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纽约,结束研究生学业后,梦想成为作家的乔安娜(玛格丽特·奎利饰)被玛格丽特(西格妮·韦弗饰)雇佣为助手,后者是J·D·塞林格(J.D.Salinger)的文学经纪人,以保守和老派著称。乔安娜白天在一间豪华的木镶板办公室里工作,晚上和她信仰社 会主义的男友在布鲁克林一间破旧的公寓里过夜。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处理塞林格大量书迷的邮件。当细细阅读来自世界各地令人心碎的信件时,她不愿意用格式化和没有人情味的回复去搪塞书迷,并冲动地开始带着自己的感情回复邮件。这些邮件既幽默又感人,乔安娜在借用伟大作家的声音说话时,同时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声音。
1995年,渴望成为作家的乔安娜一时脑热,翘掉
学校课程,在纽约某家文学经纪社找了份助理工
作。
她和成千上万来到文学社、出版社工作的女孩一
样,做着最基础的工作,珍视着自己心中的文学
梦,期待着梦想发芽的那一
- 天。
上世纪90年代,私人电脑已经推出很久,可这家
文学经纪社内依然保持老旧日的作风。所有内容都
要用打字机手敲出来.
乔安娜的上司玛格丽特,是一名独断专行的“暴君
式”经纪人,
在出版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市
场判断非常有自信,但非常排斥任何想成为作家
的雇员,对文学仅怀着一腔热血的乔安娜没有立
即得到玛格丽特的重用。
乔安娜能获得满足的任务,就是阅读全世界寄给
塞林格的信件。但按照规定,她必须以固定格式
写拒信,并且销毁来自粉丝的所有信件。
工作的不顺,生活的龃龉,理想的远离,让乔安
娜的作家梦渐渐产生了动摇。
与此同时,身为助理的乔安娜接到了塞林格本人
的电话,哪怕只写一小会,也不要放弃,塞林格
这样鼓励电话那头的乔安娜。
徜徉在文学经纪的世界中,被各种各样的杂念裹
挟的乔安娜如同冲破云层的海燕般,最终找到了
2说点什么。
02
作为一个曾经对文学和写作有过热情的人,我想说这部电影是会让我触动的。
Jo一开始对于纽约的一切都抱着一种美好幻想,住廉价公寓,在穷困潦倒的状态下写作。因为很多知名的大作家似乎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时期。随着进入职场成为一个接线读信的秘书之后,这一切的幻想不攻自破,她不怎么写作了。
Jo的处境一步步更糟,遇到一个自私的新作家男友Dan,每天听着他喊她Booba,这个她觉得幼稚心烦的称呼。因为文学梦想放弃了前男友Karl,在对方的音乐会上流泪不舍但是为了梦想还是咬牙死撑。曾经有着同样作家梦想的闺蜜跟随未婚夫要搬走,将她们的文学梦想轻描淡写为teenager phase。其实可以看到Jo一直在失去和经历痛苦,电影里出现好几个她吸烟的镜头,都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迷惘。
我想这也是很触动我的一点,在幻想被打破,面对着每天超时工作,接踵而来的烦心事,怎么去维系这份梦想。电影中有几处关于别的成功作家给Jo的建议,让你热爱的写作压过任何东西,坚持每天写作,哪怕是早上的15分钟。这些建议最后也成功让Jo下定决心,要脱离自己现在的处境。离开自私的男友,目送闺蜜搬家离开,放弃agent的工作,重新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哪怕结局可能并不美好。
此外,影片让我很失望的一个地方就是,从头到尾没有深入刻画过Jo文学写作的场景,只是在结尾出现了浅浅的几个镜头。电影借助的回信这个故事线,没有很好传达Jo自我的声音从出现到逐渐覆盖掉原本Salinger的声音的转变。整个电影很危险的在讲述一个女性作家坚持梦想的故事。
我和女主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年轻女孩,同样是文学硕士,爱好文学、喜欢看书,容易被文字触动心弦产生共情,会心动,在爱情的甜蜜褪色时选择抽身离开。
文学会给万物加上滤镜,学会祛魅是很重要的事情。初见时每个人都竭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大家都喜欢的温柔的丹尼尔其实是个双相患者,选择以开枪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毫无疑问是个好人,会主动地邀请女主和他们一起共进午餐,或许善良的、心软的、体贴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共情,承受更多的情绪负担。女魔头玛格丽特在工作时是不近人情的女强人,但在爱人离去她也有憔悴的一面。她也会在女主工作做的好时,鼓励夸奖女主,所以不要把人贴标签化,人非工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岁月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因而所经历的一切过往都是有意义的。
