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内心的自由中走向未来
人活在世上,都是需要力量支撑的。正如我们站立在地上,需要硬硬的骨头。骨头给我们的,除了站立的力量,还有行走的力量、奔跑的力量。可是,骨头只能支撑肉体,人们活着却无法仅仅满足于肉体的行动自如。每当想到此,我就觉得神奇: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怎么会对无形的精神世界有那么多的需求与创造呢?
我总是会好奇,在精神上支撑着别人走向明天的力量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一个女人,她的全部价值、对生活的全部期望都建立在丈夫与孩子身上,温暖的家庭之爱成为支撑她走向明天的力量,那么她势必会在家破人亡时出现生存的危机。《蓝》的故事就开始于这样一个危机发生之时。
茱莉的丈夫是欧洲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她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但他们均在一场车祸中失去生命。茱莉尝试过自杀,但发现自己办不到,看来世界中总还有一股力量牵引着她,而且这股力量大过她反抗世界的力量。就犹如拔河,总是力大的一方胜。在这时的茱莉身上,生的力量大过了死的力量,所以她要继续活在这个世上,继续往前走。那么,支撑她走向明天的力量又是什么呢?旧的力量没有了,新的力量又在哪里?
我们都有一种习惯,辞旧迎新,再通俗一点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跟过去告别时,常常会销毁旧的东西、旧的记忆。正如高考之后,不少毕业生都会选择卖掉、撕掉、扔掉一堆堆的课本、参考书,兴高采烈地准备拥抱新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是高兴地挥别过去,仿佛走向更加自由与光明的生活,那么茱莉则是无可奈何地、痛苦地与过去告别,却不知道明天走向哪里。她卖掉房子、销毁丈夫生前最后一份未完成的乐稿,找了一间公寓独自生活,从所有熟人身边抽身而去。
茱莉是一个沉重深刻有大爱之人,即使在告别时,也没有只顾自己离去而对一切撒手不管(这或许也是她没有一死了之的潜在因素之一)。她细心地安排好与她相关的所有人的将来:钱存进银行,由律师负责支付母亲、园丁、保姆的生活费用,直到他们去世;与丈夫的工作伙伴、一直深爱着她的奥利维道别,与他做爱,给了他自己所能给的唯一(这也是她在回忆起亡女时寻求支撑的选择)。最后,她只拿走了一串蓝色的吊灯,离开那空空的房子,一路走一路用手磨着凹凸不平的院墙,在疼痛中告别过去。
她上路了,尽管漫无目的,没有方向,没有过去,没有回忆。影片并没有详细展示茱莉这几个月是怎么生活的,但从她的生活片段中可以推断出:她至少没有做她和丈夫曾经赖以为生、赖以为信仰的事业——作曲。尽管她是那么有天份,但她从没想过淋漓尽致地去施展才华、去成就属于自己的光荣,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过去,她的世界里最高的神是丈夫,以及后来与丈夫的爱情结晶;现在,丈夫和女儿都不在了,作曲就更没有意义了。那她这几个月的隐世生活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导演没有必要向我们展示她琐碎的日常生活。生活总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其依赖的准则是传统、潮流抑或自己的头脑与内心。对电影来说,导演仅仅是需要拎出那些影响茱莉思想的片段,她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与事将怎样影响她迈向明天的步伐?毕竟,她不能永远逃避。除非再次遭遇意外事故,否则三十岁的她,还有多少年的岁月要走!
一句话,在这几个月里,她遭遇了伦理道德的困境。这个伦理道德,不是长辈、学校、社会强加的教条,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良心、本性相关的准则,夸张地说,它几乎出现在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生活当中。当纠结于伦理道德的困境中时,人的心始终是不自由的。而心的自由,却是人之存在的最高境界。到达这个境界的人,能在人类世界里自由飞翔,即使这个人只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角落。在茱莉一步步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也是她如何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而内心的自由,正是她走向明天的最强大力量!
困境一:是否该给被暴打的男人开门以救他一命?
