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何《肖申克的救赎》在IMDb和豆瓣都能排第一?
时间会证明经典的价值,虽然在某些时刻会被误判和忽视。
用上面这句话来描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丝毫不会让人觉得会有任何夸张和吹捧的意味,因为这部电影在后来多年牢牢占据IMDB和豆瓣电影榜单第一名的位置足以说明一切。但就是这么一部经典的电影,却在其锋芒初露的时候被人们忽视。
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并没有在翌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它输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就像一个顽皮的天才,被奥斯卡这个刻板教条的老师,筛出了“好学生奖励”的名单,7项大奖入围、一个都不给!
1994年,传奇的一年
1994年,这或许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无论从这一年追溯过往,或者往后看到现在的30多年,没有哪一个年份可以与之匹敌。
这一年,全世界工诞生36部经典电影。也因为这样,1994年被称为影史奇迹年,也成为了全世界影迷膜拜的年份。
在美国,这一年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昆丁·塔伦提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动画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和《燃情岁月》等多部电影。在欧洲,则有温情犯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英式幽默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等电影。
而在华语影坛,1994这一年,好的电影有《大话西游》、《饮食男女》、《活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得不说的是,在1994年,也是周星驰爆发的一年,除了《大话西游》之外,其经典无厘头喜剧电影《国产凌凌漆》和《九品芝麻官》同样也出自这一年。
1994年,不平凡的一年。
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哪一年有94年那样能有那么多的经典电影了,永远的94年。
IMDB TOP 250(IMDB注册用户投票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佳250部电影),1994年片子有6部,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排名第一,其它五部是:《低俗小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艾德·伍德》。
可以说,是DVD发行和家庭录像的流行拯救了《肖申克的救赎》,就像是录像厅拯救了星爷的《大话西游》一样。否则,这部日后的经典可能就会不经意间埋没于影海浮沉之中。也正是这样,《肖申克救赎》这部片子经过一批批观众的认可,获得其所应当获得的评价和口碑。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情景。本科宿舍,阴沉沉的天气,我像是佛前礼拜的善男信女,打开电脑来看这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之后获得的是头脑风暴一般的刺激感。因为关于这部片子可以解读的太多了,甚至连那一句简单的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管不住的,因为他浑身长满了自有的翅膀”都流传至今。就像郑钧歌中所吟唱的那样“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奇怪的是,爱情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缺失的,少了爱情元素,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存在,因为在很多时候,串起一个电影故事最佳的主线就是关于爱情。如果非要提及的话,那只能说爱情是将安迪送入冤屈的一个导火线一样,燃烧完就没有了,而安迪获得的是来自法官的两个无期徒刑的宣判。
不仅爱情元素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是没有的,就连主人公安迪都以一种别人口述的方式存在着,电影里进入监狱后的安迪没有任何主观表达和叙述。我们在电影中了解的所有关于安迪的一切都来自于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那个瑞德角色的叙述。电影里有种特殊的镜头叫做“上帝视角”,常常是从高空俯视万物的感觉,而在本片中瑞德的视角虽称不上上帝视角,但导演却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安迪这个特殊的人物角色进行解读。一个曾经很有名望的银行家,因为一次被人们认定的冲动被判刑至监狱服刑,从监狱那段的俯拍全景镜头开始,关于安迪在监狱中的一切就都从瑞德的口中娓娓道来。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将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展开,不知道进入监狱后的安迪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但我们似乎知道,安迪绝不是普通的囚犯。当然,导演的镜头早就告诉我们了一切,开始时候关于安迪在自己车中喝酒以及法庭审判的那场戏与镜头,都在传到着一个信号,当安迪进入这间监狱,电影才刚刚开始。
