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讲述一对同性恋人绑架撕票的阴冷电影夺的了柏林电影节的卡里加利奖和特迪奖,成为九十年代初"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主角都是同性情人)的代表作.
其导演汤姆.凯林 (Tom Kalin),是两个爱滋病预防组织的资深会员,其作品有三条雷打不动的元素:同性恋,谋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导演2007年新作便是话题十足的<欲孽迷宫>(Savage Grace),又名<野蛮的优雅>,讲的就是发生于1972年11月11日的伦敦同志弑母案.
朴赞郁说:希区柯克在三年内连续推出《迷魂记》《西北偏北》《惊魂记》,这种惊人的才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更不可思议的是,《西北偏北》还是他在两部大片中放松身心的闲暇之作,简直让人无语。
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是让人瞠目结舌。然而更瞠目结舌的是,朴赞郁看这部电影的角度也很厉害,比如他一句话就直击《西北偏北》电影的剧作核心:“主人公被误认为他人,为了寻找自我认同,他不断踏上旅途并冒险。”
我第一次看这部片时把它简单视为“一个男人被警察和歹徒双重追杀的故事”,而朴赞郁却他把这个故事拆解成前提条件(被误认为他人)、目的(寻找自我认同)、结果(踏上冒险旅途)。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朴赞郁的理解的话,这部电影的确紧紧围绕着主人公如何寻找自我身份认同而展开,而且朴在接下来的讲述中,他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拆解电影,长驱直入主人公的内心,目睹他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我认知,从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沦为“杀人逃犯”的。这活生生是一堂纸上拉片课。
在朴赞郁的理解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失去自我认同的人。在电影中,要如何用具象的剧情和影像,来表现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跟着朴赞郁的思路来看这部电影。
主人公桑希尔(Thornhill)的人物/性格设定
01职业:广告公司高层
主人公桑希尔在电影里是职业广告人,西装革履的在摩登大楼里上班,从他的年纪和资历来看应该是管理层(拥有一个助理)。在他的价值观中,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谎言,只有如广告般的“不得已的夸张(the expedient exaggeration)”。
02关于谎言
因为信奉这样的价值观(或是职业病),所以桑希尔一直在说着谎言,从他出现在片中的第一颗镜头开始。门打开,他从熙熙攘攘的电梯里走出来的那一刻起,和他的助理交代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话,都令人无法不怀疑这个男人的内心。例如,
他说:送她(客户)一盒十块钱的糖果,都包着锡纸的,她会以为是钱。
——他想用华丽的包装,掩盖他廉价且虚伪的问候。
他说:告诉她,亲爱的,我简直是每天每刻每秒……
助理:你上次就是这么说的。
他说:哦,我有吗?那就告诉她,这礼物送给你甜蜜的牙齿,还有你身上甜蜜的一切。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这倒也无所谓,只是他根本忘了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还不记得曾经对谁说过。更过分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完全不假思索地编造了另一则谎言,为他虚伪的本质裹上了一层“甜蜜”的糖衣。
接着,本来打算走路的他,
抢了一位先生的Taxi。
他说:这位女士(他的助理)得了重病。你不会介意吧?
——而事实是,她的助理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吃饭而没有力气走路。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听了桑希尔一堆谎言之后心很累哈哈(不光要听,而且要写下来,还要替他去散布这些谎言!)
而坐上的士后,当她的助理说“(那个被抢车的人)真可怜”时,桑希尔却说:
“行了,这样他会很快乐,觉得自己是个大善人。”
他把他的自私自利当成施舍给别人的友善。
呵呵。后面有一个场景同样在电梯里。
桑希尔,他的母亲,飞刀杀手。
在这时,杀手完全有机会对桑希尔下手,而当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他却为了掩护自己说了一句:
“ 女 士 优 先 ”
然后就自己先跑出电梯,溜了溜了。
他所谓的“友善”,完全是为了自私自利。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还有讽刺的一幕是,当他被坏人抓上车,他却想以“我的朋友还在酒吧等我,他们会觉得我很无礼”为由,请坏人放过他。一个抢Taxi的人却把“礼”挂在嘴边,这真是可笑。
于是乎,这个说着漫天谎言的桑希尔,他习以为常地过着充满投机和讨巧的虚浮人生。他卖给人们他们不需要的东西,花言巧语甚至让不了解他的女人陷入了情网。日复一日的,他在潜意识中渐渐产生自我迷失——
何为真情?何为假意?我是谁?
