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依然爱丽丝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朱丽安·摩尔凯特·波茨沃斯肖恩·麦克雷亨特·帕瑞施亚历克·鲍德温塞斯·吉列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琳·达克丹尼尔·格罗尔

导演:理查德·格雷泽沃什·韦斯特摩兰

剧照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2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3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4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5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6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3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4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5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6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7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8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9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1 04:38

详细剧情

  爱丽丝(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大学语言学教授,和丈夫约翰(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饰)结婚多年,感情一直十分要好,两人生养了三个孩子莉迪亚(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斐格利亚(凯 特·波茨沃斯 Kate Bosworth 饰)和汤姆(亨特·帕瑞施 Hunter Parrish 饰),每一个孩子都健康长大。
  五十岁那年,爱丽丝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变故,起初,她只是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些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退化越来越严重,经过医生的诊断,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丰沛的感情,珍贵的记忆,睿智的思想,爱丽丝渐渐的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一切,然而,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她并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勇敢而又坚强的迎接新的一天。

长篇影评

1 ) 《Still Alice》- 既然她不复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她连「失去」的能力也没有。

关于记忆之遗忘的故事多的是,然而只有这一出电影能够深深撼动我。那种震撼虽然叫我流泪,却也叫人留恋不已, 毕竟遇到一套从头彻尾都好的电影机会不多。那种心被揪住并良久不能释怀的感觉,是导演送给我的厚礼。执笔不只为感动,亦为感谢。

正藉盛年的语言学教授被诊断患有遗传性的阿尔茨海默氏症,那是一个无法抗争的病症。她要面对的除了是记忆的流失,还有自我的遗忘。最初是忘记单字,后来是文字、语言的应用。这对于念语言学的她已是极大打击。她一生所学、所了解、所撰写,甚至所传授的学问,正逐渐在其脑袋消失。并非即时的遗忘,是那种缓慢却没有规律的退化,那才叫人难受。在你毫不知情下失去你所珍惜的东西你倒认命,你大可归咎于无从预备;可是如女主角般明知每天要面临流失却甚么也做不到,岂非更难过?而这位病人,是对语言、对沟通有着如信仰般的热枕的人。她将面临记忆的退化与遗忘。叫她惧怕的并非单纯的失去,因为她已预知自己将不懂得甚么叫「失去」。「失去」本身的意义在于「曾经拥有」,既然她不复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她连「失去」的能力也没有。爱过的人、曾握在手中的身外物、自己的孩子,甚至乎自己本身,都将从自身消失,一点痕迹也不留。到头来,体验「失去」的并非自己,而是身边的人。

女主角在阿尔茨海默症协会中的一场演讲当然是全出戏的焦点。「在这一刻,我是活着的。」最重要的是下一句:「我知道我是活着的。」清晰知道自己活着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当下的存活是她知道的,无奈的是,她肯定这一刻会被彻底遗忘。她声言自己并不觉得在受苦,只是在争扎、在奋力要自己真正地活着,至少能够与自身联系。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联系可还算是活着?

如开首所言,关于记忆力倒退甚至失去的故事多的是,却只有这出能够打动我。大抵因为故事的重点就放在病者本身,不像其他的商业电影添加爱情或其他旨在催泪的故事。如十年前那套受人喜欢的The Notebook,一般是关于失忆的女主角不过加插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性当然强可也因此而分散了焦点。这出Still Alice情节简单却着重个人情感的演绎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感觉实在。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与女儿的对话。幼女直接问了一句:「(失忆)是甚么感觉?」简单的一句对白却足够营造关心、担心、以及心伤的感觉。那气氛一直荡漾在电影中,直至结尾幼女抱着母亲那幕方慢慢淡去。

越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越考验导演的功力,聪明的他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手法说故事,这往往不被广用却是最能带领观众入戏的方法。而导演的拍摄技巧予人第一身的感觉,带动着观众投入角色,如感同身受。女主角的演技已不能单纯用「好」来形容,就是她那撒咒般的魔力揪住我的心。她不演绎哭,却令人抽搐地哭。

