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大地情书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殷滨

导演:胡峰

 剧照

大地情书 剧照 NO.1大地情书 剧照 NO.2大地情书 剧照 NO.3大地情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8

详细剧情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长篇影评

 1 ) 情怀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 《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2 ) 人情味烟火气电影质感成就《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的启示: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和烟火气! 说起东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讲得尽这块黑土地上的风景与美好。《大地情书》全方位地展现出了东北人民的真实生存现状和生活态度,在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的同时豆瓣也达到了8.9分。这部备受热捧的纪录片,为广大网友讲述这片黑土地上别具东方之美的乡土故事和人文景观。 东北偏北:5岁的小堂弟说:削他! 我老家在东北,但是却在华北出生,华北长大。我爸爸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进了关,但是他一直跟我说家乡是个好地方,说好他又说不出什么好,甚至偶尔带着爷爷奶奶开车回老家都得开导航,他几乎不认识那边任何一条街。 我跟着回了一次老家也觉得那是个好地方。从此年年期待跟着他们回老家。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爷爷和二爷三爷聊得正开心。二爷家的哥哥悄悄凑过来,问我要不要跟他出去玩,他给我掏鸟蛋玩。 后来每次回去,我都是像小公主一样的存在。本身就是远道来的客人,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族里女孩子很少,我爸爸这一辈只有三爷家有一个小姑姑,到我这辈就只有两个女孩子了。哥哥弟弟们宠我宠得紧,会带我出去吃好吃的烧烤,会逗我玩。大人们也宠我宠得紧,有次和堂弟一起扒蒜,家里大人就会说堂弟,你怎么让你姐扒蒜呢。 东北人真的很敞亮,也很热情,一句老乡胜过千言万语。东北人也几乎不会重男轻女,尤其是像我家这样女孩子少的家庭,小姑娘简直是宝贝中的宝贝。 东北男人真的很有意思,在外面我爸总是说,“我一瞪眼她(我妈)动都不敢动”,可是我觉得明明是我妈一瞪眼我爸都不敢动啊。后来经我观察,叔叔伯伯家也都是这样,喝了几杯酒恨不得东北都是他们的,媳妇儿一出现,就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了。 东北好吃的也真的多。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每次一起开车去老家都要在中途住一晚上,我们一般会住在沈阳,晚上跟着爸妈出去找吃的真的不要太开心。我爸告诉我,东北治安很好的,晚上我自己在外面他都不会很担心。 后来我去北京读了大学,正好也有一个堂哥在北京读研。他坐了很远的地铁来找我玩,跟我说被欺负了就告诉他。 要知道东北有个特别骄傲的打架的理由,哪怕进了局子也绝对不是黑历史那种,那就是“他欺负我姐/我妹”。 小堂弟两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指着我问他,要是有人欺负你姐姐你怎么办。 小堂弟奶声奶气地说,削他! 虽然没有在东北生活过多久,但是我一直是以东北人自称的。东北话普通话随时切换毫无压力。最喜欢的菜也是东北菜。我总觉得这口音和口味就像基因里带的一样,仿佛永远改不掉了。 我想,东北真的是一个你去过就会很喜欢的地方吧。 东北的亲戚关系很奇怪。虽然大家都很热情,第一次见面的亲戚只要喊过一次就好像特别熟一样。但是真的不会一直麻烦你。 我有个堂哥在我家这边不远上学。他爸爸和我爸说照应点。也就是第一次去学校帮忙送过去,生病了带着去看病而已。我妈一开始还担心老家人会不会一直很麻烦。但是到后来就变成了一到过节我妈就问我哥有没有安排要不要来家里吃饭。