希区柯克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从桑希尔第一次入镜开始,每一句对白甚至每一个举动,都在建构着他的人物特征和性格。
03中年“妈宝”
桑希尔都已经结过两次婚了,却还无比依赖母亲。
在出租车上,他的助理为他记录下许多公关谎言之后,桑希尔表露出他唯一的诚实——Only for His Mother:他提醒母亲记得要看戏,7点钟要吃晚饭,甚至连他要先去酒吧喝两杯都要告诉母亲。而且下车的时候,还要跟助理特别交代“别忘了给我妈妈打电话”。直到和朋友见上面了,都还在焦虑:怎么办,妈妈正在打牌,那个地方没电话,他的助理会联系不上老妈。
算了,还是去给她发个电报吧。
糟糕,就是这样,桑希尔被坏人盯上了。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看明白,后来梳理了一下原来是,飞刀杀手请服务员在餐厅找看看有没有一个叫乔治•卡普兰(George Kaplan)的人,结果刚好在这个时候,桑希尔叫了服务员一声,被杀手误以为桑希尔应了——其实他只是要找服务员发电报而已。就这样,坏人就以为桑希尔是卡普兰了。
So,因为他对母亲的过度依赖,导致他卷入了这场生死冒险。
包括当他酒驾被抓进警局,警察说你最好打给律师,结果他却打给妈妈求助;还有他竟然叫妈妈去拿酒店房间的钥匙,还要妈妈装出纯真的微笑——自己虚伪就算了,还要拉自己的亲生老母亲下水,真是很幽默。
就这样,一个靠着投机和谎言赖以生存、心智十分不成熟、自我意志不够坚定的“中年妈宝男”就这样跃然于希区柯克的影像之中。这样的个性,也让桑希尔在后来被误认为另一个人时,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
然而希区柯克并不满足于让他的人物就停止在这里,他更加精心地雕琢着他手中的泥人。
前情提要
希区柯克设计了一个反派角色梵丹
(Vandamm),让他来对付桑希尔。对付他的方式就是把桑希尔误认成一个叫做“乔治•卡普兰”的人,并且追杀他。更重要的是,这个卡普兰,根本就是一个虚无的,不存在的人物。
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梵丹想要窃取国家机密,需要从CIA手中获取情报。而CIA也早就预料到梵丹图谋不轨,所以派了一个女情报员(她就是女主角伊芙Eve)作为卧底,扮演梵丹情妇的角色,以便随时互通信息。伴“贼”如伴虎,CIA也很周到,为了保护伊芙,他们虚构了一个情报员的角色作为诱饵,引诱梵丹去追杀那个不存在的情报员——乔治•卡普兰。
所以阴差阳错的,桑希尔被误认为就是那个CIA的情报员,而且梵丹一口咬定桑希尔就是那个卡普兰,哪怕桑希尔说的是真话,一脸懵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CIA虚构卡普兰的设定中,这位情报员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经常变换名字和身份,住在各种酒店里(CIA别有用心地经常派人把酒店里的东西搬进搬出,例如不断地洗“卡普兰”的西装,以便制造出卡普兰真正存在的假象)
桑希尔被梵丹抓到之后,他矢口否认自己是情报员,甚至把他的身份证给梵丹看,但根本不管用,梵丹根本就不信。这是希区柯克的巧思
——日常里说着让人信以为真的甜蜜谎言,而当他说出唯一真话,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了。作为广告人,制作的广告应该是“广而告之”,桑希尔日常生活里的“谎言”该是一呼百应;而在被绑架时的车上,绑匪对他巧舌如簧的辩解,却是一种装聋作哑的状态。
这便是电影大师高超的地方,在剧情中建构了一个关于“真”与“假”的讽刺辩证关系。
04自 我 怀 疑
桑希尔的自我认同十分脆弱。
这还不够,桑希尔被抓到的当天,希区柯克让梵丹请他喝一杯——其实是用酒把他灌醉,制造了一个让桑希尔意识出现幻觉的场域。
迷糊之中,他酒驾开了一辆梅赛德斯被警察逮捕了。在警察署给老母亲打电话,他有意识地用力说出:“妈妈,我是你的儿子桑希尔。”
引用朴赞郁的解读:“这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他扪心自问:‘我真的是桑希尔吗?’”
