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入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2018)地平线单元奖。乌拉圭今年的“冲奥片”。改编自乌拉圭军事独裁统治时期的真实故事。
1973年。乌拉圭由军事独裁政权统治。一个秋天的夜晚,三名图帕马罗囚犯在一次秘密军事行动中从他们的牢房中被带走。命令是准确的:“因为我们不能杀死他们,让我们疯狂。”这三个人将被单独监禁十二年。其中有何塞·穆希卡--后来成为乌拉圭总统。
十一年很长,两小时确很短,影片中,时间不断的在刷新,而主人公们也不断的在坚持,并寻找能够让自己支撑下去的新动力,那或许是一支笔,一个声音,一丝阳光,或者伙伴的隔墙传音,再或者是那盆种在便盆确终会盛开的鲜花…但归根结底,是信念!
正是因为对民主,对自由的向往让他们愤而反抗,也正是因为坚信民主自由的精神,给予了他们面对十余年地牢之中非人待遇的勇气与力量。
如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地牢回忆》里面也充满了南美大陆独有的那种魔幻感觉,你在其中既能够看到这世界的荒谬怪诞,又能感受到看似柔弱的人在逆境之中所爆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乌拉圭申奥影片《十二年之夜》(a Twelve-Year Night) 以事实为基础的影片讲述了三名政治煽动者在军事独裁统治下被长期单独监禁的故事,影片侧面展现了那段纷争的历史:
图帕马洛斯革命运动(MLN-T)被视为对新近建立的军事统治的一种激进威胁,尤其是在它从非暴力抗议转向绑架和暗杀之后,在1972年被政府力量大力镇压。影片聚焦的的就是为首的三名领导人,遭到迫害和破坏而没有宽大处理。他们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 一直被监禁并受到不人道待遇,被军队秘密地从一个监狱转移到另一个监狱。(总共处置了9名MLN-T成员) 其目的主要是使他们的下落和生存状况不明,以帮助压制民众的反对 。当然也旨在破坏囚犯的健康和斗志,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
4千余夜的漫长夜晚,不仅是政权之间的交替,也是三人对历史重建和坚定不移的迫切希望。电影向乌拉圭过去五十年来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之一佩佩·穆吉卡(Pepe Mujica)致敬,他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如一,并彻底改变了成千上万的政治思想。
导演布列奇纳忘了透露一个重要的细节:人物的政治背景。但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影片的精彩程度,众多小细节令人回味,值得一看。只是想想场景中“Nato”无形带球射门的一幕,真才意识到,足球‘大’国要想壮大的可不是财力,而是精神及理念,当然这也是当今大部分家庭教育得悲哀和无奈(有点扯远了)
先说残酷:
军政府、独裁统治,有这两个关键词,大家基本就可以脑补乌拉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残酷和黑暗。几个反政府的异见骨干分子被军政府在各处军营的地下室里关了十二年,各种凌辱殴打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最恐怖的是禁止交谈、禁止任何信息沟通,甚至出牢房必须戴头套蒙眼,这意味着根本不见天日,正常人多数会疯掉的,这也正是军政府的目的,但是几位英雄都熬过来了。
那些年轻士兵和军官在执行命令和对待他们的冷酷和凶残,让人清楚的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和暴虐的一面,而邪恶政权和体制机器对个体的碾压更让人绝望。
再说美丽:
其一是非常励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这种绝境之中,信仰信念都很难起作用了,主人公也说;有这样残酷无情的上帝吗?
支撑他们的,只剩下求生的欲望,他们用敲墙联络交谈,在斗室中活动身体,努力让自己别崩溃,他们做到了,虽然非常艰难,但也的确给观众带来了经验和希望,因为这是他们的真实经历,每个人在绝境中都不应轻言放弃。
其二是主人公穆希卡的高尚品德和人格,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又看到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看完电影,我立即搜索了穆希卡的经历,他最后以75岁高龄当选总统,他也是世界最穷的总统,最受尊重和爱戴的总统。
我搜他的信息是因为怀疑这个故事,翻开历史,有无数独裁暴君,无一不是年轻时吃过苦、坐过牢,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可谓光芒四射,到了独揽大权时,多数立即腐化堕落,有强烈的补偿情结,最终不得善终,希特勒、墨索里尼到陈水扁,无一不是这种货色,本片如此描写一个总统的光辉历程,是否有吹嘘的嫌疑?
