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2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3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4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5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6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3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4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5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6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7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8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19 子弹横飞百老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06

详细剧情

  长久以来,剧作家大卫(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饰)都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艺术家特有的清高让他对如今腐败混乱的话剧界充满了失望之情。为了讨好情妇奥利芙(詹妮弗·提莉 Jennifer Tilly 饰),黑帮大佬看中了名不见经传的大卫的剧本想要投资,作为前提条件 ,大卫必须让奥利芙饰演主角。虽然奥利芙唠叨的个性和蹩脚的演技让大卫深感抓狂,但在利益面前,他痛苦的屈服了。就这样,一个奇怪的剧组诞生了。
  剧本的漏洞,女演员们之间的矛盾,男主演日益肥胖的身材都让大卫感到绝望,但令他惊奇的是,一直监视着奥利芙的保镖契奇(查兹·帕尔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饰)在无意中展现了过人的编剧才能。在契奇的帮助下,被改写的剧本居然获得了盛大的成功,与此同时,契奇对由自己操刀的剧本展现出的病态执着和剧组里混乱的男女关系让大卫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长篇影评

1 ) 斯嘉丽在里面会演谁呢?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艺术家死于舞台。伍迪的思想和梁启超在这一刻不谋而合。

我是读完《门萨的娼妓》这书之后,心血来潮搜到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确很像《门萨的娼妓》里面各种短故事的风格,看电影时就感觉在读它的小说版本,用文艺掉书袋的手法来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讽刺和幽默。感觉伍迪的幽默就一句话,就是骂人不带脏字,知识分子的风格非常浓厚。

这片就算现在看来也毫无时代的痕迹,黑社会或大老板的金钱和娱乐圈本来就一直无法割舍。有才华有抱负的艺术家也要屈尊于金钱和权力之下,和科学家一样。库萨克的形象设计明显就是伍迪自己,碎嘴子的个性也是如此,最后的结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不过,伍迪是有真本事的人。而且估计他也确实“欣赏”那些能让自己闭嘴的艺术家吧?这片子我就认识库萨克和那个有艺术细胞的打手,社会经验有时候就是艺术细胞,也讽刺了舞台剧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女神斯嘉丽估计会演那个黑社会的情妇吧?很适合她。

看完之后,想到了现代百老汇,现代的百老汇和几十年前肯定也不一样了,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对比的电影。

2 ) 《子弹横飞百老汇》8.5

《子弹横飞百老汇》8.5

「那些窝在阁楼里,吃奶酪喝红酒,在咖啡馆里探讨艺术的日子,都结束了,有两件事是我能够确定的,第一件是我爱你,第二件是,我不是什么艺术家,天啊我终于说出来了。」

一番艺术家、男人、床上功夫的吵闹之后,他终于把女友从奸夫的屋子里哄下来,他握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了会话,他们拥吻一会儿,沿着雨后的街道走出镜头。

前不久刚在《午夜巴黎》看过这样的结局。

伍迪·艾伦的电影好像总是差不多的套路,差不多的剧情,差不多的人物,差不多的小聪明,偏偏他几十年几十部电影下来,我们都还吃这一套。

创作本质上就是消耗才华,有时候消耗生命。

有些人拿才华生命换得三两金,有些人还能博一个青史名,契奇哪个也不在乎,他对台上磕磕绊绊排练着的剧目提了几个点子,他太天才了,也所以有十足的底气直接把这出剧视如己出。

他当然和那些窝在阁楼或者坐在咖啡馆里吃茶饮酒的艺术家相差十万八千里,但那丝毫不影响他把这偶遇的艺术创作置于杀人收保护费打台球的寻常生活之上,甚至置于生命以上——

他枪杀了黑帮老大的情妇,只因为实在受不了她糟糕的演技,在后台,他身中数枪倒在血泊里,奄奄一息,「听着,整出戏的最后一幕,你要安排女主说,说她怀孕了,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No, no, don't speak. Don't speak.」

「I sold out!I sold out!I sold out!」

最喜欢的两句台词,妙不可言。

20190804

3 ) Two men

这部剧有两个挺有意思的男人:保镖契奇,编剧兼导演大卫。

一开始我也没想到契奇原来是个挺关键的角色,他本来是受命保护黑道大哥的女人奥利弗—一个一心想当演员却蠢钝如驴的舞女,没想到,在每天陪她对台词的过程中,契奇竟然显露出了他不为人知的艺术才能。他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了大卫,甚至亲自捉刀改剧本,从海伦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契奇让剧本升华了,否则它不会如此成功。出人意料的是,契奇为了捍卫他的艺术,竟然秘密杀害了奥利弗。契奇甚至在临死前,都还惦记着要告诉大卫应该如何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契奇真是令人唏嘘,谁知道一个黑道出身的保镖会是真正的艺术家呢?

