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是枝裕和对生死议题的思考起点
「大海真壮阔啊!」「大海在召唤我。」
前方有剧透出没
《幻之光》表层处理的信息是浮萍人生中一个普通人无法预期的失去与伤害。深层处理的信息是人生满溢着的孤独与秘密。
童年时的女主角由美子没有尽己所能挽留离家出走的奶奶,因此永远地失去了这位家人。
这个似懂非懂的压力成为她成年后变幻无穷的梦境,她有时梦见自己陷于不得不与丈夫道别的境地。而当她将这份脆弱的秘密与本应维系一生的丈夫分享,丈夫却翻个身嗫嚅说:我不是你的奶奶。
丈夫大概是骗了她。没多久,丈夫选择在火车轨道上自杀。
多年后女主角带着孩子改嫁到海边小镇,“大海真壮阔呀。”新婚安适甜蜜,但她始终无法解开前夫自杀的郁结,也放不下心中累积的不解与内疚感。被遗弃在人世的她,原本也只是一名被不告而别的受害人来的。
这部是枝裕和年轻时候的青涩作品,场景简洁,细节稀薄,却在视觉构图与修辞中做足了文章。如同爱德华·霍普的画,人物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中带有静物的静默;人物处于场景线条的约束之中,又游离于任何一种自然色彩的生机之外。
在女主角始终郁结着童年疑问又突遭丧夫意外的影片前半段,深深浅浅的绿色是影片的主色调。在先行者王家卫《阿飞正传》、以及后来者张作骥《黑暗之光》中——同样关于丧失,绿色都发挥着提纲挈领的视觉作用。东亚人的含蓄内敛无形中将悲痛多凝聚了几倍,《幻之光》中荒芜的地方景象尤其加重了外部场景的修辞效果,留白或留黑的构图也颇多,因此绿色布景与道具带来的生机意味更显重要。
日本人掩饰内心汹涌情感的方式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早有细致描绘,《幻之光》的女主角由美子也从未向外部世界放声倾诉过自己内心的疑问。亲密的人缘何放弃亲密的情感组织,缘何离开人世,缘何总是不告而别。
是枝裕和曾给予我们两次机会直接观照女主角内心压抑的悲痛,这样的直接反而令我觉得尴尬:一次是由美子离开警局回到家中,拉开的窗帘使得晨光有机会覆照她的脸颊,我们也因此懂得她是在何种孤寂、困惑与茫然中从深夜僵坐至天明。但我们还记得几小时前她曾探出身子,试图在街角望见丈夫骑车归来的身影。后来她关闭门窗,拉紧了窗帘。深绿色的窗帘布把穿衣镜也染成了深绿色。
对于带着一个襁褓幼子突然得到丈夫亡故消息的女人来说,在全然黑暗的环境里沉淀心绪似乎更为合理。否则我很难想象出她会在何种动机之下,选择在深夜里把一面已经拉紧的窗帘重新拉开。细节可以制造力量,也可以制造困惑。干干净净的《幻之光》没有为此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阶梯。
第二次悲痛在镜中演绎。由美子注视着自己镜中的脸,我们注视着丧失之后仍然面无表情的由美子。导演似乎以此细节为我们揭示着由美子的个性与心境。这也是一个多余的修辞,它没有任何时空的启示,也不承载人物个性的纤毫变化。或许它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表面意义的、由美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只不过这一次审视,她不但茫然于亲人们的离开,也对自己于别人生命中的介入发生了最初的怀疑吧?我不确定,也不知道。
悲痛的情感仪式可有可无的简化了,心中的疑问落子生根。陕北小说《白鹿原》里有讲,葬礼确是为了告慰魂灵,但首先是为了归束生者:悲痛可以止息,且从葬礼后这天起,你就应该恢复正常的生活,不再受魂灵种种所扰。
由美子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她住着漏音严重的老房子,半夜悄悄去公园为丈夫偷来的自行车刷上绿色的油漆。甚至没有葬礼,没有人理应目睹她哭泣。母亲第二天便要她「考虑自己的将来」。所以画面一转,一个硬切,她已经到了孩子几岁、改嫁远方的年纪。
由美子生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影片的手法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当痛苦的追问无法表达时,放弃表达本身是高尚的。但我还是希望电影能呈现更多。
