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老板的妻子让娜(让娜•莫罗饰)厌倦了枯燥无味的家庭生活,而情人的冷漠也未能给予她更多的精神慰籍。不甘心于镜花水月的空虚生活的让娜,似乎还在期待着一些奇遇。与年轻浪子伯纳德在公路上的邂逅,重新激起了她的爱情幻想。尽管在开始阶段,两人并不合拍,但他的青春气息与独立思维,逐渐激发了她对庸俗生活的厌恶感。其实在骨子里,两人是一般地天生叛逆。一场无趣的社交晚宴后,两人似心有灵犀地在花园中相遇,随而泛舟溪边,漫步田野,巫山云雨,意乱情迷。黎明,让娜甩开了惊呆的丈夫和友人,与伯纳德驱车而去,不考虑是否会有明天,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
麦姬凝视着珍:“爱情伴随着你,你还不承认”,新浪潮女神珍·摩露的脸上似乎拥有着浪漫与放逐的双重力量。我们知道,“还不承认”只是道德与伦理在她身上的微弱束缚,而相比道德,更能控制她的显然是她心中呼之欲出的激情与反叛力量。 正像马尔克斯说的,当一个女人决定跟你睡觉,就没有她越不过去的道德围墙,没有管得了她的上上帝——更何况那个女人是珍·摩露。 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经常会模糊道德边界而专注于内心质询,这对观众来说同样是一种考验,甚至是种灵魂煎熬——我们如何面对戈达尔的主角纵使杀偷抢骗;特吕弗的主角纵使毫无羞耻感的爱情动摇,而依然具备的无可抗拒的影像魅力甚至是精神魅力? 而路易·马勒的道德感抽离尝试,更早先于几位新浪潮旗手,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祖与占》中的凯瑟琳,事实上从形式到精神上的延续了《情人们》中的珍妮夫人。 如果去掉两人的身份设置,掐头去尾仅仅展示两位男女的乡村夜游,泛舟漫步,没有人会否认这是最美好梦幻、意乱情迷的爱情电影——我想这正是路易·马勒不断探索浪漫与道德界限的根本原因。
文_发不沾霓
1992年,路易·马勒做客NBC,宣传自己的新片[烈火情人]。这是一部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堪称尺度全开的电影。故事讲述一位内阁部长同自己儿子的女友一见倾心、互相吸引,继而瞒着儿子和她发展出一段不伦的关系……很巧,时间倒退34年,路易·马勒也拍过一部类似的片子——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情人们]。和[烈火情人](马勒的倒数第二部电影)一样大胆,一样涉及不忠和多角关系,一样牵扯到一个家庭的命运。两部作品犹如相隔久远的双生花,在两个时空引发着争议。不同的是,[情人们]的结尾,男人和女人驶向未知,而[烈火情人]里的男人和女人,不堪回首。NBC的主持人问马勒,男女主角互相着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马勒笑着答道:“那很难解释得清,也许你可以在事后去分析原因,但在当时,那就是一瞬间的吸引”。[烈火情人]里,马勒只用两次见面和一通电话就让杰瑞米·艾恩斯和朱丽叶特·比诺什疯狂地造起了爱。“我活得越久,就越不依赖理性,而越相信感性”,晚年的马勒如是说。但是在很多年前的[情人们]中,他的解释是:“爱情,有时就是刹那间的回眸。”
在[情人们]之前,马勒拍了一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一部道德倾向模糊的犯罪片,它黑色,忧郁,Miles Davis的小号声无限放大了影片的宿命感和凄冷(后来人们喜欢把学院派的路易·马勒划进新浪潮作者们的阵营,也多半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原因)。马勒和莫罗两人因为拍摄这部电影而陷入热恋。在之后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马勒趁热打铁,又拍出了[情人们]。莫罗再次饰演一个出轨的女人:她厌倦了丈夫的冷漠,又看穿了情人的怯懦,因为那不经意间收获的激情而感叹——“我这辈子都白活了”。马勒在片中的手法更加新颖,更加大胆。比如他打破观众的观影预期,让“中途杀出”的第四者,取代了先前的男一号(丈夫)和男二号(情人),并牢牢占据了和女主角“正面交锋”的地位。这种“中途换人”的事儿后来希区柯克也干过(在[惊魂记]里他让“主人公”在三分之一处就挂了)。又比如在电影的尾段,马勒几乎放弃叙事,纯粹拍摄莫罗和“第四者”的缠绵,从草地到小船,从卧室到浴缸……镜头极尽所能地去展示让娜·莫罗的美和她享受的表情。这和[精疲力尽]里不断用跳切镜头作为“评论”来展示珍·茜宝的美可谓殊途同归。
