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的父亲(比尔·帕特森 Bill Paterson 饰)终于决定和女友(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请来了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 饰)主持婚礼,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禁欲的神父和Fleabag之间竟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克莱尔(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继续着和马丁(布伦特·吉尔曼 Brett Gelman 饰)之间的婚姻,即便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混蛋,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的备孕,打算要个孩子。神父的出现让Fleabag终于开始正视生活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一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面前,Fleabag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文/杨时旸)
她遇到了一个神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给人答疑解惑的神父,而是那种喝点小酒、说说脏话、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愿意和每个人打成一片的“现代神父”,他们其实互相依恋,从一见面就如此,但彼此拉锯,互相躲闪,欲拒还迎。坐在那个小小的咖啡馆里,神父抱着女人的宠物豚鼠问,“这豚鼠平时都做什么?”“它们出生,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然后死去。”女人回答。两个人都笑了,觉得这是个临时胡乱编造的梗,用来应付两个人聊天中尴尬的留白,但这哪里是什么蹩脚的笑话,这简直就是指向现实人生的真理,我们每个人不都和那只胖墩墩、战战兢兢的豚鼠一样,被降生于这世上,在恐惧里谨小慎微的谋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你看,这就是《伦敦生活》最绝妙的部分,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用最不正经的方式,插科打诨般说出某些庄重的真理,而那些话语如果变个方式,总会让我们反感,沦为说教,成为鸡汤,但在这里,一切老生常谈的东西都被幻化和重置,让我们叹息和感慨。它总在觉得一切终于开始变得温情脉脉的时候,狠命地扎你一刀,然后在你觉得痛不欲生的当口,再拉你一把。这不是故事,它悲欣交集,简直就是生活本身。
和那些声势上大张旗鼓的剧集相比,《伦敦生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悄无声息,但它却有着如此众多隐秘的真实粉丝,暗暗期盼着第二季的来临,是啊,这个时代之中,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看这样一个对准生活细部的故事,《使女的故事》能迎来真伪女权主义者们的同仇敌忾,崩塌的《黑镜》再如何不堪也仍然有着神剧标签的加持,但《伦敦生活》呢?凭借什么取胜?没有噱头,也没有口号,即便这一季中,安德鲁·斯科特惊艳地客串了牧师的新角色,但这个故事仍然是个小格局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个生活在伦敦,开咖啡馆谋生,对生活不知所措的女孩的日常周遭,她喜怒无常,一会忧郁得无以复加,一会狂喜得令旁人尴尬,而这个女主角甚至没有名字,是的,编剧故意设定了这个“无名”,只有个绰号的女主角,用这样的方式去暗指——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啊,她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居住在大都市之中,被光鲜亮丽包裹,但始终孤独无依的人;那些看起来每天笑意盈盈,但实则暗自神伤的人们;那些有着家人围绕,但却觉得彼此皆祸害的人们……所有这些人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我,找到慰藉。她表演了最极致的丧,而观看者却以毒攻毒般的治愈了自己体内的病灶。她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微笑抑郁”症状的模板,而这不也正是如今最典型的时代症候群么?
如果说《伦敦生活》的第一季着力于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交代她的现状、过去与精神困境,那么第二季中,这个故事悄悄地扩张地盘,开始以女主角为核心,慢慢辐射尽她所有的家人。一场葬礼、一场婚礼,女主角的父亲送走旧人迎来新人;一场艳遇和私奔,一次爆发和争吵,女主角的姐姐决定逃离厌恶的丈夫和古怪的继子,去寻找情人;然后,就轮到她自己,意外撞上了那个大智若愚,胆小谨慎却体贴备至的神父。这个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情感关系成为了一种世间的抽象模型,暮年的、中年的、青年的,所有人都陷于困惑,不知所措,看起来他们对生活都有步骤有计划,各自拥有一套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谁都不过是在演绎一个完美设定,老人对新婚伴侣也颇有微词,但陪伴毕竟给自己温暖;姐姐看起来是承上启下的社会中坚,但外人眼中的栋梁其实也从内部慢慢蛀空朽坏;更何况,女主角自己一直沉寂于自责的记忆中,度过一天一天,时而搞砸一些事,时而拯救一些人,但唯独自己看不清自己。
