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榅桲树阳光

剧情片西班牙1992

主演:Antonio López GarcíaMarina MorenoEnrique Gran

导演:维克多·艾里斯

剧照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2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3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4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5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6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3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4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5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6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7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8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19 榅桲树阳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温勃树阳光》,又名《光之梦》,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 1992年的闷骚作品,在当年的戛纳获评委会奖。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里,Victor Erice贡献了一段最迷人的短片,他是那种可以让时间在影片里停留的人,所以我对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

  然后看到了这部《温勃树阳光》。影片讲述,或者说再现、参与了一位画家——Antonio Lopez创作一幅新作品的过程。他画的对象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温勃树。

  一棵树,一个人,一幅作品,整部影片就是在阐述这个关系。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但又有各自的生命,只是在这部片里,它们结合到了一起。

  导演最基本的手法有两种,固定镜头、叠化。比如画家走进屋里,挑选木板,制作画架。这一系列动作,主要是通过某一角度的固定镜头(基本是标准镜头吧)拍摄下来,然后在同一机位进行叠化,目的是省略、压缩了时间。

  这种手法贯穿了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在后面看到,比如在后院拍摄的大全景,包括了那棵树、画架,它们都在同一画面里经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在这些镜头里,你会看到被导演“留在胶片上的时间”。

  这种方法并不难做,但需要耐心,很好的耐心。

  除此之外,导演另一个留住时间的方法,就是细致入微地用摄影机观察画家的创作过程。从他拿起画架到后院,选定与温勃树的距离,为自己脚的位置打钉子定位,在果树上用画笔涂上标记——等等一系列细致的有条不紊的近景、特写,捕捉每一个动作和眼神。

  这好像也不难办到,只要你足够细致,从容。

  创作的一开始,总是充满激情的,影片的开始,也好像饱含活力。画家轻轻地哼着歌曲,愉快地调着颜料,你听得到画笔在画板上的刷刷声,风吹动树梢的声音。房子里工人在装修,收音机里传来新闻,火车穿过原野,太阳在云层里略过。这一系列素材在Victor Erice的片子里,都是以相当自然的面目呈现。它只表现了一种东西,就是生活。

  影片接下来的段落,是漫长的、甚至有些无趣地创作过程,时间一天天过去,画布上的树叶和果实慢慢增加着,画家与家人聊天,与朋友聊天,边聊边画,一聊就是好十几分钟。摄影机完全纪录下来这些闲话,镜头里全是自然得到有些“简陋”的光线,甚至都像是用DV拍出来的效果。机位也就是那两个,切来切去。时间在这些片断里,被拉长了,放大了,观众体味到细腻,也体味到了乏味。导演就是这样,让你代入到一部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

  看着看着,我以为自己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里面的人物、事件,在导演的耐心和细致下,显得那么自然。每件事物都在以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滋长着,包括画布上的作品,包括在一边静静观察的摄影机。

  十月的马德里,光线变幻莫测,画家总是找不到自己最喜欢的那种阳光照在温勃树上的效果。然后是阴天、暴雨,画家在经过多天的拉锯后,决定放弃进行到一半的油画。重头开始,画素描,这样就不需要受到天气的限制。

  我不再复述影片内容了,这就像与人谈论自己生活一样,充满了琐碎的片断。《温勃树的阳光》展示了一个创作的过程。一个时间的过程,同时也是空间的。因为它包括一个艺术家与环境的互动,这个环境不光包括了那棵温勃树,还有他的家人,来访的朋友,自然风雨,做画时突然叫起的狗声。这些都很和谐,唯一刺耳的是收音机里播放的战争新闻,它与这个后院里呈现的氛围格格不入,并显得遥远。画家总想要捕捉住温勃树梢和果实上的阳光,但最后他也没能成功,只好改成素描,他说,生活总是这样,你必须得放弃一些东西。

  画家对着树,在画布上创作;而摄影机对着画家,在胶片上创作。这个意味在结局的画面里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是导演忍不住要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

