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都是翻译惹的祸
俞天任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是一年前的电影了。老冰当时没有看,说实话老冰对黑泽明之后的日本电影没有兴趣,总觉得日本电影主题领先,观点幼稚,总是为了说明一个只是在幼儿园的教室里才会被提出来的论点。加上技巧和技术也没有可看之处,在日本十几年,进影院次数很少,日本电影更是没有看过。
去年底,有朋友在博客上问我对于《男人们的大和》的意见。老冰因为当时还没看,所以不能回答,只好去影院看了看,算破了一个例。看完以后除了监制和片尾曲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监制是前伊藤忠商事董事长,被称为“昭和三大名参谋”的原大本营参谋,关东军作战参谋濑岛龙三中佐,老冰当时的参谋系列正好写到他;片尾曲则是老冰最喜欢的日本歌手长渊刚唱的,他的那首《干杯》(中文名《为往事干杯》)已经是风靡中日两国十几年了。除了这两点外好像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也就忘了这件事了。
前些时候看到有人在很愤怒地指责这是部鼓吹战争的右翼电影,当时很有点纳闷,想了半天想不出理由。但慢慢也就想通了,反正连说SKII化妆品是破坏中国人基因的武器也有人跟着猛相信,这日本人拍的电影当然就是右翼电影了。好像这也能解释一下,老冰就又心安理得了。
前几天回国买DVD,常去的那家店老板热情向老冰推荐这部《男人们的大和》。说这是日本右翼电影的杰作,绝对反动,值得一看。这一说老冰有点懂了,这种非正常渠道进来的盗版电影能被冠上“右翼”的帽子,说不定是托了那些三脚猫的翻译的福也说不定,就花了六串大钱买了一张。这几天过阳历年放假在家,没事拿出来看了两遍。
看了以后是一声长叹。上次老冰在什么地方随口说过一句那电影有一半以上是错译漏译,仔细看看那还只能是对前半部分而言,后半部分则几乎完全是译者的“原创”了。
像把“长官室”翻成“朝刊船舱”,把“瓜达卡纳尔岛”翻成“日本大陆”,美国战略空军被翻成“米国侵略空军”,山本五十六的葬礼给弄成了晋升元帅的仪式,一个少年兵因为从参谋们的对话中偷听到“塞班岛”已经陷落来告诉另一个少年兵,另一个少年兵则不相信从而两人打了起来这件事因为“塞班岛”被翻成了“审判”从而使得听不懂日语的观众根本无法将剧情连贯起来这种随处可见的错误之外。最让老冰发出“见过不敬业的翻译,但没有见过如此不敬业的翻译”这句现在很流行的感叹则是一个最莫名其妙的错误: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YAMATO》,翻译起码应该知道YAMATO就是“大和”的意思吧,但在这张DVD的字幕里,起码有两处YAMATO成了“山户”!这也太不敬业了。
想了半天想出个原因,是不是现在做电影字幕使用了计算机音声识别软件,而那个软件的输出根本就没有人检查过或者没有能够进行检查的人?
应该说起码在现在的日本主流电影界拍右翼思想,歌颂战争的电影还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导演佐藤纯弥所执导的电影应该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文革以后第一部进入中国大陆的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就是他的作品,以后的《人证》,《一盘没下完的棋》《敦煌》等都是他的作品。仅仅从这些作品的名称就应该知道佐藤纯弥是一个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那么在年过七十了的现在,他有必要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吗?