「道德依然强大,而人们准备剥夺生活的一切,直至其身份。于是人们为这一死亡而穿上丧服,而正是带着丧服的颜色,带着黑色,带着白色,电影诞生了……」
——戈达尔《电影史》
在由美子改嫁后的影片后半段,色彩发生了变化,风景也逐渐变得开阔了。当她循着一个葬礼的队伍默默前进时,山间道路的一边是绿树,一边是枯枝,而雪花飘落下来,被风呼啸着斜斜吹落。
在孤寂人生的边缘,死亡的念头就像风吹到身上时打了个冷战一样自然。
2 ) 纯粹的生死与情感
1.变故斯须 由美子在小时候,年迈的奶奶出走后一去不回。 伴随着由美子长大直至结婚的噩梦就是奶奶的离家出走,她本可以避免事情的发生。再后来,她结婚生子,过着清贫但是幸福美满的小生活,有一天丈夫郁夫却意外离去。一次是自责于年幼没有劝阻,一次则是根本无从知晓,相同的结果是两个亲人都走了。 《幻之光》讲述的是失去,或者说由美子因为丈夫离去而产生的迷失,宛然就是生命的这一半将那一半埋葬在坟墓里了。这并不稀奇,生活中难免有不幸的降临出没,有人痛哭完毕就能卸下负担,有人将铭心刻骨慢慢消泄,有人则久久无法忘却悲伤。守寡的几年过去,儿子渐渐长大,心如枯槁、情如死灰的由美子也开始着摆脱阴影的尝试。 铁轨不断向前延伸,面对没有尽头的路途,由美子充满迷数的未来无限地展开。她终于选择了和丈夫上班离走时相反的方向,再嫁之后来到一处依山傍海的小村庄,风光秀美,幸福安宁。 如若是惨剧降临,也能寻得解脱。暂且不说是至亲至爱,单是郁夫的轻生更是毫无理由,不能简单归为厌弃生命。不仅由美子难以释怀,邻居也无奈惋惜,酒吧店的老板也心存困惑:他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沿着铁轨走。实难明白的问题一直纠缠着由美子,不需多说,这后半部分的剧情就是由美子在“避风小港”里用时间去淡化久留于心中的伤痛。 如果用日式的激励方法,大概是得请上一群人围绕在由美子身边手掌并拢成喇叭状,喊着:走出来,勇敢的走出来! 2.远山近水 在影片四十五分钟左右,当民雄带着由美子去拜访街上的老人时,周围自然光线的变化在一刹那间打动了我,大概就是太阳慢慢从云层中探出个脸,又隐了进去。这委实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居然被导演留意采用,而且被自己感觉到了。我甚至在想同样一次明暗之间,世间又能有着多少不同。 伸延的铁轨、冲刷的潮水、乡间的火车、海边的破船,普通不过的景物随心所欲地摆在观众的眼前,灰白小屋见证着寒来暑往。响彻海边的潮声涨落,还有屋角叮呤呤的风铃声,居家的由美子在此慰藉着灵魂创伤,影片将人物情感隐匿在了声画背后供以解读,既不耽于遐思,又极力克己。 孩子的奔走嬉闹,周围老人的寒暄,沿承的古老习俗似乎总是有条不紊地出现在生活中。《幻之光》静谧得令人无法捕捉到多少微小的矛盾冲突,平缓流动的生活只有如潮来潮去反复般的日复一日,即是暴风雨也来之即去。谁能否认其中不是真人生?称得上涟漪波澜的也只有买蟹老太太在恶劣天气里的迟归以及由美子得知丈夫选择回归小村庄的真实理由。 3.幻之光 来自台湾作曲家陈明章的音乐稀稀疏疏,在恰当时候响起,辅以画面勾勒而出的明朗悦目,有如隔水听箫般的凄清淡泊与空阔深远。 片末寒冬已去,江角真纪子饰演的由美子终于换了身上白下蓝的轻便衣裙,而不再是之前阴郁古旧的深色或者单色(不考虑季节因素,例外是婚庆酒席上的衣着),冷暖色调的乍然变化也透露着由美子获得了走出阴影的希望——至少不再常会涌上心头的阵痛难忍。 江角真纪子的演出极为出色,可以比较的话大概是相当于柳乐优弥在2004年《无人知晓》中的独当一面,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表达需要,14岁的小男孩只需演好自己、显露无疑,而江角真纪子则要反复不断的揣摩人物把握要点、诠释突如其来又深藏内里的悲伤。 同样没能在第一时间认出男主演浅野忠信,那会他还是在岩井俊二《梦旅人》时期卷毛的年轻形象。扮演公公一角的是柄本明,同样眼熟得很的配角,如同日本传统长辈一样习于静坐,寡言少语又有着绝对权威。 4.