  温勃树的果实成熟了,纷纷落地,这幅画已经很难再继续下去。画家把画架搬到了屋里,看着上面的树;家人和工人们吃着温勃果,讨论着它。导演在影片最后,让摄影机和温勃树出现在同一画面里,机器静静对着一颗落下的温勃果,上面白色的痕迹,是画家用颜料画上的标记。

  《温勃树阳光》,节奏极其缓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部大闷片来的,可能跟你的生活一样闷。

长篇影评

1 ) 岁月如流-《榅桲树阳光》观后感1

 《榅桲树阳光》,又名《光之梦》,西班牙导演维克多▪埃利斯1992年的作品,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奖。我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我的老师大鸟先生2019年夏天去西班牙学习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的“测量法”,得到洛佩兹先生亲自指点。今年春上给我们办了一个研习班,分享所得,《榅桲树阳光》是作为参考资料推荐给参加学习者观看的。

这部影片记录了洛佩兹先生在1990年秋天为院子里的一颗榅桲树作画的过程。我看完一遍之后,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我想,导演的表达本来就有这个意图,而创作与观看相隔之久,使得片中的时间感被片外的时光流逝延伸放大,变得格外清晰而深刻。

133分钟,浓缩了几个月时光。从洛佩兹先生来到工作室钉内框绷画布开始,在院子里布置测量法的装置,准备画笔、颜色和调色油,在墙壁和树上做标记,然后开始画那棵挂满果实的榅桲树.....画油画的流程是我熟悉的,测量法刚做过两幅练习也不陌生了,进入三十年前的画面,恍如身临其境!西班牙的秋天并不是室外写生的好季节,连日阴雨使洛佩兹先生只好搭起塑料棚子工作,脚下踩着积水泥泞,那些镜头让我甚至能感觉到寒冷潮湿。

人物都是本人,洛佩兹先生作画期间,他的夫人玛利亚也在创作,几位工人正在画室里做装修,不时有朋友来访。那时候用测量法画画,不仅在装修工人们眼里,连在同行们眼里也是新奇的,有时成群来观看,还有来自遥远中国的访客。

不敢说影片是否有人工的用光,声音除了片尾一小段抒情,大约都是同期声:洛佩兹先生和家人、客人的对话,其他人之间的交谈议论,墙外儿童的嬉闹,院内小犬的吠叫,风声雨声,火车汽车驶过的噪声......偶尔的一小段音乐,特写就很迅速地从浮云蔽日转到一台老式收录机(我经历过它从稀有到流行再到淘汰的全过程)。我不禁乐了:我喜欢一边画画一边用手机听听网易公开课或者QQ音乐,有人笑我不专注,原来大师也一心二用啊!而影片中这台收音机播报的时事新闻,听来却让人肃然:多少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那时候刚刚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

两个多月,晴雨无定,令人心仪的阳光总是难以捕捉,画了一幅油画之后改为画素描。从9月29日起,洛佩兹先生一直画着,有时与来访的老友一起哼着歌,听他回忆学生时代的往事,听他感叹时不我待,榲桲树的果实越来越重,下垂的枝叶不得不让朋友帮忙挑起......当榅桲果熟得就要坠落的时候,洛佩兹先生收笔了。

有些果实被人们采收,有些果实掉在地上,渐渐干枯解体,化作春泥,次年的榲桲树,又结出了小小的新果,那是1991年春天的果实。洛佩兹先生出生于1936年1月,那年55岁。

三十年过去,洛佩兹先生已经成为西班牙美术界当代三杰之一,国宝级的大师,公认的世界艺坛具象界的一位杰出代表。测量法在世界范围内被众多的画家传习研究,他所画的榲桲树已成为载入美术史的名作。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当年的小树已经长得很大了吧?我们呢?这个世界呢?

多少人故去,出生,成长......多少事发生过了,多少事正在发生,多少事将要发生......宏大或细微,遥远或近切,亲身感受或浑然不知......

