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生李小李(谢承泽 饰)来到日本东京偏僻的“渊野边”留学一年。呆板木讷的他一心想要打工却屡屡碰壁,终于在老同学邱邱(邱天 饰)的帮助下找到一家中华料理店。代理店长管唯(齐溪 饰)收留照顾他、店员青木(牛超 饰)视他为情敌、后厨大师傅老万(陈永忠 饰)小师傅宋哥(宋宁峰 饰)倒都对他爱答不理……李小李的到来打破了地下一层的沉寂、也卷入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时间稍纵即逝。下一个春天到来前、有人留下,有人离开,而那些刚刚羁绊成型的“限定亲情、临时友情、类似爱情”又会何去何从?
如果把一群陌生人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他们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甚至是亲情。当然也有可能因此产生龃龉,嫉妒和倾轧。
这就是人类的特殊性,也是人类伟大和复杂的部分。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本质上探讨的就是人类关系,日常,细碎,充满着平常人的烦恼和温情。
但整体的观影过程还是很愉快,在生活流的电影序列中,很难不想起小津安二郎。
再者就是时而还流露出来侯孝贤的韵味。
生活流的电影实际上是反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平静非常。但你一旦入了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开始和他们一起悲喜。因为他们的生活和你的生活,其实并无二致。无非是换了个环境而已。
本片的摄影值得一提,姚宏易作为侯孝贤的弟子,摄影风格很有辨识度,擅长从日常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部分。娴熟的运镜和构图,也让电影呈现出来一种成熟的质感。
说到电影内容,其实平淡的故事不好讲,就像素菜不好做,调料给足的菜肴不至于太难吃。但清淡的菜系就考验厨师的功夫。
所以在中国,向来缺少“做淡菜”的导演,生活流的片子几乎没有办法藏拙,创作者的素养在影片中一览无遗。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透露出来一股“丧丧的暖意”,虽然在表达上算不上惊雷,但也于无声处听到了一点点隐雷,值得鼓励。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小李因为语言不通,被客人欺负,客人明明点了很多份蛋炒饭,但利用小李的语言问题,耍赖说只点了一份。
小李被惩罚,一个人在仓库把多余的炒饭一点一点吃掉。
而这时候,管唯沉默寡言的男友端过碗,和他一起吃。
人与人之间的暖意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中展露而出。
当然还有最受欢迎的杏仁豆腐,杏仁豆腐可以说是故事里的点睛之笔。
这是小李对陌生客人展示出的暖意,面条里的豆芽老人家咬不动,但杏仁豆腐入口即化。
尽管小李的处境糟糕,但他还是能在一些时刻,流露出来自己心中的暖流。
这种暖流正是正在遭遇尘世之苦的人迫切需要的。
观影过程中,我时常被这些小细节所感动。
人果然是细节动物。
这部电影讲的其实是群像戏,小李就是那根穿针引线的针,他带领着观众把每个人物依次带出,展露他们每一个人的境遇和内心世界。
看完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常说的异乡人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在更广阔的时间标尺上,我们都是尘世的客人。仅仅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言和习惯而散落到尘世的角落里。但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情感感触,相似的人际关系相处,所以本质上我们都是相同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好的电影实际上是没有语言界限的,人类通用的语言其实是情感。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正是因为我们都是尘世的客人,所以才总能在他乡遇到温暖。互相温暖其实是人类众多美好特质中,最闪光的一面。
除了这些之外,更吸引我的其实是影片透露出来的一种“普遍性”,一种“人类的情同一理”。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一句话,“我在生命中最糟糕的日子里,遇见他们”。
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类似李小李的境遇,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置身孤独之中,自己还有一摊子烂事,无处安身,更无处安心。
人毕竟是要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其实是人类对抗庸常和孤独的武器。
一旦发现自己在陌生的他乡被“孤立”,就会被孤独和庸常包围。
古人常说,人至少找一个立锥之地。
不论伟人还是诗人,都希望尘世间有个地方可以安身。
我们漂泊苦吟的杜工部,就是受够了没有立锥之地,才写得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广厦千万间”的能力,但为寒士提供安身之地的能力还是有的。
故事里的管唯就是这个给人以安身之地的人,她就是那种在你生命中“糟糕时光”里出现的人。
如果能在疲惫不堪的生活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幸福之至的事。
影片结尾,管唯给小李装好行李,一如故事开始,好像一切都是一个圆,相遇和分别都是一个可爱的圆。
影片的英文片名是Before Next Spring,下一个春天来之前。
据说冬天不适合分手,所以离别的人时常会选择春天和朋友告别。
因为春暖花开,在路上的人,和留下的人都不会那么难过。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春天万物复苏,每个人都会有新的相遇。
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你也是一样,在下一个春天,辞别旧日的丧,遇到崭新的朋友,开始前途似锦的生活。
像打开了一本赴日交换生的日记本,记录着这一年的众生相,随着男主的视角线索去探索日常接触的各种小人物背后的故事,由一件件很小很真实的事情串联起整个剧情。
围绕着“离开的、留下的”,用凝练的台词,巧妙的冲突,把匆忙都市中疲于奔命的小角色的各自半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叙述。
