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情片俄罗斯2021

主演:谢苗·塞尔津丘尔潘·哈马托娃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尤里·鲍里索夫伊万·多恩亚历山大·伊林谢尔盖·德雷登Olga Voronina蒂莫菲·特里布纳采夫Semyon ShteynbergGeorgiy Kudrenko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剧照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3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4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5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6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3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4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5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6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7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8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9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07 08:38

详细剧情

  《梦流感》是以《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王牌冤家》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

长篇影评

1 ) 梦幻的流感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摆脱体制的束服后,彻底放飞了自己,运用想象、比喻、暗示等电影语言,对后苏联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们心态进行了描述。这是一部难懂的电影,导演几乎不照顾到观众的感觉,渲泄了自己的情感,突破了所有的限制,包括周围环境最大的限制以及艺术上的限制,大胆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整篇是由现实和想象两部分组成,影片的主题就是后苏联时代社会分裂。变革破碎。 导演的思路是,所有在现实当中没有实现的事情,通过想象来完成;所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也通过想象来完成;所有对现实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愿望,也通过想象来实现,这就是它的主题。

如何分辨影片中的现实和幻想呢?这是一个难题,导演根本没有想把现实和幻想分离开来,穿插在整个影片的基调里面,这就是这个影片的难题。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个分辨的方法,凡是脱离现实的,那就是幻想,大家可以从中来分辨一下,哪个是现实?哪个是幻想? 整个影片的色调是暗深色,但他也有很多元的色彩,表现着当代的后苏联时代,是整个社会低速发展滞涨的现象,但是呢,俄罗斯的民族也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文化素养,文化艺术的底蕴在里面。

影片最后一段是暗喻的手法,一个死人复活后踉踉跄跄地在街道上奔跑。一个被抛弃的社会,人们也想让他复活吗?还能复活吗?

推荐指数80/100,要看两遍才能懂,你想看吗?

2 ) 在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宗教渐渐地丧失其神话光环,仅剩无止境的冰冷。

《梦流感》(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由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Кирилл 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执导,改编自阿列克谢・萨里尼科夫(Алексей Сальников)的小说The Petrovs In and Around the Flu,叙述后苏联时期的国宅中,彼得罗夫一家得了流感,在阿斯匹灵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遁入了幻梦之中。本片时空穿梭于1977及2000年代,揉杂梦境、幻觉、现实与回忆,难以确切将每一幕的时间点皆定位及划分。

导演从开头就给了观众一技下马威,公车上满是对“现实”不满的人民,而在公车外,武装人员忙著射杀民众。喧嚣、不安是后苏联社会的整体氛围,束缚国家的枷锁一夜之间卸下,开放与封闭的辩论再起,伴随著禁忌不再的无所适从,弔诡的气息静静穿梭在公车的狭窄空间,透过话语暗示当时俄国人最害怕、厌恶的种种。

公车上有人抱怨政府,有人抱怨民族。人们咒骂戈巴契夫与叶尔钦,在他们心中,前者是所谓的“亡国”之君,后者向西靠拢,导致因解体而溃散的俄罗斯整体概念加速离散。很巧妙地,这裡虽然没有提及普丁,却以如此灰暗的俄罗斯社会情状反讽了普丁政权,即使二十年过后来看,当年的普丁比今日更加开放,重新箍拢了破碎的俄国,却埋下了扩权、独大的种子。

至于民族问题从苏联时期延续至2000年代,因没了“苏联”这个大框架,国家、民族之间的距离自然扩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卫星国家喜迎自己的新身分、新护照,其中也有不少曾叱吒中世纪欧洲的国家重拾主权。除了俄国,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欢欣鼓舞,因前者认同“苏联”大于“俄罗斯”,曾经的老大哥反而成了最急需重塑国民认同的国家。在本片第一幕中,导演已经描绘了2000年代俄国社会的集体挫折,他们无处发洩,只得不断咒骂,以怒气掩盖恐慌。