泪水是我给导演的回礼,亦是对电影的祟高敬意。

2 ) 《依然爱丽丝》:Living in a moment

1 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我脑中的橡皮擦》是典型的韩剧有三宝套路,车祸、癌症、医不好,《Still Alice》则一直既往地拷问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抗击打能力。以Memory为主题,很容易讲出吸引人的故事,尤其是科幻片,比如Totally Recall,Edge of Tomorrow,Source Code这一系列。记忆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穿梭,于细微之处寻找痕迹。记忆如果错乱倒置人格分裂,则是数量更加庞大的精分片系列。

看过一篇叫《逆行的钟》的短篇,讲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人的降生是从墓地开始的,倒着活回去。  
“他们变得相爱,变得彼此信任,变得默契而心照不宣。然而残酷的时间随着逆行的钟渐渐吞噬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他们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会共同遗忘一件事情,感情也会随之减温。于是他们渐渐开始有隔阂,变得陌生而拘束,不过他们之间也回归了几分激情与新鲜感,言谈间多了几分羞涩和矜持,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脸红心跳的瞬间,他们虽然不再亲密,却开始像朋友一样相敬如宾,他们忘却了所有彼此的缺点与不快,尽管每一天的对方都会显得更为陌生而神秘,但这种青涩的感觉却无端让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终于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最后一杯咖啡,将对方的电话从自己的手机里永远地消去,然后开心地交谈,彼此寒暄。当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远远望着她时,脑海里仅剩下对于她的好感与好奇心在燃烧蒸腾。
最后,他起身倒着走出了咖啡店,而那个姑娘,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回忆里存在过。”
故事讲的非常浪漫,就像是《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在恰好的那一刻里的所有心动。但阿尔兹海默症的遗忘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残酷的。因此也是这一类片子存在的意义。

2 Alice的身份设定是知名语言学家,或许是为了加深人生无常之感。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她对抗遗忘的方式的逻辑性,文件夹分门别类,记忆练习,用笔划字以避免重复。由此就比别人忘得少些吗?并没有。
分享会上的演讲尽显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病中的悲怆,去忘记曾经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那一刻她是格外清醒的,格外痛苦的。

3 跟韩剧的为爱痴狂完全不同,看病有医院和医生,在家有护理,影片所塑造的丈夫对Alice的实质性关怀几乎是缺席的。从得知病情的焦躁,到看着Alice半夜找手机的无语,再到最后的离开,他是诚实的,难以接受这一切。丈夫预设的垂垂老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不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与韩剧里面痴情男子的设置截然不同。Alice曾经自己去看过疗养院,但最后她已经丧失了主导自己的能力。

4 子女关系的布置上中规中矩。三个孩子,一个学医一个学法一个拒绝上大学。在这里可以关注两点,一是基本反应了美国的亲子关系,双方都是独立的人格,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父母皆祸害』所描述的种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尽管Alice非常希望小女儿上学找份稳定工作,当终究也只是止于念叨),弊端则是亲子之间似乎也没有那么亲密(《八月奥色治郡》),涉及到的是东西之间的家庭伦理。二是三个孩子,最终来陪伴Alice的是看起来最『失败』的小女儿。注意父亲和大女儿、儿子讨论如何『处理』Alice的那场戏,三个人围坐在饭桌,表明仍然维持着家庭的温馨,Alice独自坐在客厅对着他们,跟家具混为一体。三个人相互肯定对方的付出,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只有家庭会议上缺席的小女儿Lydia,第一次说她看出来妈妈有病了(被大姐打断),第二次耐心回应妈妈的反复提问(被大姐打断),第三次问妈妈这个病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妈妈说完之后她说那真是挺惨的,两人对视而笑,第四次把自己的日记放在妈妈床上,写着No Secrets(对Alice来说已经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对她来说是对母亲彻底敞开胸怀),第五次给她念剧本,问她你觉得这个讲的是什么,妈妈说,It’s love,两人一起笑了。
大姐作为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Lydia作为『浪荡的真诚者』的形象,可以继续分析。

5 假如人生的最后,只能活在一个moment里面,你猜最后会记得的那个是什么?

