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第二次不用原来的方法了?【主动求剧透,没看过的人别看哈】
大家啊,来帮帮忙。6.17在上海百丽宫影城下午的场,放到关键段落卡了,然后放映方给倒回去再放,到同样的地方继续卡。于是放映方直接给跳到了十几分钟后……
段落是卡在 Spensor 与 Warren 在第一次Heist行动失败后的争论处的,然后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一幕就是他们第二次行动的尾声了,只见管理员大妈被绑了……
那么问题来了:
1. 中间发生了什么?
2. 为什么他们不用易容这一招了?
路过的来看看啦,比心。
半纪录片式的故事讲述手法很新颖,缺点就是剪辑比较混论,故事刚刚起色即被真人叙事部分打乱,故事完整性难度加大。初看深觉高分诡异,但细想也有其必然性。现身说法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教育意义,片尾四人的归宿也再次升华--青春年少犯的错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不错的未来。单就这一点就比我国电影以判刑为结尾更具教育意义。
如果不是真实事件改编,难以相信抢劫竟然有这么愚蠢的设计,怎么会有如此草率的现场勘察、放风人员安排的意义何在?第一次虽然放弃,但第一次的准备还是很充足的,第二次出手就是搞笑的,真面目示人、指纹、监控等完全不放在心上,被抓是必然的。
慌乱、恐惧、躁动的青春演绎的很到位,试问谁的青春不犯错?
电影中有些想法也是不错的,行动前先行了解销售行情以及找好潜在买方,以各种方式找到可能销赃的路径并扫清各种障碍都是跳出高中圈子及固定思维,当然最后的揭秘使得该部分成为模糊的存在,已经分不清楚到底是否存在过。
电影名称看的很怪,难道强调人的动物性?可被驯化?
一开始看这电影,感觉这么些个学生模仿电影,成群结队,甚至还制定计划,伪装成老头想去抢价值连城的古书卖钱,感觉很幼稚很愚蠢甚至很搞笑,但越看越有感触,现实不是电影,不会像电影中的主角抢劫价值连城的东西后还能潇洒自如,一时兴起,为了证明自己很特别,想要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就去抢劫,听起来很傻逼,但反观自己,我们很多人其实多多少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像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特殊,生活没意思,经常在学校惹祸,十分的叛逆,其中也不乏一些很严重的事情,也是一时兴起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开始的心情觉得很牛逼,但做完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挺严重的事情,就很慌张,心里很恐惧很惶恐,但是我很庆幸我爸妈从来没打过我,只是冷静的教导我,不然我不知道后来我会惹出什么大麻烦,说不定现在不是在读大学而是成为社会上的混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给它五星,现在我们随处都能看见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成群结队在街上吊儿郎当的,其实很多人都是像电影中被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带坏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敲诈勒索,欺负学弟学妹甚至拿砍刀砍人等更恶劣的行为,在电影中主角几个出狱后都还有自己的生活,但那是在国外,在中国如果坐牢犯错这一生可能就真的被毁了,没什么出头之日,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青春期的孩子看看,对于纠正价值观有点作用,家长也该看看,重视对孩子三观的树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 —— 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
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探长我只能表示敬佩!
美国动物
American Animal
参与此次奇葩大劫案的有…
斯宾塞,美术特长生,锁定了这次抢劫的目标。
叛逆不羁的体育生沃伦策划了抢劫过程…
就连销赃路径都被他打点好了!
学霸艾瑞克和肌肉男查尔斯负责得手后跑路…
大老爷们不抢钱、不劫色,却偏偏看中一本书?
可见他们抢的绝对不是寻常之书…
学校图书馆珍藏了美国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美洲鸟类图谱》初版价值连城…
此外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著作的孤本。
这些白纸黑字进了黑市,都是千万美元起拍!
