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剧情片台湾1991

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戴布·斯内德李涵

导演:李安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 推手 剧照 NO.2 推手 剧照 NO.3 推手 剧照 NO.4 推手 剧照 NO.5 推手 剧照 NO.6 推手 剧照 NO.13 推手 剧照 NO.14 推手 剧照 NO.15 推手 剧照 NO.16 推手 剧照 NO.17 推手 剧照 NO.18 推手 剧照 NO.19 推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20:04

详细剧情

  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

长篇影评

1 ) 文化差异之下的平衡

以前先看的《喜宴》,《推手》这部整体感觉,还是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戏剧冲突。从开篇的各自为战,你来我往,互不侵犯,没有一句话,可是镜头的切换和演员动作自然流畅,即可见这种冲突之下的压抑。朱老和玛莎彼此都并不宽容,按中国人的逻辑,尊老爱幼是为传统,玛莎应该尊让一些,而且朱老也没有恶意,中国人也感觉挺可亲的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让玛莎如此不安呢?美国人讲究个性独立,认为语言的障碍,喜好的不容,连吃饭都不一样,或者来来回回打太极看个京剧吵到了我,这侵犯了我的个人权利。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求同存异嘛。朱老是个有志气的,也是有脊梁骨的人,也是一个可敬的人。老年的豁达和顺命在他身上体现的很细致。他本想“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可是家庭矛盾越演越烈,朱老为儿孙幸福记,同时也是自个脾气倔,傲气不服,只好独自出走。看他一人在中国城洗碗,一个人生活,被那唯利是图的老板轰赶那一段,真个凄凉十分。朱老和儿子在狱中相遇,此情此景,令我感叹和惋惜。朱老只争一口气,更是为了儿孙的幸福。做儿子的也希望尽孝,也希望家和。儿子跪下来痛哭流涕,说:“咱背井离乡刻苦读书努力工作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我希望又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上好日子。”朱老在狱中抚慰这痛哭流涕的独子,眼泪泛滥。最后朱老也看透了,麻将馆与陈太碰面:“儿女都大了,我们老年人不自求多福,又能怎么办呢?”其实更多的中国人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合家团圆,幸福安康。毕竟兼济天下的只是少数,人这一辈子短短几个秋,你图个什么呢。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了用钱换身体,感叹命运不济,可悲可叹。
中国老年人有时候会很敏感,疑心病重,陈太爬山跟不上的时候哭了,怪子女们嫌弃他们老了。子女确实想撮合他们二老,可这也没什么恶意,而且事实上他们确实有点好感。最后的阳光照耀,陈太一个人站在大街上发呆,屡屡叹息。老年人有时候会更加感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李导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些许希望,朱老和陈太一起成了邻居,这里大概是一种期望,也是老有所福,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奈呢?
片尾朱晓生和他老婆对练推手时候,进一步点题。“太极拳是逃避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联系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我对武术有多厉害这事不熟悉,(事实上,我很怀疑片中朱老内家功那威力)据说习武者武术高到一种境界,或者说那些武术大师,大多有自己的武术哲学,或者叫做“武德”。李小龙就有自己的武术哲学。片尾借朱晓生的口,解释了朱老的待人哲学,就是“闪”,试图以退为进,以一种失衡去建立一种平衡。这和太极的元转、互动、四两可拨千斤道理一样。但是如果欺人太甚,忍无可忍只好无须再忍。纵容大恶便是去善,所以朱老不是一味地妥协退让,逼不得已只好让餐馆那帮乳臭未干的小子见识见识什么叫大师。所以李导大概想说,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试图去建立一种平衡,这难免需要牺牲,需要太极那样的一种融合。
不得不说,郎雄演的真是好啊!以前看《喜宴》的时候还没特别关注,《推手》时他是主角。看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那嫉恶如仇的眼神,静养时候那醇厚的儒家气质,老年人的那种安详和厚重,真是入木三分啊。现在中国很难找得到这样的演技派大师了,可敬可叹可惜!片中可见李导的对共情节,看朱老的文革记忆片段就知道了,妻子被活活折磨死,朱老只能保护他儿子。据说这部片子差点因为意识形态而难产。因为意识形态之对立而让艺术挣扎,可悲亦可叹。
李安的处女作居然已经如此成熟,细节的处理相当的细腻,叙事的情感自然而流畅,戏剧冲突平常自然,由此片可见他日后大师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得。
最后附上王维的《酬张少府》,就是朱老送给陈太的那副字,当时朱老读出来的时候我就喜爱上了那种意境,静雅、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有种隐逸的淡然,发人深省。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2 ) 我看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我曾经在BLOG中写到“
”所以我知道了,我迷的并不是有着细长脖子,长得像小狐狸的赫本,而是萧伯纳先生所写的戏剧。“——看完my fair lady 后原以为自己喜欢的是赫本的感言。