60年前的[情人们],夺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却遭到意大利天主教的强烈抗议,他们对这部不道德的电影很不满。而两个月后在法国国内,影片受到了同样的待遇。报纸、评论家们毫不留情地批判这部电影“不恰当的道德观”,不过也有人认为马勒是在借结尾这个梦幻般的私奔抨击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空虚糜烂的生活。在大西洋彼岸,这部电影的全面公映也掀起了一阵风波。1959年[情人们]登陆美国,片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性爱场面触犯到了克利夫兰人的底线。一位剧院经理惨遭开涮,这位名叫Nico Jacobellis的可怜虫因为放映这部电影而被指控展示淫秽影片,不光电影拷贝被没收,还被罚了二千五百美金。所幸,他坚持不懈的上诉最终有了回报,最高法院在1964年给了他翻了案。此外,电影以正面镜头描绘了一位享受性爱愉悦的女性,这在当时的冲击力,简直是核弹级别的,它甚至比后来西方大规模的性解放运动还快了半步。
[情人们]里的激情镜头对现在身经百战的观众而言自然不算什么,不过,人们对于女主人公缺乏道德自觉的行为恐怕仍旧难以认同。例如她为何如此轻易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马勒却早已有自己的解释:“我的电影所关注的是一个女性跳脱了常规的道德准则,而转向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道德追求。”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各种镜子,以及莫罗对镜中自我的一次次的凝视,也在暗示和见证着她自我的转变。马勒是古典的,他的电影剧本常遵守着三一律(他本人倒是表示这是无意为之的)。但他同时也是现代的,[情人们]结尾的出走是如此激烈和任性,一种丝毫不计代价的浪漫,那种感觉,就像是[廊桥遗梦]里的斯特里普打开了车门,也让影片和新浪潮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共融。当他对她说“跟我走吧”,她没有细想,仅凭第一反应就跳上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车,义无反顾。她疑惑吗?似乎有一点,但她后悔吗?完全没有。这个角色就像是莫罗本人,她说过,“我相信直觉,因为理性就意味着死亡”。
如果说[情人们]的一半属于马勒,另一半则毫无疑问属于让娜·莫罗——这个被奥森·威尔斯称作“世界上最好的女演员”的女人。1948年,当她才只有20岁时,她已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剧团Comédie Française史上最年轻的成员。而1958年,她即将开启自己的电影神话,化作新浪潮的一张脸;在许多人所认为的电影最好的六十年代留下数不尽的印记。尽管她曾说“你曾经拥有的生活不过是一片虚无,而你如今拥有的生活才是真正重要。”但她所拥有过的,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却可望不可即的人生。2017年八月,世界失去了这位伟大的演员,电影史却永远地多了一颗珍珠。
最后,说回开头[烈火情人]和[情人们]的微妙关联。众所周知,马勒是个重度爵士乐爱好者——他在大学里的习作短片[Crazeologie],片名本身就来自查理·帕克演奏的一首曲子(《Crazeology》);[通往绞刑架的阶梯]则直接请来Miles Davis作曲并演奏;[好奇心]里通篇都在播放查理·帕克和西德尼·贝切特;[拉孔布·吕西安]的开场曲,是Django Reinhardt的《Minor Swing》,配上男主人公在山路上的单车骑行,让电影沾上一股漫无目的而有古怪的生气;[艳娃传]里,路易·马勒把故事定在爵士之乡新奥尔良;至于电影本身就很轻松闲散的[五月傻瓜]便更不用提了……马勒的电影里,爵士乐好像总不会缺席。然而,例外总是存在的,而且,让他打破这条定律的恰恰是[情人们]和[烈火情人](前者用的是勃拉姆斯,后者则直接请来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老搭档普瑞斯纳担任作曲)。在处理远高于动物激情的神秘冲动时,路易·马勒放弃了随性的爵士,选择了庄严和神圣。 (原载于《看电影》)
