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p and a criminal have a face to face about their notions of the criminal system.
…
分享一些金句
电影还是要自己看
突然想起曾经有个人问我
文青是个贬义词吗 我lve过去了
现在我也一样会闪避这个问题
因为文青代表还会愿意发现美好的事物的人
敏感的文青早晚变愤青
就像fin水枪的傻子
这些愤怒终究会是水枪里的水 被吞的词条 404的404 没人听没人看的作品
希望还能看见美好事物的人
多停留在这个阶段 持续看见好的风景
虽然很傻 可是总觉得 水枪也会
滴水穿石吧
《宿敌》是2022年豆瓣冷门佳片的第一名。
看完后只想说豆瓣评分虚高不少,但可以理解。影片在内容上涉及了诸多“相对而言”敏感度很高的题材,并且像《辩护人》一样在法庭上义正辞严的说出了我们感同身受却难以言说的台词。但我觉得最大的加分光环是因为其来自于一个普遍认为在各方面都落后于我们的国度。而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评判,它看似剧情饱满感情充沛,实则完成度并不高。在类型片的方向上,影片的细节和逻辑都不够严谨;在视听语言方面,整体比较套路,过于煽情。
《宿敌》涉及到的剧情主要包括了恶劣刑事案件引起的社会舆论和校园抗议、执法机关的腐败问题及执法正当性讨论、大学校园内部权力结构的不均衡、女性社会地位,还有政坛背后的黑箱操纵。实话实说,这些内容单独放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想要影视化出来都是块硬骨头,在不够开放的社会环境更是无从谈起。但主创团队不仅能把这些题材全部串联起来,还利用叙事技巧在结尾处完成了戏剧张力较高的反转。这不仅勇气可嘉,也彰显了编剧出众的实力。影片的剧本如果细加打磨,拓展成一部10集左右的电视剧想必也会十分精彩。
如此庞大复杂的剧情,带来了两个影响。一个是影片的用时较长(2小时40分钟),但即使近3小时的片长想要完整讲述剧情依然显得吃力,近而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在部分叙事上的走马观花和小细节上的粗枝大叶。
整部影片由于用时较长,分为了上下半场。与大部分电影不同的是,影片上下半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风格,甚至变换了主角。上半场是以破案为线索的侦探电影,主角是警长。下半场是以辩论为主的法庭片,主角是受害者辩护律师。个人人为,对于侦探类型片证据发现和作案动机两者的合理性是最为基本的。对于法庭片,清晰的辩论焦点和法理逻辑分析至关重要。可惜在这两个类型元素上该片都没有做好。
上半部中,警方是如何从一个烧焦的尸体快速确认死者是身份通知家属的?目击证人只辨认出一个嫌疑人,从随后剧情可知四个嫌疑人都守口如瓶,警方是如何定位出另外三个嫌疑人的?四个嫌疑人被抓后从来没有说过烧尸体的作案动机等等。有些人要用反转之后的一盘大棋来解释,但从涉事其中的警方角度来讲,或许这些疑问都一目了然。但影片里,这是一个引起全国轩然大波的案件,受害者义愤填膺的亲朋好友,蜂拥报道的媒体,难道没有一方来询问诸如作案动机这些最基本的的内容么?