2 ) 光是时间的捕手

在看《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被Victor Erice的lifeline惊艳到。质感的画面,缓缓游移,充满了隐喻——午后,婴儿啼哭、母亲安眠、厨娘用力地和着面、孩童一下一下荡着秋千;滑腻的蛇卷过草地、掉落的苹果光影斑驳、断了腿的老兵坐在树下;婴儿湿糯的脐带血染布帕、剪刀、血、布、厨娘的手,一阵惊慌复归平静;厨房里清水打湿了报纸、滴答的钟表、小男孩把午后阳光关在木门外......画面平缓的过渡,你看不出导演的感情变化,他是克制的呈现了一段十分钟的午后时光,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和情节的反转。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平淡,蠢蠢欲动的平淡。然而淡极始知花更艳,短短的十分钟好像可以窥到整个天地:战争的残余,新生的阵痛与欣悦,孩童眼眸中跳动的生活,生命和时光的更迭。

不得不说,Victor Erice是个捕捉时间的天才。

而《温柏树的阳光》用一种更朴素的方法去展现时光流淌万物生长。这种类似纪录片的表达让影片很是缓慢,因而很多人说闷。不可否认,这就是个大闷片,想要两个小时不打瞌睡不快进不走神真是很难。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生活。

就像片中绘画果树的过程,画家与客人闲谈,与家人相聚,与朋友互相倾诉,锯木头,搭画架,捕捉光晕......果子在阳光下呼吸,挣扎着坠落,洗掉了白色的记号,被食用,默默腐坏......繁琐的,碎片的,无意义的事件,平淡到乏力的,却真实。导演试图凝固下抓不住的光和迟缓流淌的时间,打破影像的边界和生活融为一体。

影片也试图表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即画家,画作,所画之物(温柏树)的关系。四季更迭,温柏树生长结果,画家将自己的生活(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创作、情感融入温柏树中,而树与果子承载了画家的生命,即使没有被定格在画布上,即使永远无法定格,画家仍然借此触摸到一种生命的延续。可以说艺术是表达生活而生活又渗透入艺术,这样互相作用,酝酿艺术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

画家无法画出光打在果子上的样子,于是说,生活总是这样,你必须得放弃一些东西。永远不可触及的美,这是艺术永恒的困境,所以画家画不出温柏树,注定徒劳,可是他的生命历程却融入了果树生生不息中,复归自然。这种注定的失却和对于失却的超拔让片子萦绕着稀薄的哀叹。

导演只是拍了画家绘画温柏树未果的过程,很直接的呈现了一段生活,朴素之极。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还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亦或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全是观者自己的造化了。

3 ) 电影作为一种冥想方式

这几天上海太冷了,我窝在我漏风的小书房里看了Victor Erice《榅桲树阳光》(又名《光之梦》),实在是太棒了。

有时候觉得看这种表面上温吞,但实际上导演一直在暗搓搓拿小刀扎你的电影,是一种SM——享受快感的受刑。在电影还未结束时,你就会开始面对自己的真实,一边忍受电影画面的“boring”,一边被画面带来的内心的翻江倒海所震撼。电影提出了诸多严肃的问题,在这种慢节奏类似于正念和冥想的镜头语言中,这些问题不断地借由催眠般的影像向你抛出。比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意义?衰老和死亡,以及如何面对虚无?每一个都无比沉重,且没有一个答案。正如电影中的画家Garcia始终未完成的画作更像是一种隐喻:绘画的过程就是意义本身,而非最终的成品,他将意义浇铸在类似于西西弗斯式的每一个笔触之中,等待整体意义的浮现。如果把艺术家的一生比作一件艺术作品,作者死了之后,这件作品才算完成,意义才会出现,但通常令人感到绝望的是,这种意义的答案,作者本人是看不到的。

艺术的的过程,就是一笔一笔的时间的凌迟,这就是未被彰显的答案。

这部电影最有趣、最丰富的是电影的最后,借由导演Erice,画家以一种戏剧式的搬演,在镜头里(也在她妻子的画中)完成了一次死亡的仪式。而意义本身则从胶片/画布上浮现,这或许是画家和导演,导演和观众的双向救赎。在画家妻子的画中,老年的不专业的模特丈夫扮演着年轻时的自己,而在电影中,画家和那副未完成的画一样,停留在了一九九零年。艺术让人永生,这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信仰?