深夜,茱莉被叫喊声吵醒。她探出头去,看到四个男人在殴打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趁一辆货车开过的空隙,逃进了茱莉的公寓楼。随后,茱莉听见一阵阵敲门声从楼下一直到楼上,在这片刻中,茱莉的眼神很不知所措。她在考虑,如果这个男人一会儿来敲她的门,是否应该开门?果然,男人在吃了几家闭门羹后,来到了茱莉门前。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砰砰”声不断地想起。开还是不开?开门的话,自己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不管是来自这一个男人还是那四个男人;不开的话,等待这个男人的命运是继续遭受皮肉之苦,甚至可能会死亡。在犹豫中,这个男人又被四个男人抓住了,殴打继续。当四周平静下来时,茱莉似乎受到良心的折磨,开门出去,向着楼梯下喊:“有人吗?”在这片刻中,一阵风吹来,房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茱莉也被关在了门外。在她下意识地推着自己的房门时,我听到了茱莉的笑声。是啊,这是个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戏剧性情节。这一声笑,表达出了无数的自嘲:你自己终于也被关在了门外。是报应?是命运?毋须寻找任何对这一情节的解释了,只需要有这一声嘲讽的笑,无尽的意味都尽在其中了。
优秀的电影,总能用一个小小的情节,演绎生活中的真实。茱莉的困境,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碰到或将要碰到的吗?当别人的危难与我们发生关系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还是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如果选择帮助,我们的底线又在哪里?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只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我的脑子里只有茱莉那一声笑而已,那是一声我也曾发出的笑。
困境二:是否同意将妓女露西耶赶出公寓?
一阵门铃声惊吓了专心侍弄花草的茱莉,她手中的花盆落在地上,摔得粉碎。进来的是楼下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她来请茱莉在一份倡议书上签字:将色情赶出我们的公寓。针对的是这位女主人的邻居,妓女露西耶。
聪明的茱莉必定在瞬间就能判断出这位女主妇的动机。被关在门外的那个晚上,茱莉碰巧看到这个女人的丈夫跟露西耶私会的场景。想必女主妇知道了后,便发动了场全公寓的牵名活动,打算将露西耶赶出去。尽管她打着一个看似正义的口号,但借此报私仇除后患的成分更多。那么,茱莉该怎么办呢?签还是不签?
毫不犹豫地,茱莉平静地抛出一句:“不关我的事。”由此,女主妇的活动宣告失败,法国人一人一票人人有效的民主让露西耶留了下来。
这个情节让我品味良深。妓女的存在到底合不合法(我说的是自然法,而非社会既有法律)?人们是否有权利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
影片在后面的叙事中交代了露西耶作妓女的原因:她喜欢。露西耶无疑是社会中一个边缘人物,聪明,从不穿内裤,害怕晚上没人陪,晚上在脱衣舞酒吧跳舞,喜欢做妓女并认为大多数人都喜欢。
但社会是否允许人自由选择出卖肉体的职业呢?从诸多的法国片中我的认识是,法律并没有加以禁止。在中国,这显然是一个被法律禁止被人们鄙视的职业,性的禁忌与压抑几乎仍然是社会传统(至少社会表面如此),但同时来自西方与日本的信息也在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官方在禁止黄色网站与碟片,但发达的信息技术依然能让人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A片;警方时不时要扫黄打非,但妓女依然存在于每个城市的发廊酒吧。在这一领域,中国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与个人真实生活中间同样存在鸿沟。由此也造就伪君子无数。
除去官方法律,普通人在生活中是否有权利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呢?女主妇叫茱莉签名时,说了一句:“大家都签了。”不排除有人是迫于群体压力而选择签字,但至少部分人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茱莉没有屈服于群体压力,也拒绝干涉别人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她的理由仅仅是:“不关我的事。”茱莉的立场很清晰:肉体的行使是个人的自由,即使她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活,但那也是你们之间的事,与我无关。你硬要把我也牵扯进来,我也只能说不!