“越狱”永远是一个好的题材,从1956年的《死亡囚狱》到1960年的《洞》,再到这部《肖申克的救赎》,因为越狱中包含着冲突和矛盾,想想看,狱警和囚徒之间的冲突,囚徒之间微妙的矛盾,而冲突好矛盾往往又是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好电影的重要元素。所以,《肖申克的救赎》有着这么个因素在里面,就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后面的就是看导演的调度和拍摄了,当然,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做到了,他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除此之外,另一个人也不得不提,那就是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个作品被最多搬上大银幕的作家。
我们被瑞德看到的一切吸引着,诱惑着,我们迫切想要知道身体瘦弱的安迪怎么样在监狱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幸运的是,安迪不仅在这里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活的好好的,平时的安迪安静而不多言,但却常常能做出让监狱长为之一惊的举动,比如一个人在监狱的播音间放起自己喜爱的音乐,那个场景中,监狱中安静了,所有的人都抬头凝视,静静聆听从高楼喇叭中传出来活跃在上空的美妙音乐,简直是太神奇了。还有当安迪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瑞德等人争取来修房顶劳作的机会,在午后的微风中,借着啤酒安静地坐在楼顶吹风,那画面已经列入我脑海中最美的场景中去了,不需要用太多的对白来解释,这就在告诉一个被人们忽视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如果心是自由的,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住你自己。这样的解读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样,在告诉着一些人生中不变的道理,“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好的电影总能被人看完之后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就包含着自由和希望,友情和坚持,梦想和追求,天助自助者等等等等,其人生寓意之多,解读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当之无愧。除此之外,关于瑞德对监狱生活的评价:开始我们憎恶它,后来我们喜欢它,到了最后我们发现已经离不开它,又有着社会学中体制化和社会身份认同的理解和意味。总之,无论如何解读,悲观者总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力量,让乐观者走的更坦然,让悲观者充满力量,这或许《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电影改编和小说原著一样精彩的作品,这一点必须还要感谢一下斯蒂芬·金这位天才而又努力的小说家。很奇怪,小说的内涵来源于人们阅读小说中带来的想象画面,可是在看过电影之后,再度小说,所浮现的画面却又真的如电影一样,这一点,导演和原著作者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这点难能可贵。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抽时间找来小说再品读一番,那将会有另一种不同于画面感觉的收获。小说不长,一百多页,并不会耗费你太多时间。
如曾所述,好的电影和好听的歌曲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反而每次观看,每次聆听,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不同的体验。从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开始,到后来的每当消极挫败来袭,我总会打开这部电影去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有评价说,这是一部男人应该看的电影,怎么会呢?这是一部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可能会和儿子或者女儿一起来重温这部经典。影片放映前,我或许会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深爱的一部电影,今天拿来和你分享。
2 ) 没能力自由,谈什么自由 —— 其实你没那么渴望自由
打一颗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很差,只是不明白怎么会是豆瓣电影里的头牌。用极端的踩来平衡下极端的捧。
N年前看的片子,当时觉得真不错。具体不错在哪里?或许是因为结局不错,主人公最终成功越狱到达梦想之地,观影者借以给自己希望,以为自己也能达到自由的彼处。
第一次看完后其实只记得了故事情节大概和那无比美妙的结局。多年后看到豆瓣评分介高,揣着“有那么好吗”的疑问,忍不住重温了一遍。依然觉得这是个精彩的电影,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分数给得这么高。
影片中,牢狱生活到点起床集合,到点熄灯睡觉,还有图书管理员分发书来看,突然闪现的念头是这样有规律的生活其实挺像学生时期的寄校生活。想到学校鸟笼大的宿舍挤八个人还上下铺,就顺便调侃下牢房能单间,真幸福。
如果说主人公Andy的毅力和坚持不懈,我们常人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那么他的天才加全才已经不是常人单纯想要靠努力就能达到的。不得不承认有基因这种东西的存在。 圣经信口背来,第几章第几节记得一清二楚,印证了一句名言:天才必是记忆力极好之人。所以作为一个银行家熟知税务章程事项自然不在话下,会计活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还是个地质学热爱者,很懂石头,似乎是雕刻家,又懂音乐,也很会教书。
被深深打击到了。因为像我这样过目就忘的人是很容易妒忌记忆力好的人的。像这样的天才花几个月时间记得滚瓜烂熟的,常人得花个几年,天才一年间熟读的书,常人要花一辈子,于是人的学识深度和广度的差距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Andy这样的人是人中神品,就如同乔布斯之类,不是常人读几本励志书看几部励志电影能达到的境界。可是常人容易为这样的天才及天才的成功激动。搞不懂激动个什么劲,又不是我们拥有高智商外还付出牛逼百倍的努力。