起初我以为大卫对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演员海伦,不过是崇敬和欣赏之情,可是看着他背着女友艾伦一步步陷入对海伦的盲目热恋,我对他越发失望。难道他被蒙蔽了双眼,看不出海伦只是想利用他的才能让自己重返演艺界的中心?电影中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作为艺术家的男人其实有两重身份:an artist and a human being. 区别在于,如果一个女人爱上的是an artist,那她爱的就是一种品质和天赋,这种品质和天赋眷顾谁,她就为谁倾倒;如果一个女人爱上的是a human being,那么不管这个男人是天才还是庸才,该心动的还是会心动。海伦爱的就是an artist,而大卫的女友爱的则不仅仅是artist,更是human being.

如果大卫在成名之后,离开女友,跟海伦在一起,那么这不过是又一起负心汉的老故事。幸而大卫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家是契奇,而不是他自己。继续追求不着边际的艺术梦想,他充其量是个二三流所谓艺术家,但是放弃艺术家的道路,挽回自己的真爱艾伦,他则会收获有自知之明的人格和一份经历过考验的爱情。

4 ) 《子弹横飞百老汇》与对物化社会的质问

《子弹横飞百老汇》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戏作家David创作了一部绝好的作品,在著名监制JulianMarx的资助下,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这部剧本搬上百老汇舞台,但这项投资计划却有一项附带条件,必须安排投资者黑帮大佬Nick的情人Olive演剧中的重要角色。排演期间olive的保镖Cheech表现了惊人的戏作天赋,把David的原作一改再改。最后作品大获成功而David明白到自己不是艺术家决定和女友回家乡放弃艺术生涯。
影片的结尾Cheech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对艺术的追求,而David明白了自己的“无能”,他抛下掌声雷动的舞台而找到女友说:“但我可以肯定两件事,一是我爱你,二是我不是艺术家。”观众在对戏剧天才Cheech的死的伤感和对“庸人”David虽然无甚才华但将来拥有平淡美满生活的祝愿下走出影院。
然而,David真的是庸人吗?克里莫和纳波尼曾经指出:“这些电影包含着内在批判••••••电影在裂隙处分裂开来。如果有人拐弯抹角地解读电影,寻找其中的症候;如果越出表面的清晰连贯,就会发现电影布满裂隙:它在一种内在张力之下裂开,这种内在张力表面看来并不见于意识形态上无害的电影中。”电影的一开始,著名监制Julian Marx就对David说:“你的戏剧很好,很有意思,很具讽刺性。”但是Cheech认为剧作是垃圾,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家包括Marx和女友听了纷纷表示这是好主意。David听从了大家的建议请教cheech的意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直接就是cheech执笔。顺着剧情,观众自然而然地被带进电影叙述中,就像阿尔都塞在其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中所说的,个体被征召为主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体身份得到辨别和确认,观众认同了cheech的天才以及David的无能。电影表面上表达的是:听从大家的意见,发现自己的“真正的价值”,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别想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事情。电影最后保镖cheech死了,David回到了原点。然而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却揭露出截然相反的一面:别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影响得迷失了自己,对社会的“主流”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留自己的声音。David才是真正的天才,他的作品虽然不讨喜,但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与讽刺,具有深刻性。而cheech不过是俗剧的能手,一个能写出让大家喜欢的作品的人。
David是否为了成名而放弃自我,即自我认同的问题是电影的矛盾中心所在,而这一个命题受制于一个潜藏的文本——社会主流和边缘抉择下的的两难境地。卢卡奇认为,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物化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次结构之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人日趋异化——符号化、客体化,缺乏批判、超越的能力。“天才/庸人”的对立结构是这个两难境地必须面临的,到底是拒绝物化还是走向人群。David以一个剧作天才出场,又以一个选择生活放弃艺术的庸人收场,期间并不是没有提出质疑与努力反抗,但是最终还是以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与放弃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全方位物化的无声而有力的质问。
如何才能在日趋物化的社会里始终拒绝人的异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与发出自己的声音,远离David的悲剧,仍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5 ) 艺术是要流血死人的勾当

