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顿巴斯2018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剧照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 顿巴斯2018 剧照 NO.2 顿巴斯2018 剧照 NO.3 顿巴斯2018 剧照 NO.4 顿巴斯2018 剧照 NO.5 顿巴斯2018 剧照 NO.6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3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4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5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6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7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8 顿巴斯2018 剧照 NO.19 顿巴斯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5

详细剧情

  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我身份的失落的世界,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

长篇影评

1 ) 顿巴斯的特殊地位

顿巴斯的矿工

顿涅茨克的城市旗帜——矿工的铁锤

【顿巴斯】,在乌克兰语和俄语中,是“顿涅茨克煤炭盆地”的简称。这个区域在历史上人烟稀少,直到18世纪末也仅有少量哥萨克活动,而亚速海沿岸则根本无人居住。然而,顿巴斯两个地方加起来却几乎达七百多万人,占乌克兰总人口的百分之17.5。这种人口的集聚背后,是此地在近2个世纪以来迅速的工业化和俄罗斯化的进程历史,而这种变化,也是该地区近年来离心力的根源。

19 世纪初,这片区域的命运因为工业化而急剧变化,西欧工程师探明该地区有大量煤田,煤矿作为工业的燃料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工业的发展,很快彻底改变了这片地区的命运

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加强了对连接克里米亚地区的乌克兰东部的控制,铁路在1860年代被修筑起来。1860年代后期,威尔士人修造起了日后被称为顿涅茨克的城市,这片地区开始快速发展。

顿涅茨克——威尔士人奠基建立的工业城市

19世纪七十年代,顿涅茨克盆地的煤炭年均开采量从50万吨升至100万吨,到下一个十年,铁矿石的开采业开始方兴未艾。

工业的发达带来了为运送原材料和人力而修筑的便捷的交通,1880年代中期,顿巴斯地区成为了俄国的冶金中心,到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顿巴斯年均开采2500万吨煤和600多万吨铁矿石,冶炼出300万吨生铁,占俄国总产量的七成。

与在乌克兰黑土地上衣食无忧的自耕农不同,北方刚刚被亚历山大二世“解放”的农奴,并没有足够的土地解决温饱,他们中的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南方,顿巴斯成为了吸纳这些农民的儿子最好的去处之一,玉米帝和勋章帝的祖辈,就是在这个阶段进入顿巴斯地区的:

赫鲁晓夫和勃诺日涅夫——20世纪初南下乌克兰典型农民缩影

大量讲俄语的移民、新兴的工厂文化,让这里很容易成为AKA成长的温床。1910年代后期,在风云变幻的俄国更迭中,顿涅茨克走了一条很类似“远东共和国”的路径,而当时处理四方白色势力不能分身的ROJO,在一开始也就坚持在“归属自己”的基本红线下,对这种自立带来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予以承认,这种和乌克兰其他地区的不同点,为顿涅茨克的归属情感和法理缺乏埋下了伏笔。

四大人的奇思妙想

顿涅茨克的归属问题古已有之

最后,在四大人的构思下,顿巴斯地区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省份,加入到新成立的AKA Ukraine中去,然而,由于工业发达的特殊地位,顿巴斯地区在乌克兰完全是一个特殊的凌驾存在,它因为产业得到莫斯科的特殊照顾,因为和四大人的特殊关系而被改名【Stalino】。在之后USSR的岁月中,此地虽然在二战中遭受过NAZI重创,但在战后很快恢复到往昔的地位。

1950-1980年代,顿巴斯地区继续充当这个ROJO帝国的造血基地,每年产煤量在2000万吨以上,不仅在采矿业上继续独霸,更发展出高度系统化的军工业,是乌克兰境内经济发展的高峰。只要红色Imperio的军工为本体系继续存在,顿巴斯地区就能接到源源不断的订单,并借此保障自己的地位。直到1980年代末,顿巴斯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整个USSR境内生活水平也是数一数二,这种【当年阔过】的光荣,让顿巴斯人对俄语、工业、和USSR,都带有一种怀旧的浪漫化想象和特殊情感。

1988年的顿涅茨克

1988年乌克兰顿涅茨克

然而1990年代初USSR的解体而迅速变化,新“自立”的乌克兰决定走比较平和的道路,军工变得不再重要,而USSR的崩溃更造成社会问题丛生和认同混乱,诚然冶金业在这段时间继续因为对接全球市场而得到保持,让此地在人均收入上仍然是乌克兰最富有区域,但如今比找对象已经变化,原来对大锅饭感到不满(1980年代末顿涅茨克地区的obrador活动和但泽类似,是影响USSR的重要事件)的工人,现在反而对在新时代的境遇更为愤恨,而在本就充斥着转向阵痛、迷茫和corrupción的乌克兰,这种失望逐渐与对自家身份认同在新的以加利西亚-基辅为轴心的叙事下的焦虑感结合在一道,最终选择投向Pu丁怀抱,成为介于“南奥塞梯”和克里米亚之间的存在。

