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卡贾基

战争片英国2014

主演:Mark StanleyDavid Elliott马拉基·卡比

导演:PaulKatis

剧照

卡贾基 剧照 NO.1 卡贾基 剧照 NO.2 卡贾基 剧照 NO.3 卡贾基 剧照 NO.4 卡贾基 剧照 NO.5 卡贾基 剧照 NO.6 卡贾基 剧照 NO.13 卡贾基 剧照 NO.14 卡贾基 剧照 NO.15 卡贾基 剧照 NO.16 卡贾基 剧照 NO.17 卡贾基 剧照 NO.18 卡贾基 剧照 NO.19 卡贾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长篇影评

1 ) 不知道有多真实,但是情节不可理解。

虽说出自史实,但是不知道细节有多符合,无法理解这个电影。

片中最错误的决定,是将第一个伤者挪到约10米远的空地。导致了系列重大伤亡。
官兵个个具有排雷、战斗经验,并非菜鸟。他们什么都不缺:人手、武器、弹药、支援。可以慢慢处置,怎么弄都行。没有敌军威胁,出击任务也不是必须,清理这个雷区也毫无价值。

他们明知雷区的危险性,而且再三明确呼叫的是winch绞盘直升机。既然是雷区、绞盘直升机,那么必定是悬停、索降。那么就不需要降落、也不能降落。也不需要空地。
好吧,他们可以清理通道、清理空地。可是,没有排雷设备,临时的决定、单凭人手和经验,要清理一条10米通道、一块足够有余降落直升机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能保证100%?罔顾战友和直升机的安全?我想,这是个常识吧,大家都知道地雷是步兵的噩梦,能避则避,为什么不原路退回?按照片中的交代,距离营地只是超出狙击步枪射程不远处,大不了两三公里,十几个壮汉,抬回营地的时间也比清理雷区快。或者只抬出雷区,仅需要几分钟。
这个决定真是愚蠢之极。

只需要原地等待直升机,然后将伤者固定在钢索上,绞上去,然后原路撤退。

片中的理由是:“我们需要让他远离那些石头,让他去一个空地”。——直升机悬停空中,大石块吹不起不构成威胁;小石子吹起最多有可能引爆绊发雷,可是那里没有植被,明显只有压发雷,小石子也不构成威胁——为什么要挪动呢?

基本的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我只能给3星。

2 ) 真实的力量——《Kajaki: The True Story(卡贾基)》观后感

虽说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但这部电影一看就不是什么大制作,估计最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出动那几架直升机了,演员也都是甘草型的。所以奔着“突突突”的过瘾大场面去的军迷可能要失望了;想看明星脸的粉丝,或者喜欢看赤裸上身的壮汉的姑娘们以及最近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弄得很嗨的熊猴们估计也很难对这部电影满意了。

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对于军迷们来说,更加值得一看。

原因很简单:它太真实了!一群装备了最先进武器的英国大兵,被搞得血肉横飞,残肢遍地,就算是呼叫来了空中支援也没用——直升机来了不但没用,还本着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的精神连累他们又被炸了一次。对手好厉害呀!可是,注意了,对手既不是塔利班的精锐部队,也不是阿富汗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战争海洋,让他们束手无策,痛不欲生的,只是一个小山谷里的若干颗不知道埋在哪里的小地雷!如此而已!