堂哥毕业的时候我妈都特别舍不得。 还有就是东北人为什么会能分辨出对方是东北哪的啊……我觉得除了大连半岛以外,东北话明明一样的。结果我就被长春的基友指出,说我老家是辽宁的…… 爱东北:爱你爱得深沉!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没空管我,东北阿姨就把我带到他家去吃饭,就在阿姨家里,我第一次吃到啥才是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子,手撕白菜,配上切的野性的猪肉,刚端上桌子的白菜呼呼地冒着热气,上面还放着几个肉丸子。阿姨就像是你亲妈一样麻利地给你盛饭。我那会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能吃到这么好吃的菜。多年挑食的我头一次吃了三碗米饭。吓坏了阿姨。后来阿姨搬走了,我又吃过许多猪肉炖粉条,可是都没有阿姨给我做的好吃到鼻涕冒泡的猪肉炖粉条。 后来又遇到一个东北阿姨,是我妈多年前的徒弟,来我家小住几天,因为吃不惯我爸妈的蜜汁手艺,阿姨开始变魔术了,几块钱一包的酸菜、酱黄瓜,买点猪肉腌一腌,她也不用我们帮忙,就像电视里的东北老娘们一样,盘着腿坐着,一手擀皮,嘴上哼歌,猪肉酸菜饺子就摆满了。然后阿姨在的几天,爸妈买菜,阿姨做饭。我迟吃到了传说中的铁锅炖鱼,电饭锅炖鸡…… 真的,我无比的佩服东北人们的创造力,同样的条件下做出无数花样。就感觉经他们手做出来的菜,扫地僧一般,其貌不扬,功力深厚。爸妈的东北朋友们几乎塑造了我对东北无限的憧憬,没去过东北的我对东北的印象就是好吃的饭菜,热心的阿姨,好看的小姐姐,在我不到三十年人生里始终如一,从未改变,wdnmd真就人均会做饭啊。 后来,东北就变了,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身不在东北,但我觉得东北大抵就是所有人心中那个破败不堪的家。外面的人疯狂的攻击在外只身一人的你,嘲讽你家里穷,嘲讽你土,嘲讽的你开始怀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你打电话回家,和你爸妈哭诉自己的遭遇,哭诉自己的心有不甘,这时你就听见,电话那头那个略有年迈但是依旧有精神的声音:儿子,炉子上坐着炖粉条子,觉得累了,就回来住几天吧。 那时,你明白了,什么都没变,家还是家,就在那里。这个家虽然破,虽然你吵着要出去,再也不想回来了,但有一天真的遍体鳞伤的时候,你知道还有一个地方的锅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仗义令人难以置信。东北女人独立,能干,热情。东北人实在到极致,但令人敬佩。东北男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 正如纪录片《大地情书》开篇的一句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3 ) 《大地情书》《寻味顺德》《金城兰州》等城市宣传创新实践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全国性“抢人”大战打响,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意识不断增强。融媒体时代,纪录片正在各大网络、电视荧屏强势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比其他形式的城市宣传片,由于,城市纪录片具有“真实性、思辨性”,“极强的生命力、更为主流的受众,更有利于国际化传播”等特点,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迁、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纪录片已成为宣传城市的重要载体、记录城市发展的忠实档案,备受城市管理者青睐。《大地情书》正以更富特色的积累和全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相册”。 基于“融媒体时代”和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寻味顺德》《金城兰州》《大地情书•绥化》等皆赢得巨大成功,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宣传方式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何利用纪录片打造城市人文IP、为城市立传的脉络与方向。