第二天,酒醒。
所有人都不相信桑希尔昨夜的遭遇,甚至是他的母亲也怀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在说谎。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产生自我怀疑吗?为什么我要扮演卡普兰的角色,那我到底是谁?
他去“卡普兰”住的酒店寻找蛛丝马迹。
当他拿了房卡,正准备进入卡普兰的酒店房间时,保洁阿姨当他是卡普兰先生,问他要不要更换床单。他自如地对答——这是他以卡普兰的身份在回答,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扮演卡普兰的状态。
而当他回答完“现在不要”之后,脸上流露出疑惑的神态:“我到底是谁?”桑希尔,还是卡普兰?
他又来到来到联合国议会大楼寻找秘密。
前台小姐问他的名字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反问自己:嗯?我的名字?),这才回答出乔治•卡普兰的名字——这标志着他正式开始扮演了卡普兰的角色。
可以说“桑希尔和卡普兰之间的分裂,实际上就是桑希尔自身的分裂”(朴赞郁),但这却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扮演的过程。希区柯克让主人公失去自我身份之后,开始接受扮演另一个身份。有一种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希区柯克却让它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回答了先前的设问:如何在电影中用具体的剧情和影像,去建构一个抽象的概念。希区柯克给了我们一个满分的答案。
而加分项,则是接下来的部分。
在朴赞郁的理解中,为了表现主人公桑希尔“没有根基”的形象,希区柯克让“我们看到的净是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情形,从未见过他的居所”。他去的地方都不属于他,那个被灌醉酒的虚构场所,火车上别人的房间,卡普兰在酒店的住所、玉米地等等,统统是他经过的停留之所。
他在各个场所移动/游移,被迫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展开逃亡之旅,皆是希区柯克的设计,让他出于一种劣势的被动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主人公才会想尽办法摆脱自己的“精分”,奋起直追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
到最后他以自己清醒的身份开车,拯救了女主角,也拯救了自己。
我把桑希尔在片中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的镜头剪辑出来,真的很精彩,他每一次搭乘的方式,都和他所处的情境和心理状态交融在一起,互为表里。
所以在朴赞郁看来,我们可以“把这部影片视为桑希尔与他人恢复关系、寻找真挚爱情和责任感故事”。我只在这里分析写下关于电影细节的笔记,而至于主人公是怎么克服困难、寻找到真爱的过程,这里就不剧透了,留给各位去发现吧。
想看这部影片,可以读到文末。
死 亡 与 重 生
“被空包弹打中的卡普兰死了,桑希尔以他人的身份,填充了他一心想要摆脱的虚构空间。为了拯救深爱的女人,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逢场作戏,而这与其说是桑希尔的牺牲,不如说是卡普兰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虚构人物卡普兰的死亡,同时也是“无意义”实存人物桑希尔的死亡,而桑希尔通过这种方式的死亡获得重生(朴赞郁)。”
电 影 中 的 象 征
没有刹车的梅赛德斯
“在酩酊大醉时勉强上的那辆车,除非与其他车相撞,否则不可能停下来,暗示着桑希尔寻找自我认同的冒险之旅的开端,也暗示着这场冒险“没有刹车”而无法停下(朴赞郁)。”
俯瞰镜头——移动的点
“身背杀人罪名逃跑的桑希尔在被誉为“神的视角”的垂直俯瞰的极限长镜头中,他只不过是一个移动的点,或者说是一块污渍。凡事都充满自信的广告人,如今变成拼命逃亡的一条虫子(朴赞郁)。”