下半部法庭戏的核心应该是涉事警察是否防卫过当。常规来说至少要根据事发现场的情况,比如被害者的中弹位置,被害者是否要射击警方等等来判断防卫程度后,再抽丝剥茧的引出背后真相。然而下半部突然冒出来的“主角”辩护律师,绕过讨论直接将事件定义为私人处决,强行开启自己一系列的案情反转和国情控诉,全场包括法官竟无一质疑就顺着往下聊。如果看惯了美剧法庭戏的观众再看这个庭审肯定满脸问号。
下半部突然冒出来的主角辩护律师。影片用一种不知道是预告片还是正经剧情的呈现方式,短短几分钟就交代了他的前史以及接下来将要展开的复仇活动。要说是预告片吧,他把所有关健情节都拍了;要说是正经剧情吧,这几分钟顶一部电影的体量了。结尾突然来这么一下真的有些莫名其妙。我还特地去查了下这部电影有没有前传或者续集,结果无功而返。
再说一下影片的视听。配乐和歌曲是真的很好听,但整体的剪辑实在过于套路。尤其是上半部,基本每一场戏,都是慢镜头加配乐渲染情绪,再接一段正经的叙事推动剧情。刚开始还能勉强煽一下情绪,但很快就让人感觉疲惫。
最后单从这一部影片里所看到的社会现状说一下对印度的印象,就是极度的反差。一方面,影片法庭中所列举的女性被害案件极其的恶劣,仿佛那里还处于一个秩序混乱,离现代社会还有相当距离的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启用西方国家的制度,几乎人人会说英语,拥有一批思想走在最前列的人。个人感觉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撕扯相当一段时间,而一旦磨合好,印度将会迎来一段不亚于我国的飞速发展时期。
政治悬疑片《宿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某省议会大选将近,党魁老大哥十分焦虑,因为近来发生的采矿事件、汽油事件、直升机诈骗事件都让他的民众支持率不断下跌。这时,警局副督察恰好接到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女教授被人开车撞死在郊外。于是警长建议何不将此案件闹大、做成一起转移民众视线的新闻“大事件”?毕竟“民众情绪是最好的政治手段”嘛。 在老大哥的授意下,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迅速登上了《印度日报》头条,破天荒地引起了全民关注。在女教授生前的大学里,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抗议、要求校方给个说法。校长碍于学校声誉,暗中支持一帮学生与抗议学生进行对抗,校园中时有流血暴力事件发生。校长觉得场面快控制不住了就报警,当地警察进驻学校进行局面控制,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转化为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 无能的地方警察在校园里只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镇压,老大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假装进行了一番“艰苦思考”后,亲自指派自己的“军师”警局副督察代表政府“空降”学校进行专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副督察发现这名女教授生前曾为一名受男导师欺压的女博士发声,她的死很可能不只是一场交通意外事故那么简单。当然了,这次调查只是走一个形式,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大哥已经为这个案件“准备”好了4名“替罪羊”,操作如下 :先在社会上找5个有犯罪前科的小混混,给他们点钱,再让他们在案发当晚连夜把女教授的尸体给劫走,找个偏僻的地方给烧掉。小混混们见钱眼开,干多了这种事,不介意替政府充当“演员”,反正人又不是我杀的,毁尸灭迹而已,便接下了这单活。事情正一步步按照老大哥的谋划在进行着,民众对于这个案件的关注度也按照预期计划在急剧上升,民间对于彻查并严惩凶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万一那个肇事的司机顶不住公众舆论压力自己出来自首,一切谋划可就都“前功尽弃”了。于是副督察决定自己亲自把自己已经锁定并逮捕了4名嫌疑人的消息及时“泄露”给当地媒体,于是民众们也就“及时”得知了嫌疑人已归案,表示大快人心,并希望司法机关继续对这4人进行严惩。 一方面因为这4名嫌疑人并非杀人真凶,另一方面就算依法进行处罚不可能判处民众希望的重刑死刑、从而起不到震撼人心拉选票的预期效果,在老大哥的授意下,副督察决定再次上演一番“苦肉计”:先是对公众宣布上级为了确保嫌疑人人身安全,需要将嫌疑人转移到外地公安局进行异地关押审讯,进而引起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为公众害怕这4名嫌疑人万一在上层找到了“保护伞”,很可能就此逍遥法外。再是由代表警察正义一方的副督察,“果断地”在转运路上对4名嫌疑人“下黑手”杀人灭口,对外就说他们企图逃跑进行袭警,自己迫不得已才开的枪。 “4名嫌疑人转运途中欲逃跑却被打死”的消息一经传出,民众大为称赞,长舒一口气觉得最后的正义底线终究还是被警察捍卫了,于是群情振奋对政府大唱赞歌。老大哥觉得这出戏演得不错,但是为了确保让自己全票当选下一任,他决定再给这出戏加上一丝悲壮,于是他指使人开卡车把副督察的8岁儿子给撞成重伤。这一事件又“迅速”被媒体和公众“及时”知晓了,老百姓在心目中顿时把副督察塑造成了一名因捍卫司法公正而惨遭黑恶势力报复的人民英雄。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又迅速得以提升,老大哥最终顺利得到了大量选票,名誉双收。 但是副督察自己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竟被老大哥当成了政治表演的牺牲品,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把案件真相和这一套表演的“剧本”公之于众。于是副督察想办法把这些内幕和案件真相,都转交给了曾经也被老大哥谋害过的瘸腿律师,由他在法庭之上把这些内幕进行公开。 到这里影片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并没有对后续社会大众的反应等情节进行介绍,一切都交由观众自己来思考。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屏幕前的我们不禁反思那些看似群情激奋的公正审判,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大多数的暴政”呢?我们又是否是那群“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呢?我们所获知的“真相”又是谁想让我们看见的呢? PS:对了,唐山烧烤店的视频是谁上传的呢?