3 ) About Love

我几乎是全程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可能我泪点低。看着爱丽丝近乎疯狂偏执地倒出玻璃罐里的所有东西只为找到那一样小小的东西的时候我是震惊的。我的姥姥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天她也是这样疯狂地要打开一个抽屉,而那个抽屉上了锁,锁已经锈迹斑斑,抽屉根本打不开,我对姥姥说算了,别找了,肯定不在这个抽屉里,但是姥姥仍然很执拗地坚持要打开,她找来了扳手、螺丝刀撬锁,把我推到一边去不肯让我帮忙,对了,姥姥还有帕金森,看着她满头大汗颤抖地终于撬开锁之后把抽屉里所有东西倒出来,跟爱丽丝一样倒了个底朝天,但姥姥已经不记得为什么要开这个抽屉以及要找什么东西了,只是在一堆东西里一阵乱翻,当时年纪小,啥事不懂,现在回想真的好心痛。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最痛苦的是家人,病人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记忆,我姥姥曾经是护士长,到最后她连吃饭都不会,我每次去看望姥姥,她总会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而这时候她已经不认识其他人了。
不像其他讲述疾病的电影,整部电影色调光线出乎意料温暖明媚,反衬爱丽丝越来越糟糕的病情。关于故事的叙述也是平淡自然,在音乐的烘托和演员的表演下更能触及内心,让人感动,往往越是平淡的生活越能从细微之处令人潸然泪下。爱丽丝自杀没成功后第一件事是问医生这个病是不是遗传性质的,还要让孩子去做检查,母爱伟大。
对于一个语言学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失语言能力打击更大了,偏偏爱丽丝摊上了,她的不甘和无奈也着实让人心痛,有一幕深入人心,爱丽丝抱着小婴儿温柔慈祥地笑着,而此时的她也需要像人们对待婴儿一样的对待,被爱被呵护。又有几人能做到对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人有耐心?

4 ) 朱莉安摩尔,天使在美国,以及压抑却不消极

Still Alice 讲述了50岁的主人公——哥大语言学教授 Alice (Julianne Moore) 发现自己得了非常罕见的“Early Onset Alzheimer (早年老人痴呆)”,在之后病情逐步恶化过程中自己和家人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

同样作为今年靠主角的演技而击出奥斯卡奖水花的片子,之前不久看过的《万物理论》也是一部展现病情逐步恶化的电影。但《万》貌似更突出了霍金ALS疾病人生中唯美积极的一面,而《依然爱丽丝》却展现了疾病现实的一面。很巧合的是,《依然爱丽丝》的导演Richard Glatzer在2011年同样被确诊为ALS患者,而很多影评人都猜测那次诊断是促进这部片子成型的一大推手。

影片的拍摄制作质量一般,但是我觉得从演技、到剧本里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很棒,把这个家庭应对疾病的方式表现得很真实、也很踏实。影片里没有坏蛋,也没有圣人,甚至就连Alice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有时对由Kristen Stewart饰演的小女儿的态度非常不在本)。但是它对于一个家庭应对妈妈患病的由震惊、到接受、到心碎、到继续的现实,对于表现老年痴呆症对一个相对年轻的事业女人的打击,都非常到位和感人。

Julianne Moore的表演非常有张力,她大呼小叫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很有控制,但又恰到好处,感情收发特别自然,在兴奋点上也就不显得过头。很多人都说Meryl Streep 是外星人,因为她的演技太超群,太容易被旁人洞察,太善于感染同一场戏里的其他人。但是在我心目里,Julianne Moore才一直都是这么一个演员。Boogie Nights里的AV女优、接替Jodie Foster演Clarice,Don Jon里平实又性感的Esther,Game Change里的Sarah Palin,等等,好人、坏人、大小角色,她摇身一变演谁是谁,而且让你觉得那么的轻松,却那么有感染力。我在大学时也觉得她长得不是我喜欢的那种脸,但是她总是令我很感动。

片子很悲伤,泪点很多。我不是一个好的电影观众,因为看得太多电影电视,如果觉得以前看过,那么就可能觉得俗。但凡是电影、电视里有humanity的地方,我都是第一个被打动的。这部片子也不例外。看的片子多了,就会慢慢觉得,有时候并不是角色们都在哭的时候你才会哭,有时候,正是角色们在笑着谈论blow job的时候,才是让你感动的。

Kristen Stewart总是提醒我自己曾经喜欢过Twilight,所以看到她总有一丝不爽。但是她在这部电影里非常好。前面一段讲到看过太多电影的缺点:由于看过太多Alec Baldwin了,我一直在怀疑他演的丈夫在外面有外遇什么的,但是没有,所以大家不要分心去想了。影片的重点不是Baldwin和Moore的夫妻感情,而是Moore跟Stewart的母女之爱。

片中的Kristen Stewart 是一个对表演事业很执着的小戏子,前路崎岖,暂时在一个Angels in America的剧组里饰演主角之一Harper。片尾,她对妈妈读着自己角色Harper在剧本里的结尾独白,而那些语句对于妈妈来讲只是音符罢了,失去了意义。女儿问妈妈,“这部剧是什么意思啊?” 妈妈艰难的说出,“Love.”