不少人都对干涉别人有兴趣,特别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以所谓普世价值为标准的时候。这让我联想到了昆德拉之“媚俗”,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这样做好,而是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它好。爱国很好,大家都爱国,如果有谁敢做出不爱国的表现那就有理由指责他、打击他、辱骂他;爱国很蠢,那么就抵制爱国行为,谁爱国就将谁斥为愤青、蠢货。前者在传统中感到安全,在集体行为中寻找到意义与伟大,后者在小众中品尝智慧、先进以及与当局(权力)、大众对抗的勇敢。但却都没有一种内心深处认同的价值,更多的是在或大或小的集体中迷失、在反对别人中获得自我的存在感。
困境三:是否要杀死一群刚刚出生的小老鼠?
储藏室里,一只大老鼠刚刚生了一窝小老鼠。茱莉感到害怕、恶心,但却无力去杀死它们。我想,是她身上的母性以及本性的善良让她下不了手。失去孩子的她,承受着阵痛,找房子要找没有小孩的房子,在泳池看到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孩时全身僵硬、眼神呆滞。这时看到一只母老鼠带领小老鼠,她几乎也将人之血浓于水的母子情投射到了老鼠身上。
找代理商要求换房,却被告知要等一两个月才行。最终,实在无法忍受每晚老鼠叫声的她,借了邻居家的猫杀老鼠。把猫放进屋后,她狂奔至泳池,将自己投入蓝色的水中。最后,是露西耶帮她收拾了残局。
我们是否又有权利干涉另一种生命的生死呢?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过度阐释,在夏天打死一只咬得皮肤发痒的蚊子,那才叫痛快呢。那么,是否因生命的复杂程度不同,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可以不同呢?人的生命最可贵,所以杀人是世间最不可饶恕之罪;昆虫的生命无所谓,那么杀死一只昆虫就无所谓?唉,这些问题是否只有闲得无聊、脑子有问题的人才会去想呢?
杀了老鼠的第二天,茱莉就去看望了自己的母亲。自从丈夫死后,茱莉没有跟任何人敞露过心扉,在前面所有的镜头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坚强、隐忍、冷静、温柔、善良的茱莉。这是第一次,对着已经有些老年疾呆的母亲,她流露出悲痛、怀疑、甚至有些绝望的心绪。“朋友、爱、回忆,什么都是骗人的。”她说。看似已含混不清的母亲却说出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人不能拒绝一切啊!”
困境四:如何对待丈夫婚后的出轨与活着的情人?
意外地看到丈夫生前照片,茱莉发现了丈夫的情人,一个法院的实习律师。她前去找她,确认丈夫是否爱这个情人。当她看到情人脖子上的十字架项链时,她知道他爱她。茱莉的表现依然是冷静、镇定、宽容、善良的,她给情人点燃香烟后,提醒了一句:“你不应该抽烟。”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
随后,她决定不卖掉还未售出的房子,将丈夫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他的情人和未出世的孩子。她是慨慷、大气的,而且是一种由心生的慨慷大气。她本就没有很强的物质占有欲,现在丈夫还有一个怀了孩子的情人,那为何不把这些都让他唯一的血脉继承了呢?合情合理合法!
在一步步独立的行动中,茱莉与世界与人的各种关系越来越清晰,心灵因能超越于这种种关系之上而越来越自由。但到达真正的自由,是在最后一个困境的解决之后。
困境五:是否要将自己束缚在对死去丈夫的爱中?应该怎么样去爱一个人?
茱莉出车祸后,丢了丈夫送的十字架项链。一个男孩捡到了,打电话给茱莉,要还给她。男孩曾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还。但他最终决定还回来,因为他认为没有得到允许就是偷。茱莉却没有再要回来,她把项链送给了男孩,尽管这是丈夫送给她的极珍贵的礼物,它代表着爱。
这是否代表着茱莉对过去的告别?抑或她只是将对丈夫的爱藏在心中,毋须任何外在形式?在心底深处怀念丈夫,同时继续在人世的道路?