1950-1960年代,戰後壓抑的社會,直到法國新浪潮出現。
1950年代,不敢確認選擇是否是正確的,這是這個時代的共通性問題。
推薦大家看《通往絞刑架的電梯》(《死刑台與電梯》)馬勒把這部片拍成了愛情犯罪片。
導演刻意營造一個看似穩定的中產階級社會。但是一段愛情忽然在月光下發生,女主角不想確認這種選擇是不是對的,可能她後來碰到另外一個男的,還是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珍妮是法國新浪潮的精神代表。在楚浮的電影中,珍妮特別有魅力,應該說楚浮電影中的女性都特別有魅力。
《夏日之戀》裡面,珍妮因為兩個男人反理性的對於愛情的觀點,珍妮跳河,這嚇到了兩個男人。然後旁白說珍妮像一個「勝利的將軍」。
在《夏日之戀》裡面,珍妮像女王一樣,讓男人圍繞在她身邊。楚浮塑造出了在一戰前,人的烏托邦的世界。《夏日之戀》比《情人們》要好看多了。《夏日之戀》對比原著,增強了戰爭的背景。楚浮很會寫劇本,更會寫情書。《夏》裡面,兩個男人會互相嫉妒,但他們又壓抑著。《夏》最後,珍妮(女主角飾演者的名字)帶著她所愛的男人一起開車掉入斷橋,屍體被水草纏繞。但是,這個烏托邦的愛情,無法被現實世界接受。只是對於1950年代的創作者而言,他們只想活在當下的,不想理會那麽多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
《斷了氣》《四百繫》《情人們》……新浪潮導演們開始為法國樹立新的精神,從前代壓抑中解脫出來,追求自我表現。
推薦大家去看珍妮演的《天使灣》,這部是黃建業老師最愛的「賭片」,珍妮主演的女主角,輸光了,會哭,但是第二天又振作起來。有一場戲,女主角買了籌碼,然後就不看輪盤了,輪盤轉,停下,中獎者的歡呼聲傳出來。珍妮全程沒有回頭,她聽到歡呼聲就離開了,非常瀟灑。
珍妮在電影中很真實,有1960年代的真實動人,1960年代的導演很厲害,會用真實感處理他們的演員。
《死刑臺與電梯》裡面,珍妮發現她的情人有其他女人,她走在雨中,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女人對愛情的失落和冷。
《夏日之戀》裡面,她和其中一個男主角在昏暗的草原中奔跑,楚浮從大遠景一直往裏面拉,然後開始傾訴,這段非常真實。
安東尼奧尼的《夜》,非常沉悶的電影,一群快枯竭的米蘭人。裡面的珍妮與男主角的感情,也是快乾枯了,這是安東尼導演一直的愛情觀。《夜》的最後一鏡,珍妮在讀男主角寫的信,愛和熱情都被忘了,男主角把珍妮壓倒在草地上,珍妮不斷地說「我不愛你」,但女人這麽說,其實是「我很愛你」的意思。安東尼導演這段讓人深刻感受到了,努力尋回舊愛的困難。之後鏡頭橫移,畫面中出現了一片樹林。再看《慾海含羞花》會更清楚這些問題。
不知道珍妮本身就有這個臉譜(對愛情的自由追尋,對愛情的幻滅),還是導演認定她有,珍妮拍了上百部電影,而且拍過她的導演都是大師,除了法國新浪潮,她還和英國自由電影的大師合作。類似一種「時代精神」的存在。
但是到了1970年代以後,保守主義再度出現,保守戰勝了青春。
蔡明亮拍《臉》,特別再找回新浪潮時代的演員,像那個時代致敬。
珍妮自己也當過導演,演而優則導。她熱愛各種藝術。自己的愛情浪漫史也有一堆(跟各位名導演)。這些八卦可以看出,演員與導演之間共通的血脈關係。因為演員無法跑出銀幕跟觀眾講道理,導演想講的,全部化身在演員身上。
珍妮在一次訪問中說,演員應該是「謙遜的自我中心者」。演員「自我中心」是要讓自己詮釋的角色,別人詮釋不出來。所有演員都希望鎂光燈集中在自己身上。電影演員需要佔據整個電影銀幕,所以他天生需要自私。演員「謙遜」,因為他需要瞭解和包納人性的複雜。珍妮表演很有層次。
推薦大家看珍妮的《危險關系》(法國導演導的那部),珍妮在片中要燒掉情書,火不夠猛烈,珍妮加酒進去,結果火燒到了自己,燒壞了半邊臉。最後的鏡頭是她的臉,旁白「終於她的臉表達出了她的靈魂」。
《夏日之戀》裡面,珍妮準備潑硫酸給情人,溫柔的男人說不要帶,珍妮就把硫酸倒掉,保留瓶子,因為瓶子是漂亮的。然後珍妮燒情書,引火上身,男人幫她撲滅。這部片展現出了一個任性的女人和愛她的男人的樣子。
《夏日之戀》提到德國啤酒,珍妮立馬說出一堆法國紅酒的產區。
《夏日之戀》珍妮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生命的漩渦》。
