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米娜得知她的丈夫Babak是被错判而被处决的时候,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局为这个错误道歉,并提供了经济赔偿的前景。米娜为了自己和聋哑女儿的利益,开始默默与这个充斥着犬儒主义的制度进行斗争。就在她的钱快花完的时候,一个叫Reza的陌生人敲开了她的门,声称是来还欠Babak的债的。米娜一开始很警惕,但最终还是让Reza进入她的生活,她却不知道,一个秘密把他们联系在一起。Behtash Sanaeeha和Maryam Moghaddam巧妙地将内疚与赎罪这一伊朗电影的经典题材呈现在电影中,成为一个小而精的姿态和空间。导演Maryam Moghaddam出色地扮演了夹在孤独和争取自决之间的米娜的角色。
打破禁忌的爱恋总会发生,总会令人感动。甚至于说,禁忌便是爱恋纯粹而伟大的证明。如果爱是平常的,不受拘束的,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颂扬爱情的赞歌了。由于人人都愿意相信爱乃是自发的行为,不受身份、地位等现实因素的影响,爱才被作为这个世界至为纯净的圣物而供养。
对于擅长制造虚假谎言而让人信以为真的艺术来说,讲述纯爱来收获观众的感动,便成了一种例行戏码。这类故事可能在现实世界发生,因为人性确实能在罪恶之中开出绚烂之花。
《白奶牛之歌》讲述了未亡人与仇人恋慕的戏码,这个设定可以回溯到《乱云》里寡妇爱上肇事司机。法官虽不是导致丈夫死亡的罪魁祸首,但毕竟是经由他之手,丈夫才被枉死。他正是抱持着愧疚、悔意和救赎的心理,接近死者的妻子,与《乱云》里司机的心理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白奶牛之歌》并不知道这个莫名闯入自己生活的男人就是“杀”夫凶手,而《乱云》里的妻子则一清二楚。两个男人都通过一系列善意的举动(为了赎罪)获得了女人的感动。
对于《白奶牛之歌》的妻子而言,这样一位有教养的陌生男人无偿为自己提供燃眉之助,在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下有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萌生依赖的爱慕之意其实也情有可原。当她知道真相,因蒙受欺骗而遭受挫败心理,第一时间产生复仇的反噬举动,也在合乎情理的心理范围之内。
《白奶牛之歌》放弃了《乱云》里让人意乱情迷的两难情境的揭示,前者的妻子完全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爱上仇人,并在真相揭示后杀害对方,这种线性叙事损害了对人物复杂心理的展示。
如果她提早知道真相,或如《乱云》那般知道真相后,仍然不可抑制地对仇人产生爱意,并全力压抑这种心理。人物立体的形象便跃然银幕了,毕竟人的情感很大一部分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把这种人性深处的复杂揭示出来,电影也就完成了它的工作。如此看来,成濑巳喜男的《乱云》称得上一部杰作,它对人性有深刻探索。
在法哈蒂的电影里,事件的真相总是被掩盖的。那里永远存在一个“法官”的角色,他的最终到场让处于事件漩涡中的角色们都变成了伪造者,因为他们无法承担真相带给道德生活的灾难性后果。然而,《白奶牛》提供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审判(代理已经变成了国家机构)本身呈现差错,是否又存在一个法官的自我或良心?电影在视听上有一种对80年代艺术电影的沿袭,大量中远景的长焦镜头、人物经常背贴后景的墙面,它们共同制造一种扁平化的影像,使人物失去自身鲜活的存在,正如他们在那个僵化的社会环境中的艰难境地。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导演进行了非常出色的镜头叙事:在反打镜头中利用跳轴打破对角线构图的稳定感(在Reza第一次和女主角见面时,他不寻常的身份就用这种手法进行了提示);在对话戏中习惯将人物搁置在宽画幅的两缘(特别见Reza和儿子以及上司的两次交锋,它都被用来渲染心理上的距离和裂痕);在日常场景中用框中框取景去反映人物与真实情境之间的沟壑(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围绕聋哑女孩进行的大范围调度,她在同一镜头中由前景的阳台跨越至窗框层叠的大远景卧室)。而另一方面,电影里几乎不存在封闭性的空间,相反,门是可以被敞开的,而我们也总能透过后景中被提示的窗户去感受一个外部的存在。然而,这个外在永远是模糊的,它总是被雨水、被雾霾、或被摄影机技巧性地虚化,它是电影中信仰的位置:是真主引领我们来到这里吗?可它为何会与虚假结盟,让无辜之人承受如此的伤痛?我们应该接受苦难的命运吗?这种信仰质疑就像那些母题般的黑色,它们从不在冷淡的环境中现身,而是潜伏于角色的着装,又或现身在室内那些萦绕身体的阴影投射中。但导演在结尾的观点还是让人比较困惑:牛奶中的复仇真实发生了吗?如果是想象性的画面,那最后的离开是宽恕吗?仁念和怨恨为何可以转换得如此突然?但无论如何,导演还是给出了意味深长的最后一镜:在离开公寓后,母女来到了马路中央,她们和那些沉重的行李被困在高速运转的车流中间,无法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
洗刷地面时男人不想让开,希图清水冲刷掉自己的罪孽。热好牛奶后叫他把奶喝掉,想象他被牛奶毒死伸张冤屈。真主不会没来由让一个好朋友突然出现,也没有人会没来由如圣人般挽救生活。儿子吸毒过量仿佛是自己加害的孽果,伤害了监狱里无辜的奶牛。无法将恩情和仇恨一笔勾销,却再次陷在车流中流离失所。
一个生活在伊朗的不幸又坚强的受害人,和一个想赎罪又隐瞒身份的执法者,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女人是一个完美受害者,承受着作为女性的不合理约束和重压,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或许只能?)无可指摘,包括面临重压对男人的收留和对爱情的勇敢坚持。而男人尽管富有良知,但作为男人且有社会地位的他却不回应也不能面对自己做错了事,去履行真正该履行的义务。在愧疚,隐瞒和偶然中和男人和女人互生情愫,但炸药终究会点燃。直到真相揭晓,女人幻想了自己的复仇,但终究只能选择压抑,和女儿依偎在街头。
开始以为是伊朗版成濑《乱云》,看到结尾发现跟《偶然与想象》第一部分撞梗了。后面都挺好,带出的关于司法和女性的讨论也蛮有趣,但是前面最重要的设定——丈夫无罪实在是有点刻意让人很难忽略
Tragedies follow when people arrogate to themselves the power of god. Haven’t seen a glass of milk as scary since Hitchcock’s Suspicion.