可笑么?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就会知道,一点都不可笑!全副武装的大兵,在区区几颗地雷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助,每移动一下,都可能意味着被炸上天。而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真实的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是的,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在战争中都是脆弱和无助的。影片的反战主题,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忠实描述和完整再现,以不可辩驳的姿态血淋淋的立在每个观众的眼前。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同时也我们看到了这群大兵。我们对他们的遭遇满怀同情,但我们绝对不会对他们在地雷面前的脆弱和无助表示鄙视;恰恰相反,我们对他们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对他们在困境中的互相守护满怀敬意,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更有勇气,更加乐观,更有爱心。为什么?因为真实,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他们所处坏境的无比险恶,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他们的痛哭,他们的哀嚎,他们的咒骂,完全无损他们的形象,不但无损,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宣泄只能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他们的不易。说到底,还是真实打动了我们。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现画面不是什么大兵瑞恩,而是另外几个完全不同的场景:烈火中的邱少云,堵住枪眼的黄继光,甚至还有被窝里打手电的雷锋。这些场景是我从小就被反复教育牢记不忘的,今天再提起却有些哭笑不得了,因为即使是在尽力维护这些形象的,说辞也变成了:这些英雄人物可贵的,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不应该太过于纠结在细节是否真实这一点上,硬要掰扯是否符合科学属于“历史虚无主义”。呜呼,想探究当时真实情况的是“虚无”,对究竟发生了什么打马虎眼反而是更真实的?这是什么逻辑呀?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撒谎是不对的”这个幼儿园里教的常识怎么会让那么多成年人彻底无视呢?不管黄继光,邱少云是怎么死的,一个人肯为自己的信仰牺牲生命,在个人品质和境界上肯定比犬儒主义蝇营狗苟的凑合着活下去的要高一块,他们身后如果有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以他们的境界,泉下有知恐怕也不会高兴吧?说穿了,强编故事的这些人与其说是为了让逝者形象更高大,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大家都学习着点,你们看这些英雄如此的奉献,你们也要为我多奉献一些”,另一方面,今天较真要把这些强加于逝者身上的种种不真实的东西剥掉的人,他们的对象也不是逝者本身,而是那些借这些故事为自己谋私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不真实的东西剥掉,才是对逝者的爱护。

回到这部电影,结尾时展示了每一个人物原型的照片和他们的真实归宿,背景音则是当年无线通信的录音,目的还是要还原真实。也许他们的事迹没有堵抢眼和烈火焚身的传奇色彩,但他们的故事可以讲的更长久一些,同时不必担心被人嘲笑,因为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虽然这只是常识,但很显然,和其他的很多常识一样,真实的力量这个常识距离普及还差得太多……

3 ) 另一处《波弗特》

本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战争片。他探究的战争本质同以色列战争片《波弗特》如出一辙: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恐惧。
战争是一种必然和偶然的矛盾体。所有参战人员都有面对死亡的必然性,却又总因为死亡的偶然性而产生一种安全的错觉。《波弗特》讲述的是每日定期来到的火箭弹袭击,慵懒的火箭弹、失准的火箭弹,可是面对火箭弹确实必然的,这就是士兵的职责。本片也是如此,勿入雷区的士兵们,知道面对死亡,可是又必须去面对这种50%的偶然性。
当然,本片比前片缺少了对这种宿命和选择的探讨,而主要聚焦于这种恐惧,所以令本片失色不少。但是他对恐惧的刻画却超过前片,成了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惊悚片。化妆是令本片突出的一大元素,血肉的真实展现。有一个细节是一个士兵把粘在自己头上的同伴的肉皮拿掉,导演并没有特写这个动作,令其更加真实。我必须承认,本片给人造成极大的不适感。连我这种喜爱血腥的人都被那个腋下的伤口刺激到了。
最后结尾处的处理很有趣,对于他们来说寸步是死亡的场地,飞行员却毫无畏惧踩来踩去,医生还呆在原地,给自己的身体勾勒一条安全线。所有人都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
当然主旋律定调降低了本片的力度,最后下士问过同袍情况以后才闭上眼很有兔国之风。但就战争惊悚片来说,本片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4 ) 老公知了,美国导演

美军阿富汗角色是什么,是侵略者,20多年驻留阿富汗,建立所谓民主政权,结果全把民众搞成种毒人员,之所以还在阿富汗,是美军指挥官赚得盆满钵满,美军惨?被他们虐杀的阿富汗人惨多了,垃圾导演只字不提,又靠细节搏同情来了,我笑了,这不是典型的恶人自有恶人磨吗,哈哈哈哈哈,整部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美国人自己花重金扶植的塔利班,反而最后被塔利班的地雷炸,炸的好,就是把美国佬的虚伪性炸出来,所以穷国的命不是命,只有你一个美国大兵的命才是命

5 ) Kajaki vs Under sandet

Kajaki vs Under sandet

這兩齣電影有點相似,同樣是真實故事,關於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軍人,戰俘...
每一步也面對重傷或死亡的可能...

