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冀中平原、日本宪兵汉奸、伪警察等数百人包围了东王庄,敌人架起机枪疯狂扫射,横尸遍野、惨不忍睹。闻讯赶来的武工队员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纷纷向队长魏强请战,为乡亲们报仇。魏强率领武工队化装成伪警察进城,巧妙地活捉了中闾镇伪警察所所长哈巴狗,并将其带回东王庄准备公审。趁人们欢庆中,哈巴狗跑回保定城,向夜袭队长刘魁胜报告,却见刘魁胜正在调戏自己的老婆小红云。哈巴狗给刘魁胜一个嘴巴,刘魁胜反咬一口,诬哈巴狗私通武工队。为了保住命,哈巴狗只好把老婆让给了刘魁胜。
保定南关火车战长小本次郎也对哈巴狗老婆小红云垂涎三尺,他派段长万长顺去请小红云到站上说书,小红云不肯屈服,用剪刀割腕自杀身亡。刘魁胜对日本人敢怒而不敢言,魏强利用他们的矛盾,夜袭车站将小本次郎和段长万长顺杀死。松田将他们的死归咎于刘魁胜,杀死了他,并命哈巴狗任夜袭队长。最后武工队扫平了侵袭队,击毙了哈巴狗,又炸毁了宪兵队总部为乡亲们报了仇,大长了人民抗日的士气。
我的家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下,
那里有我白发苍苍的老妈妈,
严寒不惧风雨不怕哺育我长大,
带我经过炎凉寒暑春秋冬夏。
我的家在太行山下一个小村庄,
那里有我青梅竹马的好姑娘,
村口那条弯弯曲曲不平的小路,
你我一起默默无语走过多少趟。
我的家在土地庙前老槐树下,
每年春天旷野山坡开满鲜花,
鲜花下面掩藏着我童年的足迹,
好象是我心底埋藏要对你说的话。
如今我要离家出走,
为了自由解放去战斗,
也许我再也不能回家乡,
也许我要对你说的那句话,
会变成千万人的歌唱。
《敌后武工队》是根据冯志经典小说改编的,由长影厂1995年摄制。片名是杨成武题的字(不知为何不请吕正操题字),导演康宁、雷献禾,演员吴京安、茹萍、王辉、孙晨曦、董子武、李明启、王新军、穆怀虎、刘之冰、舒耀瑄、纪军、马捷、何赛飞、侯传杲。
这部电影我的评价很低,感觉和同年拍的另一部电影《飞虎队》差不多,都是模仿香港电影模式,把一部红色经典改编成了港式风格枪战片。
我当年读过小说,感觉小说已经很夸张了,夸大了武工队的能力,但书中的细节真实,情节也很吸引人,描写冀中风土人情也不错,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至于个别情节的历史真实性可以不必拘泥。而电影改编的就太差了,很多情节不合乎常理,把武工队写成了特工队,学香港枪战电影学的又不像。由于小说中的很多内容被省略了,导致有些情节摸不着头脑,还有些情节比较低俗。
影片一开始就是东王庄大屠杀,有很多展示鬼子残暴的镜头,太血腥了,浇汽油烧村民,一刀把头砍得在地上滚,这都是少儿不宜呀,而且也没有必要。我并不赞成影视作品中大肆展示我国老百姓被鬼子残杀的场景,这又不是光彩的事,除了让人觉得那时的中国懦弱无能又可怜外,没任何意义,而且这种场景看多就让人麻木了,缺乏震撼性。如果让日本人看,他们也不会忏悔,因为日本人只服膺强者,指望他们良心发现认罪忏悔根本不可能。片中有个镜头,东王庄维持会长向鬼子跪下磕头求他们放过老百姓,我觉得也很不舒服。
影片中,日本人让东王庄老百姓画个押就可以释放,但老百姓都不画,于是鬼子开始大屠杀。对此我不太理解,画押算什么呢,又不是共产党员画押写自首书才能出狱的性质,那是属于叛变,这不过是做个承诺而已,对鬼子做承诺只是糊弄他们,又不需要遵守,逃过这一劫后大家再努力杀鬼子就是了。如果说画押就是投降,那你老百姓本来就在敌占区生活受鬼子统治怎么说?所以这个情节设置得很不合理,编导如果没那能力就别乱改原著,改的不伦不类的。
鬼子把东王庄大屠杀吹嘘成东王庄大捷,纯属瞎扯,编导显然是把国民党常用的虚报战绩的做法移植到鬼子身上了。鬼子又不傻,东王庄是敌占区,又不是八路根据地,不可能有八路军大部队,哪儿来的什么大捷。编导对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的区别稀里糊涂,所以这么瞎编一气。
此外,编导也不懂武工队的职能,武工队不是战斗部队,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和消灭零星汉奸。编导让武工队十几个人和鬼子打阵地战,太荒唐了。还有汉奸的夜袭队,是个特务组织,也被编导当成战斗部队使用,太扯。
汪霞身为妇联主任,一介弱质女流,竟然因为赌气,和另一个女孩跑到城里去抓汉奸头目,脑子锈掉了?你以为你是谁呀?武功高强的女侠呀?编导仗着自己有话语权就胡编八编。
武工队化装成夜袭队袭击车站挑起日伪矛盾,这段情节在书中写的很精彩,但电影中却改的乱七八糟,一出斗智的妙计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普通混战。
