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组在全中国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案例,分析每个地点采用的不同扶贫方式,例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细说各地在过程中面对的困难,经过无数人的血汗及努力,终于取得成就。节目通过今昔对比,回顾以往生活条件恶劣的同时,呈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互联网工作太久,我们已经习惯了这周设计下周上线,上线第二天就知道是广受好评还是被骂惨了的时间节奏。在自然和物质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为了吃饱肚子为了赚到钱,云南直过民族的妇女凭借着南北纬25°之间是最适宜种植咖啡的朴素信念开始种植有机咖啡,三年荒地,三年结豆;去西北固的福建商人包下十万亩的土地,光是手工挑出石块平整土地就花了几年的时间,到底需要怎样的信念和努力才能撑到葡萄种植和酿造的那一天。 我已经快忘记了,这个世界上多数的成就都是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取得的,比起灵光乍现和所谓的产品sense市场sense,更多是凭借最朴素的认知和信念,以及持之以恒的投入。不要再煞有介事的把“坚持做长期有益的事”作为签名了,我们其实早就忘了,长期意味着什么,什么事是有益的事,成就要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坚持的过程中需要对抗的究竟是怎样的艰难困苦。这些在我们过去漫长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最开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明白过的道理。 最近《隐入尘烟》下架了,我甚至想不到下架的理由和背景,为什么这么容易下架啊。丑化农村?《无穷之路》描述的艰苦地区的实情和现状不算是丑化农村,因为欲扬先抑的叙事目的所以得以幸免?因为事情并不发生在当下?还是大家也忘记了,忘记了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忘记了我们多数人口也仅仅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几十年的时间。 不夸张的说,《无穷之路》让我更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类。豆瓣有人说欢迎大家收看大型纳税宣传片,是的,钱如果都是这么花,很多人大概都会不介意多交一点。这是一部脱贫攻坚纪录片,是一部人类认识到自己渺小相互扶持的走下去的故事,这也是一部人类组建的巨大的国家机器整合资源对抗自然也绞尽脑汁和自然共存的宏篇叙事。我好像突然获得了一些非比寻常的勇气,好像更宽容也更平静,我又开始相信勤劳勇敢的人类通常来说的确战无不胜。这些勇气即便无法让我投入一份同样重要的事业,但却让我更坚定的学习爱自己和好好生活。
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并介绍了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并没有人和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我深刻的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然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但是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
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断断续续终于追完《无穷之路》,这无疑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收获,片中每个故事都热泪盈眶,每个笑容都令人动容向往。我想,以后当我迷茫的时候,相信它会指引我探索的方向。 先是四川悬崖村——"天空第一村",从攀爬藤梯到修建钢梯,这条唯一的出路最陡峭的地方甚至有90°,每次的往返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山上缺乏水、电、网,而且爬不了天梯等于上不了学,等到孩子能够自由攀爬,那就已经十一二岁才上一年级,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与世隔绝。到最后实现的不仅是悬崖村从千米海拔大举搬迁到平原安置房,就连整个凉山州35万村民也被成功安置。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搬迁后的凉山州有了教育、医疗、农业的全套配置,瞬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只要村民努力,曾经挣钱无门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 再是云南孟连,佤族女性地位曾经是那么卑微,吃饭不能上桌,甚至不能够出门。“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是叶姐的原始愿望,她在努力过程中饱受非议诋欺、旁人指指点点。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的颗粒无收无疑将她推进谷底。但她依然带着不服气不认输,继续努力学习不放弃,从昔日的女人不能上桌、饱受指点,到如今的屡屡获奖、带领同村脱贫致富,村里女性享受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与满足,真正的树立了女权榜样。 以上仅仅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深入人心,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全力以赴。谢谢主持人以温情的口吻、轻松幽默而不失代入感地讲述着一幕幕。《无穷之路》像是给我打开的一扇窗,看到的"生存"、"生活"一词的千百面。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意义,但请看看远处的他们,为了温饱、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都在不懈努力,小小的改变会让他们大大满足。这让我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深感幸福和满足,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增加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得不感叹,我们最日常、最简单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望秉着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到之处能有光。
读奥派经济学书籍,总觉得世界靠理性人为了个人利益辛勤奋斗,自然可以得到整个社会效率的最大化。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人生。
可是,当遇到还没有拥有私有财产意识的人,这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这些年回四川老家,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以前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求得生存,过度的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人和自然的环境变得极其紧张。
而现在随着异地搬迁等扶贫政策的落实,这种恶性循环终结了。
人一生,贫穷是最可怕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助无力无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踹不过气来。在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任何其他的权利都是奢望,更不要谈什么实现人的梦想了。
而现在国家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创业等等全方位扶贫,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一件值得给予最高荣誉夸赞,功德无量的事情。从事扶贫工作的也是一个个伟大的人。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文明和富足。
这难道不是人权的最高表达吗?
