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十九级台阶》中的三个女人
文/caesarphoenix
也许是因为电影出现时叙事文学(小说)已经充分发展、达到了相当高度,剧情片发展起来感觉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比如希区柯克这部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现在又有多少影片能比它的节奏更加精准迅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安放这样大量的情节、同时保持条理分明引人入胜?
就算希区柯克本人,他四五十年代的一些作品也比不上这部。
这部影片中主要有三个女性角色:女间谍安娜·贝拉·史密斯,农夫妻子玛格丽特,火车上被强吻的帕米拉。
1.女间谍是汉纳卷入这场阴谋的原因:正是她在剧场里开枪,在拥挤的人潮推攘中被汉纳抱住、走出剧院后要求汉纳带其回家。(比较吊诡的是,绕了一大圈、关于这个阴谋的线索最后还是回到了剧场。)她的死也直接造成汉纳作为杀人凶手被缉捕。
女间谍宣称自己没有国家、谁付得钱多就为谁服务,安娜·贝拉·史密斯的名字也只是可以随意更换的假名。加上在汉纳家中异乎寻常的谨慎,仿佛都说明了她是一个游走于道德边缘的职业间谍。但临死前嘱托给汉纳下一步的线索却暴露了她内心作为英国人的爱国主义(否则都要死了还管什么任务)。
她的死也是本片最具戏剧化的桥段,阻止机密泄漏的任务由此转移到本与此无关的汉纳身上。
2.在火车上强吻帕米拉也没能说服其帮助自己度过危机,汉纳来到了一个农夫家,准备在前往“女间谍在苏格兰地图上所圈的教授家”前休息一夜。农夫妻子玛格丽特(汉纳在走前特地问了她的名字、当然也吻了她)在这一段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是一个在城市长大却嫁到乡村、为比自己大的多的丈夫操持家务(刚见到她时汉纳以为她是农夫的女儿)同时还要忍受他易于吃醋的性格和不断的家庭暴力。
正是她把农夫(儿子)的大衣送给了汉纳,而正是大衣里的《圣经》挡住了教授的子弹。而在汉纳和警察解释这一情况时,影片插入了一个丈夫发现大衣不见了殴打妻子的镜头,在节奏如此紧凑的影片中做这样的处理,不得不说农夫妻子实在太令人同情。
3.帕米拉的出场是在火车包厢里戴着眼镜看报纸,这一形象和摘掉眼镜后的美貌形成鲜明对比。(希区柯克仿佛很喜欢这样,《后窗》中也是)而甫一出场就被强吻的戏剧化情节——汉纳的急中生智,让人期待她在随后帮助男主角、不料她却立刻向警察揭发。
正在观众可惜这样一个美女竟然只是过场时,汉纳为了躲避警察闯入政治演说会场、被误认为是为候选人拉票的嘉宾弗拉瑟上尉而不得已发表演讲,此时帕米拉却和真正的弗拉瑟上尉一同来到,她再次揭发了汉纳。而在随后他们一同被教授的打手带走,帕米拉在被汉纳挟持中逐渐被其感动、在得知真相正如汉纳所言时她非常高兴,终于全心帮助汉纳。
女间谍把任务交托给汉纳也许是无奈之举,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则是很有眼光的。汉纳是一个极有绅士风度的人,且见多识广、很有魅力。他对女人热情,帮助女间谍、主动和农夫妻子聊伦敦、帮帕米拉烤湿了的袜子,既绅士又有趣,在旅店床上编自己家族犯罪史的段落堪称经典。他理想主义、好心肠且勇敢,没有报警而是听从女间谍的话去追查阻止机密外泄、在演说会场关于建设一个新的美好世界的演说、几次三番从警察打手手中逃脱、在农场临走前问农夫妻子的名字……
最后事情真相大白,和帕米拉紧握的双手总算给这位护花使者一个圆满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女间谍、农夫妻子、帕米拉则分别与“坏女人”、受困于家庭的女性、城市新女性三种典型女性一一对应。并涉及国际政治斗争、城乡二元对立的议题。
“坏女人”过于危险(007里苏菲玛索都要被击毙)、破坏家庭是冒犯上帝、只有生长于城市的精致美女才是一切冒险家永恒的归宿。
2 ) 念念不忘,玛格丽特的悲剧人生
周末就总想找些轻松的片子来看,很珍视周末的时光,于是找了希区柯克来看。
无意中打开了《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的片子了,本没抱太大期待,没想到会这么精彩。