从某个角度去看,这一季中,女主算是所有人中运气最佳的一个,或者说,这个故事发展至此,终于完成了一次转折,那些严丝合缝运转如常的人们开始慢慢分崩离析,而那个一直破碎不堪的女主角开始慢慢缝合自我,她一直以来用性填补寂寞,用故意随意的关系表达坚强独立和满不在乎,而这一次,她和神父之间的拉锯、试探、躲闪、生气和复合像极了初恋,而这一幕幕酸甜交织的景象原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她身上的。一个最放浪不羁的女人,一个最洁身自爱的职业,磁铁的两极致命地吸引了对方,这于双方而言,算不算一桩神迹?神父言辞闪烁中曾说自己也曾放浪,而女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呵护,只不过他们都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形状的容器安放自己。这一次算是彼此解救。
如果非要类比,或许可以这样去说,《伦敦生活》的第二季是浓缩版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的一切关于感情、家庭、欲望的琐屑和真理都被挤压在一季之中,未婚的,已婚的,暮年的,人们都不知所措,都自以为是,都各自寻找,都分崩离析,最终,也都重整旗鼓。
这部风格独特的喜剧一直保持着那个让女主角突然转向镜头说几句心里话的呈现方式,在第一季中,这种方式是被当做独特的戏剧表达手段加以运用的,换句话说,正在发生对手戏的戏中角色对她的举动假当不知情,只有我们能看到她的心理活动,但在第二季中,牧师却一直在追问她,“你刚才在做什么?”这是真正有趣的设计——那个男人可以看穿面前这个女孩隐秘的心事,能够透过严密的层层设防抵达对方内心,或许只有爱能解释吧。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Fleabag的爸爸说:“我知道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怎么去爱,所以你才总是觉得痛苦。”
是啊,就是这样。就是因为Fleabag比任何人都热爱生活,所以她才总是不够幸福。
用整颗心说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人不会幸福,他们会卧轨自杀——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每个人都找到了“那个东西”————意义。只有Fleabag还留在原地,等着永远不会来的巴士。
连Anal到没有任何观众相信她会找到爱的Claire都找到爱了。
所有讨厌到爆炸的人都百年好合了。
连狐狸都最终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目标。
神父,当然,他会继续拥有他的上帝,同时他也得到过性、爱、美好的回忆、自我牺牲的甜蜜。他得到了一切。
Fleabag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最认真的人最不会找到他们认真寻找的东西,最热爱生活的人最不会幸福,最懂爱的人最不会找到爱。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所有那些东西都是myth。所有东西:上帝、爱、意义都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宇宙里除了虚无什么也没有,你越纯粹地相信着你也知道不存在的东西,你越认真去找那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越是不可能找到。
不在乎意义的人才找得到意义。不问为什么要信上帝的人才容易找到上帝。为了一个现实的小小目标(比如说和讨厌鬼丈夫离婚)说跪就跪的人,才容易找到意义。
可Fleabag却是那种把一整颗心都交出去的人。她最真诚地告解,她最虔诚地下跪。她说即使她知道一切都没有意义,她还是希望有人告诉她意义是什么。
最后我们发现每个人都爱Fleabag,没错吧?
她明白意义并不存在,但她还是选择继续等、继续寻找。她真是一腔孤勇,谁能不爱上这样的人呢?
我想神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不够胆(或者他更有智慧),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最后他们往两个相反的方向走了。
“我也爱你。再见。”
但他至少理解过她。
也许神父才是真的智者,但我还是更爱Fleabag。
1
真的很烦剧里所有人都倾向于粉饰太平的性格,总是喜欢维持表面风光,一切都好都好都体面,然后积攒久了就突然爆发一下。
让我想起前男友家里,每个人各自心里憋着事,但就是不说。宁愿花许多的时间聊今天的菜,聊天气,但是要问的事情就是憋着不说。
我从小生活的环境不是这样的,我们家里人都直接问想问的事情,直接怒吼,直接骂人。所以看得我着急,想把每个人的脑袋都敲一遍。
2
神父一句话,才突然意识到又怯懦又想要爱情是两个相悖的事情。
但是是什么让我们在爱情面前也宁愿选择怯懦。
是自尊心,是安全,是对孤独感的惧怕。
每一样都战胜了爱情。
所以只能继续怯懦下去,跟爱情说再见。
想起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他突然说,某某到了这个城市的机场。
当时就像被电击一样,我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他,好想好想冲去机场看他一眼。
可是又一想人家来了都不跟你说,跟其他朋友说,心里一恨自己多么不重要,又掐断了这个念头。
后面半部电影,我都坐在电影院里默默流泪。不知道是因为遗憾还是因为愤恨自己。
Claire终于是拔腿奔向机场了。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不会站起来。我选择一直怯懦下去。
I love you
It’ll pass.