 4 ) 回顾历史,努力发展

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随着2011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下,纪录片开始复苏,越来越展示出其价值。因,纪录片本身具有承载一定历史使命的特点,中国纪录片是中国文化走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尽管中国有些优秀作品走出去了,但仍有限。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在故宫修文物》、《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大地情书》等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因此,文章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制作与网络化传播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5 ) 转发硕帝点评

[cp]有部新出的纪录片叫《大地情书》都看看吧 微博可以看全集 就讲了东北十组平凡的小人物 甚至都没受过啥教育 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看看平凡而伟大的人民 我们这片土地呀 很神奇 很不一般 有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乐观主义 比如说 癌症病人除了化疗咋抗癌呀 祈祷?念经?忏悔?哎呀神呀我错了求求你饶了我吧?不滴 十来个癌症患者组个班子去农村唱二人转 给农民唱戏去 东北农民那质朴的欢笑是最好的良药 能治好癌症吗 恐怕治不好 但是能治好恐惧和虚无 有个叫马三邪的平凡渺小东北人就这么耍着手绢唱着二人转在欢笑中死了 这种无谓和豁达在不信教的人里不常见 这人没了 不见了 就好像一片鹅毛大的雪花润在了这么一抔黑土里 又好像一条耗尽了生命的鲑鱼烂在了乌苏里江畔的浅滩上 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你知道他们活过来过 不然哪有这千万年雪水和大马哈躯体攒下的油油的黑土地 哪有这一年里半载欢声笑语堆出来的人均赵本山? 这大马哈认识回家的道儿 雪花也不会往天上飘 我们这儿的人会活 知道啥是真善美 而且人不坏 不需要从八千公里之外大沙漠请个神教我们分辨善恶 你唱着唱着二人转你就懂了 或者听着别人用生命去唱你也懂了;我们这儿呀 不只有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 鱼是鱼王 虎是猫王?(不对 是森林之王 Elvis Presley: 叫我嘎哈)熊瞎子掰苞米 野猪战群狼 五仙大乱斗 胡黄白灰常 文字写不尽的是传说 照片拍不完的是雄奇 啥都盛产就不盛产坏人 能救谁指定救谁 没行过不义 沙皇老子要不叫列宁枪毙不也来了吗 也就比你彼得罗夫董叔高半格呗(正国级)别黑了 长白山黑不倒 天池你还能给他黑干涸他?你要是不嫌弃 也来走两步 没病你就来这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走两步 我们这儿的好呀 你看得见摸得着 你就是真瞎 用舌头尝你也尝出来了;唱二人转的马三邪不怕死, 开拖拉机犁地的你彼得叔叫啥?他叫懂得生呀 http://t.cn/A6G1eM40[/cp]

