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骑士

动作片西班牙2022

主演:卡洛斯·巴登大卫·哈克阿莱克斯·莫尔纳贝戈尼亚·瓦加斯帕特里夏·维柯David Cruz BarjeSebastian CiontescuAdrián GarínEliana SaenzDollar SelmouniÉdgar Vittorino

导演:丹尼尔·卡尔帕索罗

剧照

暗夜骑士 剧照 NO.1 暗夜骑士 剧照 NO.2 暗夜骑士 剧照 NO.3 暗夜骑士 剧照 NO.4 暗夜骑士 剧照 NO.5 暗夜骑士 剧照 NO.6 暗夜骑士 剧照 NO.13 暗夜骑士 剧照 NO.14 暗夜骑士 剧照 NO.15 暗夜骑士 剧照 NO.16 暗夜骑士 剧照 NO.17 暗夜骑士 剧照 NO.18 暗夜骑士 剧照 NO.19 暗夜骑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3

详细剧情

  拉法沉迷于赛车带给他的纯粹而火热的感觉,但当他孩子的妈妈和毒贩混在一起时,他燃烧橡胶来救她。

长篇影评

1 ) Why So Serious?

借助一位来访者的故事,更深地理解了小丑的这句话:Why so serious?(干吗这么严肃?)
这位来访者,貌似是一个非常一本正经的人,但在咨询中,当谈到人类美好或脆弱的感情时,他会忍不住地大笑。他的笑,都会感染我。以致于,有一段时间,只要咨询一开始,我们相看一眼,就都会大笑。
最初,对他大笑的理解是:我根本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美好的情感,这个世界只有利益与丑恶!譬如你,你这个所谓的心理医生,会扮演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赢得我的情感,但你不就是一个赚钱的骗子吗?!
若这是他感受的全部,这个咨询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了。所幸,这只是他的一个感受。整体上,我们之间的感情特别好,信任度很深。
后来,一次谈到他的罪与恶,才完整地理解了小丑的这句话。
他的罪与恶,就是非常老套的,弗洛伊德说过的俄狄浦斯情结:性欲指向了妈妈,同时想杀死爸爸。
这份罪与恶折磨着他,所以他知道,自己平时一副正义凛然的好人形象,其实是装的,他内心中藏着这份人世间最可怕的罪恶!
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那份罪恶感,同时也存在。但在他的感觉里,若有这份罪恶感,就没有任何资格说自己是个好人。所以,当看到自己是好人时,他会嘲讽自己。
干吗这么严肃?!笑一笑!这是他笑的最表面含义。
完整含义是:别装了,看你这副一本正经的嘴脸,你装得如此好人,如此正义凛然,或是一个被邪恶伤害的受害者,但是,你TMD那份罪恶,你看到了吗?你这种一本正经的样子,他TMD可笑了!
小丑的嘴被父亲撕裂,这是他的说法。有可能,这是真的,但也有可能——咨询中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父亲要杀了他这种事,是他想象出来的,而真相是,他想杀了父亲。
当然,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小丑的父亲是恶魔。但不管父亲如何,一个男孩对父亲动杀机,这却是一种必然。弗洛伊德如是说。老弗爷的书不好看懂,但可以看看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讲的非常清楚。
所以,每个男孩,每个女孩,都有恶魔的一面。
因而,小丑才能如此轻易地,轻轻一推,就将那些好人变成恶魔。那不仅仅是对家人的爱护与担忧所致,也是因心中早就有的恶魔。
特别是布鲁斯·维恩,诺兰三部曲的第一部,微妙但细致地刻画出,真正折磨维恩的,不是蝙蝠,不是父亲被杀死,而是,他和所有男孩一样,也想过杀死父亲。所以,每次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态时,他脑海中从未出现过杀死父亲的那个流浪汉的身影,出现的只是蝙蝠。蝙蝠,就是他自己心中的恶魔。
必须懂了这一点,才谈得上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不过,也必须得说,并非是,因此,蝙蝠侠就和小丑是一回事了。那当然不是,谁都在挣扎中,但蝙蝠侠走上了成为英雄之路,认同好父亲,超越好父亲,成为英雄。
相反,小丑、忍者大师、忍者大师的弟子和女儿,他们也被弑父情结所折磨,他们认同坏父亲,同时将这份坏视为全部。但小丑格调要高一些,小丑也知道自己不是东西。忍者大师、其弟子和女儿,则是偏执狂,认为整个世界都不可救药了,但自己却是好的,甚至是拯救者。
弗洛伊德说,每个男孩心中都有恋母弑父情结——唯一前提是有父母与孩子这种家庭结构的经典存在。约瑟夫·坎贝尔则说,每个男孩都要走上这样一条路:与男性权威作战,战胜他们,成为英雄,又与他们和解,而最终看破好与坏的对立,融合好与坏,成为形而上的精神上的英雄。
诺兰三部曲比其他蝙蝠侠系列电影的优胜之处是,微妙的刻画了蝙蝠侠心中的罪恶,因而,蝙蝠侠成了一个完整的英雄。
只有好没有坏、只有善没有恶的蝙蝠侠,那是给儿童看的漫画。

2 ) 诺兰蝙蝠侠系列三部曲体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什么风格?

我要讲的不只是《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一部电影的风格,而是诺兰蝙蝠系列的三部电影的全部风格,甚至还会跟诺兰其他电影扯上关系。

一、现实主义风格:

蝙蝠侠系列电影中,除了诺兰拍的以外,其他都是走的魔幻主义道路。

为何说现实主义适合这部电影呢?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是前段时间在奇葩说上看到了一句话,“只有在神的身上看到人性,才能人的身上看到神性。”如果把英雄塑造成一个天生神力无所不能的超人,你会觉得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导致观众难以对角色移情。而如果把角色塑造得更现实,使其具有人性,比如恐惧、偏执、愤怒等等……这样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角色的变化与成长,还有英雄做出的牺牲。这样更有英雄主义色彩,更感人。

塑造蝙蝠侠的“神的身上的人性”诺兰所用到的最直接而且绝妙的方法就是塑造布鲁斯儿时的恐惧,非常简单粗暴而又完美的呈现出了一个“具有人性弱点的布鲁斯”,恐惧在成了蝙蝠侠系列的线索(很遗憾第二部黑暗骑士这条线断了)。接着有开始讲布鲁斯丧失父母后的悲伤与青年时的想要复仇的偏执,然后他又因此被女朋友打了耳光。把蝙蝠侠的起点放得很低,同样更现实。

另外,蝙蝠侠这一角色只能用现实主义来塑造。为什么呢?电影中,蝙蝠侠身为英雄,却被官方称之为“罪犯”(相对于理想主义电影:“蜘蛛侠”没有被称之为罪犯)。蝙蝠侠这一角色深刻的折射出了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思考(程序正义or结果正义),基于这一原因,必须使用现实主义,否则所有的思考都显得纸上谈兵,缺少说服力。

其原因还有诺兰是一个真实主义狂魔,他坚持做2D胶片电影,原因只在于他觉得这样更真实。诺兰不推崇数字特效电影,因为她觉得实拍的效果是特效远远赶不上的。所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炸医院的片段中诺兰是真的让人修了一座医院,然后再炸掉,周围居民还真的以为当地发生了恐怖袭击。

二、短时间内多镜头频繁剪辑

黑暗骑士里这一特点技巧经常出现,目地是为了让人觉得几件事同时发生,增强观众的紧迫感与投入程度。比如卡车关门镜头被拆开,蝙蝠侠扑倒双面人救下孩子的镜头夹了一个孩子母亲尖叫的短镜头。所以诺兰的电影一般都很劲爆,其原因之一正是如此。