每个角色之间的感情交叉也安排的巧妙,展现了除了爱情、亲情外,还有很多复杂的羁绊,他们没有血缘的连接,没有爱情的纽带,没有年龄的界限,凭借着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惺惺相惜,可以在一个屋檐下生存,可以在住院手术的时候给予守护,在各自贫瘠而疲惫的生活中相互依偎。
每个人都像那尾不同而孤独的锦鲤,暂时性聚在一起取暖,然而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坚持走下去。
本来可以打四星,一星扣给厨子在地铁上被诬陷性骚扰的剧情,消费女性在公共空间对性骚扰的恐惧,甚至进行嘲讽,只为渲染男厨师的疲惫老实,最大败笔。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那时的我是什么样的,而离开后,我们彼此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离开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和理由,但是相同的是,离开之后,我们就变成了我和你,从此只有回忆,不再有故事。 而我,不想要回忆,只想时刻和你一起,哪怕虚度的时光,也能写成美丽的故事。
(一)
我们的日子很平常,就像阳台这株平安树叶,四季泛青,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大起大落,平常得终年都是同样的景。
昨天我在加班,小猫猫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看完电影回来,哭唧唧的说,以后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她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我假装镇定无所谓的说,如果你死了,那我也不活了。但是说这句话时,却没有去看她的眼睛。虽然只是假设,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没有她的生活。哪怕只是想一想,我也会难过。
你不是去看电影了吗?电影讲的什么?好看吗?我岔开话题。
就是导演叫李亘,所以他的男主就叫李小李,电影讲他去日本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故事,打工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电影讲了很多段故事,还挺好看的吧,我看哭了。
真的呀?我盯着她的眼睛看了看,眼妆是有一点花,眼线都晕染到了下眼睑上了。
电影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很老很老了,他们总是去这个中餐馆吃饭,点的是最便宜的饭菜,每次吃饭时,总是老婆婆先尝尝饭菜,然后告诉老爷爷说,今天的豆芽太硬了,你的牙嚼不动,要挑出来,然后就会挑出豆芽,放在一边。吃完饭,老婆婆结账时,店员总会给她新的优惠券,下次他们还会再来,还会点这些便宜的饭菜。突然有一天,只有老爷爷一个人来,服务员很抱歉的说他们常坐的那桌还没空出来,老爷爷说以后都只有我一个人了,坐其他小桌也没关系的。然后饭菜端上来后,老爷爷自己尝了尝豆芽,然后挑出来放到旁边的小碗里了。看到这,我一下子就哭了。我在想,如果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你那么笨,你都不会做饭,你都吃不到饭。她讲到这,还是很伤心的样子,声音有点带着哭腔。
我可以吃泡面呀,我会做泡面。
可是,你不能总是吃泡面呀。
电影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吗?我又问。
不是呀,还有其他好几个故事,有跨国离异家庭叛逆男孩偷钱的故事,有一家三口在不同国家的女老师的故事,有女孩子生病了可能以后不能生孩子,男朋友还跟她吵架分手的故事,还有中老年阿姨照顾生病老妈妈的故事,漂亮女孩向前走不回头的故事。故事很多,都是很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简单,真实,温暖,也残酷。
好的吧,那你喜欢看这个电影吗?
还行吧,有点日式风的电影,还挺好看的。感觉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苦、孤独和离别。感觉有点压抑,看完觉得人生好像没了什么盼头。
都讲了什么故事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最终没有选择活在阳光下,而是霓虹灯下;叛逆男孩,虽然喜欢女孩,但是没有说出口,而且被遣返回中国了,是否能再见面也未可知,承诺仿佛变成了笑话;中年老阿姨虽然孝顺并爱自己的妈妈,但是面对久病的母亲和生活的重担,也会有被拖累压的喘不过气的感觉;要强到把自己活得像个男孩子的小姐姐,在做完手术后仍然有可能不能生育,虽然吵架之后男友又回来了,但是感情上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真的解决;独自在异国打拼的大叔,连生病了都觉得是过错,需要在心里盘算要多炒多少盘虾仁才能挽回这损失;没有证件,每次碰到检查都东躲西藏的小哥,在和女友吵完架离家出走后又返回去时,究竟是因为还爱着,还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呢;中年女老师,鼓起勇气尝试在店里理发,理完后却又自己用手拨乱了,以后的她是否还能再鼓起勇气尝试其他的事情呢?一家人是否有团聚的一天呢?
每一个人的故事仿佛都有一个转折,都要有一个开始了,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改变,又都回到了以前。鱼儿在水里,怎么游,都是在水里。
好的吧。那你喜欢这个导演吗?你觉得他怎么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一只红鱼在一群黑鱼里游着,显得孤独又耀眼,可能导演会觉得自己像那条红鱼吧。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似身在其中,实则又是一个旁观者。李小李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他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的人。我觉得这个导演还挺不错吧,也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以后可以多关注。或许有一天,会拍出《偶然与想象》那种剧吧(她很喜欢这部剧,她是个感情比较细腻的人)。他豆瓣才61个人关注,而我是其中一个,耶~耶~耶~
那你给电影打几分呢?你觉得电影会火吗?