塞林格是电影的一条主线,大家都好爱他啊。文学代理机构的人保护他,喜欢他的读者们会一直不停地给他写信抒发自己对书,对生命的感悟,声音来自各种地方,我作为旁观者也会担心这种喧器会不会干扰影响他。且读者来信不一定总能给人以好的感受,或许有极端分子,会对他造成实质上的伤害;即使像电影中女学生那种出于某种实际目的的来信,只有回信才能让她拿到A的分数。她并不能理解女主回信中的好意,我不想评价她是夏虫不可语冰。不过我确实认为与不同认知方式的人沟通没有必要,我当然知道女主是出于好意。但一件事,如果大家都不做,其中当然有风险或违背常理之处,我不寄希望于客观或他者,出于防止自己受到伤害的风险,我不会做一切不必要的事。
在爱情存续之时,好好享受它的甜蜜;在爱情消逝时,转身离开,其中必然会经历一番痛苦。是否有清醒和理智审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处境,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而不沦为感性的奴隶,当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相爱时好好珍惜,在激情退却时加信珍重自己。热爱生活,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文学,音乐,风景,友情,写作,社交,当然还有小蛋糕。
梦想不是奢修品,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世界一直如此,我们生活感受不同或许是因为我们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不同,用充满生命力量的视角看世界,以平和善良的心与世界相处,我想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后悔的。
塞林格在给女主打电话时多次说过“写,一定要写,坚持写,即使早上只有15分也写”。文字写作的确是非常好的梳理思绪,整理内心的方式,随着笔尖在纸面上游走,我的心也越发安定下来。
最后,我想,我也应该去看看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了。
【怕剧透的跳过】
现在是21:39,刚看完电影《职场心计文学梦》,讲述一位从小就热爱文学的女主在追逐自己写作之路上遇到的坎坷,以及自我成长,突破重围,坚持走自己选择的文学之路。
电影开头,女主是爱笑的女生,但经过生活的毒打后,她渐渐失去了笑容,抽烟的镜头也多了起来,同时很多镜头都表现她努力挤出笑容来扮演一位合格的职场人/恋人,她说:“我现在每时每刻都想大哭一场”。
故事整体真的很写实&励志,刚毕业时她去了一家出版社当秘书,老板只给她安排普通的繁杂工作,面对生活的打压,她没放弃写作,保持初心。
她在图书馆遇到现在的男友,一开始两人生活是甜蜜的,但是后面男友不是很支持她,并嘲讽她写的内容没人看,说明他男友有些看轻她,可他男友也没多大能力,虽然在家写作,但没什么成就,经常抽烟喝酒。后来她发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没有未来,考虑清楚后果断跟男友分手,继续追寻自己的写作梦想。
故事的最后,她在公司上所做的成绩得到老板赏识并升职,但她却选择辞掉这份工作,专心写作。这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没有说她最后是否成功,但这不妨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加写实,毕竟生活中能成功的人并不是很多,不是所有努力之后的人都能成功,更多人最后都失败了。
所以影片也没有推嵩成功学,而是强调个人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并努力争取想要的未来,加油,追梦人,我现在也是在追寻个人代码的进阶之路,希望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