三、快节奏叙事,高密度信息

比如黑暗骑士电影开头的抢银行片段。快递呈现几个带着面具的人的简单对话,银行内的互相残杀,到小丑露出真面目。小丑狰狞、疯狂、狡猾的形象在短短几分钟内建立了起来,同时奠定了黑暗骑士这部电影的黑暗色彩基调。叙事快速而不影响剧情理解,信息密集而不缺条理,简短的台词充分带动观众的思考,在观众自发地在自己意识深处对角色定性。

四、更高的立意更深的主题 He's a silent guardian,a watchful protector.A Dark Knight. 他是一位沉静的守护者,警觉的保护者,无名的黑暗骑士。 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因为他们能够担当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背负不属于他们的罪名。他们能经受住人性泯灭的环境下的人性试炼。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震慑人心却不中二的商业电影,也是一部饱含着诺兰对终极意义哲学问题的思考的电影。 曾经看到豆瓣上有这样一句话:诺兰的叙事能力不只体现在其结构上的创新,他的电影总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确实如此,这是诺兰的风格之一,当你把这部电影看了很对遍的时候,你会陡然发现:这部电影所有的台词居然奇迹般的没有一句多余,要么就是小幽默和梗,要么就是设置极其牛逼的悬念,增加悬疑色彩,要么就是台词一语双关或者一语多关,要么就是象征讽刺隐喻。(如果有朋友认为这部电影有很多废话,请问问你自己:Are you watching closely?你看仔细了吗?如果你认为这部电影在瞎吹,你,看仔细了吗?) 对于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在简单得讲超级英雄身上的担当与牺牲的伟大,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观点。 "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anger.——Joker"那些杀不死你的东西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诡异,注意,这句话双关了,表面上指Joker在那个人嘴里塞的炸弹就算炸不死你也能让你面目狰狞,实则指小丑的处事风格,他不是为了打败Batman,更不是为了杀死Batman,而是逼他打破规则,从此堕落;把一个显得最正直的人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恶人。小丑最爱的游戏,最擅长的题目其实是让人堕落(最后也可以说小丑做到了),也就是说:坏人最大的胜利不是打败所有的好人,而是让所有好人堕落,或背上堕落名声,被所有人踩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小丑所说的“更加诡异”的深层含义)。 论“人性”,小丑从了到尾都在进行“人性实验”,从最初的“银行抢钱案”到“离间计:挑拨Batman与人民everyday he doesn't(turn himself in),people will die”再到自己的“伟大哲学,人性本恶,这世界就是一个笑话”(Joker初次被捕与Batman审讯室里面对面),再到“利用Batman的情感and人性让他去就瑞秋,结果故意说反位置,让他救了一个“正确的人”——哈维”再到最后诺兰名垂青史的思想实验“双船博弈” 小丑认为人性本恶,一切仅需轻轻一推(See,madness,as you know...is like gravity.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先说最早的“抢银行”,小丑制造(或者说是利用)了一个没有规则的环境(Welcome to a world without rules)利用人性的恶面一:贪婪,将所有人的这一恶人性轻轻一推,造就了堕落。然后看看离间计,人性恶面二:凡是只求明哲保身,人们不再为了每夜为他们惩恶扬善的秘密警察做肉盾了,所有人逼Batman自首,结果Dent顶罪;再说伟大哲学,同样如此(They just need you right now.When they don't,they cast you like a leper.);还有玩弄蝙蝠侠的情感,小丑对人性的把控简直深入骨髓,他看出来蝙蝠侠对瑞秋的情感,临时制定计划;好了,终于说到最伟大的哲学难题“双船博弈”,小丑与蝙蝠侠的博弈在此。 大家是否留意到一点,在双船博弈过程中,Batman一直,甚至是有点孤注一掷的认为不会有事(大家都不会按下引爆器),而Joker也一直认为一定会出事(必定有人按下引爆器),初次看着一段时,觉得略微牵强,但看了很多遍后,我终于看懂了,诺兰是想表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坚信人性依然存善,另一种是人性完全本恶,这次双船博弈的结果仅代表诺兰个人观点:人性依然存善,尽管在没有规则的世界,人性的恶面会被激发,但人性依然存善。这是诺兰对这个世界里人性善面的呼吁与号召,希望他人重新回归人性善面。

但是我认为其实双船博弈这一段很悲观。我认为小丑完胜。不妨在大脑中进行一个思想假设:如果小丑设置了一个程序,12点钟时若两艘船都完好无损,那么自动引爆两艘船,会怎样?就算蝙蝠侠在抓住了小丑,也无济于事。小丑成功证明了此时此刻行善反而导致更大的恶,因为你连你自己都救不了,你还会搭进去与你同船的人的命。这一段很不现实,却反应了现实。其实小丑赢了,为什么呢?小丑想要证明人性的恶会使得人为了自己利益而互相残杀撕咬。电影中没有人引爆船只是因为:市民这边没有人愿意在群众面前引爆,都怕脏了自己的手。而罪犯根本没有资格拿到引爆器,因为引爆器被管理人员控制。如果是每条船上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手上握着这个按钮,势必会有船被引爆,因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否则我们两个都得死,不会有群众给你道德压力或者道德绑架,不可能有一个壮汉走出来把引爆器扔出窗外。小丑这一点说得太对了:在没有规则的封闭空间里,人性是脆弱的,任何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残杀,尤其是当人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这才是人的本性,小丑看穿人性的真相。