死死生生 更细致的说,如果对《幻之光》进行下相关梳理,影片对于生与死的关注远超过其他,由美子的奶奶到邻居听收音机的老人、影片略去的双亲到郁夫突如其来的死讯、海边的葬礼到幻之光。或者引下Ingrid Bergman的说法:在这样的世界里,死亡是安详的,死亡活在生命里,两者同居(原意只是她本人对于世界的某种困惑感)。 与1998年《下一站,天国》里由于找不到值得珍藏的人生回忆而在天国车站辗转逗留了几十年的年轻人相比,1995年的《幻之光》主题选择同样保持着高度隐忍与内敛含蓄,说来可以有些“大”,生与死、情和爱。在影片末尾,描绘送葬队伍行进的片段,由山及海,纷纷扬扬的飞雪、低沉灰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海平面、无以名状的孤寂身影,优美不失凝重的画面极大地抑制因死亡而生的悲伤,抬升到了一个神圣有如季节更迭般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日本的佛教中有个“西方净土”,死去的人的灵魂都消失在西边海的尽头(日本文化里关于死亡的意义另作探究)。这也是民雄以父亲所见回答了由美子的问题(海边一道美丽的光在远处召唤他),在这里,影片得到了点题。而明白这一切,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下一站,天国》里没有不得善终的冤魂,寻思的也不再是为什么会死,而是人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对于谁能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这问题,答案是自己。
3 ) 幻與真實
有些东西会一直存留在记忆里,越是想忘记越是会缠绕得紧。有时候半夜醒来睡不着会坐到床边听着外面的潮声就那样等着天空慢慢地亮起来。Tamio有次问我是不是有点后悔到这个小渔村来了,太安静太贫乏,虽然对心境的平和很有好处,但是久了还是会腻的吧。他总是那样的善解人意,话虽不多,却每每能很好的让人平静下来。两个孩子虽然还小,但是很听话。有次给Tomoko梳头发,看着柔软的发丝在手里绕来绕去会恍恍惚惚得想着如果就这样天长地久下去也是很好的吧。
可是为什么总还是觉得心里空了很大的一块呢?
小的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她执意要离开,虽然因为看见我哭着喊着的时候也抱着我流泪但是还是会坚决的转身,从那以后就常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奶奶,因为自己的无能所以离开所以失踪。长大以后知道了这叫做“梦魇”。遇见Ikuo以后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
就像人类要几百年之后才能稍微明白现在某些奇异事件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一样,也许我要到很久之后才会明白Ikuo离开的原因,也许永远都不会明白。
即使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也有很多事情是对方所不知道的。所需要求证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求证......因为它就存在在那里的,即使几百年之后,它也还是存在在那里的。那么,请你请你告诉我,为什么离开为什么离开?Ikuo请你告诉我,我只想知道这一点啊。
爱和生活是分开来的,所以即使一方停摆了另一方也还是要努力的继续下去,忍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听着窗外孤单的潮声,在没有Ikuo的世界一个人努力的生存,即使记忆如那件永远都不褪色的衣服一样,时刻刺激着自己,也还要努力的挣扎在这个世界.可是如果忍受不住的话,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吗?我可以放弃吗?我并不是那么坚强的女性......
