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记录了主人公们知晓世界百味、直面生活疾风暴雨的决定性阶段。主创团队精选四组对立的关键词展开横向比照,通过“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主题下的八幅人生图景,用多维度多视角观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通过洞察每个独一无二的“人生第二次”故事,展现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韧,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勇气,对于人生和未来的多一重思考。
看的人要哭傻了! 第一集的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想生父生母一定做好了很多打算。然后卑微的又坚强的劝着养母。在天桥上看儿子生活,捂着脸哭。总之就是心情复杂。儿子在两边都很难过,又要两边哄,压力好大。但是相比片里其他被拐孩子及家庭的遭遇,又觉得他们是多么庆幸。互相找到了彼此,人生也没有遗憾了吧。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弹幕里特别感动的一句话。 然后拍摄手法很喜欢,三个角度三个视角,很真实的记录。 看第二集也要哭一哭! 原本觉得这样的家庭组合会很奇怪,会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出现。但是梦想之家没有,老爸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热心的人,大家都是缺少爱的孩子,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爸的小家和大家,其实对哪一方都会有些问题。人生这场马拉松,总是要坚持的。迎着凌晨四点半的微靓的光,满脸的汉与泪。
第三集看的,感慨还可以平庸。自己的平庸,在一些人眼里已经是非常好的存在。可能最近的新闻让我的女性主义有点强,但是实话说,这些大哥都经历了痛苦的折磨,最后更加洒脱更加坚强更加独立。何感觉是很乐观很乐观的人,一直在笑,一直在开玩笑。雨中冰雹中终于上了轮椅,真挺震撼。长相有一点想我哥哥,导致我更加共情一点,更加难过了。而且妈妈真不容易,每次看到妈妈默默的在背后看自己儿子就好心疼。每次喊妈妈,又觉得温暖。以后会好的,我想。 然后就是这样的肆意人生,真好。大家享受当下,去旅游,去兜风,去玩,去川藏线,也有志趣相投的同伴。
第四集不是很好看,没有看完。对整容这个现象本身就没有特别理解。当然尊重不同人的想法。
第五集好看。从纪录片角度看到了申诉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具体内容。有些事可能永远都放不下,但是还是要往前看,为了家人朋友。
第六集真的五味杂陈。在观影过程中,我是怀着一种新鲜感一种好奇心来看的,但是看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正如心中所想。看到了评论的两极分化也是觉得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讨论。首先毛的重大犯罪确实是罪有应得,一时的过瘾是后续多个家庭的灾难。毛的行为代入女生真的很生气。犯罪后隐瞒女生并同居生子,真的很过分。出来后确实有拉扯女方的嫌疑,不过为了给女生十年交代倒也可以理解。这个姐姐真的是很独立很勇敢了,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有车有房,照顾女儿也照顾的很好。最后他们的破镜重圆,我确实也感觉到,女生是有感情的,从一开始生孩子其实就是个牵绊,一生就被牵住了,逃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这对女生来说真是枷锁。好在女生是自己有想法的是愿意这样做的。
说回这个主题,毛确实勇敢理智,接受了纪录片,之后找工作确实也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没必要苛求。做过的事,人就应该负责任。他对不起很多人,是真的。可能未来就需要脚踏实地,努力挣钱吧。
最后看到他们重新结婚,互相依靠的样子,对他们的指责应该也要释怀吧,生活是他们的,而他们是幸福的,未来的路一起走就很好了。未来还有好多年,拭目以待吧。
在组里评论区,有几个友友说话很中肯,可以思辨,有一个姐妹女性主义意识很强烈,说话也有些阴阳怪气的意味在里头。虽然读起来挺不适的,但是还是蛮敬佩这种硬刚的行为,敢于表达,而且做自己,为女性。
正如曼德拉所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第七集,破。这个选题很好,但是感觉又不容易拍好。开头的喜极而泣的女生看的也太感动了,“我终于自由了,十年了”。第一个全职妈妈变更抚养权很能共情这位,很真实又刚强。最后一位博主不是很喜欢。生活差距大基本不理解。
看完了。第八集。这个片子拍的太好了。一个家庭,爸妈都是打工人,想要留在深圳,计算积分,尝试考物流驾照。儿子也很懂事。就穷人的儿子早当家,过早的接受现实,我觉得他自尊心蛮强的应该。而且很敏感。应该我就是这样。我完全理解他和妈妈顶嘴的心情。另一个故事的女孩,特别像身边的姐妹,也因为是同龄人,更能理解她。家庭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孩子众多,母爱也很矛盾。她很努力的在生活,去应聘。和室友四处漂泊,尝试了很多工作,却始终留不下来。最后她们放弃了,离开了这座城市。我觉得,未来会更好的,不必纠结在这。但感觉还是太不容易了。两个女孩。远离家乡。这样普通的平凡的人,想要好好生活啊。最后的画面好美啊!有希望有力量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在外打拼的日子总是不那么美丽。以后的以后,我会在哪呢?
