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在故宫六百年

综艺大陆2020

主演:曹志雄

导演:梁君健张越佳

剧照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2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3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4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5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6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3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4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5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6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7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8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19 我在故宫六百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03 15:16

详细剧情

  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百年与六百年的故事

故宫的历史六百年,人的一生百年,六百年的成长离不开百年的守护。

这是我继《修文物》之后看完的第二部讲述人与故宫之间的纪录片。1420年故宫建成,六百余年的岁月里看望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守护她的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这些守护者,时间久远的难以拥有姓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的途径只有凝聚在故宫里一砖一瓦里的手艺。

宫殿里的梁柱,宫墙的砖瓦,宫地的裂缝,无一不诉说着曾经的经历,也期待着新的故事,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在红色的宫墙处拍照,不知同一处地方玩耍的宫女,坐辇的宫妃是否驻足。修缮的手艺凝结在故宫的建筑之中,新旧手艺人的对话由此穿越了时空,传承着对这座宏伟建筑群不变的保护。

彩画老师拓印下宫殿彩画的兴奋,可能是因为由拥有了一位老师,彩画里的描摹,色彩到处均可成为老师的教材,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老一新画成了沟通的媒介,师徒模式的交流在故宫得以保留,传承是凝结在故宫里的魂,建筑是死的,魂是活的。

日出日落里,每一代人的守护,故宫又在继续谱写着她下个六百年的人生。

2 )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

QQ音乐:分享专辑 潘凡《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c.y.qq.com/base/fcgi-bin/u?__=u3ElDzO@QQ音乐

网易云音乐:分享潘凡的专辑《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y.music.163.com/m/album?id=121042056&userid=106909013&app_version=8.0.20(@网易云音乐)

3 ) 【拾遗拾忆】《我在故宫600年(2020)》

①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的奇妙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2020年恰好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借由这个契机,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600年》。2020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用镜头记录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状态。

②分集剧情

第1集

“丹宸永固”大展顺着600年的时间线,详尽地向世人讲述着紫禁城的故事,这其中凝聚着一代代工匠的妙手与巧思,和一批批宫城营缮者的智慧与心血。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故宫工作人员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和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600年的紫禁城。

第2集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开启了对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让这座网红宫殿变成了研究性修缮项目的明星工程。没有城池能离开人存在,故宫养心殿的大修背后,是一代代故宫人匠心和恒心的凝聚。

第3集

随着第三代工匠逐渐退休,修故宫的绝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为此,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出来。在宫里,年轻人跟着老师傅们“砍砖”、“打浆糊”、“抹大墙”,老手艺的奥妙就蕴藏其中,于口传心授间得以延续。

③幕后制作

幕后班底

《我在故宫六百年》基本采用了原先的团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

拍摄手法

梁君健表示,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要聚焦一群文物修复师不同,《我在故宫六百年》的拍摄主体更为抽象,“既包括故宫作为建筑的本体,也包括这六百年间为故宫进行修缮、保护的匠人们,还包括今天的游客们。”

④幕后花絮

《我在故宫六百年》导演之一梁君健介绍,这次制作时间很紧张,“前期调研到五月份,已经准备开始拍摄,但是六月又遭遇了北京的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到正式恢复拍摄就是七月份,满打满算拍完了两个月,十月份就要进入后期剪辑。”当年拍摄当年剪辑当年播出,这在纪录片行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故宫如同一位静默的老人,每一个人与它来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些人,从古至今,默默地守护着故宫。

4 ) 丹宸永固

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见过了太多浩荡的历史,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也变成历史本身。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


故宫,北京城六百年不变的中心,宫殿近乎永恒的屹立,时光送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带着温情眷恋着紫禁城。然而,没有城池能离开人存在,在故宫六百年的,既是草木砖石、雕梁画栋,更是一代匠人的传承与坚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人逝去了,宫殿还在;宫殿来了,总有新人来。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对宫殿建筑之美的无穷热爱。


