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讲述了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卧底的故事。
1、談古當然是諷今,因此史派克李沒有必要在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最後一段插入這兩年的新聞畫面,若真要置入這些畫面,如果放在片尾字幕結束後,雖然位置僅略作調整,但意涵卻天壤有別,以作為一種補敘形式而非御筆史判,更能維持前面電影的藝術性、故事性與趣味性基調的完整。藝術與人生的距離更能畫分,若不能畫分,那麼藝術的獨立性就削減,不過淪為人生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2、除了幾個異族統治的時期,如元清外,西周起封建制度便已打破以血緣作為民族的界限,血脈混通,天下為一家。所謂「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就是一種以共存、共生、共榮的價值觀作為民族分界的觀點。因此,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議題,都有隔岸觀火或是一覽眾山小的性質。
3、不論種族分離主義也好,或各種主張、學說、論點、爭辯,若沒有超然的覺醒,都不過一偏之見,不過源自提出主張的人或群體本身的利益,甚至,有些人甚至連偏見都未曾形成,只不過是一味附和,社會於是出現「我人不在越國,今天準備要出發去越國,可是我昨天就到了越國」這種詭辯。莊子齊物論談各持己見的地籟: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4、光是H&M的一則廣告(圖1),就可以從物種起源、種族歧視講到幽默感、經濟自由市場,這樣無窮盡的分析,都是一隅之見,所謂小知間間。
5、美國片以那麼多納粹電影來樹立假想敵並扯歐洲人的後腿,我想,黑人與白人的種族主義電影也是他們自身文化中的痛腳吧。 不過時至今日,可以笑著談,是一種社會實質的進步表現。
6、故事中有一段是人物精彩的轉折與省思,當男主角從警局臥底行動中接獲危險情報,要求黑人學生組織主席,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不要出席遊行活動,這時,是一個公與私的問題,並不是男主角公器私用,而是這個女孩能否割捨兒女私情,能捨,故見其大。尤其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人以至於人類的理想問題。
“我们在讨论革命,你们却还在讲什么特写镜头?”当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小子们冲进戛纳会场的时候,政治影响了戛纳,这个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
2018年,戛纳将《黑色党徒》迎进了卢米埃尔宫,斯派克·李导演的新作,一部愤怒的电影。电影中的高潮部分用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剪辑来展示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场面和黑人集会,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双线的政治生活并表达导演的抗议。《黑色党徒》讲政治的视角十分特别,它以反击电影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族歧视内容而引出自己希望种族平等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其使用平行蒙太奇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而成为以后早期电影叙事技巧的集大成者。但其内容以南北战争的背景且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内容,并直接成为3K党观影“圣经”。《黑色党徒》这部直接回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大受争议。现在再将《一个国家的诞生》拿出来批判其内容,并不合适。但以它电影史的地位,且作为3K党的“标志”之一,斯派克·李的目光并不能将其忽略掉。与其说站在黑人立场的斯派克·李在反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如说他反击的依然是那种族歧视的思想。
双面的身份
说回到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是对美国种族历史文化和融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他也并不一味的将黑人放置于弱者地位,同时甚至可以看出他对黑人运动的一些不当行为的不满,这在他的《为所应为》中都可感受的到。
《黑色党徒》延续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黑人白人的地位之争的问题。
《黑色党徒》依然有着类型片的外衣,卧底警察的故事也并不少见,但斯派克·李像《为所应为》中那样的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不仅仅牵扯到黑人和白人,隐藏的犹太人也被提及。斯派克·李在这里面呼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认为是犹太人带领黑人民兵洗劫庄园。卧底警探其实是主角罗恩和他犹太同事菲利普组成的“虚构”的罗恩,这种“虚构”既是荒诞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表明了,在电话另一端,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电影中的罗恩一个试图在混乱中认清局势的人,作为一个黑人,他对黑人处境不满,作为一名警察,他不能完全同意黑豹党的做法。他似乎就代表着斯派克·李的目光。作为黑人,斯派克·李要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代表的种族歧视,但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美国社会精英,他试图在激进的两个种族中寻找落点。所以,他用反击的平行剪辑段落就不代表着他失去了理智。罗恩与黑人大学生联盟的领袖在桥上的对话,更像他的自问自答。他借罗恩之口说出了他的对自己的定位:具有双重意识即既作为美国人又作为黑人。同时也在询问着:不能从体制内进行改变吗?