这部电影在日本的评价如何呢?除了被指责的最多的一个BUG是海军怎么用了陆军的敬礼这点之外,就是受到“视野太窄”的指责。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不是《男人们的大和》,而是《男人们的高射机枪》,因为整个电影除了高射机枪之外就什么没有了。其他的考证就是日本人所特有的琐碎考证,从主炮是不是发射过到主炮发射的口令是不是那样喊的不等,甚至连体罚打屁股的具体进行方式到底是不是那样都有人在扯。
日本对“十五年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不用“反战”这个字的。“反战”这个字只用于进行式,比如过去的越南,现在的伊拉克的“反战运动”。太平洋战争已经是过去式的,反不反的都已经存在了,所以只有“美化”和“批判”的说法。没有人会认为这部电影在美化战争,因为这部电影对战争的批判是很明显的。
一部电影是不是反战从什么地方看?应该从观众看完了电影的反应去看。观众看了电影以后热血沸腾,磨拳擦掌,直恨生不逢时的那就是歌颂战争。而观众看完了发出一声感叹:“我真幸运,没出生在那个年代”,那就是反战电影。
反战,就是反对战争。这不是同义反复,如果只是反对某次具体的战争,那么连希特勒都是反战派了,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刻骨铭心的哟。
为什么要反战?太简单了,受战争之害的只是普通老百姓和下级军人,也就是那些被俗称的“炮灰”们。如果战争只死高级军官们,就没有任何必要反战。那些高喊漂亮口号的人们是不会死的,不信那位要把西安以东中国城市全部押上赌台,90%的中国人全部撕拉撕拉掉的将军肯定没有把他和他的家人计算在内。
而普通人呢,《男人们的大和》说得很清楚。那位少年兵的父亲在“上海事变”(日本人对淞沪抗战的称呼)中丧命,哥哥也在战场,而当同伴的母亲问起他为什么还要来当海军,回答是“家里没有现金收入”,明知危险也得来,(这整个一段在字幕中全无翻译)。进了军队以后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下士官的非人体罚。有关这个体罚也是引起争论的一个题目,电影中有一位有正义感的下士官挺身而出,仗义持言。有不少评论认为这种写法是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在写旧日本军队,按照当时的军纪,军人无权反对同级长官对下级的处罚。这是为了反战在有意拔高当时的军人觉悟。
这一切一切的最后,是演出了一艘八万吨的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在装上单程燃料以后去做自杀式的特攻这个几乎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笑话。从军事学上看这艘大舰巨炮时代的化石去朝着航空母舰做自杀航行是个笑话,但是对舰上那3300名官兵可绝不是笑话。但作为军人,作为男人,在国家权威之下又有什么个人的选择?能选择的就只有服从命令,去自杀,还得勇敢地去自杀。
这就是战争,谁是罪魁祸首?是那些发动这场战争的军部,甚至是天皇!
这只不过是你老冰的推论罢了,会不会有人这么说?这不是推论,电影里说得很明白,只不过在中文字幕上没有一个字打出来。
电影里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亲到大和号上向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中将发布进攻命令后,伊藤整一问草鹿:“没有航空掩护的大和号的出动,有胜利的可能吗?”而草鹿的回答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陛下问了军令部总长:‘海军是不是没有战舰了?’”。
这段话在中文字幕里没有翻译,但却是太平洋战争中一段很大的公案。天皇要对第二舰队的全歼负责,这是从战后的东京审判开始就一直在扯的皮。遵循麦克阿瑟的指示,最后是以最后一任军令总长及川古志郎海军大将“假传圣旨”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服的。这部电影连这件事都敢往外翻,还被人说成“右翼”电影,老冰可有点为佐藤导演抱屈。
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们不知内情,但中高级军官们呢?在出发前的作战会议上,中高级军官们怒不可遏,公开叫板:“丰田副武联合舰队长官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参加这次特攻行动”。(中文字幕中还是没有)面对这一切,伊藤中将只能沉默,他向大和号舰长有贺幸作大佐下达的作战命令居然只是“大和をよろしく(照顾好大和号)”。有贺大佐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放弃了作战,下达了弃舰命令。这个被多次重复的弃舰命令当然还是在中文字幕上看不见。看见的是内田守军曹在说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在中文字幕上出来的却是“为了胜利,我豁出去了”。
确实在《男人们的大和号》里没有任何日本旧海军军人高呼“打倒日本军国主义”,但如果那么拍的话,岂不成了《东京审判》那样的“原创历史”的意淫片了?只凭这点就说那是右翼电影,未免有点不厚道。
有人对电影里那十五岁的小孩作了如此恐怖的描写:“大和号远去了,消逝了;老鬼子掌舵的小船;交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头缠白布;目光坚定;掌握着方向驶向了远方”。文字本身还是不错的,就是含有太多的激素了。那个小孩在电影里完全是用来对比的,60年前的十五岁,背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迈上自杀攻击的不归路,而没死成的呢?背负着伙伴们都死了,而自己独自活了下来的罪恶感,苟且偷生。而现在的十五岁呢?有个小情人,想买部小型摩托,所以放了学去打打工。你愿意选那条生活道路,这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戴上了有色眼镜的话,那想看什么都行,仅仅不是事实而已。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也有过一次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高潮。那时有四部内部放映的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动荡的昭和史——军阀》被乱批判了一顿,遗留下来的仅仅是林立果学来了“联合舰队”和“江田岛海军学校精神”这两个名词用在《5.71工程纪要里面》。