结果,看完真实经历,只能对主人公更加尊重,这世界上确实有这样胸怀宽广、品格高尚的人。
最后想说乌拉圭的这段军政府独裁统治,比起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做法,虽然也充满罪恶,但是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的残暴和邪恶。因为军政府一直没有处决主人公们,虽然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地牢回忆[电影]##地牢回忆# 与豆瓣评分一致,还是可以一看的片子。 十三年,四千多天,三个主角不停地转换监牢,各式折磨中,磨砺着人性的深度,弱化了剧中的背景,但强化了活着的意义表达。 对于更加苦难而言,苦难则是幸福的,如剧中对于空气、阳光、亲情、文字、交流的表达,珍惜珍贵无比。其实这些都是日常无奇,却可感同身受,如我曾经拥有的健康,也如父母的接近吝啬的怜惜,因为饿过肚子。 苦难总是对于勇敢者的测试,剧中三个主角原型,日后分别成为作家、国防部长、总统。磨难也并不能占据人的心智,当苦难终于习惯为生活的一部分,苦难也就随之结束。 剧末一个渗人心扉的#寂静之声# 版本,为电影惊艳之笔,配合剧情、歌词、声线接近融合,感人,为剧画上完美句号。一定要搜下。 末了,剧中的一句话,只有失败者才会放弃奋战。
拉美独裁军政府题材的电影总让我心生惧怕,血腥疯狂的情节比比皆是:阴谋、暗杀、绑架、囚禁、爆炸,每次都看得心情沉重压抑。智利、阿根廷等国家都有类似的一段黑暗历史,乌拉圭这个较为陌生的国度也不例外。从电影的名字看以为会是一部越狱或是“监狱风云”之类的商业类型片,结果却有点出乎意料。全片由始至终都没出现越狱情节,更没有监狱里的勾心斗角,故事讲的就是三名政治犯在狱中度过十二年超乎常人忍受程度的残酷生活,其中有一位出狱后更成为了乌拉圭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然而,这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至少在描述整个囚禁过程里,我丝毫不觉得其中那位囚犯会跟一国的领袖扯上任何关系。
用导演的话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描述人们在极端环境下忍辱负重却依然保持人性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不难理解剧本里着重刻画三个角色身体上的变化,由最初身壮力健,饱受虐待后的消瘦羸弱。他们被分开单独囚禁于地牢里,终日不见阳光,无法分辨日夜,被禁止与别人说话交流,与世隔绝而无法得知外部世界的新闻,最大程度上被剥夺了常人的基本生存状况。尽管如此,他们却仍然保持着昂扬不屈的精神意志,依靠手指敲出暗号隔墙联络,发挥才能为狱警写情书,听打字机声音而在肥皂上记录下信息,甚至用激烈的方式对抗狱卒争取自己的物品。
尽管全片充满了压抑而令人绝望的气息,但是叙事的口吻却没有一沉到底,偶尔还夹杂了不少轻松幽默的情节段落(比如带着手铐无法上厕所而引来众多军官,幻想与家人幸福生活等)。这些情节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透过这些细节,更能让观众领会到这三个角色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并没有被摧残,他们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驱使他们对牢狱生活依然保持着超越常人的希望。尤其是接近末尾,伴随着sound of silence歌声响起(冷清的女声演唱),三人终于得以在操场上相见,与踢空气足球的一幕,令人动容的情绪推向至最顶点。
剧本设计高明,原因在于并没有沦为常见的政治控诉题材。导演在这个囚犯生存故事里并没有过分刻画政治事件,独裁统治与民主社会的交替成为了三人漫长而残酷经历的背景,除了有一段闪回交待最初对抗警察而被捕的戏剧性段落,感觉有点画蛇添足。最后不得不点赞三位实力派男演员的用心演绎,感染力相当强大,令人容易有代入感,跟随着他们的表演去体验一段前所未有而不忍直视的顽强求生经历。
看《地牢回忆》的时候,我在吃中饭,为了打发无聊,在硬盘里随意点开的一部没看过的电影。我以为我会看到是港剧那种,略带无厘头的暴力喜剧。
开片五分钟,我就知道,我天真了,这是部正经的剧情片。但是,我吃饭吃得慢,所以没关,一直看了下去。
这一看,就没停下来,两小时一口气看完了。
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呢?一部正经的剧情片?十几分钟的时候,有个情节,被转移了好几次,体验了不少监狱的青年囚犯,来到了一个同样是军政府专制管理的监狱。不同的是,这次,他想上厕所上个大号。
然后,冷幽默出现了。
他的一只手被锁在水管上,水管的位置太高,他蹲不下去,他和看守的卫兵,划重点,此刻,卫兵是三个哦!他和看守的卫兵说,蹲不下去,卫兵跟他说,卫兵说,这是个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办。
卫兵请示了下士,下士来了,看了看,说:
你非要拉屎不可吗?