21世纪的中国,已经算是世界强国,但是繁荣的背后,不免还有一些落后和贫穷。我们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是我们不断努力进步的结果,这条路也是无穷无尽的,仍需要我们坚持走下去。
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有一些地方极度贫困,甚至不能生存。大多是因为地理因素,四川悬崖村,一座大山阻隔了村民的出路,他们出行走的是悬崖峭壁,一不留神就可能丧命;云南怒江,一条被江水阻隔的村民,出行只能靠滑索,无数人命丧长江;宁夏西海固,极度干旱贫穷,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还有很多被大山阻隔,被恶劣的环境影响,导致人烟稀少,世代贫穷。
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的人,我完全没有想到,21世界我们强大的中国,仍会有这么多地方这么苦,这么难。很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上学工作娱乐了。看到他们,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运,我们很多人有时嫌弃某个食物不好吃,小时候烦恼学习考试,我们烦恼工作不顺心,赚钱不够多……而这些在他们眼中都是奢侈,像悬崖村这样的贫穷地区和我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脱贫就要从根本着手,精准扶贫。12集的尼克令我很感动,贝儿问他为什么要在中国扶贫而不是其他国家,他说其他国家的穷人都是政府发钱,只有中国,带领民众走出贫困,同时会给他们创造未来。 我们祖国为悬崖村修建钢梯,为怒江修建桥梁,修溜索,开山路,为贫困老百姓迁居。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旅游业等,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提供工作机会。
脱贫不仅是国家的扶持,更重要是靠自己努力,正是“扶贫先扶志”。广西F4回乡创业,不与农民争利,改良品种,发展品牌扩大销售,走这样正义的商业之路自然会成功。西海固的陈总,在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经历了所有人的非议,历经千辛万苦,辛苦十四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云南黎族的符小芳一个山里的农村姑娘,为种植有机茶,变卖所有家当,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历经十几年才拿到认证,发展有机茶; 云南的一个农村姑娘 叶萍种植咖啡,历经多次失败,还独自承担村民的损失,苦苦坚持,不仅为脱贫致富,更重要是改变佤族女人的命运,有自己的事业 ,不用向人低头, 她吃苦耐劳,忍受流言蜚语,最终成功。走出困境,不是靠天上掉馅饼,而是靠自己的努力!
脱贫的成功更离不开那些舍己为人,默默奉献,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的英雄们。他们就是这里的希望,也因为有他们才能让这里重获新生。云南怒江的医生,只为一句诺言,坚守岗位,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保护这里的人民;
学校的老师不仅坚守岗位,还不辞劳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为了“我们通过改变他们改变下一代,再下一代”;
广西卢森堡友人尼克和举哥尽心尽力扶贫乍洞村,尼克一句 “I come here for work,not to talk”用爱让我们超越国籍成为一家人。
此外,片中提到,全国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扶贫书记干部,你们都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伟人,没有你们,我们没有今天。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的扶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贫困地区人的生活有质的飞跃,如今他们道路通,居住好,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生活富足,真正做到了无穷。
无穷,即没有贫穷,同时,我们扶贫求发展走向幸福的道路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为此努力的精神意志也会是无穷尽的。这条无穷之路,我相信我们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的精神,一定会走向幸福的终点。
——那在来这里之前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嫁人
——那现在呢?
——(羞)想开一个自己的饭店,嫁人的话,以后再说啦。
——又是写在前面
2021年2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主席庄严的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万分激动,为国骄傲。可对于“贫”的概念以及这项历史进程的意义仍旧一知半解。未曾深入接触,怎敢随意奇谈。浅薄的认知中,自以为我这种收入水平已是“穷”,却不知道在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一些大山深处,那里的落后、困难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艰难。那种贫穷不在于能否支付起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件,而是在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徘徊,与死神赛跑,命是赌注。
能看到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记录这项“伟大历史进程”的纪录片,除了有幸,还能有什么词语表达么?