那种大批判,不搞也罢,提高一下翻译的水平倒是真的
2 ) 大和号的沉没与大日本帝国的灭亡
与同时期的清国不同,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主动地参加帝国主义的竞争,赢得了与清国与俄国的两场大战,终于跻身于列强,避免了被分割欺凌的命运。然而,两场大战的胜利却逐渐将日本引上歧途,走上了扩张的不归路。胜利之后,日本逐渐开始以为自己是世界的霸主,能够统治世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终于把日本这辆疯狂的战车驱动起来,日本陷入举国疯狂的状态,竟叫嚣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然而接下来的事实是中国把日本牢牢地拖在了腹地,国力根本吞不下中国,自己的石油与钢铁被美国切断,于是又像打了鸡血一般,不顾后果地向美国开战。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日本人节节败退,终于为自己的骄狂付出代价。
《男人们的大和》讲述的正是这个帝国在自大与骄狂中灭亡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经预料到日本必败的结局,深知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只会让日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仍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换来日本的新生,才能让这个民族脱离癫狂的状态,早日成熟。大和号面对美军飞机密集的火力打击无还手之力,无奈沉没,大日本帝国也终于灭亡,而大和民族却走向新生。大和号的沉没终于让沉醉的日本国民醒来,这个曾经自大的民族终于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建立起了强大的新日本。大和号的悲剧正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必经之痛,一个民族只有经过灾难,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3 ) 如果看南京大屠杀感到不爽,那就看看老美是怎么欺负小日本的,本片绝对让你爽
看过很多日本拍的二战题材的影片,很真实,很悲壮。看得出他们是真的在反思,反思这场战争值不值,反思到底为什么会失败。电影看完以后总感觉无辜的日本人民被少数别有用心的反动分子拖入了战争的深渊,深受战争之害。
不得不承认日本军人确实是二次大战最玩命的军队,无论是诺门坎战役中对付坦克的人肉炸弹,硫磺岛战役中宁愿自杀和饿死也不投降太平洋军队以及后来的神风特攻队等,包括本片中那些毫无理由去送死的大和号将士们,“为大和民族的失败而玉碎”,那为什么不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的活着,总之我是不理解这群被洗脑的家伙是怎么想的。在我看来日本人这种武士道精神根本不是勇敢,而是失败者的自负,用迷信思想麻醉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已。而至于那些被洗脑去卖命的可怜虫,我只想说,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可怜,可悲又可恨,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怎么会在乎别人的生命,要不是美国人强大,日本人肯定会在美国来个纽约大屠杀,华盛顿大屠杀,灭了种都说不定。把这些可能是这个战败国家唯一希望的年轻人拿去送死,也只有日本人和恐怖分子做得出。
如果说德国发动战争是因为希特勒及纳粹的挑拨和特殊的历史环境,我觉得日本的侵华战争完全是他们这种岛国民族自身的危机意识和侵略本性所发动的,东条英机之流只是顺应民意罢了。所以我们可爱的祖国啊,请快快强大吧!
不过本片还是一部好电影,不像我们的地雷战,地道战,简直把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当儿戏,把我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来抵抗战争形容成几个小屁孩子玩死了几个弱智日本兵。真不知道小日本看了我们的抗战大片作何感想。
最后想说,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和中国的《紫日》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反战电影。
4 ) 怎样鉴别一部军国主义电影
《男人们的大和》这部高成本的平庸之作,因为题材的敏感,又一次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与导演和制作方声称的初衷“呼唤世界和平”这一主题大相径庭的是,中国青年则多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在“鼓吹军国主义”,是一部彻底的军国主义影片。
他们认为,影片在美化皇军,美化侵略战争,并用强烈的煽情手段,淡化影片的思辨力量,强制推销作者观点,为军国主义招魂。很容易的,《拯救大兵瑞恩》被用来作为反面力证,“有一个死了哥哥的水兵不顾军官的好意,要留下来与大和共死。很像《拯救大兵瑞恩》里詹姆斯选择留下来坚守大桥是不是?或许有日本人看到这里会感动,但我真的快要笑死了!人家留下来战斗是为了解放欧洲人民,TM你个小日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送死还是杀害更多的盟军?”