睡醒半夜爬起来看了《我的塞林格之年》(我比较喜欢当我成为塞林格的译名),我正儿八经开始阅读是是初一看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绝对算得上最早对我有影响的之一,所以只是突然醒了想到就把这个片子看了,它是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故事很简单,我可以立刻举出好几部这种调调的剧和影片。
说说为什么让我喜欢,这可能是我看过所有片子里女主角色最贴近我性格的一部,让我产生了更多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共鸣,不是我明白她怎么样行动理解这种共鸣,而是如果我在影片中我会和她焦虑烦琐一样的东西做出一样的选择,我是认真的,我能get到很多她独自思考的眼神,或者是自我的放空,也许恰巧相同的是我也正在写点东西,也许恰巧我也想成为一名作家编剧,我感受到了她的渴望,没让我失望的是她望向了自己。
最让我记忆的点是幻想中的起舞,我也常常独自起舞,在现实中也在脑海中,还有镜头拉远拉进的变焦,我时刻处于这样的感觉,敏感的人不是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无法言表的共情,只是在某一刻,你真的明白它在表达什么,你真的有为这个角色或者某件事情而感到真正的情感和触动,让你流下眼泪,写东西最难的是真正直面自己,把最隐藏的情绪自己拿出来,女主最喜欢诗,我觉得诗是灵魂,我自己也曾给杂志社投稿过我写的东西。
Jo虽然经常在思考上面看似游离但她让自己时刻“在场”,她生活于生活中,关于内心丰富还有一个体现,我想女主一个人坐在台下用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说出那句“我也想你”是她内心思念的高潮,尽管看似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幻想中一起起舞的那段达到了真正的释放。同样女主也是孤独的,最好的朋友也只是站在安慰的角度,没有人真正理解你是常态,我们确实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寻求继续下午的鼓励和勇气,这些内驱力最该来源于自己,女主看过太多人的来信和手稿,她也是真正出于对作家的喜爱,才能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即使她不是一个好的推介人代理商,她绝对是一个最忠诚的读者。玛格丽特明白她和释怀,是因为她们走过同样的路,而乔选了她没能继续走下去的那一条。有意思的点在于塞林格并没有我想象的和Jo有直面的交流或者碰撞,唯独两个镜头给了Jo在不同时刻看到他的背影,和墙上的照片,以电话为线索贯穿整个《My Salinger Year》,与其说是塞林格在提醒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记住你是一个诗人,不如说是她自己的意志告诉她我想这么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然而她也勇敢的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现在脑子很乱,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到了原来还可以站在这种角度看问题,看自己,让我无处安放的情绪有了那些慰藉。
看完这部电影喜欢上玛格丽特·库里的颜值。剧中乔安娜聪明、美丽、灵动、阳光。有自己思想并勇于付诸行动,她温暖的对待周围的人,但也能果断的离开认为不再合适的人和环境。她热情,对工作对生活都认真对待,是一个认真对待事物也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好姑娘,成为她或是身边有她这样的朋友该多好。剧中她的服饰也好美丽,一切都好喜欢。写到这,想到了一个叫倩倩朋友~于是我决定哪怕这么晚了也要发消息骚扰她。
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找不到十年内发表的文章,文学在现在这样一个短平快、追求快餐娱乐的时代显得遥远而又奢侈,大家几乎都是在学生时代读完了这辈子读的80%的书,进入社会以后,被赚钱的焦虑裹挟,很难再静下心来打开一本书,偶尔到书店里翻开的也是各种创业经、成功学,手机上看电子书看的最多的就是各种玛丽苏架空小说。讲个笑话,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50%去当了语文老师,20%去做了文案(对,就是写各种网络广告),其他人转行了。搞文学?开什么玩笑。文学能当饭吃吗?说什么精神财富更重要?试试背个房贷?最悲哀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学校,打开小红书,打开抖音,你看到的都是各种没有任何美感和内涵、夸大其词的网络“聊骚”。再讲点可悲的事,你想写点儿新时代“鲁迅文学”,最先受到的打击可能是违禁词太多过不了审。这是怎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啊。看这部电影,让我每隔五分钟就有想打开一本书来的冲动。就因为这一点,它值得五星。