《宿敌》是第霍·何塞·安东尼执导的犯罪题材剧情片,由普利特维拉吉·苏库玛兰、玛玛塔·莫汉达斯、Suraj Venjaramoodu主演,于2022年4月28日在印度上映。
2014年7月
真理将会胜利,真理将会胜利,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这个国家的13亿人心中,这是那些人的信仰,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祈祷,真理终将胜利。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天,他们所相信的真理会背离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辜负信任他们的人。总有一天,连最后一扇希望之门,都会在他们面前关闭。无论你如何试图隐瞒,如何努力地把它藏在黑暗中,真理最终都会胜利!
一名男子在法院被警察带走,人民唾弃,家属泣不成声。
拉玛纳加拉 2019年8月10日 凌晨0点50分
一名戴近视眼镜的男子回家路上,边骑摩托车边和同事讨论工作,一个刹车不及时,撞上了前面货车,连人带车倒地,挣扎起身,血眼模糊间似乎窥探到了不得了的事件。
《印度日报》 凌晨1点20分 头条《烧焦的死尸》
一名大学女教授萨芭被人奸杀烧毁抛尸,此新闻一出,震惊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赶到抛尸现场采访,家属看到女儿凄怆的模样,悲愤晕倒。
萨芭女士悼念会上,副校长发言:失去一个人,有其他一百个人可替代。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如果声誉受损,是无法挽回的。是的,她遭受了残忍的奸杀,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遇害那晚她一直在学校里待到十点半?萨芭教授不是学校的安置主任,也不是学生协调员,她甚至不是该系的教职员,那她为什么来这里?有人想利用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造谣。
他拿出萨芭教授谋杀案抗议报纸说道:她们的穿着就表明了意图,不是吗?当然,萨芭也是其中之一。是的,她会被人永远铭记,但不是作为榜样,而是作为警告,非常明确的警告。所以,关于萨芭一事,现在就此翻篇。
校长的发言,让深受萨芭照顾的学生会主席歌莉带头反抗:没有人能代替萨芭女士,因为萨芭不是他们其中之一,她是我们中的一员。就像他们说的,如果能通过服装辨别我们的意图,那现在就辨别我们吧。
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彻查此事,警方不仅没有展开调查,还殴打抗议学生。歌莉被殴打得头破血流,将这黑暗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舆论发酵,大学生们纷纷支援,学生运动席卷全国。
这时警方行动了,领导人点名一名副督察萨贾彻查此事。学生们并不信任这名警察,继续反抗,这名督察不发一言,怀柔政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还在萨芭教授母亲面前承诺:我发誓,一定在30日之内捉拿凶手。
萨贾依靠专业的侦察能力,快速锁定了四名嫌疑人。四名嫌疑人都是恶名昭著的前科犯,是专门为政党处理肮脏事的打手,受人庇护。所以萨贾暗中抓取四名嫌疑人,想等到证据确凿再向上司汇报。可不幸走漏消息,领导下令立刻连夜将四人转移到其他分局。受到良心的谴责,督察让司机熄灭车灯,把车开到小巷,随后击毙了四人。
警方召开发布会声称,在现场取证中嫌疑人抢夺了警方的枪。还袭击了随行警察,督察不得不展开反击。一时间,举国欢庆,全国跳舞,副督察成了人民的英雄。
媒体跟人权委员会却有另一种声音:按条例,犯人逃跑应该射击膝盖以下部位。人权委员会决定起诉副督察。
开庭日,受害人家属、学生、以及所有知情的民众都赶来法庭支援副督察,辩护律师慷慨激昂: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很明显这次事件,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副督察这边。
对方律师举起了反对之手,举着拐杖缓缓阐述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这四名嫌疑人还没上法庭,就被杀了?