艺术作品中经常有爱情戏,如果写得合理会让人觉得很美好,否则会让人别扭。本片中魏强和汪霞的爱情就让人觉得别扭,完全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硬塞进去的作料。汪霞犯了错误,魏强身为队长不做任何批评,只是安慰,完全是以儿女情长代替严肃的纪律。
影片最后,几个主角都死光了,这点和《飞虎队》如出一辙,但和书中大相径庭。编导这么改大概是想表达战争的残酷性,但写法很牵强,几个主角都是为死而死,而不是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后来马树超拍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也是把人都写死了,这给贾正的原型(就叫贾正)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村里人都以为这个贾正是骗子,于是贾正愤而起来状告北影厂,最后胜诉了。但贾正没有告这部电影,尽管电影拍摄时间比电视剧还早,可能是电影受众少影响小吧。
再说说几个演员。
何赛飞演的角色很尴尬,她嫁给了一个坏事干尽的狗汉奸,而且还似乎夫妻恩爱,后来又被另一个大汉奸占有,她也不知道是情愿还是被迫,反正继续苟活。到最后被鬼子给强暴,结果就自杀了。不知编导编这个情节是几个意思,是想表示鬼子不是人而汉奸是人?被鬼子强暴是羞辱而跟汉奸厮混就可以忍受?简直是混账逻辑,谁都知道汉奸跟鬼子一样可恶!编导的三观真是一塌糊涂。因为角色很尴尬,让何赛飞演的也很尴尬,又想表现风骚又想表现可怜,让人同情也不是鄙视也不是。她最后自杀是想表示自己的气节吗?但她这种人有气节吗?让人无语的是,何赛飞竟然因为这个角色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配,也不知她上台领奖时心里什么感受?很得意吗?至于那些投票的观众,不知是不是脑袋被门挤了。
吴京安是我喜欢的一个演员,但这部电影却是吴京安演的最差的一部。人物性格不突出,他的表演也几乎没展示什么演技。到最后他竟然头脑发热,跑过去跟敌人硬拼起来,让我看的目瞪口呆,完全不符合角色的性格嘛。
刘之冰演叛徒马鸣,完全没有演出他的丑恶和卑琐,一直表现的很冷静,不像叛徒倒像训练有素的特务,片中也没有交代他是何时叛变的。这好像是刘之冰唯一一次演反派,演得不好,说明不是演技派。
以前经常会把这个和平原枪声弄混,因为都有伪军的姨太太受辱的情节,也不知道那时的编剧咋想的。非得弄一些刻奇狗血来营造刺激。茹萍老师和何赛飞老师两大美人在此,这剧也就可以看看。
居然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敌后武功队,外战与内战融合,日军和伪军作为敌人,开头段落那种真实的残酷也是非常震撼的,但是到了后面就越来越奇观了,所以整体也没啥好说的
反派还有点脑子的电影。
致敬先烈 但是作品确实一般 剧情做到了细节反转都有 人物设计也做到各个阶层和身份都有所涉及 但是主要人物塑造很平很机械化 除了贾正有一些前史和内心戏 其他角色都很模式化 反派反而立体性更强 此外 编剧对女性角色塑造的恶意(?)或者说是构思也太难受了 非得把女性塑造成又傻又楞只会坏事 进而凸显男性角色作为拯救者的英明神武嘛…ps何赛飞好美 茹萍好美 孙晨曦我还蛮吃这种颜
摄影和配乐很有味道,大量运用长镜头和民族器乐,加强写实感(但偶尔还是略神剧)。影片将原著中跨度几年的故事压缩在几个星期内,改编幅度过大,反派们的结局由原先的一窝端变为挨个报销,正面人物也强行牺牲了不少人。
哈 看评论才知道是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那个版本。
题材还行 但拿机枪在几十号人面前扫了20分钟 怎么就全都毫发未损呢?
擲彈筒扭轉乾坤
组织在电影院里看的。
小學六年級開學看的,沒印象。
有五颗星的地方,屠杀场面拍得很震撼,小孩子的脸让人难忘。最后报仇的地方拍得很诗意。
九十年代传统套路抗日片。剧情就比较平淡了,主要想表达的是“不反抗的都得死”,因为在这里不反抗的都死了。
以前何冰版《敌后武工队》热播时,正好上初中,偶尔回家带一眼,当时觉得不能认真看蛮可惜的。久仰白衣神枪刘太生的大名~电影版的小时候肯定看过,但是印象不如《铁道游击队》深刻。
感觉现在抗日神剧的根源就是这些老电影 也很神
有细节 有严谨 有剧情 不知道那些偏打低分的是什么心态 这片总比现在中国那些垃圾商业片好太多了
抗日的旋律。
拍的真好,80分以上,五星平衡下
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中国电影了,都一个样。再看它是因为里面有上小学时的记忆。
老电影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车并轨的时候,一个战士被打死了,此时响起了音乐声:我的家在太行山下一个小村庄······,有一段时间到处找这首歌,可惜音质都太差了,后来不了了之。。。