20年代的百老汇,黑帮火拼像家常便饭,一群人邦邦干死对方的帮派喽啰,然后若无其事擦擦枪口聊着晚上该吃什么。看个戏出来走两步,都能横死街头。与此同时一群为了艺术竭尽心力的浪荡子,一边抱团互相指认为怀才不遇的天才,一边聊着托斯陀耶夫斯基和尼采并诅咒着不成功的命运。

每一个去百老汇撞运气的年轻剧作家都像一个去好莱坞碰运气的女服务员,啊,我之所以还没有成功,只是由于我还没有等到机会,只是由于掌握权力的那帮白痴看不出我的艺术造诣,只是由于观众如蠢猪,教化太辛苦。或者像剧中David的艺术家朋友那样,嘿!我不成功是因为我故意不想成功。嘿,妙极了,还有比这更难反驳的艺术家不成功论吗?

千辛万苦写出剧本的David却面临着无人投资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另一边却是跳大腿舞为生的黑帮情妇奥利弗心心念念要摆脱自己的处境,为了讨好她,黑帮大佬拍脑袋生出一计,买个剧本来让小老婆当主演不久得了嘛!皆大欢喜。

可不承想奥利弗是个戏渣,弄得David半夜痛哭流涕惊坐起,大叫着啊我出卖了我自己我出卖了我自己阿!但,不出卖又如何呢?出卖部分的灵魂换得肉身完整,这不是业界的惯常生态吗?David咬牙忍下,交换条件是要两位戏骨加盟但图挽回一些败局。

可奥利弗还带了个贴身保镖奇契,一路看着这不知所谓的戏,沉默地在后排玩着填字游戏。比起同样给老大的女人做贴身保镖的男人像《低俗小说》里的屈伏塔,奇契可谓道德楷模,帮着奥利弗对台词,按时接送,顺带轮着拳头威胁导演不许删减戏份,只是看着导演一路混搞这出戏,终于忍不住一语点醒梦中人,你这戏写得太烂,要照我这样如此这般的修改。

被点醒的David不仅对这粗俗莽汉刮目相看,甚至重写过的剧本也要毕恭毕敬先奉上奇契过目才敢继续,改过的剧本备受好评,而奇契也对剧本感情越来越深,甚至越过David,当成了自己的作品。终于这位僭越的“艺术家”再也无法忍受奥利弗糟糕的表演,用自己的方式“清理”了这位蹩脚的演员。剧本上演,David大获成功,可奇契却在大佬报复的枪声中死去,临死还念念不忘向David交待剧本的终极走向。

剧情转折至此,讽刺至深。究竟谁才是艺术家,所谓艺术家,是不是就是David所谓的整日窝在阁楼里,喝红酒吃奶酪,玄谈着尼采向往着尤金,鄙视着成功却俯就着现实的那帮人?是不是受过了教育,心怀着理想,一稿又一稿地修改,却写不出一行充满生命力的台词的那帮人?是不是可以把女友拱手相让给艺术才华更高的人并匍匐于其脚下的David,是不是愿意把身体献给写出任何能写出这样激动人心的诗句的人的第一女主角?

