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班尼的录像带

剧情片其它1992

主演:亚诺·弗里斯奇安吉拉·温科勒乌尔里希·穆埃Ingrid Stassner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剧照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3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4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5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6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3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4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5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6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7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8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9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闷闷的影像;烦闷的心

影片一开始就摆上了这道菜的“主料”-----录像带播放枪杀猪仔的残忍画面。暴力残忍的视频与未成年主人公冷静甚至可谓冷漠的表情形成剧烈反差。这个对世事冷眼旁观的少年在常光顾的录影带租赁店遇上一样孤独的女孩,莫名其妙地将对方杀死。由于主人公的冷漠的心理状态,这一系列血腥的场面看起来是那么的冷静。

如果是好莱坞大片,以”谋杀“开始的情节会侧重营造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犯罪嫌疑人和警方之间必将展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主人公为何杀人的动机也往往到故事即将结束时才向观众揭晓,以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

然而,这部略带“闷”味的影片没有滥用这种伎俩,这部作品想要探索的,是一个未成年犯罪者的内心---”想要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在经历青春叛逆期时一样,不管父母怎么对我们百依百顺,冥冥中就是有种想挣脱框架、一意孤行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去找寻一些事情的答案。当被好奇心驱使而漠视长辈的”忠言逆耳“时,年轻的我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只脱缰的野马,那些自认为的“英勇”很可能就是“意气用事”,导致难以挽回的局面。于是,这部影片的着力点,放置在了抽象的“好奇心”上,用近两个小时的漫长来熬制一种很”闷“的慢节奏的影像状态,这种状态,恰恰也是符合了主人公未成年少年内心烦闷的世界。


2 ) 《班尼的录像带》:亲爱的,咱们的孩子杀人了,怎么办?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这个越来越不安宁的世界,当然也孕育着越来越不安宁的孩子们。熊孩子年年有,这几年特别多。而比熊孩子可怕的,是熊孩子犯罪了。

最近大家不是在关注中国大陆会选送什么电影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吗?五年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在1992年,就创作了展现犯罪的熊孩子的生活状态的电影《班尼的录像带》。

其实我自己对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风格的印象不是很好。除了这部《班尼的录像带》,我就看了《趣味游戏》。但至少《班尼的录像带》我还看得下去,《趣味游戏》几乎难以消化。虽然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以暴力元素著称,但他的电影里展现的暴力不惨痛,更没有快感,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感觉是“冷”,明明镜头展现的是施暴,镜头却比吃瓜群众还要冷淡,不直给、没有情绪表达,让看电影的你我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种表现手法不可谓不高级,但没法连着看好几部,估计这么一来,下一回看迈克尔·哈内克至少要好几个月后了。

但明明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这么不受大众欢迎,我为什么还要说说他拍的《班尼的录像带》呢?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病态少年的电影,而通过迈克尔·哈内克这么“冷淡”的镜头语言,这个叫班尼的熊孩子的形象就那么立起来了。 对于班尼形象特点的阐述可以参考后来在2011年上映的《凯文怎么了》。《凯文怎么了》也是聚焦于犯罪的问题少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而且片中的凯文和班尼一样,似乎都是“天生的恶魔”。不知道《凯文怎么了》在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是否借鉴了《班尼的录像带》。只不过,凯文也许因为受父母的文艺兴趣的影响,无论是宣泄还是施暴,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电影也在音效、色调、事物细节等等方面极力放大凯文的表现欲,到最后甚至将凯文的杀戮渲染得十分华丽;而班尼最让人汗毛直立的特点,是他居然能在作恶、宣泄后自然流畅地调整自己的声色,不知道他的过错的人,只看在人前默然淡定、爱摄像爱看录像的他,很难想象到他内心邪恶的一面,不仅电影中他的父母难以琢磨自己儿子的心思,连电影之外的我们想对他痛骂都无从入口。

更可怕的是,明明之前疏于沟通的父母出于对班尼的保护,又是帮他毁尸灭迹又是带他去埃及旅游的,可到了最后,这倒霉孩子居然还把之前偷拍的父母讨论如何处理后事的录像放给警察看,自首的同时还把父母也拉下水了!面对儿子的举动,班尼的父母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班尼的父母不明白,作为观众的咱们也不明白,哪怕是从之前班尼日常的人际交往来看,咱们也只是看到了一个不太爱遵守规矩、但从不缺朋友的熊孩子而已。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班尼走向了最后的这么一个不归路呢?

