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根据编剧Lisa McGee十几岁时的亲身经历改编,讲述了16岁的女孩Erin与她的朋友们在爱尔兰问题时期的搞笑生活故事。
如果你对德里这个城市陌生,那你也许会在听到这首《伦敦德里小调》时豁然开朗。这曾是我们父母辈时十分流行的外国歌曲,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的外国民间歌曲集甚至是音乐课本上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这座城市就是英剧《德里女孩》的舞台,作为一座连接爱尔兰边境的城市,德里见证了上世纪以来英国与北爱尔兰(或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从六七十年代双方的武力冲突,到八十年代的和平希望,直到最终1998年的《贝尔法斯特协议》,这些都是剧中主人公们青春时代所处的的大环境,也是如编剧丽莎·麦基等在北爱尔兰问题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殊的记忆。
正如呈现在剧中的那样,英爱之间的武装冲突已经以直直插入生活的方式深深烙进了几代德里人的集体记忆中。拿主角们说,火药的余烬可能时刻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如双方军事较量封锁道路,那么孩子们这天就无法上学;主角们开车去爱尔兰帮助修女收拾亲戚家,不得不战战兢兢地行驶过北爱尔兰通向爱尔兰的边境。而对于他们父母辈的记忆更是如此,中学的毕业舞会戛然而止也是因为临时而起的暴力事件,本应该属于年轻人的恣意时光不得不成了跟随修女们诵读玫瑰经祈祷和平的无奈之夜。
《德里女孩》的故事来自于土生土长的德里人——编剧丽莎·麦基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因而该剧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传色彩,五个主人公——艾琳、奥拉、米歇尔、克莱尔和詹姆斯,就是当年丽莎的同龄人。这段生长在特殊时间地点的青春萌动,既可以窥见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又可以感知这些青年人在将要成人又尚未成熟之际对彼此、对周围的环境的态度。
丽莎的笔触是温暖且坚定的。在个体和时代两个层面,她将爱作为终极导向,在三季终结时,主人公父母辈的恩怨和解、孩子们以公投资格的降临而迈入18岁的大门、以及北爱尔兰与英国结束半个世纪的武装对峙走向和平,爱是贯穿一切的主题,它在每一集幽默迷人的故事中以具象而非高高在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本剧最吸引我的一点。
不仅是五个青少年主人公,他们的家人和亲友,都能够对彼此做到友善和包容。剧中的人们都不完美,却能以和谐的姿态相处并欣赏彼此。以主人公们为例,几位女孩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人,但她们的精神气质却因为对自身美的自信和对彼此美的肯定而熠熠生辉,因为可以毫无负担地接纳和享受自身独一无二的美,她们从不胆怯,而是美而自知,她们装扮自己也仅仅是以取悦自我为出发点。
性格上他们(是的,虽然叫德里女孩,但主人公是四位女孩和一位男闺蜜)更是优缺点分明——艾琳思维活络却细心不足,奥拉聪颖却时常分不清主次,米歇尔勇气可嘉却道德感不强,克莱尔乖巧情商高却时常过于保守,詹姆斯温和谦恭却有些笨拙软弱,但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从来没有对他们亲密的情谊构成阻碍和离心(即使不时地给他们的计划和行动反作用力),反而让这个五人小队时刻保持着充满活力、有棱有角的状态。而他们的成长和明白事理的过程也离不开他们性格上的互补和彼此成就。
追根溯源,五个主角的父母就是在平淡的市井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自我的人,一些都可以在第三季的母亲节特辑中找到答案。主角的父母辈在70年代(他们的高中岁月)完全就是主角们的翻版,纵使战乱时不时侵袭着生活、甚至成家后的生活本身也寡淡如水,他们也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在子女们骚动冒进的青春期,他们也没有对之加以干涉,而是像对待当年的自己一样悉心呵护、顺其自然,以不动声色的方式予以引导。
如此种种,汇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流淌在主角们青春回忆的每一件荒诞又欢乐的小事中。青春时光涌动的情绪,和德里这座城市已然凝结一体。这样的观感像极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二者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最直观的,《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小英子的视角追忆20年代北京城南的风物与人物,《德里女孩》是丽莎·麦基以女主角艾琳的日记引出了90年代德里的青少年们的成长故事。因为两段故事都是基于作家的亲身经历,这般夹杂着成年人对往事笑中带泪的回想,又混合着少女时代视角特有的纯真,故而格外令人共情。