《男人们的大和》是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电影呢?作为一部“旨在”鼓吹军国主义的电影,必须符合军国主义宣传需要,必须要为侵略扩张,思想灌输,军事独裁寻找合法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通常采用善恶二元对立的做法,就如《上甘岭》《闪闪的红星》《鸦片战争》,将自己要美化的形象置于我们赋予的正义的一边,用对手的恶来反衬我们的善。
可惜的是在《男》中,只找到挺身反抗不公待遇的下层军曹,为了荣誉和家人而不是天皇战斗的青年,还有被迫执行自杀任务的舰队长官。这部影片甚至没有对手的有机形象,盟军被物化成一群飞机,一种强大力量,却没有赋予更多的含义。显然,制作者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鼓吹什么或者批判什么上。如果有,也和战争没有太大关系。《男》希望把自己打扮成一部关于男人而不是军人,关于士兵而不是军阀的反战电影。
当然,这一点它也没有成功。由于采取对敏感问题的回避策略,实际上也留下了足够给予误读的空间。日本影评人山田和夫很容易就能上纲上线:“这种感伤的追悼与宣传相呼应,结果就让这种惨死在感情上被美化了。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电影本身就存在迎合宣传语言和观众朴素“感动”的问题。……如果要对这种毫无理性的自杀式战法追根问底的话,实际上可以借此揭示出那场被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反人类性和反科学性。但这部电影对于有关责任的思考却非常的缺乏,这正是该电影最大的缺点。如果大和的死者们像电影公司宣传所说的‘只是为了守卫爱人、家庭、朋友和祖国……’那么这样残酷的战斗就被美化了,亚洲——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了日本生存和自卫的战争。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侵略战争肯定论张目吗?”
立场混沌,态度暧昧,在反战和反动之间飘摇不定。既可以理解为陈仓暗渡逐渐偷换概念的军国主义幽灵,也可以理解为中流砥柱坚持人性自由的反思作品。在如此一个敏感的历史题材中,既要召唤日本民族自强自尊的精神,又不能标新立异越过雷池半步,带着枷锁跳舞,《男》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谁让你生为一部日本主旋律战争片?
但是。
为什么立场混沌不能成为堂而皇之的第三条道路?这部电影反战,于是是好的;这部电影反动,于是是坏的?为什么作为观影者一定指望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以替代对影片质量的判断?为什么为了力图让这个判断更加清晰,需要不遗余力地从细枝末节处寻找蛛丝马迹?就像我们对《武训传》所作的那样?
这让我想起《黑影降落》的结尾:历经磨难损失惨重的美国大兵疲惫不堪地奔跑在摩加迪沙的小路上,身边不时经过茫然的非洲妇女。这究竟是在树立一个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为非洲人民服务”的武装白求恩形象?还是一种独立自主坚强不屈“谁请你们丫来了”的骄傲非洲精神?