一切都会过去的。
最后,他说:“I love you, too.”他流泪了;她制止了紧跟上去的“我们”,独自前行,不忘与我们道别。
牧师:我爱你。但,我也只能做到我爱你这一步了。我的一颗赤诚之心曾经献给过所爱的人,但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我绝无可能再用这颗破烂之心来爱你,我所能给予你的所剩无几。现在我的心都是上帝的,他给予我希望,慰藉我,并与我同在。也真心希望你能够遇到能给予你希望的那个人。
菲比:你曾经给予过我希望,虽然短暂,但足矣支撑我走过那即将断裂的独木桥。现在,我体会到了家族之爱,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关注,我可以独自上路了,关爱自己,好好生活。
很喜欢第二季第一集,剧本写的太好了,所以就不写短评了写个长的吧
剧作上,吃饭戏很难写,这集前面用三次抽烟把场景拉到外面切分段落,不至于有冗长感,后面卫生间出来就直接接高潮段落,包括全程大量使用打断和闯入来保持情节和台词的节奏,真的很厉害。记得《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也有一场吃饭戏,但没有这个时间长,并且那场戏是在单集的结尾部分,那集前面已经有很多情节铺垫,吃饭戏只是让矛盾集中爆发了,而《伦敦生活》里这集全靠台词来做,台词精炼但呈现出的信息量很大,真的很厉害
1、继母点了酒,说是她专门选的,但前面其实只有她和父亲在喝,大家都没领情。姐姐夫妻俩戒酒要了气泡水,神父在女主点了tequila后也要了tequila。
2、说到怀孕,继母说现在你们有钱请月嫂了,生怕姐姐开口让父亲出钱。说完后不想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立刻把话题生硬的转到了芬兰,但因为也并不是真的想知道芬兰的事,所以姐姐刚说了一句就打断,又把话题绕回到自己身上。
3、姐姐出轨迹象,一开始说到有partner,夸他工作能力强。后面说芬兰有句谚语的时候,下意识的说,we,我/我们芬兰有句谚语,然后才改口说they,他们芬兰有一句谚语。用we说明对芬兰有归属感,姐姐只在芬兰呆了六个月,六个月时间就对这个国家或者这份工作建立了感情有点勉强,很大概率这份归属感是来自某个人。
4、谚语的内容是:对愿意爱你的人敞开心扉。这句话应该是让她有归属感的那个芬兰人说的。这句话过于私人,姐姐在公司的职位比较高,下属对上司很难说这种话,但那个男partner就不一样了,二人职位相当,说这话就很正常。可同事之间如果只有工作交集的话很难有语境说到这话,既然那个语境出现了,这男人也说出来了,两个人之间至少有点暧昧的。
5、姐夫是个色鬼,间隙见到抽烟回来的fleabag,眼神上下打量她,看了两次她的胸才开始说话,并且回去时候故意碰到女主肩膀。这人就是手欠,明明也占不到什么便宜,非要蜻蜓点水摸你一下恶心你。同样姐夫也是个很低俗的人,自以为很幽默但几乎所有幽默段子都是黄色笑话,并且全场都在寻找一切机会说和下半身有关的双关语,比如说神父那个must be hard on balls,还有中间疑似开了次黄腔说自己老婆最近wild open(可能我想多了?)。他本身是一个克制力极差的人,对伴侣既不忠诚又不坦诚,肌肉不发达大脑也很简单,老婆说相信你就是真的相信你了?老婆说相信你你也就相信老婆真的相信你了?没脑子。这六个月是他们夫妻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最后的机会,无论是(因为亲了老婆妹妹需要)重新获得妻子的信任还是要孩子,喝酒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他还是口头上戒酒实际上偷喝。整场唯一认真的一刻是最后生气她们姐妹俩还有联系。
6、但姐姐和姐夫的夫妻关系在这场饭局之前并没有完全破裂,上季姐姐给自己洗脑逼自己相信了老公就是对他还抱有幻想,继母说Jake在教堂吹flute,两个人共同纠正不是flute是bassoon,可见夫妻还是有一定默契。这儿也体现出姐姐对继子真心关心,所以后面第二集才有继子和女主说让姐姐离开亲爹。
7、姐姐是真的努力在挽回婚姻了,她形容处理负面情绪时说装在瓶子里bury them,用词感觉像是埋尸体,程度还挺重的,应该是在这六个月里很用力的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怀孕要孩子应该是她挽回婚姻最后的方式。流产后姐姐回到餐桌前说她“意识到今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在她心里这场婚姻大概随着流产死在了这一天。
7、神父的身世异乎寻常的悲惨。首先他说他家一堆修女,那么父母其中一方大概是在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长大的,但父母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随着教育程度升高,可想而知对神学会是什么看法,压抑是难免的(想起伯格曼了,估计比伯格曼要惨),所以父母即便成为了律师,还是都因为某些原因沉溺于酒精,成了酒瘾患者,推测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很难做好律师,没准早就丢了执照。神父本人从来没收到过礼物,爹妈大概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酗酒或者忙于工作不管他们了,看到心理咨询的礼券还挺高兴的(应该是真高兴)……但他本人遇到人生危机时没有去寻求心理疏导,而是去找了上帝和神学,在宗教中获得了平静。后面的集数也有讲到获得宁静这个事,考虑到这么个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真的是好不容易才得来了的安宁和平静,为了一时的爱意确实不值得。