 6 )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

从《寻味顺德》《大地情书》视角浅析城市纪录片对城市品牌的传播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采用纪录片对城市形象、文化旅游进行宣传,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和传播,是城市宣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比起蜂拥而上的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虽总体数量还不多,但作为传播城市品牌的一大路径,城市纪录片的效果和意义已非常凸显,正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本文选取近年来两部较成功的城市纪录片进行分析。 一、 传播内容:贴近受众,呈现精品 融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受众的时间、精力急剧收缩,但并不意味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下降,相反,受众更希望把有限的时间花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中去,对作品的内容、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不但要坚持精品战略,内容还要接地气、贴近受众,解答不同层次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 美食是用来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媒介,《寻味顺德》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乡土之源”、“匠心独运”和“美味相传”三个子主题层层深入地呈现顺德的美食文化。通过对美食的仪式化,突出佛山顺德当地人文风俗的特点,为观众展示了顺德人围绕“吃”而引发的情感共鸣。影像通过内容整合,对内激发顺德人的乡情,对外推广顺德美食故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美食地图,成为了地方旅游文化迅速发展的催化剂。在摄影和脚本等方面,该片也花费不少心思,三集播出时长共150分钟,而拍摄的素材竟达36000分钟。 “小人物”的故事最能引发情感共鸣,《大地情书》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点, 10组故事的人物用不同的方式建设家乡,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无不写满了对这座城市的关心、挚爱与敬意,引发了观者对家乡的情感共鸣。在4K高清镜头下,以电影美学的质感记录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蜿蜒向前的呼兰河,犹如一部东北风物影像志,广袤、深邃、绚丽,令观者心旷神,极大地凸显了城市纪录片的“高级感”。 可见,两部作品都采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给人电影大片的质感,而且内容都有“亲切的烟火气”,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能在第一时间撩动了观众的心,随着追剧热潮的掀起,城市画卷徐徐铺展,城市口碑不断提升。 二、 传播渠道:集结头部,全媒传播 在融媒体格局下,优秀的城市纪录片传播平台更为广阔,但仅依靠传统媒体或仅看好新媒体都不能使城市纪录片的传播达到理想效果,应该在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的加持下,进行全媒体传播,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形成融合之势。例如借助头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进行发布,再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蔓延,在社交媒体引爆话题进行讨论,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纪录片的有效传播。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寻味顺德》、《大地情书》在拍摄之时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和讨论,在播放时选择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效的传播矩阵。 《寻味顺德》在拍摄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播出后的反响更为强烈。借电视首播之势,影响力从荧屏延伸至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搭建起适合不同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首播平台为广电传统媒体,创下了较高收视率,网络平台的再次播出为该片的传播带来了更为广泛的收视人群,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则为该片的舆论创造了条件。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 《大地情书》凭借 “高级感”的电影品质,采取不同寻常的逆向传播路径——“先网后台”,首播平台为优酷网,在创下了惊人的流量同时,积极宣传当地特色风物,并通过线上情感互动、线下售卖当地特产,又吸纳了一大批粉丝,形成舆论场。当各种新媒体将该片的社会舆论推到高峰时,又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上映,在为该片带来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更带来不同年龄段的广泛收视人群。通过网络、社交、央视、地方电视台合力传播,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矩阵,也印证了蝴蝶效应。 三、 传播效果:引发热议、影响深远 传播效果是检验纪录片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寻味顺德》通过央广网、凤凰网、腾讯网、乐视网等网站进行网络播送,正片上线10天,突破2000万次的点击量,其中腾讯视频2057万次、爱奇艺63万次、凤凰视频61万次、Bilibili(哔哩哔哩)12万次。该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三集平均收视0.25%,超过同时段平时收视率180%。根据《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寻味顺德》的全网点击量为2.56亿,位居2016年全网纪录片点击量排行榜第五位(详见下表)。 《大地情书》在优酷、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播出之后,引起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优酷首播阶段总播放量为136万小时+,点击量达1.7亿次+。同时这部纪录片的口碑也达到了新高度,豆瓣评分高达8.9分;国家广电总局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中央电视台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从体现时代主题的视角切入,走进东北(绥化市),以真实的剧情、诚挚的情感、切实的话题充分尊重了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借助电影级的“高级感”影像,情景交融中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推向高潮,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形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精品大剧。 四、传播价值:契合主流、贴合当下 城市纪录片除了要介绍城市的历史、风景和人物等表面信息,还要深挖地域特质,彰显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吸引观众广泛认同,才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寻味顺德》绍了顺德人在美食之上和美食之外的功夫,在无数顺德传奇背后蕴含着顺德人的“工匠精神”,看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是顺德人延续宗族香火、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的根源。在网络平台的评论区充斥着顺德人对顺德美食文化的自豪感,他们自发成为了顺德城市形象的宣传大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吸引更多的民众去了解顺德和感受顺德,形成了价值共创,这些,为城市品牌做了很好的宣传,更为描写记录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输出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大地情书》以“大地”为题,以城市(寒地黑土之都——黑龙江省绥化市)为注,深挖最能代表黑土地的“元素”,经由电影美学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景美、物产美、艺术美、乡土美、人性美,在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同时不经意间回应了生态保护、文旅融合、文化传承、匠人精神、电商助农、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美丽中国等时代议题。  五、总结 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寻味顺德》《大地情书》的相继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城市形象宣传演进的脉络与方向。以期这两部城市纪录片“内容为王的精品战略”、“传播轨迹及传播效果”、“契合主流的价值传播”等能为中国城市纪录片制作、中国城市品牌宣传,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7 ) 对东北人的偏见该停下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阿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金链子,貂皮衣。

是人们对东北的一种身份偏见。

斑驳的废旧厂房,熏黑的烟囱。

是人们对“新”东北的另一种刻板印象。

这两年,东北文艺复兴的口号喊起来。

只因老舅的一首《野狼Disco》炸开了许多人对老东北的回忆。 一波波的回忆潮涌来,那些成长于东北下岗潮的8090后顿时多了无处释放的倾诉欲。 写书,写诗,拍电影,唱歌…… 人们从其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老舅,班宇,老四,给他们冠上了“东北文艺复兴三杰”的称号。