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5 ) 凭什么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政治话题可言,真的不错,这部电影不是宣传武士道,仅仅只是还原当时日本真正的情况:洗脑,武士道是一个陈旧的观念,日本人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文化动员起来比谁都快,他们要的是那种狠劲,思想上的不动摇,不惜靠毒品,麻痹自己。。。。船内分成的两边不正是国家利益和恢复理想的冲突吗,谁没有这个时候?他又没有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歧视,反而是一种委婉的无奈:小时候被国家点名,加入无比光荣的军队,告别家人时的辛酸,大家一起信仰的天皇让他们参加战争,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对与错,只是在战争中摸索着求生之道(往往都是心狠手辣,因为没有的估计都不在了)对于新人的教导,新人的不解,然而新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你们所说的老兵,勉强活下来,战争结束,大审判后自己的青春还在吗,或者说仅仅自己还在吗,被告知自己的国家和自己都是错误的,能接受嘛?连最基本的平平淡淡都没有,从开始人民对他们期望的目光到书本上反面教材,人人厌恶,这谁能平气的接受(战场上九死一生吃苦耐劳,回来却背上骂名,一生就跟别人玩似的)(没有洗白,就事论事),我觉得这就是右派的由来吧。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历史,而不是担任种族歧视的下一位(当然我们也不该被歧视),总是说中国没有歧视,起码是大规模的,可能吗?那些营销号不是天天发什么什么日本第一大厨挑战中国大厨被打脸,日本抱中国大腿,日本美食恶心等等,发出去几天啊,我看的1篇营销号典型文章,4号发出去,5号就有500w的观看量,谁没事会点营销号的视频看?无非就是一个关键词:日本,我们虽然说是没有歧视,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500w人,保守一点都有几百万人有这种软歧视,可笑,不忘历史≠种族歧视,说这部电影政治化的往往都是自我有种族歧视+刻板印象日本化(每个国家都有人有种族歧视,只不过是谁表现得明显罢了,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好坏同时认清自己)
6 ) 比起此片中被胡乱美化的大和,为它护航的雪风号的人性光辉才值得大书特书
大和号,在海战史上是“没卵用“的最高象征,造其一舰耗光全国相当大比例的财力,全无出场机会,最后就来个自杀式行动,被群欧玩弄至死(美军甚至现场玩起了投弹训练)。
大和号在菊水特攻没打下一架飞机,此片中男主角却打了N架,因而此片被嘲笑为《男人的高射炮》(男たちの高角机铳):
“导演!把击伤都改成击落!”
而此片中,大和沉没时,来救人的雪风号露了一下脸。
雪风号,可是网络上最著名的军舰。
响彻军史界。也响彻了军史界以外的整个网络。
(然而是因为祥瑞梗。祥瑞梗是来源于马亲王梗和日本网友近几十年“雪风死神梗”的结合换句话说日本宅男也吃这梗,但在日本主流眼里雪风是幸运舰,是武运长久的象征。然而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雪风打完二战日军几乎所有海战从头打到尾,却毫发无伤,人都没死几个,而日本海军全军覆没,然而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想具体了解雪风可以查看这个百科词条
//zh.moegirl.org/战舰少女:雪风
我要说的重点在这:
让大和沉没的” 菊水特攻作战“,即让日本联合舰队剩余力量去送一波死。“一亿总特攻的时候到来了,要你们作为模范光荣地去死”。
在作战会议上,小小的雪风号驱逐舰舰长寺内正道中佐,对着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站起来直接表达到了对自杀特攻作战的不满:“口口声声联合舰队最后的作战,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参谋长您呆在日吉台的防空壕里呢?难道不应该从防空壕里出来,亲自指挥我们出击吗?”
此后,雪风的乘员并没有像其他水兵一样写遗书和收集遗发,船身上也没有跟随同行舰艇的脚步悬挂特攻的象征——菊水纹章。最终出征队伍只有4艘驱逐舰生还:其中冬月、凉月重伤无法修复,初霜轻伤,雪风无伤。寺内舰长后来回忆这次海上特攻时遗憾怨恨地说道:“简直是佛灭之日。因为愚蠢的政治决断,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就这样白白牺牲了。”