我也不知道打几分,我觉得我很不专业。今天看完电影和导演互动的时候,有个观众就很专业,他问导演,电影中出现了田什么老师的名字,能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安排吗?还有老万的选角,这个演员好像是毕赣的御用演员,你当初是从哪些方便考虑选的角?我当时都没听懂,还以为他说的是B站呢,哈哈哈~
对了,老公,就是一个日本的什么老师,是个女的,你知道是谁吗?导演说以前当过她的助理。
我心想,你连名字都不记得,我哪知道谁是谁啊。但是还是只是平淡的说,不知道。
你还说你看的电影多呢,你就会笑话我不专业,你看看人家专业人士都是咋看电影的,咋问问题的。她一脸不服气,傲娇得说到。
然后她就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电影院现场的事情,而我一边嗯嗯的回应着她,一边却又在想着她刚回来时哭唧唧说得那些话,思绪也飘回了很久很久之前~
(二)
平安与平常,就这样,成了我们姓氏后面的名,没有一点名声,那没关系,也不影响我们,把日子厮守成,一往情深。
我爱看电影。以前玩贴吧,现在玩豆瓣,关注的都是跟电影有关的话题。豆瓣上更是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前影迷、前韩国电影观影人、前丧尸电影观影人、前末日电影观影人、前伪老电影观影人,现从任国际知名影视作品
观影人。
你以为这是排版出问题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直男的幽默。
大一大二没课的时候,每天除了打英雄联盟,就是看电影,每天1~2部,时间充裕的像北方冬天不值钱的大白菜。
大三,谈恋爱了,从此再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她早上起来睁开眼,一句,早啊,我想你了,我就得麻利的爬起来,横跨整个学校,去找她。然后就是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一天的时光就没有了,晚上又在她宿舍楼下腻味得难分难舍。很多时候,那我就先回去了这句话都说了好几遍了,可还是在腻歪,谁也没有真的走一步,直到她在宿管阿姨的催促下,慌忙跑回去。看着她走进宿舍楼,我才开始往回走,很多次都是蹭了巡逻保安大叔的车,才没被我们楼宿管阿姨锁在外面。当然,偶尔我也会有被锁在外面的情况,不过只要脸皮厚嘴够甜的多喊几声阿姨,也还是会放我进去的。
有时会熬个夜,挤个夜里的时间看部电影,第二天陪她去图书馆时,我就趴在旁边睡觉。那一年,我的阅片量,直线下降。贴吧也没有时间再去管了,只是每次看完,在豆瓣上匆忙标记一下。
热恋期的时候,真的感觉时间不够用,她很粘人,想时时刻刻都跟我在一起,而我也想。大三了,本来课就很少了,但是慢慢的,我们就开始逃课了。我们两个班挨着,她们大部分专业课是在逸夫楼的N205和N206上,而我们是在N207和N208,而我们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排在前两节的,上完前两节专业课,我们就跑出去玩,一跑就是一天,下午的课就逃掉了。刚开始是在校园附近瞎转,后来开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乱转,甚至还斥巨资花5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电动车是蓝色的,取名蓝博基尼。不夸张的说,我们真的是牵手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商场、街道、巷子、田野~
某一个冬天雪后的下午,寝室的哥们问我,你和你女朋友每天都去哪里玩呀,这大冬天的,你不怕冷,你女朋友也不冷吗?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是啊大冬天的,她天天跟着我到处乱跑,也从来没有喊过冷喊过累,像个小铁蛋。后来我把室友的话讲给她听,她说我就是想时时刻刻都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开心。笑得有点傻傻的。
后来,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就去户外闲逛,躺草坪上晒太阳,在田野里挖野菜,去河边掀石头逮鱼抓虾,拍街角大片的蔷薇花,爬那座海拔367.8米的山。
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就去逛超市,一个区一个区逛,一边逛,一边听她畅想着以后的生活。大到家里的装修风格,床上的四件套,小到厨房的餐具用什么风格的,杯子用什么样式的。我们才大三耶,她怎么能想这么远呢?
(三)
其实,很多真爱都很平淡,没有颠沛的缠绵,没有痛心的分离,就不知不觉成了对方的拐杖,也不知不觉地送走了岁月的悲喜,只不过,都把彼此的日子攥在手心,攥得紧紧的,从来就不放弃。
我们也吵过几次架。大概是在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她觉得我不会关心人,不够爱她。而吵架的时候,她觉得她在一个劲的说,而我却不回应她。
我很冤枉,第一次谈恋爱,我还有点懵,当时只是觉得欢喜,但确实没有立马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但是跟她在一起,我是觉得一天比一天更爱她的,她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可毕竟是初恋嘛,我也没有什么经验,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人。当她哭着嫌我不够爱她,说不如分手的时候,我慌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听着她一件件讲述自己的委屈,我也觉得我做的确实挺不到位的,所以只能沉默不语。而我的沉默,让她更生气了。
她的情绪真的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很快她就不生气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那之后我们几乎再没怎么吵过架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听她和朋友分享恋爱经验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万能句式,跟男朋友沟通最有效了,你可以试试。就是当你男朋友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了,你不要忍在心里不说,也不要用吵架的方式沟通,更不要去翻旧账。你可以用这个万能句式来沟通,就是你们关系的描述+他的错误做法+你受到的伤害+你希望对方以后做法这样的句式来跟他沟通。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在一起,而他一直打游戏,而你想让他陪你。这个时候如果你用争吵的方式去沟通,很容易就跑偏主题,变成他打游戏是错误的,甚至开始翻旧账,开始讲述他的种种劣迹,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你可以楚楚可怜的看着他说,亲爱的虽然我们在一起两年了,但是我真的还是好爱你哦,想一起陪在你身边,但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你却一直打游戏,都不看我,我感觉我不再是你最爱的的小宝贝了,这真的让我好难过呀。我生气了哦。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打游戏了,陪我一起去吃逛逛街吃火锅,我就原谅你了。
刚开始听她一本正经分享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但是仔细一想,嗯,我好像确实还挺吃这一招的。我有的时候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就惹她生气了,而且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可是我心里真的很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所以当她直白的跟我讲,她想要我怎么去关心她,照顾她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的就去做了。而且,很快就摸清了规律,并开始能主动做很多她喜欢的事情了。
后来再聊起刚谈恋爱的时候老吵架的事情,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后面我们再没有吵过架了吗?