在《德里女孩》第三季第六集,主角中最懂事的克莱尔最先与青春告别。在17岁的最后一个万圣夜,她的父亲驾着一辆造型别致的汽车带着克莱尔和朋友们巡游,给德里女孩们留下了最难忘的青春礼赞,但当晚克莱尔却得知了他因突发疾病去世的噩耗。悲喜交加的一夜加快了他们走向成年人世界步伐,恰似《城南旧事》中那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上一刻还是小学生的英子刚刚独自经历了毕业典礼,归来已经要作为家中最大的子女去面对父亲的离世。
——————————————-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爸爸病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
在最后讲述90年代北爱尔兰问题暂告终结的《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特别集中,伴随着詹姆斯的摄像机,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的德里女孩艾琳以亲历者的口吻,坚定地讲述着她眼中这项协议和公投的之于普通德里大众的意义时,再联想到整部电视剧中不断以插叙形式闯入观众眼帘的艾琳的日记和詹姆斯的拍摄主角们生活日常的纪录片,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冬阳·童年·骆驼队》中英子对于少年时代已逝的感慨联系在一起。
最终,90年代的帷幕落下,德里女孩们在非和平环境中与时代凝结在一起的青春也如琥珀般封存于20世纪的最后时日,等待她们的是刚刚铺陈开来、即将在21世纪展开的属于成年人的画卷。正如林海音写在《城南旧事》最后的话:
———————————————-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
画了我最喜欢的角色克莱尔,时间匆忙,成品粗糙,敬请见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Scarborough Blueberry Fair
不得不说,英国人民太善长制造沙雕喜剧了。
前有一手打造的《英村脑残故事》,仅仅是两个来自英国农村的脑残青年,随便来点日常,就能轻松逗乐大片大片的观众们。
后有爱尔兰社会范的《少年犯》,两个留着同样流氓发型的小流氓, 就能把整个小镇搞的鸡飞狗跳。
早有灵魂CP组合的《误打误撞》,实力废柴演绎黑色幽默,好笑到惊天动地鬼哭狼嚎。
现有爱尔兰美少女们组合演绎的《德里女孩》,疯狂少女疯狂开心,刚刚回归第三季。
《德里女孩》第三季
Derry Girls
第三季 | 共6集
嘛,说是美少女们,但其实各位演员们,年龄都已接近或者跨越30了。
但神奇的是,年龄丝毫不影响她们对角色的演绎,置身剧中,没有半分质疑,那就是一群爱炸乎的女高中生们。
女主Erin,一个满脑子Drama的高中生,热爱写日记来抒发内心的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同时没有任何隐私,和表妹Orla共享一个卧室,早上还要在表妹朗诵自己日记的过程中叫醒。
平时热爱吐槽,敢和老妈顶嘴,但硬刚时刻总是先怂的那个。
Erin的扮演者希尔莎-莫妮卡·杰克逊已经29岁了,在剧中明显可见其双下巴,黑眼圈、颈纹,但是,当她扯着脖子和嗓子对老妈吼叫着个人权利时,活脱脱一个叛逆女同学,太灵魂了。
女二Clare,Erin的死党,会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绝食,犯错时总是最呼吁讲义气的那个,被揪到办公室后立马成为最快出卖全员的希望坦白从宽的犯罪人员,可以说是一点骨气都没有。
她的扮演者妮可拉·考夫兰,87年生,如今已经是35岁,但却是其中最水嫩的一个,满脸的胶原蛋白,加上圆滚滚的身材,套上一身校服,那就是一个还未成年的胖姑娘。
女孩Orla,Erin的表妹,和Erin住在同一间卧室,继承了家族中优秀的颜值基因,但却在脑子中缺了根筋,有些中二气息,其扮演者露易莎·哈兰德,也有28岁了。
大姐大Michelle,爆炸头,满嘴的脏话,毒舌不离口,自诩野生的黑帮大姐,但是遇强则弱的,开学第一天就威风扫尽,败在学妹的手中了。
男孩James,大姐大Michelle的表弟,是美少女团队中的唯一异性,跟着妈妈从英国来到爱尔兰,因为英国人身份,进男校可能会被打断腿,所以跟着大姐Michelle上了女校,也成为被大姐日常欺负的小跟班。
这五个中二青年,就组成了一个沙雕屌丝组合小团队。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的爱尔兰小镇,当时正值爱尔兰和英国冲突阶段,在首季首集中就有体现。
电视中报道军队可能要炸桥的时候,Erin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孩子们不能上学了。
对妈妈来说,这简直是噩耗,已经忍受熊孩子一整个暑假了,现在到了即将解放的时候,煎熬又要继续?