8、神父唯一的哥哥是恋童癖,现在不来往了,恋童癖这种天生基因缺陷和原生家庭关系不大,碰上就是碰上了。神父糟糕的原生家庭、哥哥恋童癖这事对他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他是个很有同理心的人,在女服务员给大家添酒被拒绝的时候为了不让服务员尴尬主动说可以给我倒点儿,正是因为有同理心也会比较敏感,容易感知到身边人的情感和情绪,和普通人相比更容易被伤害。
9、神父对女主大概是一见钟情。他从饭局开始都没互相介绍的时候就在注视女主,但在她转向他时他又会迅速移开目光,后面有几次偷看她。饭局开始时候女主要tequila的时候他也要了一样的,是试图拉近关系的行为。当继母说女主像个小男孩的时候,神父转过头一直在看着她的脸。神父从抽烟回来后,右手大部分放在桌上,左边胳膊自然下垂,和女主比较接近,很多时候身体也是朝着女主方向的(所以现在看大家磕cp的时候磕肢体语言我真的非常理解)。神父和姐姐Claire相识更久,但从没问过姐姐是什么职业,对姐姐没有好奇。但他主动开口问了女主是做什么的,尤其是全场没人和女主交流的情况下主动问了,对她很好奇。
10、女主一开始不知道神父是谁,知道后形容神父“cool and swearing”,酷和会骂人,这种神父形象和我们传统印象中宗教人员还是有反差的,在裘德洛这种烟不离手的教皇形象出现后,神父这种形象也更多面了。听到神父骂人后她对神父有了好奇,抽烟回来后好奇更深了,会注视他,也主动问了他一些事。
11、神父后来一直在给女主添酒,非常多次。大部分时候大家杯子里的酒只有杯底,坐在他右手边的继母的杯子也老空,但女主的杯子一直是满的。接近饭局结尾的时候大家的杯子几乎都空了,还是只有女主杯子里是满的——神父大人一直在锲而不舍的给她添酒,尤其姐姐去卫生间的时候,刚给女主添过酒,隔了十几秒又再次问要不要酒。姐姐离开后女主的注意力在姐姐身上,神父的注意力在女主身上,继母开了个黄腔他也没注意到,只问女主要不要更多酒。(喜欢你就是让你杯子一直满着,磕到了)
12、中间女主问神父你是不是真的神父那儿,继母眼神在二人身上来回打量了三次,察觉到了二人之间的微妙情愫,搞艺术的还是很敏感的。
13、父亲一开始的祝酒词是他全场唯一一次speech、唯一一次能不被打断好好讲话的机会,结果他说的坑坑巴巴,词不达意,一个完整的长句子都没说出来。此后全场他再也没有获得表达自己的机会,或者说继母没有给他机会,于是爸爸总不停插话,总是打断继母想参与到谈话里,均失败。那个巨浪和涟漪简直要笑死了。
14、爸爸是真的想和大家好好吃顿饭的,所以总是问大家要不要酒,问饭菜好不好吃。大概是因为无法参与聊天,所以他很想要掌握这顿饭的节奏,因此才会拒绝waitress来添酒,说我们啥时候喝我们自己倒。
15、父亲还是比较内敛的,继母问神父隐私的时候父亲对神父说你没必要说,姐姐问妹妹信封里是什么的时候,父亲也说没必要看。继母说我所有的礼物都是闺房礼物的时候,父亲很兴奋但又不好意思,看了孩子们的方向。但其实没人注意到他,因为那个时候姐姐去卫生间了,妹妹在看姐姐,神父在看妹妹,姐夫没给镜头但这种话题如果被他捕捉到他一定会开黄腔,既然没说话,大概率是在趁姐姐不在偷偷喝酒。父亲在整场饭局一直被忽略。
16、父亲和继母的关系里,性是很重要的基石。继母的职业和她总开的玩笑里都能体现出来,父亲对性很享受但不愿宣之于口,继母是很open的,非常乐意把性当做艺术来展现。
17、继母八卦又爱挑事儿,询问神父隐私,神父一开始有点犹豫,她就脑补了很多兄弟争执、价值观碰撞、爹妈偏爱孩子的撕x大戏。女主因姐姐不去医院抓狂,她摆出一副关心的样子说这儿是“safe space”有话尽管说, safe space my ass,就是想八卦又碍于自己艺术家身份不能显得八卦否则和小市民没什么区别,所以只能装出关心的样子来打探她们的秘密。随后得知女主流产,只关心怀多久了、孩子爹是谁,爸爸说现在不是说这个时候必须立刻去医院,但继母把父亲拉着坐下,继续追问孩子是谁的。这里要表白一下继母的演员奥利维亚·科尔曼,说孩儿他爹是不是tooth man的时候,模仿了个龅牙的表情,这种小细节都很到位,真的是好演员。
22、信封发现是礼券,继母立刻说so thoughtful,意思是准备礼券是因为父亲体贴,言外之意就是送礼券全是父亲的主意,把责任都推到了父亲身上,但这种看似好意又带点恶心人的礼物应该是继母的风格。继母也不服老,纠正姐夫说老年人婚礼,但自己却暗示说姐姐老了才要不了孩子,真讨厌啊。
19、上季结尾,父亲的行为对父女关系是有实质性伤害的,第三次出去抽烟的时候父亲问她为什么忽然这么乖,女主说its doesn’t matter,她是说真的,确实不在乎了,因此父亲给了礼物,她以为是钱的情况下都没有在父亲离开后拆开看到底有多少钱或者到底是啥,对她爸已经完全不抱期望,基本的好奇心也没了。
20、继母虽然很爱父亲,但也喜欢吸引异性的注意,屡次把手放在神父胳膊上制造肢体接触,父亲对继母的行为察觉,所以继母说到她和神父一拍即合的时候,问神父didn’t we?神父说we did,父亲补充了一句they did一锤定音。这种短台词重复三遍,节奏一下子出来了。