3.5,新柏林,新气象,开幕片及格了
仅属于纽约的品味,布碌仑到曼岛的跨越在下一站格林威治村 (Next Stop, Greenwich Village,1976) 中历历在目,而纽约女性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觉醒,只是借做旧成90年代隐喻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自信、魅力和漂亮穿搭
了解一点出版行业之后,就再也吃不下这样甜美文学梦了。
被标题骗了,以为是类似《我伺候库布里克二十年》的塞林格纪录片,原来是寻梦文学圈
译名很恶心
是喜欢的类型,给3星。视觉美学,缺乏感动。
我还是挺喜欢的,对文科生来说,会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70th Berlinale# 官方展映-开幕片。7分。影片成色不错,清新甜腻可口,应该是豆瓣用户最喜欢的影片类型——有文学梦想,独立自主的女青年漂在纽约的大女主故事。基本是个文学版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西格妮韦弗扮演的大牌经纪人也颇有梅姨时尚主编的架势,更何况女主角玛格丽特·库里基本就是跟海娘娘学的表演——长得也有几分相似,基本是海娘娘和艾伦佩吉的一个混合体。女主角塑造相当成功也很讨喜。强叙事旁白。塞林格不露正脸但有声音和背影出现。
#HIIFF2020 個人蠻喜歡的一部作品,看完心情很舒暢,觀影體驗也很好~7.5/10,三星半
就是一点轶事
像女主角那么聪明漂亮又有品位的女人,人设光环亮晶晶,这个人物最后没有配乐和歌曲强顶也是一样废,她实在是完美地不像话。
为文学缠绵困苦的年代 脱产创作未有付之一炬 美人们随时随地会激动得哭出来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精心剪裁 宽肩西装ptp领mj窄裙silhouette phone pal awww比窗里挥手让人心动 堤坝总会决堤
海南展映选用的译名够好笑的,哪有什么心计,反而Margaret Qualley自带“傻白甜气质buff”,更接近于一个不慌不忙、在那个年逐梦文学圈的职场新人故事。由于J. D. Salinger注定只是这个故事的影子配角,所以绝大多数的戏份都交由给Joanna面对爱情与职业的抉择- -而,这个故事屡见不鲜;也没有太过体现她与作家、名著更强的关系。里面难得的惊喜是《吉尔莫女孩》饰演“Michel”的Yanic Truesdale作为职员之一出现了,说真的剧集后除了2016的复活版,真的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过他了…是一开口就挺想笑的水平。
世另我 开场10min眼泪开始打转 这中文译名是什么鬼
喜欢关于Franny的那段,塞林格的有趣和残酷。有一段还是看哭了。
果然是我喜欢的调调,每一秒钟都像在烛火下触摸厚重的纸张一样安静舒适。喜欢女主的每个特写,喜欢她内心焦灼时的跳切镜头,喜欢来信人讲述信内容时的场景还原…好奇这种电影该怎么归类概述呢…
Berlinale Special 不知道原著小说是否也如此琐碎,电影整体看来缺乏重点。作为女性成长故事固然令人欣喜,文学的讨论则十分肤浅且有exploit塞林格名声之嫌。Sigourney Weaver气场全开,服装和场景设计可圈可点,对开幕片而言有这样的娱乐性已经足够了。
#Berlinale20-02 情感不沉重,视觉小清新。文学女孩初入出版界的个人成长史。温和版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影片似乎想建立书信和人际沟通之间的关系(作家和读者、出版社助理和写信者、女主角和前男友等等),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深挖。讽刺的是原著作者本人/编剧之一此生作为写作者的最高成就就是这本有关塞林格的自传,倒是替故事中追求诗人梦的女主角叹息一番。
「I'm afraid that if I don't do them now, I never will.」
无功无过,平平淡淡,看过预告片的话感觉正片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