最近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开始关注这个男人,这个导演。
之前的卧虎藏龙、断臂山、绿巨人虽然如雷贯耳,但是都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我甚至不知道卧及绿是李安导的。
但是“饮食男女”却是我很早在明珠台930看过并且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虽然每次只看了片头朱师傅在厨房的超强手艺就打住了。
把三部曲认真的看完,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关注的,是文化的差异,是父亲与子女间的沟通,是我们称之为亲情的爱。
看这三部电影的顺序是“饮食男女(两篇)——喜宴——推手”,喜欢推手与饮食男女,因为喜宴让我看到了太多的阴谋,而另外两部,则赚了我的眼泪。
也明白了,有些电影跟书一样,经历过了一些事,长大了一点,才会懂得。

1.累
饮食男女的盛宴,一道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初初看了垂涎三尺,每次重复便觉得索然寡味,理解了为什么朱师傅突然丧失味觉,也理解他在推手里说他身子硬朗什么都不怕,只是怕寂寞,他长叹一声的“炼神还虚”难啊。
还有喜宴里的累,满座的宾客,一桌一桌的轮番敬酒,李安客串的一句不冷不热的“这是三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堆人抬着麻将台闯进新房,玩些无聊的游戏叫蒙着眼睛的新郎吃新娘身上敏感部位摆放着的红樱桃,以及最后小罗提议玩新郎新娘在床上脱光衣服的游戏时,赵文瑄狠狠的吐了两个字“真贱!”
李安虽然经常在戏里show中国文化,太极拳,厨艺,毛笔字,但他也会对一些习俗烦厌吧。
2.父亲
我不知道李安是否已经已为人父,或是他受他爸的影响太深,否则他怎能在他的家庭三部曲把父子、父女的关系刻画的如此微妙?
父亲老了,他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他也想找个伴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也需要血压器了,他知道儿女长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他们过得幸福就好了。
戏里的父亲很伟大,很温馨,郎雄的笑容很憨厚,他低头说“是的是的”的老实巴交的样子谁也学不来。
这就是父亲啊!每天早上叫女儿们起床周日一直在忙着准备家庭聚餐、看着女儿们一个一个搬走的父亲;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但是想抱孙子且又知道家人用心良苦的父亲,在机场验票处的姿势在说“我投降”了;经历过红色文化革命浪潮,因为练内功护着儿子却顾不了老婆,对亡妻的后悔让他把那张泛白的已褪色的照片压在枕头底下,他不怕共苦,唯感到不能与儿子共甘的心酸,最后他妥协了,在中国城的一个活动中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角,跟陈太太站着享受摩天大楼尚未遮盖的一束阳光。
父亲,不需多语,看郎雄演绎的便知道。
内敛,爱,隐忍。
3.小细节
电影里许多隐藏的内容,如你记性好,到片尾时会恍然大悟,否则只是当做一句平常的话而已。
饮食男女片头,老朱趁着做菜的空闲接了个电话,说鲤鱼的烧法,是给锦荣的;后来他对珊珊的好为其做午饭,一切尽在不言中。
嗯,还有就是在喜宴里他们在中餐馆那个以前家里的司机现在成了餐厅的老板的旧识给他们点了“烧左公鸡”及饮食男女里面出现的“蟹粉小笼包”在推手里均有出现。
4.空间
儿女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以前的几代同堂共处一室了。怨不得世情薄人情恶,怨不得“养子好听,养女好命,好听好命终要离去”。
这是心理与生理的需求。
所以,就有了父亲孤寂的背影与离开。
5.征服
推手,喜宴,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两出戏。
中国男性总是扮演着男方的角色,开始是男方的孝与隐瞒,
最终以妥协结尾。
男人对女人的妥协,对西方文化的妥协。
待我重温这三部片子再增加些词条,今天就此搁笔~~
与很多人一样,喜欢那个编剧时代的李安,以前的他,长相老实眼里有狡黠的笑。
也敬佩郎雄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在片子里姓“朱”。

3 ) 王伯昭为什么变成王野同?