討論珍妮,不僅僅是談這個演員,而且要談為何1960年代那麽多導演都找珍妮來演。她的外型具有高度反叛性。
其实,豆瓣对这部电影的简介言简意赅,符合这部电影的故事线索,差不多像《包法利夫人》或《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情节类似的电影一样,只不过人物发展的深度不可媲美,这部电影的表现显得特别单薄。不知道豆瓣评分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的情节围绕着一位已婚妇女对婚姻的不满以及她后来与其他男人的婚外情展开。珍妮·莫罗(Jeanne Moreau)饰演一名已婚女子,她有一个无私的丈夫(阿兰·库尼饰),结婚8年后感到无聊,还有一个女儿和一大群尖刻势利的巴黎朋友。她与一名马球运动员(何塞·路易斯·德维拉隆加饰)发生了婚外情。她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除了她那死气沉沉的婚姻和优雅的放纵之外,她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关注。也就是说珍妮生活在一段没有爱的爱情中,她换了另一个男人,但仍然找不到真爱。因为两个男人都和她生活在同一个谎言里,幻想资产阶级的生活。她对生活在这样一个上流社会感到厌倦。最后,当她认识了几个小时的年轻的伯纳德进入她的生活时,她决定在第二天早上和他一起离开,进入不确定的未来(无怨无悔出轨两次)。
电影最后描述二人的激情相当缓慢而美好,尤其是当莫罗在树林中优雅地移动时,神奇的月光花园,水车和湖面上的小船,然后二人蹑手蹑脚地进入她一家人的住房,开始了大胆的缠绵。
这在1958年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引起了很大的恐慌,不仅仅是Jeanne Moreau裸露的乳房,更因为缠绵是在她丈夫和孩子睡觉的同一所房子里进行的。这部电影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多少失去了一些冲击力,但是现在我也觉得这部电影远远超前于它的时代。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两个人如漆似胶后珍妮冲动地与情人私奔,虽然富有诗意浪漫,但是却把孩子留在家里!
其实我觉得珍妮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该重点在别处。
这对恋人之间的关系来得有点缺乏动力和突兀。尽管我们知道珍妮非常不快乐,陌生人“代表”了她生活中缺失的真诚,但这种吸引力并不令人信服,伯纳德选择她的确切原因更不清楚,这使得我很困惑,用单纯的性爱不能解释,因为她还有一个情人。伯纳德表现的那么完美,不可能是真的。很明显,伯纳德只是一个浪漫的陪衬,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他的个性永远不会影响珍妮对逃跑和重新开始的渴望。
珍妮·图尼尔:我们会一直睡在一起。我会照顾你的。我的生命属于你。
珍妮·图尼尔:你真漂亮。你是我的爱人。你真漂亮。嗯。我一直都认识你。我只认识你。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我爱你。
珍妮·图尼尔:我爱你。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我爱你。
珍妮·图尼尔:我的爱。我的生活。我的心。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我的妻子?
珍妮·图尼尔:是的。是的,我是你的。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说吧。
珍妮·图尼尔:我爱你。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永远?
珍妮·图尼尔:永远。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我们离开这里。
伯纳德·杜布瓦·兰伯特:我们去哪里?
珍妮·图尼尔:没关系。我会和你一起去任何地方。
影片把关于出轨的偷平凡化了,这是第一点;其次是这部电影的道德观点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你可以允许珍妮因为生存冲动,逃离令人窒息的婚姻生活方式,但把女儿留下是不可饶恕的!