画家苦苦寻找完美的光线未果,电影行将结束时,旁白说“这不是夜晚的光,不是黎明的光,也不是拂晓的光”,但他没有告诉光来自于哪里,这里的留白或许给出了某种暗示。在死亡的预演之后,画面进入了某种宗教性的启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来自于内在,来自于梦中。

与其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不如说是一位心灵导师(其实是两位),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关于存在的冥想。

看完电影,查了榅桲树,原来就是木梨树,我突然想起来很小的时候吃过木梨,这种水果在以前物资还未那么丰富的时候存在过,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那是大概我六七岁左右,父亲带着我去乌鲁木齐看望住院的爷爷,那时候爷爷已经快死了,我当时还很小,但已经似乎明白了什么,医院中的冰冷和气味让我难受,或者那就是一种死亡的恐惧扼住了我,但我没有意识到,只是想快点离开。出了医院,父亲在附近找了一家抓饭馆,抓饭里就放了这种木犁,不好吃,有点涩,不甜。我依稀记得父亲对此还颇有微词,认为商家在用不好的胡萝卜,后来老板解释说是木梨,不是胡萝卜。但我之所以过去这么多年还能记住,恐怕是那种水果的独特气味和口感在潜意识中扎了根。当时的我肯定不理解木犁这种水果的独特,也不理解死亡,就像这部电影,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能看得懂。

这部电影是半记录半虚构的,但其实怎么归类并不重要。自然主义的笔触,也能让画面非常美,有时候足够真实就会自然产生出美,而不需要刻意。我下载的版本质量不高,但还是掩盖不住画面的美,截了好多图放在下面。其实我对电影的技术也不是很在意,或许重要,但没那么重要,是不是高清,是不是4K,是不是杜比,甚至画幅对不对,什么媒介,是电影院还是手机屏幕,其实都无所谓。这样想,如果我是和阿巴斯对谈,什么形式重要对我而言真的重要吗?

4 ) 《光之梦》:一轮与时间较量的思考

《光之梦》:一轮与时间较量的思考

文/拾荒者 午后15时

Victor Erice 把枯燥无味的作画意境化,流水式的压缩,既单纯又不拖沓。但是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在影片中就用了三个多月才拍完。初次看毕,感觉意犹未尽,简单重复的景框、摄影将整一个过程包装得自然无暇,而最后又以画家一梦作升华,以艺术成就艺术,闷骚起来,深刻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安东尼奥有几个地方的举动引起我不少共鸣。下雨天坚持作画,直到风雨交加连连,白日都不见阳光,才不得不放弃。他把未完成的作品存放在地下室。之后转入10月初,安东尼奥采用素描方式,继续作画,此时天空开始放晴。在这段间隔期,他时不时与友人、画家交谈分享。友人兴致勃勃地问到他能否在果子落地之前把画画完,他笑笑地回答“陪着这棵树”,并被问到是否将阳光也表达出来,安东尼奥再次表示,这个季节绘画变数太大,总得放弃一些事情。来到了11月灿烂初冬,安东尼奥抓紧机会为果子打阴影,短暂而美好的相聚在自娱自乐的歌声中结束。进入12月寒冬,萧瑟的院子里多了一面辅助作画的镜子,直到温柏树落果了,他才停笔,该结束了,此时,镜头转移到地上一堆吸过的烟头。
在这场与时间较量的作画中,阳光和果子的成熟决定着安东尼奥的每一笔。这幅果树的肖像是一幅具有生命印记的作品,充满着流淌的时光。艺术创作的鲜活力并不是因为环境好坏和机遇多寡而减少或者增多,而是创作者的精神使然。创作艺术,相当地需要坚持,与时间磨合,与性格磨合,更与艺术品本身磨合,彼此融合,有热爱,更有深情的投入。
从第一个温柏果的掉落,安东尼奥弄断了铅垂线,自己伸手摘下了金黄的果子,我相信,他的内心也一定充满感触。艺术家的思想,好像活泉一般,有流出的源头,也有流向的归宿。跟大自然的生命伊始交替一样,每一次的交替,都随时出现变故,而在变故中依然有美丽有希望。果子被建筑工人摘来吃,被妻子摘来做果冻。而对于安东尼奥,则成为了一种深刻的回忆,保存在自己的艺术生涯里。如他在梦中再次梦到在灯光中慢慢腐化的温柏果,那缕隽永的思绪,不是每个人都能意会,但却明白到何谓“热爱”。
来年之春,温柏果树重焕新机,画面之外,鸟语花香,安东尼奥的歌声,从另外一个画画的地方传来……