因为看到王伯昭的名字在电影里是王野同。所以查查资料
推手的秘密
作者:蓝祖蔚

没有台湾的辅导金,就没有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就没有今天的《断背山》,但是王野同却差点让李安的导演梦就泡汤了。

「王野同」的本名叫做王伯昭,是八0年代从中国到纽约发展的年轻演员,当初李安拿了中影的一千多万预算(徐立功说是1200万,李安则说是1350万,我比较相信李安的说法,毕竟时间久远了,但是李安对处女作的记忆绝对比别人都深)回纽约拍戏,郎雄和王莱是早就确定的,光是找郎雄儿子角色就够烦人的,因为外型要接近郎雄,口条也不能太逊,还要能演戏,找来找去,透过美洲中国时报找到了王伯昭,按照李安的说法就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切要赶进度,只能这样了。

《推手》是1991年拍摄的,李安初试啼声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提名却落榜的滋味。不过,《推手》差点就因为王伯昭的大陆人身份被取消了新闻局的辅导金。

90年代是个奇妙的年代,台湾刚走出戒严令的阴影,社会上的各种运动热烈冲撞 ,台湾政府也才刚开放大陆探亲与旅游,影视交流的紧箍还未松绑,先是不准大陆人亮相现身,却立刻遇上了《末代皇帝》在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得奖的全垒打时刻,大家都想看,偏偏电影中又有毛主席,还有解放军,民意和法令拔河了半天之后,法令还是可以松动的。接下来,只要大陆演员不过半,不担任主角还是可以的,于是又有电视剧《雪山飞狐》找来了伍宇娟来担纲,新闻局勉强才以电视剧集比较长,折算了半天,勉强认定伍宇娟的戏份不算主角,保住了投资制片人周游的投资心血,接下来,《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只有艾敬和那根绳子是大陆的,还是面临被视做大陆电影的威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影一开始就知道了王伯昭的身份问题,但是制片有制片的现实困难,找不到其它人,戏又得拍了,就只得硬着头皮去解决它,反正《推手》的主戏在郎雄和王莱,娶了洋媳妇的王伯昭戏不重,就先帮他取个「王野同」的艺名好了,只要没有人告密,电影演了,辅导金领了,李安开始拍片了,就可以和历史交代了。

问题就在于中影树大招风,凡有秘密,就一定有人告密,而且往往是自家人出口转内销来检举告密,而且举发的不是只告王伯昭一人,而扯出了音乐家瞿小松。

瞿小松是北京音乐学院知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和谭盾并称一时俊彦,陈凯歌早期电影《大阅兵》和《孩子王》的音乐都出自他的手笔,是一位能够兼融中国古典与现代技法的作曲家,林怀民《云门舞集》的《行草》舞码,采用的就是瞿小松的同名音乐作品。

李安在拍《推手》时,瞿小松旅居纽约,正和女星白灵在谈恋爱,李安的朋友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特别是客居纽约的艺术家是没有什么政治和地域成见的,白灵一度想要演《推手》,但被拒绝了,因为她一亮相,新闻局一定不同意,她后来只能在《喜宴》中隐身幕后替金素梅配音。不挂名,不亮相,提供声音演出,从中影高层到新闻局官员,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王野同的匿名技俩被拆穿了,中影只好据实以告说王伯昭是从大陆赴美的没错,但是定居美国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华侨,新闻局那时也不想坏了辅导金的美意,就大事化小了。

瞿小松却是李安和徐立功友情考验的主要关键,徐立功到纽约探视《推手》的后制作时,李安才告诉他电影需要音乐,刚好有朋友是音乐专家可以帮得上忙,只是作曲录音费用大约还要花上一百多万元,没有想到徐立功立刻拍胸脯答应,回到台北后立后也说服了长官,顺利完成了音乐制作,「李安大概看我办事还算有力,」徐立功笑着说:「后来就很乐意来和我合作。」

由于配乐属于幕后工作人员,只要字幕不打名字,就可以交代了,但是百万元的音乐投资,不能发行原声带,也不能找瞿小松做宣传,一切只能暗地作业,也算是李安见到电影黎明前最黑暗的考验了吧。

