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霍尔查苏日雅塔娜

导演:尔冬升

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0:02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

长篇影评

1 ) 真的很烂???

今天下午去看了海草,我怒打影评一篇。别问,问就是真的难看。

一开始看预告我真的以为就是个纯纯的蒙古故事,期待极了,进去之后发现居然是一个母亲想找到曾经被抛弃的女儿(女儿成为孤儿最后被送到蒙古),儿子代替母亲寻妹。没错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就这么简单。听着好像也没有多难看,哈哈。但能明显看出来编剧和导演想营造一种就是双线并行的感觉,结果成为了装逼没装好的典型。没错它是双线,同时还有老人们聊天中还原的妹妹一生的故事,但是在各种人的聊天中还原妹妹的故事真的很混乱,东一下西一下,又想抓住现在的故事(如哥哥的病,母亲的爱,当时的灾情…)也想抓住过去的故事,这太难了,而尔冬升的尝试真的失败了。我在影院坐着看得莫名其妙,不仅没有串联起来,甚至觉得有些细节莫名其妙(比如妹妹有天晚上跑出去发现了一只狼,可以说是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或许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前面的故事也不能说特别难看,就是让我所期待的大背景“三千孤儿进内蒙”完全沦为一个噱头和工具,拍成了“一个孤儿进内蒙”,如果你说他是想以小见大,对不起我真的没感受到妹妹在这期间的内心想法,她作为一个孤儿究竟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怎样,对自己的定义和认识如何,电影都没有展现。

妹妹作为主角塑造不够丰满,简直搞笑的。但对于那木汗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无声胜有声”。作为一个哥哥,他对新来的妹妹很关心,但看到母亲对妹妹快要溢出来的关心,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感到难过,会用眼睛表达出来。可是在父亲以马作喻让他不再对妹妹感到心里不舒适,对妹妹反而更好之后,那一段可以说还是小小感动了一下哈,算是拍出了美好时光的感觉。在长大以后,母亲给妹妹看嫁妆那段,那木汗还是表现出了伤心(很心痛tut)。后来妹妹逃跑途中陷进了流沙,他好不容易拉出妹妹最后因为救妹妹的同伴而自己身亡,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个很好的哥哥,换而言之这个角色的塑造比妹妹一味逃跑的人设好太多了。。。

回到剧情,就算救妹妹的伙伴那木汗去世了我也还能忍,在这结束我可以给你打个及格分吧……结果!!!!在现在的时间线里老人们说带哥哥去见那木汗,去了之后发现那木汗是妹妹在哥哥死后改的蒙古名。。。我真的会谢好吗,这比你直接告诉我那木汗死了更搞笑。你以这样一个方式告诉我那木汗死了请问有什么意义呢?能够更深重?让大家惊讶?都没有,反而让我觉得你确实配得上你的剧情简介: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动人间的大爱化解。

