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其作品中最富社會及政治意識的一部。在未來世界裡,書籍一概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書籍都要交出焚毀。消防員的任務不是滅火救人,而是焚書和捕捉讀書人。於是有一些愛書者,把書背熟,希望日後可以流傳,這些人稱為「書人」。男主角本是一個忠心的消防員,焚書是他的職責。有次認識了一個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漸漸改變了人生觀,發現了書本中原來充滿了靈性的世界。經過這種溫馨親切的心靈生活,使她不能再忍受冷酷無情的機械社會。最後,他偷閱書本的背叛行為被妻子告發,他與情人設法逃往另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美麗世界,在那裡有書籍的存在,重複人類真正的生活。
改編自美國作家雷·布烈伯里的科幻小說。(電影雙周刊)」
并不能说是失望,也许这种电影。本就没有太高的希望吧。
为什么呢?
因为我还是更希望于电影承载着健康的娱乐,而背负着意识形态的龟壳,很难彰显大师的纵横手笔。
明显的感觉到编剧是很用力的。对书为象征的人类的好奇心的反噬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性的阉割,编剧就像拿着一把刻刀硬生生的展现了反乌托邦的力道。
但是,人性的核心总是从一个极端不知不觉的滑向另一个极端。一个以人为书,以书为人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可以承载万花筒一样的文化与人性。嗯,权威的治下,千篇一律的生存。是否可以武断的用标本式的复制保存取而代之?
寒冬之时,人类最渴望的是什么?是火,带来温暖,传递光明,驱散黑暗。
电影便是从火开始,以火结束。有别于作者雷·布拉德伯里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脱开了充满暗喻嘲讽的环境,有意钝化矛盾,利用舞台效果与戏剧化来重塑人的意识冲撞,将原作品中的尖锐批判温和地降格为人文思考与无声反抗。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亦或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他们都构架在一个飘渺之地,那里人人平等,共享资源没有争斗。在我们意识中,往往把平等等同于相同,剧中的“消防队长”就秉承着如此思想,遵循这一原则来统领这个“消防局”(烧书局)。
他们围绕理论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体系:消弭思维差异而带来的争端,将所有人“放置”在一个低教育度泛娱乐化的氛围里,所有人识字但并不看书,识字仅供他们维持日常交流,其他时间更多的在工作,看电视综艺娱乐,嗑药汲取精神欢愉。避免了争论与战争,整个体系一片祥和。
在逻辑上,拥有相同思维的人往往会做出相似的决定,在其发展上才会保持统一步伐。而当人拥有不同思维后,便会衍生出不同想法,需要统一意见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拥有权力的定夺者或者少数服从多数的类似规定。这又与完全平等,尊重个人意志相违背。
为了满足个人表达,电影里中描绘出男主妻子在家看电视娱乐时,会被受邀参加电视节目的互动环节,在屏幕前做出决定剧情走向的判断。这和不久前推出的交互式英剧《黑镜:潘达斯奈基》出奇相似。然而几个问答环节,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交互式剧情根本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不会影响剧情发展。只有男主的妻子沉浸其中,并为自己能答出所有问题而沾沾自喜,不以为异。
导演特吕弗故意隐去了诸多社会背景,将其碎片化,很多相关镜头往往是惊鸿一瞥。对其拼凑整理,就会还原出一个怪异的世界。所有人总会无意识抚摸自己的身体(脸颊,小腿),包括男主的妻子站在镜前不断抚摸自己的胸部,举止怪异,呈现出某种症候群,像极了集体癔症。而这背后的原因剧中并未表达。男主作为一个正常人,就显得格格不入,但男主又是整个体系最为核心的维护者(烧书员保证体系的完美运行),这样的位置割裂必然带来思想的决裂,反抗不可避免(背后的隐喻不言而喻)。
不过电影并未走向激化的矛盾,出现类似《V字仇杀队》中恢弘景象和激烈拷问,反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主角内心,从一个烧书员变为一个偷书贼。主角开始偷偷往家里藏书,从无聊的娱乐中脱离,投入到阅读的怀抱。天性不可夺,人类自始至终血液里流淌着对知识的渴望,书籍无疑是最佳的甜品。这样的剧情走向也符合了它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用乌托邦的幻想手段来反驳乌托邦,将其不可实现性一一揭露,寓意远大于内容。
电影《后天》中有一桥段:冰雪降临,主角的儿子山姆和小伙伴被困图书馆,他们被迫烧书自保。在过程中他们就烧什么书进行了探讨,最后选择了国税法典焚烧。我们知道书籍是伴随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早期作为知识载体,同时承担传播和传承两大支柱作用。把书籍作为人类的文明象征也不为过,所以当社会秩序遭遇到崩塌式的毁灭时,山姆他们考虑到为后人留存文明火种,从社会秩序最末端的书籍开始烧起,是一种人文考虑。
本电影中其实就遇到了这样的危机抉择,为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创造异想的书籍必须全部付之一炬,填为庞然大物前进的动力,如此釜底抽薪的做法必然带来整个文明的荡然无存。故而作者安排了一批怀着强烈人文主义的“Bookmen”来保留文明记忆。他们将书本完全记下,以待“寒冬”过去,等复苏的日子来临,再次播下文明的火种。
回到电影标题:华氏451度代表什么?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水的常温是4摄氏度,华氏451度就是书籍纸张燃烧的温度。万物皆有温度,那么我们文明的温度又是多少呢?
故事结尾大雪纷飞,数十人在湖畔来回踱步,念念有词,背诵着某一书本的内容。旧东西在烈火中消亡,新事物将在我们心中的火焰里诞生。电影就是这样前后呼应,于无声中呐喊。
这部1966年的作品在今看来依旧具有前瞻性。有报告指出去年中国成年人一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阅读书籍量。
在更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在电梯里,餐桌上讨论看了什么电视剧,周末去什么地方玩,买了什么日用品护肤品。电影中的桥段在遥遥60年后再一次上演了。不可否认,大众娱乐的多样性带来许多欢乐,但同样摧毁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逐渐走向空虚的深渊。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厌恶看书,让消防员们举起手里的喷枪。
这一次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毁灭的火焰。
“为什么是451?”“因为华氏451度正是书本的燃点。”
非常反乌托邦式的电影,整部电影仿佛是另一个平行空间的苏维埃政权时期故事的背景设在一个不允许有书本出现的国度,而负责销毁(烧毁)违禁书籍的则是原本应该灭火的消防员。身为消防员的男主在(颠倒的)列车上“偶遇”了与自己妻子长相一样的女主,在与女主的几次接触后互生情愫。这部电影应该是《龙虾》的灵感来源之一。
喜欢片子随着急速前进的消防车而移动的镜头,喜欢片中对红色的大量运用(一开始的红色是消防局的颜色,到中间红色是火焰燃烧书本的颜色,再到最后红色是身穿红色棉衣的女主)。当男主被自己老婆举报后逃离到了山上,而媒体伪造了男主的死亡以此来震慑人们。山上一群的“book people”以书名来自称感觉特别有意思,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活体的图书馆。结尾小男孩还有几十个人一起在雪中背诵书篇的场景蛮动人的。
没有书 能做什么? 家庭剧?聚会?被媒体教导着要美丽要守法?兴奋剂镇定剂调整情绪?没有思考 唯有感官刺激(强烈的sexual suggestion) 然而不读书 captain如何对神话小说哲学了解甚多?怕不是另一个美丽新世界,更糟的是captain在书中觉察虚无和痛苦 决心完全反对它们 然而希望总是有的 那些逃离电视娱乐的人们 流浪在荒野山间 人人都是一本书 富足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