这大概讲出了我对Angels in America最初的印象,如果你没有看过Tony Kushner写的《天使在美国》,或者2012年的《林肯》,我来介绍一下,Tony Kushner写的东西本来就有些晦涩,我在大学时第一次看完《天使》,就是什么都不懂。《天使》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种族、宗教、里根的政治、艾滋、性取向……但粗粗一想,这部7小时话剧吸引我的就是冲破这些划分的界限的共鸣和“爱”。Alice那句呆呆的“love,” 让我觉得格外的熟悉、温馨,也激起了我更多的共鸣和感动(连听不怎么懂话的Alice都能体会到《天使》浓浓的爱意,这还从侧面表明了Kushner 的水平)。

片中的温馨场景不止这些,但是整体带给人的情绪却还是有些阴暗和恐惧的,但它却不让人消极,这是片子的出发点,也是片子的成功之处。

我在《万物理论》的影评里故意拼出了ALS到底是什么,并提到了持续了整夏的冰桶挑战。但是想想还是不够,既然讲到了两种非常需要关注的疾病,不如多出一份力,附上一段感人的视频(开头比较无厘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2NTE1ODE2.html

ALS是比起老年痴呆更令病人恐惧的一种病,由于这种病遗传,很多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否会得病,成年以后每一寸肌肉的抽动都会让自己胆颤,因为那可能就是第一病征。Alice在影片里的老年痴呆症也是由基因携带的,所以我想让大家看完上面那段视频,然后再想想《依然爱丽丝》里面的一些人物,可能会有一层新的感受。

这篇影评个人的东西讲得略多,但是也介绍了不少信息,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去看看HBO拍的《天使在美国》,它也是压抑却不消极,我把我的毕业论文当作影评发到了它的豆瓣页上了。另外,《天使》的导演Mike Nichols 11月份刚刚去世,他是得过格莱美、艾美、Tony、奥斯卡四个奖的人,精通各种艺术风格,备受敬爱。去搜搜他的片子吧。

5 ) 1%的精英身上出现1%的可能性的悲剧……还是虚构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而不是非虚构故事改变的。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好巧啊。得阿尔茨海默病、说不出一些言语的主人公恰好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家的老公正好是一名搞科研的医生可以和神经科医生针锋相对,主人公恰好有一个女儿要演《三姐妹》来点题,主人公除了女儿不上大学执着于表演、老公执着于事业而不能全职照顾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主人公除了核心家庭没有其他家人朋友(感情好的母亲和姐姐在主人公18岁时车祸去世,正好又为主人公失去记忆增加了痛苦),等等等等。除了设定中的不合理之处,情节中的巧合之处也太多,打开让自己自杀的视频时恰好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宁死不把电脑抱着上楼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自杀,等等等等。

而这一切巧合,都为了反应的主题是:得阿尔茨海默病,失去自我和记忆是痛苦的。但是,难道有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吗?虽然我从未照顾过重病的病人,但我近距离见过这样的人。以我的理解,这种病人的无力和痛苦源自于自己无法像之前一样生活,或者以自己想象中的方式生活。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往往又需要发泄到照顾自己的人身上,这意味着照顾病人的人往往承受肉体上的疲惫以及精神上的额外负担。因此,一个人除非是孤岛般存在,不然任何重疾带来的问题一是肉体的,而是社会性的,而这两种折磨的最痛苦之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疼痛和无力感,而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的爆发。然而,片中对疾病的展现都是戏剧性的,而且是表象的,而且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感受。

另外,电影中痛苦的仿佛更多是主角,其他人顶多眼泪打转,然而照常生活。电影的出发点是典型的“我”,即病人本身。“我”失去记忆是痛苦的,“我”必须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也是痛苦的,而他人不去为这么痛苦的我妥协真是自私至极。丈夫本人为了病人如何妥协如何照顾如何痛苦完全没有展现,只有丈夫不愿留职停薪陪主角,以及丈夫执意换工作等细节让人觉得丈夫就是个无情无义之辈。