当面对奥利维的爱时,如何对待已逝丈夫与眼前的奥利维成了她生活中一个尖锐的矛盾。多亏负责保管乐谱的女士提前做了拷贝,茱莉丈夫生前最后一份乐谱才没有因茱莉销毁而消失。奥利维得到了这份乐谱,他决定把他谱完,以此来打动茱莉,让她欢喜、开心,也让她认可自己的爱。茱莉却在呢喃着:你没有权利。奥利维反驳:你从来都没有给我选择的余地,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茱莉沉默了。
奥利维开始谱曲,本身已在慢慢走出来困境的茱莉也有些触动了,之前奥利维为她做的一系列小事也让她感动。她去听奥利维正在谱的曲,又被奥利维的曲子打动。她回到曾经的生活中,开始和奥利维一起谱曲。但最后,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让她意识到自己从前给丈夫带来的压抑,是她让他们两个人都不自由。
她谱好了曲后,准备像以前对待丈夫一样,让奥利维直接使用自己的曲谱。奥利维拒绝了,他说:“即使我做得再蹩脚、不完美,它也是我的作品。如果用了你的曲子,那是否要公开你的参与呢?”由此,证实了茱莉丈夫曾经的作品中,必然有茱莉的参与。慨慷的茱莉,以此帮助丈夫、心甘情愿地呆在丈夫身后,但她却没想到,这样做给丈夫带来了阴影与压抑。这或许也是丈夫有情人的原因之一。
奥利维的拒绝与坚持自我,让茱莉明白了许多:真正做自己,不管是不完美的自己,还是才华横溢的自己,如果为了别人、为了某种传统而压抑自己,我们就会不自由,也会让我们的爱成为一种束缚,最终失去爱;爱一个人,不是将他当作自己的全部、在他身上承载自己的梦想,我们依然应该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追求,这是我们做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影片到此结束,但我却可以想像,茱莉与奥利维在艺术事业上都坚持着自己,认真地进行创作;生活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以他们的爱与宽容来应对生活中的磨擦,一起走下去。这不是臆想的童话,这是用智慧与爱创造的生活。
结语
在经历了一个个困境后,茱莉独立地理清与动物、陌生人、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最后找到一个志同道合、深爱自己同时懂得如何去爱的人。在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他人的各种关系之后,她可以更加自由地行走在人群中,更加清爽、无负担、无纠结地投入到价值创造之中,释放自己的梦想、才华,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它。真正的自由,就在这里。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他在电影中表达的主题,每一个细节所呈现的意味,总是让我觉得颇有嚼头。他让电影——这种影像媒介也承载了哲学、伦理的思考,让我觉得颇为神奇。他的电影也让我想到,人最终还是驾驭技术的,可以用技术来进行人类可能进行的全部活动;思考可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在读图时代还是影像时代,只要人的主动性还在,只要人能够自我控制而不是被技术控制,只要人还愿意生活在真实与现实中。
2 ) 对命运和现实的追问
基斯洛夫斯基总善于以女性为主角来展开对命运和现实的追问。其〈三色〉系列之《蓝》中因一张被公开的乐谱而将作曲家丈夫的婚外情揭开,朱莉从悲伤中浮起去面对新的问题。我喜欢导演那看似漫不经心但实则处处顺畅绵密,如同一地的散落珍珠,被一只艺术大手无形串起,不着痕迹的高明。
比诺什饰演的朱莉,车祸丧夫后,巨大的哀伤竟压抑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回到原住处,佣人的恸哭更折射她的痛苦;离家后,拳背划过石墙,鲜血淋漓而全然无知般;离开让她回忆的一切,独居在外,她这样描述自己——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在咖啡馆或是泳池,眯眼沉浸在阳光里,或是出现完全黑色的屏幕,但丈夫的曲子总回荡。
这样的表现手法似乎逃避悲伤的强度,却更显真实而绵长,无所不在。片尾处,依次出现少年茫然的脸,精神病院母亲失神的脸,丈夫情人产床上迎接新生命的幸福的脸,朱莉和一直深爱自己的奥利弗缠绵一起,都透出片子浓厚的人道主义思索,以及对爱,自由,背叛,这样重大生活母题的追问。绝好的导演,绝好的表演,经典之作,值得一看再看。
