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福尔摩斯二世

喜剧片美国1924

主演:巴斯特·基顿凯瑟琳·麦奎尔乔·基顿Erwin ConnellyWard CraneJane ConnellyGeorge DavisDoris DeaneChristine FrancisBetsy Ann Hisle丘比·摩根Steve MurphyJohn PatrickFord West

导演:巴斯特·基顿

剧照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3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4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5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6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3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4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5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6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7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8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9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10 20:09

详细剧情

  影片的男主角基顿(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饰)是一名乡村影院电影放映师,他喜欢阅读侦探类的书籍,经常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像福尔摩斯一样的大侦探。一天,他把价值一元的巧克力糖谎称四元送给女友凯莎琳(Kathryn McGuire 饰),不料被情敌趁机陷害,说基 顿偷了别人的手表拿去当才有钱买巧克力。凯莎琳相信了谗言,遂将基顿赶出门外,并取消了二人之间的婚约。基顿查访之后,发现情敌才是偷表典当的家伙,但却苦无证据洗清冤情。某日,基顿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同出一辙,而且人物也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上流家庭而已。基顿边放映电影边沉溺在电影之中,于是走出放映室,从观众席走入银幕之中逮捕情敌罪犯。可是进入银幕后的基顿却四处碰壁,一筹莫展.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象不断从幻想变成事实……

长篇影评

1 ) 表演与道具场景融合的梦幻大师:巴斯特基顿

《福尔摩斯二世》是“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品,尽管诞生自默片时代,但其依旧以精湛的表演、恰当的道具运用和节奏把控令后人惊艳,仿佛做了一个滑稽却童真的梦。

片头“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电影院一心二用孩子的故事”,巴斯特基顿是一个在电影院作放映工作却想当侦探的男孩。在本片中,侦探书籍和银幕上的电影也就成为了前后两场故事的线索。

我们把故事分成,学习做侦探、在现实实践侦探技能失败、银幕与侦探幻想在梦中交织、梦醒愿望成真四个部分,在前两个部分侦探书籍引领着年轻人做出一些滑稽幼稚但却认真的选择,第三部分侦探梦想和银幕电影真正交织达到高潮,第四部分回归现实,本是女孩对案件的侦破让现实重现转机。

我们先来聊聊电影中巴斯特基顿独特的道具运用。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基顿一本正经的在电影院端坐阅读学侦探小说,这是基顿的梦想所在,仅书籍一道具,也就有了后面剧情的“按部就班”闹出的滑稽来,也就有了高潮时梦境里的种种神探表现。一道具集合了关键线索、性格塑造、铺垫伏笔等多种功能。再如片中那颗台球炸弹,梦中的神探埋下伏笔最终于高潮部分解围,做到了道具一再反复铺垫使用,也比较接近我们现在对于关键道具的定位。

道具是小场景,场景是大的道具。道具的出场好就好在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垃圾堆里的钱,房梁上的骑士斧,台球桌上的球,街上的行人等等,都能成为基顿互动表演的道具。

最为可贵的是,在一个二十年代的片子里,出现了今天被称为多媒体互动“框中框”等的电影创意段落。无论是梦中开头,随着人物进入电影电影场景,不断随着银幕变换而出糗,电影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幽默感也达到空前的自由。这在当时来说,不得不算是先锋式的奇思妙想了。

道具场景终究为了基顿的表演服务,我们再来聊聊本片最出彩的表演。我们不妨粗暴地做个公式,在本片中:一套化妆道具➕一个场景➕一段表演=一个精彩的人物

两男一女的争夺故事,看看三位出场。

一撇假胡子一本书➕电影院➕把指纹按在书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个在电影院工作渴望成为侦探的中二较真有点滑稽努力的年轻小伙子基顿