21、大家都以为姐姐是律师,没有人在意她的工作,其他人包括自己的亲妹妹都对她没有基本的认识,这里和老友记里面大家不知道钱德勒的工作是什么一样,都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处理的。老公那么个德行,事业和家庭都得不到助力,没人关心她的内心,能看出她本身是很孤独的。流产后让女主get your hands off my miscarriage,因为只有这个,才是完完全全属于她的……
22、想到再补
翻译存疑:5分30秒的时候继母说神父“I didn't realize you were allowed out without little doggy thing” 看了三个版本的翻译都是说我不知道神父不带狗还能出门啊,但结合上下文,这个doggy thing指的应该是神父的制服衣领上那个白色领结(美军脖子上挂的那种身份铭牌叫dog tag,类似的意思),表示继母失望神父来吃饭没穿制服
本季真是从第一集开头五秒钟起就持续巅峰高能,以超完美的编、导、演全面向世界扫射出所谓的"英国性"——在我心中这剧就直接加入"我最喜爱的英剧"阵营了,跟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并列不朽。 全面get英国国民尿性的经典教科书啊童鞋们(敲黑板!),假如哪天我给人上英国社会文化课可以直接拿这出当活教材。。
phoebe waller-bridge is so disgustingly talented——尬剧玩得转、同时像killing eve那种又鬼马又有格调的热播剧也写得好出彩(她同时也是k.e.的制作人),然后父母双方还都是从男爵后代。。真是不给我等芸芸众生任何活路啊。。 天才妹挑的一众配戏演员也太梦之队了(自己写剧本自己演就是爽),好过分:奥斯卡新影后是她教母+准后妈,撩的熟女女王是的dame kristin scott thomas,送她豚鼠的银行信贷经理是我偷偷爱了很多年的冷面笑话王hugh dennis,就连那傻乎乎的律师(演员不熟。。)都是九次哥的设定!而莫娘扮的hot priest更加不谈了,我觉得此次的演出里他真是比在舞台上演什么hamlet带劲多了,各种卖弄性感和肆意卖萌的动作+微表情啊,而且切换自如,跟天才妹一起把电光火石的男女真爱传达得栩栩如生(英国专业演员就是牛,自己的LGBT身份也可以随时放下然后演什么像什么)——不过,算了,天才妹就是令人服帖也令人爱啊,所以请随便折腾这些人吧你开心我们也开心! 有点舍不得看下周一的最后一集,毕竟据说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生活就是这样,像一顿拘谨又不自在的晚餐,周遭充斥着:令人讨厌的假笑继母、猥琐肮脏的秃头姐夫、本应依靠却怯懦无能的父亲、给你希望又令你失望的亲生姐姐、莫名奇怪又性感的教父,以及不合时宜出现的女服务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镜头,对那些不存在的观众邪魅又无奈地一笑。
《伦敦生活》第二季正式开播,演员阵容包括身兼该剧编导和女主的Phoebe Waller-Bridge,在《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扮演军机处冷面女高官的Fiona Shawn、以及刚刚在第91届奥斯卡凭借《宠儿》(The Favorite)斩获最佳女主角的Olivia Colman——在本剧中饰演女主那尖酸刻薄的教母后妈。
第一集以一次正式的家庭聚餐拉开序幕,除了即将为父亲和教母主持婚礼的性感神父以外都是见证了女主破罐破摔人生的熟悉面孔,Fleabag要以怎样的姿态来宣告回归?
生活就是一顿蹩脚的正式晚餐,每个人都希望你“很好”——不管是洗心革面还是佯装美好,你都要端庄大方地和每个人角斗,笑着品尝前菜和甜品,适合地拒绝殷勤开酒的服务生,必要的时候也不需要开口,安静地做个配角。然后呢?华丽的袍上爬满了虱子,所有人都视而不见。
当父亲在为乖张女主晚餐时顺从安静的表现而欣喜地说 "You're not being naughty." 时候,就像表彰知错就改的小女孩,她那改善的生活态度——你不再顶撞长辈,偷继母的雕塑,在会展上胡闹;而是收下女权主义宣讲会的门票和心理健康咨询的优惠券:你很好,因为你不需要在亲人面前展示理所应当的叛逆。
"It doesn't matter." 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态度。被继母赏巴掌时眼睁睁地无动于衷,听到半夜来自女儿的哭诉只回应道“你跟妈妈很像”,来到女儿破败的咖啡店里只是为了询问继母丢失的艺术雕塑,在车前哭泣和女儿摊开的心扉立马在教母出现时便改口道 "You should go" 。既然父亲懦弱又无从依靠,便是索然无味——问候甚至比这张作为生日礼物的优惠券更多余。当我们在亲人面前无话可说时,那便是无法彼此依靠的时刻:并非物质的给予,而是你隔着我缺失了再去体会和理解的心。
在第一季中,父亲曾说,"I deserve to be happy. I am allowed to move on." 这句话完全可以试用在女主自己身上,但是父亲做到了,而Fleabag没有。区别在于前者处在完成时态,而后者要用将来时。每个人都需要幸福来确保生活的质量,而女主的幸福过于短暂,也许就是那么一两次疯狂的性爱。
在餐桌上,所有的长辈都喜欢安静听话的小孩;但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迎合着 "not being naughty" 的嘱咐。