顿巴斯人的初衷可能是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这种公然和Ukraine决裂的举动,招来的只能是一轮轮的反对和紧张局势。而本来寄希望在罗刹庇护下能够得到保障的工业体系,也很可能因为这种持续的对峙而进一步走向衰退。顿巴斯的未来,如同它顿涅茨克城市地下的煤炭一样,都是十分negro的。

2 ) 不推荐观看

这是一部虚假纪录片,一星不值,不推荐观看。

影片中用电影的手法,带有强烈的偏见色彩,去故意抹黑顿巴斯人民,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

战争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对于已然发生的战事,应该给观影者一个清楚明白,而不是颠倒黑白,反而弄不清是非曲直。这样不仅对不起战争中受伤害的百姓,更对不起观影的傻白甜。

杜绝把观众当傻子玩儿。。。。

3 ) 一部令人爱恨交加的乌克兰电影

实际上,这部电影把顿巴斯描写的挺像中国东北地区的,但是转念一想,这两个地方都是老工业基地,都有曾经辉煌历史,为国家立过汗马功劳,也都在体制大变动过程中失落,沦为了“铁锈地带”。如果把现在网上那些抹黑东北的段子集合在一起排成一部电影,没准也能塑造出一种和这部电影里的“叛军势力”同样扭曲的精神状态吧。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这部电影通过“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生动形象的演绎出了一个高层贪污腐败、人民麻木不仁、政权不得人心的“分裂主义势力”形象。希望我们的主旋律文艺工作者也能学习一下,用这种手法贬低一下东南某岛。

4 ) 现实之不可还原

伪记录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不可还原。

只有在类型片的框架下,伪记录才可成立。

因为类型片与艺术片不同,不需要设置情境。

没有情境,就没有那些真正的电影。

因此,当一位执着于艺术探索的导演尝试以伪记录的方式还原现实,失败在所难免。

这就是谢尔盖·洛兹尼察的《顿巴斯》遭遇的问题。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它懂得如何通过虚构的影像来重现2014年大选后乌克兰内战前线的荒谬景象。

让曾经发生的场景和人物如在目前,让观众信以为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情片带上纪录片的影子,影像如同纪实,虽然它们都是编排出来的。

谢尔盖·洛兹尼察走向了极致,即将剧情片彻底置换为纪录片,为了获得逼近绝对真实的效果。

但问题在于,现实真的可以被还原吗?

如镜子般照出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无非是一种崇高理想。

任何艺术都在通过选取、加工、编排素材来抵达与现实所平行的真实。

现实的混乱是无法在精致的影像中被呈现。

而且因为通过虚构这门伟大的艺术,这是一种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的真实。

企图在艺术中原样复制现实的尝试只有失败的可能。

因为感官和智识的限制,现实中有太多无法察觉、认知、理解的信息,这些都无法呈现在艺术中。

侯孝贤的伟大在于他有一股“蛮力”,一定要“还原”现实。

当然,侯孝贤的还原与谢尔盖·洛兹尼察的还原不同。

如果说后者幼稚地认为现实可以机械地还原为影像,那么前者前者的还原则是再造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侯孝贤说言,“我喜欢的状态,坦白讲,就是等同于真实的状态。”

这里的“等同”,就是还原的核心要义,而不是原样复制。

这里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

结果是,真实不是来自于影像本身,而是观众对影像的体验。

现实是不可还原的,但可以被伪造。

现实只有一个,但它可以有无数个“合法副本”。

伪纪录只有与类型片(和现实关系不大)携手,才有价值。

任何艺术都是如此,不只是电影。

5 ) 乌东炮火催生出的电影《顿巴斯》

苏联时期,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具有强烈的分离倾向。武装的乌克兰独立运动,直达50年代才被苏联内务部队彻底镇压。苏联解体后,乌终于如愿以偿。此间政治上一直在欧美与俄之间周旋。直至2014年“广场革命”爆发,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新政权在国内大肆鼓吹民族主义、为昔日的班德拉分子歌功颂德,国际上则急剧掉头倒向亲西方、加入反俄阵营。西乌右翼法西斯势力更是与极端民族主义沆瀣一气。