塞勒布伦尼科夫任职果戈里中心剧院艺术总监长达九年,于今年去职,将俄国经典文学搬上剧院舞台,其电影也深具剧场感与文学性。片中的作家谢尔盖为了使其作品能于死后成功而选择自杀,凸现对于文学之极度迷恋与崇拜,文学几乎成为拜物的一环。谢尔盖的作品与人生抉择,或许正凸现了黄金时代对于俄国文学的重要性,如双面刃般,奠定俄国文学世界地位的同时,也削弱了大众对于现代文学的关注。

文学改编一直是俄罗斯剧院、电影作品的主要选项,本片原著也曾被改编为戏剧,片中将谢尔盖著作的情节直接演绎出来,加上背后佈景,使观众猝不及防地被抽离而出,尽显场面调度的魔力,将文字如此破格地转译为影像。

由国家引发之病症

“流感”限制了身体行动,但其所造成的灼热、晕眩感却能使思考更为狂放,本片以流感作为基底,连结不同的时空,彼得罗夫忆起过往、栽进了自己创作的漫画世界,彼得罗娃的杀人瘾头被点燃,而在虚幻中的一切却又如此真实。人们的心理状态赋予虚幻越发真实的背景、元素与感官,彼得罗夫一家患上流感的设定,可视为2000年代的俄国人民在意识与身体上都抗拒所处空间的隐喻,行动经常受到国家、法律规范等等外在限制,唯有心灵能获得自由。

这样的概念并非本片首创,早在19世纪,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Александр Герцен)就曾将1830至1840年代(尼古拉一世统治期间)称为“外在奴役和内心解放交织的时期”,白银时期名家阿赫玛托娃更是“内部流放”(或称内部/内在移民)的代表。不同于许多异议者远走他乡,内部流放者寻求的是精神与国家的分离,被动对抗国家制度,经常被认为是该国专制与极权的象徵。本片拍摄于导演仍被软禁期间,所以全片都在莫斯科拍摄,而导演也曾表示“拍摄本片的过程帮助自己度过一段艰难时光”,可以说本片从内到外,从创作者到作品本身,都坠入了内部流放的状态中,叙事手法与剧情发展完全超乎观众想像。

童年记忆已成创伤

流感所造成的幻觉贯串全片,而彼得罗夫的孩子也被感染,他们都吃下了1977年的阿斯匹灵,两人的幼时记忆也被巧妙地合而为一。除夕夜,发烧的彼得罗夫依然前往庆祝活动,孩子们围著圣诞树唱歌跳舞,呈现俄国新年的经典风情。雪姑娘和严寒老人在圣诞树旁炒热气氛,而彼得罗夫最深刻的记忆却是雪姑娘冰冷的手,因为过于冰冷使得记忆犹新。

然而,从雪姑娘的视角来看,那是个她在抉择是否堕胎的烂日子,卸下戏服、剥掉童话外衣,她仅是个普通的女人。两段不同视角的影像,一个彩色、一个黑白,一来一往之间,彼得罗夫的童年不再,过了二十多年,他才晓得新年之于他竟是一道创伤,公车上画著诡异妆容、仿雪姑娘造型的车掌,更再度印证了童话已然被染上了现实的色彩。

“雪姑娘”无法跨越这二十多年的光阴,无法于今日挪用雪姑娘的形象,但当年的美好却又在这段幻想中被拆解。雪姑娘是俄罗斯民间童话重要角色,也经常出现在绘画、歌剧等艺术创作之中,她是俄罗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却在孩子长大后被解构,亦颇有传统意义转变的暗示。

童话不免带著神话、奇幻元素,它巩固了特定文化的价值与疆界,苏联政府曾对宗教严厉打压,取消耶诞节,直到1935年才将耶诞节归为世俗新年庆祝的一部分,显现了宗教传播之深之广,已非单一政权可以掌控,但在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却渐渐地丧失其神话光环,仅剩无止境的冰冷。