老舅,说唱歌手,代表作《野狼disco》;班宇,作家,代表作《冬泳》;老四,短视频网红,一人分饰多角色演尽东北家长里短小故事。

可无论是怎样形式的感慨。 都无法否认,那些表达都孕着一种无奈妥协。 好似,东北只剩下萧条落败的灰色。 那里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只有回忆,只有落寞。 就当我也认定了东北是铺满了尘一般时。 有些人告诉我,东北还有另一面——

《大地情书》

2020.3.4

>>>冰面纤夫 “我活还得干好,我还不能让人家说我,我这人就是这人。” 李春武看着身后排起长龙的拉车队,手下的劲儿又使了使。 可无论兄弟们怎么使劲儿,冰钩还是滑了,河里的巨冰又被吸了回去。

这采冰的活儿真心不好干。 采冰队队长李春武形容:“好人干不了,赖人不稀干”。 俩字——磨人。

在东北,入了寒九天,那真叫一个冷。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开头就写了一句: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冬把大地冻裂了。”

天更是灰蒙蒙,混沌沌的,压得人沉默。 李春武和他的兄弟们,一路上也无话闲谈。 每个冬天,他们都踏着冷冬夜色出发,前往呼兰河冰场采冰。 当下,他们的任务是抓紧时间从河里取冰,好为城市冰雪节供应原材料。 那天,他们要取500块冰。

零下三十度的天,温度极低。 一伙人刚撬开的冰缝,不到一分钟,就立马冻上了。 开冰缝就磨了很久,眼看任务要完不成,李春武有点急了。 “来,上大锤,快点快点。” 入三九的天,一帮汉子一锤一锤凿着一米多厚的冰面。 个个背上出了汗,眼上挂了霜,哈气让胡子上结起了冰溜儿。

打开了冰面,下一步就要分冰了。 为了取出冰块,他们必须要站在浮冰上切分冰块。 采冰人战战兢兢地站在浮冰上开凿。 每一下都要提防自己滑入冰窟。

分完了冰,最难的活儿来了。 为了安全考虑,大型起重设备都无法在冰面工作,拉冰上岸只能完全依靠人力。 可每块冰体都重达700公斤以上。 水的吸附力太大,采冰人实际承载的力又不止700公斤。 再加上在冰窟周围工作,冰水湿了他们的脚,稍一用力就容易打滑。 一次次失败,一遍遍从头开始。 寒气瘆人的冰面上,东北汉子们身上腾起了热气。

采完了冰,李春武拿着把尺开始仔仔细细地量冰,一厘也不敢差。 少了,兄弟们的钱也就少了。 采冰的活儿算下来,哥几个一个月平均能挣5000块钱。 不多,但也还好。

入夜,李春武一伙人去了五彩冰城。 看看自己从冰河里拖出来的冰块,雕成了楼、塔、坛…… 五彩霓灯照在他们脸上,每个人都藏不住的开心。 这城市的风光一景他们曾参与过。 “力没白出,累没白遭。” 李春武开心地对着镜头比起了“V”。

晚了,兄弟几人喝起了小酒,吃起了小菜。 一帮人开起了些四六不着的玩笑,乐呵呵一片的暖。 摸摸口袋里的工资,看看身旁的人,有兄弟陪,有家人念。 挺好,挺知足。 甭管挣多挣少,对得起自己,踏实。 说着说着,李春武等人脸上的红晕又深了……

>>>台上笑匠 有两种声音割裂着东北。 一种,是盘旋在车间厂房里的苏联老调。 一种,是乡野村舍里热闹吵嚷的二人转。 东北人都爱听二人转。 台上胡琴一拉,手绢一甩,脆腔一开,十里八乡的都要跑过来捧个场。

“南有赵本山,北有赵晓波。” 人人都知赵本山的二人转厉害,少有人知,绥化赵晓波的二人转也毫不逊色。 如今,绥化的一个业余二人转艺术团,也挺火。

团长刘叔没那嗓子,也记不住词,但就是爱听二人转。 退休后,成天转悠到广场听曲,也不白听,给人家买个水,拎个包。 这事到了刘婶那不愿意了。 虽然刘叔没那风流心,但刘婶也不想让人说闲话。 于是,他们自费办了一个民间艺术团。 将一个小仓库改装成舞台,搭起了台子,他们让大家伙一起来唱。