为什么一名普通女性的案件却被搬上了头条,而且在法检报告前,媒体就撰写了“奸杀致死”的报道。
为什么证人只看到搬运烧毁尸体,却没看到作案过程,四名疑犯都不会开车,那第五名司机在哪里?
真相揭晓:女教授所在的大学里,一名女博士上吊自杀。自杀的女博士因为出身平民,导师视其为廉价劳动力,剽窃她的学术成果,还长期对其精神暴力,侮辱她的人格,坚持七年,始终无法毕业,被自己的导师活活逼死。
女教授了解到情况之后,在教职工会议上揭露了女博士导师的暴行,反映了这所学校长期的性别不平等、平民歧视,让这所学校的女学生备受迫害,自杀事件屡次出现。校长却指责自杀女学生的抗压能力差,适应不了环境。女教授还向当地警察局反映情况,却被指责多管闲事。当她最后准备向司法机关反映,却被警察通风报信,女博士的导师慌了阵脚,找到女教授准备许以前途,被她严词拒绝。当晚在回家路上,将女教授开始撞死。
观看贴士:电影很好看,反转又反转,真实又真实,可能现实会比电影更残酷。我所介绍的真相是表面上的真相,真正的真相由各位来寻找。对于此类电影,很遗憾的一点是,女演员似乎总是锦上添花,男演员总是担当大任成为救世英雄,观众习以为常,可是这是正常的吗?
根据一些观影经验我认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要比完全创作型的电影好拍(限于现实题材剧情电影)
这部我觉得就把完全创作型电影的短板显露出来了。它给我感觉像是从“我要拍一部抨击某某话题的电影”到“我要编一个能串联起来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层层揭开真相。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一些请节交叠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有点假,不知道是因为无所谓合理还是做不到合理。
1⃣️副警督的自首首当其冲,他儿子出车祸看得出来应该是候选人搞的鬼,出于“英雄的背后应该有一段悲惨的故事”这种烂理由。然后警督因为妻子的“我会为了儿子的安危舍弃你的一切”的言论而潘然醒悟一般自我推翻,利用别人的手把自己绳之以法,为的是让儿子痊愈。
一个能够灵活运用“通过舆论利用公众情绪力量干涉政治活动”方法的人,一个面对女性尸体无所谓真相立即为候选人制定一份拿到选票计划的人,真的会因为这种玄乎其玄的理由去自首吗?要是你坐牢以后儿子还是没救过来怎么办?要是你自首连累到候选人于是他又拿你儿子开刀怎么办?这下你甚至因为坐牢什么都做不到。且他交出证据的时候说“是为了让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道德感像是犯罪以后突然出现了。
且我认为明知有杀人案不探寻凶手反用于政治活动使其被掩盖和亲手杀人两者之间并无罪恶等级的高下之分。何来说法“第一种可以睡好觉第二种就自我道德谴责得睡不着”呢。
2⃣️既然案件能够被推翻完全是因为嫌疑人的自首,主角为什么要对大反派“这并不是结束,这是开始。”“我要以法律为武器打的你落花流水”这样balabala了两分钟。你语言煽动能力确实行(虽然前期的母亲和法官都被你气够呛),但案子又不是你调查的,难道你想接下来的反击都靠别人给你送线索吗?好像送线索之前你也没有想要复仇,那你怎么表演的像蛰伏多年终于时机成熟开始一步步实施计划的人啊?我理解想拍续集所以让主角在结尾煽风点火,但是没必要且奇怪。只会让敌人明白自己有个蠢蠢欲动的敌人。
顺说这电影标题和海报还挺好笑的。海报上两张大脸根本互相毫无关系也不存在宿敌之说,真正作为主角宿敌的人实际上出场没几分钟,宿敌之间的故事在下一部。标题也预告化了是吧。
另外我看到律师提出“即时正义”的时候以为剧情是“虽然警督杀的是很可能被死刑的人但他还是错了”然后找到警督私自行刑而非罪犯想要逃跑后被击毙的证据,但这件事后面就被无数信息给淹没了。
诚然电影讨论的东西是多,但更多的并没有讨论好。
如果凶手确实有罪,警察是不是就可以在上法庭前下手。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于这个国家给予女性的尊严”。
每15分钟就会发生的强奸案,现在有一个上了头条就被平反,其他没平反的是不是就不管了。
教授用学生毕业需要自己的签名来威胁学生并且涉及到专利权,学生自杀以后老师被抓了,没自杀的是不是不管。
那个学校的副校长从有52名学生自杀便称其能力不够所以放弃,到对“老师提出诉讼有问题的教授的要求”表现消极,投票只有一票后彻底不管,再到老师去世公开演讲称其无足轻重,是她自己半夜出现在那里有问题。这桩桩件件也没人管。
谴责了广大群众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结果真相大白以后他们又在尾随攻击押运副警督的车辆。母亲又在对着副警督锤锤打打。
这很像一段对话:“小姐,该起床了”“别叫我小姐”“好的,小姐”
就纯听不见看不见改不了。