Claire选择了成人世界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体面生活——与举止龌龊老公维持着看似成功的婚姻;穿着Burberry大衣在车里谨慎地握着方向盘;秉持着所谓“成年人的生活可不只是在沙拉里放坚果那样简单”的积极教条;拥有两个学位在伦敦和芬兰之间往返的充实工作——而没有选择相信“我”。
同样面对单亲家庭处境以及拖泥带水的继子和老公,姐姐似乎擅长更佳冷静和属于社交生活的处理方式——对人生的掌控权让她无法容忍任何多余的意外——就像她需要事前安排好的生日惊喜,配合着恰当的演出,佯装惊喜。她身上散发着一种致命的成熟,以摒弃生活真相与意义为代价的,安心的生活方式。
但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Maybe happiness is not in what you believe but who you believe." 这是Claire收到来自Fleabag的暗示与讽刺,她内心挣扎的样子就像投射在Fleabag身上的阴影,背道而驰的人生绕了一圈回到同一个位置。
背叛自己比背叛一顿蹩脚的正式晚餐更容易。因此,流产不要紧,怀疑过婚姻不要紧,在人生抉择前左右摇摆也不要紧,更何况在晚宴上破戒开香槟,一饮而尽。克莱尔是令人失望的,她那所谓顺从主流的价值观 "She's fine, she is absolutely fine."甚至不如性感教父一句"I am fucking lonely"来得自然和真实。但她是生活餐桌上合格的宾客,用应有的规则与礼貌来避重就轻。
“头号反派”的教母擅长讽刺、挖苦和卖弄深刻的艺术,控制欲极强且不甘示弱。她不会轻易地露出面目狰狞的面孔与獠牙,只会大方利落地用夸张戏剧的语气来为你的伤口撒盐。
作为艺术家,教母的身份与在市井挣扎不堪的Fleabag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艺术也是高级的伪装,它与女主赤裸又廉价的性爱对比,模糊了欲望的界限,将其剥离成摆放在展览里的雕塑。
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是对Fleabag的公开处刑,而教母精心准备的Sexhibition(性爱展览会)就是她的屠场。在那场结尾,不会再回头的文艺前男友哈利,决定结束与Fleabag的性关系去寻求真爱的hot guy,在继母身边重拾幸福又无能为力的父亲,姗姗来迟给了当头一棒的姐姐——他们纷纷选择离开Fleabag。性爱是女主“重罪”的愧疚枷锁和逃离现实生活的逼仄窗口,却也是继母精心雕刻的艺术主体;前者用它抚慰身心,后者则游刃有余地将它打磨,赤裸裸地摆放在众人面前。
Fleabag从来没有赢过刻薄教母,无论是偷走了艺术展里的雕塑作品,从窗户放走昂贵的布偶猫,抑或在展会上大醉胡闹,都显得稚气未脱。甚至让人觉得她没有资格与教母过招——在晚餐和大人顶嘴?狼狈的恐怕只有自己。
对女主而言,“忠言”逆耳,反倒是一目了然的脏字显得可靠——但如此dirty words上不了生活的台面。在第一季的冥想进修班,男性习得对女性的尊重,第一步是彻底地辱骂,宣泄就像是催吐良药——那一集让女主和贷款经理达成真正的和解,为大结局的救赎做了铺垫。
在宴会上突然出现的神父或许担当着这样的角色,成为Fleabag的新型催化剂。眼神交错、质疑、好奇又互相试探。餐桌上的小动作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满口市侩的新时代神父貌似有着和女主不言而喻的合拍。
每个人都需要从晚宴上出来透气,稍作喘息。那个随你出来抽上一根的,或许就是你的下一个目标。
要乘火打劫又不能如愿的姐夫Martin就像一块坏死在Claire身上的皮肤,共为一体无法清除。他是晚宴里最不得体的食客,行为和用词猥琐下流却又自以为风趣幽默。
“我倒是要看看你又要怎么样把自己弄成整晚的主角。”Martin就是那个在餐桌上大肆宣扬戒酒的瘾君子——但偷酒喝容易,偷吃小姨子的豆腐却没那么轻松。于是Martin带着自身的“男权光环”张扬跋扈,成为失信于众人的Fleabag的丑恶威胁。
他的挑衅是晚餐尴尬收场的导火索。
那个在餐桌上不断出现的needy waitress就是这顿晚餐的良药,尴尬的时刻出来解围,混乱时挨上一拳,甚至在觥筹交错的锋芒间推波助澜以加速晚餐的进度。
没有人在乎一个服务员需要什么,但当气氛凝固到了极点就是她出场的时刻:“有人需要在来点冰吗?”
生活里总是需要一个“多余”的服务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按时撤盘,及时买单,每顿晚餐都有它的时限和顺序。
Fleabag所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这黑色幽默喜剧的冲突点,这种方式成就她所演绎的“伦敦生活”。
对爱情过于儿戏,甚至不如“龅牙男”专情;对事业敷衍了事,维持着一家鲜有人去光顾的破旧咖啡馆;对家人疏远而存有芥蒂,黄汤下肚一顿荒唐才肯敞开心扉;对已逝去的此生挚友,只能唏嘘愧疚,让记忆不断闪回。为什么要这样?
"Looks cool." 是她的标准答案,一个颓败到极致的人至少要看起来很酷。
不像Claire面对难以下咽的食物却对服务生说 "It is delicious",Fleabag “荒谬,失去理性又纠结挑剔”的处理方式却成了晚餐最大的忌讳——她又回归成了那颗炸弹,让餐厅变成角斗的战场,与Martin大打出手。不过至少这场混乱爆发让Claire觉醒。
她在片头说了:“This is a love story.”