5 ) 影评

片子又译《榅桲树阳光》。影片抛弃了几乎一切戏剧元素,以伪纪录片的方式用了两个多小时拍摄了一个写实画家对着一棵榅桲树的作画过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许正式阐述了导演自己对艺术的观点,即艺术就是记叙生活。生活所带给一个人的平淡、宽广、转瞬即逝的美、对不可完成的失落,以及归宿,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榅桲果自长成到掉落,陪伴画家几个月的时间,但画家终究无法完成他的画作。这不是因为电影故事的周折,而是生活本身一直不能带给他持续的理想的创作环境。但通过对光的观察,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流,画家的人生却并非是一种注定的失落。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榅桲与阳光中,也必将随着它们的再生而再生。这种平淡中蕴含的力量随着缓缓进行的电影,逐渐升华出一种感动——这是从生到死,对生命的敬意。(巾城)

6 ) 技进乎道-《榲桲树阳光》观后感2

二.技进乎道

既然是作为研习洛佩兹“测量法”的资料来看《榲桲树阳光》这部影片的,当然绕不过作为技法的“测量法”本身。老师介绍说,因为人的大脑会把眼睛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比如把弧线归纳成直线。洛佩兹先生不满足于传统的透视法,致力于通过测量更为准确地表达对象的本质。这里有对于所画事物的最大尊重,也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种修炼。也就是说,这里面有着技与道的关系。只是语言描述不易理解,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装置和工具,经过实际练习之后,就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了!

虽然我不是画超写实的,但画了十五年,形准有一定基础,练习的过程中还是感到用和不用测量法确实是有差异的。同时,也会很自然地产生思辨:一方面客观数据修正着主观观察的失真,另一方面测量也是人的行为,也会因种种原因造成误差。例如我们是坐姿,对比电影中洛佩兹先生的站姿,我们身体位置活动范围更大,易于造成误差。所以,我们在用测量修正主观的自以为是,同时对画面上由于误差造成的不合理的点,也不能没有主观的判断,也要加以核验纠偏。这些体会让我想起孔子所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当然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历来不少争议,但是此刻我真是感觉到恍然的明亮:主观与客观两端,要随时兼顾,观照反思,修正补充,才能避免偏颇!

洛佩兹先生为什么要用测量法去画明知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榲桲树呢?我问过老师,他回答:“使命感吧!洛佩兹先生知道自己会在美术史上留下什么的。” 影片中洛佩兹先生对夫人和朋友们赞叹榲桲树有多美的时候,他眼睛里的光,像孩童一样单纯明净。这位西班牙人,成长于西方哲学发源的欧洲,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定有着大海一样深沉的思想!从网上资料里,看过有人和洛佩兹先生讨论测量法的谈话记录,关于具象与抽象,关于绘画作品的神秘感等等。洛佩兹先生作画很慢,相信在技法的精益求精之外,有很多超越艺术的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维克多▪埃利斯导演的电影创作亦然!“技可进乎道”,可以从《榲桲树阳光》中窥见一二,更多的,还要从洛佩兹先生的作品中去细细研读,从今后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去体悟!

感谢维克多▪埃利斯导演创作了这部影片!感谢大鸟老师传授测量法并让我有缘看了这部影片!感谢结满果实的榲桲树和照亮它的阳光!