因为你的“万能公式”?
才不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吵完架,晚上我躺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突然感觉人生这么短,我竟然还要花时间跟你吵架,我不想要这样浪费。我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好像很少有事情能让我生气了,不开心了我也会直接跟你讲出来,你一哄我,我就又开心了。
原来,所谓的完美相处模式,万能表达公式,其实只是因为她爱的更成熟更理智而已!
后来,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影,便也下载了豆瓣,按照250清单一个个看,然后每看完一个就很得瑟的跟我显摆。
我们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星际穿越》,看完之后她说,我还以为第一次看电影会看个恐怖片呢,没想到看个这。不过还怪好看的。此后,她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任务,帮她找好看的电影。
每次看完我推荐的电影后,我都会问她感受、是否喜欢、槽点和精华是什么。一来二去,我成功得把自己打造成了她的“猜你喜欢”。就像她讲的,电影里老婆婆每次都为老爷爷尝豆芽一样,我开始根据她的喜好,更加智能化的去帮她推荐电影。
后来,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夏日午后,在去她寝室楼下找她时,我送了她一把小石头,每个小石头上都写了字,如果她能完整排好,会发现那段话是:爱少一点,爱久一点,你是我永远的女主角。
写下那些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幸运。
感觉,我们的热恋期真的很长,我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哪怕每天都见,一天的QQ聊天记录也能翻好几十页。这种状态,没有随着大四的来临有什么改变,相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也更开心了。因为大四只有10周的课,10周之后我们再也不用逃课了,玩起来也没有了什么心理负担。我们开始跟着旅游团,去一些其他地方玩,都是挑的打折的团,价格很低,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
毕业季,还没等拿到那张毕业证,就听说很多身边的情侣已经分手了,很奇怪,那个时候的我们,竟然连争吵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分手的想法了。那个时候,她满脑子想的是,终于工作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收入了,下班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牵着手回家,路上可以讨论电影剧情和评价。而至于,我们毕业以后要去哪个城市,要做什么工作,她都觉得不重要,只说最好是南方的城市。
(四)
花裙子,红衣裳,在滨江路上迎风飘飘,曾有的青春年少,只知道,应该为自己草一首诗稿,让爱的激情在诗行中燃烧,我们的心,就不会老。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杭州,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决定就留在杭州的,只是想在毕业时旅游一下,喜欢那个城市,我们就留下找工作。来到杭州之后第一站去的西湖,那是一个晴朗无云6月初的早晨,我在杭州实习的同学知道我来杭州了,说要带我们去转转,我们坐着公交向着西湖出发,我和她都被沿途的美景征服了,下车后沿着西湖转了很久,走到南山路时,我们发现原来杭州的公交竟然会避让行人,这个地方好像真的很不错耶。晚上回去我和她讨论起来关于对杭州的印象,然后发现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找工作。
第二天,我们就去租了房子。那个时候,距离毕业还有一个月,爸妈并不知道我们来了杭州,我们也没有找爸妈要钱,手里拿着之前兼职攒下的5000块钱。当时每次兼职拿到工资,她就会很兴奋的拉着我跑到银行,存到存折里。不是银行卡,是存折。她说看到存折上一条条存款记录,她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像话。
我们租的是城中村的房子,十几平的房子,一个月只要800块钱,没有厨房,但是因为不久之后就要拆迁了,所以允许在房间里做饭。
第一夜,我们甚至连床被子都没有,只有光溜溜的床板,上面铺了一个床单,好在是夏天,也不冷。就那么凑合了一夜。
第三天,我们去简单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由于手里钱有限,而且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并不敢买什么大件的东西,害怕花钱,也害怕最后没找到工作要离开,东西浪费了。房东看我们连床被子都没有,把她喊过去,给了我们一床棉花芯,说是可以当做褥子铺在下面。
大概花了两三个星期,我们才找到各自合适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傻,找工作,还是打印了简历,跑到人才市场去找,别人问对薪资有什么要求,我说一个月3500块钱就可以了,那些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问你知不知道在这个城市一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多少?说句实话,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都没有概念。在我们那个三四线小城市,毕业生普遍工资就一两千,一顿盖浇饭也就五六块钱,所以我简历上写3500,我都觉得心虚,毕竟当初也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
那段时间,我不分白天黑夜疯狂的刷题,看学习视频,觉得前所未闻的焦虑,同时也觉得不甘心,难道真的找不到工作吗?难道真的要离开这个她很喜欢的城市吗?