飞机与玉米地
“桑希尔在希区柯克的镜头中,酷似被老鹰追赶的田鼠,沦落到害虫的境地(朴赞郁)。”
真爱之光
当桑希尔接受教授的提议——为了女主角扮演卡普兰的身份时,脸上倒映着飞机飞过的亮光。
政治象征
“在拉什莫尔山雕刻着四位美国总统巨大头像的悬崖上,桑希尔和伊芙面临死亡危机。这些威严的纪念碑象征着政治家、政府、民主主义等。但是,这些面无表情的总统似乎没能帮助男女主角摆脱困境,反而帮了倒忙。如同以前印在中央情报局牌匾上的国会议事堂没有对桑希尔的安全负起责任,也如同联合国本部反而变成杀人和陷害的舞台,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者们对桑希尔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据说,把整部戏当作一种讽刺的希区柯克,试图把桑希尔塞进林肯的鼻孔里,人为地引发喷嚏。该打喷嚏的应该是林肯,凭什么让桑希尔打喷嚏呢?因为林肯也不外乎是道貌岸然的政治家(朴赞郁)。”
隧道
“火车进入隧道,暗示男性生殖器。不过这话可不能乱说——希区柯克接受《电影剧本》采访时所言(朴赞郁)。”
难怪朴赞郁这篇写《西北偏北》的文章
叫做《努力活出自己的男子汉》
演 绎 麦 高 芬 概 念
“这部电影还被誉为希区柯克最出色地演绎麦高芬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隐藏在塔拉斯战士雕像里的美国政府的秘密,使人生的空虚和不合理之处被推倒顶峰(朴赞郁)。”
麦高芬概念,指电影中一些剧情开始时很重要,但当故事情节发展后,角色们本身的忠奸或爱恨情仇成为观众的焦点,前面的一些剧情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时甚至完全不重要了。
差 点 被 剪 掉 的 一 场 戏
全景镜头的剪辑展示“时间(先后)”
“这个镜头充分展现了希区柯克的剪辑技巧。桑希尔乘着汽车来到树林中。在这个长镜头中,希区柯克将桑希尔的全景进行剪辑。当他站到车后时,摄像机向后推进,先到的夏娃出现在镜头中。在广角镜头捕捉到的镜头中,两人出现在远景镜头的两端。桑希尔先走向夏娃,希区柯克用全景方式剪辑的镜头跟着人向旁边移动。这次是夏娃的全景剪辑,她也朝着桑希尔走去,摄影机跟着移动。这时与刚才相反,桑希尔进入镜头。而男女相拥的镜头,其目的在于探究两个独立的人格如何融为一体(朴赞郁)。”
关 于 片 头 的 联 想
我们回过头来看片头中几个象征
大楼玻璃窗户的反射——象征现代人的伪善和欺瞒
片头字幕:职位(较小字)+名字(较大字)
姓名代表人物的身份,而大小字的区分出了视觉上的协调美感之外,似乎预示着作为人的自我认同,大于职业赋予的认同。
摩登大楼玻璃镜面里上下窜动的人名,搭上倒影的镜像,仿佛预示着这部电影即将围绕“身份”与“虚无”展开讲述。上下跳动、仿佛大楼中上上下下的电梯。而主角出现的第一颗镜头就是在电梯里,说着漫无边际的公关谎言。电梯似乎象征着主人公上下游移、虚浮的人生。
急促的音乐:高音长笛和低音萨克斯风交错演奏,预示影片即将展开的快节奏冒险和追杀。
大楼中来往的人,像被赶着的羊群,预示桑希尔一开始的“无意义”人生。
最后,希区柯克客串,
扮演了没赶上车的倒霉乘客
关于希区柯克那些奉承话我就懒得说了,就片论片。 本片教育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长得帅很有必要。如果不是男猪脚够帅气早就被打成筛子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的运气成分和机敏,否则的话在莫名其妙的睡了别人一晚上后他就很可能在第二天精力不济翘辫子。间谍部的老头也说了:这个可怜的家伙莫名其妙的卷入进来,我们可没办法救他。这里头只有趋利避害的博弈,无关人性道德。他只能像之前的两个倒霉特工一样玩完,而且还是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死。