一只狗一块面包➕花园➕喂动物=一个住在富裕花园中悠闲自在有爱心喜欢小动物的善良公主。

没有道具西装革履➕橱窗前➕看着商品却摸遍口袋身无分文只得礼貌离去=一个一无所有却打扮的异常精致的虚荣贪财潘安

也许归功于默片时代独特的魅力,影人总是奖画面中的信息发挥到极致。像上一个场景橱窗店里带回来的一块纸基顿都能自己玩半天让人不觉无聊,可见好的表演是真的能把道具、场景融为一体的。能多大程度上做到三者的融合,就能多大程度上触动观众的高潮,看评论区如是。

除此以外,剧作的巧合与错位也运用的非常巧妙。拿片中一美元买到却被基顿改成四美元的礼物来说,想为爱人付出却又囊中羞涩的尴尬,最后竟变成被陷害的工具。女孩子在取证表是谁偷的的过程中却正好遇到走过的潘安等等,种种巧合缩短了剧情要交代的铺垫,将故事剧情展开更为集中,突出了动作表演。

在节奏的把控上,往往是一种困境-解围的同时陷入下一个困境的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连绵不断的笑料,尽管片中基顿冷脸尴尬,银幕前的观众早已前仰后合。

值得一提的是,后继并集大成的武打学生成龙,使用的不也正是困境-解围伴随下一个困境模式,让传统的武术中多了人性的率真和幽默;其充分和场景融合的道具,梯子、桌板、凳子等等展开喜剧打斗,不也是沿袭了基顿等人对场景和道具的紧密把握。在基顿的基础上,成龙进一步融合了打斗、杂耍、戏谑以及强化式剪辑等等,将“龙氏喜剧”推向巅峰。

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表演完美统一,穷尽画面表达信息的全部含量,这大概是默片时代的艺术魅力吧。我们再加入音乐美学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曾经银幕前最重要的东西。

在冷脸与滑稽的反差表演中,在真实与戏剧性滑稽错位又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到基顿背后那颗闪闪发亮的童心,那是每个电影人纯真的梦。

这是我备考北影的第三篇影评,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就关注我吧,让我们一起成长。

2 ) 冷面笑匠的可爱喜剧

多么巧妙的戏中戏,多么神奇的“梦幻“转场!1924年的片子现在拿来看,竟然充满着惊喜,原来周星驰《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梗,100年前就有了。

提到默片,大家想到的都是卓别林,而当时与之齐名的“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却很少被人提及,如果说卓别林代表着那个时代电影的深度,那么基顿就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技术和创新。他拥有冷峻而帅气的脸庞,却热衷于拍摄搏命式的喜剧镜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动作喜剧开辟者,成龙的电影中就有很多基顿的影子。

3 ) 福尔摩斯二世

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之一,同样神作。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四点,情节简单,想象力丰富,幽默搞笑,动作特技高超。一,很喜欢这样情节简单,但叙事方法剑走偏峰的电影,当然这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叙事方法有限但剧情可以瞎编。基顿用一场梦去扩大简单的自己与女主的误会,让人佩服。二,想象力丰富便是把梦和现实联系起来。导演巧妙让自己梦中与正在播放电影连接又把现实投射进去,在梦中实现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侦探梦,然后得到女主芳心。一个大写的服。滑稽搞笑方面其实和男主特效动作有很大联系,在默片时代,表达幽默有很大局限,动作成了主要途径,成龙的影片特点和其类似。穿墙换衣、坐车把等等,既惊险又搞笑,正是这样才形成基顿的独特风格。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你现在拍一部电影能让一百年之后的人奉为经典,你就可以理解基顿的厉害之处了。

4 ) 梦想与追逐

一个着迷于推理小说的电影放映员,遭情敌陷害,(诬陷他是一个小偷)。Buster Keaton,这个永远不缺乏热情与勇气的男人,运用自己从书本中学到的那些半吊子刑侦知识,居然识破了真正的罪犯,最终重又抱得美人归。
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却有两段戏码能够永载电影史册!
影片中段, 电影放映员在放映室里做着名副其实的“春秋大梦”,影院里播放的电影剧情与(电影故事的主线)“珠胎暗结”,此时此刻,(戏里与戏外)的故事,画面,音乐,完美结合!却听不见人声的喧嚣与嘈杂,有声电影的时代啊!不会再有如此美妙的时刻了!
影片在一段疯狂的追逐戏之后宣告结束,Keaton如杂耍一般的“玩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玩命)着各类交通工具,其中又夹杂着多种让人匪夷所思电影剪接技巧。
集惊险,幽默,浪漫于一身,一个堪称“伟大”的电影桥段就此诞生!