老两口不会唱,平日里就敲敲板,打打下手。 这团长也就是个虚名,挂着好看。 观众也不认你是不是团长,他们只认一个人——赵晓敏。

赵晓敏是团里出了名的角儿,台上生龙活虎,唱词一句句往人心坎里说。 来听戏前,人人都先要问一句:“赵晓敏来了吗?”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戏才听的踏实。

只是,人人见得台上赵晓敏的风光,少有人见她台下的苦楚。 赵晓敏得了癌。 宫颈癌。

每隔一周她都要坐大巴车去医院做化疗放疗。 她前脚走,团员们后脚就哭。 舍不得,不放心。

除了赵晓敏,其他团员也挺苦。 马三,原名马喜臣,台上活蹦乱跳,贼闹人,团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马三邪。 叫久了,便略了邪字,马三马三的叫开。

马三上台表演前,总要嚼两片止痛药。 嚼碎了吃,他说这样吸收快。 肠癌晚期的马三,一边吃药一边唱戏,唱了好几年。 “其实我早就该死了,活五年了,不错了。” 马三没有怨,笑嘻嘻的。

脊椎病变的王实玲也挺苦。 生了这个病,不能正常工作,稍不注意就容易瘫痪。 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王实玲夏天去工地开大吊车,冬天就去开出租车。 除此之外,还养过牛,磨过豆腐…… 男人能做她就能做,没有她不能做的。

小剧团里,每个人身上好似都藏着伤。 可他们不说,没人知道。 雷打不动的天天来唱戏,从不在台上挂出一丝的苦相。 他们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病。 大家都乐乐呵呵来听戏的,卖那个惨做什么。 人活一辈子,被那些难压着整日愁眉苦脸有用吗? 没用。 倒不如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小剧团里,拉弦的大爷83了,仍颤颤巍巍地来伴奏。 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还割了左肾,身体不好,照样搭台子张罗事。 每个人都挂着张笑脸,仿佛那些病啊、灾啊从来就不存在过。 就像赵晓敏说的: 自己要开开心心的,如果有可能的话,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这多好。

>>>芸芸众生 《大地情书》统共5集,一集不过30多分钟。 150分钟里,10个人的故事匆匆而过。 他们中,有希望自己女儿继承即将失传的“望奎皮影”的老母亲; 有一辈子玩鱼玩网的邵把头; 有几十年来坚持纯手工古法制作土豆粉的阿姨…… 他们都是普通人。 寒天黑土养育出来的普通人。

也不可否认,10个故事里,有的故事还是过于空了。 人物让步于故事,反而让人物和故事间的关系散了。 故事变得呆板,人物变得刻意。 没那味儿了。

不过,即便瑕疵明显,也无法掩盖纪录片带出的朴实质感。 不同于过于苦闷的伤痕记忆,它发掘出了东北的一种新。 一种尘土里生出绿芽的新。

现在的人回忆起东北,不免是灰蒙蒙的一片。 毕竟工厂时代的故事早已刻在了每个东北人的骨血里。 1945年,东北工业产值占了全国的85%。 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新中国的“第一”基本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1956年,长春一汽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图源:网络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号子喊的震天响。 震的人激动,也震的人发慌。 “三十多年,闹着玩呢啊。” 纪录片《铁西区》里,工人喃喃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迷茫。 一个时代轰然消亡,几百万人茫然无措地站在黑土地上。 导演王兵说:“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

工厂、车间、澡堂、工人房…… 冬日白雪覆上去,肃杀的诗意就冒出来了。 黑土为底,白雪作衬。 世界本不是黑白分明,却不知为何,在东北是那么明显。

一切辉煌都被时间洗得皱皱巴巴,模糊不清。 《少年巴比伦》里,路小路忆起从前: “这种青春既不残酷也不威风,它完全可以被忽略掉,完全不需要存在。”