是的,一个领养来的女孩子害死了我的亲儿子我还要去说我永远不会抛弃你我给你改名叫那木汗你要代替他活下去,所以妹妹再没想过离开,安心在草原上生活了。

强行煽情,让人无法落泪,反而觉得搞笑。这就是尔冬升眼中的大爱,那我无言以对。

2 ) 诗意姓名缝补不了电影的残缺

从看到电影简介后就在思考,该如何切入才能使得这一带有“正剧”标签的电影不被形式化,看到个人视角的切入,挺好。过去与现在双线交织,也很有代入感。但通观两小时,最大的感觉还就是缺乏历史感。演员表演毋庸置疑都在及格线以上,但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内容分配、空镜穿插、角色戏份的剪辑分配,是不是过于用力致使破碎了呢?抛弃杜玉珩举动没有让我看到这个母亲的为难与无路可退,哥哥来找妹妹的夙愿也没有表现强烈到非找不可(退休之后才在母亲的叨念下动身),寻妹线索过于流畅出现(实际上寻人岂是几天几日就能寻得一星半点),跟车司机的支线剧情不明所以,许多的推动缺少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更多的是平铺直叙上的第三人称,对于亲情、爱与分离的最最直接的反馈表现,只能说是寥寥。看完电影后,最大的直观印象就是,少数民族同胞真的受了太多苦楚,电影真的没有在主观上区分民族同胞之间的民族间隙吗?小女孩从小到大计划着逃跑,小男孩早慧懂得发烧避难,对比之下内蒙人民的热情、宽容、隐忍让人动容。历史背景交代太过匆忙,想看到在历史长河沉浮中的变迁与情绪,到小女孩被救出后戛然而止。诗意的名字让人遐想万千,两个小时的影片平淡让人忍不住离席,慢节奏的电影是对抗这个快节奏生活的良方,但前提是,速度慢下来,内容逻辑和丰富性要跟上去不是吗。不是特别懂导演在剧中所要表达的立场倾向,混沌大于情感传递。

3 ) 最后十分钟真的不行

如果故事停在dsh在流沙中我都真的觉得挺好的,因为草原拍的好看,歌曲配的好,我觉得都很好。但就是最后突然替身文学的出现让我??

阿云嘎演的我带着滤镜感觉还可以,但是最后那个父亲先是让女儿走开,然后又突然因为妈妈的一些”金句“又回归到那个”我永远不会抛弃你“,可是抛弃了呀!是替身文学啊!就是把一个上海女儿当作内蒙古儿子在养啊!女儿都不敢去找真相了!心里一直有愧疚啊!

包括最后最后,还出现妈妈说啥:”没见过面的亲生母亲我们养了同一个女儿,到时候见面我要把女儿长大的故事都告诉你。”但我从故事线看女儿根本就替身了把,就是成为了哥哥留在内蒙了,明明是有可能见到亲生母亲的,但是就因为替身所以没见到了。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哥哥写死,没有必要啊,可以搞一个happy ending或者什么的,而不是为了be而be,哥哥真的需要死吗,本来就是很和谐的一家人啊,难道就没有什么亲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和睦共处的方法嘛,例如妹妹去找了亲生母亲找到真相后还是想要留在草原,这种故事没有的吗?

反正就是最后十分钟故事线让我觉得不行,前期故事虽然说有一些片段很僵硬但也都还好。就是紧急吐槽没有任何逻辑

4 ) 矛盾冲突的点被隐匿了

大家都在质疑,已经入蒙十年的杜思珩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后两人为什么会偷跑回上海?

其实根据剧情铺展及氛围烘托,很明显的是,哥哥那木汗爱上了杜思珩,而且,养父母也有让杜思珩嫁给那木汗的想法。哥哥十年前就已到结婚年龄了,因为喉咙烧坏了不能正常讲话成为残疾人,周围没有蒙古族姑娘愿意嫁给他。过了十年,那木汗还是未娶到妻子,家里收养的这个小姑娘杜思珩眼看着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了,让她与那木汗成婚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杜思珩心里肯定也晓得家里人对她的这个指望。

如果不是再次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她可能就认命了,毕竟,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而且,她并不讨厌哥哥那木汗,她也需要用自己来回报这个家庭,用汉人的话来说就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以身相许”。(至于杜思珩是否爱上那木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年龄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也是文化隔阂。同龄蒙古族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一个小他十几岁的上海小姑娘凭什么会愿意?如果有爱,那也只是对哥哥的爱,亲情而已。)

可惜这种自然而然的逻辑被打断了。

孤儿院小伙伴吴正元的蒙古族家庭转回来了,相隔十年,小伙子表现出对杜思珩一见钟情的感觉。哥哥那木汗及朋友们想挡住他的目光,未尝不是捍卫那木汗的婚姻希望。

杜思珩是不是爱上了他?不一定,也不重要。他的出现带来了乡愁,带来了反转命运的力量。

于是,“偷偷跑回上海寻亲”就由放不下的一桩心事变成必须付诸行动的人生计划。

很多人说,只是想回上海问问父母为什么把她扔孤儿院,只要跟养父母说清楚,他们不会阻止她的,而且说不定会送她去呼和浩特,用不着“偷跑”。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这件事情就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可以言说的了,双方互相都不信任对方。养父母会担心她不再回来,她也担心养父母不相信她会回来而不让她离开。