纪录片的名字叫做《无穷之路》。无穷之路,没有贫穷、没有尽头。深入到全国典型的10个脱贫区域,进行深入了解和拍摄,通过镜头的记录和展示,让我们更加知道“脱贫工作”背后的故事。这项工作,每一步都艰难万险,每一步都前路未知,每一步都谨慎万分。很像是革命先辈,抗战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多久,能不能打赢,甚至不知道牺牲带来的是不是曙光,但还是要去做,犹如愚公移山般,做了,才能搬走山,搬走贫穷的这座大山。
若是没有“当下”验证“当时”是对的,又有什么能证明那些存在与奋斗的历程呢?
感谢非常有共情力的团队和主持人贝儿,每一个镜头,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无故夸大。所有的内容都无时无刻不传递着:这是我热爱的土地,这是我热爱的祖国。
回到记录本身,深感不易;跳出记录本身当成故事,感慨万千。
在扶贫的道路上,有很多人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加入。没看过山海情这部高分剧,也通过了这部纪录片知道了何“山海”何为情。
在山海情的原型中,有一位福建的食品公司老板在14年前承包了10万亩地,本来想搞房地产开发的他将土地送至法国化验,说很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就在与县长花了15分钟谈妥。毅然决然的在众多好友不理解中留了下来。
化验的结果是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可他选择留下来的那个时间风沙漫天,土地和现在很不一样,据老板的自述,光是将戈壁荒漠的石头清理就花了三四年的光景。
我真的是想象不出在当年的那个年代,是该如何有这样的气魄,在一片黄沙飞土中,抛弃在福建的舒适生活,蜗居在20平的简易装房中,一呆就是14年。
就是你告诉我结果是好的,只要14年就可以改良让我去坚持,我觉得“这份苦”我都受不了,更何况当时的老板还不知道前路如何。
从荒漠变成可以种植葡萄的土地,不断的改良技术,种植酿酒葡萄,吸引周边人口,提供数十万的就业机会。福建老板那种做成了事情的开心始终回荡在我的脑海中。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成就感,真的非常震撼!
不仅仅是拥有良好家产的福建老板,还有千辛万苦走出大山却选择回家创业的游子。广西融安电商公司,整合村民存户280户,从4人公司到20人的团队。在介绍中看着那些感觉只存在一线大城市的电子化、大数据设备,很难想象他们会出现在曾被冠名“贫困”的区县。 很敬佩这个四人小团队的商业头脑,立标准,提质量,让金桔售价从最初的几毛钱一斤到了后来的几块钱,质量不断的提升。
不从农民伯伯手里压利润,而是通过技术改良让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愿意为了“优质”买单!成本和利润并非是此降比彼长的关系,一味的无脑压缩成本只会产生恶性循坏。相反,当你的成本投入可以换来更高利润增幅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厉害。
即使全片让人为之动容,也有气愤到想要骂街的时候。就是会有一种,“真的有人不怕遭报应么?”。 四川悬崖村,在政府进行异地安迁和钢梯修建之前,每一次出行都是拿命在做赌注。陡峭的山崖,近乎90°的垂直,一根根不牢靠的藤条就是唯一的安全工具。仅仅是看着图片就足够心惊胆战!
即便这样,当村民把粮食背下山的时候却被“恶意压价”,商贩说: 我就不信悬崖村的人还能背回去。
我******,这种人真的不怕遭报应么!有所为,有所不为,时间万物皆是轮回,真不知道后续会给他们什么。万幸,国家没有放弃,后来的一切都好了!
也不仅仅是悬崖村,还有云南的怒江。要想富,先修路,通电通水通网。很多贫困的村县都是靠着脚步一点点找到的,甚至还有那种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现代的同胞。
当我们上学时还在为考题烦恼时,他们却还在接触最接触的洗脸,喝热水,以及习俗之外,他们还接受着一种叫做“宿命”的命运。
女孩子,到了一定岁数就要结婚,嫁人,生娃。娃娃长到了到了十几岁要结婚,嫁人,生娃;周而复始。
当教育走进这些人的生活时,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而是因材施教的给予“手艺”,让每一个人都有可以立足安身立命的机会。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就等于人生一次翻盘的机遇。
便有了开头的那段对话。一个眼睛有光的小女孩,知道了“厨师”这个职业,有了除了嫁人之外的人生憧憬与规划,打破了家族原有的宿命,人生有了其他的可能。不破防就是假的。这种直接带来人生改变的教育更加的让人为之动容。
不可谓不感动,不可谓不敬畏。
而这个纪录片的意外惊喜,就是让我get到了丁真的帅气!