或许给这部片那么多的五星是因为它讲出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并实现了我们自由的希望。可看了两遍后发觉其实它给了大多数无天赋无毅力的普通人无法自由的绝望。
像主人公这样的天才靠毅力靠天赋也要花近二十年青春已流逝的时间去搭建自由的高塔,那些鲜有天赋却坚持不懈的人在临终闭眼前能实现愿望也算够万幸。而多数双无的普通人只会在看到自由的海市蜃楼时瞎兴奋一下。
我说多数人没能力自由,这“能力”,不仅仅是IQ、EQ之类的资质,还有一个人内心对自由到底有多少的渴望和尊重,让自己获得自由不是基于破坏别人的自由。自由亦不是众人无病呻吟地把它当作嘴上的追求和梦想,而内心却是“我爱体制,它给我保障给我安全感”。
与其说给这部电影评一颗星,倒不如说我们这些人只值一颗星:口口声声说着向往自由,抱怨体制化,实则心甘情愿地享受着体制化带来的好处(既然体制自有体制的自由,那就请别抱怨了); 我们叫喊着崇尚自由,却在节假日欢笑着挤在人堆里去动物园海洋馆看那些被关起来的动物和它们的表演,以为动物都爱被囚禁起来给人看给人表演呢,(不知有多少动物是习惯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如同影片中在监狱呆了一辈子的BROOKS,又有多少是真的爱show),当看到天鹅只能在动物园沟渠大小的水域中十秒一个来回地游来游去,飞鸟们被罩在三四米高的网下面无法飞翔,海豚不是在大海里自由跳跃,这时如果我们还能欢笑,那就请别说我们多渴望多尊重自由,也不配给这部电影五星。
——以此文写给自己,激励自己和那些同样缺乏或快失去毅力的人,如Andy般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获得自己内心想要的那份自由!
3 ) 越过内心的监狱
重看此片,感受截然不同。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在脑海中闪回。
时间是一把刻刀,不仅雕刻额头的皱纹,也雕刻那颗脆弱的心脏。
以下为看片时候的感想:
1、道德无法约束人的行为。伤害是双向的,如果你感觉没有被爱,对方也一样。你无法保证对方因为缺爱而不出轨。
2、人首先需要适应生活,然后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改变生活。
3、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请谨慎选择你的朋友。
4、使用正确的工具,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
5、在不得罪神的情况下,互惠互利是可以接受的。
6、机会稍纵即逝,在有确定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冒险。请谨慎考虑,组织好语言。
7、在任何人类社会,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好老师难求,好书易得。
8、了解你的朋友,给他/她一个惊喜。
9、不要把自己困在内心的监狱里。时刻准备好越狱吧!忙着去活,而不是忙着去死。
4 ) 十年·肖申克的救赎
距离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德拉邦特(Frank Darabont)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在我眼里,肖申克的救赎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 念
瑞德(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安迪(Andy)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所以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 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怼,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安迪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丧失殆尽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假瑞德之口,斯蒂芬·金直指卑微。
布鲁克斯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 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5 ) 思想改变人生
今天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才十五岁,那时阅片量少,所以没有怎么看到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只是觉得安迪好牛掰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重看经典,真是涨了不少知识。安迪的那种精神着实让人敬畏,即使你身在监狱里,即使被判了终身监禁,你也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
我觉得这或多或少与安迪的背景有关系。他曾是一个银行家,说明受过良好的教育,三观正。思想是重要的,正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梦想的力量让安迪二十年如一日在墙壁上凿出了一个救赎通道
而且凭借着对财务方面的知识,在监狱中风声水起,监狱长才看中了他,他才能搞到监狱长的赃款逃到墨西哥。并且把证据提供给报社,警察一锅端了监狱长和警卫长,以绝后患。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片尾安迪和瑞德的对话太经典了。当安迪说出自己想去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开一家旅馆了度此生的梦想时。可以说瑞德是懵逼的,这怎么可能呢?一个被判了终身监禁的人说出这句话就是在做白日梦吧!