但他们并不是为了钱来干这一票…
第一回
Round One
四人精密策划了盗书的细节:
网上查阅抢劫的技巧,看遍偷盗题材的电影,甚至还设计了行动图纸和沙盘模型!
等到实际行动时就能像动作片里跳着舞、唱着歌的偷盗高手,如探囊取物般随意…
然而如此顺利的行动只是他们白日梦。
现实是这样的…
真·第一回
Real·Round One
和所有偷盗的故事一样紧张刺激…
以假身份预约,换上套牌车,小伙儿们再变装成老头儿进入图书馆,十足的专业做派。
但谁知图书管理员太犀利了…
[使女的故事]里调教使女的嬷嬷成了管理员,艾美奖最佳女配安·唐德简直是灭绝师太。
一个眼神就把大老爷们儿吓蒙了!
还没进收藏室,一行人就被死亡眼神击退…
行动失败!
第二回
Round Two
首次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
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但冲到跟前却发现:电影里都是骗人的!
电不晕灭绝师太,找不着展柜的钥匙,寻不到图书馆的地下出口,画册太沉抬不动…
最后狼狈逃命的四人撞车的撞车、呕吐的呕吐…
梦想中的神偷风采,只剩下落魄逃亡。
计划再次失败!
所有人都陷入了被通缉的恐慌…
[美国动物]还原了2004年学生盗书事件,而现实中四个年轻人在抢劫失败后被捕…
他们被判处七年监禁,大好青春赔进了牢狱。
看过[美国动物]的观众都开玩笑:
这就是一出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片!
美国学生太闲,一套五三模拟就没空作死了!
影片前半部分以略带喜剧的氛围表现了他们四人计划盗书的过程,桥段令人捧腹。
而行动失败后,四人陷入了窒息般的等待…
好像之前的刺激和愉快就像是梦境,如今大梦方醒才回神过来,他们犯法了!
影片中还以采访的形式穿插了真实的四个人:
斯宾塞,一个迷茫的艺术生。
他的才华备受认可,但内心却陷入空虚…
在他看来,伟大的艺术家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和卧薪尝胆,而自己只是“人生完满”的凡夫俗子。
真实的斯宾塞
沃伦,一个叛逆的嬉皮士。
去偷肉吃却拿非洲儿童做借口,在超市偷零食还对保安破口大骂,横竖都看不惯这个世界…
真实的沃伦
艾瑞克,一个内向的学霸。
眼镜、格子衫、埋头苦读的姿态…
三条形容便能勾画出一个备受排挤的学霸了。
真实的艾瑞克
查尔斯,一个很容易被钱洗脑的大块头。
喜欢做买卖赚钱的他明知抢劫犯法,但1200万的收益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
真实的查尔斯
四人个性、经历、需求各不相同…
盗书计划就像命运里的某个冲动,一时间的快感同时蛊惑了迷茫期的四个人!
但快感就像海市蜃楼,等来的只有一场空…
他们的疯狂,不禁让我想起了最近的新闻:
美国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
在新闻通报里,这是一起地勤人员趁职务之便窃取飞机后因为技术问题和燃油耗尽而坠毁。
但年轻人和塔台空管的对话却披露了更多细节…
偷飞机的理查德是负责行礼运送的地勤。
据周围的反映,他对待工作认真,对待朋友真诚,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满,根本没有自杀倾向…
但开着偷来的飞机,他却对塔台空管说:
“自己就是一个坏掉的人,可能几颗螺丝松了,从前没注意,如今却发现了”
只在模拟游戏中飞行过的的他,开着空载的客机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在黄昏海岸边一圈圈的飞到燃油耗尽,最终他选择开着飞机坠落在无人区。
事后调查显示理查德没有任何蓄谋计划,而偷飞机后的自杀很可能只是随机行为。
一个正常人,转瞬间做了无法回头的决定…
类似的故事还有1947年纽约公交车司机的出走。
司机西米洛在1947年5月28日工作当天开着公司的巴士从纽约一路行至弗罗里达…
他享受了1300多公里旅途,直到被警方抓获!