她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就随便投了一些简历。但是,当天就有公司约她面试,面试的是人事行政岗位,当天就给发offer了,试用期工资3800,转正4000。然后她就跑去上班去了。干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就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公司同岗位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女生,在公司已经很久了,每天都会各种原因找她茬,就连她套垃圾袋的方式和那个女生不一样也要被批评。
刚开始,我觉得是不是她太敏感了,以前没工作过,第一次工作可能不适应吧。后来连着几天,每天回家都是哭唧唧的,也不那么爱笑了。可是,她又不敢直接离职,害怕我会觉得两个人都没有找到工作,压力大。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通过了面试,开始准备体检之类的,在我正式上班之后,有一天她又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说那你就辞职了重新找工作吧。然后她又开始了投简历面试的生活,两三天之后,她面试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底薪3500+提成。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她这次觉得还比较喜欢,就决定了去上班。
那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很自卑的,因为身边公司的同事要么是985,211,要么是研究生,甚至还有985,211研究生,更甚至还有清华的博士。除了学历,大家经济条件貌似也都很不错,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在讨论买房子的事情了。而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二本学校,老家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我能做什么呢?除了她,我一无所有。那段时间,我异常的努力,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到9点,下班之后再接着在家里学习,周六再去公司学习。试图想用加倍的努力,来缩小那巨大的差距~
她下班早,每天6点就可以准时下班,然后骑着她的小车车去超市买菜。那一年,杭州还没有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她公司离家四公里路,就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青绿色的车身,她说很像西湖的颜色。然后她算着时间,每次都能在我到家时,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找到工作之后,我们才跟爸妈说我们来杭州了,然后他们赞助了我们5000块钱,我们去重新购买了被褥,为了节省开支,也买了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磁炉,开始自己做饭。
她每天都很用心准备饭菜,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仿佛短短几个月,她就瞬间成为了大厨。她拍照片给他爸妈时,她妈妈很感慨的说,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她,竟然还学会了做饭,看起来做得还不错。而随着她厨艺增长的,还有我的体重,很快我就从125+,成功升到将近140+。晒在朋友圈的照片,都让同学惊呼胖到不认识了。
我曾经一度以为,她可能会更加喜欢做一个家庭主妇吧,她乖乖巧巧的,说话都不会大声,对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热爱,但是却把我和家照顾得很好。但是第二年,她却选择了跳槽,好像这次是终于换到了她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大半年之后就被领导提拔升职加薪,随后半年之后又再次升职加薪,并且开始带团队,从此逐步走向了一个职业女性的道路。
我们在那个小小破破的出租屋里住了将近一年,第二年的春夏之交,那排城中村老房子被拆迁了。为了节省开销,随即,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中村的房子,仍然是十几平的大小,这次,我们住了三年,从1000的房租,住到了1350。最后因为她工作的变动,我们才搬到了另一个区。而这次,再没有城中村的房子了,也终于不用再让她跟我一起住城中村的房子了,我们租了一个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50平的面积,朝南,有大大的窗户,太阳可以直接照到床上,暖洋洋。而且,梅雨季节的时候屋子里也不再潮湿。一年以后,在她生日的当天,在我们来杭州的第五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122平,400万+。至此,两个平凡、努力的年轻人,终于在这个异乡站住了脚步。
(五)
那对搀扶着的老年夫妇,漫步在这雪花飘飞的冬夜,偶尔听到他们的浅笑,就像两只缠绵不休的蝴蝶,双手紧紧攥着对方,不让体温在冬夜中熄灭。
人生,苦,短。
这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甚至某一个瞬间,我差点就永远的失去了她。那一瞬间,我哭泣,我呐喊,甚至抓狂的差点随她而去。
但是无比庆幸,最后的最后,我们还在一起,且活着。
她常说,快乐都是自找的。而我觉得,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敢想。
夜里关灯后,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然后,从后面抱住我,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呀,你都没有东西吃了。
没关系,我可以吃泡面。
那你记得加鸡蛋,加俩。
好的,我会加鸡蛋,加俩。
她说,电影里的老爷爷拿着优惠券,按照老婆婆的心愿,去了他们常去的那家中餐馆。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煮泡面,会给泡面加鸡蛋,加俩。
(六)
我无法左右生死,但是除了生死,我不想和你有其他任何的离别。
离别,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来到东京渊野边留学的小李,一年的交换到了期,打包行李离开的前一夜。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离别,期限是下一个春天到来前。
而在他离开之前,随机出现在他东京生活里的许多人,早就以不同的方式离开。
理发店的婆婆因为生老病死而离开;一起在中华料理店打工的青木因为对畸形亲情的赌气报复,而被遣送离开;料理店店长管唯姐的男友因为未来不够明晰,选择从亲密关系里离开;教日本社会学的中国阿姨为了选择留下而离开。
但在这些分离里,悲伤并不浓重。因为它们更像是穿插在流动的生活里的随机序曲,人们只能坦然接受,然后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便在于此,在一次次分离发生之前,如实地将眼前一闪而过的事物捕捉下来,并将它们细腻地描写出来。缓慢而平静,因为生活就是如此。分离也并非全然坏事,正是对分离的恐惧才使人们的结合得以维持。
中华料理店的大妈说:“人生啊就像杏仁豆腐,太淡了不好。太甜了就腻了。”
导演在映后交流说最开始自己也对这样一个极其私人化的故事有过怀疑,“我是个无名之辈。这是我自己的故事。谁会掏钱来看我自言自语呢?”
但有时候,电影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让人物自己去到达不同的地方。将分离、孤独、成长作为这碗杏仁豆腐的三剂增味。即便是家常普通的杏仁豆腐,只要风味足够平衡,也可能成为人间美味。
孤独感,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分离的必然性,某种意义上便是人们永恒的孤独感来源。人们为了让自己从孤独寂寞里解脱出来,总是习惯去抓住一些琐碎的事物。《爱的艺术》里写:“现代人疏离他人,并面临着困境:害怕与他人亲密接触,同样也害怕孤独和没有亲密接触。闲聊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该如何独自生活而不感到孤独呢?’”