其實關於戰爭的電影,一般不是我的喜好,但看這兩齣感覺也不錯。

我是先看 Kajaki,感覺良好,所以也看Under sandet。
如果我是先看Under sandet,可能未必會看 Kajaki。
所以如果二選一,我會揀Kajaki~~

12 November 2014 (London) (premiere)
2016年8月25日 - HK
Kajaki (Kilo Two Bravo) - 卡賈基
Director: Paul Katis
Writers: Tom Williams (screenplay), Tom Williams
Stars: David Elliot, Mark Stanley, Scott Kyle

10 September 2015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Under sandet-地雷區
Director: Martin Zandvliet
Writer: Martin Zandvliet
Stars: Roland Møller, Mikkel Boe Følsgaard, Laura Bro

6 ) 一枪没开的话痨战争片

旧战场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还有更多的未爆弹,也叫UXO 一批弹药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实现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来一下 世界上最大的UXO应该在梅西纳,一战英国人挖了21个坑放炸药,起爆19个,四十年后被闪电又引爆一个,剩下一个现在还不知道在哪 (所以据说当地房价很便宜!)。这些比单纯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扯远了....

那么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导无专门设备的步兵小队走出此类问题的呢?

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颗地雷,因此全员保持原地不动。 纵队巡逻的小队如果遇到袭击会通报contact并立刻打散队形组织反击,但是如果通报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动,无论发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开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伤者。 在没有探雷器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随身携带的单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开辟一条接近伤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则在接触点挖掘,以识别是石块还是人造物。 向原路线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处雷区,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队形。 PS:片中对刺刀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以及用手清理浮土的方式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于无的。

对伤者进行救援。 首先对伤者躯体周围及身下进行搜查。其次在伤者身边清理出可以放置担架的空地。之后才是救援与撤离。 对伤者使用止血敷料和吗啡,必要时使用止血带。吗啡和止血带的使用必须在额头或腹部等易于识别的位置表明使用时间等细节,这是为了方便接手的医疗人员了解信息。 止血带的使用要尽可能靠近心脏,但要明白止血带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截肢位置。

电影中扔包的情节在实际情境中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战术背包的重量通常在10至20kg左右,而成人则高达80kg。譬如动乱地区最常见的M14,手册上标注的触发压力是9至16kg,那么很可能一个背包扔过去没事,但人再踩上去就炸了。 以及如果是年代久远的未爆物,更可能出现一次触发失败但随外力次数增加而逐步接近触发的情况。

很多时候现场清理UXO会使用导爆索引爆的方式快速开辟通道,但这种方式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以及事实上存在很多种为预防此类清扫方式而设计的地雷,外来引爆产生的冲击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如果一颗地雷的起爆装置设有缓冲装置导致需要相对持久的压力(脉冲 vs 平台),那么爆破的方式很可能就会失效。更多的现代地雷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更带有简单的记忆装置,譬如为了避开低价值目标而引爆高价值车辆,需要同时触发若干信号才可以引爆,或者为了对行进中的纵队造成更大混乱,会在接收到特定次数的触发信号以后才引爆.....