这才是悲剧的症结所在。

当然,她的“任性”行动失败,也为养父母家庭带来丧子之痛,最后只能以身相代,以那木汗的名字和身份活着。

5 ) 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引子不好

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因为工作太忙了?因为母亲年迈?因为自己快死了?还是因为愧疚?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那几时年后呢?父亲不退休吗?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

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

3.伊德尔的马后炮

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

4.模糊重男轻女

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因为哥哥生病了。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

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

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

“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

“长痛不如短痛”

“那木汉不愿见他”

“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

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

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6 ) 时代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但是复杂的人性啊

以下仅个人解读:

1.“送来的大部分是女孩啊”,杜思珩的亲生妈妈为什么选择抛弃妹妹留下哥哥,一部分是电影直接给到的台词——“留下体弱的那个”,另一部分的原因不言自明。

2.导演一直说“大爱”“无私的草原母亲”,那萨仁娜完全没有私心吗?其实是有的,她的儿子到了娶亲的年纪,嗓子坏了,没法说亲,她对收养的小女孩也有“养媳妇”的想法,这样的念头在萨仁娜和伊德尔躺在蒙古包里完全展露出来。

3.那木汗和他母亲想法其实一致,他并不完全把杜思珩当作自己的妹妹,在一家人的画像上,他悄悄把妹妹折叠起来。面对马正元和杜思珩的亲密关系,他吃醋了。

4.内蒙草原的家人养了你十年,你都不愿意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执念跟家人们谈谈吗,杜思珩?

但是人性,最玄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复杂。

如果杜思瀚没有患癌、他母亲没有阿尔兹海默症、他儿孙满堂,这位哥哥还会愿意去草原寻亲吗?当年的他听到母亲要留下体弱的孩子,就故意淋雨让自己发烧,这件事,他跟妈妈说过吗?

如果亲生母亲没有留下这句给福利院的女儿“我一定会接你走的”,杜思珩还会有如此之大的怨念和执念吗?以至于那木汗为她的执念付出生命。

虽然萨仁娜有私心,但是儿子死后,她依然爱着杜思珩,为爱“和解”。虽然伊德尔痛苦到搬家,但他依然在开枪射马时举高了枪口,虽然他恼怒怨恨,但他依然记得自己的承诺,哪怕此时嘴角抽动——“我说过,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再看电影结尾的“大团圆”戏份,不是强行的he式原谅与宽容。赞同马苏说的,这部戏的核心是“和解”。

不能说是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只能说,生命中有些无法承受的痛苦,我们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和解,被动地忘却。比如伊德尔射马,比如老额吉悼念那个陌生人,比如老年那木汗的平静的笑。

前一小时三星,后一小时草原的戏四星,平均一下,阿云嘎穿白衬衫躺着的颜值再加半星。阿云嘎好像年轻时候的尊龙,颜值和演技都可圈可点。

最后希望马漂亮能跟说错话的曾经的自己“和解”,拿个影后吧,马苏!冲!

7 ) 个人理解 | 细思极恐,尔导不愧是擅长拍犯罪悬疑的导演

观影时后排很多哭声,但我看着那些非常温情的画面,却总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奇怪。直到走出电影院,我终于想明白了——

电影看似人间大爱却处处人性幽微。如果顺着萨仁娜刚开始是想把杜思珩当儿媳妇才领养的话,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第一,电影中许多细节提到杜思珩长得好看,又提到当初刚到内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强,世俗意义上是不讨喜的,但萨仁娜就是特别喜欢她(回忆叙述里说过)。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喜欢除了缘分还有漂亮的缘故。

第二,萨仁娜丈夫回来之后两人在床上突然没头没尾地提到那木汗结婚的事情,还说明了那木汗很难娶到媳妇。那领养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个男生很亲密的时候,那木汗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哥哥对妹妹的在意范畴了。

