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标题直译会更好一点。
モラトリアム
- 経済恐慌などの場合、国家が債務の履行の一定期間延長を認めること。支払猶予。比喩的に、社会人となるべき自信がなく、大学の卒業などを延ばしていること。
一个格格不入的、迷茫的、停摆的时期。对这个时期的平实描述,默默传达着“这种状态是真实存在的”的信息,这可能是很多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些治愈的力量的原因。
就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衔接其实是很沉重的话题,这部片子很好,好在它传递了安定的信息,从中也可以窥见日本社会保障做得好的原因。很多人说他没有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玉子的未来会怎么样,想到这个都很焦虑,夏天不可能永不结束的。故事戛然而止,像是只拍摄到一半的录像。我们不知道这是蝴蝶起飞前的停顿,还是物品被抛掷前的停顿。其实它已经回答了,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很温柔地回答了。不要焦虑,不要浮躁,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不会死亡,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吧。落到生活的尘埃里也没有关系。
只要社会竞争存在,就有所谓“在社会竞争中掉队”的那部分人,很多时候掉队的原因并不是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没有工作的意愿,而是社会机制问题,人们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有能力无去处。在经济增速变缓、社会财富倾斜、阶级固化的时候,这个群体必然是会扩大的,如果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如果依旧无法和社会需求之间做好对接,这个群体在未来还会继续扩大的。这种时候一个要求人去按照既得利益者的想法塑造自身、以满足自身要求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因为这个其实没有办法实现。将消费欲望降到最低之后仍然无法生活的人增加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因此保证人的基本生存,保证他们在自身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认识这个世界,一点点做一些小的工作,是必须的。
虽然很久没有看了,印象里日本以类似问题为主体的片子还有很多。有时间做个整理。
(约会、恋爱到底是什么呢~)
希望就算处于最为绝望的境地,大家也不要放弃认真生活啊。
1.吃饭的情景拍得真好。这几乎是整部电影的一条隐含的精神主线。父女两人在小桌两侧对坐,夏天吹着空调,冬天围着棉被。吃饭前半是虔诚半是敷衍地双手合十行个礼。饭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可惜的是极少有导演能把“吃”拍好。这里面承载着对日常的敬重,对生活本身的在意。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几乎就是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父亲乐于烹饪,甚至在家里做饭还要在意面中撒上装饰用的香芹。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生命态度。女儿永远懒洋洋地吃零食,在饭桌前等待盘碗被摆放好,才不得已开始用餐,这又是另一种态度。一切都没有明说,一切都已经说明。
2.玉子的状态并非简单的不求上进,而基本上代表了两个指向。第一,从社会层面上讲,日本的经济状况并不向好。人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一直无法与曾经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所以“下流社会”的形成并非都是个人懒惰的原因。玉子基本上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对着电视新闻嘟囔“日本真不行啊”,正是这种态度的反映。第二,从个体精神层面上讲,玉子代表了青年向成年进阶的当口,对于选择的迷茫、无奈、恐惧、逃避与调试。她用看似懈怠的状态温柔地抵抗了现实的坚硬。她的身后,有一群这样的人。
3.四季轮回,看似一切未变,但一切都在变化。玉子偷偷拍了艺术照、写了简历,父亲开始试着与女人交往,这都是变化。看似微小,但实际惊心动魄。对于玉子来说,迈出家门,意味着从自我世界进入现实之门,对于父亲来说,离开女儿,再组家庭意味着对于熟悉的中年生活的彻底颠覆。
4.父亲每天在门口打扫、摆放广告牌和门垫的行为近乎一种仪式,一天天的开始与结束,如晨钟暮鼓一般,渐渐的,玉子也开始偶尔加入了这一仪式,这本身是一种象征。这样微小的细节在电影里还有一些,都精心被隐藏,比如,最初,父亲晾晒衣服,把女儿的内衣挂在衣架上,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女儿晾晒衣服,捏着父亲的内衣挂在了衣架上。谁说玉子没有长大呢?