丁真走红是偶然,但是他的家乡理塘走红却是必然。当初丁真刚刚走红的时候就被当地政府签约进入了事业单位,因为没有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被抓去学习成为了热门的段子。
可对于曾经贫困的理塘来说,丁真18岁没有念过书到现在四岁的小孩子都可以进入学堂,变化足以振奋。
教育真的是可以改变人生最快速的一个道路。即使我们现在都有幸读过书,也意识到了 985和211就是比普通本科好用,大厂就是喜欢那些在读书时期久非常努力人。学历就是一张非常好用的通行证!
更何况刚刚脱贫的他们呢?
本以为是借助丁真的走红理塘变成了网红县。可实际上丁真的走红只是一个机会,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理塘作为好多的准备,通路,通网,旅游接待人员的培训规范等等,这是这种坚守、准备才在机会来到的时候抓住了,实现了黄金周时期的百万创收,7天就可以人均1万的收入。
真好,真的很好。
是坚持,是信念,是准备,是责任,是所有正能量词汇汇聚在一起的胜利。
真的很佩服在一条不知道需要走多远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的奋斗的人。
也觉得自己文笔竟然写不出心中十分之一的震撼。
短短十二集,每集25分钟,耗时2个月,终于在春节假期看完了
最后:也看了一些其他人的短评,对于这个来自tvb拍摄的纪录片,还在说着tvb的情况,但是我对tvb没有过多的感情,拍的好就是好的。
彩蛋: 我get到了丁真的帅!第十二集的友谊给我哭!
在最后:快去看,都去看
老生常谈的话:感恩所有,珍惜拥有。
片名一语双关。
这两年对全面脱贫也主动或被动地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看完这部片子,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比如“精准扶贫”,不再是一句轻飘飘的“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这“法宝”背后,是基层干部们日复一日地走访、调研。
比如“易地搬迁”,没想到是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变化。一千万人口,比很多中小型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1-2 四川悬崖村
对这种交通及其不便的村落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看《感动中国》,有几位的事迹就是十几年来爬藤梯、过吊索,为村民行医或支教。(第三集看到了)
驻村干部也太不容易了,哪怕修建了钢梯,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爬藤梯,但每天这样上上下下,膝盖都会废了。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
藤梯变钢梯,钢梯变楼梯。每一个人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真诚的快乐。
国家真是太伟大了,在悬崖村这种地方还能通水电、接上4G网。所谓“基建狂魔”,其实是无数一线奋斗者夜以继日奋斗的成果。
又感动于国家的伟大,又痛恨奸商的无耻。悬崖村的村民们把农作物历经千辛万苦背下山,还要被压价将近一半,只因奸商笃定他们肯定没法再背回去,所以一定要卖出去,就有恃无恐地压价。
3-4 云南怒江
溜索真的好危险,听着当地居民波澜不惊地说出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过溜索而葬身怒江之中,尸体都找不到,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过溜索,这种无奈太窒息了。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可能因为生活在东部城市,所以周围并没有什么少数民族,身边要么是在少数民族中已经算“多数”的回族等民族,要么是零星的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同学、同事,但因为处在“大杂居”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并没有什么不同。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5 广西融安
个人认为,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王补都等同学最后考入大专,也看到一些不太友善的弹幕表示才大专而已,但其实这才是纪录片,才是有真实性的,如果轻松考入了顶尖学府,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看完之后对融安脆蜜金桔很感兴趣,等到应季的时候买点尝尝。
6 宁夏西海固
最开始听说这个地方,是《山海情》,虽然没完整看过,但是留下了最初印象。“这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这句话戳到泪点。
只去过西北一次,城区的环境和全国其他地方差异并不算大,只有作为景点的沙漠里会有很大风,扬起的沙真的会直吹进嘴里、眼睛里。帽子、口罩、墨镜、骑行头巾…能想到的都试了,但是还是挡不住那样细密的沙。
作为游客,旅行的喜悦几乎可以完全冲散掉风沙造成的不便,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特色、一种体验。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滤镜”加持呢?如果不是只待半天、一天,而是在这里生活几年、十几年呢?我当时没想过,现在想来,觉得真是太不容易、太值得钦佩了。
他们是扶贫攻坚中“易地搬迁”的最初版本。福建的帮扶也是极大助力,从闽宁村到闽宁镇,“山”与“海”之情,会永远铭记。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场也很赞,同一片地方,古今大不同。
7 海南鹦哥岭
看到这个名字,最先想到的是高中时候地理课上老师提到的海南的莺歌海盐场。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和布袋盐场之类的相比)
国家帮助当地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让雨林得到保护。毕竟生存是人最基本都需求,当日常生计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心思考虑什么生态、环保?高中地理课讲到巴西的热带雨林被破坏,欧美发达国家只会谴责和叫嚣,却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真金白银的经济补偿,那有什么立场要求当地土著不砍伐树木,难道他们靠喝西北风过活吗?