摆脱孤独的通用方式,往往是游进人群寻找亲密接触,在具体的生活找到一个抓手。在电影里,人物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抓手,有人选择依恋,有人选择陪伴,有人选择物质,有人选择一个小孩,有时选择一箱过去的磁带。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附近,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泡泡。不时发生的偶然分离,将临时的亲密泡泡戳破。
邱邱坐在小李的单车后座,对他说:“我不想坐在后面,只看得到后脑勺,看不见表情。”“你坐前面也看不到后面的人的表情。”
即使在最近的距离里,人们也不可能绝对的心意相通。孤独感,是我们永远未能御之的洪流。人不得不始终存在于卡夫卡在《日记》里所说的grenzland zwichen Einsamkeit und gemeinschaft。(德语“孤独与集体的中间地带”。)
医院的窗前,管唯姐看着远处说:“你看,这里可以看到东京塔哦。”镜头照过一座变电站。“材质、颜色、形状都差不多,就当它是东京塔嘛。”在孤独的永恒虚无里,人们就是需要一些固执的想象,才能一直往前走。每个人都可能在具体的个人生活里遭受恐惧和寂寞的支配,而正是这些普遍的孤独感和不安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纽带。
成长,是这个故事的尾声。
渊野边的溪流里,一条金鱼在一群黑鱼身边游动着。小李对莉莉阿姨说:“你看它多孤独啊。”“不是的,它只是显眼。”
初到东京时,小李也是这么一条突兀的金鱼,来到一条陌生的溪流,害羞腼腆。在超市里,“欢迎光临”都不敢大声讲。
在这一年的临时生活里,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短暂体验过假扮的亲情、夹生的友情、模糊的爱情。在经历一系列的遇见和分离后,他终于能大大方方地拿着招牌到街上吆喝叫卖。
人就是这么在经历里慢慢生长起来的,悄悄地,复杂了一点,勇敢了一点。琐碎平凡的日日一天天过下来成为四季,四季累积起来就成了人生。
在每个新年到来时,料理店的店员们都会去唱歌,唱来唱去都是同样的几首歌。不同的是,有人离开,有人到来。《无言的结局》里,歌词这么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
在预料之中的分离到来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泪滴。小李独自扛着他的行李箱,走过天桥。他在这里经历过分离、喜悦、爱与孤独,过去的四季变成了生命里的一部分,并且会一直陪伴着他。在下个春天到来前,他们都要独自走过生活的旷野。
昨晚独自去看了电影. 没有打星, 是因为觉得拿捏不好对于一部处女作的衡量要求. 或许是3星出头?
坦白讲, 第一感受是交换生的这个「一年」限定太短了, 似乎确实除了日常也没什么可讲. 所以与其说导演用「观察」而非「个人成长」穿起剧情, 不如说初初来到个陌生城市, 沈底观察更像是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些事来不及发生, 一些事因为这个时间限制也不会发生. 也因为太短, 男主本人的离开牵动不起任何情感上的涟漪.
对于周边人和环境细节的铺排描画, 很有种日本电影淡淡的意味. 加上几位演员真的演技出色, 非常松弛的日常, 是三星出头的出头之点. 但还是那个感觉, 一年这个时间限定太短了, 短到甚至都不能在情感上轻佻的判断, 这就是他们年复一年的生活… 如果写这个故事的是剧中的店长, 小赵或者张艾嘉 应该都会有更深层次的触动.
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没有经历过这种「辗转」的人可能无法体会「离别」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
我在自己曾经的文章里面写「很多时候 离开 才真正赋予了一个地方 宛如一段旋律最终小节的氤氲又独特的气质. 那是始终在那的人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升华」
这是我看电影之前, 对这个「立意」的期许, 失望小小.. 但毕竟处女作, 期待导演未来更好的作品.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201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剧作课有个题目,未来处女作你想拍什么?要写出大纲、梗概、人物小传、分场等等。当时我提交了[渊野边]。王红卫老师的点评大致是“啰啰嗦嗦,看完还挺感动,值得去试试”。那是他三年里唯一一次“夸”我,之前我拍了几个作业,他都说好像网络视频。
2016年,我跟着壮壮老师去张艾嘉张姐的剧组[相爱相亲]见世面。张姐、老田、屏宾老师、文念中老师等等这些个“江湖神仙”每天从早到晚聚在一块儿、做着最纯粹的创作,我被深深震撼,头一次冒出[我也想闯入这个江湖]的念头。我把[渊野边]讲给张姐,说了些矫情的担忧,自己是个无名之辈啦,拍自己的故事凭什么让观众掏腰包来看呀之类。张姐听完大致说“天啊,小李,你不是还没到30岁吗?怎么会想这么多?创作就两个字,去做”。30岁,真是想表达了。