这些人,围绕在艺术周围,崇拜她,研究她,谈论她,利用她,却无有一人真正地能够摸到艺术的裙裾,有福接到缪斯女神的恩赐。这个故事里,最接近艺术家的不是这些带着艺术家名号的人,反而是粗俗的情妇奥利弗,是死于后台的奇契。

奥利弗喜欢演戏,热切渴望着演戏。虽然是个让人无法容忍的戏渣,但从第一次开始排练就无比认真,她虽然一边抱怨着共事的戏骨都傲慢无理,但却也努力地试图背下所有她不能理解不懂如何表达的台词。她甚至敢于做一个不仅仅是受导演摆布的旗子,加上自己的一声“哈”,反对David对台词的删除,对她这样一个处于极为卑微的依附地位的情妇来说,在演戏这件事上,却和真正的艺术家一样立场坚定。而奇契,为了剧本的艺术成就,不惜亲手杀掉奥利弗,原因仅仅是她毁了这出戏。艺术的宣言高于一切,艺术的目标大过一切,为了这个原因,这个简单粗暴的黑帮喽啰,真正做了一回至纯至赤的艺术家,并为此赔上了性命。

在伍迪看来,艺术是要流血死人的勾当,像奥利弗一样有热情无天份的人被无情诛杀,像奇契一样有天份无出路的人被残酷献祭。艺术不是风花雪月,诗歌美酒,你睡睡我的女朋友,我勾搭勾搭你的导演。艺术是一种直面理想的残酷,有时,甚至超越了普通人所能容忍的底线,露出令人胆寒的面容。

那么,靠着艺术吃饭的庸人们如David该怎么办呢?伍迪给出的答案既无奈又刻薄,庸人们成不了艺术家,但至少还有一种万金油般的价值叫做“爱”, 让庸俗如我们,怀抱着一颗理想焚尽后的心,拥抱着温暖妥贴的肉身,忘记天堂中光芒四射的美梦,回匹兹堡,生上一群庸俗的孩子吧!

6 ) 荒谬背后的真实

这一部是伍迪艾伦相当讽刺性的电影。荒谬感来自于好几个地方: 傻白齁的做作情人能做演员,黑帮大哥以死威胁艺术交易。海伦和大众对男主的改版剧作大加追捧,奉之为天才,殊不知背后是一个底层没有什么文化的杀手所做。男主的女友艾伦大方坦诚与其好友私通,以及所谓理论。最后男主站在楼下的四人对话,简直荒谬到极点。

这种荒谬,是反道德人情的一本正经与理所当然。看似合理,却总让人突感有哪里不对劲。

除此之外,电影中有几个重要范畴值得讨论。

一,艺术与生命

该主题贯穿全剧,是最为突出的第一条线索。在影片一开始的咖啡馆中,男主好友弗雷德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救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套全集,还是救一个陌生人?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艺术,因为艺术即生命。

这是第一个定位,将艺术当作生命的弗雷德,但是值得注意,这并不是正面的褒奖,这一定位被全剧的对立面“奇契”所讽刺,由片尾的私通撕碎贬低,并以男主最后的选择回归作为正式的战胜。弗雷德等人自诩天才艺术家,但实际上平庸至极,但却将自己的事业失败、不被认可,看做是“真正艺术”的表现,是自己故意写得差,不与商业市场同流合污。

第二个定位在于男主,电影一开始他也是追求艺术,混迹于剧场和咖啡馆,为商业妥协而痛苦不堪,并被名演员迷得难以自矜的“艺术家”。然而转折点在于奇契的出现,当他发现奇契才是真正的天才,自己只是平庸之人时,“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开始崩裂。在台球馆质问奇契杀人的时候,他与真正的“艺术即生命”形成了对峙。生命大于艺术,这是男主的答案。在最后亲历奇契的死亡,逃离成功的名利场,并对艾伦道出,“我不是艺术家”。这是他对自己“艺术家”身份的决裂,以及真正自我的唤醒。

第三个定位在于奇契,该剧最大的荒谬感也来自于他。黑帮杀手,没有文化,看似应与艺术完全格格不入,然而,伍迪艾伦却赋予给他“真正的天才和艺术家”,这也道出了导演心目中对所谓弗雷德一类“艺术家”的质问与讽刺。在我看来,导演心中的艺术,正是来自于血淋淋残酷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自诩艺术自命不凡的幻想家。对于他来说,艺术即真实,而不是虚伪。对幻想虚伪的批驳,也反映在对第一版剧本的描写中,“不温不火堆砌辞藻”,“你写的不是人话”。伍迪艾伦对艺术的态度昭然若揭。而最后,奇契为自己的剧本不仅杀掉了傻白齁,还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也是艺术大于生命的践行。

因此,这三个定位很明确,由男主的转变来抨击现实生活中许多弗雷德似的假艺术家,也以奇契这样的后者(现实中没有,虚构的理想)道出了伍迪艾伦心中的艺术。但由于黑帮这一讽刺背景,也显露出伍迪艾伦一贯的自我怀疑,他一直在怀疑自己的“艺术”是否真实,是否自大,是否陷入自我难以自拔? 这一虚构的理想,是伍迪艾伦留给自己的疑问。

二,艺术与爱情

这个主题也在电影开头的咖啡馆被抛出来:你爱的是艺术家(的部分),还是爱这个人?