眼前一片昏黑,翻来覆去的都是那天早上你离开的片断,急急忙忙得进来说外面下雨了呀我回来拿伞然后抓起雨伞嘻嘻地笑着走出去,站在门洞口看着你摇摇晃晃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那头的光亮中,很久以后还记得你当时的样子啊。因为实在憋得难受所以一口气跑回来只是想看看你曾经走过的地方听见小酒馆的老板说那天晚上你曾经坐在这儿喝过酒你没有说话没有没有一点不对头的举动都没有,那么Ikuo你为什么要走呢为什么要走到火车下面去为什么那么不小心呢?
坐在因为天色黯淡下来所以一片昏黑的房间里,头部和胃部的疼痛开始蔓延全身,手指的感觉一点点变得麻木,之后是躯体,感觉得到身体中的生命意识流失于体外,好象湘南的夏天,平常人家的院子里用来接水的竹子筒一样.努力被睁大的眼睛看到的景象仍然是黑暗,远处的光亮中人影晃动,模模糊糊听见有谁在耳边叫我。
是Tamio,微笑的向我走过来,和平常一样的声音温柔的说着“Yumiko决定和我一起生活下去了吗?和我一起去我生长过的小镇吧。”
爱的故事也许从来都不会结束,我会一直遵守和你的约定,代替你,看着Yuikui长大成人,看着他结婚生子,看着他慢慢离我远去。可是不要担心,会有人陪着我一起听潮声一起看日落一起买菜一起做饭坐在地板上聊天......所以请你在天堂也一定要快快乐乐的啊。
4 ) 无因无果无答案
《幻之光》无因无果无答案。儿时的她没能阻止奶奶的外出而抱憾终身,一场莫名其妙的事故又毁了她平淡幸福的生活,纵然她远离了这个伤心地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但当不经意间往事被重提,心中的解依然在,却锁的更紧。全片满是中远景长镜头,平静如画的镜头中人总是那么渺小。就如这个故事一样,哪怕你经历了再大的风浪,在命运的围度看来也只不过似风吹落叶般平常。不是所有事都有因有果,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了自己珍重的人好好活着!7.5分!ps:处女作有这个水平,可见导演是枝裕和实力确实强悍,不亏为居家夫妇强推之人!
5 ) 《幻の光》国境之南的幻影情书
拍摄于1995年的《幻の光》,是枝裕和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日影,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电影观、美学观、师承脉略的电影。
故事非常简单,却又深邃人心。丈夫莫名其妙的自杀,是一直萦绕在由美子心中的疑团和痛苦。后来她改嫁,和第二任丈夫在海边的偏僻小村庄生活在一起,平静地有如被世界遗忘。但过去的事并没有在她心头抹去,她发现现在的丈夫的心也是残缺。
是枝裕和的影片是靠细节堆叠出的人物内心取胜,而刻意淡化情节。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他讲到了自己的电影观:电影是记录生活的。他的导演手法也是尽量写实,还原生活的原貌,触及人物内心。
写两个人物相爱,没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节,也没有刺激性的画面,而是描绘丈夫偷回来一辆自行车,两个人往上面重新涂油漆,由美子一边涂一边突然说“警察来了”,丈夫吃了一惊,由美子开心的大笑。
<图片6>
写两个破碎的家庭合并为一体的时候,是枝裕和并没有写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和生活隔阂,而是描绘一家五口人的天伦之情。夏天坐在门前吃西瓜,大家都玩似的把西瓜子吐到远处。
<图片5>
而正是这样的和睦,这样的平静,却反映了人的内心的不平静,所以才多么需要这平静呐!