能够让主角如此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得的病突如其来(主角刚刚50岁),所以显得悲剧。但实际上,65岁以前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只有5-10%,其中更是只有13%是因为基因遗传。这也就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残酷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于一个人要同时承受衰老和失去记忆,而像主角这样的案例很难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不能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另一个层面是主角的社会阶层。主角和丈夫是原配,收入高到在曼哈顿有两层小楼并可以支持三个儿女读书和职业排话剧(承担话剧演出成本),其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前途似锦(理论上来说已经26岁以上),大女儿不但成婚而且也有了后代(也就是最大30岁已经有了孩子,在美国中高产阶级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情况),小女儿就是排话剧居然也生活得波西米亚。夫妻二人都是博士,其中主角更是在年纪轻轻有了三个孩子后(以儿子最大来推算她也是23岁怀孕)还能在50岁成为哥伦比亚的正教授。在家庭收入方面,双收入家庭在其中一个人倒下后并需要雇用保姆后,似乎对家庭的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总体来说,这简直妥妥的是美国的1%甚至更高层次的精英。

1%的得病几率发生在收入1%的人身上的确让故事更加戏剧,但一个人的悲剧真的比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在得病后在知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挣扎更悲剧吗?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一个生命的悲剧确实和所有生命的悲剧是等同的,如果是自己编的故事的话……

6 ) 灵魂是什么?

上帝 我有多久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 我们就会到平流层 在完美的无风带 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 到达安全气流 在臭氧外层边缘 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 像旧布一样破旧 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 因为我有看到它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 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 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 飘舞而上 像反向的跳伞员 双手叉腰 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 脚靠着脚 形成一张网 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 它们被臭氧层吸收 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 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 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7 ) 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这应该不是一篇影评,因为除了电影之外有太多的个人感情,全程基本都是揪着心,时不时也跟着红了眼。电影之后,实在很想写一写。

片中的爱丽丝,让我想起母亲,三个月前永远离开的母亲。

母亲所患即是爱丽丝曾经赌气想要得的“癌症”。那个爱丽丝口不择言的当口,作为观众,真的很想冲进镜头,抱住她的肩膀,很严肃且郑重地告诉她,“癌症真的一点也没有更轻松。”是的,周围人会惋惜,会理解,来安慰,来开解,但是渐渐你会发现这些都是那么无足轻重,或者说,当生活真的比你想象得要糟糕的时候,再明媚的阳光也会失去颜色。而那带来永恒黑暗的致命一击就是,面对生命离开时的恐惧和绝望,肉体的苦楚与折磨,以及对自己意识与肉体全方位的失去控制。当生命最后只是显示屏上的一串波浪时,真正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脆弱与无奈,你甚至没有办法去选择体面而又有尊严地离开,当躯体慢慢失去曾经承载过的意识与自我控制,那么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母亲一如爱丽丝般美丽而优秀,可能在每个女孩儿的心目中,母亲都是完美的存在。她独立、聪明、冷静、从容,我可以想出无数溢美之词来描述母亲,可是当一切的美好都停步于生活开始不可收拾地变得很糟与更糟的时刻,曾经的美好就是对经历者最大的刺痛。

母亲开始头晕,不能平稳地走路,时时刻刻都是天旋地转,哪怕只是下楼走个10米,都变得无比艰难。一直记得我扶着她的手臂,走在她曾经无数次经过的小区路上,母亲非常难过地说:要是可以自己走几步就好了。而二个月后,已经下肢瘫痪的她,坐在病床上,借着高高摇起的床板,看着窗外8月万里晴天,眼睛里充满着想念说:要是可以出去走走就好了。我转眼望出去,只是觉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绝望的晴空碧天。再一个月以后,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意识模糊的昏睡状态,偶然睁开眼睛,因为太过瘦弱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茫然地看着我,我总是说服自己,她知道我是她最爱的孩子,然后去抱抱她。直至三个月前,当生命终于来到最后的节点时,真正看到它无与伦比脆弱。