作者 /白鱼Fiasili
编辑/ 朴西 菜菜
首发 / 新媒体女性
导语:“在面对分离、恐惧、拒绝、冷漠、粗暴、忽视与一切的不尽如人意,《伦敦生活》给我们展示另外一幅女性自处的图景:我不用成为‘解决一切问题’大女主,我不需要完美大团圆。生活如此,我会心碎,但我不再崩溃。我接受并继续携带着我所有的问题,继续动态地活着。”
《伦敦生活》完结了,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却讲述了真实的成长、勇敢和爱,探讨了女性的恐惧、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感。如果说第二季是一个寻求爱、成长、自由还有救赎的故事,其结尾就恰到好处地冷峻、克制、温存而抽离,她遇到爱,遇到性,遇到了解,最终依旧没人同行上路,但她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损毁。这简直是女性题材中非常卓越的结尾。第二季刻画了诸多美好本身,同时也把其矛盾、复杂、转瞬即逝充盈地铺开。
这部剧陪伴我们度过了两三年的人生。主演兼编剧菲比,也从一个小众作者走向了艾美奖,作为《杀死伊芙》的编剧,在影视业站稳脚跟。
初看《伦敦生活》,以为是略带阴郁、冷漠、幽默、嘲讽的黑色喜剧,会把它和马男等丧喜剧归为一类。它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弧线都是一套自嘲自毁逻辑。角色们基本都毒舌、刻薄、洞悉世事又敏感、多情和痛苦,或者就是抑郁、躁狂、反社会。不过观众慢慢会认识到这些人自闭中带着性感,暴躁中带着忧郁,嘴贱又可爱,直接又浪漫。这些角色要么让你觉得,他们就是在说你自己那丧心病狂又无力回天的人生。或是让你觉得,若你在一个复杂又昏沉的夜晚第一次和这个人喝酒,你说不定会爱上他。
这些角色都不完美,但每个都有其合理又执拗的地方。比如《我爱上的人是奇葩》、《随性所欲》、《无耻之徒》和《去xx的世界》,这些剧从一开始就摆脱成功人士的中产幻觉。
《伦敦生活》的主角是一个在伦敦的城市女孩。她拥有冷漠的父亲、紧张的姐姐、排挤她的后妈、觊觎她的姐夫还有一个矫情又做作的男友。她不是什么受害者或值得同情的小甜心,她是一个受过教育、有自我觉察能力、知晓自己遭逢的人。同时她对自己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办法。她复杂又灵巧,同时不停在自嘲。第一季中的女主,更多是一个遭逢者。她坦诚、稚拙、不受控、甚至有点过度暴露的生活在这个人潮人海的都市。她想要漫不经心、不刻意的美好。
她的可爱和她的痛,和她的自毁,都牵引着每个敏感的女性。
她会出轨,享受睡性感男孩的快感,同时又随时出来吐槽对方。至于和男朋友上床与表达亲密则会让她觉得恶心,不过她还会看着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自慰。她有大城市现代女孩对性、关系、爱的丰富而多元的认知。比如第一季,她的炮友完全是因为体验了不同的性爱而感谢她,她会对那个谢谢的虚伪感到厌倦。或者第二季那个擅长做爱的律师,关注点只是对方到底高潮了几次,自己棒不棒。她会一秒切换到思念神父的的心思里,完全只是“用一用”对方。
她也有所有缺陷人格角色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危机:充满问题的缺乏爱的家庭,随时崩溃的事业,对于性和亲密关系的上瘾,以及因此被贴上的标签。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在她失去最好的朋友的引线上,成为她抑郁的核心。她无法原谅自己,因为她和闺蜜的男友上床,闺蜜过于伤心最后出了意外车祸身亡。她的闺蜜是唯一一个懂得她,在乎她,知道她的人。面对她们糟糕的原生家庭,闺蜜会和她说:不要指望他们,他们不会懂的。
第二季中她已经没有无休止地怀念她之前的好友了,而是在其他关系上进行一些补偿,比如和姐姐的关系,对爸爸的劝慰,还有在颁奖礼上和一位优秀的职场中年女性对话。
这个关于更年期的叙事,不得不说是一种新生视角。女主虽然是接受了几波女性运动思潮的,但她内心的彷徨不安,她对关系对浪漫的需求,都在制造新的痛苦。“你终于会被当成一个无性别的人去对待了,那感觉太爽了”。如果这是之后的结局,而不是麻木、世俗、无人问津的那些刻板印象的衰老,此时的一切经历似乎就没那么不可接受。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戏剧化的比喻,毕竟只有独身的职场女性才能最终享受那种所谓的无性别的自由。
《伦敦生活》处理亲密关系和爱欲的细腻度和坦诚度是非常惊人的。而且它不会将女性所经历的一切投射到男人身上再反射回来。它是真的以女性作为感受中心去讨论的。
如果说第一季中,性爱是一个沉重的令人自毁的话题,第二季中,女主的爱欲有了诸多新的面向:禁忌、浪漫、亲密和疗愈。女主的基调本来是渴求关注、渴求爱与性,一旦得不到她就会用各种方式自毁,典型的缺乏延迟满足训练的情况。这会让她错误的预估爱欲的形态。“立刻就干”不一定是渴望,也可能只是误会和空虚的释放。
而第二季中,她明显有从紧绷的,退缩的,害怕欲望的状态,逐渐转化到去体会、接纳和平衡。
第二季蔓延着一种宗教与救赎的氛围,同时又略带精神SM。从筹备父亲与继母的婚礼开始,到婚礼结束。女主认识了负责主持的神父。神父也曾是一个对性和亲密关系上瘾的人,他性感、隽永、自闭、禁欲但又藏着潜在的忧伤、恐惧和温柔。女主一直用禁欲来惩罚自己,同时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不会让她自我损耗的欲望对象的出现。而神父又禁忌、又性感,同时又带有精神恋爱的纯洁与浪漫,而且他还带有宗教性质的大爱。