小结

《梦流感》是一部相当纯粹的俄罗斯电影,凭弔21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紊乱身心,捕捉集体记忆逐渐龟裂的过程,却又不愿遵守观众习惯的电影叙事,也不屈于时空、真实虚幻的边界,仅透过牆上的文字似嘲讽似提示地牵引观众。我们甚至不能完全悲观地看待那个时代,因为社会正打破旧有结构,缓步自力复原,而当代的众声喧哗与度日处方都被导演藏在一幕幕跳跃嫁接的故事之中。

3 ) 过期的阿司匹林治不好时代的流感

似真似幻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幅“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画面。呼朋唤友的灵车,喝着伏特加横冲直撞的司机,随处可见的喷子和神棍,毫无服务意识的售票员,幻想杀戮的图书管理员,为成名而死的作家,还有男主这个无所事事的父亲,以及他寡言而别扭的儿子。

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过,“我要完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之作”,别人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哪哪哪部作品里的吗”

每个人都那么可悲,绝望,愤怒,只有彼得罗夫一家彼此相爱,虽然表达爱意的方式充满着争吵和沉默。

雪姑娘,阿司匹林,一件时髦的毛衣,和对外星人的幻想串起了这对父子的童年。相对于男主繁杂的幻想和宿命般的人物关系,影片的故事挺简单,就是男主搭公交遇上做灵车工作的朋友,上了灵车感冒加重,又被朋友的朋友喂了片77年的阿司匹林,好转之后回家,儿子发着高烧却嚷嚷着要去新年聚会,于是男主又把过期药拿给儿子吃,第二天儿子康复如愿去了新年聚会,最后和男主一起回家,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前妻的变态顾客被捅死在街头,男主灵车朋友运的尸体跑回了家,男主的作家朋友把男主写成了同性恋,而作家和男主同名,所以也可能是男主幻想出来的朋友。本来对这种将象征和视听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不太感冒,但这部片子背后有种浓浓家庭温暖,真的挺喜欢。

4 ) 全程放飞,导演拿命在黑

时间倒回到3年前的法国第71届戛纳电影节,当时有三位导演缺席了电影节媒体问答环节,凭《盛夏》拿到金棕榈提名的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是其中之一。

电影节期间,他因“非法贪污政府拨给的艺术津贴”的罪名被俄罗斯当局扣押,并被限制出境。据说,这起官司只不过是官方释出的烟雾弹,真正导致其无法来到法国的原因是因为导演的政治立场。

因为长期替LGBT群体发声,加上此前执导的《背叛》因涉及宗教问题得罪权贵,才让谢列布连尼科夫引火烧身惹上官司。

>>>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为了声援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俄罗斯文化界当年发起过一项联名释放基里尔的请愿活动,当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凯特·布兰切特也加入予以声援。

经历长达3年的调查、18个月的软禁及半年的审判过后,导演最终被俄罗斯地方法院判定犯有挪用公款罪,不过并没有坐牢,而是以3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作结。

事后,欧洲电影学院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当局对基里尔的做法是一种公然的政治打压,目的是“向其他艺术家发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政府资助,以便作为艺术家继续生存下去,以此来避免这些艺术家的政治批评。”

作为一种不妥协的产物,导演基里尔带着他的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于今年重返戛纳,并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相较中文译名,原版片名似乎更能传达导演的意图,叫《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

假如你熟读俄国文学,会发现彼得罗夫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姓氏。由此可见,导演想说的显然不止一个家庭,而是想借这个姓氏的普及度,借此隐喻一个国家的病态。

这是导演自“贪污”风波过后首度利用电影发声,恰到好处的隐喻,依旧不难发现他对国家现状保持的悲观态度。新片《彼得罗夫的流感》中,有关政治的表达有了明显提升,且几乎一开始就排山倒海而来。

患上流感的彼得罗夫登上一辆公交,车上,人们谈论着俄罗斯惨淡的社会现实——医疗福利荡然无存、寡头政治作威作福、移民问题带来的后遗症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俄罗斯百姓的日子举步维艰。