5 ) 短评喜剧佳作《福尔摩斯二世 Sherlock, Jr.》

《Sherlock.Jr.(福尔摩斯二世)》,导演是与喜剧大师卓别林齐名的“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本片为无声黑白短片,讲述爱好侦探小说的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探案经历,虽然总时长不到45分钟,但正是它的短小精悍支撑起了这样一部缜密完整、诙谐有趣、感动回味的喜剧佳作,后代的不少影片还争相模仿致敬,譬如其中经典的打台球片段就有周星驰在电影《龙的传人》当中效仿。
不得不说的还有本片导演兼演员的基顿的对电影艺术的敬业和执着,由于电影艺术刚起步,各项技术不像当今这样完备,基本上所有的特技镜头都由基顿亲自操刀创作并表演,其中为拍摄一段铁路水箱压倒开关出水的镜头使基顿脖子受伤而导致偏头痛,过了将近十年才发觉病因,其危险、困难程度透过荧幕可见一斑,开怀捧腹之余令人肃然起敬。
反观当代的大部分国产喜剧电影,演职人员专业素养欠缺不说,竟然还将无知低俗当有趣,真令人尴尬又悲哀。

6 ) 电影笔记007:福尔摩斯二世

故事:
想当侦探的男主在追求女主时被竞争对手男配栽赃偷了女主父亲怀表,被错怪而回去继续放映电影的男主在放映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走进银幕,做为最伟大的侦探被女主父亲邀请去破项链丢失案,他和助手破坏了男配和同伙的阴谋,拿回项链和女主浪漫,掉入水中,梦醒来,发现真相的女主来与他和好。

道具的设置与使用:
1.银幕:
基顿灵活运用了丰富的道具和媒介,包括电影和银幕本身。做梦后叠画从身体走出,用剪辑将拍摄和实景融合,达到走进银幕的效果;在梦里他可以肆意玩弄视觉魔术,运用剪辑不断切换场景让自己在银幕中穿梭与天南海北;而后镜头推进,进入戏中戏;30分处,穿过用布景和表演让观众误以为的镜子;34分处,虚化然后拆掉侧墙,让观众透视贯穿室内外的动作;35分处,不同景别的剪辑戏法和道具置景魔术以及演员表演,制造错觉达到神奇诧异效果,让观众分不清真假虚实。结尾处对着电影学下一步亲密动作。38分处貌似高速运动连续擦过驶来的火车和汽车,运动冲向镜头和连续性造成强烈感官刺激。基顿非常善于把握观看心理,对节奏和悬念的控制精准。这也充分体现在26分处的台球戏。
2.台球戏:
围绕着13号炸弹球,各种花式擦过,能把日常的打台球处理的让人看得心惊肉跳,除了前面提示的炸弹效果这个悬念以外,让观众成为全知者,替人物紧张,再解除,再加剧紧张,就在基顿不断地准备、绕过、球越来越少击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又戏剧性错过中不断经历期待满足和惊喜。
3.三十分处的电线杆,梯子口儿露进的光柱,都被运用起来,或遮挡或起提示作用。
4.三十八分处的汽车交汇,架子倒掉,都运用了运动中的契合点,设计精妙。
5.侦探书,串情节,引发搜身和男配诬陷男主,跟踪的提示。道具的使用也推进了情节发展。
(猜测后世如成龙电影中的一些道具设置使用可能源自借鉴于基顿)