题材与《西北偏北》类似,可是却略胜一筹(其实不只一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罗伯特•多纳特和加里·格兰特的区别。一个普通人被卷入了凶险的间谍案件之中,罗伯特•多纳特饰演的理查德•汉内在音乐厅遭遇枪击事件后,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随着他回到公寓,承认自己是间谍,并且说出三十九级台阶与苏格兰,随后女子被暗杀了,他百口莫辩,只好走上了追寻真相的道路,他在车上遇到追捕,被女子帕梅拉揭发并逃跑,来到了苏格兰的乡村,栖息在农户家中,被玛格丽特所救,他顺利找到了那个英国人,然后事情并非像他想象中顺利。
作为一个加拿大人,理查德•汉内是个外来人,在他眼中的英国人十足有趣,这一点上,希区柯克算得上相当幽默,女侍推开门,随着她张开嘴,火车鸣笛通过,尖叫与鸣笛重叠在一起;火车上,两个男人讨论老旧僵硬的,本以为是火车,其实是女性的束腰;在火车上的追击,一位端着满是盘子的托盘,左躲右闪,却能不摔碎杯盘;极为发达的报纸产业成为传递消息的主要媒介;误打误撞的演讲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片中也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镜头,让人惊叹希区柯克的创造力真是惊人。在我内心中,这一部简直完爆《西北偏北》。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男主角汉内一直处于被追赶被抓的位置上,他一次次逃脱,作为一位普通人,每次逃脱却都合情合理,作为一个“错误的人”,他却每次都做对了,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过程给人增添好感的一个原因是由女性推动情节的走向,相比起《西北偏北》中尽显优越的男性视角,这部片子,我简直怀疑是阿婆编剧并导演的。片子中也塑造了超级多的女性形象(当然了片中也塑造了我超级喜欢的男性角色,记忆先生,他在剧场里最后的镜头令人心碎),寥寥几笔却都传神,从一开始美艳机警的女间谍,到火车上揭发汉内的帕梅拉,从向往城市生活的玛格丽特,到旅店慈祥可爱机智对丈夫说出“老呆瓜”的女老板,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玛格丽特,汉内甫一见她会以为她的丈夫是父亲,她来自于一个稍大些的城市,却与丈夫生活在乡村,我想她背后一定有更多的故事,她机智,先于丈夫发现了真相,她善良,判断汉内不是坏人,她富于判断力,知道丈夫靠不住,她有行动力,迅速给汉内套上丈夫的外套,这个行为间接又救了汉内一次,这个角色其实值得拍另一部电影,英国国宝级女演员佩吉·阿什克罗福特演绎了这个角色,令人念念不忘,余味无穷。
相比起玛格丽特,女一号帕梅拉负责误会男主角,揭发他,制造冲突情节,并演绎一些经典桥段,比如与汉内带着手铐边吃三明治边脱丝袜,这个角色并不一定是汉内的精神伴侣,可是她更独立,拥有着一份工作,是大城市里的独立女性,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和判断,其实也是很不错的了,只有她这样的城市女性才与青年才俊汉内更相配吧。
可是私心里,我总惦记着乡村中,那个渴望遥望着大城市的玛格丽特,就因为她的身份,她无法得到帕梅拉的生活,她渴望的生活。
玛格丽特的人生是一个在我心中超越了片中离奇的故事,完美的结尾之外的悲剧人生。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3 ) 职业操守
说起《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敬业形象,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位“记忆先生”了。影片结尾,当男主人公汉纳即将被警察带走迫于无奈大声发问“什么是三十九台阶”时,他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关乎于重要的国家机密和间谍活动而违背自己的职业操守。只是片刻犹豫之后,便选择了去回答。也因此随即遭到“断指先生”的致命枪击。记忆先生是否了解自己的回答可能会严重到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临死之前对汉纳和警察吐露机密细节之后的如释重负的表情来看,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以死捍卫职业操守的并不只是记忆先生。影片一开始,女间谍伊莎贝拉在音乐厅为摆脱发现其踪迹的间谍开枪引起骚乱,并主动搭讪帅哥汉纳带回家过夜。最终非但没有激情浪漫发生,伊莎贝拉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临死之前,她还是挣扎地将重要讯息与相关事物交付给了汉纳。