2019年,九月倒数第二天,我和整个[渊野边]剧组挤在[南国亭]吃开机饭。当年收留我的姐姐带着剧本里那些个人物原型忙乎着几十人的吃吃喝喝。出品方华策影业的蒋总席间和我碰了一杯,“小李导演好好加油啊,你看这个店这些人等了你12年,你终于回来拍电影了”。我正琢磨着[啊?有12年吗?],大伙儿起哄让摄影师姚宏易姚哥说两句,“我知道导演正担心马上要来的台风,导演,不要怕,渊野边晴天,我们就拍它大太阳,它下雨,我们就拍雨滴”。
2022年,[渊野边]定在三月十一号上映。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片子里用到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我常常琢磨后半句这几个字,[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面不难过,应该是把负面情绪藏起来,不想被看到而已。都说拍电影像是个梦,生活中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我想去这个梦里奢侈地感受一把。
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有种读自己日记的感觉。
倒不是说电影内容和我自己的经历相似,而是这种一路走一路思考,感受生活中细小微尘的记录方式,也是我惯用的。
可以想见导演是个心思多么细腻的人,几乎每一个镜头我都仿佛能听见,导演本人在经历这一刻时的碎碎念旁白。
因为交换留学来到日本,语言不通没有亲友,就连想找份兼职,都无从下手。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和男主一样,总想往外走,多看多学,真的走到了外面,发现自己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见面,认识,还没有机会了解呢,就到了要分别的时间。
笨拙地开启一份工作,手忙脚乱进入角色。读再多的书考出上榜的高分,这也是人生难逃的必经之路。社恐人群在职场上既害怕又渴望成为小透明,一点点小小的认同都足以激励自己做得更多更好,但是一点点小小的打击也都够自己反省纠结好久。
这一段俩人在后厨一起吃饭的镜头,旁边的鱼缸除了使画面更美之外,好像没什么其他作用,但我莫名很喜欢。
原生家庭是一个值得反复嚼的话题,导演本人试图共情,父亲生病期间想必也遭受了不少身心煎熬。但这里不得不说,来源于不同阶层原生家庭的人是无法做到完全互相理解的,所以青木这个角色既饱满又显得刻意了些,又脆弱又坚强的人,其实中间的灰色部分占据更多,性格并不会如电影中那么分明。当然,已经塑造得非常好了,演员本人也很加分。
邱邱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员邱天本身的气质,实在太有电影感,导演给了她不少特写镜头,霓虹灯光下,一张乖巧又乖张的脸,独身在外的女孩,感受过很多来源于陌生人的善意吧,但这其中有没有爱呢?还是自己不愿承认那不是爱呢?
后来得知,这段表演中,演员齐溪躺的病床床位,就是当年唯姐的原型生病住院时的床位,演员齐溪说到演绎这一段的感受,就是摒弃掉所有的技巧,纯用内心去感受角色当年的心情。异地他乡,人到中年,生活感情皆不顺利,身体犹如发出警告,但至于是拉下深渊,还是赠与新生,躺在这张病床上的此时此刻是无从得知的。回顾小半生,内心谈不上百感交集,大概只有用力过后余力不足的酸涩吧。
其实整部影片没有所谓的冲突与高潮,但是这一段我想应该是导演本人成长路上的一段高潮吧,从连话都不爱讲,戴着耳机自己手舞足蹈,不懂表达情感的这样一个人,到后来变成主动去街上叫卖,拉客,与身边这群人建立起难以磨灭的联系。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这么一段蜕变的高光时刻,很多人走着走着已经忘了,很羡慕导演能够拍出来,也可以让自己往后人生的迷茫时刻,都能拿出来重塑自己。
这里对少年派的解读是我自己加的,可能看到最后一幕,我已经将我自己代入男主的角色,回想自己从前奔向下一段人生的节点,继而总结出这样一段感悟。
自说自话去猜测了导演的心思,我想导演这样细腻的人,对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一定会重视到翻遍网上的评论,如果有幸被导演本人看到这篇,希望我的解读并没有冒犯到你,如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多包涵。
祝你一切顺利,从关注自身出发,去关注更多的人群,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期待佳作。
This is a sad but warm story. Suddenly being apart, it is just like there is always spring after winter.