我们先理一下思路:首先想要聊Batman and Joker,这里我要说说诺兰的高度专一针对性的反派塑造。 首先,Joker非常善于攻击Batman的弱点——不杀人原则。 -Where’s Dent? -You have all these rules,and you think they’ll save you. -I have one rule. -Oh.That’s the rule you’ll have to break to know know the truth. -Which is? -The only sensible way to live is without rules.And tonight you’re gonna break your one rule. -I’m considering it. 这段对话看得出Batman的挣扎,小丑抓住Batman的弱点对其进行强攻。小丑能抓住所有人的人性弱点来玩弄每一个人,而且就连人性光辉的一面也会成为小丑的武器(Batman的不杀人原则和责任感)。 第二,Joker擅长将Batman的强项“转化为”弱项,使其“有力而无从施展” You have nothing,nothing to threaten me with.Nothing to do with all your strength. Batman的强项是战斗力,而在Joker人性的质问下,Batman的每一拳都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没有一点伤害。同时这也象征了Batman的不杀人原则这一优点在Joker眼中成了弱点(Batman想要阻止Joker杀人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杀了他,而这一点Batman永远做不到) 这里提一点,Batman的优势就是有机会能以暴制暴,而小丑就是暴力的产物。这是不是导演在暗示着:以暴制暴只能带来更大的暴力?也就是是不是说可以理解为:Joker本身的存在,就是Batman的优势带来的的结果? 第三,Joker擅长给人施压,逼迫他接近快要“疯”的极限 。很多人认为Dent轻易被Joker说服太过于牵强,但实际上,Dent的人性恶面是被Joker压出来的,小丑强迫Dent做出抉择,杀人还是不杀人?最后高压下的Dent差点以硬币决定罪犯的生死(虽然被Batman制止)。巨大的压力让Dent被怒火冲昏了头脑,Joker最后的说服也正是照应Joker的“轻轻一推”(See,madness,as you know,is like gravity.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 第四,Joker之于Batman有高度专一性,Joker无法打败DC的超人,而Joker可以轻松捉弄Batman。诺兰认为Batman与Joker是同一层级的人(To them,you are like a freak......like me),诺兰看似简单只用freak一词来形容,其实这里一语多关,最表层指他们都不露真面孔,都戴面具,再深一点就是Batman与Joker都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参考:《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的最后一个笑话:小丑把Batman与Joker都形容成从疯人院逃出的疯子】Batman与Joker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只是Batman以暴制暴,以痛苦与恐惧惩戒罪犯,以暴制暴,而Joker把痛苦还给哥谭。最深一点就是他们都凌驾于法律之上,只是一个有原则,一个无原则罢了。(如果你真的仔细看了电影,你一定还记得有一个小情节是Wayne,瑞秋,Dent还有一个芭蕾舞演员的谈话,对于这个谈话,同样是双关语,自己去想为什么,我这里不详细解读了,Batman象征绝对正义,Dent象征审判,瑞秋象征正义与审判之间的关系,那个芭蕾舞演员象征人民,他们讨论了凯撒大帝与黑暗骑士之间的关系,同样在兵临城下时,人民愿意牺牲民主来争取国权,此刻人民赋予凯撒大帝权利,就如同此刻人民赋予黑暗骑士权利一样,凯撒大帝最后的堕落是因为他失去原则,所以蝙蝠侠十分注重原则,因为当黑暗骑士失去原则时,他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暴君,他就不再是“黑暗”骑士,而是“邪恶”的奴隶。稍作补充:黑暗骑士指的是背负黑暗与罪名的无名英雄,邪恶的奴隶指的是像小丑这样的魔鬼) 因此,黑暗骑士十分注重原则,原则成了他与小丑的最后一道界限 。其中,电影里有一个隐喻,极为绝妙,蝙蝠侠与小丑,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小丑其实是蝙蝠侠的影子,这也是导演诺兰在讲本电影中所谓的“正义”与“邪恶”的辩证关系,同生同存共灭。再论“法律”,这里的法律中的最后一道底线就是Batman最后的原则——不杀人原则,你注意到了电影里的政府做出的“官方”评价吗,Batman只是个戴着面具滥用私刑的违法暴君,这也算是对“文眼”Batman是“黑暗”骑士的理解之一,说了半天,我的意思是法律的最后底线不杀人原则是Joker与Batman唯一本质性的区别,法律的最后底线可能是偏激的正义与邪恶的一线之隔。 有人说,在美国人眼里超英本身就是超越法律的,美国人自己信这一套。其实不然,这个电影例外,诺兰是在说Batman无视法律本就不对,他英雄之处在于他能给自己说践踏的法律一个交代,一个背负,甚至背负了他不属于他应该背负的,他践踏法律确实不对(这个问题诺兰是给了明确观点的),只是说法律的最后底线成了同一层级两人物Joker与Batman唯一一处本质的区别。

电影还深刻地讨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一点小瑕疵,到底是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当规则被腐化,法律失去效应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法外力量来维持社会平衡?蝙蝠侠拼命自己的不杀人原则正是想要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凯撒,他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正是导演在抛出这个问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

五、极强的情感带动力与感染力

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结尾处英雄背负罪恶,孤身一人在黑暗中穿行,骑上摩托,在黑暗中遭受众人的追捕谴责与唾骂,好似所有的黑暗都压在他一人身上。英雄的伟大在于责任与背负。《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布鲁斯越狱成功的那一刻带来的震撼与最后布鲁斯牺牲的时候的感动(虽然布鲁斯没死)。觉得诺兰三部曲后,自己心中的黑暗骑士已经逝去,诺兰后,再无蝙蝠侠。

比如:星际穿越里父亲在高维空间的情不自禁竭尽全力地击打书架只为看看他的女儿。女儿临死前在病床上说You are my ghost.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

六、意想不到的转折与反转

蝙蝠侠三部曲的反转主要是第一部与第三部。而且反转可以说是诺兰电影的标志了。《致命魔术》的反转可谓是诺兰电影中反转得最猛的一项作品。反转成了博登的最后的魔术,也是致命的魔术,同时恰好使得电影结构与魔术结构完美契合。

七、非线性叙事的多次闪回

这一点我以《蝙蝠侠:侠影之谜》来说。镜头多次在布鲁斯胆小怕事幼年与偏执的青年之间反复转换闪回,闪回后又继续开始这个时间点的叙事。诺兰每次都会以一个物象作为连接两个镜头的中间的介质。比如布鲁斯幼年时掉进井里看到蝙蝠,一下子转换到布鲁斯在监狱里从噩梦中惊醒。杜卡大师问他什么是你最深的恐惧,然后一串蝙蝠出现。镜头又转换到布鲁斯当年在井底被父亲救走。两个时间段的镜头多次叠加非常完美的塑造了布鲁斯悲痛的过去与他的恐惧与偏执。“人性塑造”方面尤为成功。同时使得小丑认为他和蝙蝠侠都是面具之下的扭曲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八、新奇的设定

这个就常见了,记忆碎片的失忆症,致命魔术的复制机,黑暗骑士的蝙蝠侠高科技装备,盗梦空间的梦境原理,星际穿越的高维空间。

九、总有一个偏执的、背负着痛苦的过去的、内心有难以解开的心结的主角和一个逝去的妻子(或女朋友)

十、代表性镜头质感极强

这是小丑的电影海报,小丑面目狰狞,背后是碎片、火花与硝烟,奠定黑暗的画面情感基调。

开头给出了一个书架的特写,这个拉镜头的质感极强。书架上有灰尘撒下,暗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书架,这个书架上的各种现象也成了电影的伏笔。字幕逐渐出现,片名:星际穿越。

具有同样作用的是致命魔术的开头,特斯拉的实验室旁有一堆一模一样魔术帽,镜头移动很缓,配上字幕Are you watching closely?成了电影的点睛之笔。

十一、令人深思的细节

比如小丑讲关于自己的过去,他的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说给反派听到(小丑嘴上的伤口是他的酒鬼父亲干的),第二个说给瑞秋(小丑因为不想让妻子觉得自己嫌弃,才自己划伤自己的脸),第三个版本在正准备说给Batman时,小丑却没能说出来,就被Batman暗器打下去了。很多人在网上争论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网上普遍认为版本二真实度更高),但我想说,你们都错了,你们都没看懂,小丑这几句话全是双关语,为什么?想想,小丑是什么?之前说过的,表面上他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无政府主义者,实则被诺兰用来象征人性的恶面,他就是最本质,最原始的恶,类似于伊甸园里诱惑亚当夏娃吃下禁果的蛇。这里的小丑的“父亲”是什么呢?再看一下,版本一看似是在讲小丑的诞生——暴力下的产物,实际上是在讲恶的诞生,这里小丑的“父亲”身份为施暴者,象征着“原罪”,因为最原始的恶的施暴,是“父亲”人性恶面让一个“孩子”的人性恶面被激发,这造就了一个比较哲学的说法:恶的产生源自于恶,一种本质的恶激发出了别人的恶。第二个版本同样双关,深层指:恶的诞生可以因为自己所爱的事物被摧残,当人看大心中美好的事物不再如故,人就会崩溃。显然小丑的“妻子”象征小丑心中的美好事物,这整个事件都在隐喻恶的诞生,是诺兰在思考“什么东西造就了恶这一产物?”至于哪个是真的,并不重要,诺兰的这个思考,才更具价值。

另一个例子就是盗梦空间的最后一刻,导演并没有呈现出陀螺有没有停下,给观众无限想象空间,同时在各大电影评分网站在关于主角是否回到现实这一问题上都做出了深刻的讨论,甚是都让人怀疑我们是否一直活在梦中,很少有电影能在很小细节上给观众带来如此大的思考。

3 ) 什么都不剩下的10年之后

打出这句话就是承认了失败的意思。

也许有人默认TDK三部曲一定留下了什么遗产,作为一部极为特殊的商业片,想必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这个产业,或者尚有一丝品质留存在如今的漫改片血液中。但回顾过去10年,你会意识到根本不是这回事。曾经有过的转折和起伏已经被抹平了,就和那枚戒指一样,它自己都变成了一个神话。

其实和其他经典相似,TDK已经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短时间内激发了观众审美趣味最高的一面,让人思考之前不曾设想之事,给了人们一丝虚假的希望——似乎对抗工业体系有望、艺术家终能在好莱坞最僵硬的类型模式中表达自我、让最死气沉沉(也没人指望它能表达什么鲜活的艺术愿景)的土壤绽放生机。

A beautiful lie.