雪风这条奇舰上有一个重要特点:氛围极其人性化。几乎像一家人,等级观念异常淡薄,而且不像日本海军其他舰上老兵常常以各种理由“教育”殴打新兵(这种虐待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大舰上最为严重。大舰和炮灰小舰几乎是2个世界);雪风甚至还在救助敌兵生命上也极为积极,比如在泗水海战带头救助英军落水士兵。当时“雪风”与“初风”为一组,救助了“伊莱克特拉”(HMS Electra H27)号驱逐舰的一些英军船员(和似乎还有一些荷兰舰的船员,由荷兰人和爪哇人组成),并送至停泊于马辰(Banjarmasin)的盟军国的医院船上。(被日军救起,要是没被送回盟军的话,那就绝对不是幸运的事。日军存在极端严重的虐待战俘现象,例如美国总统老布什同队的4名战友被俘后被残杀[被日本军官做成人肉宴吃掉了],仅老布什一人幸存。)
又例如萨马海海战那次,美国驱逐舰为了保护护航航母,对庞大的栗田舰队发动几乎必定有去无回的英勇冲锋。雪风号等驱逐舰跑得快,在眼看就要追上并击破美帝护航航母(他们以为是正航),结果栗跑跑怕美军飞机援军来,宣布撤退,气得雪风舰长几乎要抗命追击,但被强令叫回来。然后撤回来时却放过了美军落水士兵:
漂浮在海里的水兵看到一艘日本驱逐舰(雪风号驱逐舰)缓缓地从正在下沉的英勇的“约翰斯顿”号旁边驶过。身负重伤的埃文斯舰长和他的舰员们等待死神的降临: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在节节败退的时候,击杀美国俘虏几乎是日军必然的泄愤行为。突然舰长身边的水兵比尔·默瑟轻声把他唤醒,埃文斯抬头只见其舰长(寺内正道)身穿草绿色的军服,站在舰桥上,严肃而庄严地向“约翰斯顿”号行着军礼。尽管浑身乏力,埃文斯舰长仍缓缓举起右手,向对方致以回礼。
……但是,日本战舰没有扫射,也没有投掷深水炸弹。相反,一些船员抛下来一些食物给这些漂浮在海上的敌人。许多“约翰斯顿”号的幸存者目睹了这一幕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在这艘日本驱逐舰的舰桥侧翼上,站着一名军官,他看着“约翰斯顿”号这个致命的敌人沉入波涛之下。在这艘高贵的战舰下沉过程中,这位军官举起了手到帽舌的高度,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向敌人致敬。————《莱特湾大海战》,【美】托马斯·J.卡特勒 著
(此时其它几艘美军舰的落水者就正在遭到日舰枪炮射杀。)
之前瓜岛最后一次陆军大撤退的时候,为了救瓜岛上丛林里已经饿得全身长蛆的陆军,雪风舰长菅间中佐主动在会议上打破僵局说“我们驱逐舰们去救”(已经救几次了),几个驱逐舰长们也表示赞同,带头冲锋最终整场K号作战冒死在夜间从美军眼皮底下救回了上万名已经饿成几乎骨架、全身伤口长蛆化脓的士兵。这次撤退战却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术最漂亮、最团结默契的一次作战,连美军都夸这是一次奇迹的魔术,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坦言:“真是一场让人佩服的出色表演!”
雪风号的存在,从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奇迹,还有操作技术、战斗技巧等等方面,不再赘述。
7 ) 有一点可以思考的
先不说什么军国主义,至少日本人在小小的岛国上造出了可以跟欧美进行决战的舰队,虽然最后舰队覆灭了,但是它的海军宁可同军舰一起下沉也不愿意投降。
回顾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无论是对欧美作战还是对日本作战,有一点可以拿出来骄傲的地方么。。不仅是屈辱,而且是屈辱的没有一点脾气。
8 ) 呼吁民众为国捐躯的国家,自己先去死
这个片子我感觉叫男人的大和不妥,该叫男人的高射炮台,但是这是合理的——大和在战争后期出去裸奔的情况下,除了高炮兵有点事做,其他人也就是打个酱油。
我先说说这个片子里考证的一些硬伤——首先,大和号二番主炮上的高射机枪平台是在昭和20年1月大改装时加上的,片子里昭和19年的很多场景,这些平台不该有。与之类似的还有舷侧的高炮,昭和19年的明显少。
然后,大和号进行菊水特攻时,甲板是灰黑色的,不是漂亮的木色。在昭和20年4月7日,美国飞机没有一架被大和号击落,那是冬月和凉月的功劳。
还有其他一些考证的问题,不剧透了。
但我觉得这个片子还是值四分的——不当纪录片,不当特效片,当剧情片看好了。
片子当中有一个在战争电影中被经常提及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而死。
在昭和20年,那个面对必败之局的日本,那个基本就剩下大和号的联合舰队,面对一次携带单程燃料有去无回的自杀冲锋,大和号的水兵们如是问。
我记得,森下参谋长(应该是他)这么说的——战败才能觉醒,日本别无出路。为了日本的新生,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这难道不是你们的夙愿么?