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后隐藏的是岁月。六百年的营建与岁修。历史积累成成叠的建筑,也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今天和未来。

5 ) 制作精良的一部记录片,致敬特殊工作的匠人

央视出品,必是精品!这部记录片呈现的风格,兼具厚重与明快,画面工整,用光考究,剪辑流畅,制作精良,欣赏性和思想性兼备。将故宫文物知识点以轻松幽默的叙述和快慢适中的节奏,向观众展示故宫建筑所蕴含的祖先文明,以及生存智慧。激发年轻人愈发浓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叙事结构采用行进式结构和时空交叉的板块式结构,视野宏阔,从凤阳到故宫,凸显故宫建造非凡匠心。创新国际化美学叙事表达,充分体现了当代人与建筑文物,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观者深刻感受到故宫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古建修缮大师和徒弟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技艺,激发民族自豪感、唤醒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在微观层面激活了观众对工匠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代表了我国当代纪录片创作者的探索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该片以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匠心制作精良,打造人文纪录片精品,也是外宣“走出去”工程对外文化传播的精品,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文化自信。正像片中所说,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

看着这个纪录片,有一种被洗礼的感觉,通过记录片的展示,我感觉故宫是有生命的,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也代表了创造出它的人的心血,它承载了太多太多,我们需要报以敬畏之心。

在这些故宫的修缮者身上,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东西在闪闪发光。

6 ) 没有一砖一瓦能离开人而存在

我在故宫六百年

第一集

“丹宸永固”,故宫大展的名字,果然不凡。

文物的故事,承载着人的岁月。角楼,不仅是几百年之前的工匠杰作,也是上个世纪建筑专家测绘的建筑,亦是如今故宫古建部努力保护的地方。不同时空的人,就在这座楼中开展对话,话历史古今,再各自散开。有些人的故事被熟知,但更多的是角楼修复老照片中的无名氏。不过,闻名与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文物的身上有每个人的影子,还默默保存了情感、技艺和记忆。展厅的玻璃之外,人们议论着、用手指着,玻璃之中,文物静默会观。

这一次,还了解了故宫的工作日常。修复蓝色瓷砖的小姐姐说,你以为来故宫撸猫,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句几乎直指所有工作之第一印象。大家来故宫,用着十八般武艺,在门类众多的部门中做着有一些“枯燥”的事儿。修复瓷砖的清洗材料,足以学习一年;木质结构的维修,得吃进好多木灰;屋顶儿上的小小草,必须一一除尽。深入到这故宫的每一处,才会发现其中的学问很深,不仅要师傅领进门,更得几十年如一日搜集、寻找、解决种种问题。热爱和专业,应该是这份工作的敲门砖之二了。

第二集

没有城池能离开人存在

一年,查看十万块瓦片,拓印一万块有铭文,这工程量真是浩大。惊喜的是,这些瓦片藏着乾隆嘉靖两人的心思,一个是恋权的太上皇,另一个是蓄力待发的新皇。古老的养心殿默默注视这对父子,把微妙的故事写在了断片之中。

匠人们的巧思,散落在角角落落。养心殿西配院的通风砖,便是一处例证。上下两块通风砖,让墙面拂过的风溜进来,让墙身透透气。不料,这小小的通风砖里,还藏着一本宫廷戏折子。几百年前的随手一塞,成了如今的会心一笑。人的城池,有着无数的痕迹,有的看不见,有的等待时间和人来发现。

第三集

这一集讲的是岁修保养,无论是宫里的地砖,还是亭榭的彩画,亦或是宫墙的整饬,保养起来都各有学问。敞亮的人们,抱着一颗学艺之心,取法于古代匠作,奔走在一个个院落中。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熨帖、踏实。

采访的过程中,总会被人们的笑容感染。片中提到了奉先殿的修整,古建部终于见到了穹顶上的彩画,费力爬上脚手架,蹲在木板上一点点拓印。拓印完成,走在故宫的大开阔空地上,笑容溢了出来,开心得不得了。