奢望生意会为艺术表达让步非常天真,这两者能在TDK上达成频率一致已实属幸运。现在我们清楚了,TDK的成功不能被视为更广泛的成功或者是变革的标志,这些短时效应,唯一能引发的只是“看似革新实则为粗暴模仿”的潮流,然后一切归于平常,平庸卷土重来,和过去几十年没有区别——体验了一个审美巅峰的观众当下仍在看着最平庸(同时最赚钱)的AI化超英片(因为这是好莱坞银幕所能提供的所有)、刷着烂番茄影评人的90+评分并满足于此,像失忆一样忘记了这个类型曾经到达过什么高度,也忘了他们曾经见过真正美丽的东西。

TDK的遗产什么都没剩下。10年之后有望竞争奥斯卡、代表了超英最高水平的是《黑豹》。烂番茄选出的超英片Top50里《雷神3》可以力压TDK,《守望者》排最后。

灭神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更多的平庸者供奉上神殿。

你我都知道这10年间发生的事情。TDK引起的后续那波黑暗模仿只是在一昧扭曲现实主义的定义,好莱坞产出它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其成为“和TDK一样好的作品”,而是“看起来像TDK一样黑暗现实的商品”,但骨子里仍然是流程化写作那一套,这套路当今已经被全世界最厉害的制片公司运用得炉火纯青。它们黑暗现实的地方体现在于标题里插入“Dark”或者“Darkness”、让角色在电影中遭遇绝境但同时说着笑话等等。

而在一些人意识到TDK将类型片转向“黑暗”后,这种风格就成了毒瘤。影评人觉得超英片严肃起来很可笑,人类进影院可不是为了看什么残酷现实——虽然TDK恰恰诞生在金融危机那年,TDKR则映射着危机后愤懑的人群占领华尔街,它们从来都是将现实放进了银幕,但那时没有人说它太现实让人不适。

观众原本得到了最好的福利,因为TDK提供了另一个选项。它让超英片成为了真正的电影,深入浅出,所有层次的观众都可以在享受一部动作大片的同时,将它当正经严肃的议题讨论。超英之于当世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认真的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者说,是它释放了一直只存在于漫画形式中的英雄主义精髓和围绕它的相关潜力。当你看了足够多的漫画,你早就能意识到它不仅仅是让青少年爽一把的读物,它曾在很多时候撕裂社会的假象,用不逊于任何流行文学的方式击中读者的内心。好莱坞曾拒绝了这种塑造,这是他们延续了60多年的做法(“任何一家制片厂都必须期待在国内市场收回大部分成本或全部成本,而国内观众却只代表了世界上最不专业的那部分观众。总有一种诱惑使得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把电影的一切都降低到最低水平以迎合电影欣赏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的口味”——《库布里克谈话录》)。

当年的诺兰曾将这股力量解放,TDK三部曲几乎开辟了另一个类型的漫改片,在这个类型中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漫改片并不是爆米花片,它们也能够肆意表达,以风格和深度留名影史。

可惜,这种智性一闪而过。在强大的宣传机器推动下,制作精美、迎合公众、让人们轻松愉快的工业曲奇变成了唯一的选项。它们生来就和TDK的核心相抵触——它的关键词是体系、制片厂、工厂化生产,而TDK几乎可以说是作者电影,作者本人想老老实实拍一部电影,而不是在制片厂的干涉下把它包装成能让人一口下肚的玩意儿。它包括了种种独立制作流程中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倾注其中的热情,以及100%自我艺术愿景的表达。虽然蝙蝠侠的版权从来不属于单独创作者,但有心之人总能设法找到表达的方式。

以下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捧踩。我要踩的不是另一种超英片,而是剥夺了观众选择权的邪恶力量。我要说的这句话也可能让人不适——BVS是TDK和守望者的精神继承,如你所见它已经被埋了。

为什么另一家成为了唯一的选项?没有失忆的人都记得那段下坡路。一边是工业商品被打出了一个又一个90+新鲜度,一边是真正热爱漫画的人和金像奖最佳编剧雕琢出的作品被diss到地狱。人的口味各有不同,自然有权选择自己所爱,但如果对一部电影的批评聚焦于它的形式和色调,故意忽略它“黑暗”外表下不能更明显的寓意,抱着落井下石的态度有目的地想毁掉一个系列、企图只承认一种类型、想从一开始就让观众拒绝“不同”——我认为这就是剥夺观众选择权的邪恶。

观众本身自然功不可没,他们还真的拒绝了“不同”。我当然没认为所有讨厌BVS的观众都是跟风者,但你也能猜到在这个莫名其妙迷信烂番茄新鲜度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把影评人的分数视为至宝。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在这个人人皆可评论的时代,媒体影评人充其量只是语言组织能力稍强、有福利可以提前看到电影的普通人。他们只是各家媒体电影专栏的写手,看过的电影说不定还没有网络资源丰富的你多,但这不妨碍他们从和专业丝毫不沾边的角度自信地发表观点。

制片厂终究是reactionary的,它根据市场反应做出调整。消极的市场反应自然令他们对TDK许诺的未来望而却步。在明知道更简单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赞许时,为什么要迎难而上呢。在明知道沿用一种制式就可以赚钱时,为什么要冒险吃力不讨好呢。

一个难过的事实是,优秀的作者电影本来拔高了你的审美水准,让你开始动脑子。然而这5年的趋势就是所有的社交网站都让你先看看别人的意见,以及,观影应该放弃思考。一旦有什么制片厂积极表现出想拍深度电影、想让你思考的样子,你猜猜那会诞生什么——你能快速地用语言概括TDK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这部电影令你衍生的思绪吗?你能快速读完10篇TDK分析影评吗?我觉得不能。但是你很清楚地知道《黑豹》和《神奇女侠》们想表达什么,他们显然列了一个checklist,在达成的每一个元素旁边画了个钩,性别平权√,种族平权√,反对商业盈利√,地球人都是一家人√。你看到了很多夸赞它们的影评,但它们读起来有多空洞您可以亲自试试。平庸产品的衍生品自然平庸,虽然这些影评人自己并不这么想,他们在大白话电影面前个个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激动地为之抒情一篇(自然比写TDK影评简单多了),既不会得罪观众,也可以继续参加厉害的制片公司的首映礼。

这10年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本质就是平庸。TDK就像一个闹钟曾把人们唤醒,但是更大的地心引力却在呼唤人们躺回去——那就是平庸的力量。它足够简单,无需伤神,把人抛入了一个无关现实的甜美梦境。梦里色调绚丽,语义简单,超级英雄们露出微笑说着让彼此开心的段子,相信人类相信爱,你在模模糊糊中感到如沐春风,仿佛自己也上阵身体力行了性别平权种族平权地球人都是一家人。

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好莱坞会一直致力于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了,TDK is a film people don't deserve, and the one they don't need right now.