3 ) 蓝
往昔的追忆, 生与死的两难,无意发现的背叛,宿命,感伤,温情。
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
当朱丽叶从那座劫后余生般的大宅子中走出时,天色半明半晦。有被命中的感觉。 是的,命中。生命总会给我们以无上的惊讶,在它最最不堪一击的时候。 丧夫丧子之痛是切肤的,然而是完美的悲哀。但一切被如此轻易地颠覆了:在丈夫的葬礼后,朱丽叶发现了他生前的背叛。上帝奸诈地笑了。悲哀不再是完美的,而是复杂而尖锐,充斥着无处可诉的浩瀚的怀疑。
朱丽叶试图从过往中逃离,然而一盏蓝色的玻璃吊灯一如过往如影随形。蓝色吊灯挂在天花板的中央,在阳光下闪烁不停,将深浅不一的蓝色投影覆上她失色的脸庞。她企图肆意地破坏——逃离旧居,撕毁丈夫的手稿,将洁白的手在石子墙上凛冽地滑过——甚至将自己揉进另一个男人的身体。 试图从过往中逃离,空空如也,遗弃,放逐,自伤,无济于事。
在蓝得无以复加的游泳池里,濒临窒息的蓝色,无边的孤独和虚脱感暴露出来。松开那双握在池沿的手吧,世界之大,居然无处可避。
半夜时分惊心动魄的脚步声,但什么也没有发生。街边吹笛的老人,迈出豪华轿车后在冰冷的街头安然入睡。戏水的孩子们斑斓的泳衣带来生之讯息。储藏室里面悉悉悚悚的老鼠,和颤抖着放入的猫。
丈夫未完成的《欧盟交响曲》提醒着未被完成的一切。闭上眼,静待那宿命一般沉重的乐声再度涌起。 是缅怀,是博爱,亦是对自由的救赎。死亡柔化了一切,又在暧昧不清中赋予自由新的涵义。
对丈夫情人的善待,丈夫遗稿的完成,情人怀抱的回归。朱丽叶做了一次救赎,灵魂的救赎。这是一场浩劫,也是一场涅磐,火焰是蓝色。
大块的蓝色不动声色地在解冻,淡化得容忍而悲悯。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
4 ) 痛苦是什么样的?
看蓝的时候第一次认识了庇诺什,从此迷上了她。
听说贾樟柯到法国见过她。朱说贾是那种能够调动起演员全部潜力的导演。我信服这句话,不仅因为贾的才华有目共睹,更因为朱是被基氏指导过的演员,她见识过最好的,有发言权。
在蓝里面,庇诺什淋漓尽致的演绎了痛苦的感觉,她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
当痛苦向你袭来时,你可以痛哭、昏厥、尖叫、奔跑、愤怒、抽搐,你可以表现的像演员一样强烈,你有这个权利放纵一次而没有人说你矫情、说你神经质、说你脆弱不堪一击,你拥有了痛苦赋予你的特殊权利。
但是,真正的痛苦往往是另一种形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引起你痛苦的事件,你应对的是麻木,你觉得自己置身事外,一切都与你无关。你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为你悲凄,为什么用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面对你。这也许全是一场梦吧,你想。也许,你会嚎啕,可这不过是因为别人在落泪。
然而,渐渐的,你确定了,不错,这的确和你有关,这不是一场梦。你感到了痛苦像海浪像厉风一样席卷你,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感到了恐惧,转身想逃,逃到哪里呢?你不知道,只要能逃开,又管它什么地方呢。可是你四肢使不出半分的力量,犹如一场梦魇。
是的,一场梦魇,一场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梦魇。它允许你挣扎、允许你反抗、允许你逃避。你用出了全部的力气,终于你感到你离开了风暴的中心,你以为你又一次见到了蓝天。看到一个垂垂的老人艰难的行进,你会从内心里发出对天主的赞美:感谢上帝,我还活着,我还拥有青春,我还健康,而生活--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就在你满心喜悦,以为自己逃脱了痛苦的魔掌,得到了自由的时候 ,痛苦这个万魔之王却正在得意的带着嘲讽的看着你笑呢。它会突然从半空中降临,带着轰响,疾如闪电,快若山风,又准确犹如鹰隼,准准的、狠狠的将你击中。
人世间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不是虚幻的鬼神、也不是死亡的威胁,而是无法逃脱的绝望。如果肖申克钻过漆黑腐臭的下水道见到的不是连接自由的河而是狱长办公室的厕所,他还会有勇气调转方向再爬一次吗?
