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某户人家,经营五金店的男主人葛成清(三浦友和 饰)原本和妻子伸子(南果步 饰)拥有幸福的家庭。但不知从何时起,葛城一家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长子阿保(新井浩文 饰)听话好学,按照父亲的一员成为商品社会的一员,但是他却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内心郁结压抑,渐次走向既定的悲哀结局。次子阿稔(若叶龙也 饰)从小被拿来和哥哥比,内心卑微抗拒。父亲望子成龙,然而个性强硬,让妻儿子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直到某天,压抑到极点的阿稔大爆发,酿成了震惊社会的大事件,这无疑加快了葛城一家崩溃的速度……
本片荣获第8回TAMA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三浦友和)和最佳新人奖(若叶龙也)。
电影《葛城事件》
先说一句,很喜欢!。 看了短评,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论调,一个采用率较高的题材就成为了否定一部电影的小前提,那你是否考虑过每个导演对同一类型故事的切入点不同?表现方式和叙事结构都会不同呢?看一部电影带着刻意的情绪,用自己的三观去批判电影里人物的设定,不能理解也成了难看的原因…还不能明白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个简单的道理吗…电影是不会让人真正绝望的,让你绝望的是自己不起一丝波澜的内心,你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打动,无法感知善与恶,真诚和绝望的抗争。同理,看不懂也是一件好事,蜜罐子里长大的好孩子,无法理解人性扭曲之因果,不懂为何要自杀为何要杀人,母亲在葬礼上的嬉笑,父亲在空屋里的叫喊,桔子树下的自由落体和继续吃不完的冷面,显得用力过猛吗…我觉得恰到好处了。
全员演技在线,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到位,光表演部分就值得给高分了。三浦友和的几场戏中对人物本性的释放已经达到了极致,无论台词或是肢体,父亲面部细微的抽搐,无力感和愤怒在对抗,桔子树的前后呼应,从窗前似憧憬的凝视,费力的爬坡,独坐店中的烟影环绕,小酒店里的发泄和谢罪,从院子回到屋内的那一小段路,他是整个家庭中最终无法解脱的一人。有人谈到,影片对凶手的刻画不够,作为主角的小儿子形象没有里起来…其实主角显然是父亲,葛城事件是“果”,而电影讲述的是“因”,电影中父亲的态度和做法就是因之所在,一切矛盾的源头。还有很多人提到的田中丽奈所饰演的“圣母”角色,认为是个败笔,或多余或矫情…怎么说呢,葛城事件本来就是有真实案件作为背景的,而田中丽奈的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在现实中这种人当然有,不管起因是自我救赎还是对社会或法律的立场表态,存在即是合理…在电影中她的出现将闪回和进行时分隔,剧情的很多重点都是通过她与父亲和小儿子的对手戏表达,这个角色很重要,而且并不矫情,只是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而已…你可以多看看中国的今日说法,去微博看看热门评论,你会发现生活中真实的圣母才不会如她这样温和且美丽。
摄影很棒,镜头很考究,不自觉又截了很多图,光影和人物之间的玄妙感营造得很美,电影美术部分加分,色彩的搭配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看得出场景设置的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的确很丧,让人绝望的气氛和归宿,不能理解的做法,畸形的家族之苦,社会的阴暗面,让人困惑的杀戮,但这些元素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细看的好电影!
1.不能全靠三浦友和大爷一个人撑场子吧!? 2.老帮菜饲养的两个倒霉孩子,拼死法,一个静悄悄滴跳楼啥也没留下,一个高调滴向路人砍瓜切菜……这段跟真实事件有较大出入,能着重篇幅会好些吧,哎,亚洲国家禁枪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3.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女主是什么套路?嗯,美剧也有崇拜迷恋连环杀手的女仔
开头真的很吸引人,老头子的表演细腻,画面又那么秾丽,反差极大。到了那个圣母出场就很不舒服了,之后每个人物的表现都让人心里不舒服,又想知道为什么,尤其是圣母为什么要跟死刑犯结婚,抛弃自己的家人跑了跟人家做什么家人?之后一直快进一看字幕,真的佩服导演,没有这点悬念,真心撑不到最后。 电影告诉我们每个邪恶的灵魂都有悲惨的童年变态的家人,可是那些邻居客户同事呢,助推了恶的滋长,她们他们不是恶人吗? 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未必有这么明显的善与恶,恶人背后未必找得到这么清晰的原因,可悲的是现实比电影可残酷,我们不自知罢了。
表明上看起来不和谐的父子关系,其实是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变体,但是影片对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描写却比较少,但仅从妻子拒绝丈夫的亲密行为就已经看到了全部。大儿子从小乖乖听从父亲的教导,满足了父亲的控制欲,但小儿子就不同了,由于母亲的力量介入,使得他可以不必像哥哥那样对父亲绝对服从,这就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焦虑,所以父亲加倍的在他身上加重对他的控制,但最后带来的却是极端的反抗,在这一切都快要结束的时候,绝望的父亲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于是自灭但失败了。不要做一个万事听话的顺从者,说出你的真实想法,不需要歇斯底里很大声,但一定要说出来,说假话客套话,真的害死人。
田中丽奈怎么残成这样了
崩坏的家庭,无救的人生,一切都朝着最恶的事态发展。被汹涌的绝望灭顶。
不仅是岛国家庭的不幸,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遇过的家庭矛盾缩影。有些坎注定迈不过去,个体的追求与幸福无法从家庭中割裂。一个家庭中发号施令者的影响力可以大到如此程度,当身处一个病态而不自知的家庭,谁都无法安全逃生。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一部绝望到骨髓的佳作。
我就说一句 这个简介 特么谁写的 狗屁!