这样的彩画,很难看到,后续的临摹、上色工作,更像是和故宫的巧匠学习一样。“您开心得像孩子一样。”摄影大哥的画外音,逗乐了古建部的老师,也说出了很多文物工作者的心声。纯粹的,天然的,只是为技艺而触动。

六百年过去了,昔人故去,故宫仍在。大兴土木的时代过去了,岁修保养的声音,依旧回响在紫禁城。诚如解说词里写的,没有城池能离开人存在。偌大宫殿中,没有一砖一瓦能离开人而存在,变的是人的模样、器具的形制、技术的更迭,不变的是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层累的历史。

7 ) 央视出品,这部8.9分的国产良心,每一集都震撼人心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不经意间从B站出圈,火遍全网。

故宫文物修复师一时之间也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2020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播出。

这一次的主角是故宫的古建筑,还有它的守护者们——

我在故宫六百年

导演: 梁君健 / 张越佳 编剧: 司徒格子 / 梁君健 / 张越佳 主演: 曹志雄 首播: 2020-12-31(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50分钟

豆瓣评分8.9,超过5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故宫,这座屹立了600年的皇家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它的背后,离不开各个时代能工巧匠们悉心的维护和修缮。

通过《我在故宫六百年》,我们可以一窥古建筑修复的那些事。

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背后的创作团队基本沿用了原班人马,影片风格也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风格。

导演梁君健,曾担任《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策划和撰稿人。

导演梁君健

纪录片推出的时间是2020年,这一年正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共有三集。

分别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维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考古部、文保科技部等故宫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为人们揭开故宫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还有故宫那神秘的30%未对游客开放的区域,这部纪录片也将带观众一览它们的真容。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很多人梦想成为文物修复师,那么《我在故宫六百年》简直称得上是“故宫博物院招聘广告”加长版了!

故宫又称紫禁城。

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

近年来,故宫更是成了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可见人们对这座古建筑的兴趣经久不衰。

民间更是有着大量,关于紫禁城的灵异故事。

据说夜晚的故宫没人敢进去,幽深宫墙下时有旧时宫女的影子在漂移……

事实果然如此吗?

然而真相其实是——

夜晚的故宫也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很多负责故宫维护的工作人员,会选择在夜晚施工。

将需要的物料运进来,也会把工程废料运出去,顺便清扫干净施工现场。

因此游客在白天游览的就是一个精心维护过的故宫,并且看不到一丝施工痕迹。

由于北京二环的禁行法规,负责运输木材的师傅要先在南三环等到夜里11点,再将木材运进故宫。

这对他来说,只是日常工作。

然而他运输的木头在未来百年中,都将留在养心殿的屋顶上。

至于灵异事件,内部工作人员表示没遇到过。

关于故宫的神秘传说,还有“故宫屋顶不落鸟,没鸟屎”。

这一点也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被辟谣。

“会落鸟,有鸟屎。”

“而且和寻常百姓家的屋顶一样会长草。”

在清宫内务府记载中,每年春秋两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给墙壁和屋顶除杂草。

直到今天,也需要工人定期上房除草,以保证房顶免遭破坏。

有意思的是,不同宫殿的房顶上生长的植物也不同。

乾隆皇帝退休后的居所——皇极殿的屋顶,就一直是地黄生长的沃土。

不知他本人是否知情。

金黄色的琉璃瓦,一直是故宫的象征之一。

然而,还有一种特殊的瓦片就少有人知。

这种瓦片如冰糖般薄透,反光时具有珍珠般的光泽。

而且整个故宫,只有养心殿正殿后檐上,使用了它。

这种瓦片,是由海月贝壳制成。

瓦片仅有0.1公分厚度,像冰糖一样半透明,非常利于采光,曾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然而,故宫古建部的工作人员寻找多年,也没能找到符合养心殿复原要求的海月贝壳。