去年,我的舅舅不幸因病故去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遭遇死亡,幸运的是我因为外地读书的原因,逃了开去。后来,母亲总说,她搞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像都没有感情。她指的是我舅舅的两个女儿,我的表姐妹,没有痛苦的表现,好像很麻木。但我知道,这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样的痛苦同样真正的蚀人心魂。
5 ) 《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
也许他是在唱歌,也许是在跳舞,也许是在书法,也许是在沏茶,也许是在生活大爆炸里科学家必备的小白板上演算宇宙的起源……
他们的才华融入他们的生命力中,熠熠发光,即使我并不懂,那种光亮也像是不可视的辐射般直刺我心,让我止不住地流泪。
那种光亮,就像《蓝》中追随茱莉亚比诺什的那道蓝光。
我一直认为《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比诺什遭遇车祸,丈夫女儿均往生,只得她一人存活。然而这生活中的至大伤痛并不能成为她随他们死去的原因,她不能死——她的才华时刻警醒她,要她活下去,她只要一闭上眼,她未谱完的曲子就在她脑海里沉浮,挥之不去。
她几度要放弃,她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已经离她而去,她丧失了生存的斗志。
然而这只是暂时。
生不需要原因,生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比诺什在家中库房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随后,她向邻居借了一直猫。她犹豫良久,还是将猫放入库房,然后掩上了门。
她逃出家去游泳,住在她楼下的妓女找到她,看着她的眼睛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突然痛哭——她杀死了一群新鲜的生命,甚至包括它们的妈妈爸爸,然而她不是内疚,她是无可奈何,她是为生存的规则,为大自然的规则,为宇宙的规则痛哭。
妓女接过比诺什的房门钥匙,她抱住她的头说没关系,我去帮你收拾。
妓女走了,与此同时一大群小学生欢呼雀跃着,跳入游泳池。
剧中另外对这个含义的埋伏是,比诺什的丈夫女儿死了,而新的生命,正悄悄在她丈夫情人的肚子里萌芽。
这就是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的生命,生命永不消亡,生命只是换一种方式与形态继续。
全片中,总有一道蓝光时时追随比诺什,那光,就是她的生命力、才华、使命。
家人死后,她变卖了一切财产,唯独留下一盏灯,蓝色琉璃吊顶灯,它全身垂吊着无数泪滴形的蓝色琉璃碎片。每当有光时,经过这灯的折射反射,整个房间就会流光溢彩,充满了蓝。
住在楼下的妓女第一次去她家便不请自来地往里冲。比诺什找她,发现她站在这盏灯前呆滞住了。
她望着这盏灯,眼睛发出痴迷的光芒,她伸出手触摸琉璃碎片,她说:当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盏这样的灯。我总是抬起手,幻想着自己能跳高一点,再高一点,能触摸到它。
随后她眼里的光暗淡下去:然后我长大,我就忘记它了。
这灯就是她原本的梦想,是她才华的归宿,使命的终点。
然而她忘记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妓女转过身问比诺什,你怎么找到它的?