彼得罗夫听着百姓的抱怨,下一秒,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群身着奇装异服、手拿枪支武器的家伙忽然冲上公交,将彼得罗夫邀请下车,让他当场处决绑架过来的各界托拉斯(垄断、行业寡头别称)。

镜头二度打回公交车内,只见彼得罗夫依旧站在下车前的位置,原来,刚刚的”处决“场景不过是他边听百姓抱怨,边在脑海中脑补出来的画面。这场呼应百姓疾苦的私邢,其实压根就没发生过。

如果说这样的蒙太奇还是显而易见的话,那接下来故事加入大量虚实穿插来干扰故事线的排列,则会让不熟悉此番套路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甚至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场景中,有时空的悄然切换,也有科幻元素的不期而至,一切看起来都是超现实和前后矛盾的,犹如一场跳脱常识的梦,打破并挑战观众对现有叙事手法的认知。

>>>不同着装混淆了现实和时间的概念

常规好莱坞叙事,要求即便深奥如诺兰这样的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去讲一个能让普通观众理解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基于一定的叙事模型,层层引导观众进入导演构建的世界。不管它们的世界观如何宏大,设定如何复杂,只要大致的逻辑线不乱,多看几遍下来总能从中理出个所以然。

《彼得罗夫的流感》则不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理性的,场景和场景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依附关系,叙事逻辑也不遵照传统的故事写作手法,而更多以意识流形态展开,用一个个碎片堆砌,将彼得罗夫脑海中的幻想和回忆混合到一块。

如此激进的手法,也难怪一些人看过该片会抱怨“好睡”。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特立独行绝非偶然,随便看看世影史,喜欢如此表达的家伙不少,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堪称此中好手。

《八部半》这部反映导演创作困境的电影,就在当时开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让观众看到了新现实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八部半(1963)

《彼得罗夫的流感》同样如此。

只不过相比多年前的名作,它“错乱”得更张牙舞爪些,旁人很难从晦涩的影像中看明白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加以总结,可能只有等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意识到之前看过的一切,不过来自一个业余漫画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并非完全架空,因为里面除了包含彼得罗夫个体的家庭投射,亦有他对整个俄罗斯社会变迁的深厚情怀。

比如那枚用来治疗彼得罗夫儿子发烧的、产自30多年前的阿司匹林,它诞生于解体前的苏联,却治好了小孩的病。从现实角度看这当然是荒谬之谈,但如此神奇的疗效,却寄托了彼得罗夫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旧时光自带暖色滤镜

还记得之前我讲过的片名和背后的隐喻吗?

流感受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彼得罗夫一家,其实还包括整个俄罗斯。由此及彼,神奇药片背后未尝不是俄罗斯对苏联岁月的集体回忆。

可不要以为我在瞎掰,俄罗斯民调已经无数次说明当地百姓对“光荣过去”的无比怀念。今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经济重组合并的新闻,更是开启了大众对红色帝国东山再起的无限想象。

陷入怀旧情绪的俄罗斯人宛如患上流感的病人,对历史上的错误视而不见,只是一厢情愿地对过去投以主观化的、狭隘的历史记忆,一旦将这类记忆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中,被遗漏的部分总令其显得自说自话且经不起推敲。

同样的童年聚会,彼得罗夫记忆中的阳光灿烂,到了另一个角色马丽娜身上却是无尽的黑暗。

那个年代之于她而言没有任何值得追忆的部分,一切都是如此沉闷、无聊、穷困和潦倒,甚至连堕胎都得承受风险(苏联禁止堕胎)。人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和自由,整个社会的保守氛围犹如牢笼般,囚禁着渴望冲破枷锁的人。