刚被怼了一顿的Erin大气不敢喘,只能翻无数个白眼致敬老妈。
正当Erin偷偷摸摸的跨上书包准备上学时,又被老妈给扣押了,因为不穿校服穿了牛仔衣,尽管Erin依然义正言辞的展开各种狡辩,可当妈妈准备抄家伙的时候,Erin就秒怂了。
路上碰见约好一起穿牛仔衣的死党Clare,看到Erin没穿,立马也脱掉了自己的,还气气地说,我才不要一个人特立独行呢。
五个伙伴聚到一起搭校车,大姐大Michelle带着Erin一帮就在校车上准备霸凌小朋友,威胁低年级的同学给她们让座,却不料,惹的校园内真正的大姐大的妹妹,赶快道歉逃走。
不过,这事还没完,到了学校后,马上就有人举报了她们。
所以,开学第一天,Erin一帮就被叫到校长办公室。
这以后,出入校长办公室就成了家常便饭。
除了这一帮未成年外,《德里女孩》还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配角。
Erin的妈妈,强势而又认真负责,还有着做家务的强迫症。
Erin的爷爷,女儿就是他的掌上宝,女婿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仇视的人。
Erin的爸爸,家中最没地位的人。
Erin的校长,修女人设,吐槽精准,怼人无情,语出惊人,妙语连珠,但却是清醒可爱的那个人。
Erin的小姨,家中最性感单纯的女人。
Erin的叔叔,无论说什么话,都能毫无感情,让人昏昏欲睡。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立于屏幕之上,鲜明生动,甚至连炸鸡店的老板娘,都能跃然纸上,让观众充满了熟悉感,就像屏幕上的人物是来自自己身边的某个人一样。
除了剧情以外,《德里女孩》还同时加入了多个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小红莓、QUEEN、滚石等等,全都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呢。
《德里女孩》上线第一季的时候,就打破了同台前作《去他妈的世界》创造的喜剧收视率,创下该台5年来喜剧首播收视最好记录,之后更是火力全开,欢乐无限。
第二季、第三季的续订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该剧的创作者丽莎·麦基已经宣布刚回归的第三季,将是本剧的最后一季。
按照一周一集的频率,我们将在5月中旬左右和这部剧迎来告别。
故事将停在她们的年少阶段,这段鲁莽又可爱的时光里,这样也好,大概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前4集: 等了三年终于回归了,北爱女孩们的时代喜剧再度来袭。一口气看了4集,场景调度一如以往地好,剧本还是很扎实的多线群戏,真好。第四集惊喜地终于加入了感情线,突然生出了一股“孩子终于长大了”的感觉。演员们表现都很优秀,状态拿捏地很好,三年还是没有白等。
第5集: 没想到倒数第二集(当时没把完结特别篇算进来)了还专门来了一集给妈妈们回忆青春,在同学聚会回忆当年的毕业舞会。即使当初的“豪言壮志”终究不能实现,但是还好当年的照片能带我们回到疯狂的岁月。这一集最具有年代青春剧的“考古”价值,一闪而过的历史画面,与下一代一脉相承的精神面貌,最终一个专属于我们的回忆。不知道最后会怎么完结,我相信一定很美好。
第6集: 前两季也是两年前看的了,这一集最后一段突然很伤感,开始回想之前的剧情。爱尔兰口音真的自带喜剧效果,看这个剧一直有被口音逗笑。还有最后一集,马上说再见了,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见这部宝藏吧。
第7集(完结特别篇): 看完上一集最后一集熟肉马上就来了,好巧。最后一集就是挺让人感慨的,结合了北爱历史与女孩们的毕业故事,他们的故事最终还是很快结束了,仿佛眨眼间,全剧结束。感觉这一季最喜欢的还是第5集上一辈的同学聚会篇,剧情非常精妙。
记不住是在哪里看到的推荐,居家办公摸鱼的时时候突然打开开始看,然后就停不下来,从第一季第一集到特别篇,花了一周的时间。
本来一开始还以为只是讲脑残小镇女孩的搞笑青春期故事,等看到第一季结束最后一幕的时候就感觉不太对,原来这里还掺杂着历史背景,那这所有的故事看起来也都带着一点苦难。
每一季都有我最喜欢的一幕镜头,五个德里“女孩”或哭或笑,都是难能可贵的青春记录。
最后特别篇落脚点在公投,年满十八岁的礼物是亲手选择了希望,迈向未来的第一步。
一季只有六集,一集22分钟,真的很直接利落。