短评

对绘画的感情,小时候是热爱,大了却变成了羞愧。

9分钟前
  • geoffero
  • 力荐

一部关于时间的真义和时间之感觉的电影,非常考验观者的耐心。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大约只能在作品中表达出内心波澜的10%左右,并非不想,而是受限于语言、时间或光线因而不能。此片以平淡的镜头和不加修饰的纪录风格表现一位画家的创作过程,仔细看的话,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背后难以言传的那90%,关于创作的过程。这是巨大的感动的时刻。

13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时间与我无关

17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万物生长

19分钟前
  • 推荐

导演居然明年还有新片...这才是真的“大师经典之作”,30年后仍在输出重要的影像思维。

24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http://v.ku6.com/show/KhRLySrsfaiuozFj.html

28分钟前
  • Trenz
  • 力荐

维克多艾利斯只拍五星电影。

31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只有目睹时间在静物上碾过的痕迹,你才知道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含义。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000

35分钟前
  • McQ
  • 还行

说了一个画家的故事,也说了每一个画家的故事。

36分钟前
  • 毛力
  • 力荐

畫家說,他要把果樹放到畫的中心/因為傳說畫的中心就是世界的中心/畫家做了一個光之夢,無法言傳/作畫就是無止盡的相隨,然後放棄/詩是完美的,如果由你來寫/但我只是個文字的無產階級/只能為光之夢寫一張清單/把它張貼在我夢境的中心/傳說夢的中心就是心的中心/要走到心的中心,要花一生。

3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用任何“现世安好”“万物生长”的词汇都不足以概括艾里斯的电影,因为当我们将主题锁定在任意一件形象上的那一刻,无论是画家,无论是树,还是画中之树,就失去了影片唯一有意观察,但无意描摹的维度——时间。不同于长镜头匠人们的“真实时间”,即情绪或者意象需要多长的间隙才足以生发,艾里斯追踪时间之神从万物中经过的痕迹,即同一事物从此处到彼处(叠化),在时令和人情的流转中(装修工人和城市景观),所剩遗留的残骸,和新生的尘埃。比起把时间当成量尺的,人世的测量员们,艾利斯尊敬时间如同神祗,他深知其无法捕捉,正如画家无法捕捉早晨的光,所以只是站定脚步,追随它的流动,并将其放入外部世界的纵横阡陌之中。

39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美得让人词穷。

43分钟前
  • haize
  • 力荐

一种很独特的电影。就好像你陪这个执着的画家度过了下午的时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聚精会神的工作中,在温情的回忆中,在家人的辅助中。世间的烦扰仿佛不存在,只有我和这棵树。20年前第1次看,一点都看不明白。

44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初時以為艾里斯找來奧洛佩斯是對於畫作與紀錄同樣對「臨摹」真實的疑問,畫家在畫布上對再現真像,完美有著近乎痴迷的信念,但畫布以外的世界更是導演所關注,當畫家一心捉緊完美的光線,景象的一刻,外面的世界早已萬變,不論世界大事,屋內的裝修,以至樹上的飽滿的果實,在面對不確定的世界,那創作又有何意義?

46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2011.9.25

51分钟前
  • 荒林
  • 力荐

9.0/10。一位画家创作一幅新作品的全过程。通过缓慢的叙事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其中绝大多数是固定)、朴素却美而诗意的摄影(色彩/光影/构图)、大量叠化转场、自然音(风声、脚步声等)的强化等技法营造了一种充满生活感的静谧诗意美。但影片的不少地方的生活感和诗意感并没有彻底融合,导致影像的力量被大大限制。

56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Lopez 的画很真实 自然如此美丽 ps。。樊晓明老师当年真是瘦啊 还抽烟 如今这么重保养

57分钟前
  • 帮我不大噶
  • 推荐

艺术家不是一天到晚在浪漫激情地创作,更多的时候是拉垂直线、定位、躲雨、粘画板、停电、寒风中抽烟、重画,一切都会阻挠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创作,但你要耐心地、一如既往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1小时前
  • 小馁诺娃
  • 推荐

太柔腻了,我要哭了。不过这种纪录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形式达到的效果好坏参半吧,这个设定总是会让我下意识的出戏

1小时前
  • Jiajiach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