还算不错的回答——因为大家就沉默地跟着大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日本海军学的是英国海军,其传统是舰长与舰同沉,因此大和号沉没时,伊藤司令长官和有贺舰长都选择了死,片子里没有这个细节——有贺舰长命令水兵把自己绑在舵轮上——我水性太好了,不把我绑起来我死不了。
但是就算他们死了,带走的也还有1000多年轻人。剩下的,就算活着的,也都什么都没有了,家没了,什么都没有了。
悲壮之余,有谁记得雪风舰长寺内正道中佐在出发前质问草鹿参谋长的话——既然是大家一起送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准备在那艘船上指挥作战?
回答是——丰田司令长官在鹿屋的防空洞里——混蛋么。
什么菊水特攻,什么一亿玉碎,什么天照大神,都是扯淡。
人死了就是没法复活,死者如何我不了然,但死亡,许多的死亡,给予生者的创伤是很大的,这不是漂亮的“生命如樱花般飘落”可以解释的。
让我感动的是幸存的内田守战后还是照顾了许多战争遗孤——他要替死去的人们照顾这些孩子。
临末,想起前一段日本的电视台采访他们的青年一代——再有太平洋战争,你们会不会像前辈那样如何如何。
我听到了一句极漂亮的回答——让国民为国捐躯的国家,让它先去死。
有久石讓配樂的電影最好
一个时代的破灭
被一部军国主义电影感动了……汗……
这也许是一部能让人暂时放下仇恨的电影.作为敌人,在这一刻也值得我们敬佩.如果说,有朝你我甚至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入了绝境,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去选择慷慨壮烈的死!又或者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以慷慨之心奔向那必死的征程.
NND,小日本美化战争,这是不行的。愿世界远离战争。。。
仅就影片讲还不错,插秧那段挺感人的。题外话有人批所谓愤青说日军也是爹妈生的之类,这跟日本反战影片的基调类似,就是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下场也很惨。可日本是侵略者,自己造就自己的痛苦,又能怪谁;而日影几乎不提侵略受害者,只说日本下场多惨,所谓反战电影被看成招魂电影不足为怪,受批正常。
抛开军国主义,很男人的电影,推荐!
悲壮吗?悲壮。又怎样呢?活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出来混迟早得还的。虽然这部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达出其政治倾向,更确切的说,是回避了这方面的问题。老实说,这片子挺不错的。但是基于一种“无”的立场,回避这些问题,仅仅是追忆而没有反思,那片子的最终所表达的核心依旧是大片的空白。
6/10。战争片是一种提振民族精神的工业产品,在此语境下大和号只带单程燃料的送死行为被视为精神上的美德,看看全民动员的自豪感,看看失去制空权的战舰官兵顿时血肉横飞,复员兵为比自己出色歼敌的牺牲者而惭愧,叙事能量上升至英雄史诗的打鸡血程度,结尾字幕后的樱花空镜头成功洗白了战争的正义性。
看这部电影时抛开民族的仇恨吧,单纯的把它当电影来看还是比较精彩的
算是对武士道的思考吧。文化不同,价值不同,玉碎并非是唯一的美。
很好的影片,看得出日本人心态的微妙矛盾,有深刻的意义
消灭菊水特攻编队的整个战斗中,美军飞机战损就10架,10架里直接被大和打掉的不知道几架,但电影画面里漫天飞机那是前赴后继壮烈无比,看着好像许多飞机都被击落了……美日的实际战损比吓死人……怎么说呢,战争不是玩游戏,虽然很苦逼,但是做得起就要受得起。
花朵在绽放的时刻,应当有凋零的决心
大和,永远的零,军国主义吗?本人却看到了对战争的反思
“如果是为了爱,就不应该打仗!如何能不打仗而过和平的生活,这才是我想说的。”很遗憾,制作者这种主观意图中善良的一面在现实面前显得虚弱无力....
怎么整得跟日本是被侵略的一样?!
热血,感动,你们再怎么骂日本人,也拍不出来这么棒的战争片!
和式集结号。
决绝的面对死亡,充满蛊惑的魅力。典型的日本式只看态度不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