和瓦片一样,遍布宫殿屋顶房檐上的彩画,同样可以阻断风雨的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

今天的游客可以欣赏到彩画的美,却很难想象它背后繁复的工序和独到的技艺。

由于使用了大量贴金工艺,故宫建筑上的彩画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康乾时期国力的富足。

因为一部电视剧,为人所熟知的延禧宫内,还保留着清宫第一烂尾楼——灵沼轩

遗憾的是它还没来得及建完,清王朝就覆灭了。

如果灵沼轩当时建造完成,在它的地下一层,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水下的金鱼。

那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水族馆。

灵沼轩具有罕见的西洋建筑风格,它所使用的瓷砖,也是远从德国进口的。

值得玩味的是,清王朝早已灰飞烟灭,而这个德国的瓷砖企业,直到今天还在运营。

故宫大量的木结构建筑背后,是一群技艺高超又低调的木匠师父。

在木匠眼中,修过角楼是可以回味一辈子的荣耀。

1975年进入故宫的木匠夏荣祥,参与了两座角楼的修缮。

角楼的木构件种类和数量极其庞大, 修缮过程往往要拆装上千个构件。

每个构件都要编号,修好后还要原样组装回去。

养心殿是康熙之后的权力中心,距今已有450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这里也是个处处藏着故事的地方。

2015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随着修缮的进行,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连皇帝都不知道的秘密。

竟然有人敢在“万岁爷”头上,修豆腐渣工程?!

养心殿后殿的屋顶拆开后,椽子都是直接钉在正脊檩上。

而原本这种单檩的脊,上面应该有一条扶脊木接洽椽子。

谁能想到在“万岁爷寝殿”的头顶上,还有人敢做这种偷工减料的事。

在养心殿墙下的透风砖里,还发现了一百年前的“漂流瓶”——

一张戏折,戏折上记录了那张宫廷“戏曲春晚”的节目单和演员。

可能是当时演出结束后,有人拿累了,便随手把戏折塞进了墙缝里。

这随手一塞,就是一百多年。

故宫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馆藏文物。

古建部的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游人如织的故宫中,巡视查看古建筑身上的大病小灾,并制定出维修方案。

在维修养心殿屋顶的扶脊木时,人们发现养心殿屋顶的金丝楠木脊檩上,有绘于明代的彩画。

有人推测嘉靖年间,养心殿是当时热衷修仙的皇帝,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第一次将养心殿用作住所的,是明万历皇帝。

宅男的他在这间宫殿宅了将近30年,几乎没怎么出过门。

近30年不上朝的他到底在养心殿干些什么,历史学家仍然没有定论。

紫禁城中,金黄色的琉璃瓦保护着木质的屋顶、飞檐。

也使得整片建筑流光溢彩,典雅富丽。

为了找到质量上乘的琉璃瓦来替补残缺,工程管理处考察过国内多处,还保留着传统玻璃烧纸技艺的地方。

元代,朝廷在北京门头沟设置琉璃局专为皇家供货。

明清两代,紫禁城的很多琉璃也来自于此。

直到今天,中国最好的琉璃技艺仍继承自这里。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

一代代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人逝去了,宫殿还在。

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

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

六百年来,这里遭遇过雷击、火灾和各种自然侵蚀的破坏。

今天的故宫依然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离不开那些隐在幕后的匠人们的精心维护。

丹,是宫墙的红色。

宸,为深邃的宫殿。

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见过太多浩荡的历史。

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也变成历史本身。

关于这群建筑,有太多的故事要说。

时光送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带着温情眷恋紫禁城。

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时间与责任。

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

更留下了,可以再说600年的紫禁城。

梁思成曾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故宫,可谓是当代中国人关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象征。

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必要重新认识这座,在历史沧桑中伫立六百年而宏伟依旧的美丽建筑。