一时自由的纵情,换来了法律制裁。
他们被看做反叛不羁的传奇人物,也会被批评为不顾法理的破坏者,评价两极…
这些“”离经叛道”者究竟是为何这么做?
回看“盗书案”的真实经历者…
面对镜头的他们回忆模糊,盗书事件变成了多年前的一场梦游,谁也说不清当年的细节。
但是电影却揭开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稀稀落落的教室,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心不在焉…
阴暗的宿舍走廊里藏匿着情侣,而兄弟会俱乐部里则是男生们肆意的喧嚣。
校外的年轻人用酒精、大麻、飚车燃烧青春…
被烧着的手推车就像点燃狂乱的火种,为他们荒唐的盗书计划添了一把火。
斯宾塞家庭美满,父母和妹妹们都带着笑容,却没有人了解他真正的心事。
只有路边积水的倒影里,指示灯、路标和星条旗并立,像是一道隐喻…
未来的通路如水中望月,触不可及!
青春期的灵魂渴望挥霍旺盛的生命力,造就属于自己的世界,留下惊天地的痕迹,证明自己有过辉煌…
沃伦在多年后的一段独白,也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
在你的一生中,别人都在告诉你…
你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你是特别的!
甚至你可以列举出一些事情,证明你的特别…
但实际上那些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
而你并部不特别。
而在此之前,他们都如斯宾塞那样认为自己独一无二…
四个年轻人用电影里的偷盗情节证明自己…
如电影般浪漫的幻象最终换来实实在在的7年牢狱,以及对平庸人生的无奈接受。
影片叫[美国动物],而被盗画册也是鸟类图谱…
动物是兽性的象征,鸟类天生自由。
但活在现实中,就不可避免要克制这份无拘的自由。
1947年纽约司机笑着说:
一个笑话如果说两次,就不好笑了。
2004年偷书年轻人出狱后说:
这些事情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你也并不特别!
2018年西雅图偷飞机的人临死前说:
我不知道怎么降落,我也没打算降落…
就像偷飞机的理查德所说,我们原本都是完好无损的人,某个瞬间有几颗零件松懈了,毕竟…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如标准产品般毫无瑕疵。
他们只是某一刻松了螺丝、出了故障。
希望在不安的时刻,能有一个人、一些事、一句话修好每个困境里的灵魂!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歪理:校园生活没犯过盗窃罪和没作弊没打架一样,都谈不上完整。
校庆、高考祝福、毕业季……你是不是对这一切都会热泪盈眶?如果会,那很正常;如果不会,也很正常,因为这就取决于你是不是校园生活的受益者。不少在校生或毕业生或多或少对学校生活的厌恶并不是一个反常现象,而是一个信号,它在提醒着人们学校离“梦想的摇篮”这个目标究竟还有多远。
今年有一部特别的美国电影《美国动物》就讲了一群厌恶校园生活的年轻人为了冒险而实施盗窃的故事。
《美国动物》的故事原型特别荒诞:2004年,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市的四名在校大学生合伙,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大学的图书馆,计划偷窃约翰·奥杜邦的名著《美洲鸟类图谱》首印版,然而实施过程中频频露马脚,结果警方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四人逮捕。最后这四名大学生被判每人监禁7年。这起盗窃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鲁莽的抢劫之一。在《美国动物》上映之前,估计没有多少人可以想象这几个小子究竟是有多闲才会干出这种事儿。 对于这么奇怪的真实事件,展现过程怎能平淡无奇呢?本片导演巴特·雷顿可是英国纪录片鬼才,他之前的纪录片作品就以视觉创新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备受关注。《美国动物》作为他的第二部院线电影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依旧别具一格,甚至还在之前的纪录片的基础上,玩出了些新花样。