男主与艾伦显然是后者,当他最后提出这个问题,艾伦坚决地回答到,我会爱不是艺术家的男人,但绝不会爱不够男人的艺术家。

那么,另一对就是男主与女演员海伦。他们显然是前者。海伦是典型活在自己戏剧中的人,她的举手投足都非常drama,沉迷于施舍爱并不得到(道德上的满足,现在可能会被叫做绿茶婊),享受男主的迷恋,并极其痴迷于戏剧情节在现实的再现,例如在party小房间啪啪啪。绝不让男主说一句话,“不要说话”,这是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美梦中的坚持,不让别人破坏她为自己戏剧设置的发展。有意思的是,奇契死之前,也说了一句,“不要说话”。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充满了伍迪艾伦的讽刺,不说话即代表着意会,不言传,保持了艺术的玄妙与神秘。但披着这层神秘的意会,艺术真实的面貌也变得做作和虚假,人们只需要不说话,似乎就染上了几丝艺术的气味。

男主对海伦的爱,则是他在自以为“艺术家”阶段的表现之一,任凭随着心意流动,屈从于荷尔蒙的吸引,这是所谓艺术家官方的道德幌子,正如弗雷德所说“内疚是小资的陈词滥调,艺术家自己创造伦理”。这正是伍迪艾伦所批驳的“假艺术家”,追逐着反束缚反道德的艺术家,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已。

冠冕堂皇的艺术,是赤裸裸欲望的遮羞布。

我们能够发现,导演对“艺术”的思索和反叛,是一直存在的,这在《解构爱情狂》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他一直都在质疑和反思自己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害怕沉浸与流离在自我的幻想中。

影片最后的黑夜四人谈则是最精彩的场面之一。当爱情被“性”的讨论而打断,则直接揭露出伍迪艾伦的思考,艺术家为“性”驱动,却冠之以“艺术追求”。

关于影片开头抛出的问题,也是导演自己的思考。追逐艺术的不光有艺术家,也有观众。沉浸在自己drama中的观众甲乙丙们,也在不断搜寻自己的配角,为自己的“艺术”添砖加瓦。他们需要“艺术”,满足自己的戏剧情节的主角需要。正如海伦一样。因此,他们不光会爱上艺术家身上的“艺术”部分,也会从普通人身上追逐自己“艺术”。这个时候,艺术被“戏剧主角的满足感”而等同。显然这也是伍迪艾伦所否定的假“爱艺术”。

那么,如果你爱上是这个人身上“艺术家”的部分,那么你其实是在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正是导演想要提醒和指出的幻象。就像人们总是会在知道暗恋对象的真实行为和品格之后怅然若失,毕竟你爱上的,只是你幻想中的“他”。

如果说从“艺术和生命”的讨论中,导演讽刺的是“假艺术家”,那么从“艺术与爱情”中,导演讽刺的就是“假爱艺术”。

三,艺术与商业

这个话题其实应该貌似为最重要的话题。然而却只成为背景中难以抹去和解答的现实。它难以被讨论,只因为答案太明显。

艺术是难以与商业抗衡的。你不得不接受资本强权,忍受一个傻白齁在台上张牙舞爪,发出噪音。

忍受的结果是成功。

不忍受的结果是回家结婚。

这是导演的答案,但就看人们如何选择。

综上,这部戏的三观贼正,所以后来是为什么拍出了《赛末点》。导演到底是对社会多失望。。

最后,喜欢Woody Allen!!!