肯定不能哇,事情继续僵持,然后出现了更奇葩的走向——
下士叫来了上尉……
上尉叫来了上校……
一直请示到了将军级别
此刻,狭小的厕所里,挤满了士兵。
我们的囚犯,无奈的看着这群傻叉,估计他心里说的话,可以和将军说的,神同步:
你们全是弱智吗
除了搞笑,这部剧还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啊!
看看我们的囚犯B,被关了,听着两个守卫不停的唠叨。一个守卫一直在说他的前女友,念念不忘的节奏。他听得崩溃了,直接说,你不要一直说呀,是个男人就去追回来呀?
怎么追?写封情诗呀!
在这里 忍受守卫职务
带来的无止尽的孤独
囚禁在没有你的世界
我能感受到我的泪腺
正在微微颤抖
文艺青年的书,木有白读,插播一下,这部电影是真实传记改编 经过十几年的监狱生活,出狱后,此青年成为了乌拉圭著名剧作家,诗人……
他被带去和监狱长官独处,长官冷冷的来了一句,听说你是写手。
囚犯B以为自己要挂掉了,结果,转折出现了
监狱长官也需要他写封情书,搞定他看上的女孩
囚犯B第一次摸到了纸笔(第一次帮守卫写情诗的时候,是他念,守卫自己书写),那一刻的激动,屏幕外都能从他那一刻的颤抖感受到了,长达数年,他不被允许说话,不允许和人交谈,纸笔简直像远在天边的云彩,不可触碰。而此刻,他被允许书写。
有了一封情书,就有了下一封情书……
他获得了一些小小的福利:一袋面包,一杯啤酒,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
还有很多感人的情节,我就不提了,最让我触动,正是这个监狱长官的一个动作:
在这三个囚犯处于他的管理之下的时间段,一次,他守夜,听球赛转播。
突然,他把音量调到最大——三个囚犯都能在自己的监狱听到广播。
当年,柏林墙倒塌,击毙爬墙逃亡民众的士兵受到审判,他为自己辩护,说是命令。
法官说,是的,命令你必须遵守,但,你可以把枪管抬高一点。
规矩再严格,也有人性的存在,抬高的枪管是人性,监狱长官调大广播音量的举动,也是人性。
人世间总有各种残酷,唯有这些细微的人性之光,照耀和温暖我们的生命。
沉重压抑的氛围挥之不去,最后三人在操场上相见,以及踢空气足球的一幕令人动容。
2018495 三星好片
8.5分,做着看一部大闷片的准备,却看得热泪盈眶,都是共产主义战士,我们的主旋律怎么就不好看。
如果你信的神至今仍默不作声。
家人是撑下去的动力。真是太闷了。。还是法鲨的《饥饿》好看多了
地牢戏都拍得挺不错,不太喜欢的部分(煽情/配乐/闪回)对其本身意义来说又是不可避免的。
南营洞南美版,快过年了,向一些人致敬
坚不可摧
地洞中的老鼠还能越线,泥土里的种子仍能发芽,我们辗转在不同地牢,尚在人间恍如地狱。头套中看原野,罅隙里看烟花,敲击出彼此相通的语言,信件里写满自己的情话。成为医生也救不回母亲,保持信念却救得了自己。终有一天,手指变成飞鸟,脚底生出足球,千日牢笼没有日光鸟鸣,却在肮脏的盆里开出花。
我的18~19跨年电影。在《寂静之声》的歌声中,流下19年第一捧热泪。影片最后一行字幕是:经过12年隔离监禁后,随着民主制度回归,囚犯们终于获释。
最后的字幕特别厉害,这些被关了12年的地牢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如果整部电影都是地牢戏,闪回出来的戏少点,把人在黑暗中的生理反应拍出来,在混音和摄影手法上多花点心思,片子会更好。导演可能想要“潜水钟与蝴蝶”的效果,肉体深陷困境,镜头一直想靠闪回拍出人物回忆中的轻盈,这打破了地牢的幽闭恐和恐惧。