断指先生的两个手下是敬业的。首先体现为执着。他们可以彻夜坚守汉纳公寓外,伺机刺杀了伊莎贝拉(不过,为什么伊莎贝拉在被刺重伤之后还能成功摆脱凶手,并在临死之前返回汉纳的房间,希区柯克却没有交代)。之后,紧追踪汉纳不放,直至讲台假借警察名义将其“逮捕”。其次,有着与间谍身份相符的敏感度。汉纳在俱乐部被间谍特工带走前,近乎绝望地大声向女主人公卡罗透露的间谍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请求她通知警察。这一突发变故,马上引起两位间谍警觉和不安。简单交换眼色,他们决定以警方证人笔录为由将卡罗一并带走。当然,此段情节设定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叙事方面。希区柯克是要借此引发影片后半程更为精彩的男女主人公浪漫而危险的“手铐之旅”。
汉纳“自投罗网”误入断指先生公寓。当后者威吓兼做嘲讽地举起自己的断指右手,并掏出手枪逼住企图逃走的汉纳时,他的太太刚好走进门来。很显然,丈夫一举一动她完全看在眼里。但出乎观众意料之外地是,这位夫人的反映却仿佛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她优雅且平淡异常地通知屋中的两个敌对中的男人午饭已准备好,随即转身离去。个人认为,这个近于黑色幽默处理手法,一方面,体现了希区柯克对于本片惊悚喜剧风格的坚持:即使是主人公面临到生命危机的关键时刻,也必须要让观众体会到幽默成分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涉及到了本文的主题:敬业。希区柯克并不想丑化外国间谍。也许他会认为,这些人行为从某种角度看去反而是高尚的,因为毕竟是在为自己的祖国效命。而断指先生的夫人,不仅充分理解支持丈夫的行为,甚至她本人就很有可能是该间谍网的重要成员之一。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适当的威胁甚至是杀戮只是从事间谍工作所要面对的一项必要环节。因此,才会无动于衷。
但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对于本该正义一方的外国间谍的对立面——英国警察,却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刻画方式。火车盘查段落中,追捕汉纳的警察追至货物车厢,打门一看。车厢里数只恶犬正在狂吠。警察们勇气全失,互相推诿,谁也不想第一个上前,场面颇为滑稽可笑。而且仅从下图便可看出,这些警员们,体型各异,动作迟缓。与那两位精干的间谍特工相比,明显缺乏职业素质。
而等到汉纳大难不死逃出断指先生府邸,自以为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向警方揭露间谍阴谋时,接待他的那位当地警察局长却表现出更加低劣的职业操守。此人不仅对于汉纳所提供的证物——那本嵌着弹头的圣经——不予理睬,也根本没想一下为什么一个杀人通缉犯要自投罗网?他唯一要做的只是例行公事地电话通知上级部门过来提人。
为何希区柯克不愿“善待”英国警方?纯粹的叙事需要,不能过早将警察牵扯其中,以免后续精彩的惊悚情节就无法充分施展?抑或是导演本人出于对童年被短暂拘押后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的一种长期记恨,所以有意于作品中通过“丑化”警方形象而达到某种隐蔽的心理报复?哈哈,不论为何,至少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表现方式为影片的喜剧氛围增色不少。
不仅主要人物,几位配角甚至龙套身上,我们依然能够清晰感受到敬业的成分。伊莎贝拉死后,惶恐中的汉纳正思虑如何要摆脱依然徘徊楼外的间谍特工,刚好一个送奶工走了进来。汉纳计上心来,成功诱骗对方与自己换了装。可就在他提篮出楼后,送奶工抄起了地上空瓶子,追到门口喊道,“你忘了空瓶子!”