而乌东俄罗斯人聚居区( 主要为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 )则要求独立、积极谋求与俄联合。政府军随即出兵弹压。乌东战事伊始,当地军工企业、大型厂矿众多,基层民兵组织拥有较强自卫能力。在俄明里暗里支持下,乌东亲俄势力迅速实现整合。一时间秣兵历马、攻城略地,控制乌东大片土地。乌政府政治外行、军事不行,最后依靠美欧声援和极端军事组织才稳住阵脚转入防守反击。现在经国际斡旋,乌东战事渐缓。交火双方割据对峙,偶发零星冲突。

影片阴郁、压抑的画面,荒芜的田野、冷寂的城镇,厚实、冗长的衣物、久违的俄式建筑物,传统的历史观念,义愤的道德理念,仪式化的婚礼,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乌东的社会场景,能使人联想到这里的时针仍然停滞在90年代的苏联。

影片画面中在乌东军民身上经常出现的圣乔治丝带,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抵抗侵略、凝聚爱国主义情感的象征。乌东军民在画面中使用的轻武器、装甲车辆、火箭炮均为俄制,其中隐寓不言而喻。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采用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变换角度,试图还原战火下顿巴斯人民的生态状况。针砭各种豪强、奸诈、阴谋、投机,呼吁民生持久和平。

从影片观感上来说,由于缺乏叙事主线、碎片化影像还原出生动的社会场景,基本上就是见仁见智。主观视角行云流水,如同雾里看花。更掩盖不住导演厚此薄彼的意识先行。所谓“形散”“神不散”,而且不够冼练,自然也就不够深入。

6 ) 乌克兰和西方拍的顿巴斯电影

很多影评说他拍的不好,

这已经不是拍的好不好的问题了,

电影里描述了东乌的种种黑料,

贪污、腐败、抢劫、杀人、做戏、洗脑什么都有,

到结尾一看,原来是乌克兰官方赞助的,

这才恍然大悟,昨天2.27号,本片是6.3分,

现在已经是6.4分了,以后几分不敢想象。

字数补丁。。。。。。。。。。。。。。。。。

7 ) 《顿巴斯》观影笔记

1.逼仄的空间调度,公交车

2.占领军与政府武装双面盘剥

3.“祖国母亲”病了,得了法西斯的病,大骂不敢上战场的孬种

4.围着德国记者大骂法西斯,你不是法西斯,你爷爷也是

5.指着德国记者说俄罗斯的大清洗,并指明乌克兰是法西斯

6.避难所的群戏

7.用爱国的名字强行征用私人的车辆,不给就是敌对势力,明抢。威胁你拿出“赎金”,否则就去蹲监狱,此时你终于知道桌面上的那些电话是怎么来的(满屋子的人)

8.一个被示众的俘虏(志愿军)。老人问过之后并不在意,一群年轻的爱国青年围上来又是侮辱,又是拍照。老人上来西红柿。一个母亲说:你就是拿了敌对势力的钱。为了人民弄死他

9.pov晃动、纪实手持

10.开头的群演用于构陷乌克兰杀平民,而后群演杀了,再来一批群演用于构陷。

短评

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第二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伪故事片”。虽然都是按故事片组织拍的,但全片没有贯穿的人物和情节线,完全是顿巴斯战争中的一个个的场面集景,竟然也吸引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并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投票后的战争灾难有了切肤、丰富的了解,也算是创作样式上的一个突破。血和泪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要用改革、协商去解决问题,千万要防止战争与革命,不论其口号是多么崇高、伟大,给普通人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战乱。无语。

5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骇人的婚礼戏,国家机关的嘴脸,街头的群暴,一切都荒诞得太真实。

9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导演单个场景之间叙事角度的接替玩儿的还是很溜的,时不时还有些小幽默,长镜头,手持摄影,主观镜头,镜头中的镜头花样很多,最后一镜导演拍完看到成品肯定一脸骄傲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8.5分。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形式很不一样,想象这样一个宏观全景的黑色幽默会如何呈现。长镜头、冷峻、赤裸裸的、疯癫的、纪录似的、荒诞剧的。无意识的棋子。奇异的反差令人发笑。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导演出现现场,有一双很神奇的眼睛(略微奇异的眼白和瞳孔),本身就有荒诞感。观影于TIFF。2018/09/20