我们都沉浸在伤逝里太久,或主动或被动地为东北镌刻上灰色的符号。 却不知,东北人早已活出来了。 或许,得益于开阔地势,东北人心大,开得看。 在看似认命的生活哲学里,总带着些旁人难以想象的坚韧。

九一八沦陷,下岗潮…… 东北人经历了太多,也明白了不少。 过去的事伤人伤心,只能主动遗忘。 像马三一样,他们把苦嚼碎了咽下去,才能把日子过下去。 生活被他们过成了彩的,过舒坦了、踏实了、开心了,这一辈子也就值了。

纪录片上线后,节目组给赵晓敏发了条信息。 赵晓敏回了句:“好好的,马三走了一年多了。” 大家一直不敢猜测的归期终究还是来了。 “宁可唱死在台上。” 一句戏言,竟成了真。 马三做到了。 我们记住了。

文/阿飞

 短评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7分钟前
  • glow
  • 力荐

在坚韧而活泼的东北人身上看到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10分钟前
  • 冰冰BlB
  • 推荐

在公众号眼中衰落的东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太多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 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

15分钟前
  • 老韩
  • 力荐

广东人的东北心日益膨胀。做大酱的两口子,赶山的一家人,在冰上采冰捕鱼的小队,返乡养马的小伙子可真都太好了!开头结尾旁白的煽情总结升华少一些会更像纪录片吧,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絮叨美多了~

18分钟前
  • 可达鸭董事长
  • 推荐

作为一个东北人,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真好。

19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20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2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26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31分钟前
  • 飞年
  • 力荐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36分钟前
  • 衣商
  • 推荐

东北人太能唠了

39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片花挺好看的啊,看了第一集,脚本很膈应,有风味人间那味儿

40分钟前
  • cnniuge
  • 还行

小范围采风,选取了当地(绥化市)不具有普遍性但极具独特性的生活方式。前两集感动中夹杂着辛酸,劳动力多么廉价可想而知;最后皮影戏表演家们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谢幕真的控制不住,现在打着字想起这个镜头还是泪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大的共性是感情充沛却又理智豁达,片中明明大部分都是质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表现出对黑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对身边所有人的热爱,逃离东北的“小镇做题家”本人对此无比惭愧,(((m-__-)m“做题家”这个梗没有小半年是过不去了。地区经济的衰落主要源自于在各行各业市场化的今天,东北的支柱产业仍旧遵照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定价,别的不说,单只要开放粮食价格你看东北还穷不穷。

43分钟前
  • Yakamoz
  • 力荐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48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推荐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53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只有五集,关于东北的一部纪录片,第一集和第五集很动容,尤其望奎皮影的介绍,千年文化在时代前进中的落寞与孤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登机在册的皮影技艺人员竟然只有二十个,且多已经高龄,画面中舅妈劝说二十岁的外甥女的画面多少弥漫辛酸,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与市场融合,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喜欢并且加入其中,借助自媒体 专题电影拍摄项目 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宣传,让大众首先看见,其次了解,最后总有在洋洋人海中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的,但首先,得有人去做,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拍摄关于望奎皮影更深入的纪录片。

58分钟前
  • 空舟
  • 力荐

东北,黑龙江,绥化。采蜜的人,取冰的人,制酱的人,做粉的人,种地的人,收菜的人,驯马的人,唱戏的人,他们游曳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踟蹰在黑土白水之上。看到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对那片土地失去期待。

1小时前
  • Leon
  • 推荐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1小时前
  • 羊驼半只
  • 力荐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1小时前
  • 艾大荀
  • 还行

那个在旁人看来早已失落的东北,那个年轻人纷纷远走的落魄的故乡,仍然有无数坚韧豁达乐观的生命在蓬勃地生长。是他们坚实了脚下的土地,擦亮了头顶的天空。我爱他们,敬重他们。在黑龙江疫情紧张的这个当下,祈愿故乡一切安好。

1小时前
  • 及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