最有趣同时也是最不为人注意的敬业爱岗标兵出现在火车上。当警察追捕汉纳匆匆穿越旅客车厢时,正巧对面过来一位端盘送菜的服务员。虽然列车颠簸,过道狭窄,但此人依然身手敏捷地一一闪过了对面跑来的警察,并没有因为不断的身体碰撞而将盘内餐点撒落分毫。
小客栈内,汉纳更是借助店家的职业操守保住了小命。当发现自己的木纳丈夫即将把客人入住事宜向陌生人和盘托出的时候,机警的女房东赶紧以入夜不能给客人提供酒精为名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并将特工赶出店外。虽然其本意是出于保护私奔小夫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不随便将住店客人的信息随便透露也是从事这一行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带图:
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883825/)
4 ) 具有很多幽默元素的经典谍战片
这周就让我沉浸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吧!狂补了五部。争取国庆里把出名的几部都补完!
这里面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也很流行的脱口秀,记忆大师真的是神了hhhhhh。然后就是男主见到了政府卧底但突然被杀。跟卧底在一起的男主不仅被误以为是杀人犯,还需要赶紧找到走漏的情报。
里面好几个地方都很好笑:
1.男主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
2.男主跟女主编故事的时候;
3.男主仗着长得帅,真是“处处吻”,不娶何撩
4.男主在最可能死的时候,被一种神奇的方式拯救了,最后没有送命。(这个设定很精彩,我就不剧透了hhhhhh)
5.男女主就是欢喜冤家(后期电影变成偶像剧画风),旁边还有古早的吃瓜群众hhhhh
6.我第一次看到边脱湿漉漉的丝袜(一边还在烤丝袜),边吃三明治的桥段...男女主真的不怕味儿...
7.让人憋住秘密不说,可真是太让人难受了!
5 ) 工业秘密
观看的首部希区柯克的影片。“不要让观众充满悬念的等待悬念的出现”,看完全片,大概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安娜贝拉为什么惊惶失措,39级台阶又是什么,为什么总有人跟踪,正常人遇到“特工”“窃取机密”这些事,大概率是懵的。主角如此,看客也是~
中途大篇幅的在描述男主和金发小姐姐的相爱相杀,感觉略有冗余。也许是为了转移对“悬念”的注意力,但实在让人觉着“这是在干啥”,摸不着头脑哇。
不过就着“国家秘密”,我倒回忆起去保密局培训的时候了。秘密、机密、绝密,按照保密局长讲的,“两条秘密级国家秘密,卖少于十万都是傻子。”来钱快,就是太刑啦~
另外,Tag为“恐怖”,我觉着名不副实~
6 ) 230214短评超字数,自用
看着看着就觉得是谍战偶像剧的鼻祖···这情节要是出现在现代剧里,某站的吐槽up主还不得出他三四期视频喷个爽,但是在那个年代就成经典片了。
三十九级台阶我想到一个问题,现代的大多数观众和当年的大多数观众一样,完全没见过更没当过间谍,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能觉得情节多有幼稚之处,甚至十分肯定地说“间谍怎么能A这样呢,间谍应该是B那样的。”,是因为现代的资讯发达,影视媒介也多,我们从无数次真假难辨的信息输入中,总结出了一个间谍”正常“的”应该“的行为模式,如果电影不符合这个行为模式,我们就可以认为是不合理的。而当年的观众包括创作者,没有那么多的前置信息,所以会自发想象间谍活动的行为和心理,因此可以产生”不合理“但”有趣“的故事。这好像和大人比小孩子知识多,但小孩子想象力比大人丰富是一个道理。我不禁担心,长此以往,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客观事实“会爆炸式增长,而在艺术/故事/想象方面的创造力,则会收到诸多限制,这也许是教育的悖论。