13分钟前
  • 若汐
  • 力荐

接管军队没人性,接管政府趁火打劫。非常乌克兰视角,lol。剧情荒诞黑色幽默,俄军对德国记者说你是法西斯,你不是你爷爷也是。俄族民众暴力把乌克兰志愿军绑柱子上羞辱,老太婆过来拿皮搋子?打他。。。什么鬼啊哈哈哈,太乌克兰了,魔幻现实。

14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坚定的反俄立场。用真假难辨的当下(哪怕背负编撰骂名)影射旧日苏联梦魇,唤起人类陌生又熟悉的恐惧感。穿着军装的半兽人,眼里泛着血光的民众,白茫茫的天地间投下黑色的炸弹。并置的段落总是度秒如年又戛然而止,似遗世独立的孤岛,被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撕裂的创口,没有一处角落能够幸免,但人类已无力再挽起双手。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洛茲尼薩搞了這麼一部有毒(獨)的偽紀錄片(其實也算是對抗假新聞的另類方法)。電影所呈現的戰爭的非線性和群眾的非理性應該是比較到位的。之前看了俄國紀錄片《Chechen》,裡頭呈現的頓巴斯地區的狀態跟這片還是比較吻合。要是Kira Muratova還在世,感覺她也會拍一部這個題材的電影。Kira的御用演員的Natalya Buzko還在片子里出演,實在恍如隔世。另外,電影淡化了主角,匆匆忙忙地將鏡頭轉到另一個現場,很有意思。還有,片子里那個“新俄羅斯聯邦”已經解散了。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又自己玩自己的了。

20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荒诞即真实的伪纪录电影,当代的战争又确确实实在发生着,不可想像又不可言喻,开头结尾不错,因为中间断实在冗长昏睡了一会儿,补标。#金马55#

23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3.5 比前作《温柔女子》好,但仍旧令人不喜欢。以戏仿纪录片的搬演形式,来挖掘乌克兰顿巴斯战争里具有黑色喜剧性的部分和残酷现实,通过还原现场来抒发政治诉求,算是近年来“纪录混杂剧情片”里较好的例子。但疑问在于,为什么不拍摄纪录片,通过“真实现实”来更震撼人心呢?比如同题材的纪录片《远方的狗吠声》。《顿巴斯》在结构编排上太繁琐、混乱,搬演效果假而奇怪,野心太大,不够清爽、有力。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群演构陷循环利用,收刮民脂强行征兵,仇外采访地洞生存,良知母亲断绝关系,神棍横行偷鸡摸狗,围观群殴示众战俘,圈养勒索企业家……把乌克兰亲俄派黑出花,里面的操作却又是多么熟悉的配方

3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军政府没收私车、街头批斗“顿奸”、办公室官僚程序和又红又专的婚礼-----很让人想看看俄式粗暴

34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毕竟拍的是顿巴斯、顿涅兹克,而且假装以墙上苍蝇的长镜头视角,也就没了太多乌克兰那边的立场。不站队不代表没态度,军政府没收私车、街头批斗“顿奸”、办公室官僚程序和又红又专的婚礼,都能看出一定反俄立场。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如果把战时顿涅兹克若干年的全城监控调出来剪辑,会不会也呈现同样一番荒诞戏剧面貌。

3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Donbass日常,變成盲目群眾政府軍隊眾生相,旁觀主觀視角變換有趣,開場潑糞紀錄片探勘也好,只是當發現一場比一場長,沒有線性的故事,成就無常恐懼。但素材沒有重新拼湊,淪為批判流水帳。監視器的視角,如果由漢內克經手? 3.5

39分钟前
  • thinpony
  • 还行

@RUC影协 主观上来说,我一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叙事段落较碎的电影,二对政治电影这一类型不是很感冒,三对东西乌克兰的政治文化矛盾也不甚熟悉…但虞师和马师的分析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东”的聒噪与“西”的静默、流水的演员与铁打的威权、对媒介的审思(手机、相机的反复出现)、“伪纪录片”

43分钟前
  • 松子鸽
  • 还行

不如同题材纪录片生猛,不如类似剧情片好看,不如新闻视频直接了当,一部记录风格的剧情片,但三头不到岸,只剩下赤裸裸的政治立场。

47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这样的电影很难不带立场的去看,只能反思自己是电影里的哪一个

51分钟前
  • PQ
  • 还行

虎头虎尾中间蛇

53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较差

热点地区热点话题,结果拍得像一团混沌。可能真相也是如此吧,就像电影里被设计的一场屠杀。用手持镜头将各种事件聚合的伪纪录片,讲述一个地区两个民族的悲哀。当世界穷凶极恶,谁还会为子弹流泪呢?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good story-line, bad shooting

5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