<图片4>
《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是枝裕和认为“电影是移动的摄影照片,而电视是广播配上了画面。”所以,此片是完全反应此电影观的作品。
是枝裕和是表现空间、创作空间的大师,《下一站,天国》主要是对建筑,而《幻の光》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
片中出现多次拱桥,有点像中国的南方,反倒不像日本。是枝裕和也很喜欢这样的景深镜头,在远处放出光来,创造出了更丰富的空间感受。
<图片2>
还有这样的摄影风格,将人物融进了自然。人走在天地海交汇的地方。
<图片1>
两个孩子在河塘里的追逐的倒影。这样的画面完全是“诗电影”。
<图片3>
用中景、远景的拍摄手法,给人一种在远处静静观看的克制的内链的感情。不会让人过分地带入情节内部,而是一种回忆、时光静谧之感。
这可能是是枝裕和最具台湾感的一部影片吧,能明显得感受到台湾新浪潮电影侯孝贤的风格。在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提到了台湾对于他的意义。
是枝裕和的父母都姓是枝,在旧时代的日本,同姓的两人是无法结婚的,于是一起私奔到了台湾高雄,是枝裕和就是在那里出生的。长大后的是枝裕和偶尔听父亲提起“台湾往事”,与侯孝贤的电影刚好有一部分影像的重叠,那就像是他前世浪漫的召唤。
而《幻の光》则带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全部温柔,是他写给前世台湾的一封情书。
<图片7>
6 ) 逝者总在用背影默默地告诉生者:不必追
在《幻之光》原著的开篇里,家公说,有时光点在海面跳跃,那只是一部分细波一齐发光,但肉眼看不见,于是就骗取了身在远处的人的心。......或许家公想说......那细波是险恶的,令人一瞬间做起梦来。
在看完幻之光的电影后,我突然记得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的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那道理是一样的,影片至始至终没有告诉我们郁夫自杀的原因(原著也没有),那谜一样的永不被知道的原因,多像是海面上获攫人心的细细波光,然而逝者总在用背影默默地告诉生者:不必追。于是那光便又幻化成了一种生的希望,一种属于现在的,唯一被拥有的力量。
7 ) 背负的死亡与释怀
开篇是由美子的回忆。奶奶离家出走,按她的说法,要死在自己原来的地方。由美子奔跑着去追她,劝她回家,却终是未能劝成。奶奶后来没有回来,虽然母亲一直强颜着说不是每次都能找回来的吗。她在夜深时再次奔去白天里目送走奶奶的地方,伫立久久,黑夜里只有稀疏的路灯和她融入夜色的长发。奶奶蹒跚着一步一步离去的身影再未能一步一步蹒跚着归来。
然后她醒来,对她丈夫说,我又做了那个梦。
那些本是生命中无端遭遇的失去。
而她每每却站在交叉路口,无知无觉的目送逝者远行。那些死亡本身便来的与她无关,但她却是心思太过细腻的女性,所以总是会觉得我当时应该做些什么的或者我如果不去做什么便能挽回这一切。于是无法放下凭白加于自身的负担。十几年过后依然后常常做起那个梦便是这样吧,无法将奶奶的死与自己横亘开关系。