*本文作者:RAMA

短评

看了两集,信息量低,不如修文物讲人的故事,节奏感很飘忽,太爱抒情了。(感觉自从换了院长怎么从展览到纪录片都变得中庸起来。

3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姐妹篇,必须五星了

6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其实可以感觉到《六百年》比《修文物》的创作难度要高很多,因为前者比后者要更复杂、更多元。但幸运的是,《六百年》的完成度和艺术感都很好,值得奖励一朵小红花。第一集因为要进入情景,所以线索很多,整体上是比较平稳的感觉。第二集简直是炸裂式的好看,把一种关于宿命、关于轮回、关于永恒的世界观娓娓道来,给观众留下了淡淡的悲伤和久久的回味。羡慕故宫里的一砖一瓦一木,同时又为它们感到悲伤。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不过也就是这样吧。突然就想起了三毛的诗,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或许,第二集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这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如此渺小,又那么伟大吧,在时间无声的向前中经历着沧海桑田。期待第三集,先存个档,看完来改分。

8分钟前
  • Cynthia_hh
  • 力荐

这片子应该叫我在故宫修故宫

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其实拍得很好了,但总觉得差一口气就能满分,但那口气就是找不到在哪儿。

13分钟前
  • 如露亦如电
  • 推荐

老师傅最后捧着养心殿梁上的拓印彩画笑的像个孩子,我就泪目了

16分钟前
  • 沐夏君
  • 力荐

又名:故宫博物院招聘广告加长版!

21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下辈子想做个工匠人

23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推荐

比起修文物各方面都差那么一点点意思,最要命的是配音的不知道是谁差的有点多。

27分钟前
  • 孑然殇逝
  • 推荐

央视拍这类记录片越发得心应手

30分钟前
  • TokyoCold
  • 力荐

“人逝去了,宫殿还在。宫殿老了,总有新人来。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对宫殿建筑之美的无穷热爱。”师傅成功拓印出花纹后像个孩子一样的笑容很美,角楼雪景大美,一些细节的升格镜头也很美。

31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姐妹篇。预告片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我们看不见时间,但是看得见时间的痕迹。「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全片总共三集,丹宸永固的秘密、养心殿是如何养成的、紫禁城整容秘术。三个月前 刚参加了丹宸永固的故宫六百年展回来,午门上的惊鸿一瞥已经足够我的灵魂激荡半生。在这部纪录片里,不论是因为疫情无法在600周年一睹真容的养心殿,还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都有太多让我兴奋的地方了。但是每集不过寥寥45分钟,真的是太不尽兴了,连主菜都算不上 顶多算一道开胃菜。明年冬天再去一次故宫,看一眼修缮一新的养心殿、再吃一次南门涮肉。

33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说实话,600年这个展览没有做的那么好,这部片子也没有做到完全的加深了解。属于我在故宫修文物2.0,看完就很想去修。。

37分钟前
  • 穗尔Sybil
  • 推荐

在充满不确定的2020年,故宫有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这些年关于故宫的综艺和纪录片很多,但古建营造这个角度还是带来很多新的知识点,去到很多“隐秘的角落”。延续了《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又更多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跨年夜看到这个片子,算是对一整年都没有去故宫、没有看丹宸永固展览的一点点慰籍吧。

38分钟前
  • 榆桉
  • 力荐

被最后一集最后五分钟的一条弹幕感动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42分钟前
  • 蓝格子
  • 还行

要说2020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故宫没去成,票我都订好了,淦!故宫的纪录片总是能抚平我焦躁的心,可能是那股工匠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也很美好。

45分钟前
  • 无情小筷子
  • 力荐

戏折子往透风砖里一扔就是两百年,时间总是有种荒诞的美感。

48分钟前
  • 人类就是馒头鸭
  • 推荐

3集太短了。

53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错过丹宸永固,幸好没错过《我在故宫六百年》!给制作团队打call

58分钟前
  • 谁是大熊
  • 力荐

穿越时空、物人对话的故事永远治愈~2020没能去一次故宫好遗憾,毕竟赶不上七百年啦

1小时前
  • 祝遗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