他深深地被她吸引,并且知道她摧毁一切现有生活的力量。他不像任何以前接触女主,并最后发现她是一个自毁的无底洞的人那样,他知道她具有的力量,但他也知道她的纯真、浪漫、温柔和坦诚的爱。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她对神父的诱捕,不如说是她逐渐打开她的心的过程。
整整五集,这种吸引、撩人、无处安放的情欲都溢出屏幕,因为他们彼此真的知晓彼此,看到彼此。他们眼中的欲望是针对性的,而不是随机性的。同时又因为这个欲望的延迟,而更饱满、更诱人、更珍贵。
忏悔室的吻绝对是一个定情之吻,当女主终于开始袒露自己的脆弱,并且承认她其实觉得自己并不能做好任何事,而她想要恢复的秩序也完全无从得到的时候,神父不仅看到一个在忏悔室里的女孩,更看到她的存在本身。“Neel”他说跪下。
当女主跪下后,他能先看到她的袒露和自我的铺陈。同时他也跪下了,仿佛潜台词在说:“来,让我陪你回到这个混杂的、令人失望的世界”。对于女主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讲,这才是“上帝显灵”的瞬间。
因为神父给她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也是女主从未经历过的,最原始的的爱意。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克制、折返、恐慌,仍被对方吸引。而他们最后的性也不是什么完美而浪漫的。女主又回到了原有的模式,睡她立刻能睡到的人来排解她的焦虑和无处安放。这时候神父却来找她,她的复杂,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仍未改变多少。但是这样的纵情事件并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影响她的自我认同了。她仍然可以切换回那个意乱情迷的禁忌爱欲中。她的自我是一个更坚固的自我。这种坚固并不是通过把她变成什么新的人而做到的,而是她接受并携带着她所有的问题,在动态地生活着。
最后,在婚礼的对白中,神父说出了自己复杂又真挚的想法:
女主有了一个并不圆满,但就存在于此时此刻的结局:她遭逢了美好的爱与性,没有修成正果,她感受到心碎,但不会因此崩溃。
女性的疗愈不需要向外寻找,而是在变化中,在遭遇中不断前行的。这个治愈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是女性成长中的一大步——对女主来讲,是某种层面的带病生存。或者说,是带着女性的处境生存。
作为一个灵气、敏感、浪漫、自闭,有时愤怒有时伤心的真实女性,女主最终整合了自己。她不像任何一个失足少女、自毁女孩那样,把神父当成救命稻草,而是仅仅把他当作一个美好的遭逢。如果我们能确定爱的纯粹、和它浇灌在身上的那种贴合程度,我们就不会在乎所谓的关系的长久。因为爱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能量,爱在那儿,它就在了。因此,女主的成长非常微妙和难以把握,但是一旦经历过的人就会了解,我姑且概括一下,大概是:
无往不胜的分离已经不能浇灭我的心
我知道爱是更大的东西”
更多影评:
本文为新媒体女性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要在三集之内看到女主上hot神父。
电视剧女主角真好啊,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侧过头来向观众眨眨眼,我也尝试了一下,但是始终不确定镜头在哪边。
生活就是这样,像一顿拘谨又不自在的晚餐,周遭充斥着:令人讨厌的假笑继母、猥琐肮脏的秃头姐夫、本应依靠却怯懦无能的父亲、给你希望又令你失望的亲生姐姐、以及一个奇怪又性感的教父。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并不存在的观众,邪魅又无奈地一笑。
把邋遢大王翻译成伦敦生活的那个人,肯定是个人才
把画全部都钉死了不行嘛????!!!
第四集绝了!!莫娘可太适合演这种sweet but psycho神父了!!都给我kneel!!
我靠第四集 神父让跪下那段我直接高潮了 不好意思各位
神父发现她神游的踪迹,在这人世间有人懂你简直就要哭出来了
“我爱你”,“那会过去的”,眼泪打转抬起头,发现车还停运了。总有更坏的事,也不确信自己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归宿,但暂时先这样了吧。Phoebe Waller-Bridge表演之外,笑起来着实迷人
遇到真爱,却输给了上帝
我他妈哭的好大声
对于这种让Andrew Scott对着镜头肆意卖弄性感的行为,我只想说请不要停。
快和莫娘搞起来!不搞不是英国人!
女主一拳打到姐夫脸上的时候太爽了
我就服这个集编剧,主演,制片与一身的女主角!
第一季女主好像是最丧最惨最不正常的,没想到这一季她确实一堆假惺惺中最正常的那个了。
第六集最后一分钟,她对着镜头笑一笑,摇头示意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要再跟随她。走远一点儿,转过身来微微招手告别。停在这里就很好,不用再有下一季。
很开心这一季终于有剧里的其他人发现我们的存在。
watching people falling in love is more frightening than watching horror movies. I'm so afraid of it turning real and ugly.
Kristin Scott Thomas来串剧很惊艳了/神父一句"kneel"大家都湿了。酱。比第一季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