斯派克·李对黑人身份有着极高的认同,所以他完整呈现了夸梅·杜尔的演讲并伴随着一张张发亮且深情的黑人的面孔。 斯派克·李在本片中加入了喜剧元素,他明白在当今,以彻底的黑人意识形态输出必然会导致白人观众的不满,这是他妥协的一面。但他喜剧效果更多的来自对3K党的描绘和嘲讽的对比上,不着重让黑人去复仇,着重去刻画3K党徒的愚蠢。例如:3K党领袖组织的白人聚会上,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名黑人警察。这些处处体现着他的蔑视的态度。
平等而非推翻
《黑色党徒》的平行剪辑中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直接导致了3K党的重生,白人则在仪式和观影中享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带来的快感。《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民兵意图强奸庄园中的白人女性,《黑色党徒》中,3K党筹划着对黑人的袭击。“白人万岁”和“黑人万岁”交响。当我们观看《黑色党徒》时,当它引发巨大的争议时,我们就应该相信,斯派克·李想要的不是以黑人题材获得怜悯与赏赐,他要的是揭开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的伪装!它迫使观众去重新想起那部在电影史上赞誉满满的电影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思想。它不像《黑豹》,但又确实有相似之处,《黑豹》本身没有明显政治诉求,甚至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根据鲍里亚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本身的效果就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之中,所以如果将《黑豹》和《黑色党徒》两者如果结合分析的话,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两部电影背后都可以看出“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的呼声,超级英雄黑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电影史黑人也能发声。
况且,《黑色党徒》激进吗?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出,它是愤怒的,但它并不激进!一方面受限于类型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它不想创造什么,它不要求推翻,它的思考是两面的,它只要求平等!《黑色党徒》并不想发明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或建立一门独属于黑人的美学,它沿用着格里菲斯的手法来拍摄电影。即使很多人批评用格里菲斯手法来反击格里菲斯依然是在白人话语权下做无谓反抗,但用格里菲斯手法不就是恰恰表明了,电影史不是专属于白人的吗?这不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吗?黑人可以在同样的技术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部电影来的太晚了,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了一百零三年,但它终究到来了。
坦诚的结尾
当罗恩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却被告知销毁掉任务的记录和证据。这个社会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黑色党徒》饱受争议的结尾,一段段纪实片段让整个电影的呼喊获得有力的现实支撑的原因,《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代表的歧视带来的后果依然存在。一些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在逼迫观众强行代入导演的政治立场,但其实这正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的部分,《阿甘正传》都是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意识形态之中(手段的高明与否另当别论),而《黑色党徒》则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观众发生冲撞,因为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画面,它需要观众脱离电影这个“虚构”,去审视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仅限于热血、感动和流泪。所以,斯派克·李是坦诚的,在他眼中,他的“虚构”和他眼中的“真实”是一致的。在当今电影的政治表达上,像斯派克·李这样坦诚的表达并不多,我更愿将《黑色党徒》作为斯派克·李心声的吐露。
当我们鼓励导演的作者意识时,必然要考虑到,政治观点和发声一定是作者范畴内的一部分。我们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考、作者的理念的,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政治思考和政治理念。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才使它和政治的表达不可强制分开。