但是这又和韩国电影那种“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讽刺警醒式结尾不同,这种电影他们会在最后拍一段反派仍然逍遥法外的镜头,意思很明确。但宿敌这部给我的感觉像是“你解决问题了,没解决完,而且没想提醒我们要解决” 因为这些问题好像电影里的其他人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这就让我有种便秘的感觉。
就 7分不能再多。
以下内容均为本人原创。
随着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出炉,之前曾是悬疑片荒漠的印度电影,在这一年毫无疑问迎来一个新纪元。豆瓣评分8.6,imdb评分8.3,《误杀瞒天记》全球票房票房收获11亿卢布(换算人民币9000多万)的好成绩,算得上印度第一部震惊全球的犯罪悬疑电影。
它的成功,意味着印度类型片的多样性并且具备社会议题性。
在此之后,印影犹如雨如春笋般出产各种各样带有社会议题的悬疑罪案片,例如反映女性主义的《刑法典第375条》,反映印度种性制度问题的《第15条》,反映腐败警察制造冤假错案的《罪恶》等等。
2021年更是有《杰伊比姆》这样如同韩影《辩护人》一样的跨时代的作品。
正如豆瓣网友所说——“《误杀瞒天记》为家人而战,《剑客卡南》为村子而战,《杰伊比姆》为底层种姓而战。
而随着《宿敌》在网飞的上映,毫无疑问的是,这部电影完全上述电影的集大成者,162分种无尿感,情节扣人心弦,畅快淋漓,借用美国书评家对《希腊棺材之谜》的一句评价——反转比密西西比河的转折还要多,看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在剧情中,心情犹如浮萍飘荡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阅片完毕过后甚至无法抽离剧中的世界,心情难以抚平。
一名大学女教授被强奸后并野外焚尸,通过各大印媒的发酵,这宗案件直接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头条新闻。在女教授生前授教的大学里举行了一场追悼会,而校方为了避免学生有过激的行为出现,校长出台发言这是女教授自找的麻烦,然而校长的这番话并没有制止学生们的行动,反而在女教授的门生感人肺腑的发言下,学生们怒火中烧,形成抗议组织的行列,发誓要给女教授讨回公道,马上集中游行示威。
之后,当地警察驻扎在校内,镇压学生的怒意,可惜纸压不住火,最终警察与学生爆发了流血冲突,本应是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上升至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煽风点火,这件事逐渐上升到关乎政府声誉的层面上。
这时,政府决定让一位副督察萨詹建立专案组调查女教授的命案。在校内走访排查中,这名副督察认真负责的态度,逐渐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与此同时,副督察也掌握了关于死者女教授的一些线索,他承诺在30天内找出真凶。一名关键的目击证人却在这个时候告诉萨詹案发那天遭遇车祸,亲眼目睹有四位犯罪嫌疑人下车之后的焚尸过程,警察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这四名犯罪嫌疑人。原来这四名嫌疑人之前就是惯犯,抢劫绑架贩毒,无恶不作。警察内部知道这几位嫌疑人是动不得的“恶人”,每次作案背后总有律师帮助他们逍遥法外,因为他们是属于执政党派的人。
副督察萨詹这下可遭不住了,秘密采取围捕行动,将四名嫌疑人押解回警局。没想到的是,媒体却已经铺天盖地对警方这次行动报道,甚至连犯罪嫌疑人的照片都公布在社交网络上,肯定是警察内部有内奸走漏风声。正所谓一波不平,一波又起,接连几天的侦讯,这几位“恶人”非但没有招出有效的信息,还气焰嚣张地挑衅警察。学生,妇联,对这件事关心的民众纷纷对这件事采取抗议的行动。在这个紧要关头,警局高层还要撤走他调查这起案件的权力,并且要将嫌疑犯移交到其他警局处置。
萨詹心里天人交战,一方面是选择程序正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把这些“恶人”送进监牢,但万一证据力不充足呢?万一辩护律师花言巧语为“恶人”脱罪呢?;另一方面是选择实体正义,面临他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执行私刑的制裁,还有人权组织的谴责。无论选择另一方,都会给萨詹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押送的过程中,萨詹吩咐其他警车先行,他和其余三名警察负责押送犯人,驶进公路附近的一处悬崖峭壁上,他让疑犯下了车,呼吸新鲜空气,他甚至还为其中一位疑犯点燃了香烟。就在不久之后,萨詹举起插在腰间上的左轮手枪,“砰,砰,砰,砰”四连发将眼前的四位犯人击毙。这次萨詹选择了实体正义。