4 ) Mourning for Heath Ledger

Heath Ledger去世的那一天,清楚记得,在早上的Marketing课上,Kiera进门的第一句话,你听说了么,昨天Heath Ledger死了。他是那天伦敦各家日报的头条。死因是服药过量。昨天Pete的室友Rob和我说,我和他吃的是一种药。那你快别吃了,我说。不吃的话我睡不着。年轻的Rob摊了摊手,表情很无奈。

昨天去看了The Dark Knight。伦敦西区的影院第一次满座。大部分的人都是来看Heath的。这个28岁的澳大利亚男人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电影。而看过全片之后,更是觉得,他才是本片的主角。据说导演在策划剧本的时候,已经计划把整个故事围绕着Joker来发展。这就注定了本片从始至终的黑暗基调。

Joker的出场是异常精彩的——这个完全建立在Mahone探长的努力之下,他的早夭会让PB迷们稍微感觉可惜,但谁让本片明星云集。Christian Bale怎么扮装正义都抹不去American Psycho的影子,要不就是天鹅绒金矿里那带着两块腮红的大兄弟。所以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养眼的Heath Ledger。

本片一反之前蝙蝠侠电影中Joker扮装喜剧的效果,塑造了一个如同沉默羔羊里Doctor Lector般的荧屏恶魔。据说Heath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把自己独自关在旅馆房间里一个月,揣摩Joker的疯狂笑声,独特的走路方式和说话语气。于是舆论马上说Heath死于这个角色。但是据同场演出的Christian Bale和Gary Oldman说,Heath完全没有被Joker束缚。平常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一旦开始演出,则立刻进入角色。他们说Joker虽然极富挑战,但是Heath是个好演员,他完全应付得来。有人提问,为什么这个角色选中了Heath?导演Christopher Nolan说:

因为他无所畏惧。

可惜沉默羔羊还可以用特技给Hopkins扮年轻,可以开玩笑地在海报上写大字 "Meet an old friend for dinner",但我们的Joker已经是绝响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Heath的死成就了The Dark Knight惊人的上座率,就好像很多年前John Lennon被枪杀的那个刹那,当期的Rolling Stone封面是美国一百年来最成功的封面。

当年看断背山的时候我喜欢的是Jack。但是最后获得提名的毕竟是Heath。也许就是因为他演出的过于真实。暴露人性弱点的人物会让我们自身感觉黑暗。所以真正开始喜欢Heath是他的卡萨诺瓦。也许有人说那是部狗血烂片,但是我前前后后看了至少5遍。第一遍是在Maidstone的电影院,06年去威尼斯狂欢节的前一天。蓝鬼从考文垂来看我,我拉她去了电影院。我也喜欢David Tennant(第10任Doctor Who)扮演的BBC卡萨诺瓦,但是毕竟Heath的版本更加可爱。

所以无论这一次的化妆有多么惊悚,Heath版的Joker还是可爱的。喜欢他出场摘下面具的那一瞬的惊艳,喜欢他坐滑梯一样从钱山上滑落的童真,喜欢他坠下高楼被风撕裂的狂笑,还有他穿着护士服COSPLAY,然后一跷一拐的按下遥控按钮,整个医院大楼在身后轰隆隆地坍塌,炸为飞灰。那些跳跃的火焰很美。

结尾的时候Joker第一次失算。也许150分钟的电影,导演觉得该停了。否则以Joker的天才,他怎么会失算?分针最终扫过了12点,“我的焰火呢?”看着脚下一如既往黑沉沉的大海,Joker神采飞扬的眼睛里第一次出现失落。

——Heath,我陪你去看海上的焰火。




P.S. 凭Heath Ledger在本片中的精彩演出,如果明年的奥斯卡决定给他颁个什么死后荣誉奖,我一点也不惊讶。前几天在网上碰到咖啡,用的是这张海报作的头像:
http://yomi.redsaga.com/bbs/attachment/17_1_ccf7addcfb9ea01.jpg

那时候Dark Knight还没有在英国上映,我问这是什么。她说,缅怀我们澳洲男人Heath Ledger。

以此为题。



Yomi, London
28 July 2008

5 ) 12年前,这部“禁片”改变了整个电影圈

电影院7.20复工,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第一时间公布了7.25的开幕时间,这些都算得上是整个电影行业近半年来最大的喜讯

想起上影节往年的重映片单,有一件事你可能会想不到。一部人气与口碑双高的电影,它既没有被国内引进公映,也未曾在上影节展映过。

而它的前作和续集都不止一次被写进上影节的展映片单,这三部曲就唯独缺少这最重要的一环。

此时,资深影迷可能已经猜到我说的是哪部电影。对,就是“禁片”《黑暗骑士》

为什么今天要聊《黑暗骑士》,因为它在12年前的今天上映了。2008年7月18日,《黑暗骑士》的上映改变了整个电影圈

论口碑,它在IMDb榜常年排在第四名,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教父1》《教父2》

豆瓣分数9.2分,近75万人评价,好于99%的科幻片和99%的犯罪片

论人气。

影片在北美上映仅6天,其票房就超过前作《侠影之谜》的北美总票房。

《蝙蝠侠:侠影之谜》

《黑暗骑士》是2008年全年北美票房的冠军,也是第一部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大关的漫改电影,这还是在缺少国内观众的前提下创造的数据。

对于我们,《黑暗骑士》像禁片一样存在。连上影节这样包容性极强的国际性电影节,也没能给这位黑暗骑士开启绿灯。在2018年,《黑暗骑士》上映10周年之际,北影节接纳了它。

至于影片被禁的原因,维基上说是因为剧情牵扯到华人犯罪集团,导演拒绝删减而中国大陆禁止上映。 但是民间还分析出很多其他可能性也很高的“被禁”理由。

比如,在里面马赛克一般存在的冠希哥哥,说他影响不好,毕竟那时候还是2008年。

香港的段落中打酱油的陈冠希

还有人说,是因为里面有黑中国的台词。比如,双面人哈维·丹特说,中国人不会引渡自己的公民。

还有人说,是因为剧情牵扯到小丑,里面又是无政府主义,又是煽动性犯罪,它对社会影响不好。从《小丑》打娘胎起就注定被国内禁映的事去看,这个说法似乎也有道理。

总之,《黑暗骑士》是一部禁片,但也证明了“好片子总是被禁”的道理。

为什么《黑暗骑士》会得到绝大数观众的认可?