相信很多观众感到新奇的,是片中原型人物的出境阐述与演员的演绎再现的相互穿插。其实我在几年前看过的BBC专题片《米开朗琪罗》中,就见识过类似的拍摄手法了。但《美国动物》并不是单纯的将原型阐述和表演段落拼接,而是让两者形成互文,同一件事在两种形式(甚至原型阐述中,四名当事人的陈述彼此之间都有冲突)的呈现下相互增强传达效果,演员的再现让当事人的阐述更形象更生动,当事人的阐述则为演员的演绎注入了更多的蕴意。
巴特·雷顿并不止步于还原,他还在《美国动物》中表达了自己对真实事件细节真实性的思辨。关于销赃环节,两名当事人对当时沟通销赃的中介相貌如何都有描述上的分歧;动机上,除了后来加入的两个学生,最初计划盗窃的两名学生是谁起的头?两人在镜头前也各执一词。这种对真实事件的再解读没有主创主动添加的主观意图,只有在演员演绎的辅助下,对当事人状态的完整呈现。虽然这样一来,事件本身留下了太多疑点,但至少通过陈述上的矛盾,当事人当年的冲动、大意和天真也可见一斑。
《美国动物》没有刻意表达对当事人的态度,但主创对犯罪片的态度是明确的。开头就用煞有其事的慢镜头剪辑和汉斯季默风配乐模仿了《黑暗骑士》,接着还拿库布里克执导的《杀手》中的镜头和影片主角来了个正反打,想象犯罪的段落用上了长镜头,更别提四名学生实施偷窃时,还致敬了《落水狗》和《偷抢拐骗》……但是前面主角们表现得有多热情,对经典犯罪片的梗埋得有多丰富,到后来对主角、对犯罪片类型、对不知情的观众泼的冷水就有多狠。说这片子是反类型其实语气算轻的了,这片子就是借对这起“美国历史上最鲁莽的抢劫”的再现,对大部分犯罪片进行了理直气壮的嘲讽和戏谑。
作为电影,《美国动物》在形式上的探索和突破是优秀的,优秀的程度可堪比电影教科书极佳案例了。但私以为在文本上,如果需要探讨得更深入的话,那么在对主角的家庭环境及犯罪动机萌生的社会背景描述上,影片显得有些贫乏,毕竟它还不是全纪录片或纯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如果想说这完全是主角的欲望与冲动使然,那很难说得过去,四名主角除了其中一名是没太多文化意识的体育特长生,其他三位要么是艺术生要么是会计学霸要么有经商头脑,这几个人如果没有特定因素,是不可能那么铤而走险的。艺术生和体育特长生的家庭背景好歹还有些许交代,会计学霸和有经商头脑的富二代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就没怎么提及。至于社会背景,要不是看他们用的手机和电脑,我都看不出这2004年的美国和2018年有什么区别。
从我个人的角度理解,这四名大学生会想到干那样的蠢事,和社会价值观传达的失控不无关系。其实片中些许片段还有点批判指向,比如体育特长生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和对外的一团和气,以及学校的领导对艺术生的鼓励、欣赏和学校学生对他的欺凌、冷漠——类似这两方面的对比如果有更多的展现,本片的阐述就不只是对“好奇害死猫”的展现了。当社会价值观的普及出现了漏洞,个人多少都会对它进行质疑,严重的甚至会抗拒。在对外部思想理念的信仰动摇后,自己的人生就需要靠自身完整牢固的价值体系支撑,而处于青涩懵懂状态的学生在对外界的价值观感到失望后,就只能被自己不成熟、不成型的价值理念驱使,很容易走上不归路。所以也可以说,《美国动物》中四名大学生的经历在本质上,就是社会思想和个人思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出悲喜剧。
作为影片或者说真实事件的结局,四名大学生刑满释放后,似乎想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看来七年的监禁对他们而言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是家庭和校园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竟然远远不如监狱,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美国动物是一出没有成功的阴谋。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的青春。一件坏事,有了过程、有了起因,就变成一件显得可爱的蠢事。