人物很多,关系有点复杂,但是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剧情上很丰富,以下:熄灭校园霸凌苗头与修女的死亡、为旅行打工偷走公示板而罚工、历史考试和神迹的巧合、迎接因切尔诺贝利泄露而来的乌克兰学生、游行与跨境旅游和搭后备箱人、学校杂志和同性恋专题;男校女校的教派联谊、新的雕塑像和新的诗歌老师、逃走的北极熊和逃走去看演唱会的五人、婚礼和葬礼、华裔女孩与毕业舞会、美国总统来访与电报机探秘;狸花猫和GCSEs考试与学校电脑盗窃案、明星模仿秀与妈妈的同学、车站与列车的三段奇遇、小屋奇遇、父母辈毕业舞会的秘密、明星演唱会与购票风波、18岁生日宴会与投票日。
总结下来,剧中的德里学生有好多派对、演唱会、学校活动……
期间,小团体的家长多次被请集合,也因为各种事情上过几次电视和报纸。
在人物的外型上,有几个问题和变化。
可能我是无脑一口气看完的,认人技能又差,第一季看完的感受就是,很精彩,但是五人小团队里没太记清楚,有几幕人物也没有认清。
第一个人物,妈妈,她的发型。
第一集是时尚小卷毛。
第二集收发尾的发型,在和炸食店老板对峙这里,时间太短,我没有认出来她是谁。
在第二季之后,她的发型比较固定了,利落短发,有点类似美国电视剧里的女强人。
第二个人物,orla,女主的表妹。虽然她也有台词,人物表现上也OK,但是发型发色上不那么明显。时不时换发色或棕或金黄,发型也是长批发、一个丸子头、碎发半扎发。我总是记混她和Michelle,个人感觉是头发外形相撞的缘故。当然Michelle的风格也比较鲜明,大耳环和直爽。
到了第三季,她和米歇尔比较分清了。一是看多了,二是服饰和化妆上有了不同。
个人觉得两个丸子头、完全的扎发露额头,加上颜色丰富的发绳,更贴合她的形象(有点神经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过两个丸子头看多了会联想到自修室里的莉莉,也可能是莉莉的形象塑造太成功(如果细细追究的话,这两部剧时间挺近的,不过第三季里奥拉发型依旧多变)。
个人认为除了五人组外人物塑造成功的,
第一是妈妈的妹妹,时尚是她的底色,赫本式刘海是不变的标志,我个人感觉得她的衣服可能是全剧最多之一,我没数,但感觉她的衣服首饰真的很丰富。而且,虽然她穿了各式各样的衣服,但她风格统一、年代一致的穿衣形象加上稍微神经质的细碎发音吐字,无论是个人还是群像都能清晰辨认出她。(她的女儿一开始就没那么表现出时髦基因)
第二个是其他配角人物。
比如修女,圆圆的脸、波澜不惊的态度,一开始我以为她是那种严厉的、没有人情味、呆板的管教人物。直到我注意到她的嘲讽技能,给教父皮特白眼,时不时的点评富家女优等生珍妮的奇葩行为,直言车站工作人员的隔音等等。更惊艳的是,她会跆拳道,在第三季里还为此受伤、拄拐杖。
比如麦克,絮絮叨叨,有着说不完的话,无限展开的生活经历,强扯硬拉的话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完全不顾及他人。最搞笑的剧情之一是学校电脑盗窃案中请家长的环节,女主请的监护人是他。
还有很多,固定斜辫的优等生珍妮,油物教父皮特……
最后的离别,停留在投票。
五人小团队,James曾经差点离开过,但是他反悔回到了德里。
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真正离开的是Clare,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带她去了拉斯特班(距离德里20分钟公交车)。在第三季第一集里的考试成绩中,Clare的成绩最好,全优,这一点并没有太多体现,但她的性格的确过急、希望得到好结果的那种。
另外,女主和表妹一样的成绩,一个A两个B三个C一个D。
最后,放一张父母辈的毕业舞会合影。真的挺有趣的。大家能看出来对应的子女辈人物是谁吗?
剧情之外的各种碎碎思考:
个人认为,在第一季时,剧集让观众的我出现了混淆的状况,应该是剧方的问题。很显然,取自真实生活的电视剧,需要在普通大众和鲜明特色之间做好平衡和取舍、夸大和缩小。
但另一方面,电视剧回归现实,学生真的允许有丰富多彩的发型和服装吗,而这丰富多彩的背后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富裕的家庭或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最重要的,独特的性格就必须有不一样的外型吗?
最后发现这是网飞出品的,嗯,感觉还是挺符合丰富脸谱的特点的。
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字数不够。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第五集会不会是个小铺垫?为以后的前传做准备啊?