5.父亲这个角色,前后态度的变化过于粗陋。最初,对玉子的不上进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但很快就转为接受、理解甚至安抚,这中间毫无交代和过渡。反而是最后的部分,吃饭中间,父亲突然提起,让玉子搬出去,玉子也没有吃惊。父亲既不是出于愤怒也并非故意激励玉子自立,只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对于女儿和父亲而言,都是如此。
6.几个配角的设定倒是很有意思。照相馆的小男孩,一个懵懂的向着青春期迈进的孩子,对于玉子有某种朦胧的情感。玉子之于成人世界,就几乎相当于小男孩之于玉子的世界。都隔着一层,有向往、有胆怯、想接近、又躲闪。玉子偶遇的女同学,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故意打扮得花枝招展,最终却在站台上哭泣着离开。她是玉子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各怀心事,各自长大。
7.这部电影写出了某种生活本身的稳定和无聊特征。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变化,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缓缓而渐进的,没有大开大合和大起大落,吃饭睡觉,春夏秋冬。玉子最终会走出家门,如同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一段不知结果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不想努力,只想做个废柴的日子,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敢付诸实践,害怕被嘲笑,害怕一旦停下来就会被别人落下,被这个社会抛弃,到那个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废物了。但不求上进,停下来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日本有部电影带给了我新的思考:请允许自己虚度时光,等待废柴状态自然消亡。
01
《不求上进的玉子》讲述了一个23岁的女生玉子在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回到老家成为了一个小清新废柴。四季轮转,一年后的夏天,父亲做出了让玉子离开家的决定,没有异议的玉子,即将在夏天结束后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这部电影所有的镜头都极具生活气息,剧情、场景单一,叙事节奏缓慢,将“春夏秋冬”作为时间推进线,呼应玉子看似缓慢,实质发生的变化。
运用正反打镜头和固定镜头这两种最简单调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角色之间的对话以及角色看似不经意实际细腻的表演。
导演山下敦弘总是用反常规的拍摄方法和选用反常规的人物角色来营造影片的虚无感,好像什么都没讲,但已经全部说尽了。
02
玉子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玉子回到故乡和父亲住在一起,日上三竿才起床,整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看漫画打游戏,什么活也不做。父亲做饭,打扫房间,甚至连她的内衣裤都由父亲来洗。
在大多数人看来,玉子就是个废物点心,大学毕业了也不找工作,躲在家里啃老,不上进就算了,还懒成这个鬼样子。
但在我眼中,玉子是当代一些年轻人的缩影。他们迷茫,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选择家里蹲不是要一直做个废物,而是暂时停下来,不在逼迫中,让自己彻底失控。
看着整天不干正事,百无聊赖的女儿,玉子的父亲终于在饭桌上爆发了。
对于女儿他没有多大的期望,只希望她能好好找份工作,不是养不起女儿,而是人终究要学会独立生存。
看着发火的父亲,玉子也生气了,她大吼大叫,说“等时机到来我也是会行动的!”。自此之后,父亲断了鞭策女儿的念头,一心一意经营着体育用品专卖店,每天还是会把饭菜做好,叫玉子来吃饭。
影片中有大量父女两个一起吃饭的镜头,他们会在吃饭之前,说一句“我要开动了。”之后两个人都不说话,各怀心事,各自慢慢吃着碗里的饭,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无聊的镜头,串联起了影片的精神主线。玉子的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玉子看似无意,实际上是刻意只吃不发胖的食物,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真正的不求上进,对自己不会有要求。
仔细观看影片,我发现玉子并非真的不求上进,四季轮回,她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她开始写简历,偷偷去拍了艺术照,偶尔会帮父亲把广告牌搬到门口去,晾衣架前也有了她的身影。
她看似废柴的背后,藏着一颗等待时机的心。她从未放弃过重新开始的希望,她一直都很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慢下来是为了找到自己,正如她在简历自我介绍栏中写的那样:“现在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只要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我成为别人时,是最为自然的,请给这样的我,取一个新名字。”