这就是差距,思想的差距,价值的差距。
人被高墙困住不可怕,因为有些人是困不住的。羽毛丰满的鸟儿永远属于天空,关不住的。但是思想若被高墙困住,人也会深陷其中
6 ) 《肖申克的救赎》:1994—2007,希望就是现实
一、缘起
从来没想过给《肖申克的救赎》写一篇影评,也许是生怕暴露自己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初级影迷,也许是对这样一部无法复制的影片真的不愿去过多地提起。然而一场出其不意的重感冒让我只能卧床裹被,已没有了力气去消化我那些故作高深、一直收着却懒得去看的电影,不期然地拿起《肖申克的救赎》,没想着再去感动自己一把,只是北方冬天的午后,我们就这样莫名地重遇。
二、记忆
有一些电影可遇不可求。这“遇”只能是不期然地偶遇,有准备的相遇会让一切黯然失色。忘了是哪一年,我莫名地租来一张名叫《刺激1995》的VCD,那时不知道谁是蒂姆•罗宾斯,谁是摩根•弗里曼,还只知道整天追着刘德华、王菲打转,一切都像是老天的意旨,我就那么莫名地、无知无觉地、静静地看完了影片。
从此以后,我固执地相信了电影能够带来的一样感受,叫幸福。这幸福感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的全身——当安迪从肮脏的管道中逃出生天的那一瞬间,我不明所以、全身无力、无法言语。
三、微笑
再看《肖申克的救赎》,我理解了安迪那安详而神秘的微笑。一次是为狱友赢得冬日里冰凉的啤酒,一次是给狱友播放天籁般的歌声。安迪的眼神虚渺而淡定,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微笑。他不惜用一个月的幽闭来换取的,不止是自由的感觉。
就像我再也不想被《勇敢的心》蛊惑一样,当华莱士喊出freedom的时候,那一瞬间虽然热血沸腾,但渐渐冷却后却显得无比苍白。我们需要自由么,我们仅仅需要自由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呢?
此刻,我只被安迪安详而神秘的微笑感动。
四、希望
这两个字如此庸常。然而安迪告诉瑞德,希望是人间至善。比生命可贵的也许是爱情,比爱情可贵的也许是自由,但比自由可贵的,只能是希望。
无论生命如何不堪,都不是可以绝望的理由。瑞德口口声声的体制化要了老布的命,而当瑞德也想要步老布的后尘时,安迪的话化解了他的宿命,不是么,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如此而已。
五、活着
为什么活着,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活着不由自主。然而怎么样活着,人的历史里却给出了泾渭分明的活法。安迪又给了我们一次为真善美而活着的理由,就像监狱长给了我们为假恶丑而活着的理由一样。真是智慧,是安迪一手建起的监狱图书馆,是他笼络监狱长和狱警的手段,没有智慧,他只能听天由命。善是爱与仇,是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的啤酒和音乐,是监狱长饮弹自尽时我们的击掌称快。美是希望,是安迪安详而神秘的微笑,是爬出臭水管时的雨中重生,是墨西哥海湾安宁的蓝。
六、现实
现实是,我依然在病中,感冒虽然微小,可犯起混来也让人痛不欲生。这和安迪20年的隐忍没法比,更别说瑞德40年的宿命了。病可以治愈,命运呢?安迪不给我人定胜天的癔想,人怎么能胜得了天?安迪也不给我战胜自己的癔想,坐在凳子上的人如何搬得起凳子?