也正是在这个段落中,全片难得一改前面的“疯癫”叙事,头一次回到了正儿八经的线性叙事中。整个段落严肃而压抑,与前面的意识流碎片形成鲜明对比。

导演并没有与彼得罗夫取得共情,相反,他借由这个角色表达了对俄罗斯当下某种泛滥情绪的嘲讽和蔑视。片尾那段有关死人复活的黑色无厘头,则更像是这种态度的延伸。

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宣告死亡,如今却从棺材里逃出来的人。他渴望回归社会,并找回遗失的身份。但现实是残酷的,倘若他想复活,倘若他仍要融入那个已经将其抛弃的社会,那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票上车。

曾经的苏联并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医疗、教育、水电气全部免费,公交系统只象征性收取少额费用的年代。时过境迁,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按2021年的最新汇率换算,俄罗斯全国一年的GDP产能还赶不上我国的一个省。

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身无分文的“死人”。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归。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5 ) 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认可量子力学“多重宇宙”(WMI)理论的科学家当中分成两派,此理论的开创者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ll,1930-1982)认为:

历史只有一个,但世界有很多个。

以哈特尔(James Burkett Hartle,1939- )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 )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

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个。

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

以上是科学家的世界观。可矛盾的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大概都是些被认为“失去了理智的疯子”。

能让人大开眼界,还有这样的一种世界观:

在这里,我们拥有类似尘世中博物馆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通览到早到人类形成之初的整个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历史如同画卷一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一点也不像我们以前阅读历史书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地目睹历史的发展。

露易丝·波恩《巫师的秘密》

艺术家也来玩一把“多重宇宙”。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2021)说的是一个家伙吃错药后,“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这张海报设计的风格,就很“多重宇宙”:

观影史 211214|彼得罗夫的流感

6 ) 被封杀两次,刚解禁又拍出神片,代入「怀旧病患者」又置身其外,看破真相,避免虚无情绪的蔓延

导演被封杀,不是新鲜事了。

有的被禁止拍片。

有的甚至被关进了大牢

仅仅最近几年,就有多名导演因此缺席电影节颁奖典礼。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希、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都因为拍摄禁片,分别被判6年和1年监禁。

而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更是遭俄罗斯当局两度监禁

原因扑朔迷离,官方指控是挪用公款。

但欧洲电影学院称,真正的原因在于导演的政治立场。

他长期为少数群体发声,作品涉及体制、宗教、权贵等敏感话题。

对此,文艺界还曾发起释放导演的请愿活动。

戛纳评审凯特·布兰切特都曾参与其中。

没想到,风波过后,导演不仅没有退缩。

反而火力全开,又拍出一部奇片

继《盛夏》之后,再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片子拍得很「飞」,如同一场大梦。

但扒开来,却是深刻而讽刺的现实,令人拍手叫绝——

《彼得罗夫的流感》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

这部影片大胆癫狂,全程飞起。

它时而血腥、生猛

柔弱女子在图书馆锤死大汉。

母亲一刀划破儿子脖颈。

但同时也有梦幻、童真的画面。

糅合了二次元漫画,充满天马行空的太空畅想。

它延续了导演一贯恣意飞翔,又饱含诗意的个人风格。

以繁复的技术手法拼贴虚实相生的场景。

讲述一个诡谲奇幻又脱胎于现实的故事。

后苏联时代。

男主彼得罗夫和他的家人都饱受流感困扰。

但这流感有些不同寻常。

不仅仅是高烧不退,头脑昏沉。

他们还遁入了种种怪诞、无序的幻梦之中。

男主前一秒还在昏暗的公交车里,听周围人抱怨生活。

下一秒忽然就被一名头戴面具、手持武器的陌生人拽下车。

被迫执行一场枪毙杀人的行动。

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又被联邦安全局的警员带走。

你以为他要进局子了?