我无法想象如果《推手》的辅导金被取消了,李安还有没有第二部戏?身处特殊的政治时空下,艺术家只能载浮载沈。写完奥斯卡的应景文字后,想起了李安坎坷的处女作,想起那段奇特的时光,也留下一点文字纪录吧。

下面是王伯昭自己的说法:
推手中间,大家看出来打出来的字幕叫王野同,不叫王伯昭,当时有一个规定,大陆演员只能演配角不能演主角,这个时候李安导演就来找我商量,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说我们做演员的为了一部戏的诞生每个人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如果一个名字就一枪死的吧,真是不值得。我说有什么的办法可以改变。导演说能不能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我说可以。他就说你把名字改成什么好呢?我跟我父亲商量了一下。我父亲说叫王野同,你已经是野人了,但是又是同一个人,所以就改成王野同,所以大家看到推手一看改名了。就那一部戏,再也没有改名。

4 ) 推手 经典台词

(一)

“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的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外公常说的一句话,带外孙不如抱草墩,让人唏嘘心酸。

(二)

“太极拳是爸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他擅长太极推手。”  
  “什么是推手?”
  “推手是一种双人太极拳对练,练习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   
  “好像婚姻关系……”

当然如果是两个高手过招,他们会同时保持平衡。
不过有时候面对生活,会有一种无处着力的感觉,不妨运用太极。
(三)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戛然而止,无声胜有声。

5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儿子走进看守所,开始流下悔恨的泪。
老爷子开口却说,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不知道李安是研究道教层次还是与练家子有过交集。
父亲三部曲我最喜欢这部,因为有过卖艺经历,对老爷子感悟的最后一层有着赞同的看法。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技艺之高人,却很少出手,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我的理解:
习技之人,初多为卖弄,过此阶段后为入门,此为化气;
多数手艺人一辈子在炼气化神初始阶段,但一辈子无成,因天赋所制;
天赋异禀之人有机会逐名逐排位,能达至高境界,此时心比天高。老爷子看似与世无争,有宗师之相,当问及为什么不教课了,说了句,“老要我表演”,不乐意了。家庭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生活极其憋足时,也不愿卖艺为生,却愿洗碗做苦力,深藏功与名。我认识的练家子多为这样的心理,练到一定程度,技即为信仰,是思想。基本上手艺人都很能吃苦,因为修“炼”的过程,身心的经历,不是凡人能理解和触及。常人看洗碗不卖艺,觉得是固执,其实只是炼气化神境界之人凡人不懂罢了。
过得了自己那关放下身段即开始炼神;能达成炼神还虚的人,通常都是大师,那些真正把技艺发扬出去,哪用管他什么观众与形式。影片最后老爷子在一片混乱环境里授课,现场甚至还有人打麻将,老爷子已经达成炼神还虚之境界。

炼神还虚,不是练出来的,是跨过人生经历最后的绝望。文革的不堪回首经历都不能领悟此中奥妙,最后老爷子终于理解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其实老爷子在患难之时一直做儿子的保护伞。从一开始,“练”的人只有他自己,境界不断提升中,儿子却还是个凡人。表面上儿子出国成功,小有作为,实际上作为最亲的人,心理层次已经远不在一个级别。老爷子经历过人生最后的身心磨难后,跟儿子说,自己已感悟出了,给租间房,保持距离还有几分亲情。

6 ) FIFF11丨DAY6《推手》:当文化差异与隔代关系混合在一起......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差异人群们各怀心思的评价了!

张瀛:

剧作工整,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艺术。

红:

还是蛮不错的,李安首部长篇节奏掌握不是特别顺,但郎雄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淋酒:

中国韵味三部曲里最浓的一部,也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但与喜宴的精妙相比略逊一筹,刻意营造感更浓,三部曲真的都不错。

fire_storm:

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跟后两部相比少了些精巧的设计和灵机一动的闪光点,更多看到的是比较匠气的东西。

KIDult226:

从里到外都透露出圆滑,也最能体现出李安本人的性格/思想/技艺,匠气很浓,设计和闪光点更少一些,没什么拖后腿的地方但也乏善可陈。

球球糖:

通过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家庭”概念被一再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真的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Pincent:

中美文化冲突、移民问题内容比《刮痧》更好,李安善于抓住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细节,推手这个象征意象很好,总体还是太戏剧化了,除了两位老人之外的角色还有待丰满。

曲有误:

一开始就从儿媳的视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又或新旧理念的差异,两人都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却又都无法走出各自的舒适区,处在他们中间的儿子则更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前面儿媳与公公的相处方式倒也有一丝他人即地狱的味道。

野凡:

影片中展现的大多数矛盾其实和中西文化冲突没太大关系。儿媳妇和公公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中国,和中国儿媳妇之间一样会产生;鳏寡老人晚年的孤独、渴望与自我抗争也是东方人的思绪;与饭店老板之间的争执很明显是国与共偏见的对抗。

River:

相比家庭三部曲的后面两部,这一部无疑显得有些稚嫩,剧本的不足尤为明显,几乎就是国内稍好的家庭剧水平,插入过多意识形态的宣言也显得无趣,关于太极的所有段落失真得让人汗颜,不过由此带来的几分魔幻现实的幽默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敏熙:

父亲的后现代生活。推得动人,推得了病痛,但推不动生活之苦。喜欢的不是讲苦痛历史和家长里短那些,而是公公儿媳之间尴尬的无声相处片段,很考验调度。剧本部分,核心点一是老无所依,二是赤色恐怖带来的伤疤,总体上就觉得很匠气,算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创作。

法罗岛帝国皇后:

论探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尖锐,世上无几人可比肩李安,在东方文化中的折中和西方文化中的包容熏陶下形成价值观的李安审人审事又无法偏激刻薄,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面对严肃问题的乐观态度,太极拳式的轻松化解对立矛盾,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推手”二字便是如此。

kc512:

没有把东西方差异的题材拍成喜闹剧最后皆大欢喜就很impressive了,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愤怒感,处理不好看起来会像在批判某一方。「把人拉过来再推出去」的推手也让我想起《回路》中「两个点碰撞在一起便会死亡,但离太远又会靠近」的电脑游戏,人与人相处的困境是创作者永远的母题。

我略知她一二:

初出茅庐的李安彼时还没有那么圆滑而中庸,影像风格冷峻粗砺,剧作文本生猛真挚,虽然还是讲中西方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老人与儿女的差异,但是到了最后为自己反而成了父亲,为别人而活反而成了儿女,而父亲年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这种时空的对照在异国他乡反而显得魔幻主义且情趣横生。

飞檐:

一个作者由衷认同和热爱的某种事物,会出现在他大多数作品里。从他这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甚至到《双子杀手》,很多部都能看到他热爱那些存在于中式传统文化里的形式和意识。推手有很强的道家的表达,好奇去查了一下,还真有人写过论文研究他电影里的道家美学。推手:舍己从人,无为而为,结合一个老人视角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和养老问题,有一个有型的关联。

chriseternity:

喜欢李安的电影,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技法,而是在于他电影里总是拥有的那股子厚实的情感。这部《推手》开头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个动作之间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针见血。后来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这种矛盾中心变得越来越厚实,最终引发大爆发。不过后面的情节包括关于太极拳的内容描述让我感到有些哑然失笑,这就变得有点奇怪和牵强了,不过最后还引出了隔代之间的问题,便又是十分有趣的。

子夜无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安是如何做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文章,还是有一些设计非常独到: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以干脆直接失语,开头近十分钟都完全没有台词地各行其是;公公在客厅看老港片的录像带里打打杀杀,外国媳妇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永远呈现一个创作焦虑的时态噼啪打字,新一代的人连困境都是新的,老一代的人连娱乐都是旧的;一家四口吃饭,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想指点江山的、想改变结构的、想装聋作哑的,连孩子都不在乎眼前的这顿饭,所以我们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究竟相差多大,已经不言自明。唯有在《推手》里,李安的情绪这样重这样愁苦、交锋激烈言辞恳切,而在之后的《喜宴》中他已经开始学会了豁达,更后来的其他作品里,他直接避开文化的交互、去讲纯种的东方或西方故事。许多人都喜欢他后来的平和冷静,而我更珍惜他最初的冲动。

#FIFF11#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没有你们哪有我——只是《推手》观后感——不是评论……