安迪让我相信了希望。他让我相信,即便挖掘地道的计划失败了,他依然会保留着希望;即便面对无法挽回的死亡,他依然有任谁也不能遏止的坚守,就像谁也夺不走他脑海中的莫扎特一样。
七、想像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这个片子是以悲剧结束会不会更好。凡俗如我,当然不会觉得更好。虽然那样也许更能体现出人性的伟大,却不是太让人伤感了么;虽然那样也许就能获得那个该死的奥斯卡了,却不是太残忍了么。虽然在绝望中看出的希望决不仅仅是什么逃生,我们却仍然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因为,与其说我们面对的是死,不如说我们面对的是生,在生的路上,希望就是现实。
就像那片湛蓝的海,原本就是我们生的地方。
7 ) Born Prisoners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还是在初中的时候,电视上一个电影欣赏节目。直到十二年之后才终于又看了第二次,认认真真的跟老婆一起看的。这十多年间耳边一直都能听到对这个片子的无穷赞美之词,今天又看到它在豆瓣上9.5分,IMDb上9.2分(第一名),确实让我非常感慨这个作品的特殊性。
我之前曾经说过,对电影这东西的作用本身定义的不同,导致了观众基本上以两种标准来评价一个电影作品,这两个标准大概上来说是没法共存的,所以我们看到票房高大众口碑好的电影基本上不会获得欧洲几大电影节任何奖项,而以戛纳为代表的获奖作品极少受到普通大众的一致欢迎,甚至大家认为戛纳是一群抽风的人评出来的神经病作品。事情总是有例外。这部片子是为数不多的确实是依靠艺术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质同时征服了所有类型的观众,如果它当年获得了金棕榈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当然,在奥斯卡这种地方被《阿甘正传》这种作品压过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人是不会让艺术性发扬光大的,你看美国非独立制片作品入围过戛纳几次?这个情况很像我前后两次看这个片子的感觉,两次都被深深打动了,如果让我两次都打分,我肯定也都打满分,但是原因也肯定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我只是觉得“很好看”,而第二次的感觉,却可以让我写出这篇影评来。
有关于这个片子技术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谈,因为这方面被专业或业余人士挖掘的已经够多了。本片不管是拍摄手法、构图、编剧情节,都有典型的美国文化成分,而且非常传统,可以说是教科书一般。Tim Robbins和Morgan Freeman这两个演员也是我比较赞赏的两个美国男演员。本片的Andy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他而设的,忧郁深沉、思维缜密、心机深重、坚忍果决,而Andy在各个阶段不同的精神状态,也被Tim演绎的非常到位。而黑人老囚犯Red,在本片中也是一个典型的男配角,联系着整个剧本人物的大局,并且以一个群体领导者的形象,一步一步带领着众角色烘托出主角的轮廓。除了这个经典配角和当之无愧的最佳男主角之外,本片还有很多出色的配角,包括典狱长Norton和那位文盲“Dumb-ass”狱友Heywood等等。很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可以说没有女性角色,究其原因恐怕没有定论,但却值得寻味。
本片的情节安排也是比较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原著作者Stephen King用“石头”这个有些另类的线索勾画出这个故事。四个阶段的意境也被导演比较精致的表现出来。本片还有几个比较精彩的细节,比如当典狱长找到Andy藏有石锤的圣经,翻开后正好是《出埃及记》;Andy冒险闯进广播室播放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正是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两人打算合写一封信,一起让花心的伯爵落入陷阱的计划。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片的结尾本来并不是导演和原著的本意,而是在合伙人的压力之下强加上去的,甚至在拍完之后还一度企图剪掉,但是看到了试映时观众们对此反应甚好,才决定留了下来。这个插曲让我很有感慨,等下我在讨论本篇主题的时候细说。
关于这个作品的主题,是最被忽视或者误解的一点,很可惜,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里就要讨论一个现象,如今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利益驱动无限放大的环境下,动脑子思考似乎已经是相当不重要的一件事情。电影被大部分人当做是“娱乐”的工具,有人说是艺术?哦,好吧,管他的反正我就图个新鲜刺激痛快荷尔蒙高升我就满足了,至于闭幕后的更大的空虚,那就再找更多的垃圾来填补。电影很不幸有这样的遭遇,而文学等等就幸运多了,因为早在这浮躁的年代之前就已经被定义为“高级”的艺术,所以现代人面对严肃小说时选择的是闭着嘴绕开,也不敢理直气壮的鄙视它。没听说过有人敢大声宣布“小说就得是琼瑶那样的!”吧?电影是艺术,这个本不应该有疑问,就像琼瑶那也被称为小说,但人人都知道比起真正的小说要低一等一样,泰坦尼克号和古惑仔这样的如果勉强也被称为电影,也是必然要低一等的(我已经准备好挨骂了,反正习惯了)。