最喜欢第一集圆和第八集立。
看完第三集,我逐渐放下偏见,尝试更多体会这个难得的系列,所带来的感动与精彩。 车祸、轮椅、少年——这些年来,鸡汤励志故事,我们似乎已经听倦了。但这一回,我真正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即便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足够“暗沉”与“透彻”。 “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写下这句话——纪录片的艺术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们总在歌颂战胜困难的奇迹,仿佛用力嘶吼与奔跑便能挣脱执念的牢笼。我们很容易忽略,学会接纳或许更为真切与务实。 《纳》的宝贵之处在于,主人公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苦大情深,没有在初见之时示以深沉的姿态。何华杰风趣、健谈,且性格色彩并不完美。他看起来还没学会真正的体谅,也时常会遮掩与懈怠。 当摄影机长驱直入,在无数雷同而繁琐的现实中寻觅真挚,解构何华杰的生命中原本徒有其表的豁达。我们一步步看到,这位失去双腿的少年逐步接纳自己,甚至得到了“悟”的解脱。 “人就像一条肮脏的河,为了接纳这条河,我必须是海。”在渡口的夕阳下,在溪池的夜色中,在川巅的云海上,在雷霆的轰鸣里——车轮驶向山丘,碾过如烟往事;冰雹挥如泪下,击落灵魂枷锁。
说实话,看到节目定档消息时,编导生死去的回忆开始攻击我。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播出时,和大家在教室里看完了第一期。看到最后,教室安静得只剩抽纸、擤鼻涕的声音,后因老师突然宣布要将该纪录片作为随堂考,大家这才爆发出几句玩笑的怨言。
毕业两年来,不知道重温第一次几次,昨晚也是紧赶慢赶才忙完工作追更。
尽管以前那些专业术语已经忘得七七八八,现在做的工作和传媒也差了七八百米。但看到一部好的纪录片时,身体里那些残存的习惯、莫名的兴奋似乎也逐渐醒来,让我这个不是那么专业的编导生,也冲动想记下点什么。只是这次,再也不需要为谁而写,也再也没人打分。
整体来说,第二次的取材和叙事风格和第一次还是差蛮大的,“人生第二次”这个主题对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层次性更有要求。从基本观感说起,第一期《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聚焦。与第一季同讲述家庭概念的首期节目《出生》相比,故事时长多了约一倍,而故事主角则从三个新生家庭缩为一个寻亲家庭,这种聚焦性无疑让故事的厚重度、完整性都有不少提升,给人物的刻画留下了足够舒展的余地,这也为讲好一个小说式的故事奠定了叙事空间。
一个被拐儿童家庭重聚团圆的故事,开篇是一幅潮湿、昏暗的武汉小镇画面,一对中年夫妇在旧餐馆里忙碌着。2002年,他们的孩子卫卓刚满4岁零三个月,在餐馆门口拿着一杯豆浆出门,便再也没回来。自此,这家人守着餐馆,风里雨里,四处寻儿,其中心酸不足为外人道。所幸,18年后这家人终于等来了警方的电话,孩子找到了。
如果是个二流片子,或许这个大团圆故事便到此为止了。但这有关真实人生的镜头并没有停下,私以为,这才开始了这期片子最精彩的部分:寻亲后的寻亲。而这实际也是现实打拐故事被叙述时最为欠缺的部分。
走丢的孩子回来了,可真正的“回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行叙事,镜头转向了卫卓寻亲前的故事。当初被拐的卫卓被人贩子以别家弃养之由,被广东汕头某个乡村的钟家收养,取名为钟家金。钟家将孩子视为独子养育,18年心血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父母将孩子生出来,第二次则是孩子自己再将自己生出来。这个走散又走回的孩子无疑面临着这“人生第二次”的难题,自己究竟是谁。一面是血浓于水的卫家,一面是养育之恩的钟家,两边家人看似互相妥协的话语,实则都掩不住想和孩子多在一起的私心。这份隐忍的矛盾终于在春节,卫家想让卫卓一同来深圳过年而爆发。钟父戳破卫卓两全其美的幻想,这对于卫家皆大欢喜的团圆,对于钟家身处的这个小乡村来说,是为别人养孩子的大丑闻。