丈夫的自杀打破原本平静的小生活。她于悲痛中守寡几年改嫁,从大阪到遥远的轮岛。生活平凡淡定,她可以时常淡然地笑,但是却始终无法掩盖掉一个经久不去的疑惑,关于死去的前夫为何自杀的疑惑。她无法释怀的是觉得丈夫的死多半与她有关,更无法释怀的是无以想到一个之前还与她一起刷着偷来的自行车,打着笑话,逗着孩子的男子,何以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他提着伞迈着夸张的步子从她的眼前一步一步走远。她就在他身后看着,与童年时看着奶奶出走时如出一辙。她因此自责赋于内疚吧,为他的死和她如今重来的生活与爱。但总觉得亦是一种遗憾吧,对于她深爱的人,她自身的幸福和那一番走出轨道的再未能实现的理想。
她于是再度萧条没落,长久的伫立于某处凝神远望。不说话不开颜,不是封闭情绪,只是消极的情感会随着自责与惰性越积越深。无法想明白过去所以无法面对未来。她走很远很远的路,坐在路边等候公车的木屋里发呆,后来随着送葬的队伍一路缓缓地走。日薄西山,只有冥冥的火和燃起的缭绕的烟。纠结不去。
再婚的丈夫开车来找她。
他后来对她说。他的父亲从前出海孤身在外时,常常看到一束绚丽的光,在远处闪耀着召唤着他。
用来回答她询问他觉得前夫是不是自杀的问题。
她把这些说给他听,她只是终于想要找个突破口释放出感情,只是希望有个人能告诉她,这些都不是她的错。
我想谁都会遇上这种事的吧。他如是这样说。
那一抹幻之光,于是清晰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
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应当更好的生活下去。
她初来轮岛时,铁路的两侧,松树林间落着皑皑的雪。
而后来,她可以感叹天光的风和日丽,看着教着小儿子骑车的丈夫。
真正平和淡定。
8 ) 『幻之光:一束美丽的光,在远处闪呀闪』
1.奶奶
我:“爸爸会生气的,我们回家吧,我们回家吧。”
奶奶:“奶奶想死在老家宿毛,所以奶奶现在要回到四国去,一定要回到四国去。”
奶奶岁数大了,背驼得厉害,步履蹒跚得很,每次总是执意离开大阪要回到她的故乡,每次也都被好心人送了回来。这次,看着奶奶远去的背影,15岁的我不知所措。没想到,奶奶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虽然爸爸和妈妈都会安慰我这不是我的错,可没想到后几十年,我总是梦到奶奶,我总是想起奶奶。
2.郁夫
我:“你回来有什么事吗?”
郁夫:“放一下车子,我刚才就在附近,他们说要下雨了。”
我:“再呆一会儿吧,陌生人。”
郁夫:“下次吧,就来拿把伞。”
我:“我送你下去。”
郁夫:“你真是麻烦”
我:“但是我就要,梳一下你的头发,真是乱呀。”
郁夫是我的爱人,在奶奶走失的那天晚上,我在巷口遇见正在骑车的他,我们就那么互相一动不动的看着对方。数年之后,我和郁夫结婚了,有了一个可爱的三个月大的儿子勇一。郁夫不爱说话,但很有趣,比如当他的车被偷了之后他会去有钱人住的附近偷一辆。郁夫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每天我除了照看勇一,会经常偷偷跑到工厂门口,搁着玻璃对着我的爱人做鬼脸,而郁夫永远是那么傻傻的笑着。下班之后,我和郁夫会去附近的小酒吧喝上一杯,然后坐在他的自行车后面抱着他,和他说话。回到家里,我们会躺下来一起听隔壁老爷爷声音开得很大的广播声。生活就这么平淡而幸福的过着,可在郁夫回来拿伞的那一天,郁夫在家对面的电车铁轨上自杀了。
3.民雄
我:“我只是...我只是不懂...为什么他会自杀...为什么当时他会走在电车轨道上...当我一想到这个,我就控制不了我自己,为什么?你也认为他真的自杀了吗?”