Berlinale71#10 法官大人
延续了《无邪》对死刑的批判和对道德的审问,但剧作过于粗暴刻意,且导演能力不太行,拍了一堆无效镜头。
伊朗电影总会让我思考宗教和道德的力量
死刑问题并没有得到更深度的讨论,最终走向的层面来看,整个人物关系也是浅薄粗暴的。尤其是在开头,男主的身份已经讲明的情况下,结尾所谓的“反转”显得没有意义,似乎只是在告诉观众,这部电影要结束了。
看了个开头。
看伊朗电影,总能感到体制那无形又沉重的枷锁。
男女主选的不错,让这个狗血的故事有了点说服力,处理的也娓娓道来,节奏和完成度都蛮好的,伊朗电影的强项,如果这个故事给刁亦男或是娄烨拍,必须整出十场床戏出来,但不明白后面到底要表达的点在哪里,有点暧昧。而且有很多语境的损失,比如我不知道里面奶牛和牛奶的宗教含义,也不知道小女儿bita看得电影有什么文化意涵,可惜
比较常规的伊朗电影,但也很有力量,冤死的丈夫,赎罪的法官,坚强的妻子,三点集结,纠葛其中,欲盖弥彰~(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心怀亏欠的善举能否弥补无心之罪,宗教面前死刑又是否值得商榷,行刑场上被凝视的白奶牛,带出伊朗社会又一个恩情怨恨难两清的困境。
罪与罚,救赎逃不过惩罚。
导演把精力都花在了塑造坚强独立的伊朗女性形象上,其他元素有所欠缺,男法官的形象软弱得尤其不可信。其实最值得探讨的在片子结尾处才刚刚开始:都背负着深痛的男女主,如何在严苛的社会环境里结伴应对愧疚/仇恨…… 7/10
#71s tBerlinale# 主竞赛。Blood Money这个梗也有过很多片子了,不过这个设定还是蛮好的,其实是嫁接了一个相当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议题(国家有权杀人么?同时cue的也是古兰经,但是比基氏情节剧化多了,也有点像是[无邪]的一个系列作品)。风格跟导演前作[酸雨将至]比较接近,前一半还不错,不过后面剧作崩坏得有点彻底……(法官的儿子为什么要死,还不是导演想让他死……)。而且故事的合理性不少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
# 71 Berlinale Compétition # 可以当去年拉索洛夫《无邪》的续集,开篇渐入佳境,节奏,镜头,演员都把握得超好,一度飙到想给五星加,但是逐渐开始显现出问题,剧本开始出现不合理,各种狗血桥段开始乱入,一切支线人物都沦为工具,降到三星,最终结尾有个不错的反转,可以提到四星,期待拉索洛夫的影评
【伊朗】未有太多新鲜和颠覆的元素,却是足够强劲的角色研究。女人遭遇的困苦、面对不公之后的绝望挣扎;她不停地掰扯,在这个被世俗观念和严苛期望不断限制着的社会微弱地坚持自己的声量。突然闯入生活的男子,作为改变故事发展的钥匙来赋予这个角色更多的空间;涂开的口红,刻意设计的长镜头与更大物体的比照…能够真切感受到藏于细节之后的表达。尽管这个结局和走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流畅。
6.1/10 #PFF30 丈夫冤死的妻子与错判丈夫的法官在同一屋檐下共存/生活的设置本身应更有张力,但影像并未能表现出来。白奶牛流于纯粹的插入式的宗教符号,并未能引申出更多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剧情依旧贴合传统的剧作设置:能出错的地方都一定会出错,然后似乎在"神的旨意"下生活仍未真正崩塌,情绪都寄希望于那些老生常谈的转折,而平日的生活细节缺乏刻画和灵气。结尾的谋杀来得顺理成章却又猝不及防,留观众一头雾水,这种故作惊艳和震惊的结尾证明的只能是中段所有表达的善意温情家庭的一文不值。
2021/03/02 柏林主竞赛第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