也猜不到”
关于:与电影无关
每次吃泡面的时候都会想,如果不火化,自己死了之后尸体会不会压根不腐烂,毕竟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防腐剂进肚子。
虽然气温爬升的很快,可到了晚上还是冷的让人缩脖子,冷风从永远也关不紧的门钻进衣服和身体之间的夹缝,果断又加了一件外套。 塞上耳机,单曲循环着有网时缓存的音乐,面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敲出一个个的方块字。 这场景,好像,已经发生了很多次。
关于“经典”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被无数人追捧,推崇,被冠上里程碑,标志物等等称号的片子,可能并不是那么好看。其一 各人有各人的口味,甜咸两个字都能引发无数争论,更不用说片子;其二:经典 并不是指它在十年 百年后就一定能超越所有十年 百年后所出现的作品,而是它在十年后 百年后 还能让我们记起,还会怀念,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
关于电影之前:
97年 亚洲金融危机 韩国提出大力发展电影业的政策;98年 韩国提出电影分级制 取消对暴力 色情 恐怖 政治 方面题材的限令;99年 韩国加入WTO 计划开放外国电影配额 韩国电影界 发起 光头运动 力求保护国内电影行业 政府最终决定 每个电影院每年必须放映148天国产电影...........
99年 姜帝圭 《生死谍变》
04年 姜帝圭《太极旗飘扬》
关于电影:
任何的人造物往往都会保留着创造者的个性特征,无意或有意。
很难评价姜帝圭到底算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他一直推崇好莱坞式的拍摄,营销手法,甚至组建了自己的制片公司 以身试“法”。 作品少到一只手可以数,但却都是会出现教科书上,被人一直念叨的。
片子的主题和架构在现在看来很老套,10分钟的时候基本可以看到最后十分钟时的剧情。宋康昊 崔岷植 韩石圭 三位大神的实力不用说,都是可以独挑大梁的主,只是能挑大梁的多了,大梁反而不够用了。剧本的限制使得除了主角韩石圭之外的两位都很难百分百的发挥,高手的对手戏固然精彩,但是也要有足够的戏份才行。 更何况还有发挥超常的女主在抢戏。 99年的时候,韩国女演员还不是同一张脸。
看韩片总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虽然根本听不懂各种思密达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在高潮是总会下意识的跟着角色默念:xxxxxx思密达。尤其是在对谍战片等一些特殊题材片子的处理上,中片的角色总有或多或少的符号色彩,最早的高大全,之后的各种痞子英雄,演来演去 总有一种这剧本我看过的感觉。 当然 同样的题材 在韩片中处理的大致手法 可能也是一样的,但是很多不经意的细节,以及片子独有的气氛总会冲淡这种 符号化的色彩。就像崔岷植 崔大叔那一段反派常有的 “诉苦情节”,很难说到底为什么,但看字幕看着看着,就总想和他一起喊:XXXX阿西吧!
关于故事:
南北对峙 战争 谍战 亲情 爱情 国仇家恨 说了一遍又一遍 。史家不幸,诗家幸。 对立还存在一天,南北题材就永远会是韩片挖不完的富矿。 最亲的兄弟,是最恨的仇人。
最想统一的是平民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想的不是统一,而是如何利用统一 获得最大的利益。那个姓金的胖子想的永远不会是让朝鲜人民吃饱饭,而是怎么让金四胖 能坐在这把椅子上。
对于第八特种部队来说,对于卜万坤和金明姬来说,为之战斗的,与其说是 dang ,不如说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最爱自己的和自己最爱的人。
“我们渴望统一 我们渴望统一。”当你们唱这首歌的时候,你知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饿死街头,有多少人要吃草根树皮,有多少人为了活下去要吃掉自己饿死的亲人!!
其实 我更喜欢片子的另一个名字-----《鱼》
1999年工会录像厅。
勉强四星。可看看。
间谍
打着“大片”的招牌大都令人失望。把情报处负责人塑造成个傻蛋,匪夷所思。
片子整体大约相当于九十年代初的一般港片,只是因为预算可能高点而显得格局比较大,叙事和情感段落都很薄弱,街头枪战学盗火线学得很幼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这部到太极旗飘扬,姜帝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点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B】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年在韩国这片票房能跟《泰坦尼克号》相抗衡了,原来人家二十年前就拍出了属于他们的“战狼”。整体风格就是上世纪港式枪战+好莱坞主旋律的杂糅,外加蹩脚粗糙的手持摄影。不过可能也是因为这片太过套路了,我反而觉得很有意思....PS:韩石圭、宋康昊和金允珍都很亮眼,但风头全给崔岷植一人压了下去....
很火爆的一部谍战片,只是片中的爱情剧实在有够庸俗无聊,不但肥皂之极,也使得谁是内奸失去了悬念。还有主角与BOSS的决战也俗得可以,这个BOSS又犯了诸多BOSS会犯的“老毛病”,就是不好好地干掉主角,反而拖拖拉拉,废话一大堆,最后被主角漂亮来了个大逆转,嗨,被干掉也有够活该的~
人物关系纠结但老套,场景冲击力不足以完全震撼。
动作场面不赖,情感刻画不够深,不过有被感动一下,看完更加欣赏宋康昊了,他真是演技派啊~
大片该有的都有了,没有明显的漏洞,很不错
世纪末的韩影,随着“韩流”袭来,这一指大众媒介为了描述韩国流行文化进入亚洲各地的概念。本片极具好莱坞风格,振兴韩国电影产业,打破泰坦尼克号的记录(学生向老师教出的漂亮作业—好莱坞叙事)。自此,韩影崛起,刷新票房历史新纪录,开始横扫亚洲全球。
大学在放映室看的片。第一次看到韩国电影有了好莱坞风范的小惊讶,深感我们太落后了。那是好多年好多年前了……
豆瓣居然只有这么点儿人看过这个电影?韩国电影复兴的功臣啊
相当韩式样板戏呀~
里程碑
统一 ..开玩乐
韩国冯小刚
棒子YY……
里程碑之所以是里程碑,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轉變,並非那今天的審美觀評論這部電影多麼精彩
真是部细腻的谍战片 谁说这不是非典型韩国片啊完全扯淡 想来想去这片成为里程碑的原因大概无外乎借了南北话题然后又是三大演技派 不过我觉得应该给个机会让朝鲜人也拍一部 这样才公平 否则凭什么倒下的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