2008年,那时候还没有漫改电影一说,而《黑暗骑士》通常会被界定为现实主义犯罪片,而不是超现实的漫改电影。

同年和《黑暗骑士》一起上映的还有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漫改作品——《钢铁侠》

同年上映的《钢铁侠》成为漫威宇宙开篇之作

一个蝙蝠侠,一个钢铁侠,两个漫画厂牌一哥的对决。

《钢铁侠》为漫改电影新开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而《黑暗骑士》则把漫改电影拍成难以逾越的巅峰

《黑暗骑士》的“同款电影”《小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而《黑暗骑士》并没有这么好命。

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入围名单只有5个名额,第二年奥斯卡改革,把数量扩增到10部。

有人说,是因为前一年《黑暗骑士》《机器人瓦力》落选入围而引发提名改革。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5部提名影片

《黑暗骑士》当年一共入围了八项奥斯卡提名,最后拿了两个奖,其中一个是众所周知的的最佳男配角奖,演员希斯·莱杰却没拿到奖杯就因为意外服药过量而亡。

希斯·莱杰当年在颁奖季拿到了32个最佳男配奖,包括最重要的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奥斯卡”和演员工会奖。

当年和他竞争最佳男配角奖的,有4年后拿了影帝的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虐童疑云》),有后来去了漫威影业的灭霸乔什·布洛林(《米尔克》)和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热带惊雷》),还有前几年曝光率不算低的迈克尔·珊农(《革命之路》)。

给死人颁奖肯定有人说是为了zz正确,但现在你回过头去看,希斯·莱杰确实是碾压级的表演,这个奖是他该拿的。

为了进入小丑这个角色,希斯·莱杰把自己关在酒店6个星期。期间,他不断地去研究小丑的动作和发声,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摇滚歌手Sid Vicious《发橙条》的表演方式。

但也因为他入戏太深,而引发后面的意外死亡。有传言说,因为这个角色希斯·莱杰患上了抑郁症,但他的家人很快出来澄清事实并非如此,说他扮演这个角色乐在其中。

希斯·莱杰一直有患有失眠症,他经常把安眠药和处方药混在一起吃。他死前的当晚,他姐姐甚至还提醒过他不要这么做,但他仍因为错误的用药而提前离开了我们。

希斯·莱杰的表演对《黑暗骑士》来说是锦上添花,但《黑暗骑士》真正受人欢迎的原因是它充满反转、解密和意外死亡的剧情,真正符合蝙蝠侠侦探的定位(漫画中蝙蝠侠的设定是侦探)。

创作《黑暗骑士》剧本的是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就是后来写出了《西部世界》的那位。

诺兰兄弟二人

《黑暗骑士》的剧情经常存在多重反转,你永远不知道这一局谁是赢家,也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人是谁,甚至连叛徒这么重要的角色都设计为一个不常露脸的四线角色,观众猜都没法猜,算你狠乔纳森·诺兰

影片对人性的剖析也是观众最愿意讨论的一方面。

炸医院的那段,病人家属为了自己家人愿意去杀一个小丑指定的高管。

小丑没有什么超能力,但他能看到人性的恶,以及人性脆弱的一面。他只需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一个动力,就有人愿意为他屠杀卖命。

看剧中人有时候也是在看自己,他们的人性弱,也许我们也有。

炸游轮的那一段,普通百姓的那艘游轮用最公平最文明最民主的方式投票决定炸掉对方的船。

民主与文明是不是就能代表正义与正确?

影片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设定,重刑犯也可以有人性,文明人也可以惨无人道(虽然还有反转)。这就直接和影片的主题挂钩了。

结尾,蝙蝠侠成了背锅侠,而双面人成了被人缅怀的英雄。

原本应该接受所有荣誉的蝙蝠侠成了黑暗骑士,而原本世界上最好的执法官最后也变成了堕落之徒。

没有非黑即白的世界,只有黑白颠倒的乱世。

《黑暗骑士》没有深度的,大概是没有看懂吧。

6 )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丑、蝙蝠侠、丹特

转自广州日报,心理学专栏
武志红


  22日,美国第81届奥斯卡奖的提名名单公布,令人们大跌眼镜的是,2008年全球票房冠军、好莱坞历史上第二卖座的《蝙蝠侠·暗夜骑士》只拿到了数项无关痛痒的提名。

  不过,评委们可以轻视这部影片,但却不能轻视影片中的反角小丑,饰演小丑的演员希斯·莱杰众望所归获得了最佳配角提名,而分析者们也普遍认为,这一奖项铁定是希斯·莱杰的,这不是因为曾在《断臂山》等影片中有上佳表现的希斯·莱杰多么有影响力,而仅仅是因为小丑在《蝙蝠侠·暗夜骑士》中的表现是无与伦比的,这注定将是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反角之一。

  22日也是希斯·莱杰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2008年的这一天,年仅29岁的他被发现猝死在纽约曼哈顿租住的公寓中。

  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我写下了对《暗夜骑士》这部影片的心理分析,以此来纪念这位演艺界奇才。 (本版文字 武志红)

  在生活中,我听到见到无数这样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一个不断去突破另一个人的底线。

  这个人的潜在的逻辑是,你说你爱我,我不信,所谓爱我只是给你的生活添加光彩罢了,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不顾一切地爱我,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这也是电影《蝙蝠侠·暗夜骑士》(也即《蝙蝠侠》系列影片之六)中隐藏的核心逻辑。

  这部影片中,在黑帮和毒贩横行的高谭市,蝙蝠侠不断神出鬼没地打击罪犯,而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不杀人。在蝙蝠侠这位“暗夜骑士”的帮助下,高谭市警长戈登将黑社会老大们一网打尽,而高谭市检察长、有“光明骑士”之称的哈维·邓特试图将他们全部送上法庭,证据确凿,看来他们注定要住在监狱了,而高谭市似乎终于可以恢复平静和光明了。

  就在这时,小丑出现了,他阴险狡诈,没有任何底线,头脑中也没有任何教条,他以杀死蝙蝠侠为由而将黑帮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带领他们和他招募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们随心所欲地杀人,以此向市民们施加压力,让他们迫使蝙蝠侠脱下面具公布身份。

  这只是影片一条表面的脉络,而影片核心的脉络是,小丑不断刺激哈维·邓特和蝙蝠侠这两个“正义的化身”,甚至希望哈维·邓特将自己击毙,蝙蝠侠将自己杀死。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和他一样了,他们所信奉的正义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表演而已,而真正掌握这个世界的,还是小丑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在按照他相信的那一套逻辑运转,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就会以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深层逻辑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逻辑,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将别人“轻轻推一下”,这些人就会陷入自己的逻辑中。

  假若一个美女相信,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男人只是对她的身体感兴趣而根本不会爱她。那么,她会使用她的身体勾引男人,而她会发现,她只需要这样将男人们“轻轻推一下”,这些男人就会变成色鬼。

  假若一个富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贪婪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么,他会使用他的金钱将无数人“轻轻推一下”,这些人就会陷入他的掌握中。

  小丑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邪恶的,没有信任可以的,他只需要将人们“轻轻推一下”,每个人都会放弃正义,变得很自私和丑恶,于是出卖别人甚至亲自杀死战友。在影片中,小丑“轻轻推一下”的武器是人们心中的恐惧,他认为,每个人爱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只要你去威胁他们的生命,那么每个人都会放弃原有的底线,而变成恶魔。

  小丑的追求:突破所有人底线
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小丑的逻辑。他引诱几个戴着小丑面具的匪徒打劫黑帮的银行,并对他们说,杀死你的同伴,这样你分到的钱更多。于是,这些匪徒果真在抢劫过程中相互屠杀,那些稍有犹豫的人,立即会被同伙干掉,而小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最果断的,所以他是唯一生存的。

  对此,这个黑帮银行的头目说:“这座城市的匪徒向来有信念。”他是说,他们是有底线的,这就是“盗亦有道”的意思了,但小丑证明,他只需要“轻轻推一下”,就可以破掉黑帮们的底线。

  在小丑带领下,他的爪牙们打劫了多个黑帮银行,抢劫了6800万美元,但他竟然堂而皇之地闯进了黑帮老大们的聚会所。因为他明白,只要他“轻轻推一下”,这些黑帮老大们就会团结在他周围。

  果不其然,当他说,他可以杀死蝙蝠侠时,大多数黑帮老大都被打动了。这既是诱惑,也是利用了恐惧的力量。这个时候,黑帮老大们被蝙蝠侠、哈维·邓特和戈登等光明力量逼到了绝路上,所以当他抛出这个诱饵后,高谭市黑社会很快整个投靠了他。