符小芳太值得钦佩了,“扶贫先扶志”,她的行动就是“志”的生动表现,和那些只知道混吃等死,就指望国家托底、自己啥都不想干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8 贵州苗族村寨
1.3亿让村子焕然一新,看到弹幕里提到薇娅偷税漏税的金额够改造十个这样的村子,就更觉得这些“网红”“明星”面目可憎了。
还看到弹幕里说改造应该保留建筑原来的样子,这样才不失地方特色。我内心里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又觉得,我们作为旁观者,是没有立场说这样的话的。对大多数当地居民来说,生活便利比原汁原味保留具有民族和地方风貌的老屋更重要。
双赢的局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的话,所谓的“长远眼光”不该是牺牲他人的切身利益的理由。(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很难达到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和建筑风格保持不变的平衡)
发现旅游业确实是因地制宜,但不知道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到极大冲击,这里会有怎样的应对措施。
9 云南孟连
叶萍也好让人钦佩。直过民族的落后(尤其是观念方面)真的是难以想象,不知道该说是封建,还是原始。在那样一个女人连上桌吃饭、出家门都不被允许的地方,她能有魄力带领村民摸索出种植咖啡脱贫致富的道路,真的太不容易。“女儿当自强。”
“现在苦没关系,苦了之后就是甜,甜了之后就是钱。”说的太好了!贝儿和叶萍她们村子里的女性对话的那一段真的太美好了,女孩子之间讨论着饰品,地域、年龄,都不是隔阂。
10 四川理塘
丁真的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理塘幸运地拥有丁真,而是丁真有幸背靠理塘。理塘昔日播的种,今天遇上丁真,终于开花结果。
试想,如果路都不通,当初拍丁真的摄影师可能也来不到这里。如果理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那些为了丁真慕名而来的游客可能也只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1 四川甘孜
文旅局长真的好像周润发。以往人们都觉得公职人员应该越低调越好,离“网红”越远越好。但是现在觉得,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有网红局长、县长,反而是宣传家乡的一张名片。
12 广西乍洞村
这个对话太心酸了。“你在泥房里看到什么?”“什么都没有。”尼克真是有国际主义情怀,这样的人才该被称为国际友人。
现代版愚公移山(还有嘴瓢的愚山移公哈哈哈哈)真的太不容易了。“要想富,先修路。”这话是很多年前的了,但道理是一直适用的。
尼克谈到中国和欧洲脱贫政策的不同,欧洲只是发放救助金,但中国是更成体系的一套方案。又想起考研背政治时的一些话,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实实在在的底气才能说出来的。
很喜欢主持人陈贝儿,采访脱贫群众时没有距离感,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态度。和每个人交流都充满真诚。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在远处看到别人,都是打招呼然后快步跑过去。第一集印象很深的一个互动是,贝儿和某色拉博聊天时,听他讲述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轻轻地拍了拍他,拉博很可爱也拍了拍贝儿。
她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也别有一种味道。粤语的很多表达也很有意思,比如“一条村子”。
她配音的旁白,比起传统纪录片的男声,也更有感觉。少了点正式严肃,多了真实和自然,不是工作报告式的颂扬,而就像是一个亲和的姐姐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人在脱贫前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喜欢她的敬业,奔波几个月,走遍东西南北,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喜欢她的穿衣风格,有个人特色,又带有当地元素。