有些朋友说:“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管教的父母。”但是班尼这样的“熊孩子”在我看来,可能他天生就有着对恶的嗜好,家庭氛围、社会问题、客观困境只不过是后天的刺激因素罢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3 ) 《班尼的录像带》

家庭三人过着富足而空虚的生活,父亲严厉的掌控着生活的一切,而班尼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关心。班尼喜爱将一切都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甚至在家里都有个摄像头随时记录着窗外楼下的一切。他最喜欢一段自拍杀猪过程的录像带,用特制武器射击猪脑门的镜头他更是爱慢速重放。一个父母外出的周末,他带回一陌生小女孩,在玩他偷来的杀猪武器时非无意的杀害了女孩,而这一切都被开着的摄像机记录。痛苦的他在学校与朋友发生纠葛,将自己像囚犯一样剃光头发,最后还是将那个录像带播放给父母看,父亲问其原因,他只是说:“我不知道”。父母决定隐瞒事实,母亲带着班尼去了埃及旅游,父亲一个人在家处理尸体和后续。在埃及旅游中,看似回归儿子角色的他其实并没有释怀,在回到家后,他向警局“出卖”了自己的父母,警察问他为什么来报案时,他说:“我不知道”。

和现实没有联系的人,只是通过媒体了解现实;喜欢捕捉影像只是觉得自己能控制现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幻觉。同样是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导演的拍摄的初衷源于看过报道类似杀人事件,少年凶手动机只是“我不知道”,而整个影片的拍摄导演也是按照“我不知道”的拍摄动机进行。

记忆深刻还有杀害小女孩一幕的拍摄,整个镜头只是对准班尼自己摄像机屏幕,你能看到的只是银幕内的那个荧幕,人物出入荧幕,声音却一直持续,你能从影像中获得的是真实吗?而影片的好几段录像带影像都出现了两次,这也是刻意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第二遍总是比第一遍更有真实?影片更多是探讨拍摄影像的真实问题,包括媒体的社会性,当然这不是造成惨剧的唯一原因。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4 ) 《班尼的录影带》一个冷酷异境


《班尼的录影带》是奥地利导演麦克-哈内克所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是《冰川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有人将之归类为恐怖片。



班尼是个中学男孩,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成年的姐姐。班尼的父母经营一家猪只屠宰场,家境优渥。班尼的姐姐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和朋友同住,但偶尔会回家。班尼个头不大、长相清秀,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有一帮要好的同学。班尼最大的兴趣是看录影带和拍摄影片,他有一部摄像机,几乎二十四小时开着,除了偶尔对着窗外的景象外,这部摄像机的镜头总是对着班尼,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班尼最喜欢看的录影带类型是恐怖片,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反复观看片中的恐怖镜头。



一个周末早晨,班尼的父母留给了他一张纸条,说要出远门,隔天才会回来。于是班尼自己吃过早餐后,就出门去录影带店租录影带。当他从录影带店出来时,他看见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女孩站在店外盯着橱窗内所播放的录影带。班尼见过这女孩几次,每次她都是这样伫立在窗前看免费的影片。于是班尼上前跟这女孩打招呼,并邀请她到家里聊天、吃披萨。



在等待刚从微波炉拿出的披萨凉下来的时候,女孩告诉班尼自己住在一个多小时车程外的地方,常常搭捷运然后转公车来这家录影带店。女孩还告诉班尼自己喜欢看的是动画片。吃完披萨后,班尼从自己房间的抽屉中拿出了个特别的东西向女孩炫耀。那是父母所经营的屠宰场上用来杀猪的工具,装上些小钢珠后,就能像散弹枪般地发射。班尼将杀猪工具装满钢珠后递给女孩,炮口对着自己然后问女孩敢不敢射击。女孩在被班尼嘲笑是胆小鬼后,倒转了炮口,对班尼反唇相讥。班尼犹豫了一下然后射击。