一般而言,影视作品中最高光的时刻,往往也是人性最挣扎的时刻。而对于这个忠于现实的纪录片来说,已经有了最高超的编剧——现实。18年错位的时光早就悄无声息编织了一个看似无解的网络,两方父母因为一个孩子而连接起来,交叉缠绕,密不可分,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的无字书里,不提供粉饰的煽情,不指引预设的结局,而是将人性的矛盾与抉择放大在眼前,放在卫卓面前,放在钟家金面前,放在你我面前,心中的天秤摇摇晃晃,这就是现实人生。
但人生的波澜,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无限放大的无力感,也绝非人性的力量。于是,至始至终,我们始终能看到这个主人公融入两个家庭的勇敢和责任。在武汉,卫卓在餐馆帮着做菜的母亲理菜,和哥哥一起合唱《兄弟》,用武汉话向逝去的奶奶报告自己回来的消息。在汕头,钟家金宽慰钟父放下心结,吞下父亲所有抱怨的不满,表明自己永远是这的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故事的最后,两家人终于答应见面,这场基于对孩子共同爱之深切的和解达成了。从害怕失去的人性中,却反而生出共通理解的人情,迷茫的孩子借此终得以突围,获得了两处团圆,也完成了人生第二次的出生,他是卫卓,他也是钟家金。
读书时,一位喜欢的老师,常和我们说,拍什么片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有着现实关照的心。《圆》以打拐这一社会题材出发,却并不过多沉溺于情绪的对立和仇恨,相反在“人生第二次”的概念下,用极为精到和细腻的笔触聚焦于寻亲家庭团圆后的身份认同和寻觅问题。在这条艰难的“回家”之路里,在父母和孩子被永远偷走的人生里,在太多难以团圆和团而不圆的遗憾里,卫卓是不幸的,却竟然也是幸运的。节目在主线故事叙述外,还补充了对犯罪份子审讯和被判极刑的画面,在克制的镜头与叙述中,又仿佛字字泣血,警示着拐卖是超越谋杀的罪恶。
央视网在纪录片领域开始发力,也就大概4、5年的时间,虽然作品不多,但都蛮不错。有描绘普通百姓生活图鉴的第一次,有关注特定群体中国新兵成长群像的《新兵请出列》,有聚焦人生深处蜕变与历练的《人生第二次》。
昨晚看完片,陆续搜了一些导演秦博制片人张昊的访谈手记,无论题材如何变化,他们的镜头下循一种共识:片子的基调不避烟火,不调虚情,真实而有人味。
对于人生第二次,千人有千种解读。它可以是延续第一次的精彩,也可以是颠覆第一次的重生。这集《圆》导演张涛在手记中记录了自己对于初接到这个命题的困惑,在和导演组的多次开会后,最终敲定了“选择和解,接受改变”作为这场人生命题的一种解释。
故事里长大的孩子和两边正在老去的父母,在被现实开了个巨大玩笑后,还依然有与生活和解、重启的勇气。是啊,过完了人生第一次,还有第二次,谁说不是呢?
就像当我还在怀念着第一次懵懂天真的勇敢时,好像又有谁在前方招手提醒着,要更珍惜人生第二次,无惧重来的勇气啊。
上访,这两个字更多地出现在新闻里,字面的背后通常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命运的波澜。今天这集从司法部门的视角切入,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最高检和检察官不但展现出接地气的一面,也让我近距离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机制,了解到一些法学原理,也纠正了一些原来的自以为是。
一起案件,从不服上诉到来到最高检申诉,需要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一次上访,从在最高检的第十厅大门口外排队,到见到检察官,也要经过重重安保和信息分拣手续。卷宗送到检察官手里之后,他们会进行研究,判断是否接受申诉。无一例外,上访者都是来寻求公平的,那么法律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公平吗?