第四点是猜想:

第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实在忘记叫啥)问杜思珩养父母对她好吗,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她说“很好,但是我一定要问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电影里展现的那种人间大爱的表层故事,这句话就很奇怪,因为她小时候养父母明明说过等她长大带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长大就不跟家里直说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这个思路,这句话就很合理了。她长大了,知道养父母领养她是想让她嫁给哥哥,因此她害怕养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选择偷偷行动。“问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报答养育之恩。”这才是她的心里话吧。那个瘸腿的小伙伴劝她的时候说“你走了那木汗忙不过来”,其实是要说“你走了那木汗怎么办”。

但是!!!

虽然我认为萨仁娜一家刚开始领养女主的心思不单纯,但我的用词是“刚开始”——

因为到最后,萨仁娜已经完全把她当亲人了,不存有私心了。(注意,只是萨仁娜,所以电影最后活下来的是萨仁娜和女主,最后给的夕阳奔跑镜头也只有萨仁娜和女主,只有她俩真正成为了纯粹的亲人。养父只是因为承诺才不抛弃女主,还让她用男主的名字活着,哥哥更希望与女主成为爱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亲情方面的亲人)

这么分析的理由很简单。

在哥哥骑马去追逃跑两人之前,萨仁娜突然冲出来说,“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让她回吧”。如果按照电影展现的人间大爱表层故事,这句话非常莫名其妙,简直是一句废话——电影里疯狂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女主当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为啥在追人的紧要关头,萨仁娜还要拦住哥哥强调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的思路,这句话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说明了萨仁娜对女主的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萨仁娜真的把女主当女儿,愿意任她高飞,而不是把她当儿媳妇留在身边。

综上,即使按照儿媳妇的思路理解剧情,故事主旨依旧没变,还是感动人心的大爱,但逻辑会更顺畅且剧情更有波折,而不是电影里展现出的那种美好到近乎虚假的合家欢。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剧情”。

萨仁娜担忧儿子找对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对她关怀备至,最终成功领养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抛弃,所以对他人充满了不信仁。被收养后,女主刚开始也被萨仁娜一家触动,把他们当亲人,但当她长大到一定年岁,开始明白自己将来的归宿,明白萨仁娜收养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经历导致的防备感,逐渐在内心隐隐疏远他们,不敢告诉他们她想回上海看看。殊不知,萨仁娜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把女主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哥哥陷入流沙时,或许是因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来(当时被短暂地顶出来一下),或许是被男生按住,或许是想着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给他了,不知道具体哪个原因(导演这里拍的我没太看懂),反正女主刚开始没有太大动作。直到哥哥已经快被流沙吞没,却没说任何责怪她的话,而是让她别过去,这时候女主才意识到萨仁娜一家到底有多爱她,于是开始奋力挣脱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着牛车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没去上海,都不是因为养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内心深处放下了,她不再怀疑萨仁娜一家对她的爱。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萨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证未知的爱呢(亲生母亲)?

因此,当亲生哥哥跟女主说出真相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她早就因为爱走出了童年阴影,拥抱新生活。

(还有一个偏直觉的解读,有一些支撑但不有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养父可能对他不好,比如家暴)

8 ) 何之为真正的亲情羁绊?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

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大意)

短评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6分钟前
  • 墨潯
  • 推荐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8分钟前
  • 仪喵
  • 还行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13分钟前
  • 汪政宏
  • 力荐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14分钟前
  • 花卷君
  • 较差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18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20分钟前
  • 豆蔻
  • 力荐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23分钟前
  • 夏の終わり。
  • 推荐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26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31分钟前
  • 推荐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33分钟前
  • 小猫吃鱼
  • 力荐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34分钟前
  • 林疏沐书
  • 推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36分钟前
  • 林明杰Eric
  • 推荐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38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4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43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47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推荐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48分钟前
  • whocarez
  • 推荐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51分钟前
  • son沐风
  • 还行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53分钟前
  • 姜军
  • 推荐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54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