女孩倒地且大声嚎叫。班尼上前想扶起女孩,但女孩却挣扎着躲避,还不停地喊叫。班尼似乎有些慌张了,他有些不知所措,他突然奔回书桌,将杀猪工具装满钢珠,再次对着女孩射击,然后再次奔回书桌,再次填充,再次射击。终于,女孩安静下来了,身体也不再动作了。此时,班尼的录像机一如往常地运转着,记录下这一切,而连着录像机的闭路电视,也时时播放着班尼刚刚做的事情。



看着女孩那躺在血泊中的身躯,班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若无其事地回到餐厅,给自己倒了杯牛奶,之后还坐在书桌前写了会东西。尽管如此,他的眼光还是不时地会瞄向女孩。终于他起身面对问题。他脱掉了衣裤,光着身子,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拭着女孩流出的血液。血迹还没擦干净,家中的电话就响了。原来是同学打来邀请班尼,一起去玩,并在同学家过夜。讲电话时,班尼发现自己身上沾染了血迹,他有些恍惚地将那血迹在身上涂抹开来。



班尼和同学一起去到舞厅,然后晚上在同学家过夜。就寝时,班尼陷入沉思,他叫唤了同学的名字,想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说出来,不过他终究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隔天班尼提早离开同学家,因为他的父母今天会回来。班尼在街头晃荡了一阵子,他突然决定去找姐姐,可惜姐姐不在家。然后他经过了一家理发店,在店外犹豫一会后,他推门进去,让理发师帮他把头发都剃掉。



班尼到家时,父母都已经回来了。一家人安静地吃过晚饭后,父亲来到班尼的房间,对他剃光头的举动批评了一番。对此,班尼始终低头不语。然后他将关于女孩的那段录影放给父母看。



看过录影带和女孩被塞在衣柜中的尸体后,父母相对无言。他们打发班尼去睡觉,然后两人坐在餐桌前讨论该怎么处理。母亲认为班尼尚未成年,刑责应该会很轻。父亲则没这么乐观,毕竟班尼是连开了3枪,已经不是意外可以解释的过去的。而且正因为班尼未成年,这个责任自然会落到作为父亲的头上。此外,一旦事情被揭发后,班尼未来的人生也完了。所以父亲的意思是要掩盖这件事。他要母亲暂时将班尼带出国一个星期,因为父亲准备将女孩的尸体切割成小块,从厕所冲走,这需要至少一星期的时间,而他们不希望班尼知道这些。



班尼和母亲对外声称是要去参加祖母的葬礼,然后双双来到了埃及。母亲的心情虽然沉重,但为了让班尼振作起精神,她还是怂恿着一起去海边游泳,两人都假装只是单纯的来观光。班尼一如既往地带着摄像机,有一搭没一搭地拍着沙滩上玩乐的人们。还趁着母亲下海游泳的时候,将镜头对着自己,拍摄了一小段画面。在这些画面中,班尼提到了父亲,说起了来到埃及已经四天了,后天就必须回家了,不知道父亲进展怎么样?不过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时间吧。班尼还自问自答地提到不知道报纸上是否有相应的失踪报道,总之在埃及的报纸上是没有看到。



班尼和母亲回国了,一家三口以和乐的气氛来掩盖心里秘密。班尼还将姐姐前段时间里开派对的录像播给父母看,一家人对姐姐在聚会上提到的赚钱方法颇为认同。之后只见闭路电视上的画面转变成班尼房间的景象,镜头始终对着房门口,黑暗的房间中虽然见不到有人活动,但却清楚地听见门外的说话声。原来说话的是班尼的父母,内容是他俩讨论如何处理女孩尸体的对话,是班尼把事情告诉父母那晚录下的。闭路电视的播放停止后,镜头外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见同在镜头外的班尼睁着无辜的双眼不发一言。然后又见闭路电视的画面转到班尼家的楼梯口,镜头是从高处向下拍摄的,里面的景象是班尼的父亲被警察带走。终于,录像画面打出了最后的2个字,鲜红的2个字:"Benny's Vedio”<全剧终>