站在马路边的两位老人,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高楼大厦挡不住的骄阳,却不知道下一步要踏向哪个方向……看完《推手》这部电影,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的无奈呢?因为真等到那天的时候,也就再没有别人可以偕老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老爸爸的那段锥心的文字:“儿子……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我记得我以前 因为跟妈妈真的关系很好的缘故,就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照顾你!因为除了我以外,谁照顾你,我都不放心!”妈妈淡淡得一笑,说:“等你长大了再说。”那时候的我,没有读懂妈妈的微笑,以为是妈妈不相信我的孝心……
又有一次,或许比先前那次稍稍大了一点吧,我说:“妈妈,以后我结婚了,和我的老公一定要至少照顾一方的父母,因为觉得两个人再忙,如果连一对老人都照顾不来的话就太不像话了。”我用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妈妈:我希望那对父母是你和我的爸爸。妈妈又是淡淡得一笑,似乎倍感安慰,接着我的话说:“那我希望你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婆婆。”其实很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言传身教的告诉我,如果做一个好太太,好儿媳。每次我幻想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妈妈就会感叹着说:“如果能够碰到一个很好的婆婆就好了。”因为妈妈觉得 如果婆媳关系好了,家庭会更幸福!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淡淡的微笑,和这句简短的话语到底有多重,只是天真的相信着,我将来一定会很好的照顾你们二老的!直到看到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翻然醒悟”。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总是很释然的笑谈“看来呀~闺女,咱是靠不住~还是跟着‘领导’走好。”(领导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称”)其实,在他们知道那个呱呱坠地的娃娃是个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闺女是他们永远也靠不住”的吧……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养大自己“靠不住”的孩子们的呢?

电影里的晓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努力学习,来到美国读大学,为的就是希望将来可以接父亲一起去美国享福!也想着“关心父母,父母关心自己一样”。
电影里,老爸爸在晨练的时间虚弱的躺在床上,跟本想去说服老爸分开住的儿子回忆起了一段往事:“红卫兵抄家的那一天,他们知道动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的时候,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在老妈妈去世之后从来不敢看她的照片的爸爸,这么多年来心里是在怎样的翻滚着呢?!谁知道……

我突然又想起,十一在家的时候(那几天和妈妈睡在一间屋),某个早上的五点钟,我起来拉肚子,我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加上那几天的“水土不服”,那次更是几乎让我整个人都虚脱了,几乎到了站不起的地步……好不容易回到床上,呻吟着“妈妈……妈妈……”的,妈妈赶紧起来给我揉肚子。我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的我重新感受了一次曾经得心肌炎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觉得累没有力气”的感觉。妈妈也实在没有办法,揉了很久之后,看我稍稍能喘过来气了,就去给我拿了一小块馒头,想填填肚子有点底气。妈妈一边喂我,一边淡淡的说了句:“你知道么?我生你的时候,比这还要痛好多呢。”之前的我,一直很好奇生孩子是什么感觉,总是“不害臊”的缠着妈妈问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女生都有表达过对那种剧痛的惧怕而不愿意生孩子。妈妈总是说“确实会很痛,可是就一下子,而且那时候所有的痛早就被看到孩子的喜悦和兴奋淹没了。”天真的我真的就那样的相信了。因为在妈妈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丁点痛楚的回忆。所以,那天早上我问妈妈“你不是说就痛一下子么?”“是生你的时候,最痛,其实平时也常常就很痛,所以等到真正生产的时候,反而能挺过去了。”“不是说,痛会被兴奋掩盖,会忘记么?”“但它确实还是在痛。”坦白说,那天早上之后,我真的有很挣扎过,一向很想要有很多很多小孩子的我,整个假期都在跟妈妈声明“我以后不生孩子,要领养!要领养很多很多小孩子,但是绝对不要生孩子!”
因为生过病的关系,看起来会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可是,也正是因为生过病的关系,所以比任何人都要害怕再次生病。所以很努力得让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那几年“药不离身”的日子,那几年“痛不欲生”的回忆,真的让我知道 时下很多人所谓的“潇洒” 其实都只是对于病痛的无知而已。