如果地雷和UXO真的那么好排,土耳其和缅甸的旅游业可能早就更上一台阶了吧

短评

看得我浑身痛。

9分钟前
  • 李湘
  • 还行

这非常惨

1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最残酷的地雷战

19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几个哥们获得奖章,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苦中作乐吧。

24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本来是冲着英国制服鲜肉看的,没想到后面真的看到鲜肉了……踩雷前,那些包裹在制服下的白花花的年轻肉体,用英音说着关于生殖器的脏话真是太性感了。Bryan Parry的屁股还是挺有撸点的,哈哈i'm so cheeky

26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推荐

后半段摄影机一直围在几个人那儿不动,太闷了

30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都没有直接交火,狙击手踩上雷了,一堆战友去救,期间一个又踩到了雷,不靠谱直升飞机过来救援,气浪太大,引爆一个雷,又炸翻三个。三个中一个脚动了一下又引爆一个雷。余下时间则在漫长的等救援中。战争就这样,残酷。

3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在一段小山沟里拍出别具一格的战争片。

36分钟前
  • dblddx
  • 还行

有些人,又不是娛樂片要求什麼娛樂性,就是一部真實呈現的戰爭片,看著特別難過,心驚肉跳

41分钟前
  • ajun_116
  • 力荐

勉强及格。真实故事改编,半小时人物背景交代,半小时连环炸,半小时生命流逝,半小时结局揭晓,这个结构有效,首段较弱,次段惊悚氛围处理的好,整段看下来符合战时常规操作没槽点,第三段是反战的流俗但台词和表演尚可。地雷戏在战争片中很常见,一是省成本,二是可借用惊悚片的手段。摄影稍缺电影感

4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一枪没开的话唠战争片

49分钟前
  • 飞翔的番茄
  • 推荐

全场基本都是 上了年纪的英国人 虽然里面的’英雄’都不认识 片尾的介绍还是 泪点

54分钟前
  • Mr.z
  • 推荐

小制作大震撼的战争片。整个片子甚至没有出现一个敌人,没有火爆场面,没有激烈巷战却深刻的让人感觉到战争的现实,残酷,无情,沮丧和绝望,士兵在雷区的每一次移动都会牵动着观众的心,这种战争即时感太强烈,战友情兄弟情只有经历了战争才能体会吧。嚷嚷着打日本捐一条命的人都吃屎吧

5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好久不看战争片,果然,即便全程唠嗑+零配乐,甚至一枪没开,依然看得揪心,开阔的沙土碎石地也能如此恐怖,地雷真TM是个恶心的发明;真事改编,纪录片式的拍法自然临场感十足,也更能突出危险的不可测,适应了开头的琐碎,居然也能被之后自嘲的冷笑话逗乐;战场到底长啥样?还是不敢想。

1小时前
  • 正义B胜
  • 还行

听口音都像美军。一群没有在火拼最前线的士兵,却在异国巡察被地雷包围,死伤好几,不知死了算不算死的其所,又是不是国家英雄?

1小时前
  • 梁威是条狗
  • 较差

有些地方还是很牛逼的,比如真实到可以当纪录片看;近两小时,场景就在2000平方米内解决;讲述的是战争,全片没有出现一个中近景能看得清面孔的敌人。但确实让人无聊,也可能是观景环境的原因,漆黑的影院超宽银幕和明亮的窗下十七寸屏幕,对这种类型的片子,影响可能不是一般的大,也许不是导演的错。

1小时前
  • 胖三儿
  • 较差

前面冗长的四十多分钟直接毁了一部可以讲得胆战心惊的片子。拍得像过家家。后半截明显导演不会抓点,温吞失去紧张。快进完 3.8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没有交火的战争,却步步惊心。看到片尾如此多负伤甚至截肢的士兵又重回部队服役,突然觉得和平依旧很遥远。

1小时前
  • Piglette
  • 还行

三星半,可能是现在不喜欢激烈枪战的战争片,片子很合口味。

1小时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英军小分队误入雷区触雷,并造成大分队处置伤员时再触雷的事件。整个电影真实强,身临其境。还有这是我少有的看完字幕听完的电影,因为最后的字幕音频是军用单台打击塔利班的过程。

1小时前
  • 藏马eri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