“公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的过程,申诉是一个从有(错误)到没有错误的判断的过程。”最高检第十厅的三级高级检察官孔静这样说。如果把公诉比喻成盖房子,动工前公诉人必须检查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牢固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确实可信的证据)才能被用来盖房子。房子盖好好,申诉人如果不满意,可以提起申诉,但是申诉并不是一上来就拆房子,检察官们需要戴着放大镜找错,只有找到确实充分的错处,才能把之前盖好的房子拆掉重盖。
一、结案了事还是案结事了?
基于申诉的法律准则,很多上访者的诉求都无法被受理。然而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并不能让人轻易接受,他们经历漫长的申诉道路,熬过多年等待,却希望落空。正是因为理解这样的情绪,检察官会为这些申诉人举办一场听证会,请到原始办案机关和其他法律专家共同讨论,也让心里憋的申诉人可以找人评评理,诉诉苦。
来自河南省商水县的苗青海夫妇在2020年11月底就迎来了一场这样的公开听证会。2008年他的儿子和儿媳被杀害,而检查机关无法确定凶手的真实年龄,因可能牵涉未成年人,凶手被判无期徒刑。从此,苗青海夫妇开始了他们长达12年的申诉之路。
在卷宗里,能够证明被告人年龄的证据只有户口本、村民口供和学校提供的学籍情况登记表,而这三样证据上所显示的被告人的出生日期并不一致,不能确实充分地证明被告人在作案时是不是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还专门做了两次骨龄测试,得到的结果显示,凶手作案时在17到19岁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只能推断被告人未满18岁。听证会上,所有的证据和疑点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接受来自最高检的检察官、当时办案机关、法学教授、执业律师以及所有旁听人员的反复检验。这应该也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尽管申诉被驳回,苗青海并没有被潦草对待,没有被一纸公文打发了事。这些检察官深切理解他的痛苦和诉求,并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法律精神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二、何为公平?
申诉没有被最高检支持,有些申诉人最终可以接受和释然,有些却满是失望和无奈。刘占江的弟弟刘占营在2018年被同村的王振波杀害,一审法院判处王振波死缓,二审则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对于二审判决,刘占江认为量刑过轻,于是向最高检提起了申诉,要为弟弟讨个公道。
经过在省法院和事发地的走访调查,最高检的检察官认为,现有的证据并不足以推翻二审的判定。这起案件是由刘占营和王振波前妻张平的情感纠葛引发的,并且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刘占营和张平出轨在先,之后王振波与张平离婚。案发时,王振波已经再婚了。从法律层面看,刘占营在酒后深夜来到王振波家,是一种入侵住宅的行为,已经违法。检察官认为,再考虑到王振波的自首行为,二审法官改判的自由裁量权是合法的。
然而,这样的结果在刘占营的妻子和哥哥看来,却无法体现正义和公平。公开听证会上,面对听证员得出的一致结论,刘占江甚至觉得他们在为罪犯开脱。弟弟被害惨死,刘占江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会痛哭不止。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检察官和听证员的逐条分析尊重事实,有法可依,尽管这个结果达不到刘占江对于“公平正义”的解读和要求,却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很多申诉人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光阴,希望能够在最高检讨个公道。他们所讨的“公道”,是民间朴素的一报还一报的公道,而这往往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不同。法律的公平是面向所有公民的,不管是罪犯还是被害人。这让我想到罗祥老师所说的,“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利。”检察官在维护犯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真正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
听证会结束,检察官对刘占江说,希望他坚强起来,带着家人走出泥潭,生活还要向前走。我想这不是例行公事的交代,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而是饱含同情和祝福的嘱托。这些检察官每天阅读大量卷宗,会见形形色色的上访者,却并没有见多不怪。相反的,他们明白这些卷宗的背后,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和人生。他们尽可能去理解上访者的委屈和苦楚,去明白他们寻求同情和安慰的心理,同时也坚定地告诉做错了事的人们错在哪里。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申诉也许并不成功,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模样,看到撑起法律这把大伞的根根伞骨。
很感谢央视网和这期节目,让人看到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了解申诉机制,明白那么多申诉信件和上访者的去向,也体会到“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尺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最后想问问央视网和导演组,有没有可能做个专门讲最高检第十厅的季播形式纪录片?让普通观众更加了解信访和检察官的工作日常,也能起到普法的作用,考虑一下?