无知的罪。无知不是削减犯罪的借口,但美国动物让人扼腕,因为它把着每一个人的手,在青春的纸页上画出了那条亘在“坏”与“蠢”,“梦”与“贪“之间的细细的金线。又或许我们都没画出来,因为定睛一看,是一滩难辨黑白的活泼的水印。美国动物让人怀旧,让人想起自己的过去,时代的过去。
当四个人扮好了第一次踏入图书馆却因为管理员有多人在侧而悻悻放弃时,这种准备好了,甚至over-prepared过度用力却颗粒无收的感觉,这不就是青春吗。这段我在心里猛掐自己,果然是真实。
片中对于猛禽和鸟类的特写让人印象尤深。凶猛的鹰,尖利的爪钩进无助的兔。红色的血痕,金黄的喙。鹰怒目圆睁,在茫茫荒野,自然的儿子,一场生死之斗。这些鸟类成了此片的icon,一切始于Spencer凝视典籍上的火烈鸟,最后又结束于Spencer成为画鸟类为特长的画家。鸟类是美国动物,四个主人公也是美国动物,动物性和人性在冲动下不再有分别。
最让我觉得有启示意义的,是美国动物强调了(甚至调侃了)不同主人公记忆里的故事。平行并列多位主人公对当年事件的回忆(perspectives),这种全知全能的信息曝露,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体验。普通人经历事情,多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记忆,鲜有机会把所有参与人聚齐,在互相没有交涉的情况下听到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感官、记忆、体验。
这种独特的方式,启发了我两件事。
第一,是人记忆的可塑性,“原来我们的记忆那么不可靠啊”。Spencer和Warren视角的平行并列,经常让人忍俊不禁。同一件事,两个挚友居然可以有那么不同的印象。如果说真实是一盒2000块的拼图,那么听完Spencer和Warren两人的叙述,等于有了4000块拼图,而最后还原的电影,就是要从这么多重复、叠影的拼图中试图拼出那最初的2000块真实图样。真实属于宇宙,如同真理;然故事属于每个人,故事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故事是活着的,故事舞蹈、生长、衰老、湮灭。我们创造了故事,故事也成就了我们。
第二,是可能性。正是因为记忆有偏差,电影highlight了许多“可能”发生的场景,亦真亦假,让人难以评断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那个纽约的接线人,到底是紫色围巾马尾辫穿着随意的中年男人,还是西装笔挺的白发老人;比如Warren到底有没有去荷兰见买家。这些细节除了激发我对故事的推断,更让人思考,“重要吗?” 许多电影以留白方式让人自己填补故事的缺口,但美国动物则是通过信息的爆炸、过度丰富,把各种可能的景象一一呈现。或许这些亦真亦假的细节根本不重要了,四个人,每个人都是一根绳子,在自己的经历后面打一个结,然后顺利地编入一整张阴谋的网。真像不重要,因为有比真像更重要的东西:信任,友谊。因为信任,Spencer took Warren's words,因为友谊,they dance in each other's storm。如果真像是一维,那信任和友谊就是二维三维,四个人才站起来,跑来跑去。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
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
《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
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虽然导演努力拍得很有躁动感了,但从计划到实施到打劫内容再到最后的销账,这就是美国史上最白痴的抢劫案啊!真人口述部分太说教了,像失足人口在写回忆录,一开始流露出来的踩线精神反而更真实些...