关于电影的看法写在最前面,可能因为主题太复杂,故事讲的很一般,有点管中窥豹感觉。电影的转场有些突兀,但是画面的设计很有意思,尤其是真正的Ron在和David Duke通话时同屏幕的画面,漫画感和喜剧感十足。看完关于David Duke的维基百科,发现片中的的话基本都是原型的原话,意识到了隐藏在深处的种族主义是多么可怕。
BLM活动彻底让世界都看到了美国存在的体制内系统性歧视,作为旁观者,感叹于一个种族的凝聚力,终于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取得了一丝成果。片中以Flip为代表的白人/非非裔的警察看似很正义,但其实他们只是有正常认知的普通人。对比白人至上主义者,这些普通人身上有了正义的光环。
对于白人至上主义不想多聊,讲再多的道理也叫不醒装睡的人。只谈一谈最近回伦敦以后关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变化。
留学的最开始住在学校宿舍,身边都是来求学的学生,非英国人占比更多,从哪里来的人也都有,并没有觉得格格不入,毕竟大家都是外来者。因为学生的身份,大家自然在相处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后来搬到了温布利,身边好多中国留学生,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好像回到了上海,只不过是“外国人”更多一些的上海。经常和室友说,虽然学的是口译,但是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比刚出国的时候差了很多,上课全都是中国人,下课也大多和中国同学玩,实习也是去的华裔公司,上班说中文,下班回家和室友说中文,周末交朋友来,大多说的还是中文,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圈。20多岁的年纪到了伦敦,没有像移民二代的身份认知问题,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在国内生活的时候,大家都是中国人,并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些。在自己的普通生活中,总是想要找一些能够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好像这样拧巴的生活才是意义所在,现在回看,就是经常和朋友说的蔓延在上海的假精致吧。当时的自己没有追求物质上的假精致,缺追求了精神上的假精致,还把这种假精致凌驾于那些物质假精致之上,实在幼稚。
这次回伦敦,告别室友和过去的交友圈,搬到了公司附近,自己成了街区里少见的东方面孔,突然在通勤的路上开始留意,这节车厢里有几个少数裔,这辆公交车上是印巴裔多还是白人多,又有几个黑人。除此之外,还会留意观察情侣的组合,这个亚裔男生旁边站了个西方面孔的女朋友,那个印度女孩旁边是个白人男朋友,或者是亚裔女孩和黑人男生等等各种搭配。身处伦敦,对于同性情侣到没过多注意,只觉得很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很庆幸自己没有那种觉得白人更好的想法,也没有觉得哪个族裔的人会更差。作为一个东方面孔的个体,感受到的漠然比区别对待要多。这里之所以不说善意,是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因为你不同而多出几分善意,而且,这种不同也只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不同。
不知道这种明晰的身份认知是不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坐地铁、走在路上、买东西、逛博物馆美术馆等等,不论干什么,都像是困在了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那个圈里,不自觉的就会带入自己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一些思想——谦逊、少言、顺从。这些总结出来的特征已经让自己感觉受限。进一家餐馆之前,总是会闪过一丝犹豫,这家餐馆我走进去会不会让人侧目?去看一场戏剧的时候,在有意思的地方笑出声会不会让前后左右不认识的中国人觉得自己是在装本地人?这种脑海中的小剧场总是不断上演,自己给自己画圈,一个又一个。
也不知道心理学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步骤,首先是意识到问题,然后再是改变。第一步是走完了,就看第二步如何能够正视自己的身份,而且能够在保留自己的同时,去接受不断改变的自己。
看完绿皮书,又上豆瓣看相关影评时,发现了这部电影。对比这部电影,绿皮书相当于一口蛋糕上飞了个苍蝇。而这部电影更像一副苦药。
好莱坞的电影少有这部电影一样直指“人人平等”的核心。绿皮书几乎是好莱坞空中楼阁电影的模板。你看的很感动,但其实只是一个套路剧本。这种剧本的剧情就是a身份好,b贫民低贱;a不知道贫民的快乐,b通过教会a贫民乐趣(对应是绿皮书白人请黑人吃肯德基),拉近两人关系,说实话这一招也通常被用于日漫中;a遇到挫折,消沉,b鼓励a,使a振作起来。像这样的剧本在豆瓣top250中,至少有三部。
黑色党徒则不然,直指出要想改变就要去争取,而不是靠白人的施舍。其中黑人领导讲的一番话确实精彩,先是引导黑人肯定自己的身份,接着指出黑人是未来的栋梁,然后说改变要靠自己。