他们住在“梦想之家”,这是中学体育老师柏剑成立的马拉松俱乐部,以公益的方式招收他们进来练习长跑,用体育成绩搏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孩子们管柏剑叫老爸。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个叫小金子的男孩,爸爸去世,妈妈扔下他和哥哥走了,爷爷还要照顾卧床的奶奶。 听小金子讲话,会恍惚地从他的年纪中跳脱出来。他说他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别的小朋友说他本来是黑煤块却总认为自己是红钻石,他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总能蹦出来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比如:这个世界上谁能知道自己是谁。 有些孩子是需要不停地奔跑才能抢出来别人的起跑线,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坚持。
“我一直记得那一场暴风雨,为什么妈妈一离开,冰雹就落下来?老天究竟是要告诉我什么?
想了很久我才明白,这三年,并不是没有暴风雨,而是我一直在妈妈的港湾里面,被保护的太好了。
这三年,我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却忘了在妈妈身上,这种不幸是要翻倍的。 我喜欢在网上发视频、做直播,她就学着帮我拍,主动和网友打招呼。 我想坐滑翔伞,她就自己先去坐一次,看安不安全。 甚至一起去公园喂鸽子,她都会想方设法,给一条坏腿的鸽子喂玉米。 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让她在照顾我的时候,想起自己是邱娟妹,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武术协会太极队的副队长。”
看完第七集,在B站发的评论,过去一周了,也没有放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控评。但是这集确实烂,实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7.1发的评论:
本季最差劲的一集!白费我拒绝加班早早回家和女朋友做好晚饭在屏幕前摆好碗筷点开视频的期待[嫌弃]
前面六集随着镜头和故事,无论单主人公还是多主人公,无论人物的年龄、性别、地位,我都被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牵动着情绪。
《圆》:重逢的悲喜交加、两个家庭的无奈和对拐子的切齿之恨。
《缺》:对孩子们的怜,对父亲的敬。对青春的一点点羡慕。
《纳》:克服重力那一瞬的欣慰与感动。自驾团乐观精神的鼓舞。
《拒》:对两方对立观点的思考。对小姑娘重塑人生的喜悦。还有开场的痛痛痛。
《是》:对检察官与上诉人身心疲惫的感同身受。(这一期相对平淡,但我觉得至少人物都是饱满的)
《非》:对男女主遭遇的可惜。对破镜重圆的祝福。
这些都是有足够支点支撑的情绪,因为支撑就在大地上,有根基,有生命力。
可这一集没有。没有打动我的情绪。里面的人物就像包装得很精致的白开水。
前面两个人物,还会让人对她们的结果与未来有一些期待,在母婴博主那一段,我只感到了强烈的情绪——烦。
真的看得很烦,没有主题,缺乏实感,不能理解,无法共情。
我这份工作7.8离职,买了当晚离开深圳的机票,看预告发现正好7.7是本季的最后一集,而且故事发生在深圳。更巧的是,我上个月刚去的翻身站的城中村理的头发(因为便宜)。
如此的巧,又让我对故事充满了期待。希望千万千万不要再像今天一样令人失望。[保佑]
7.7更新:
事实证明,第八集的水准在本季能排前三,尽管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常,但却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我这种既没经历过亲人失散父母抛弃(圆和缺),也没经历过肢体残疾整容手术(纳和拒),更没有上诉抗诉犯法坐牢(是和非)经历的普通年轻人。
就算没到为孩子未来操心的年纪,工作肯定是都要找的嘛。
立足大城市改变命运的“立”,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轰轰烈烈,却时刻能感受到人物的心中和眼中蕴含着一股坚韧又平静的力量。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民族精神”。
用这一集作为深圳不足三个月的“旅行体验式工作”的收尾,我觉得很赞。
所以还是那句话,第七集真的烂,看了等于浪费时间。相信我。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一集比一集拉胯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