最后晚餐鳗鱼饭,回收烟头多惆怅,男人的城堡和橘子树,断枝回头吃碗面,最紧要开心——“如果我也杀三个人,你会和我结婚吗?”孤独一家四口,平白多出了同样孤独的媳妇,无解的惨
人性泯灭昏暗无光
生而不养,乃家庭最大悲哀,父权式家庭暴力的沿袭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现代社会压力之重,人性暗黑因素的不可测,同质化作品太多,殊无亮点,整体沉闷平庸。
风格跟山田孝之主演的《凶恶》非常相似,主旋律:深沉、压抑、致郁;剖析一个家庭彻底沦陷的悲剧始末,只有一家之主的葛城清没有发现不幸的源头。普遍认为本片偏沉闷,这是生活之苦的极端一面,是人性恶劣的负面表现。所以,听见有提前退场的观众抱怨:“这部片好变态哦”。
老头就是深渊的源头,整个一黑暗负能量集合体,打骂老婆致其逃离,侮辱二儿子对其如寇仇致其逃离,亲手毁灭这个家而还不自知。二儿子不仅遭受亲父的敌视和行为,从无感受到爱和社会帮助,还要被世人折辱,致其放火焚烧到砍杀路人对其而言无感。
难看的可以
《第三年的见异思迁》,相见恨晚。
描述犯罪者的形象,在罪案研究爱好者看来还是很一般。压抑不是问题,问题是零碎和刻意。
7.1分,日本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结构还是很相似的,只是最后走向了bad end而已。电影想反映的问题是好的,可惜两个小时过于沉闷,缺少高潮剧情。父权家庭引发的悲剧也不是一件两件了,至少我也是父权的受害者。
意料之中的家族悲剧,三浦友和暴戾则是始料未及。
3.5,一系列的家庭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家族解体的悲剧。有史以来最狂傲的三浦友和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但同时掩盖了“田中丽奈”这个关键角色,这个角色比较像<凶恶>里的山田孝之,但本片中的塑造不够饱满,略有遗憾。此外,赤堀作品感觉还是过于舞台剧化
跟导演上一部《那夜的武士》基调一致,阴冷与压抑从头到尾浇灌全身,葛城一家的悲剧直指父权家庭的土崩瓦解,当然还有对当今日本社会的失望。双线叙事的选择利于展现悲剧一步步酿成的过程,不过田中丽奈这个人物作为外来视角却没带出什么特别的意义,且部分桥段稍显刻意。
无情的嘲讽了废死人士,也通过一个日本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揭露了日本社会的无可救药,中间看到一个想当政治家的草根在街头呼喊,简直是神来之笔,有希望吗?更讽刺。无论是乖乖奋斗的大儿子,还是一事无成颓废的二儿子,哪怕是成功筑建了自己城堡的威严家长,都已绝路。三浦的屁股依然很翘
几个场景空间成了幽闭和压抑的代名词,所谓的家已经不复存在,每个人心怀芥蒂地活着,最终酿成惨剧。相对平淡,主角描写并不是特别细致,仅靠演技维持
用残酷的镜语告诉你什么是“欲哭无泪”,葛城父子完全是一样的人,都习惯于用粗暴行为推开周遭的纠缠,切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是他们滴血的愿望。
太拖沓了,情节松散到让人一直在犯困,想要学《凶恶》却没有足够的导演功力,就是一个光有噱头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