  整个影片中,小丑经常利用人性的弱点给出选择题,令我印象深刻的选择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他抛给黑社会的。一个黑帮头子讨厌他而发出追杀令,结果被他所杀,而他扔给了活着的两个黑社会爪牙各自一截棍子,说你们只有一个可以活命,你们相互厮杀吧。“盗亦有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道”是不得内讧,但这个底线,小丑轻易就令他们突破了。

  黑社会的“盗亦有道”毕竟是不大可靠的,被突破似乎不算什么。那么,那些最光明的正人君子呢?他们的底线能突破吗?接下来的故事显示,这并不是非常难。

  获得了黑帮的支持后,小丑向哈维·邓特、高谭市警察局长和即将审判黑帮老大们的女法官三人同时发出了死亡威胁,并几乎在同时炸死了女法官和毒死了警察局长。警察局长是在和戈登对话时喝了一杯毒酒被毒死的,当时戈登说,你的周围已有内鬼,你要小心。但此时警察局长毒酒已落肚。

  显然是内鬼给了警察局长毒酒,但内鬼为什么会听从小丑指挥?影片没给出直接回答,但不难推测的是,小丑向这些警察本人及其亲人发出了死亡威胁,这是小丑一直在使用的手段。

  要杀死哈维·邓特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哈维·邓特的未婚妻瑞秋是蝙蝠侠的前女友,蝙蝠侠是哈维·邓特的偶像,而哈维·邓特则是蝙蝠侠心目中的救星。

  女主角的游戏:把心爱英雄变凡人?

  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爱上,这通常意味着,这两个男人要么很像,要么截然不同。这两点综合起来还有更复杂的情形,即他们要么看上去很像但其实完全不同,或看上去不像但其实本质一样。

  蝙蝠侠和哈维·邓特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蝙蝠侠的真名叫布卢斯·韦恩,是韦恩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全世界最富有的男人。他第一次和哈维·邓特相遇是在他的一个餐厅。高谭市检察官想和自己的同事未婚妻瑞秋约会,托了人才在这个餐厅定了一个位子,而恰好遇见了胳膊上挽着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的布卢斯·韦恩。不知道布卢斯·韦恩就是蝙蝠侠的哈维·邓特谈起了蝙蝠侠,言辞中充满着崇拜,他认为蝙蝠侠是英雄,而这个混乱的城市需要蝙蝠侠的看护,并担心蝙蝠侠的压力太大,“或是作为英雄战死,或是苟活到目睹自己被逼成坏人。”

  哈维·邓特是布卢斯·韦恩的情敌,但韦恩还是被哈维·邓特打动了,他想用他的财富帮助这位“光明骑士”,让高谭市民彻底“相信哈维·邓特(这是哈维·邓特的竞选口号)”,他也渴望哈维·邓特愿望实现,将“看护高谭市”的责任交给他。

  当然,这种无私藏着极大的自私。因为,布卢斯·韦恩仍然爱着瑞秋,而瑞秋不希望嫁给“蝙蝠侠”,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她希望和布卢斯·韦恩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所以此前对布卢斯·韦恩说过,如果你不再做蝙蝠侠,我就嫁给你。
所以,“暗夜骑士”是想将看护高谭市的重担交给“光明骑士”,那样他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过幸福生活了。

  女人是矛盾的,女人常做这样的事情:爱上一个英雄,但对英雄说,你要变成平凡人我才嫁你。然而,这是真的吗?

  因为有蝙蝠侠保护,哈维·邓特一直是安全的,但别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高谭市市长都险些丧命于小丑的阴谋下,其他血腥的杀戮则不断刺激高谭人脆弱的灵魂。最终,蝙蝠侠决定屈从小丑的要求。小丑说,只要蝙蝠侠自首,他就停止杀戮。这其实是在离间蝙蝠侠和高谭市民的关系。

  大众比较容易被离间,他们纷纷呼吁蝙蝠侠现身。哈维·邓特质问民众:“你们真的要牺牲这位一直保护你们的英雄吗?”他们纷纷回答说,是的。

  这时,哈维·邓特说,他就是蝙蝠侠。

  也就在这一刻,瑞秋第一次真心痛恨起布卢斯·韦恩来,她斥责他让检察长背黑锅,并决定嫁给哈维·邓特。然而,她到底想嫁给谁呢?

  显然,她是决定嫁给那个最英雄的人。

  小丑的拷问:受到威胁时,还有谁正义凛然?

  被捕的哈维·邓特要被送进监狱,小丑则在路上设计杀死他。自然,“暗夜骑士”会来保护“光明骑士”。经过一番激烈的大战后,小丑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而蝙蝠侠则开着高科技摩托车向他撞去。

  但小丑并不躲闪,而是狞笑着自语:“撞我啊!撞我啊!”

  一开始,对这一情节我有不解,但随即明白,他是想用自我牺牲来引诱蝙蝠侠突破自己“不杀人”的底线,以此来证明,他才是唯一正确的。

  “只有我才是正确的”,这种感觉的诱惑力真是强大,为了“捍卫”这种感觉,小丑不惜一死。

  蝙蝠侠也明白了这一点,在千钧一发时刻,他躲闪,并被摔晕,但小丑还是被诈死的戈登逮捕了。

  孰料,被捕也是小丑的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他知道,戈登没死,而且戈登一定会把他送进戈登自己的特别牢房,那里还关着一个掌握着黑帮所有财富的特殊人物。围绕着这一点,他还设计了许多圈套。

  但蝙蝠侠和警方不知道这一圈套,他们以为逮捕小丑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是幻觉,小丑的人抓走了哈维·邓特和瑞秋。而在监狱里,小丑给蝙蝠侠出了影片中的第二道选择题:一个地方关着哈维·邓特,另一个地方关着瑞秋,时间有限,你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蝙蝠侠选择了救瑞秋,这恰恰中了小丑的圈套,小丑故意说错了地点,他说关瑞秋的地点其实关的是哈维·邓特。所以,蝙蝠侠救出的是哈维·邓特,而瑞秋葬身于火海中。

  对此,布卢斯·韦恩反思,他做了一次“不正确的决定”,终于知道了“蝙蝠侠也有力不能及的事”。这一次也仿佛验证了小丑的逻辑“没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这不只是蝙蝠侠“力不能及的事”,也是影片中所有好人变坏的原因。小丑的人没拉一个警察下水,都是通过胁迫警察亲人的生命而实现的。譬如瑞秋之所以被绑架,是因为戈登属下的一个女警察受到了这种威胁,而哈维·邓特被绑架也是如此,小丑能够肆无忌惮地制造炸死女法官、毒死警察局长、枪击市长、炸掉高谭综合医院等一系列事情,也都是因为他利用这一威胁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好人的底线。

  影片的高潮中,小丑将这一招数发挥到极致。他威胁整个城市的人,要么“成为我的人”,要么离开这个城市。最后一批逃离这个城市的人乘坐了两条船,一条船上是好人,一条船上是那些黑社会老大及其属下。

  等这两条船开到河中时,突然停下了,并传来了小丑的威胁:每条船上都装有大量炸药,还有一个起爆器,但起爆器控制的是另一条船,只有一条船上的人可以生还,条件是12点前必须引爆另一条船。

  这是小丑在影片中出的第三道选择题,而且选择范围是民众。民众曾经选择抛弃蝙蝠侠,他们还会选择抛弃别人吗?
结果,小丑失败了。载有普通人的船,通过投票决定不引爆起爆器,而载有罪犯的船,起爆器被一个黑社会老大扔到了河里。