情节的设置:
情节和道具的紧密让基顿对情节的安排也如道具一般,将它们像机关安置好,等待多米诺骨牌的激发和连锁反应。比如开场提到的女主父亲助手是为了在戏中戏中的男配做帮手,改成4美元为了后面被诬陷,前面的摸手害羞戒指与结尾的学电影中的亲密反应,戏中戏里男配提到帮手抓了女主、帮手站起来图谋不轨、基顿刚好失控冲进把他踹飞,前面顺走的台球炸弹在后来也成了解困道具,设计害男主的机关被躲过后来反倒玩了自己等。而且情节的反转处经常进行多次反转处理,领先观众。如开始的捡钱戏,第三次出现的大汉没在意一美元反倒捡出更多钱的钱包。台球戏被悬念刺激半天结果最后撞上也没事,原来早已发现(将观众置于刻意营造的“全知”中,其实有后手,给出的信息是有选择的局限“视角”,增加代入感,体验戏剧性)。
在基顿这里,道具和情节都成了给人物施展行为动作,一展身手的激发工具。

运动镜头:
14分的跟踪,36分的摩托,38分的过火车,39-40分的追车(一段第一视角追紧接反向的主观回头看,内反打)。

7 ) 因为基顿是无与伦比的

强烈推荐!太完美!叹为观止!这部1924年的黑白默片,仅45分钟,全程在玩命!让人目瞪口呆!前段时间沉迷巴斯特·基顿的喜剧,b站上有很多资源,默片时代和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都可以用伟大和不朽来形容。卓别林的喜剧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关注底层人民,批判资本主义,让你笑中带泪的喜剧;基顿的喜剧就是纯粹的喜剧,不停搞怪只为逗乐你,用生命在演喜剧,那些惊险的长镜头让你心惊肉跳不禁屏住呼吸才敢看,太拼了!成龙的所有喜剧风格都是在模仿基顿。我还是偏爱卓别林,但是基顿真的太强了!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里,男二和男主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听这本书写的,基顿和卓别林的区别在于,一个像散文一个像诗歌,一个像贵族一个像平民,一个怪异一个神秘,一个像机器人一个像天使。”“但对我而言,他们根本无法比较。”“为什么?因为卓别林是无与伦比的吗?”“不,因为基顿是无与伦比的。”

短评

一部完全由绝妙的创意打造的电影,简短而不失细腻的铺陈,紧接着竟是如此丧心病狂的想象力,基顿的肢体表演和特技实力可见一斑,摩托飙车一章惊喜连连乐趣不断,竟让我甚至忘记了逻辑上的错误。当他就这么自然地跨入了戏中戏中时,我发现了电影艺术的初心所在。

5分钟前
  • TWY
  • 力荐

基顿亦是一个奇才,戏中戏的结构,超棒的小包袱,还有美好的 Happy Ending;梦入银幕的场景切换实在是开天辟地。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巴斯特基顿是电影天才毋庸置疑!但他竟然同时还是斯诺克世界冠军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天才天才还是天才,即使放在今天即使和后来各个时期的杰作相比也依然是天才。相比之下连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也拙劣起来,成龙的整个喜剧生涯就是山寨呀。梦境里的灵魂走进银幕,戏中戏与外部戏的同一,不知是现实里的人们在模仿电影里的恋爱生活,还是电影里的恋爱生活来自于现实。

1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这特么哪看得出来是1924年拍的电影啊!!我国2013年上映的商业片里能达到这个水平线的都不多

20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默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有声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比利·怀尔德,斯坦利·库布里克

21分钟前
  • 八部半
  • 推荐

丟開太好了的節奏表皮,專注寓意的話,不難察覺本片無意間完型了電影作為完整藝術的所有本質。觀影即是入夢;剪接必然錯落;故事有義務提供觀眾代入,卻沒有責任給予觀眾想要的結局。為什麼伍迪艾倫的極限是巴特基頓的起點,為什麼基頓之於我猶如神祇,也都在此一窺。

23分钟前
  • 焚紙樓
  • 力荐

基顿与卓别林的区别在于:卓别林是为批判而搞笑,有所指;基顿是为搞笑而搞笑,无所指。各有千秋。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基顿说,人们说我和卓别林很像,那完全是误解。卓别林有流浪者的哲学,我是正直的劳动者。