可偏偏这孙子就是长得帅,活活迷死了女特工爱娃同志,让其甘愿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来掩护他。当男猪脚第二次现身时,爱娃情不自禁跑过去拥抱了他,又马上冷冷的叫他离开,表现了一位革命女同志在敌我阶级斗争和爱情理想上、感性和理性的纠葛上的矛盾、痛苦、彷徨,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惹人怜惜。要问此君魅力大到什么境界,注意看他偷爬墙那一段,爬入了隔壁女人的房间,那眼睛娘居然在瞬间就陶醉了:谁!哦,等等~嘪走啦~ 当然,男猪脚本身很机智聪明也是在关键时候匡扶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革命法宝之一。多亏他的细心观察、手脚麻利才得以英雄救美,换了我这样的早上起来煮稀饭都嫌麻烦的懒骨头只能事后去帮爱娃同志收尸了。因此我常常告诫年轻人,要想泡到妞,脑子不好不要紧,行动才是关键。 我本人很喜欢这类老电影的原因之一可能也是跟儿时的记忆分不开,看这些片总能让人想起美好的往事。特别是看到美女爱娃时候,她的镜头总是有一圈雾样的迷蒙笼罩,不知道是电影后期处理的柔化效果还是她本人居然散发出这种气息。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记得我念中学的时候很流行拍这种朦胧照来着,脸上的麻坑、雀斑、青春痘都能通杀,不管皮肤多惨不忍睹都能一招搞定,广受学生好评。爱娃总共有两部电影特别出彩的,一部是码头风云,这让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另外就是这部电影,希老头挑货的眼光还是很到位的。 本片的对话风格也很有意思,特别是男猪脚和女主角在火车上的对话,很棒,建议细细感受。
文章首发 公众号【小导演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
飞机追逐拉片
镜头1:鸟瞰:汽车从路远处开过来,中间停车,下来一个人,汽车开出画框。
镜头3:汽车在远处开走
镜头4:从左往右看
镜头6:从右往前看
镜头8:往背后看
背景天空有一个飞机在往右飞
头转回,往前看
十字架路牌
往右看
小汽车从远处开过
镜头跟着汽车运动
头跟着汽车从画框右边往左转
汽车开往远处
失落,看右边
转向左边
汽车远处开过来
镜头跟着汽车由远开近
往右转头
汽车开走
远处大车和小汽车交汇
大车开进
大车从前景开过,带来一路尘土
右边往前看
远处从麦子后面开出来一个小车,往左开
小车转弯,往镜头方向开
十字架处停车,走出来一个人
人往前走
男主取景变大
从右往镜头方向转头
解开扣子,叉腰
男主往前走,相机跟着走
相机模拟男主视角,往前推进
小导演儿电影馆|学术放映片单//www.douban.com/note/745009944/
如此巨大的逻辑错误,这片居然成经典了=,= 声效还不错,女主角的每一套裙子都挺美的。至于最后的火车进洞。。。
后悔自己不是学电影出身,不然能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长篇大论”,写他个几篇论文,赶机会也模仿他拍个作品。庆幸的是自己不是学电影的,不然把爱好变成任务,爱好终会变成痛苦。
情节一如既往的愚蠢,但是这次的摄影太漂亮了,摄影师非常棒,嗯。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 放到今天依旧是一部超赞的商业类型片。犯罪,悬疑,喜剧,爱情,动作…飞机火车总统山,各种元素应有尽有。开启嘴炮模式的加里格兰特魅力无穷,演技润物无声。金发女主也很有魅力。名垂影史的摄影和分镜更是名不虚传,道具布景也很精致。巨幕效果亦为影片增色
情节上的大悬念依然优秀,细节上的纰漏从今天的电影水平来看又令人无限遗憾。
你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经典的飞机杀人一幕,确实大银幕震慑。旁边一个胖头男开音轨给天真小妹讲解起来:知道嘛,大家都说诺兰《星际穿越》玉米地,其实原始出处是这里。
一年里最后一天能看这么好电影,新年快乐。
明明叫北西北很好,为什么豆瓣选名是西北偏北呢?唉..谍战片的经典,十分喜爱那个建在峭壁上的木屋。加里格兰特一错再错地被利用到底,变成了半路出家的间谍,整部割裂式的情节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希胖的所谓“悬疑”是极度尊重观众的悬疑,不明白这一点的后来者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应当说是希胖生平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要满足恰逢其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要将已经锤炼至炉火纯青的悬念技艺再推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要拍出几个永垂影史的场景,要在貌似娱乐性的场景中注入有涉冷战对抗的荒诞味母题……功败垂成也得对其有敬意 3.5