这个改变要靠自己其实是十分难得的。我看过不少名著,由于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在这些名著点评中总是会提到作品虽好,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充满了妥协。比如封建的作品,农民被坏地主陷害了,最后是靠好地主救了;资本主义的作品,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陷害了,最后是靠好资本家救了。在这些作品中农民或者工人是不会团结起来救自己的,是靠上等阶级的善心和聪明才智才被拯救。在绿皮书中一个致力于黑人尊严巡回演出的黑人钢琴家却靠的是白人去拯救灵魂。
黑色党徒突出表现了两个黑人,黑女组织演讲,游行,黑男铲除了3k党分部。这并不是靠着白人的同情和启发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
面对喜欢的女孩Patrice把所有警察骂为pig,菜鸟小警察Ron小心翼翼地举出了《Coffy》,《Cleopatra Jones》这两部黑人电影的例子,试图向愤怒的女孩证明,黑人警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现状。
Patrice根本不买他的帐:“That’s justblaxploitation fantasy”,只是肤浅可笑却毫不现实的,让黑人沾沾自喜的白日童话。
《黑色党徒》的故事,乍看上去也是个充满奇遇和好运气的Blaxploitation fantasy。然而,和那些让黑人群体嗤之以鼻的作品不同的是,《黑色党徒》改编自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正如片头那句略显玩笑的声明所说,《黑色党徒》是"some fo'real, fo'real sh*t"。
野心勃勃的Ron Stallworth在回答了一长串白人警察应聘时绝不会遇到的问题之后,光荣上岗成为了科罗拉多泉市第一位黑人警察。为了摆脱繁琐的档案工作和个别白人同事的骚扰,Ron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监控黑人运动的一名卧底,结识了美丽激进的黑人大学生协会主席Patrice。
当Ron识破报纸上一则3K党刊登的广告并打进第一通电话过后,他的雄心壮志终于有了进一步机会施展。聪明善谈,能讲King's English的Ron在电话里把自己塑造成了极端种族主义者,一个迫不及待对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实施行动的纯正雅利安人,轻易获得了3K党分部领导的信任。然而身为黑人的Ron不可能现身种族主义者的聚会,于是他寡言沉稳的犹太裔同事Flip担下与3K党成员们线下接触的重任。
从此一出精彩绝伦的黑白双簧上演,黑人Ron在电话里妙语连珠步步逼近3K党权力中心,白人“Ron”抗住多疑3K党成员的关关考验。《黑色党徒》颇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感都来源于这一系列令人无奈却又忍不住发笑的身份错位。
Ron作为黑人不得不发表针对自己种族最残暴的言论,把N word整日挂在嘴边。犹太裔的Flip作为警察却受尽连环拷问,还为了通过测试不得不说出“集中营是历史上最美妙的事件”。3K党最高层的领导,David Duke被自己最厌恶的黑人逗得团团转。无法信任警察的Patrice却和身为警察的Ron发展出浪漫关系。
《黑色党徒》的幽默还体现在对于种族主义者们的无情抹黑。3K党科罗拉多分部的一群激进分子,以舞刀弄枪还搞台测谎机的Felix为首,都是一群不成事的Rednecks,崇尚暴力却毫无头脑,幼稚得让所谓的“种族战争”像儿戏。
然而虽然《黑色党徒》里的种族对立因为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被削弱,70年代美国种族问题的真实面貌,在电影景框之外细细铺陈。这场好玩好笑的卧底冒险,是发生在一个白人警察肆意骚扰和谋杀黑人公民的国家,这里种族主义组织狂妄放肆,而极端仇恨组织的头目竟已经开始染指政界。
在这样的喜剧色彩和严肃内核下,《黑色党徒》对于种族问题的第一层反思,是关于身份(identity)。
Ron的白人替身Flip,在卧底任务之前,会刻意地藏起六芒星项链。“我从未想过我的犹太身份”。然而经历了一系列证明自己不是犹太人的可笑考验之后,Flip开始认清并接受自己的族裔,“我现在随时随地在思考我是犹太人这件事”。
Ron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在影片开头Ron在黑人群体中是略显抽离的,他对于自身身份的意义和整个种族的生存现状的理解都不够。直到听到黑人运动家令人振奋的演讲,他才开始与自身的种族身份和解,开始尝试思考"black power"意味着什么,和有色社群面临的真实困境。
身份认知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极端种族主义者身上。和Ron通话的David Duke不知道电话线那头和自己指点江山的是一位黑人朋友。当Ron戏谑地问David如何区分白人与黑人,David认真又可笑地举了一个根本没有参考价值的例子,说黑人会把“are”发音成“areh-”。这群3K党自诩是高等人种,却分不清也说不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同。或者说黑人与白人之间,根本就没有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同。
《黑色党徒》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改变。