7 ) “爱是很深的,性只要有那么几寸就够了”

“我从来不演邋遢女人或处女。”
一个荡女演一个女心理医生。
女人对骂,“你多久没来例假了?”
“我想和你ml,现在脱内裤吧”
贪吃男偷吃狗食。
“你快成功了,这个世界就像巨大的牡蛎,哦不,而是像巨大的yd敞开着欢迎你”
经常被改编剧本的剧作家爱上了俗女,但俗女宁愿跟他接吻,也不想多听他说话。
某男跟妻子坦白爱上另外一个女人时,妻子说“我跟B男私通很久了。在两个般配的人之间,性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只是一个容器,是你填满了我”
“爱是很深的,性只要有那么几寸就够了”
艺术家没人爱?
三星半

8 ) 我们需要做梦 更需要生活

结局是戴维在楼下喊 艾伦 我爱你 我想见你 他还说了一段话 住在阁楼里面 吃奶酪喝红酒 在咖啡馆里讨论艺术 这样的生活结束了 我爱你 我想和你结婚 我们回匹兹堡

戴维还问了 我有一个问题问你 你爱的是我这个艺术家 还是我这个人


这部电影一开始我的感受是 一个艺术家觉得自己出卖了自己 讲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冲突 它的确讲了这方面

还有那个奇契很有文学天赋 却不想做什么作家 想继续给人收租 他是埋没了自己么 我不知道 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他只是不想打破自己原来的生活


电影看到最后 最大的感受 梦与生活 我们需要做梦 需要艺术 需要幻觉 去满足我们心内 可是走下剧场 离开舞台 我们还是要生活

可能在舞台上你会因为一个人有艺术家气质而爱上他 是的 这可能是真的 在一瞬间爱上某个人 是真的觉得自己爱上 而这种感觉也会在一瞬间消失 稍纵即逝 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认为的短暂剧烈的才是爱情 长久的只是生活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许陪伴不一定是爱情 但爱情一定是有陪伴的

我相信戴维在舞台上 是真的被女明星吸引 爱上她身上的艺术家气质 也许他们真的有共鸣 可那不是爱情 你会喜欢上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人 你信么 我开始有些相信了 爱情 是奇妙的

可是戴维回到生活里 他想的人还是艾伦 他知道梦该结束了 他要去生活了 和他心底的那个人



有时候要等等 你以为自己忽然爱上某个人的时候 等时间告诉你 在某一个片刻 心会告诉你 你想和谁生活在一起

华丽稍纵即逝 唯有平淡陪伴一点点在心里蔓延 别急 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时 是他还是他 等一等 等这个梦过去 等平静下来 等心醒来 说出正确答案

短评

一个穷困剧作家的戏因为一个黑帮老大要捧自己的情妇而得以上演,监视情妇的黑帮杀手在排练中发现了自己的编剧天才,为了使自己的戏完美而杀死了情妇,自己也被枪杀于舞台的后场。剧情是带着吐槽的黑色幽默、戏剧化并搞笑,填充的则是《日落大道》式的戏与人生,及伍迪·艾伦一贯的爱情絮语。

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几乎是吵架片,唠唠叨叨,毫无逻辑,不过这就是反讽手法,当然黛安·韦斯特演的大腕和查兹·帕尔明特瑞演的黑手党非常出彩,非常可惜这俩出镜太少。

11分钟前
  • Carf
  • 还行

让人笑到抽筋的一部伍迪·艾伦。1.既呈现了戏剧导演台上与场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为投资人而折腰、受任性演员的气、苦心孤诣改剧本),又把戏剧界的乱象讽刺了个遍,那句“艺术家创造出自己的道德”既是自嘲,又似自辩。平庸艺术家甘愿妥协,黑帮打手竟是天才艺术家,为捍卫作品的完美不惜杀人与葬送自身性命。2.伍迪·艾伦用了大量的段落长镜,台下与室外的不少场景也显得十分舞台化,尤其是码头场景,被杀者均在画外。3.约翰·库萨克太适合演这种带点虚伪和清高,实则自卑并听从良心的受气包,黛安·韦斯特饰演的过气女星是最大笑点——“Don't speak!”(与老伍迪的话唠太贴合),还有片中连狗食都要偷吃的布劳德本特。4.最后一段对性爱与艺术家的探讨金句迭出。| 爱是很深的,性只要有几寸就够了。| 世界会像一个宏伟的阴道一样向你打开。(8.8/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内疚是属于小资的陈词滥调,艺术家要创造自己的伦理。伍迪·艾伦写自己最熟悉的百老汇故事真是驾轻就熟啊,用妙语连珠串起了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感觉每个艺术搬砖工都被pia到脸肿哈哈~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艺术就是开玩笑再一次得到应证了,还有个道理就是就怕流氓有文化。。。戴安韦斯特那个“don't talk"真传神。。。哈哈哈。在风起云涌的94年这个应该还挺特别的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用戏谑方式讲述一部剧作的诞生背后的导演、演员、制作人、投资者之间的角力,用“酣畅淋漓"形容这一部太合适了。是有多恨演技烂的演员啊,直接嘣掉了她...