8/10。希氏偏爱使观众随着角色视线看见威胁的接近产生焦虑:罗杰被大灌波旁酒后飞速转换方向盘逃命,故意拍到前景的发动机盖,给观众带来疲劳驾驶的震颤;在罗杰和伊娃对话的餐车外出现警车,侦探走向停止的火车;在罗杰刮胡子的时候清洗室进来两侦探;当罗杰乘侦探们的车开走,镜头摇向伪装成园子的打手;总统山上的打手突然从背后跳出来;辅助悬念的幽默俯拾皆是,譬如罗杰给母亲指了右边的打手,母亲直接对谋害儿子的打手发问,电梯乘客们哄然大笑,再如罗杰假装疯子,质疑艺术品真假,不按规矩随意出价,被保安撵走让封锁拍卖会的打手干瞪眼,制造混乱脱险的套路上升了新意。锋芒犀利地探讨了国家造成公民的牺牲,政府为了重要的情报乐意以普通人的生命作为诱饵,仅高潮就表现了政府的冷酷:国父头像高高在上盯着逃亡的男女主角,冷漠不眨一眼。
商业片导演还是应该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积极地汲取营养。
肥西对场景分镜头的要求近乎苛刻,那场公路农场飞机的追杀戏已经载入影史,在《认识电影》里有100多个分镜,包含远近中景、构图、运动镜头、人物表情和台本。于运动镜头的推敲,肥希你是有多痴迷。8.4
想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国语配音版的 “噢!太好了,他把床铺好了!” “对” “就一张床!” “对” “这是个好兆头!” “对极了!” “一个光着身子的人,能干什么呢?”
恐怖不仅产生阴暗的、狭窄的的空间里,如果需要,也可能让他发生在明亮的、空旷的地方。重要的是让它不知何时来,从那个方向来。
喜欢其中的幽默元素,很好地填补了当时技术上的不足。Cary Grant在拍《西北偏北》时,一天的片酬就有5000美元,Eve一天的片酬是2000美元。《西北偏北》上映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当时算是希区柯克呼声最高且最成功的作品。By the way,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主是James Stewart。P.S.话说Stewart本来是要出演本片男主角的,结果《迷魂记》票房不佳,希区柯克觉得James太老气质不再,后来就回绝了他。结果最后Hitch找了比Stewart还大4岁的Cary Grant(不过Cary Grant看起来确实比James Stewart年轻些)。《迷魂记》成为了James Stewart和希区柯克最后一次合作。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这部希胖知名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却成为了我在今年至今为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纵观这个剧本,逻辑硬伤无处不在,人物行为不合理性严重,一些细节处理幼稚到令人发笑,这样的故事让人根本无法提起观影乐趣。即使有希胖精湛的戏剧处理手法和剪辑功力,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有过誉的嫌疑
希胖就是质量保证,场景多样巧妙,对话幽默感十足,复杂的悬疑片也能很轻松。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经典悬疑追踪片配美女帅哥的模式,现在倒是看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不过在当时肯定是很轰动啊。当然最后那个总统雕像那里还是够刺激的,嘿嘿,火车进洞。(被选进Museum of Sex里面作为电影情色段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