不,他进了一辆冒绿光的灵车,还举杯畅饮。

而男主的妻子,也同样的不合常理。

她看上去纤细、文弱。

可眼镜一摘,武力全开。

能将看不惯的莽汉打得满脸是血。

甚至在图书馆的沙发上,和丈夫旁若无人地为爱鼓掌。

因为不满自己的儿子一直玩游戏,不听话。

她居然幻想着了结儿子的性命。

当然,现实中,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

儿子同样染上严重的流感,医生也束手无策。

但,最离奇的来了。

一粒30年前的阿司匹林,居然起效了,治好了孩子的病。

毫无因果的情节,乍看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实际上,这反而是影片最具魅力之处。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出视觉奇观,还暗藏深意。

随着情节推进,不同线索交织,共通的情感显现。

这才发现,流感是一种隐喻,喻示病入膏肓的生活环境。

彼得罗夫是俄国最常见的姓氏,个体之疾也就浓缩了国家弊病。

整个国家都被流感的阴云笼罩,暮气沉沉。

公交车上阴郁昏暗,街上行人都如行尸走肉。

灰败的情感基调,是对俄国政治体制的无声鞭挞

在公交车上,人们咒骂着不堪的社会现实——

医疗保障缺失、特权阶层专横、移民问题被搁置。

普通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个个营养不良,面色苍白。

而男主下车后枪击的,正是各界寡头。

那其实是他为了泄愤,在脑海中幻想的场景。

现实与想象的无隙衔接,在渲染氛围的同时,又托出了绵延悠长的怀旧情结

苏联解体后,几代人信仰溃散,新的信仰体系还未建立。

所有人都陷入价值、身份认同困境。

对当下的不满,自然触发了对过去的怀念。

治好孩子流感的,其实不是阿司匹林。

而是「30年前」这一时间

这份怀旧情结,更是凝聚为一个具体的形象——雪姑娘

即俄罗斯版的圣诞老人。

男主很小的时候,曾参加过一个新年晚会。那时他内向、怯懦。

但一个打扮成雪姑娘的主持人出现了,像一束光照亮了他。

雪姑娘牵起他的手,鼓励他讲话,关心他的身体,让他感到温暖。

这段回忆后来频繁出现,成为他对抗现实的精神良药。

男主如今是一个水管工,但十分热衷于画漫画。

他的笔下会出现UFO和航天员。

这同样源于新年那天,圣诞树上挂着的一个宇航员。

也正是这段独特的记忆,让他卷入了集体怀旧的浪潮之中。

说到底,那些疯狂荒诞的幻想,和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都源自意识深处对现实的不满足。

正像《圆桌派》第三季当中,窦文涛提到的。

不少国产电影,都呈现出一种怀旧美学。

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的《芳华》等。

人到中年,沉迷怀旧,本质上是留恋那段一去不复返的激情岁月。

但,人总归无法回到过去,也不能够沉溺于幻想。

影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没有一味渲染怀旧的情绪。

反而渐渐抽离出来,冷静地审视这种情感。

让我们发现,这种怀旧,其实是带着强烈主观印记的理想产物,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男主心中美好的化身「雪姑娘」,其实只是一个可怜的女孩。

她和男友结婚后,一直不被对方家人接受。

后来,做英语家教时和自己的学生发生关系,意外怀孕。

新年晚会对「雪姑娘」来说,其实是最黑暗的一天。

那场晚会由她的男友主办。

由于演员迟迟未到,她才临时上台补缺。

她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小孩。

而且正因怀孕一事痛苦万分,晚会全程只能强颜欢笑。

对她而言如此糟糕的记忆,却成了男主大半辈子的情感依托。

多么讽刺。而这恰恰影射了,人们所怀念的黄金时代,其实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在公交车上,一个老年人公然辱骂一个女孩。

其他人见状却表示,这样的人在以前是受尊敬的。

怀旧热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大肆美化。

即使不了解俄罗斯的政治和历史,依然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能够体悟到,记忆被建构的本质。

尤其是同一件事在两代人身上的不同观感

片中,男主后来陪儿子参加新年晚会。

他刚与妻子吵过架,心情一塌糊涂。

怀着糟糕的心情送孩子去晚会现场。

但对儿子来说,圣诞晚会上的一切都对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和「雪姑娘」记忆的一体两面相似。