比诺什回答,总之是找到了。
我总是说,懂得自己的人是最幸福的。而懂得自己,则完全地表现在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该去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命运与使命,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灵魂中到底背负了什么样的才华。
比诺什的才华是一种巨响,所以即使她想放弃,那巨响也都盘踞在她脑海,如果她想逃,她就会觉得痛苦。
更多人的才华只是一丝细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令人听得清楚。
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力创作,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为了他们能找到自己使命自己生命的终结处,能在无穷尽的茫茫天地间寻回自己的真正意义,而哭。
6 ) 生命不能孤立
——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
7 ) 蓝是蓝色的蓝
(一)
又看了一遍《蓝》。
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了,分析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剪辑,每一句台词。我还能说些什么。可恨的是,这个下午,我还真的想说些什么。
那我就讲一讲《蓝》和我的交集吧。
(二)
我忘了是从哪儿知道这部电影的。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门叫做“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
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在放这部电影之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要放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沉闷。不喜欢的同学随时可以离开。”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他说这门选修课他很少给超过八十分的成绩,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89分。这是大学期间极少数让我感到自信的事情之一。考题里有一道就是赏析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我记得当时我在卷子上写了好多。
(三)
大学室友H也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记得有一次假期归来,H告诉我说他在家里看了七遍《蓝》。为了减少他和父母的隔阂,其中一次他还特意邀请父母和他一起看。不过,父亲最后的评价是:“不就是一部中年妇女的情感经历吗?”
(四)
意料之中的评价,不过我觉得那会儿的朱丽叶·比诺什应该还算不上中年妇女吧。一直觉得她很静好。波德莱尔在日记里写道:“有些女人使人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去。”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比诺什。
我曾梦到过比诺什,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头的法国梧桐下,衣裙漫飞。我从远方慢慢走向她。我很少做这种纯情的梦,梦到女性大多和情色有关(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个梦。在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
不过,比诺什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她步入中年之后演的电影我都不敢看了。尤其是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后,更是下定决心不再看她演的新片了。
(五)
那时候,因为喜欢法国电影,我还特意跑去选修了法语。法语老师是一个三十岁但看上去像十八岁的姑娘。她说她很介意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她总是会提前告诉别人她的岁数。有一次坐校车,有一个同学管她叫同学,她说她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那位同学可能是在讽刺她。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她说她每年都要看一遍《蓝》《白》《红》,但是她却看不懂。她告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困惑,法国朋友对她说,为什么要看懂呢,觉得美就可以了。
在我向朋友H转述法语老师的话后,H有些愤懑,他说他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他还说:“她的那个法国朋友也挺二的。”接着,他花了大段的篇幅阐述了他为什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末尾处,他总结说:“绝不仅仅是因为美。”
后来,H去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去了。上次打电话我问他还看不看电影,他说已经不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六)
最近一次听到人提起这部电影是从朋友C那里,C做的是大学教授讲座视频编辑(艺术组)的工作。他负责出一张卷子给面试的人做,他说他出的都是一些简单到极致的问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问《蓝》《白》《红》的导演是谁。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说他很失望。
我说,你要求太高了。他说这要求还算高?
(七)
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蓝》,是一个叫德里克·贾曼的盲人晚年拍的。提起那部电影就不得不提起朋友T。
有一天,T拿着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我们宿舍来看(当时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就我们宿舍有电脑)。我当时闲着无事,便决定和他一起看。看着十几只猩猩叫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问他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T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是先锋电影,很难懂的。我还看过比这更极端的,是一个盲人导演拍的,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崇拜了T好久。后来我看了很多电影,一天我突然想起了T的这段话,便在电驴上下载了那部《蓝》。一天我正在看这部电影,T走进了我们宿舍。
“你的电脑蓝屏了啊?”T不解地问。
“我在看一部伟大的电影《蓝》。”我故作镇定地说。
“哦,我知道了,德里克·贾曼。”T接着说,“草,这有啥好看的呀?你下个原声听听得了。这种极端的电影反正我受不了。”
“你忘了,”我说,“四年前你跟我说,这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我说过吗?”
“说过,当时你的表情很严肃,你一字一顿地说——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呵呵。”
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年来,我们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当然我们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未来的问题总是萦绕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对话,我们的开怀大笑,我们看过的电影,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最后,请允许我再小资一下:但愿这一切——真的像老贾曼所描述的那样——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一片深沉的蓝色之中。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