班尼为什么要怎么做?不知道。在片中,班尼既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显露出任何自责的情绪,也未出现任何得意洋洋的态度,他只是单纯地想拍个和自己有关的录影带。记得在美国老牌影集《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灾难摄影师一直在寻找最写实、最震撼人心的灾难瞬间,但拍出的照片却始终不好不坏的。有一天他终于找到这完美的瞬间,作品也为他得到了当年的普利兹摄影奖。画面中是一个怀孕的妇人,跌落在火车站台,对着迎面即将撞上的火车头,妇人无比惊恐地对着镜头伸出手。这妇人是摄影师的妻子,她腹中怀的是他的亲身骨肉。



相比于《冰川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班尼的录影带》的拍摄较为连贯,镜头始终以班尼为主,共同的是,仍旧是以死亡作为故事的主体,传递的信息仍然是惊悚的冷酷异境与人性的不可理解。纵观《第七大陆》、《班尼的录影带》和《或然率七十一》,《班尼的录像带》的格局较小、拍摄手法也比较单纯。类似的主题在麦克-哈内克之后的作品《大快人心》中有更进一步的发挥。至于《或然率七十一》中,导演用七十一个镜头分段来讲述生命的必然与偶然,几个不相关的人,各有各的痛苦和快乐,但最终主宰命运的,不是为生活付出多少努力,又为幸福承受多少痛苦,而是单纯的或然率。类似的手法在近期的电影《撞车》和《通天塔》中也可以见到。



相对于麦克-哈内克比较近期的作品,《冰川三部曲》受到的关注较少。然而,如果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中,基本已经奠定了麦克-哈内克的拍摄风格和手法。不连贯的片段、录影带的运用、无法理解的行为、含蓄但残酷的事实、以及未加说明的结局,再再出现在麦克-哈内克后来那些备受认同的作品中,包括《钢琴教师》、《隐藏摄影机》和《白色缎带》。有评论甚至说麦克-哈内克的《白色缎带》是部几近完美的作品,唯一的缺憾是导演竞一反常态,在这部片子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了。由此可知,对作品、对导演、对自己、对人生的无限想象与质问,在麦克-哈内克的作品中的价值。



5 ) Benny's Video

哈内克标志性的冷峻叙事和克制残暴的表现力(还记得大学时候被《钢琴教师》支配的恐惧...)。 班尼杀了一个人,一个年轻女孩,并不出乎意料的,我仿佛在很久以前就预见了这一天。他用杀猪的筛枪创死了她,打了两枪,她不停挣扎,一点也不配合,班尼烦躁地发出最后一枪,终于扼制了女孩绝望的嚎叫,他感到自己被快乐和愉悦的滋味淹没,脱掉衣服,他的灵魂因为脱掉了掩盖的外物显现出真切残酷的光芒,看着镜中那张冷静、看似面无表情的脸,额角的跃动的经脉在艰难地压抑那股兴奋,他反复品味那种身体深处传来的、颤栗的快感。他感到身心自由,这一次,终于是他钳制了自己的家庭,不用再承担受钳制的压抑了,压抑什么的,让别人去感受好了。 三枪的表现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毛姆笔下的“惊慌之中,凯蒂匆匆嫁给了沃尔特费恩。”,短暂,节制,有力,空留余响。 发条橙已经告诉我们,教化能改变很多事,比如潜藏在某些人基因里的凶恶和嗜杀。我不想把这件事与全人类挂钩,我相信丑恶总有去处。 剪发,是班尼面对和迎接暴风的直观姿态。 镜头展现了多次班尼擦拭的动作,最后隐约留下一点痕迹,在昭示有些事情注定无法雁过无痕。 蒙娜丽莎散发着柔光的安详面庞在冷色调画面中显得刺眼诡异,班尼啊,真的有不用付出代价的好事吗,你是巨婴,私自寻求心灵上的释压和救赎,来去一场梦,仿佛世界上只有自己。