  贪恋影响力,英雄容易变匪徒

  基督教传说中,魔鬼撒旦赢得世界的方式是捕获人类的灵魂,而小丑使用的是同一逻辑,他对金钱丝毫不感兴趣,他曾将堆积如山的钱付之一炬,说“这个城市配得上一个有品味的罪犯”。他还对蝙蝠侠说:“你应该知道,我对钱没有兴趣,我不是那种人,你不要把我降格成那种人。”

  小丑感兴趣的是,将他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强加给周围的世界。对这一点,布卢斯·韦恩的管家阿尔弗雷德一开始就发现了,他给蝙蝠侠举例说,曾经有匪徒劫走了他们的宝石,但他们却将这些宝石随处丢弃,他们其实对宝石并不感兴趣,他们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有意思。他们不会被收买,不会被恐吓,不会讲道理,也不会接受谈判,有些人就是想看着这个世界燃烧”。

  在我看来,这也是所有最邪恶罪犯的共同欲望,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钱权名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他们要的是影响力,他们想将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随着他们的欲望而战栗,用普通的逻辑看待他们是行不通的。

  在这一点上,匪徒和英雄也常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要的其实都是影响力,而不是正义、公平、普世道理或“绝对正确的事”。

  哈维·邓特就是这样的例子。影片的高潮是第三个选择,在这个选择上,小丑输了,但小丑仍哈哈大笑,因为认为他在“高谭灵魂之战”上赢了。

  小丑的意思是,他用他的逻辑击败了哈维·邓特,最终让这位“光明骑士”服膺了他的逻辑。

  这是真的。瑞秋丧生后,哈维·邓特绝望了。尽管蝙蝠侠救了他,但他的左半边脸被汽油烧烂了,皮肤脱落,肌肉和牙齿裸露,无比疼痛,但他拒绝接受任何去痛治疗。这可以理解,因为,比起失去爱人的心痛来,这种肉体的痛更容易承受,而且它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从心痛上转到肉体的痛上来。

  双重的痛让哈维·邓特放弃了“对公正的狂热追求”,转而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机会主义者,他追踪并拷问所有牵涉到瑞秋之死的人,并通过抛硬币来决定对方的生死。

  “光明骑士”变成“双面骑士”,这看起来令人心痛,但这并非偶然。影片显示,他很早就有一个绰号“双面人”,而他一直喜欢抛硬币,他表现出的“对公正的狂热追求”不过是一面而已,而他的另一面早就存在,小丑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可以不折不扣地用在他身上。

  可以说,哈维·邓特并不是在追求“光明”,而是他发现,他可以通过追求光明来追求影响力。他通过“对公正的狂热追求”成为高谭市民的偶像,他也通过替蝙蝠侠背黑锅而终于获得了瑞秋的爱。这是极大的好处。然而,瑞秋死了,他的生存逻辑也随之一下子被颠覆了。

  从这一点看来,他与蝙蝠侠只是“形似而神离”,通俗说来,就是他看上去与蝙蝠侠很像,但本质上有根本差异。

  这一差异是,蝙蝠侠对影响力没有兴趣,他追求的是正义。影片最后,他甘愿替哈维·邓特背黑锅,将这位“光明骑士”的杀业承担在自己身上,不惜令人们以为他已破了杀戒。但他愿意承担这一切,而让高谭人去迎接光明,这不是一个表现出来的英雄,而是一个真实的英雄。

  重要的不是形式,重要的是灵魂,这是小丑和蝙蝠侠的共同之处。





短评

“有些人并不喜欢那些常人偏爱的东西,比如金钱,他们不被收买、不会被恐吓、不可理喻、更不接受谈判,有些人就想看人间地狱。” 也只有蝙蝠侠,才能让小丑变得完整。无尽的黑暗。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剧情很诱人,总体很赞。不过,坏人的形象太完美而不真实,在智商情商上都是超一流,远胜主角。漏洞太多,哪有那么快就能搞到详尽的内幕信息?哪有说请了一帮小匪徒却跟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一样恪尽职守按时按点执行计划没有分毫不到位的?要搬运大量的汽油桶这种事怎么能在不引起官方注意的情况下实现?

11分钟前
  • 苏仁
  • 推荐

一直在搜索“为什么还有人想住在哥谭市”

1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本来想给5星,但看的我累死了,4星,三颗都给希斯莱杰,剩下一星给累的半死的诺兰

1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诺兰接手后蝙蝠侠和其它漫画英雄片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18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大片中很有内涵的一部,不管是人们心中暗自涌动的对小丑疯狂灭世主义的不安的共鸣,还是对蝙蝠侠孤独暗夜行走的英雄惜英雄般同情,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失望的一种情绪释放。其实小丑说的很对,他和蝙蝠侠很像,都是异类,只不过蝙蝠侠把痛苦留给自己,顽固地去坚守一丝信仰,而小丑把痛苦还给世界。

22分钟前
  • fishlee
  • 力荐

好到一秒钟都不曾浪费

24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力荐

Christopher Nolan太厉害了,好莱坞漫画类型片居然能拍到这样的高度...

26分钟前
  • 穆玉修
  • 力荐

纵然人们污蔑他、陷害他、诋毁他,他也始终坚守内心的信仰。面对无数的指责和误解,他依然坚持做一个好人。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凌驾于法律之上,不理解他为什么殴打警察……无论你为他们做了多少,永远有人不识好人心。不能因为有人黑你,你就放弃,或者黑化。骂声再多,困难再大,他永远不忘初心。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背负诋毁和指责前行,换世间美好和安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他不在乎人们的看法,永远去做别人不会去做的正确的抉择。即便人们会因此恨他,但这才是蝙蝠侠。从当初卸任、把拯救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到后来身披铠甲、战斗到底,这正是英雄比反派更加伟大的原因。他不仅仅是想当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正如诺兰拍的不仅仅是超英片,更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人性史诗。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对于这么优秀的电影来说,再多的赞美都是多余的。

32分钟前
  • Jin
  • 力荐

光明与黑暗是同一个人的两张脸

35分钟前
  • 小M
  • 力荐

从此无人再敢挑战漫画英雄电影的巅峰,包括诺兰本人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赞誉众口一致夸上了天,百闻不如一见,这种连环画超级英雄故事居然能扯到第六集真是要把编剧逼跳楼了,最后呈现的暗夜骑士全然超越了原著,悲怆到迷人的境界,着实是个奇迹。剧本确实很卓越,导演确实很出色,还有演技真是不得不叹服一下太tmd震撼

42分钟前
  • 37°2
  • 推荐

绝对是杰作,大陆上不了院线在广电的耻辱柱上划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7分钟前
  • M
  • 力荐

小丑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蝙蝠侠把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 生命在于抉择 英雄的时代已经逝去了

51分钟前
  • 云倾
  • 力荐

当之无愧最出色的商业电影!

54分钟前
  • illusion不忘记
  • 力荐

没感觉出彩在哪……

55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还行

蝙蝠侠、双面人和小丑这三个形象把人在善恶两面的矛盾及选择映射得淋漓尽致,于是成就了史上最佳漫画和英雄电影。时光网:“诺兰让关于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讨论变得毫无价值。《黑暗骑士》不但拍出了古典悲剧的感觉,还探讨了恐怖主义、越界权力等美国当代的热点话题。最关键的是,电影好看得无懈可击。”

57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Batman是最不漫画的漫画英雄,也正因为这一点,使之最有可能成为跨越犯罪剧情片和漫画英雄片界限的特例。而这一次,编导精准的抓到了这一点,把这部电影打造得丰富严谨又酷劲十足,无论是满足视听还是人性复杂层面的挖掘上都做到了堪称完美!

6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诺兰的叙事能力不但在于结构上。。他总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