年少的我 还难以想象生养子女的艰难,也难以勾勒抚养儿女的劳苦。我至多也不过是在这里感动流泪,写下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而父母却是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亲自写下的那充满爱与喜悦、又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诗篇!
可是 年少的我 一直看着父母坚强微笑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一晚,那个第一次看到父亲眼红的那一晚。那晚的我,义愤填膺的指责父亲对哥哥的严苛与打骂时,复杂的爸爸的眼神,气愤、失望、内疚、伤痛……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但我知道,那双眼睛 布满了沧桑的眼睛 充满了泪水,充满了让我内疚的泪水。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是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啊……”我不知道这句话里 包含了爸爸多少的艰辛 多少的疼痛 多少的无奈……
后来,记得有一次到大伯家里串门,那晚大伯突然回忆起他们的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伯红红的眼圈,一向喜欢调侃说官话的大伯,那一晚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那晚之后,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地主背景”还有过营养不良得腹肿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父辈们 曾经在饥饿万分的时候 被人拿着倒在地上,搅和了泥土、杂草的一碗面条来取乐;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身无分文 离开农村 走向城市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为了给家里省下一点年夜饭的钱 一年流血流汗 也舍不得多吃一点 也要多做一些苦工;我才知道 今天 能够每天都有饭可吃 有电视可看 有钱可以零花的日子 是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步一步 赌到了我们的今天;我才知道……

怎么会没有压力呢?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今天,如果 因为 我们孩子们一次两次小小的不经意的任性 ,因为我们的不懂得珍惜 因为我们的叛逆和堕落 ,让父母的辛苦毁于一旦的话,他们要怎么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因为爸爸 太清楚 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的话,即使他再努力,也为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他从生下我们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比我们早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知道 他无法看到我们最后的样子,无法知道我们最后是否能够幸福、是否依然幸福……那是怎样的压力、怎样的负担、怎样的惧怕呢……没有子女的 身为子女的 我们 ,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是的。父母的教育大多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可是 今天 能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看书 写字的我,依然能够哭泣 能够微笑 也能够继续奔跑的我,我更清楚的是 我的确不是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儿女!在他们承受了因我而起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后,我的眼里却常年来都只有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学业,我的将来,我的假期,我的小说,我的懒觉,我的心情……可是,等到我突然转目,看到身后一直默默关注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异乡了……

前不久,在一个我要做实验的周末,想起了静音了一天的手机,一看吓了一跳,手机里有将近十个的爸爸的未接来电。还有另一个电话号码的好几个电话。以为是爸爸又是闲着没事想周末找我聊聊,就决定省着长途电话费,等爸爸的下一个电话,于是拨了另一个电话号码,才知道那个也是爸爸借用的。于是爸爸让我把电话挂了给我又打了过来,问的第一句就是:“憨乖,最近身体咋样?”我突然“懵”了一下,莫名其妙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这么“伤感”呢……然后毫无头绪的回答了后,爸爸很犹豫的问:“最近考试紧么?”“你爷爷最近情况不太好,看你能不能回来,要是耽误考试,会挂科的话 就算了!”我匆忙的说没关系,可以有时间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可是那个晚上 心情真的很复杂。
身在异地的我,究竟 能为我的父母做什么呢?
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一定要回家!一定一定要见爷爷一面!
其实我知道, 这样的“一定”不是完全出于对爷爷的爱,是出于我自己的惧怕!我害怕家里出事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父母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

可是,当我再一次的联系上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老家了,丧事已经办完了。快到连三叔都没能从出差的外地赶回来……我不知道最后一刻,爷爷的眼神是怎样的,爷爷的表情是怎样的,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一个回去的……

我难以忘记,无数次,当我们探望瘫痪在床的爷爷时,用着轻松的口吻说着让人心碎的话的爸爸:“看到你爷爷,我们就看到了以后的我们啊……”

我后来有问妈妈,哥哥嫂嫂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哥哥也觉得很难受“早知道就当时多拉着爷爷的手,多说句话了!”嫂嫂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是,我是什么感觉呢?爷爷瘫痪之后,看望爷爷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小时计算的我,我是什么感觉呢?那个在养老院,本想安慰爷爷说“我就回来一星期,过几天就走了,你别哭,对我笑笑嘛~”,反而让爷爷更加痛心的摆摆手示意让我“走吧走吧”的 我这样的孙女,我能有什么感觉呢?就算 我在爷爷看不到的 没有到过的 他乡 为他流再多眼泪,又能怎样呢?我对爷爷的回忆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的交集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可是,妈妈在告诉我爷爷过世的消息后,安慰了我一会后,还感叹了一句:你爷爷这个样子,多活一天,也是多受一天罪啊……