北美村里大学生口语手册:1.我要离开这破地方;2.我的生活不能一尘不变;3.我们一定要找点刺激不然一辈子就这样了。
GPA2.5的美国大学生真实写照。
没想到这个中二病是真实事件,过程又惊险又好笑,实在是不适合抢劫啊你们喂。
比完美偷窃更精彩的是一无所获,比生而不凡更困难的是甘于平凡。记忆是个骗子,混淆男人的围巾颜色;青春是场闹剧,捉弄少年的蓬勃野心。规划路线图,猜不到人生的走向;复制易容术,逃不掉衰老的追捕;寻到新买家,卖不掉天生的愚蠢;窃来珍本书,赎不回幸运的眷顾。时间会偷走全部妄想,宣告你成人。
叙事和纪录片完美的创意结合,该幽默的幽默,该严肃的严肃,毫不吝啬地展现施暴者自身的创伤,既不怜悯又不judgemental,结尾也是一样的语气 @SFFILM Victoria
妈的,太屌了,观影时候的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演员和真实人物原型共同出演的点子也真的是太cool了,剪辑酷炫,顺便致敬《落水狗》和《黑暗骑士》,导演对于视听的把握真的娴熟到了一定地步。
God damn I love heist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and this is PERFECT
青少年犯罪教育宣传片。真人事件改编,将案件过程再度演绎了一遍并穿插真实人物的采访,手法老辣娴熟,剪辑真是太棒了。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
看多了各种高潮迭起、技巧高超的“神偷片”,这部尽是纰漏、满是犯罪bug的作品好像一部逗喜剧。穿插的虚实镜头和原型出镜突出了这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戏(尽管有点拖),美国动物或许是被冲昏头脑、忘了错误与代价的动物。四个男演员从气质还是肌肉都好喜欢【羞耻表白一下Charles的原型人物~
七年牢狱流出的眼泪,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SXSW】【#2】形式上的确酷炫到难以招架(虽然我仍然在消化打通剧情和纪录片的屏障这种事),娱乐性也十分到位,不过给故事本身奠基的概念真的好蠢啊--如果只是剧情片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把纪录片元素加进去之后,蠢人将蠢事做绝之后反省出来的哲思一下子就成为重点之一—而它真的不值钱。7/10
青少年犯罪警示片2333还蛮值得看的,质感很棒,配乐很喜欢!年轻时我们总不愿接受平庸,殊不知安稳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 with Hanni 18年上海电影节@长宁来福士
God job moviepass!真不错!
纪录片出生的导演搞的这出非常冰血暴式的“现场还原”式叙事看上去有一种……非常的“虚构感”。开场的不可靠叙事的场景变换剪辑(在盲视或无姓之人中都有类似的例子),最后一个跟前面呼应的不同时间里的虚实之间的车里车外的对视——这个作结的桥段设计的很漂亮,总觉得某些气质可以搞的跟今敏一样,或者某种类似大卫·芬奇+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混搭质感。有让人想起英剧《皮囊》,还有最近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的地勤劫机事件,那个想开飞机去看不愿意离开死去的鲸鱼宝宝的鲸妈妈的29岁已婚美国男子Richard Russell。故事(真实事件)里的四名奥杜邦劫匪,如果不是在那个年纪把青春里的某些不安发泄出来,估计到现在三十岁就要像Richard Russell那样去劫机自沉了。
大型反青少年犯罪教育公益纪录片,看完真的会思考一下还是别铤而走险了吧不然蹲号子捡肥皂被车撞啥都没捞着也就罢了,哪天万一被人拍出来简直神他妈傻!真人Warren长着年轻版杰克尼克尔森的脸顶着梅尔吉布森的头型,优秀。Spencer真人也是太帅了吧!!!
本片最难得的气质,是一种久违的年轻的电影的灵气。过场式剪辑很灵气,纪录片这么拍很灵气,中二沙雕故事讲成颇具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很灵气。虽然最后老太太突然说教大为失色,但总体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种又丧又怂的犯罪新状态,也正指向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四星半,完成度很好。能看出来剧本灯光摄影剪辑都有巧思,笑点和转折数量够。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质感,同时限制了张力。结尾回归纪律片式的总结,处理得有些轻松了。Evan小哥的表演很加分。在某一时刻四周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群人确实很闲/画都好好看!
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