这段过往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温暖回忆,也会成为父亲的糟心记忆。

记忆的主观性,催生了非理性的怀旧。

或许只有跳出自我的局限,才能够接近真相。

窦文涛在《圆桌派》当中就反思道,他并不想真的回到从前。

因为从其他亲历者的角度看,那时的生活也未必阳光灿烂。

可见这种怀旧,和片中一样,其实是一种依赖于想象的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投射

剥离表层的情绪后,怀旧本身其实是值得打个问号的。

对个人来说,沉浸在美化的记忆里,便会逃避不前。

从历史角度看,无法客观认识过去,无益于推动现实发展。

在艺术层面,它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抚慰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但用过了头也会显得无病呻吟,也极易在流量社会中被消费、被利用。

而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将个人、历史、艺术三个层面相互糅合。

私人情感,民族烙印,通过花式转场与绚烂的梦境悉数呈现。

既具象化了一代人内心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彷徨。

又颠覆感知和立场,以幻梦的形式嘲讽幻梦。

影片结尾,新年期间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打扮成雪姑娘的模样。

然而,一张嘴却是满口烂牙,笑容阴森

这一幕,毫不留情地戳破了「雪姑娘」的真相,朝着昏睡的俄罗斯当头一棒。

「不,我要回家,我又说,你他X的别回去。

导演既让我们代入「怀旧病患者」孤独的情感状态。

又使人置身其外,看破真相,避免虚无情绪的蔓延。

如此巧思,不愧为年度神片。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片。

莫过于胡适的名言: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7 ) 我看《彼得罗夫的流感》

今晚看了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这部电影得到了今年戛纳金棕榈的提名。女主角是《再见列宁》的主演。

导演拍飞了。完全是一部高烧之后的呓语之作。当然,距离疯狂还有一些距离。这是一部非常俄罗斯的作品,糅杂了暴力、嘲弄、幻想和哀伤。长镜头之间的剪辑出人意料的好看。只是,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也许可以再剪短一些。

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变幻,让故事在成年主人公和幼年主人公之间来回切换。俄罗斯社会的病态俯首皆是。意识流的碎片一个接一个,完全没有逻辑。死人在警察眼里复活、逃脱。但灵车里尚且有鲜花。在现实里,这个复活的人跌跌撞撞,除了泥坑和冰冻的公交车,什么都没有。

短评

等老娘来做一个playlist

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

9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经不起推敲的猎奇影像,自娱自乐的转场镜头,装腔作势的童年乡愁,不要怀疑,这背后没有任何根基,只是导演在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发泄自己莫须有的恶趣味。

12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16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力荐

玩到飞起~电影真的可以致幻~

2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如果说《盛夏》是在给传记小说配插图,《流感》则是白纸上的全新作画。必然也必需有冲击性的调度,因为它的实质是作者强力意志把控的动画片,也因此,基里尔向来不加节制的表达方式才得以被体裁吸收。

21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原以为是将流感置身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叙事影片,没想到在多重炫目技巧下包裹着的故事本体并不直接与社会挂钩。一部精湛的技术大赏,有人嗑药嗑到嗨,这里是萎靡里盛放。就绚丽的技术方面而言与朴赞郁的《机器人之恋》有相似之处,后者借由精神病患者的超现实思维构造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本片则是依托流感对人大脑所产生的奇妙影响进行臆想与抽离。影片虽说并非多么宏观,但整体格局却打得很开,十分晦涩,多次倒回也还是不甚理解。|7.5