放弃了资产阶级生活中的一切,寻找真实、爱和幸福,这充满挑战的事情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太随意了,显得冲动而不理智不现实。
不过最后一个镜头非常好,在路边,一匹白马正站着,是白马王子的隐喻吗?至于是否珍妮还有下一次厌倦、下一次出轨,开放性的结局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恋爱中的让娜莫罗真美啊。我之前的人生好像白过了。夜晚,我希望永远都是夜晚。
哎呀,鲁迅老师已经批评过这种情况了,要么堕落,要么回来。你们中产阶级的烦恼都是换汤不换药。
即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如同恐怖片带来有效的生理体验一样,如此的情感大戏以自然流畅的走向宛如坐上一匹奔驰的骏马走向美好又会消亡的激情,好美,人的情感可以被这样的直接的揭晓,在故事层面一层一层的剥去外衣,只剩下情感,和一个无论如何都要促其呼之欲出的环境,这已经让我快兴致勃勃了。也感谢让娜莫罗的表演,她不是沉沦,而是一种享受的进行时,她展现了比任何适合都要告诉你我正在经历的重要性。
探讨男女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关到”一起。电影的气氛在晚宴时逐渐推至高潮,让娜在三个男人间游走,演员们对于小动作、微表情、潜台词的把控都极其精准。黑暗中,她迎来了属于她的夜晚却消不去寂寞与厌倦,让她无法拒绝的是爱情吗?不,她无法拒绝的是一时的欢愉与火热,因为黎明会背叛一切。
后半段的夜游真是太美了,不停的亲吻拥抱加各种爱情金句真是看的人齁甜。这样一个婚外恋出轨的故事因为让娜莫罗的出演不仅仅充满情欲的张力,还赋予了电影充满对越界爱情危险性和自责性的多种情感推动。宛如白昼的夜游,游乐场的欢乐,真希望所有的情人们能一直贮留在爱情那短暂欢乐的时光中,永葆甜蜜
月光下穿睡袍的爱人,走在阳光下,还会继续相爱吗?但是还是很喜欢,那种相爱的缠绵,拍得太美了。本来以为只是中产阶级无意义的符号化的你来我往,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转折。第一次领悟到让娜·莫罗的美。
最美的夜,最亮的光,当你爱上一个人时
她感到害怕,但她并无丝毫悔意,她一向表情从容意志坚定,她典雅冷艳且大胆热烈,她一旦决定就不容自己后悔,她骨子里厌恶透了庸常琐碎,天性中暗藏叛逆,这样的风情万种遭遇桀骜不驯,无疑金风玉露一相逢,胜过人间风景无数。
北京国际电影节有展映我没找票网盘下载高清版本(外挂字幕)21:9画面也不用投屏了,至于多么好看我倒没有期待,只是在DVD时代有碟自己都没有看过,关于导演的電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部晚年的代表作《烈火情人》,虽然这部也有『情人』字眼,但是我感觉没有那部火爆或者大尺度(我倒不奢望)
让娜·莫罗的脸,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冷漠、隐忍、坚强、放纵,雕像般的线条简直能刻蚀所有的胶片。另外,若把此片与《游戏规则》和《我是爱》三者进行横向对比,该多么有趣。
她之所以在路上会怀疑与害怕,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还抱有期待。只有彻底承认不会被任何人真爱,才能平静地继续活着。
Did you invent this place so I could lose myself in it? Night is beautiful. Night is a woman.
让·雷诺阿+让·科克托。影片最后那匹站在路边的白马被比作让娜·莫罗和路易·马勒分手的象征。
法国人那……特别爱别墅外夜游田野那段!
她开始怀疑但她并不后悔。这到底是社会的开化还是悲哀呢... 我也不知道...ps:moreau的个人魅力撑起整个电影
【北京电影节展映】资料馆糟糕的字幕时间轴玷污了这部好片。婚姻七年之痒厌倦了丈夫的女人为爱抛夫弃女,浪迹天涯奔向自由,很法式的浪漫主义情节。宽银幕比例,几乎全实拍的开车戏等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新浪潮拍摄手法,使让娜莫罗的美显露无遗。喜剧性的台词也让影片更轻松好看
让娜-莫罗,你是一个迷人的荡妇……“他们载着许许多多的未知性开始了这漫长的旅程,也不知道是否能够再次重温那第一夜的幸福,当背信弃义的清晨悄然来临,珍妮开始怀疑自己……此刻的她依旧恐惧,但绝不后悔。”
夏夜迷梦中仙女穿着长长睡袍于月下徜徉花园,继而泛舟湖上……后半段美极了!那么一位咬文嚼字的报馆先生的确够受、游乐园小飞机上的娇羞木哈哈、沉湎社交的女友及情人在金风玉露面前恶俗得萎谢掉……婚外恋题材还真是长盛不衰,此片若有新意,在第四者的横空出世。JM姨样的女人天生就为姐弟恋。
3.5。就算他们乘舟入密林,月夜饮酒液,破晓时分亲昵,镜前热切抒白,我还是认为这不会是她最后一次选择。她不过是从冷漠的厌倦中跳入另一层漩涡,在愧疚的焦虑边缘处,果敢地再纵身一次罢了。她既能在马背下对前人说爱,也能在车厢内和后人谈情,性情的摇摆罢了,哪里有什么真正的爱情呢?
能否如初夜般幸福仍是未知 害怕但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