03
当时的日本经济不景气,电视新闻中的报道都散发着“丧”的气息。玉子总会在看电视新闻时,嘴里嘟囔着“日本不行了。”
由此看来,玉子的不求上进,在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一种不抵抗的抵抗,一种另类的抵抗方式。
我们每天步履匆匆,忙忙碌碌,看似拼命努力的背后,是对人生无力的慌张和无声抵抗。
崇尚奋斗的社会氛围中,多少人活得矛盾又纠结,即便懒得像猪,也无法懒得心安理得。
不允许自己虚度时间,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不睡觉,干什么事情都追求二倍速,生活不再是生活,而是一场拼命奔向终点是死亡的马拉松。
影片的最后,玉子还是没有出去找工作,但父亲让她住到夏天结束就搬出去,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向上一次那样激烈对抗,她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废柴状态在毕业之后的这一年,终于自然消亡了。
等待目前的状态自然消失,是我们缺乏的能力。我们没有等待的耐心,更没有允许我们消化“不良状态”的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敢慢下来。但很多时候,往往是慢下来,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找回自我。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丢掉不得不扮演的角色面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没有哪一种活法理应成为标准答案。
生活之所以迷人,不在于我们把时间都用所谓有意义的奋斗填满,而在于我们有允许自己放空,允许自己“浪费”时间的勇气。
人生不必活得那么拧巴,松一松心里那根弦,遵循自然状态,不逼迫自己,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完)
玉子整天窝在乱糟糟的被子里,吃饭、睡觉、看漫画。爸爸拖地的时候抬下脚,开门的时候猜下拳,看新闻的时候吐槽下社会。爸爸没有抬手就是一巴掌,又或者说,“来来,孩子,给你讲讲爸当年的奋斗史”。他二十几年如一日地打理店铺、做饭、不咸不淡地让玉子找工作。导演颇大胆地拍了很多淡然无味的日常,装配成温情脉脉的生活。想想也是,那些源起无踪的斗嘴,或敷衍火枪期盼的人情往来,事后都羞于启齿的撒娇卖萌……凡此种种就构成了我们平庸也快乐的日常。
玉子偷偷做着爱抖露的梦,躲躲藏藏地写着天马行空的简历。玉子不想让别人知道,大概是害怕别人笑话掺着点避免失败后的难为情。说想要成为偶像,大概和说想要成为作家一样会遭人白眼吧。或许说了会有人给你帮助、建议,但受不了关切带来的压力和试图改变你的“前辈”的“人生道理”,于是干脆统统不要好了。侥幸成功了最好还可能因此不知所措,不成是没有关系的反而会松一口气,偶尔想起便继续做梦。不能说玉子是很认真地想要当爱抖露、入职什么的。只是想在那个安全、舒适的小天地里,试一试那些自己有点想做的事。玉子不着调的做事风格,竟是我二十年的生活。
春夏秋冬溜达了一圈,还是窝在被子里的玉子被爸爸半劝半逼地要离开家。而玉子也少有地频繁出门要坏了爸爸的好事。到这里,影片还是不温不火地进行。爸爸没有吼”你滚出去“,玉子的”侦查“,”破坏“也是笨笨拙拙,萌态尽显。父女两个像是很默契地在演一场戏。玉子似乎就在等着父亲赶自己出去,撅嘴的一句”合格“藏满了如释重负,期待与留恋,迷惘与坚定。父亲虽是想要玉子离开自己独立,但其实有着照顾玉子的想法的吧。
整部电影讲的是死宅的故事,却一直是阳光明媚、熙和怡人的光景。就像人生,它最美的时候不是高歌向前,波涛汹涌,锦衣加身,而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时候。而可以这般洒脱,漫不经心,大概也就是呆在爱自己的人身边的时候吧。玉子终究是走出来了,只是这个过程不励志,不热血、不发人深省,甚至是很残缺、很拖沓的。它没有讲吃货努力站在C位的故事,撒西乱世登基,咪酱卧薪尝胆这样的故事,他讲的可能就是啃老的,拖延的,一事无成的,吊儿郎当的,没有出息的我们自己不甚明晰的向上冲动,和爱着我们的家人。这是日常,平凡而温暖的日常。
最后摘录一段刚好翻到的自己的文摘,可能不太贴切,但隐隐约约地有点我想表达的东西:
普通人的人生,看上去永远是那么延绵不绝,没有一个明显的句点的。分手的人要分好久才能分掉或者分不掉继续生活在一起。准备在一起的人要走很远的路,还不一定在一起。这是日常生活的本相。它是如此地拖泥带水。有如此反映我们精微的、惶惑的、不安的内心。它没有句点,只有省略。这是现实最令人尴尬的部分,也是最温柔的部分。
(PS 祝阿酱在女优的路上越走越好)
《不求上进的玉子》配合着弹幕一起看的话可以看到很多人相同的生活轨迹。这些人生都交叠在一起重复着玉子的经历,一年为单位循环着。为什么百分之七十的镜头都在吃东西,因为在那样一个整个人生都停滞的状态下,只有吃东西带来的饱腹感会让人真的开心。
记忆中这样的生活最适合发生在夏天,很多治愈的故事,也都是在艳阳高照的季节下完成的。太阳照在身上的热度会瞬间中和掉人原本有的激情,除非热血澎湃的少年,阳光底下没有的不只是新事,还有一个人的斗志。但《不求上进的玉子》截取的是玉子在家混吃混喝的整整一年的光阴,头发由长变短,又由短慢慢长长,由冷兮兮的冬日到热哈哈的夏天,不求上进的玉子就这样完成了一个松散的循环,然后走出自己懒惰的窝。