我想起电影里的老爸爸感叹着:活罪好受,寂寞难熬啊……

后记:
刚刚过了零点,是一个略微特别的零点,是2009年12月31日的零点,也是2010年1月1日的零点。我电脑里的音乐也刚好正在放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想 父母对于子女的心 岂不也是这样子么?!我也想 即使是这样的爱情 相对父母于子女的爱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吧?!
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写了一条给父母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在写关于父母的文章,真的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样爱 我这个无法回报你们的爱的女儿!能在这里给你们发短信,能喊你们“爸爸妈妈”,没有你们的辛苦,对于我都是永远也没有可能的!真的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这是 即使身在异乡,却依然深深的爱着你们为你们祈福的女儿最大最大的心愿!

我也,很爱很爱 你们……

8 ) “不敬,何以别乎?”

一 文化鸿沟VS 个体与家庭

晓生质问美国妻子,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构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晓生同志,你的出场表现,从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后的妥协退让于现实就说明了你太天真,以为自己有弥合这巨大文化鸿沟的神力,待发觉现实残酷时却闭上眼睛让现实来安排你的选择。我们不应苛责这些海外奋斗的华裔才俊们,他们在拼杀中已肩负太多的责任重担,面临被现实恶作剧地摆弄要求做出那“经典”的几难选择——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个?——他们闭眼抓阄式的选择可以理解。

我于此并无恶意针对这一群体来进行菲薄,我只是想说,是现实恶作剧的摆弄还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从来不认为两个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无事于一个家庭,若现实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结婚时代》里有一句经典的老妈对女儿说的台词:“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嫁给他,就嫁给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重新诠释。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么?是两个人的事。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不仅仅是。两棵树上的叶子相遇了,就可以潇洒地弃树而去,毫无瓜葛地重立门户生根发芽为新的一棵树么?估计难,难到会忘了根在何处。所以与其去面对那几难的选择,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选择。文化鸿沟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弥合,只是若其背后深藏了家庭与个体的矛盾时,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简单了。

二 孝道的永恒思索

场景一,晓生在狱中抱着父亲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奋斗那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有个家庭,然后接您来享几年清福,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场景二,陈太太跌坐在石阶上痛哭:人老了没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纪了还受年轻人摆弄,我们就那么为老不尊?

场景三,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推手》给我们摆出的不仅是文化鸿沟的分歧,更严峻的是对何谓孝道的反思。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此作出了探讨,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对父母尽孝道,难不成就是供其养老即可?何谓让他们享清福呢?我时常听到和看到很多人身体力行地去让父母将以前没有享受过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档餐厅吃饭、到各地旅游、穿名牌、坐好车……我并不是刻意诟病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行为,我只是想发出一个疑问,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儿女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才是尽孝道?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好,父母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地实现之。这毕竟是不错的一种思路,父母需要什么确实应该始终萦怀于我们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发一问,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让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特别是妈妈,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出过远门。而如今,我发现即使提供了每月给父母的零花钱,物质生活也优越起来,但是也无法弥补静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几次,我说了要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而事后忘了,妈妈等到很晚才睡下,还小心翼翼发个短信来问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让我懊悔得痛彻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为他们真正需要的?而非给他们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认为他们会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发问,我们也才更要自问,同样为养,不敬之爱之,那么尽孝养老与养狗养猫何异?!

片中晓生的困惑为何无法两全,陈太太的伤恸为何不能为老自尊,老朱的凄言为何无法共享福,我想,谜底皆可以从这什么才是尽孝道中寻得吧!

谈了许多,缘于才完成毕业论文之故,行文起来颇有学究的论述味,过于刻板了。实际上,促使动笔写这篇评论的,始终缘于萦怀多日的老朱倔强身形中游走的那一缕缕二胡凄怆之音——当老朱留字于镜面上,当老朱打工完走上那摇摇晃晃的楼梯倦极躺下,几缕二胡的凄音引得我抽泣不已,虽然老公一把将我揽到怀里轻轻安抚,但是心里的伤痛扯得思绪不得不抒发出来,遂有了这篇怪模怪样的小文。

短评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4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6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12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13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21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3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33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3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40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45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挺牵强的情节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55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60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1小时前
  • 樹一
  • 还行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1小时前
  • #Pekingca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