全系列完结了,挺感慨的,因为2015年正好旅行到过Londonderry,看这剧的标题就随意看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彻底喜欢上了这群插科打诨的Derry Girls,未来没事都可以再看几遍,就像《IT狂人》或者《英村脑残故事》。在我看来,这部剧是写实的,剧中的街景都是真实的伦敦德里,得益于那边「落后」的发展,90年代与现在如出一辙,总让我回忆起旅行的见闻;它是戏谑的,对一切严肃矫情宗教政治疯狂解构,千言万语都化作Sis Micheal一个白眼;它也是深刻的,伦敦德里作为爱尔兰冲突的交界小镇,本身就有历史的特殊性,94年爱尔兰共和军停火,95年克林顿访问伦敦德里,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一系列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了剧中人物们的思想和生活。最后一集,孩子们在年满18岁的当口参与贝法协议公投,像是一种宣言,Vote Yes,混乱的冲突结束了,青春也结束了。
结局很泪目,还结合了公投,很燃。青春永远不会结束。
又哭又笑!!!完美的ending!为啥沙雕剧还这么好哭???我不理解……
学到了许多历史,结局的good friday agreement,对比如今brexit好讽刺,北爱尔兰人又成了受害者…如果简单看作青春喜剧,真舍不得再见#once a derry girl always a derry girl
前五集一如既往的欢脱乐天,到ep6结尾用亲人离别这种最突然的方式push the gang成长,再到ep7季终把成人礼和贝尔法斯特协议公投咬合在一起。成长的闹钟永远比预期更早响起,长大这回事就跟vote yes or no一样,预设一万种可能也不能阻止deadline和结果的来临。/戏外Clare演了网飞热剧,James要在四台新剧里担纲男主了,真好,像看着他们真的长大了一样。My life is changing everyday in every possible way. 谢谢小红莓,谢谢我的北爱蠢朋友们。
目前看了两集,还是很喜欢James!第二集里大家一起cos辣妹然后上台表演那段真的好可爱哇!好希望生活在这部剧里!第一集居然有连姆尼森来客串诶,Nice uniform
泪目!!!!!!真的太好看了!!!!!!!!!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的剧情推进(比如erin和james)日久生情就很流畅,毕竟大家都是历史下的一粒粒尘埃,音乐无敌了,第五集爸妈那集堪称是经典!!!每个人都好可爱!!!
太舍不得了 我一想到这么好 给我带来无数欢乐 让我好像也回到90年代的北爱尔兰和傻缺朋友们度过自己青春的剧还差一集就要彻底完结了我真的很不舍 这辈子没看过这么让人难过时候一看就开心的剧了
一季等三年!!!终于!!!!
特别喜欢最后一集,将成年的身份将政治事件联合起来,我能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可能成为历史的事件做出抉择?将自己放在这个世界的何处?
风格依旧/James我好喜欢你/要哭了,德里女孩的故事能不能不要结局,让她们继续疯
最终季含泪五星!I AM A DERRY GIRL!
最后一集特别篇好感动
我们是女孩,贫穷,来自北爱尔兰,信仰天主教,救命,我们能有什么未来呢。替换一下,嗯,一样,不对,你们还能公投。看到死亡诗社般的代课老师走了,还庸俗的想是不是被举报了,笑死,原来是有待遇更好的其他岗位,原来最适合这里的是修女院长,德里女孩plus版。最后一集公投配着小红莓的dreams,真让人觉得,一切还有希望。If our dreams get broken along the way, we have to make new ones from the pieces.
喜欢第五集的妈妈篇!
爱上这部剧的所有人。后会有期,多年后说不定会有衍生系列!
编剧啊…下一季要让小胖妹开开心心收获爱情哦!~我可喜欢小胖妹了!还有Erin和James也要在一起!让我惊喜的是…连姆尼森居然来客串了!真的特别棒!还有爸爸妈妈们年轻的时候参加舞会那一集,简直了…Once a derry girl,always a derry girl!(刚刚看了一下,没有第四季了!第三季就是最终季,好难过~)看完了第七集!结尾投票之前,Erin说的那些话…好棒啊…结尾信件的去处处理的很好!很喜欢这种结尾!德里女孩,以Dreams开始,又以Dreams结束…❤️
爱尔兰口音发音的确重,看见了尼森大叔的客串。
笑泪交织,没想到最后一集到了98年的Belfast协议
“I like me”,牛逼。没心没肺的时光是最幸福的,然后一切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