有幸去过四川,很美的地方,很安逸,很巴适,之前也有想过,扶贫,扶贫,到底扶了谁,之前也有设想过会有很穷的地方,之前看了纪录片,也会疑问,为什么不离开呢,后知后觉才明白,不是不离开是不知道,山的那边到底什么样呢,没人去过,没人知道,看的多了渐渐明白了走出大山真正的含义,不是不走,只是怕,真的很庆幸生在中国,沐浴春风里。
看之前一直在想,怎么不进城呢,谈何容易,没有钱没文化,打工都没地方住,不是不想是不能,城市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立足之地。进了城农业也是大问题,总不可能全部进城无人种地吧,农业国家之本,好歹也是生计的一种。扶贫时间之长,花费之多,不能一蹴而就,不了解不知道,这的确是个大工程,光是游说村民干活都是个大问题。钱得当面更不用说了,真的是要有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实施,随然钱是国家印制,但是多了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庆幸国家各方面计划周全,发展的很好。
关于学生没有文化的问题,也明白了不是不想学,是根本不清楚学习是什么,十几岁就去打工,第一次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没有文化,每个月靠着打工的钱,有吃有喝,就算让他回去学习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放任她们不管,连最基本得都不懂,久而久之是不是会造成一部分人会因为接触到某些不好的人或事,走向犯罪的道路。
真的用心了,近年这样的女主持不多,也可以较完整了解我们国家的脱贫之路,还是十分有意义。
tvb新闻部冇得顶。
节目很震撼,真实有诚意,主持和团队很拼。当你觉得tvb不行了的时候,总是来那么一下让你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
主持人接地气,有共情,以香港视角讲述国家扶贫故事,好纪录片!
怎么说呢,质量确实也还可以。但相信大家对它更高的评价维度,一定是来自于tvb的态度。这表明了实行国安法之后的hk,开始愿意深入内地,开始带领hk市民了解这前无古人的伟大治国之策了。太多关于扶贫纪录片,是其他片子拍得不好不走心真的不如这部吗,我看未必。内地的我们与其说在看扶贫现状,不如说在看hker是如何从他们视角看待、讲述扶贫故事的。只要他们记录得实事求是,就能收获善良内地同胞们的赞誉。我更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在hk引起更多的、真正的关注。
主持人的风格太接地气了。看到国家的扶贫变迁,感慨国家的伟大
能以tvb的视角去阅读这场伟大的扶贫运动,你会明白国家的伟大,同样的希望经历过黑暴的香港真的能抓住这一次的机遇,真正回归。
以另一个角度去看脱贫 而不是从主流媒体去看 更加发现国家的不容易
俯下身子的拍摄法,把消灭贫困讲述得平易近人。十多年后TVB终于又成为了我的下饭剧,片名起得有水平~
讲故事的逻辑和内容的充实度远不及央妈,可贵之处是接地气,不煽情,不凝重,让观众既感受到扶贫的艰难,也能感受到未来的光明。最重要的是,香港这次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内地,团队终于以“自己人”的角色来探究国家,我想这也是这个纪录片之所以评分高的原因之一。在YT上看留言,觉得香港对内地的了解真的太少太少了。哎…
走进人民,成为人民,人民至上,悬崖之下即是康庄大道!
不刻意煽情的记录最高级,不刻意歌功的观察最催泪。好好说人话认真讲故事,tvb还是有些功底在的。
tvb,还是我爱的那个tvb,建议中宣部把经费都给tvb吧,专业活儿让他们来。
题目有着和“天下无贼”一样的愿望。看了几集,制作团队没有一丝优越感和歧视,往大了说,确实是用行动在诉说:我爱这土地。
很可以,这个主持人很不错
真实,这是多少人的付出换来的
真的挺不错的,让香港的朋友们也了解一下内地发生的事情,就算有再多龃龉,也对这些建设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在一些旗帜鲜明的主义理想之外,我们都一样,天生拥有一些表面不同却异常类似和朴素的愿望,比如追求幸福,渴望更好的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港人角度看内地脱贫,难得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没有歧视,反而很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两地认同看得我热泪盈眶。
无线新闻部钦点要贝儿做节目主持的,贝儿很有亲和力,而且特意学习普通话,在高原还高反症住院了。必定是今年TVB最佳节目主持最佳资讯节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