这部电影为什么也被浮躁的大众所喜爱呢?看一看豆瓣上的标签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信念、励志、自由(这个还稍微靠谱)。。。。虽然很可笑,但这也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丝毫不动脑子的“看”完这部电影,张口而出的确实就是这些词汇,因为这是最最表面的一层东西。这些观众为主人公的遭遇打抱不平,为典狱长们的行为咬牙切齿,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情节引人入胜的、坏人都完蛋好人都欢喜的越狱片啊!荷尔蒙万岁!。。。我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片子的主题真的是这些,那它被阿甘正传这种东西打败也算是活该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个伟大的academy做出这种决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艺术家们折服呢?那就是这部作品完美而巨大的隐喻。一个真正的艺术品的价值,一定要欣赏者在安静地端详之后,从默默地思考当中领悟出来,这个价值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升华,让自己的双眼更加敏锐,让自己更清楚这个生命和心灵的方向。本片看起来像是Andy的一个传奇经历,但是他也只不过是整个舞台上一个理想化的个体而已,而这个舞台,和舞台所容纳的一切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其实一些比较重要的情节已经提示的很明显了,比如那个老图书馆管理员Brooks的情节,比如对应的Red的几句台词。这个电影的主题不是什么“自由”,更不是片中出现的“Hope”,这些概念更像是一种讽刺,或者说是另有所指。Shawshank监狱其实就是隐喻了这整个社会的制度,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罪名”,这些飞到身上来的罪都可以让你理所当然的埋葬在这个监狱里,制度说,你要上学,将来才能成才,于是我们就扔掉玩具和足球,被按着头扎进昏花的印刷字里,于是我们的童年就欣然被铐上手铐,制度说,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快乐,于是走上社会后我们为了钱权二字而奔命、阴谋、背叛、谄媚、战争。。。于是我们的成年就被兴奋地套上脚镣。我们像Red的那些朋友们一样,手舞足蹈地在监狱里徘徊着,混迹多年后有口啤酒喝就已经满足,看着那些权势分子,像三姐妹那样的人,嘴里骂着却心想如果自己是他们也不错。典狱长为首的制度的化身,肆意的、理所当然的蹂躏着每个个体,不想接受的,就第一时间消灭,就像头天晚上被公然打死的囚犯,这件事美其名曰适者生存,胆敢挑战的,更是要坚决予以制裁,就像可爱的小Tommy,这件事也美其名曰维护安定。Heywood所代表的大多数人,除了对制度发发牢骚,却也很清楚那是碰不得的神,当Andy莫名其妙的放下刷子向神靠近时,在他们看来跟疯子无异。“我们都被‘制度化’了。”Red的这句台词是整个作品的点题之词。面对这个现象,几乎每个人也都跟Heywood一样,别说从没想过,就算听到别人说了也必是一脸茫然。Brooks不同,他深知所谓的“自由”、“希望”只能带领自己走向末路。我前面为什么说“自由”这个词还靠点谱呢,因为大多数人只不过以为这个自由就是Brooks得到的“自由”,这是他们追求的?影片后半部分Red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点,这是毫无意义的,他也把这个可笑的情景痛快的说给了第三次审核他的人们听。这一切的绝望最后碰到了救世主。一个看起来跟任何人都不同的家伙出现了,这个叫Andy的年轻人。这个角色我更喜欢把他理解为作者的一种极端理想的自我化身,他虽然精神强壮富有能力,但也曾经幼稚过,也曾被虚幻的“自由”所迷惑,当她看到更加残酷,应该说是更加真实的现实,领略到这“制度”的力量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绝望,反而更激起了打破这一切的火焰。当Andy用从没有过的激动的语调对Red描述未来的时候,恐怕Red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力量。没错,只要这制度存在一天,人们就只能是它的木偶而已,真正的自由,是必须要将这一切都毁掉才可以实现的,Andy最终代表了一种强大而美丽的理想做到了,但其实我们应该冷静的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乐观的故事结尾而已。Andy驾驶着庞蒂亚克飞驰在公路上,让人感觉到一种虚幻的解脱。而Red在意外的得到了并不再追求的“自由”之后,又跟Andy重逢就显得不太合理,在这个寓意上也解释不通。为了迎合“观众”而违心的加上的结尾,确实是一大遗憾。实际生活当中,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是等我们到了老年,终于甩下手铐脚镣之后,看懂了想通了一切,再把它一字一句的说给天真懵懂的微笑的孩子们听了。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每个作品的主题甚至是一个智慧的人几年十几年的日常生活才能领悟到的。虽然有时候就像抽象画一样,每个人的领悟可能稍有不同,但只要你有经历,有思考,领悟到合理的有逻辑的道理都是正确的。有的人看到一个人听古典乐听到忘我,却不可理解,哪怕你让他别嗑瓜子,认真听,他想破头也不知道音乐里有什么。为什么呢?我曾对一个朋友说过,对于一个从来不思考、把周围的一切都想当然、让媒体来做自己的大脑的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任何事都不会去观察,更不会去质疑的,也就永远不可能看懂这部电影。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一部电影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我没法同意,因为我很希望能分享我对于艺术的任何一点思考,并不是希望别人赞同我,只不过是想能够尽自己的能力,感染一些人,让这个浮躁的空气安静一些而已。