第二天,萨詹这次英勇就义的行为彻底成了媒体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印度警察的民众的印象也有了不少的改观。
但是,这个案件就如此简单的解决吗?萨詹真的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吗?实体正义重要还是程序正义更重要吗?
关于以上的疑问,为了不剧透的关键情节,还请各位读者去看原片寻找答案。
本影片采用俄罗斯套娃式揭开数个社会问题,作中作,套中套,局中局,多重嵌套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社会的议题,每一个议题都值得拍成一部电影。但是本片的编剧全力以赴,不留情面地揭露每一个社会黑暗面,正所谓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整个影片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印度影片,即使放在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领域中,也鲜少及得上本片有着如此多的社会元素。
笔者本就以薄弱的知识梳理一下为什么印度社会出现以下种种问题?
近年来,女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尤其是以女性主义作为故事的主题的悬疑罪案小说,在图书市场亦能翻云覆雨,诸如叶真中显的《绝叫》,诸如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诸如清水洁的《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等等小说。
如同类型小说的蓬勃发展,印度也有不少电影,涉及到女性问题,例如《刑法典375条》《 摔跤吧,爸爸!》。
女性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但再没有哪个国家的女性社会地位能像印度一样低下了。强奸、遗弃、童婚、一夫多妻……几千年来这些野蛮行径一直是笼罩在印度女性头上的乌云,从未因为时代的进步而烟消云散。
印度的强奸案发生甚至达到每间隔15分钟就发生一起的频率。
针对女性问题,历史上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观念,直到现在还没有丝毫改变。
关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关于这两种的讨论我就不一一赘述,其实很多影视小说都有涉足,包括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影视改编为《暗黑者》《暗杀风暴》),包括雫井脩介 的《检察方的罪人》,包括之前上映的刘青云主演韦家辉执导的《神探大战》。诸如上述题材都在探讨私刑执法的问题,对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我只想引用罗翔的一句话概括——离开了程序,人靠着狂热和激情所追求的正义,也许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
关于媒体方面的社会议题的作品,我比较推荐天地无限《第四名被害者》和陈浩基的《网内人》。
为什么印度媒体会大量投放虚假新闻呢?大量印媒就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投放了虚假信息,因为它们的一些读者没有理性判断能力,有人甚至根本不识字。有印度社会研究员指出,印度大多数媒体都是私营的,为了生存和营利,它们的新闻需要“吸睛”。
那么印媒虚假信息的来源是哪里?印度政府、政党、议员、大财团、智库和学者均是印媒假新闻链条上的一环,他们出于种种目的向媒体传递捕风捉影的信息,而印媒通常照单全收。也就是说,印媒还经常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
其实种性制度问题与女性问题都是起源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婆罗门的影响。
如果要简单总结婆罗门教的特点,那么有三点是必须要概括的:第一是信奉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第二是相信业报轮回,第三是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印度产生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治能力弱化。