7 ) 麦高芬的由来
苏格兰作家John Buchan的同名小说(1915年)的第一个电影版本。最伟大英国电影第4名(1999年BFI)。
小时候曾在牛津书虫系列里看过此书的简写版,遂知是名著,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没有看完。其实本片在剧情上与小说还是有较大出入的,最重要的包括女主角的引入(片中三位女性全是新加)、开场间谍死后留下的线索、伦敦剧院和记忆先生(还首尾呼应)、还有片名“三十九级台阶”的含义(本片中指一个间谍组织的名字,而小说中是敌方间谍准备逃跑的海边一个有39级台阶的地方)等。这些改动在弱化了原著中大量(不合理的)巧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和紧凑性。有人说女间谍被飞刀杀死而Hannay却没有被灭口是个bug(原著中的男间谍被杀死时Hannay并不在场),但或许可以解释为对方想栽赃给Hannay以便一箭双雕(让警察去找Hannay而忽视真正凶手)。
本片是希区柯克在英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若干元素日后成为其个人标志:1、麦高芬(MacGuffin)这个名词从此家喻户晓。希区柯克自己做的那个“苏格兰高地捕狮器具”的经典解释我就不重复了,所谓麦高芬就是一个让主角不顾一切去探寻或保护、以推动剧情发展、但其真正意义并不重要、甚至到影片结束时可能被忘记的一样东西。本片是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麦高芬——敌方间谍要运送出国的秘密情报,这也是谍战片中最常用的麦高芬。虽然记忆先生最后揭晓了情报是一个无声飞机的引擎设计方案,但其实它具体是什么根本无所谓。2、一个路人甲被无端卷进大阴谋,他要在躲避黑白两道追杀的同时理清头绪还自己清白。这个桥段日后被无数次套用,也包括希区柯克自己的《西北偏北》、《伸冤记》、《狂凶记》等。3、女主角Madeleine Carroll可能是第一个著名的“希女郎”,她在一年后还拍了希区柯克的另一部片《Secret Agent》。希区柯克爱用金发女郎做主角是出了名的,他说她们在黑白电影中看起来更美。另外本片中Madeleine在前半段曾打过一次酱油,但直到过半时才再次出现,这样的安排也不多见。
在影片第7分钟,男主角和女间谍赶着上公交之前,一个胖子路人横穿镜头并丢了一个烟盒——那就是老希。
男主角Robert Donat和女主角Madeleine Carroll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英国演员。在拍此片几年后,前者获得了奥斯卡影帝,后者则去好莱坞发展并星途坦荡。不过,Donat因脑血栓只活了53岁就英年早逝,而Carroll则因唯一的姐姐在二战的伦敦大轰炸中丧生而早早息影,令人唏嘘。
8 ) 冷八卦一则
伊里-韦斯:我有一个朋友,他是39 Steps的制片人,他告诉我一个故事,是关于希区柯克无法让Madeleine Carroll在开门后面对恐怖的一幕惊叫出来。Madeleine是个很不错的女演员,同时也是一位明星。那个场面拍了无数次。终于,当她打开大门,看到希区柯克叉开大腿坐在那儿,露出身体的私处时,她惊声尖叫了起来。我还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情,但我相信拍摄影片时,你必须贴近演员。(Directing the Film P217)