感谢每一个看完的人。
8 )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
现在好象比较时兴将人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体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独立的.可实际上,真正愿意做体制外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余杰北大硕士毕业后差一点进了他想进的国家图书馆作一个体制内的人,可由于他写了一些比较反体制的文章,最后还是被迫做了一个体制外的人,一个自由作家,所以他牢骚不断.
里面,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被囚禁了大半生以后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他在自由的世界中却不知所措,无时无刻不想回到那个剥夺他自由却让他习惯了的肖申克监狱,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于是,摩根•弗里曼演的阿瑞就发表了他对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这个词的见解,他将监狱说成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场所,他说:
一开始你恨(hate)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 get used to)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象老布一样不知所措.
相信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尤其是体制内的已经工作过许多年的人都很有感触.我们所在的那个叫做"单位"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地方?何尝不是一个监狱?
大部分的人就象老布,最终在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中沉沦了下去;
有些人就象阿瑞,差一点沉沦了下去,可是命运对他不薄,他结识了安迪这样的朋友,最后终于获得了自由,肉体的以及内心的自由;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象安迪那样,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不死的向往,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不仅在监狱中做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为狱友们挣啤酒,为狱吏们们报税,建设监狱图书馆;最终他逃出了监狱,并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典狱长告翻,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不仅仅是我们身处的那个“单位”,更是我们内心里面无数的“监狱”。
策划了19年的私奔……
不愧是好莱坞大片,一环扣一环,没想到最后不但逃生生天还偷偷把典狱长的贪污转移了出来,证据也送达了出去,帮助了曾经关心过自己的人,情节安排的巧妙,演员演绎的也好,是美国的,有爱国情节的我给打四分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没有人会不喜欢吧!书和电影都好。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豆瓣、时光网、IMDb各大电影网站都排名第一的电影。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thing of all.
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一部没有女主,没有爱情,没有特技的好片子,也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喜欢放给学生看的片子,这部片子讲诉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一次的救赎,换回了自由,也是一种信念驱使他这么做,这部片子是感人的,它也让很多人成长。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有种鸟是关不住的.
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超级喜欢超级喜欢,不看的话人生不圆满.
还记得老brooks上吊自杀时心里有多难过。自由来的太晚,生命早已自行放弃。
人的生命不过是从一个洞穴通往另一个世界..然后在那个世界的雨中继续颤抖.i hope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这样的男人谁会舍得背叛。。。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却光芒四射
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史上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一秒尿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