23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 74 Cannes# 一出精彩大戏,各种奇幻情节轮番上演,第一条故事线很像男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二条故事线转向黑白写实风格,两条线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闭环,俄罗斯质感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2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三星半到四星水准,戛纳技术大奖还是实至名归,不过和前作[盛夏]的毛病类似,都是形式过于飞扬炫目而内核却较为空乏苍白。梦境、幻想、回忆与现实互切,沉睡如长逝,惊醒似重生。传染疾病的隐喻与苏俄30年间的物非人是,过去的美好与怀想成为一种想象性满足,现实的冰冷和苦涩只可借着死亡与复活的演绎来冲淡调和。1977年的阿司匹林依然具有退烧特效,一百万之一的生育能力竟而改变少女一生命运。落魄作家在自杀与他杀的交融中归于毁灭,压抑妻子于图书馆、雪地与内室中释放杀戮暴力。雪姑娘的裸男透视力与彼得罗夫的UFO召唤力恍如穿透岁月雾霭交联相通,及至在灵车里兀自复生,唯有孤独地在荒寂的公交车中面对僵尸般的检票员。(8.0/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导演是氛围营造的高手,到了这部里,直接让镜头跟着男主角的脑内小剧场游走,随时都会飞起来,让炫技般的镜头设计跟剧情结合的很好,形式就是风格特点。其实这种拍法以前也见过,只是这次被这个导演玩的恰到好处。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集体的时间洪流下,还有创作与记忆的支流。没有人大叫,提示都是内心的。

35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42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还行

快半个月没发豆瓣影评了,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难住了我,十多天中分三次才把这部二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看得好累哦!这位导演过去的电影《盛夏》我挺喜欢,技艺独特,就是故事性薄弱了些,没想到这回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只是在玩技巧,炫时空、影像的错位,情节人物时时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导演确实是个营造气氛的电影天才,但是这次还是玩过火了,只顾自己嗨。可惜像我这样的老年观众早已是见怪不惊,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毫无兴趣了。

4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27th SFF# Kinoscope。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极多主义的过载文本,确实很飞,把《盛夏》里面的各种脑内小剧场无限放大了,随时随地甚至一个镜头之内就进入幻觉和梦境,有几个超高难度的长镜头,Day1部分那个服用1977年阿司匹林后的18分钟梦境长镜头尤其厉害,虽然构思是舞台剧换景片式的,但是空间嵌合与转换十分复杂,人物众多。彼得罗夫一家都有各种脑内小剧场,男主尤甚:记忆,梦境,幻觉,漫画等等随意转换,而且有情感上很动人的地方。不过最大问题可能是Day3部分“雪女”30分钟左右《盛夏》式的黑白段落(1977年),虽然给出了很好的多视角叙事,但真的有点不兼容啊。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从头到尾飞了两个半钟,奇技淫巧眼花缭乱。对深层次的情感输出还是存在隔膜,但表面的那些情绪张力太足了,完全靠精巧的视听迸发出来,无论长镜头调度还是POV视角(有一个照镜子的镜头令人咋舌),都炉火纯青、信手拈来,至少是一场尽兴的旅程,始终没有让人感到腻烦或疲惫。导演展现出超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比之下《盛夏》都略显乖巧了。#SarajevoFF#

4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亚文化趣味与民族电影性格倒是思考的其次,实际首先非常个人:“流感”,引出了彼得罗夫疯狂的颅内世界,“软禁”,让谢列布连尼科夫的调度无所不用其极,都在痛苦而愤怒的无序中挣扎和宣泄,又在抽离而出的漫游回溯中无限的怀念与哀叹,文本改编途中另谢列布连尼科夫深深共情的想必也是如此,作者与影像高度的合二为一成共生的即兴演化状态,秩序和节奏作为现实环境中的虚设而被鄙视,也因此,电影的共振被进一步播散——当下的疫情,以及疫情下的一个个高压中的生命和记忆。

5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竟然是一部“适合”在圣诞或新年看的电影…意识流、肆意、超现实、浪漫、荒诞

5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上一部我嫌泛滥无节制,这一部不仅给泛滥无节制找到了正当理由,更是变本加厉彻底放飞,不受限制的创作,现实、虚构、想象和回忆交织重叠,完全抛弃观众,想起日耳曼《上帝难为》式的噩梦体验。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看到灵车司机是科利亚达我一激凌……)

1小时前
  • Mum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