6 ) 一点分析。

Benny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常常租赁大量有关于暴力的电影录像带,也喜欢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暴力景象,并反复播放暴力的桥段。影片从Benny拍摄的一段杀死猪的影片开始,并反复播放了猪被枪杀死的那一刻。影片的惊悚的高潮开始于Benny音像店门口遇到的一个女孩。Benny将女孩带回家,给她播放了杀死猪的影片,并在给女孩展示了那把杀死猪的枪时,杀死了女孩。然而,Benny从处理尸体,到向父母坦白,到埃及旅游,再到向警局承认罪行,Benny,一个少年,从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Benny在杀人后的心理和精神的稳定,便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Benny的人物塑造比较立体。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班尼,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尼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正在与无聊感和对生活的不满作斗争的年轻人。从Benny的房间中电视,录像机,和大量录像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Benny是一个对视频技术和拍摄痴迷的人,也能看出父母常常满足Benny的物质需求。Benny每日都把自己沉浸在房间里,通过观看新的暴力电影和自己的片段消遣。Benny并没有在学校和社区与他人有很强的联系,and父母为他提供的更多是经济支持。因此他对视频的痴迷和对拍摄一切的渴望可以被看作是他逃避世俗现实和寻找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方式。Benny不断地观看他那段最喜欢的杀死猪的影片,从中获得快感,以至于他对暴力和死亡产生了麻木,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心理疾病的症状。Benny在杀死女孩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慌张,还悠闲地吃东西,打电话,听摇滚乐,用摄影机拍摄女孩的尸体,并把血液抹在自己的身上。对于Benny来说,死亡似乎是一种值得被影像记录的美学。他倾向于把人和事件看成是电影中的情节,并倾向于把他人物化和非人化,这表明他可能患有缺乏依恋和缺乏移情能力的问题。

同时,影片的cinematography对塑造Benny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起到了较大帮助。整部影片的视觉可以被分成两个差异较大的部分:一个是在阴冷的奥地利,另一个是在温暖的埃及。奥地利的部分以冷色调和高对比对为主。在Benny的家中,影片只使用了单点光源,从单个方向投射硬光在环境和人物的脸上。房间的环境因此显得十分昏暗,让人感到窒息。此外,Benny和他父母的脸会被单点光源营造出有强烈对比的光影。在Benny和父母坐在家里餐厅一起吃饭,和对话时,影片把单点光源移动了至了头顶。人物的眼睛都被处于阴影之中,而仅有额头和鼻子反射着顶部的光源。这种如Francis Coppola的《教父》的打光方式,能很有效地突出人物的神秘和压力感。此外,影片极力避免了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远景,而是尽量地利用了中长焦镜头所带来的压缩感。在中长焦镜头的成像下,环境和人物主题都会在视觉上压缩得更为紧致,and物体之间的距离也更为接近。这样的压缩感能很有效地创造出狭小的空间,并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而这样的高度压抑的环境整反映了Benny生长的环境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导致Benny孤僻和冷漠的关键因素。然而,当Benny和他母亲来到埃及旅游时,整个画面转向暖色调,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影片仍然主要使用了中长焦镜头拍摄Benny在埃及的生活场景,埃及其广阔的沙漠和城市,仍能表现出与奥地利全然相反的气质。

总结,Benny's Video的人物塑造是丰满的。Benny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很容易从他在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各种行为的细节中看出来。同时,摄影所营造的Benny生活的压抑的环境和气氛,更能暗示Benny形成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部分原因。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帮助,Benny的形象将会薄弱不少。

短评

不咆哮的野兽。

5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8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1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1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20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2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24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推荐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2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3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34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39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42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45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50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5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