最大的優點是善良,散亂平淡的敘事令言外之意的表達無法被傳遞
本届天坛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有力竞争者。以105分钟的时长,讲述了跨度长达一年的、七八位日本华人的故事。镜头和台词,充满生活气息。不煽情、不激烈,自有一股温和、厚重的力量和质感。演员们大多奉献了自己从业以来的最好表现,细腻、自然、生动。角色之间的情感连接,使他们贡献了让人相信、让人挂心的群像。齐溪罕见地降低了她本身的倔强感、刚硬感,以恰到好处的分寸饰演了“南国亭”的店长。张艾嘉饰演一位热情而备受学生冷淡的教师,她举着橙色遮阳伞、戴着优雅的帽子在桥上走过,给影片添加一抹非常美好的颜色。影片以极其自然的手法,关照了亲情、爱情、事业、死亡,不掩饰其中的残忍,也自带温情。导演李亘作为“星二代”,不显轻浮,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真诚地拍摄了此片,十分难得。祝福这部电影能顺利抵达观众。
日本每年都生产100部这种新导演模仿是枝裕和模仿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电影。
#FEFF# 故事落脚于“离开”,它是故事的结束,却是人物的新开始。英文片名“ Before Next Spring”亦有此表达。btw:男主没有对任何女性动过情,只有在探监男二时表露过真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主题越想越觉得难受,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因为社会上的行为,大家慢慢聚在一起,然后走散,有人在原地,有人走到远方,甚至生命也是如此,可能留下来的人,反而带着一些悲凉,先走的人可能幸福一点。
开始觉得有点散,散点透视一样的旅日华人漂泊群像,淡淡的苦涩,倒是有点日片味道了。花伦的配乐太好听了。第一次看牛超演电影,创的时候关注他来着,演得还可以。导演是北语日语系毕业的,大二去过渊野边做交换生,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然后居然是李雪健的儿子...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又见奈良》,今年是这部;即使有争吵、表述分歧以及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紊乱,却总有人深耕那些在日常中人与人间奇妙却又真诚的情感联系还有彼此的守望相助。在他乡先被冲散与隔绝的孤独,却又渐渐建立与找到的归属感,都静静地被揉进每个人的生活难题里。尽管有遗憾的地方是大部分角色的背景故事都是欲语还休,进程平淡,也陷入无解的凌乱中;但这样的故事依然如和煦的春风,抚过脸庞,提供另份难得的慰藉。即使最初的出发点是个人经历投射,但如若分给张艾嘉或者齐溪更多部分,形成像吴彦姝的主导作用,它或许会变得更充实丰满。
太真实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写照。能在孤独时刻陪伴着你的,往往是工作的伙伴、合租房子的室友、社交软件上结识的本地网友。当代人的羁绊形式也决定了亲情、友情、爱情是有时空局限性的,我们经常觉得,独自在外的游子们,就像一个临时组成的家庭,但这样的羁绊注定要经历别离。影片极其细腻地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灵动而清新,可爱而有趣。生活流的镜头充满着细节的呈现,无时不刻让人看到在外漂泊的自己的影子,剧情没有大起大伏,但优美的配乐加上清新的画面,已经足够温柔治愈。
吃过期食物,吃客人退掉的食物,用打折券吃最便宜的面和饭,可是已经很满足了。似乎永远在打工,在餐厅、超市、KTV、酒吧,打工能让人忘掉饥饿。除了轰隆隆的电车,这里与东京并没有什么关联。身处异乡也不过是想找个亲人一起活,在哪里不是活?如果找不到就人间蒸发,再也不让人记挂。
真的好看,轻盈又灵动。讲述了各种状态的孤独,不论身在异乡,还是儿女双全,其实都是孤独的。邱天好美,但张姐更美啦。另外幕后阵容太强了,从音乐到画面都是高级质感,所以导演处女作能有这个水平也合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衰老带来的孤独感真是致命。
他的悄静来临,像一条鱼——比水,还有生活,都要透明。原来,大家都曾生活在水底。
几段没头或没尾的人物关系线,正如孤独的人们在时空中离散的运动轨迹,有的只会往前不回头,有的会守在老地方等待,以似是而非的东京铁塔锚定某个虚幻又明确的方向,所有的相交与分离都难以计算。小李对青木,有某种含蓄微妙到难以察觉的情愫像彩虹鲤鱼旗一样在飘荡,两个人都怪好看且般配的。7/10
导演拍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吧,身临其境的日本留学生活,有种像在看日影的感觉。最成功的是选了一群非流量的演员,普普通通能够让人relate。说真的流量明星就该去接广告上综艺,别来霍霍中国电影我看了会谢...
一個如《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般的故事,卻沒有犯前者的錯,把矯情丟到一遍,言辭質樸、情感真摯地寫一首情詩,送給每一位平凡人。當第一次看到鯉魚出現時,理所當然的想,那是男孩成長的象征,然而,之後才發現象征的不止於此,如魚得水的小溫存,如魚失水的孤獨感,在那一個小小的南國亭裡,每一條魚都在各自逆流而上,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電影外,齊溪和宋寧峰離婚了,電影裡,兩個人的角色看起來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那也挺好。
去年北影节前,我和天坛奖的选片人去华策提前看到了这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看完后大家都很喜欢。影片初看下来平淡、安静、缺乏爆款应该有的跌宕,但影片气质的细腻、哀伤又让人很是心动,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李亘这部处女作就是一部有余味、耐咀嚼的作品。它设置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但故事的完整拼图留给了观众自我缝合。如果起一个日式的名字,真得可以叫它《杏仁豆腐之味》,初尝没有味道,浇上甜水,便立马成为镇店美味。这又何尝不是电影的真实写照呢?我们观众自己埋藏心头里的那些回忆瞬间,就是这部日常抒情之作最好的佐料。值得推荐。
日本老太太脸谱化集大成者 啥背景这么大盘子拍vlog
人物很多,但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电影很细碎,但挺有质感,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片段反而格外动人。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日本华人题材,预期较低,所以感觉还不错,但是回想起来好像又说不出讲了个什么,不过整体呈现挺有日影感。几个人物其实最后也没能画出什么弧光,倒也真实,身在异乡的漂泊者们,不过迷茫地漂泊着。
世界首映。我真香了,本来以为不好看,没想到结果还不错,打脸很严重。声音杜笃之、艺指文念中、摄影姚宏易、配乐花伦(《大象席地而坐》),这配置似乎成了近几年新人新片是否好看的风向标,当然本片也没有令人失望。影片聚焦留日学生、在日华侨和中日混血等日漂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从不会日语的菜鸟,到自如交流的生活家,成长不在一瞬,而是在人与人的羁绊里逐渐生根发芽,整体感觉很像是鹏飞来拍《大象席地而坐》,锋利中带点温情,仔细一想,胡波的锋利+鹏飞的轻盈不就是是枝裕和嘛,尽管能看到许多前辈的影子,但却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融入了导演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我很喜欢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