25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那些自以为是闲的蛋疼的人,满脑子装着关于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浅薄见解,总想要用自己那些半生不熟的“知性主义”来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却不知道早已错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去发现并呵护那些简单并充满爱意的关系。

2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A】我真的爱上伍迪艾伦了,第一部电影就让我如此着迷。在剧本上,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叹服与其精致绝伦的台词技巧和角色定位,在严肃与嘲弄中打破一切既定事实,随后重组并创造新的价值观,在戏谑中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沐浴着侃侃而谈的小资情调。更厉害的是,其背后的运镜,演员走位和场面调度却并未被出色的剧本所掩盖,而是在影像叙事中充分发挥了其“基石”的作用。至于主题,我个人愿意理解为“那些简单而又朦胧的爱意才能代表艺术的真谛”。

3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当伍迪艾伦成为导演的时候 剧中每个人物都变成了伍迪艾伦

34分钟前
  • 王斯王
  • 推荐

黑帮不可怕,就怕黑帮有文化。真是对颓废懦弱的文艺界的巨大讽刺,整天在圈子里自说自话无病呻吟,没有完整的人生经验和正常的人情思维,却想要用自己YY的产物去喂养观众的灵魂——而这种practices居然还非常有市场,直到今天。PS本片唯一的败笔是男主和女朋友艾伦的感情线处理得太草率粗暴了。

36分钟前
  • 严箫玉
  • 力荐

解构与讽刺,每个人都被卷入极其尴尬的处境,最终又各归其位;"An artist creates his own moral universe",这句台词简直是艾伦的终极自我嘲讽/辩护。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得志的剧作家+想讨好情妇的黑帮大佬--前戏 打手改剧本--呻吟 码头的枪声--高潮 最后一句 “she‘s Pregnant”射了 床技讨论--事后烟 纯爱表白--翌日的早餐

44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No, no, don't speak.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No. No. No. Don't speak.

46分钟前
  • 抖啊抖
  • 力荐

天才与俗人的差别;评论家的自以为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n oyster. No... not like an oyster.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 magnificent vagina.

54分钟前
  • Jessie
  • 还行

发现了,看悲苦片看多的时候又不想看太白的大喜剧,直接翻出伍迪·艾伦是最好的选择。。。慢慢来吧,反正他拍了足够多的电影

56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一个黑帮混混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天才是冷酷的人,他的自我感受就是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孜孜以求的,于他轻而易举不值一提;人们费尽心机设置的道德标准,于他脆弱虚幻;最大亮点是男配,John Cusack神形具备;结尾携手归去在《午夜巴黎》复现。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部叫做“流氓会编剧谁也挡不住”,关键还不只是会,而且是个天才编剧。一切都很好,时代感不是很强(设定是20年代)。除了最后略有烂尾之嫌。Carlo Di Palma的摄影NB极了,那变焦长镜头用的,啧啧,简直堪比魂断威尼斯。本片95年奥斯卡7项提名1项获奖(女配),那是95年啊亲!

6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黑帮大哥坠爱河,甘做一切为情妇。人体噪音奥利弗,不切实际求上位。艺术至上小喽啰,一声枪响追完美。坐享其成剧作家,戏剧人生难辨别。日落大道辛克莱,醉心艺术似入魔。大腹便便暴食男,热情洋溢爱狗女。子弹横飞百老汇,一场戏剧一场梦。梦醒时分忽醒悟,生活之曲续前缘。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原来黑手党才是真正的导演,他导演了生活,也导演了命运

1小时前
  • 扭腰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