这样平淡的生活电影看似很简单,处理起来却很麻烦:真实人生中有无数的琐事可以打发漫长的岁月,吃西瓜、吃汉堡、吃零食;打游戏、看漫画、盯手机。只是截取每个会引起共鸣的片段,又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太过萧条是一件很难的事。好在《不求上进的玉子》并不冗长,又有大量的食物镜头用味蕾支撑,加上前田敦子个人的魅力,总算没有变成一部拖沓的“宅女发霉记”。
《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几乎没给玉子本人什么告白的机会,但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自可以明显的捕捉到玉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2013年日本政府曾发布过一个针对15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没有就业也没有上学的“啃老族”约在63万人左右;而在国内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使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待在家”这一尴尬的生活问题。玉子并没有超高的人生斗志、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我们多数人一样过着慵懒而有些随意的生活——会有想要去争取些东西,但生怕因为太过主动失败后的尴尬而遮遮掩掩。而在旁边的家人,无论是全力的支持还是烦心的唠叨,看上去都那么的碍眼——因为不管起因是什么,家人的态度着实会干扰到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人是敏感的,对残酷社会的洗礼要经过漫长的心理建设才能接受,等待时机义无反顾的走出去。
电影最后的“自然消灭”也很有意思,至少我是非常理解这种“自然”的,感觉上同玉子说的“时机”很像。时机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心念一动的时刻,在内心决定“还是不要这样”的时候,这时候只要外界轻微的一推就足够了。
而《不求上进的玉子》最暖心的地方就是不仅玉子在等待这个时机,她的父亲也耐心的等待着这个时机。而等到玉子的时机到了他的春天也就真正的来了。这样的等待是很“慢”的,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和强大的耐心,每天都在碎碎念的急功近利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慌。这种慢也暗合了电影整体的基调,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交给时间去慢慢打磨了。
《晚春》爱豆版!
如果要在剧作上找一个参照物,我想应该是《深夜食堂》。一个女孩的秋冬春夏,就像并列的四个短片,它摒弃了传统故事片的三幕式结构,故事里也没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它只是以一日三餐和玉子的虚度光阴来记录女孩这迷茫的一年,手法朴实,大象无形,也许这才是最普通人的青春与成长。★★★★
玉子既不惊艳,也不难看;既不讨人厌,也不讨人喜欢;既不能干,也不无能。电影本身也是这个感觉。
山下敦弘擅长拍“无”胜过“有”: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可“无可置疑”,他怎么拍都是一副“无为而治”的高手模样。
软趴趴的那种可爱。特别像之前闲置的那八个月。懒癌,不求上进,胡思乱想,躁郁,神经,宅,没朋友。荒废了后半场的夏天,没劲的早已过期的自己。但还是喜欢那时的。因为只有自己,而且不怎么需要努力…
“70%的镜头都在吃东西,因为在那样一个整个人生都停滞的状态下,只有吃东西带来的饱腹感会让人真的开心”所以我最近胖了!!“终日吃和躺,开空调裹被子,无所事事看电视…… 最后的“自然消失“也很有意思。最暖心的地方就是不仅玉子在等待这个时机,她的父亲也耐心的等待着这个时机。
岳父大人请放心我会养她的!
這什麼玩意,這也配叫家裡蹲?中二不是loser,不要拿小清新來冒充頹廢啦 with Anana
女主角跟我唯一的不同点就是我有一台电脑。
日本人好像特别擅长拍这种“好像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什么”的片
前田敦,家里蹲。啃老族,嗜睡猪。不喜言,软绵绵。
继续山下敦弘的无聊人生,却又带着些亲情。总感觉在呼应小津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非常无聊的叫做玉子的女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这个电影是有多么的无聊!最后还硬生生牵扯了一下小津...
专注屌丝三十年的山下敦弘最棒了。
在一个闲散的下午用一个闲散的态度看完了闲散的自己一年都在干嘛。
平平淡淡的生活。在NHK的纪录片《年轻人的求职青春》后看这个片挺有点微妙的感觉。PS:整个电影77分钟,和吃有关的段落目测超过40分钟……
必须是属于夏天的电影,懒散+颓废+无聊,各种莫名其妙但戳中痒处的笑点。阿酱你一个月电影真没白看,新一代女汉子代言人,走路时还敢再外八一点儿么?逗比的玉子,以及比玉子更逗比的弹幕,某意游!!!
萌萌哒 心疼那句“我跟她生活简直一样就是比她胖比她丑” tag:青春
家里蹲是多多少少和过分宽容的家庭有关系。话说前两天日本消费税是长了啊。(前田是要再去一次AKB么笑尿~
有点小意思,但拒绝跟风,我一定是太不求上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