腐败渗透印度政坛,涉案官员上至政府总理、中央政府或邦政府部长,下至普通公务员。低层公务人员薪水入不敷出,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某些高层政客则大搞权钱交易,鲸吞国家资产。
讨论了上述如此多社会问题之后,各位读者,你们还对本片有半点顾虑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吧。更让人值得惊叹的是,印度居然拍出一部电影可以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毫无保留地揭露丑恶的人性,反思司法体制,抨击肮脏的政治,不得不为主创团队的勇敢行为肃然起敬。韩影已经做到让人刮目相看,反映社会现实的《寄生虫》都可以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印影也在后来居上,不断缩短与韩影的差距。我期待国产片在不久的未来,亦能做到为弱势的社会群体勇敢发声,从后赶上韩影印影的一天。
本以为是黑帮或社会主题片,开篇却是悬疑破案,被学生爱戴的年轻女教授被qj及焚尸,随即因案情被广泛报道,学生运动民愤四起,后面副督察全力侦破,抽丝剥茧,找出真凶,又因灰色势力介入,要被迫释放犯案累累的四名混混嫌疑人,眼看满手鲜血的犯罪人要嬉笑玩闹离去,副督察举起了枪,私下处决了犯人。副督察被捕,所谓境遇性枪决被媒体报道,声援四起,大家纷纷盛赞其英雄。
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复杂又完整的故事,期间包含了印度女性被性犯罪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学生运动被镇压、大学呼吁思想运动、政客与黑暗势力的灰色地带、复杂的破案故事等等,本已足够精彩。
而电影又开始了继续揭开复杂故事的面纱。
法庭上,作为混混的辩护人,本被声援副督察的民众认为是为罪恶辩护、对受害家属的咄咄逼人,然而辩护律师重重问询,揭开了片头出现的一些画面的真正含义,案件一开始就被层层授意、有步骤、有规划的大肆炒作,引起远超本应有的社会关注及愤怒,学生运动及民情汹涌都是被故意引导的,混混因脸孔代表的种族身份早就不被人信任。真正的故事,涉及了大学导师对学生的学术压榨、对学生困境的漠视、选举选票通过媒体舆论炒作来操控、警察队伍的黑暗面、印度严重的种族问题等等。
这已经过多重反转,主题已经愈发深刻。
然后,最后的片段,又揭开了另外一重反转,由英雄变成同谋的罪犯的副督察,原来是把有关案情的真正材料送给了对方律师,哪怕自己会因此入狱,也要维护良心及正义。
看哪,多重反转多层深刻又富含血泪的社会问题,期间有众多黑暗,但最后落脚仍是正向的力量,女教授的不畏强权爱护学生,学生被误导之后又站起来的正面认识,警察牵涉其中又仍维护良知的警察队伍,站在正义一边抓住犯罪政客的政府法庭代表。
之前看美剧时,忍不住感慨,喜剧、犯罪甚至战争、恐怖片,电影都可展现给观众在黑暗下的爱国及正面力量,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印度的片子,最后好些也给我这个感觉。主创内在思想是爱国和正面是能通过电影展示的。
我们现在看印度电影,看韩国电影都陷入了一种下意识的“相对尺度”感叹,但是从“绝对尺度”上来讲,很多片子的质量是不行的,只是因为他们触碰的议题使得我们给出高分,这其实很令人感慨。这个电影铺满了音乐,每十分钟就安排慢镜头煽情,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很陈旧。人们的共情共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影片远非完美,但格局奇高。影片内容和有这种内容的影片能出现本身这件事的二重格局,说明了印度已经进入了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社会自组织能力进一步反哺社会意识的高速良性发展渠道,国力可持续快速上升的基础已经打好。反观它的隔壁邻居还在因为老大一跑路就举国抢药骂医生、房子卖不动就资金链断裂准备“统一”,简直是痛苦中成长的现实主义vs随时都在赢的魔幻现实主义,真心是道路选择不一样。
堪称《杰伊·比姆》的姊妹篇,在立意上甚至比其更加深刻,最精彩的是随着剧情推进完成了立场转换和内核蜕变。一起惨案被广泛关注,逍遥法外的凶手引起众怒。看似正义的枪响终结了罪恶,顺应民意皆大欢喜。法庭上的“怒汉”对案件提出了质疑,民意是否能凌驾于法律?当真相水落石出,原来一切都是肮脏的政治游戏,众人都是被操纵的武器。“未知全貌不置可否”对如今的网络时代不过是一纸空文,舆论的浪潮足以席卷所有异议。“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道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比起质疑,宣泄情绪要轻松得多。比起思考,随波逐流要容易得多。打破偏见的勇气,好过执行正义的工具。