民雄:“爸爸曾经说过,大海在召唤着他,爸爸过去常常出海,当他出海感到孤独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束美丽的光,在远处闪啊闪,召唤着他。我想这也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勇一五岁的时候,我在隔壁邻居的介绍下,远嫁到北方一个傍山靠海的小山村,我的新丈夫叫民雄。丈夫家里有一个比勇一大的女儿,她每天都陪着勇一玩,有一个年岁已高的父亲,他每天坐在家门口远望着大海,时不时重复着那固定的一两句话。从大阪来到这里,这个似乎被世界遗忘的小地方,我和民雄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着,每天靠在窗前远眺大海,听潮起潮落的声音,听掠海而起的阵阵风声,听随风抚动的清脆铃声。几年之后,弟弟结婚,我再次回到大阪,除了看望老人,我还拜访了以前和郁夫住过的那条街道,那个为我做媒的邻居大婶,那个我和郁夫经常去的酒吧老板,那扇我总是隔着对郁夫做鬼脸的玻璃门...回到民雄的小山村之后,我一下子又回到了五六年前刚失去郁夫的时光,我试图像我走失的奶奶一样离家出走,可看着大海,看着潮涨潮落的壮观场面,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水滴石穿,就像梦中那清脆的风铃声。民雄告诉我,每个人都会看到一束美丽的光,在远处闪啊闪召唤着我们。也许奶奶被她的那束美丽的光召唤着离开了大阪去了远方,也许郁夫被他的那束美丽的光召唤着去了电车轨道,也许属于我的那束美丽的光就在这里,这个依山傍海的小山村。
4.由美子
我:“真是个好天气啊。”
民雄爸爸:“确实是个好季节。”
我叫由美子。那天,我和民雄的爸爸面朝大海坐在家门口,远远的看着民雄陪着两个孩子在海边玩闹着。
5.《幻之光》改编自宫本辉的同名小说。作为1995年威尼斯获奖电影,本片在编导演、配乐、摄影上都堪称日本电影中的翘楚。无论是生,亦是死,无论是逝去,或是留存,日本人对生死离别的纯粹与释然,对人间烟火的超然与淡定,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奇特血液,这种令人叹为观止又让人仰视的民族气质,正如那肆意的樱花一般美丽而落寞。
实话实说闷到爆,这电影看的不是故事是感觉,镜头动不动就静止还以为卡住了,对白很少,没看过原著,隐隐感觉这是高度还原了原著所传达的态度。奈何我没有耐心去仔细体会。
是枝在处女作中模仿欧洲文艺片的风格,还没有完全深入日本家庭的日常当中。弱化叙事而强调影像,也许视觉比话语更有后劲。活着的人永远走不出死亡的阴影,因为爱无法随肉体一同陨灭。胶片版暗得看不清细节,只记得女主总是一袭黑衣。-那人为什么要自杀?-是大海在召唤吧。这回答温柔得让人忘记了悲伤。
处女作就已具备如此强烈明晰的“电影感”,可为何后来的是枝几乎把它丢掉了……
这部最不像是枝电影,连是枝本人都否定的处女作,也许是最好的是枝作品的尴尬事实,首先让人困惑。其次,这部处女作是极赋才华的,但从模仿小津侯孝贤痕迹来看,它作为处女作的绝对性意义,让人难免质疑,这是第二个困惑。为了解决困惑,只能说服自己这样说道:这部电影超越了导演。
有一天 他突然走了。走的无影无踪没有前兆。我始终不能想明白为什么,只留下空等待和空悲切。是枝欲和的长镜头和钢琴曲让我想起那个突如其来的下午。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往日的情怀就随着时间的海浪慢慢被冲刷了。有一天我走了,也别来问我为什么。
“其实这天黄昏,是阿宝最后见到蓓蒂与阿婆的时刻,阿宝离开时分,天完全灰暗,阿宝回头,见阿婆为蓓蒂梳头,阿婆说,拜拜拜,拜到明年有世界,世界少,杀只鸡,世界多,杀只老雄鹅。蓓蒂说,我不要听了,讨厌了。姝华立于门口,阿宝再回头,见姝华身边,掠过两道光,闪进水池里,阿宝一揩眼睛,视觉模糊,眼前,只是昏暗房子,树,一辆脚踏车经过,一切如常。”
#4343.是枝裕和处女作,在日本电影里少见的欧式文艺范儿,特别强调影像的逻辑(尤其是对比)而极度减少叙事(侯掰掰的铁杆粉丝哦),水田那条镜头美极,葬礼也很棒,结尾就有点过度迷恋影像了。论叙事倒是他“创伤后建立的后共同体”的首作,离丧与牵绊。
四肢愈合
失去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都变得心不在焉。与人世保持距离,死亡之困惑如影随行,镜头拉得好远好远,你永远读不懂她的心。