2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基顿招牌搏命式的动作镜头生猛流畅得近乎不可思议,即使近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依旧夺目。

31分钟前
  • cjy
  • 力荐

只有最了解悲剧的人,才能写出最痛快的喜剧。

32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从影院步入大银幕的高光一刻,让电影散发出神奇魔幻的魅力,随之同人不同景的一系列精彩剪辑更堪称经典。只有真正爱电影的创作者才能拍出如此动人的桥段。从紧张的室内台球到公路骑车的惊险,让百年后的观众依旧能在影院内连连惊呼,为之不可思议的拍摄调度手法击节赞叹。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巴斯特·基顿代表作,也是他最短的一部电影。45分钟时间里创意十足的场景和动作喜剧桥段数不胜数。很难想象1924年的动作设计、无缝剪辑和奇幻特技竟能达到如此高度。戏中戏、基顿“梦境分身”自由出入电影的场景极为先锋,如影跟踪、杂耍摩托车、台球达人、模仿告白等段落令人大呼过瘾。(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伟大的、超越时间的电影

36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永远那么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将喜剧和动作融合得登峰造极,将近100年过去也丝毫没有过时,仍然值得现在所有导演学习。本片最精彩的一幕自然是戏中戏,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竟然能拍出如此神奇的一幕,绝对称得上“伟大”。巴斯特·基顿不仅拍出了戏中戏,而且还将戏中戏玩得炉火纯青,巧妙地用戏中戏讲了一个故事,家里、大街、悬崖、动物园、戈壁、孤岛的转场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电影竟然还能这样拍。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当然少不了视觉效果,打台球一幕已经足够精彩,坐摩托车的镜头更是堪称飙车片的鼻祖,汽车变船同样想象力爆棚。更别提灵魂出窍,梦境、现实、电影的巧妙结合,一个个如杂技表演般精心编排的巧合镜头……非常完美的一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这部足以称作完美的电影是将近100年前拍的。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8/10。人与机械的关系组成了必备的喜剧元素,基顿走入电影里,各个场景通过动作匹配剪辑连续切换,解构了电影制作,而偷表者想暗算基顿,和管家设计了坐上椅子上斧头劈下来的装置、炸弹台球,观众清楚地看到机械改造的危险,但当基顿毫无察觉地坐上无人驾驶的摩托车,他安全地经过了十字路口、拔河比赛、修补货车的桥梁和火车驶过的铁轨,摩托车此刻被赋予了人性,被反派团伙追击的基顿跳入一位领带推销员的肚子,装置变成了关系默契的助手,解救出陷入麻烦的基顿,还可以联系之前基顿跟踪偷表者、被反锁于火车厢,他爬出一节节车厢借助水塔的引水管道成功落地,管道的引流却将铁轨上运行的车中两人冲得跌落,机械和基顿既连成一体又有调皮的个性。现实中女友机智地到典当行洗清了基顿的嫌疑,基顿只能无力地白日做梦,颠覆了男性作为拯救者的主动地位。

4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这电光幻影120年间,基顿与卓别林两位默片时代的大神,到底带活了几代徒子徒孙啊!每当看他们的电影,我都由衷想要感谢上帝。在无法依赖台词与声音的年代,简直将身体与有限资源和技术运用到极致、运用到神奇的程度。非凡的想象力,才是最大的激情。其所创造的,至今仍被不停模仿、借鉴。绝赞经典!

4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20年代能拍出这种特技,还有很多成龙级别的动作镜头,佩服的五体投地。

43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仔细一看,成龙终其一生不外乎是基顿的copycat

45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怎NB二字了得……Kino做的碟,5条配乐轨+2个花絮纪录短片。典型的基顿电影(跟福尔摩斯P关系都木有),台球和摩托两段已是传世经典,当然最电影化的还是进入银幕那个时刻:就是简单的不同场景的动作匹配剪辑,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现实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现实?

5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