写到这里,并不是告诉你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然后我们可以有借口地去胡乱的应付未来,反正它会变得更糟,迟早我会开始失去。而是,就是因为生命如此无奈和脆弱,我们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利用每一个时刻。利用每一刻生命并不是说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宝马香车,,正像爱丽丝在演讲中说的“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从容淡定地去寻找当下的自己,在过去即失去的每一分钟之后好好度过下一个分钟。

Live in the moment,让这个时刻的自己快乐,你真的不会知道,下一秒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所以,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短评

虽然始终认为“星图”才是摩尔阿姨今年的巅峰,但“爱丽丝”里的演技依然无懈可击。老年痴呆症比癌症更可怕之处,在于你根本无法和这种病魔搏斗,人生俨然变成了慢性失去的过程。最后女儿为母亲朗诵的居然是“天使在美国”,落泪了…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三星半入;不少小段落很感人,比如害怕自己不聪明了无助地依偎在丈夫身边,比如自己给自己录的那段,比如结尾她喃喃地“爱”;摩尔阿姨出神入化的演技让片子增色不少。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想念我自己

12分钟前
  • L.L
  • 推荐

I miss myself.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I still alive. Julianne Moore is brilliant.

13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都在说摩尔姨的演技啊,我觉得这就是她信手拈来的正常水准,随便演演就这程度了,都还没到爆仓级。摩尔姨还缺一个特别经典有力、可垂青史的角色给她发挥。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所以 在摩尔阿姨的带领下 那么问题了来了 K到底出不出柜

19分钟前
  • 13
  • 力荐

这片子很美啊…导演镜头感很强,景色人物都拍的很美,而且全片有股暖暖的爱意流淌

20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力荐

我知道,晚风吹走了小仙女。

2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大概明天我就会忘记了,但在这里演说于我依旧意义重大。它使我想起了过去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那个精通言语交流而魅力四射的自己。”我在学习遗失的艺术,时不时地,也会想念我自己。

25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资源外泄。看过后表示,朱利安摩尔根本不是此前所说的什么今年没像样的对手所以稳坐奥斯卡头把交椅有望封后而是绝逼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ps暮光女不错,终于从商业烂片中跳了出来,回归当年文艺片小女生的感觉了。

30分钟前
  • 猫妖娆
  • 力荐

非常细腻的感情,迷失,寻找,不甘,各种各种,摩尔是每个眼神都是戏。小K在进步。希望摩尔拿奖。

35分钟前
  • momofls
  • 推荐

第87届奥斯卡最无悬念的影后提名!

40分钟前
  • MattPassmore
  • 力荐

我的全部生活正在离我远去,我责怪自己不能记清事情,记忆会消失,但我不会放弃,因为以前雄心勃勃的我总是被交流的魅力所折服,我曾经很聪明,我怀念我自己。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4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摩尔阿姨加一星

47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摩尔阿姨低调内敛又细致的表演,患了阿尔兹海默的爱丽丝是坚强又脆弱。当你想自杀时,却一遍又一遍忘了,药放在那里。一个响声,药撒落一地,居然连这念头也一并忘记。冲奥女主一号种子已然是阿姨。

48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Moore阿姨已经成精了,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片子,希望能捞到一个奥斯卡提名。小K越来越招人喜欢,已经彻底摆脱了臭名昭著的暮光的影子。

53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原来影片的主要部分并非朱利安摩尔如何去演绎一个患者,让这个角色更真实。而是她得知自己患病时,尚且健康的她对病症的恐惧与焦虑。其实片子本身并没有那么优秀,不过,当她得知自己患病,且是家族疾病,忍不住跟子女说sorry的时候,还是很催泪。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行了,叫喧着奥斯卡的人可以消停了,这片子没戏。颁奖季里大家都喜欢爆发式的夸张演法,或整容自虐,或撕逼大战,朱莉安·摩尔选择是内敛克制的演法,一个根本无法与病魔抗争的女人,最后输的一点不剩,拿到影后提名毫无悬念,至于片子里的其他人都是酱油,这片子也就只剩她一个人的表演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影后提名稳,但剧本不是非常好,依靠摩尔阿姨的表演才有了几个情感上的小高潮(如找不到厕所时孩子一样哭出声和给自己的录像),更多时候在以碎片式细节展示女主失去记忆与词语的过程,因而除去那些糟心的部分外都有点白开水。推荐下同为阿兹海默题材的《皱纹》,在表现力上完胜此片。

5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