一个字 绝!!!!
尽管电影本身有许多瑕疵,人物塑造刻板失败,法庭上用演讲代替举证让人感到非常混乱…但是,“政治通过媒体操纵民意、公众不关心事实更注重情绪宣泄”这两个core立得很好。
这故事只有印度拍得出来 元素超多 女权 教育 腐败 民选政治 法治 种姓制度 选举操纵 各种问题集于一个故事 导演这么大的野心圆满完成 这种商业片让好莱坞都汗颜
民众日常被zz摆弄而不自知,教育系统是潜移默化的洗脑,一部电影多角度讽刺,法庭辩论的部分是想要起立鼓掌的程度,总的来说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五🌟(革命万岁!
一部有声音的电影,估计条目不保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印度电影都只有一个感觉:印度这个国家还有救。
片中台词:1.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导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2.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给推翻,一旦被这种疯狂所煽动,他们就不只是党内员工了,他们会成为信徒,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3.…为了维持权利,为了重获权利,这四个人只是他们的工具,选择那四个人,购买那四个人,并杀死那四个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本国的政治,法官大人。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电影牛逼就牛逼在能将女性处境、教育腐败、政治阴谋、体制溃烂、种族歧视、煽动人心、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这一系列我们一般都不会碰的话题通过一桩女教师命案完美的串起来了。抛开上诉题材不说,电影节奏、悬疑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属上乘。
作为退学博士,仅体制谋杀这一点,就可以让我给满分。
又一部印度神片。现实主义题材,话题涵盖我们所关注的所有问题:性别歧视、学术权力滥用、操控媒体、程序正义、全民性的愤怒,格局由小及大,最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上的选择上真是极限反转,也只有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才能诞生这种电影。这片的风格跟《万岁毕姆》很相似,前半部分就是印度人民受难图鉴,真正的主角出场很晚,而且很扁平化、神格化,仍带有一丝阿三开挂的调调在里面,虽然本片也在修补这一点,添加了一个冗长的结尾试图丰富一下主角的过往,但反而显得狗尾续貂
至少敢拍!
“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这则新闻连续几周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疯传,制造了热门话题,为了什么?这成为了这个13亿人口国家的唯一话题,这是刻意安排的,谁?为了什么,为了谁?三个问题,一个答案!”“这就是政治。为了赢,我会玩任何肮脏的游戏,政治家最大的武器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推翻。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当一条狗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
这都不能说是像了,把那些振聋发聩的台词用中文念出来,完完全全能套用到这块土地,舆论操控,媒体转移,民众的仇恨教育愤怒引导,典中典
好几个反转,真相、政治、法律、人心,谁代表正义?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期待续集
印度电影是真的敢拍呀。
给我看哭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印度电影竟然可以自由地发出他想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