是枝裕和处女作。1.沉静中兀自流涌的情感,观众无法真正参透由美子的内心,一如由美子至终难以寻得前夫猝然而逝的因由。2.受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影响明显,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众多远景(尤俯瞰)空镜头,间或得见熟悉的榻榻米机位,构图极为考究。3.近乎全程运用自然光,不少室内(甚或室外)场景昏暗而幽谧,环境中人烟稀零,空寂悠远,与女主阴郁孤清的心境浑然一体。4.不少类似远方的窥视视角的镜头,门框,窗框(窗外的大海涛声阵阵),巷弄,无尽的路,隧道,还有在片头即多次复现的天桥口(超低机位)、两侧的栏杆及画中央的一杆杆路灯。5.海边的送葬队伍,漫长一镜。6.黑漆漆的公交站小屋似[菊次郎的夏天]。7.是枝说(豆友转引),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在某些时刻受到一种莫名的牵引,那是海边的幻之光。想及盖茨比与侯麦的绿光。(8.5/10)
慢速0.9倍再删减些台词就是河濑直美了。月台和海边一线行人两个桥段的长镜头的配乐不错。实质上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用画面营造一个幻象,没什么实际意义,死亡的答案太过虚无模糊,现在为了不纵容这种虚幻影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的评价和感触都不会太重视。推荐-
史铁生说,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世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永恒的独立,从未停止地互相探索,从未实现的互相理解。要从经年不断的缠结中解开,首先要承认这一点。承认对方突如其来的绝望,能轻易压倒对自己的依恋。少有的处女作就奠定了自己风格和主题的导演。一直探讨普通人的生存哲学。
是枝裕和自己不满意的处女作,一是剧本非原创,二是被侯孝贤当面说你全是照分镜拍的吧。被侯大师问候后,是枝在镜头运用上基本放弃了原先的追求,转向他所更为熟悉的电视纪录片化,说起来也是遗憾。
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那么不快乐?为什么一声不吭就走了?余下的我的日子,要永远和大海相伴,是不是先要了解门前的这一片海。PS:石川县,轮岛市真漂亮。陈明章的配乐舒展了。
是枝裕和的处女作,还有具有艺术气质与功力的。拥有捕捉梦幻的灵气,镜头处理上可见是小津和侯孝贤的合体,内景戏一如小津,视角的注视一如侯孝贤。散点的叙事,情绪化的铺成,太美了。
村上春树式的叙事方法和村上春树式的忧伤,那忧伤看似淡淡的、淡淡的,但却始终无法从自己的生命力抹去而变得无比绵长而沉重...我总是想起自杀的木月。中景、远景,刻意拉开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最后海边的两场戏很喜欢,配乐也不错。
与阿巴斯的“路”不同,是枝裕和的“路”是一条“死亡之路”,尘归故土的奶奶、步履如飞的丈夫先后消失在路的尽头,只留给亲人一个背影和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是枝电影里的死亡总是淡淡的——没有肝肠寸断也不会呼天抢地,它恒久不衰且无法挣脱,就蛰伏在记忆的最深处,像偏头痛般总在不经意间再次发作。
人生就是未冲决而出的泪水,在一场目送中,慢慢地从眼眶的边缘退潮。
最后由美子终于喊出了心中的疑问。对于永失我爱,默默忍受远比大哭大闹更痛苦。是枝裕和在处女作就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风格,长镜头、中远景、安静的人物,对生与死的探寻。
@吉大艺术院线。小津的风格太明显了。长长的空镜头,固定镜头贯穿全片。空镜头多是街道、列车等意象。画面如风景般优美。导演并不急着讲故事,生活的片段美好而又幸福,静下心来便可投入其中。对幻之光的理解各人也是见仁见智//20170409资料馆胶片版大银幕。昏昏欲睡,状态不佳。并未看出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