很羡慕这样一个拥有自净和自我纠错能力的小国度。导演的笔触很细腻,温和中不失声讨,96分钟处响起那首翻唱《the sound of silence》的BGM太抓心,不想落泪但情不自禁。
对于一个这么沉重的题材,其实拍得并不是从头到尾苦大仇深, 反而穿插了些毫不违和的让人发笑或感到温暖的情节, 挺有意思的。最后预料到一定是大型煽情, 但还是忍不住和周围的一众观众一起掉泪了。人的生命需要有多坚韧才能熬过那十几年来, 几千个只能靠敲墙交流的白天黑夜。结束以后Q&A环节有一个乌拉圭老爷爷站起来感谢剧组讲述了他们国家的这段黑暗岁月,大家都听得热泪盈眶, 太多不应该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人和事, 需要像这样被文字传颂被影像记录, 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聆听。#66SSIFF#
估计又是一部即将被封影评的电影,就像我前段时间看的《我不是药神》影评没了,只剩下打星。可能被屏蔽的关键词就不说了,只想说:这个世界,最好的是人,最坏的也是人。你都想不到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变得如此邪恶。
经历过十二年的暗无天日,我的心里仍然能开出一朵花。煽动性很强,放映结束后的掌声巨长无比。和巴勒斯坦那部《三千夜》有类似的毛病,开头太惨太苦,后半段又有种压缩快进的感觉,头重脚轻,插叙也没帮上忙。
文学作品里会讴歌,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还会在结尾让自由的灵魂在滂沱雨夜中拥抱星空。而现实没有提供那么精彩的剧本,他们只能在寂静和孤独中,靠温柔地摩挲生命中每一道沟壑,撑过人生的至暗之时。结尾三人在操场远远的相视而笑,《寂静之声》响起并改编得如泣如诉,那几乎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画面和笑容。
“死心才能安心”经过12年的隔离与囚禁,经历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多重折磨和考验后,他终于能对这句墙壁上的谶语说:不!能平安出来并继续体面生活下去的都不是一般人 真人真事务必结合当前的实际背景理性分析 何种语境适配何种人生?你不放弃希望 希望就不会放弃你
the sound of silence。。。。。。一个地牢又一个地牢,黑夜太漫长。点点滴滴反反复复临摹恶魔的模样,电影令人“诟病”之处恰是烘托主旨的用心所在。
身陷方寸囹圄渴望着绚丽烟花,敲击墙壁对话疏解囚禁孤独。把握阳光下每一秒呼吸的机会,在寂静之声中低语隐忍,在呐喊中踢无形的足球。与世隔绝十二年,戴着镣铐跳舞,反抗意志不灭。如果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首诗,既叛逆又忧伤,精疲力竭但身心完整,他们会记住同伴的坚守,吹响自由的号角。
用尽了可能的视听语言,无奈这题材太难表现。但起码别人此刻能说:那些美好的仗我们已经打过了,那些黑暗的路我们已经走过了。而我们什么话也说不了。我们只能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