希胖首部巅峰之作。1.谍战悬疑片与欢喜冤家式爱情喜剧完美混溶,同缚手铐挟持段落两人间的张力极为精彩(附送脱长筒袜的色情观看)。2.无辜的人母题首亮相。3.稍有漏洞,收尾极佳,记忆先生与断指先生。4.送奶工,火车上的文胸商人与身手敏捷的餐车服务员,误入会场的即兴演说。5.挡子弹圣经。(8.5/10)
8.0;Hannay是故意不开锁的吧
从女间谍、汉纳、杀手的两个手下、旅馆夫妇、断指教授的老婆到最后的“记忆先生”,体现一种金子般忠诚的职业道德。1935年的片子,别求太多。7.9
《擒凶记》和《西北偏北》的雏形,希区柯克风格主题初现端倪,即那种诡秘的邪气,特别迷人,火车上越过报纸盯视对座人的视线,借宿屋子男主人的阴郁,记忆大师的真相,那些错觉都是代入人物心理后自然生发的,情节的反套路放在35年十分了不起。只是好莱坞公路喜剧的板套在里边太别扭了。
真不容易!居然跟爹妈一起看了一部标准收藏的电影。。。。说是那个年头在乡下,知青们都以看过The 39 Steps为豪,形容男帅女靓也往往说是像三十九级台阶里面的一样。。。于是就果断给他们放了自己顺便复习一遍。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
希区柯克30年代最佳的一部,希式风格包括麦谷芬已经形成,罗伯特.汤纳特演的真滑稽。
跟后来的《贵妇失踪记》如出一辙的间谍悬疑+欢喜冤家的路数,但很明显的平衡感做得不够出色,悬念的部分太少,剧情的推进略显突兀,早期的希区柯克还是锐气不足。
24年后的《西北偏北》是本片的升级版,其火车逃亡的旅程颇有几分相像。悬疑、爱情、清白的中产阶级男士、金发女郎,这是希区柯克的程式;但在程式中透着机灵,透着好笑,让你欲罢不能,这就是希区柯克。2017年9月观影
三粒半,不入。一九三五年啊,大多数人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希胖子就已经开始玩麦高芬了
音效和视觉技巧有著天衣无缝的搭配。台词机智幽默,节奏的处理也相当紧凑逼人。
限于时代条件,总感觉这部无论是技法上还是内容深度上呈现的状态比较“糙”,谍战+欢喜冤家与后来的《贵妇失踪案》大同小异,素人被卷入政治阴谋+双人逃亡又能看出些《西北偏北》的影子,但总体来说算得上是希胖早期作品里“麦格芬”设置比较完整的一次实践。另外,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心疼那个帮助男主逃跑还被丈夫家暴的妹子么,最后也没个交代耶。
7.7 一开始觉得女主姿色平平,后来却直叹戏份太少。
希胖子在上面,其他的同代导演在下面,中间隔着这39级台阶~
结构缜密,逻辑清楚,时常插科打诨,节奏紧凑,场景变换复杂,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发展也吸引人眼球,是典型的希区柯克“错误的人”模式,但是比希胖巅峰时期的西北偏北和迷魂记尚缺公里,结尾“记忆先生”的环节实在过于潦草,影片情节中的巧合过于惊人,可见早期的希区柯克还有不成熟的地方。
简直没什么惊险的
早年希胖还是不够灵啊,跟《美人计》一样的结尾留白,最后走火入魔的“记忆先生”也是醉了
除了首尾呼应的记忆先生比较巧妙,整个故事走向还是太商业太言情太多巧合。
“这岛上有两千万的女人,而我却偏偏和你铐在了一起。” 柯蒂斯《卡萨布兰卡》的黄金台词原来早就被希胖用过,片子有着《西北偏北》的故事雏形,但还是显得太理想化了。经典桥段倒是不少,万能的圣经,暧昧的手铐。
胖子居然也能拍出一路喜感到底之作!甚至已经到了可以单独给“喜剧”的标签了;)可以明显看出一夜风流对本片的直接影响,不过胖子的幽默更多是英式的,可惜到了好莱坞这种冷幽默越来越少见了;发现日后被反复致敬的“无人接听电话的铃声”桥段的起源;女主角居然各种像我家小范宁,是我眼花了么。。。
这是男主万年不死,女主痴痴傻傻,吊儿郎当的国家机密,还有房客夺妻的模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