Ron在和Patrice的对话中,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从内部改变体制”的意愿。他秉持着这个想法努力调查,到最后确实收获了各方面的成功。除开大破3K党这一成就,他也获得了警局上下的认可,收获了同事的赞赏与友谊。Ron不再是警局彰显政治进步性的架空符号,而是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独立个体。他的价值有了超越肤色的意义。
从Ron收获的掌声与拥抱中,我们可以看出Spike Lee对于Ron这种想法和做法的认同,即他认可从内部做出改变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用Patrice的不接受,标志性的滑动镜头,焚烧的十字架,和长达四分钟的2017年弗吉尼亚种族冲突事件真实片段,用力地喊出“这还不够”。Ron这样的做法,没有解决黑人群体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没有解决仍声势浩大的仇恨团体。更重要的是,从1970年到现今,种族冲突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仇恨的毒焰仍在将无辜之人无情卷入。
《黑色党徒》不乏轻松幽默,却仍是一份毫无妥协与让步的政治表达。
影片的第三个种族观讨论,关注媒介的力量和黑人形象的呈现(representation)。
Underrepresentation (未被充分代表) 是近年来好莱坞热议的话题。自《乱世佳人》中的黑人保姆开始,电影史上不乏黑人角色的身影,让黑人群体“未被充分代表”的言论有些站不住脚。但Spike Lee毫不留情地在影片里剪进《乱世佳人》那著名的场面调度,给出了对黑人大银幕形象问题的辛辣讽刺,嘲笑那自以为是的“善良黑奴”刻板印象。
或许在Spike Lee的论调里,这些种族和谐1.0的作品都是拍给白人看的。它们是从白人的角度出发,用站在高位的思维和态度,创造出单维度功能性的有色人种角色,带给白人观众自我感觉良好的道德满足感。
而对于另一部影史留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Spike Lee更是采用它所开创的平行剪辑,对格里菲斯完成了一次无可挑剔的嘲笑,给了白种人主导的电影史狠狠一击。愚蠢可笑的3K党们穿戴整齐,齐聚银幕前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而在同一个时空,黑人群体在控诉与反思遭受过的暴行。《黑色党徒》活用媒介的力量,让观众自行去思考一个从没被提出的问题:这改写影史的名片,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勇敢聪明的黑人小警察战胜种族主义坏蛋的故事,因为是真实事件而给人加倍鼓舞。
但与此同时,3K党的前世今生,仍活跃着的领导者David Duke,夏洛茨维尔的愤怒与暴乱,和无辜民众的流血牺牲,也因为是真实的,给人加倍的不寒而栗。
《黑色党徒》用丰富的电影元素和真诚的态度,呈现出一场兼具乐观与悲观种族讨论,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real shit。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拿到评委会大奖之后,影片《黑色党徒》沉寂了一段时间。它并没有激发过多的话题性,也没有进入其他电影节的片单,反而在离颁奖季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就早早登陆了全球影市。
北美影评人显然对斯派克·李导演的这部回归之作充满喜爱,95%的烂番茄新鲜度和高达83的Metascore足以令其在一众新片中脱颖而出。
但相比之下,观众评分则显得十分平庸,而这其中多数的差评都集中在影片过于政治化的表达意图上。不过,若是缺少这份政治意味,便也缺少了一份斯派克·李的味道。
斯派克·李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黑人导演之一。不同于其他电影人的是,他将自己的电影称做“Joint”。这代表了他在影片制作中的多重身份,同时也表明了他和其他导演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1986年,斯派克·李的长片处女作《她说了算》亮相戛纳电影节。虽然影片不在主竞赛单元,却也让这个当时年仅29岁的青年导演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而纵观李的导演生涯,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两次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并在2015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履历可谓辉煌。
斯派克·李的电影通常发生在他所成长的布鲁克林,他最擅长用镜头去记录街区充满生气的氛围,尝试着保留中产阶级化前的社区文化。
而强烈的政治色彩更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从《为所应为》中对群体暴乱的讨论到《丛林热》展现的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黑白人种两性关系,再到《黑色党徒》对当今美国社会的抨击,他一直走在剖析美国种族问题的先锋队中。
影片《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最初握有《黑色党徒》的改编权,他将电影交给斯派克·李,也是看重李强烈的个人风格能给影片带来的活力。不过《黑色党徒》剧本所来源的真实事件,早已具备一定的震撼力,甚至连李本人都提出疑问:真有这回事吗?
影片《黑色党徒》改编自美国黑人警察罗恩·斯塔沃斯于2014年发表的自传,讲述在种族歧视泛滥的70年代,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档卧底3K党并成功摧毁其阴谋的故事。
3K党的全称是Ku Klux Klan,Ku-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意思是“围绕”。而Klan则是由英文单词clan(宗族)所变化而来,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三个首字母读起来更加的连贯。
该组织由南北战争后的南方退役老兵组成,此后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却依然延续至今。但唯一不变的则是他们的白人至上主义,以净化美国社会的名义去打击他们所反对的个人或团体。这其中就包括黑豹党。
黑豹党的理念与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不同,他们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崇尚社会主义,以相对暴力的方法去争取黑人群体利益,因此也遭到美国政府严厉打击。
而片中自始至终对立的正是黑豹党所代表的“black power”和3K党所坚信的“white power”。黑人至上的黑豹党在全国各地游说,鼓动黑人备好枪支准备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他们将官僚政府一律视为敌人,因为他们眼中的政府机构被种族主义者充斥。
而另一边的3K党,是一群愤怒,荒谬,甚至略显愚蠢的白人至上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粗鄙的言语形容黑人和犹太人,并计划实施一场针对黑豹党的爆炸袭击。
两股势力对立和交叉的最高峰来自后半部分的一段平行蒙太奇:一边是黑豹党领袖痛苦的回忆,一边是大巫师(3K党领袖)故作高深的仪式;一边是对惨痛过去庄严肃穆的哀悼,一边是观看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时爆发出的阵阵辱骂和嘲笑。
而两者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喊出了各自的口号。两种如此背道而驰的理念,却又如此不可思议地显示出统一性。
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档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极端之间周旋。作为一个黑人,斯塔沃思赞同黑豹党的多数做法,但作为一个制度内警察,却又无法完全认同他们的观念。他始终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在黑豹党组织内徘徊。
而犹太人身份的白人搭档,却只能被迫用肮脏的言语和极富攻击性的行为打入3K党核心。双重身份对其人物的影响基本一笔带过,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这个角色的被动性。
就是这样一个沉重且严肃的话题,李却给影片定下了喜剧的基调。不论是从音乐的选择,故事的叙述亦或是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会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时刻。
尤其是戏份颇多的电话场景,斯塔沃斯妙语连珠的回答和3K党成员一本正经的歧视言论迸发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这样的处理在增强影片娱乐性的同时,更是斯派克·李本人对种族歧视所持有的轻蔑态度的强烈体现。
而演员精湛的演技更是给影片添色不少。约翰·大卫·华盛顿塑造的斯塔沃斯风趣幽默,不同口音间的切换来去自如,某些场景更是能看到其父亲丹泽尔·华盛顿的风采。
亚当·德赖弗的表演一如既往的扎实,卧底的几场戏中对极端种族主义者的模仿简直惟妙惟肖。而饰演3K党领袖的托弗·戈瑞斯则将伪善二字发挥到极致,口中不停念叨的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也是颇有意味。
影片后半段,在斯塔沃斯和黑豹党女性领袖的谈话中,李借着主人公之口,抛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你能否从内部去改变这个早已充满歧视和腐败的体制?斯塔沃斯据理力争,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
当他挫败3K党阴谋,逮捕了有着种族歧视行为的同事并风光地走进警察局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做到了。可局长令其销毁一切证据的行为再次把他拉回现实。他愤怒地甩门而出,却又无奈地回来。
他所看到的是,牢不可破的僵硬体制依然在为当权者们服务,而不是民主社会下遭受迫害的群众。但他依然坚信未来会有所改变,black power不仅仅是集会中的口号,更是撬动体制的杠杆。
影片结尾,在斯派克·李标志性的推拉镜头下,斯塔沃斯和女友谨慎地向窗口前进。窗外的夜色之中是十字架燃烧带来的冲天火光。
围在一旁的3K党成员,他们黑洞般的眼神中只剩下无尽的燃烧与毁灭。而正片后触目惊心的纪实画面:原始的暴力在现今的美国街头肆意横行,混乱与恐怖中倒下的是无辜的生命。特朗普摇摆不定的态度更是警示着我们什么都还未改变,消除种族主义的路任重而道远。
斯派克·李对种族问题的深刻探讨和洞悉可能更多还是在早期作品中,但《黑色党徒》的直接可能是当下美国社会最需要的。它不再是一种思考,一次剖析,而是有力的拳头,直面种族主义者肮脏的嘴脸,撕毁其虚假的面具。
作者| Fincher;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历史倒退的时候,需要这种提醒。但是又觉得这么说挺扯淡的,我们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倒是本片真正让我意识到“狭隘”两个字的具体内容,这种狭隘目之所急比比皆是。没办法证明历史是不是在主动选择这种狭隘作为推进的力量。但愿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在吧,但愿我们身边的族群还没有分化至此吧,但愿他们经受的一切都会被我们幸免,但愿所有执着和忠诚都不会演变成狭隘吧。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